管理系统中计算机的应用 1-9章

更新时间:2023-10-19 20: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管理系统与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现代企业的运作

1、1954年,美 通用公司用计算机计算职工工资,开辟了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的新领域; 2、1970年,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开始出现

识记 intel公司创始人提出摩尔定律:1965年曾预言单块微处理器芯片上所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年增加1倍,1975年又更正为每2年增加一倍 3、为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

NGN(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三网融合(电信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高性能集成电路、云计算

识记4、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买卖的交易和支付过程都可以通过电子化和数字化的方式实现,此种商务运行方式被称为电子商务。 领会5 电子商务的类型

b2b(企业对企业)如阿里巴巴

b2c(企业对消费者)如卓越亚马逊、京东商城 c2c(消费者对消费者)如淘宝、易趣

c2b(消费者对企业)priceline和其他一些团购网 g2c(政府对公民) sns-ec(社交电子商务)

识记6、移动商务:通过利用智能手机、pda、掌上电脑等无线终端设备,借助移动通信平台所展开的商务业务。

领会7、信息时代的特点:推动各行业的经营运作流程转向电子化和数字化;推动企业的业务流程全面实现电子化和数字化;使电子化和数字化应用延伸到经济活动中的所有主体 二、组织管理方式的变革

领会1、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改善和提高决策质量;改善客户关系;开发新的战略性应用;构建更为有效的商业模式 三、企业活动中的信息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要素:信息、物质、能量 1、按稳定分:动态信息

静态信息:员工出生日期、

- 1 -

领会2、按决策层分:战略信息、战术~~、业务信息~~ 3、按其他方式分:

以信息所依附的载体:文献信息、口传信息、电子信息、生物信息 从信息加工程度看:原始信息、二次信息 与组织边界相联系:内部信息、外部信息

领会4、cobit的含义:专门从事信息技术管理的国际性组织isaca设计了一个信息技术管理的理论框架,被称为cobit,它强调所有企业都必须重视对信息技术的管理。

第二节 计算机系统在管理中的作用

一、数据与信息

1、数据是物理的,数据反映事物的表象,是零散的;数据容易变化多端;数据是信息的载体,可以对数据进行处理;从数据到信息要经过一个转换的过程,即数据处理过程。 2、信息是释义的、是稳定的;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是数据含义的体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是相互关联的,是数据加工后形成的认识和概念,信息是根据一定规则对数据所承载的事实进行组织后的结果。

信息的递归定义:对于某个单项数据而言,它既可以是数据也可以是信息,在不同的数据树立阶段充当不同的角色。 二、管理信息的性质

识记1、管理信息:对人们所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有用的、可影响和控制生产、服务或经营活动的信息。

领会2、管理信息的性质:正确性 完整性 及时性 可靠性 层次性 相关性 简单性 经济性 安全性 可处理性 可访问性 可检验性 领会3、管理信息的特点: 数据来源的广泛性; 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信息形式的多样性;

信息发生、处理、使用在时空上的不一致性;

信息价值的不确定性(其价值取决于它对使用者帮助的大小) 信息生命周期的主观性(捕获、组织、处理、使用、消亡)

A.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ENIAC研制成功

B. 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CBIS:可用来对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支持,包括数据的

- 2 -

采集、存储、加工、传输和提供等。

领会 其优越性有:支持数据的自动化采集;高速度、高质量的完成海量数据的存储、查询和运算,并迅速输出结果;使半自动的业务流程和手工处理的任务自动化;以低成本来实现海量数据的安全、快速传递;多种途径和方式表现信息内容 领会 管理信息的可用性:及时性、适用性、准确性、经济性 三、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的发展

1、EDP阶段:最初使用计算机来替代繁琐的手工管理环节,承担企业中要求大量数据的采集、计算和汇总的工作

2、MIS阶段:此系统可以帮企业及时的采集和迅速处理来自基层零散的业务数据,生成中高层管理人员所需的报表,并自动打印出来,便于他们随时了解组织的动态。 3、DSS阶段:以数据库、决策模型库和方法库为基础,将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和决策者的分析能力有机结合,利用人机对话的方式,提供决策者所需要的信息和运算结果。 4、SIS阶段(战略性信息系统):BPR(业务流程重组) ERP(企业资源规划) 5、电子商务和网络化应用:SCM(供应链管理) CRM(客户关系管理) 6、移动商务和物联网的应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LBS(定位服务) IOT(物联网) 四、计算机应用普及对用户的要求

第二章 应用信息系统

一、系统的概念

1、系统是由彼此相关联且与环境相关联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2、系统的特点: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系统无处不在 二、信息系统的概念

1、信息系统(IS)是指以信息处理服务为主要活动的、人机交互型计算机应用系统。也被称作: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CBIS)例如:收营系统、挂号系统、民航订票系统等 2、信息系统的功能: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输出、控制

3、信息系统的多样性:超市收营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医院挂号系统、人员培训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银行绩效分析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等

4、信息系统的分类:企业中的信息系统可横向地分为——战略层系统(DSS)管理层系统(MIS)、操作层系统(TPS)

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生产制造系统,市场营销系统

第二节 信息系统与组织的关系

- 3 -

一、组织的信息化与网络化

信息化:企业不断用信息技术装备自己,用信息系统覆盖手工运作的过程。

网络化:企业的计算机系统应用会从组织内部向组织外部逐步扩展,应用覆盖领域逐步延伸的过程。

根据信息系统与企业组织间的关联关系,可以将信息系统分为部门级信息系统、企业级信息系统和组织间信息系统(Inter Organization Systems,IOS,也被称为跨组织信息系统) 二、管理创新和组织的虚拟化

1、虚拟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地理分隔的障碍,企业的结构不再受传统组织资产、部门实体或办公场所的约束,而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形成了分工合作关系、衣市场原则组合的虚拟化运作机构

2、虚拟企业的特点:通过网络汇聚而成的组织集合,以整合资源和能力、共享技术、分摊费用、满足市场机会为目的

3、虚拟企业的定义:是独立分布的机构、公司或个人组成的、临时或永久的集合体,组织成员只见借助信息及通信技术提供互补的能力,共享资源以完成该“企业”的经营过程。 4、虚拟团队:是由真实的个人组成的工作团队,团队人员可以分布在不同地点,可以完全没见过面,完全通过电话、网络、可视图文等沟通手段组成虚拟的工作环境,彼此按流程工作,合作完成事先拟定好的工作目标。

第三节 业务处理系统 TPS

一、业务处理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1、定义:也称为事务处理系统,其主要服务对象位于企业的操作和执行层面,主要处理企业的日常业务,实现基本业务处理环节的自动化和规范化。 2、功能:支持组织基层,或前段业务机构的具体管理事务 3、作用:根据事务的要求和特点,提供高度自动化的处理流程; 高效率完成结构化数据的捕获、生成、存储和传递过程;

有效的数据编辑能力,可保证业务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

高速、有效地处理大量业务数据的输入输出,支持大量用户的同时操作和查询 具备系统可靠性和安全防护能力,保证业务处理流程和相关数据的安全性 二、业务处理系统的构成

一个完整的业务处理周期都包括5项基本活动:数据输入、业务处理、数据库维护、生成文档和报告、查询处理

- 4 -

三、业务处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1、覆盖全业务

当代TPS的特点:广覆盖、高传输速率、可靠数据存储、可用性高

2、联机事务处理系统(OLTP 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实时地采集处理与事务相连的数据以及共享数据库和其他文件的地位的变化。联机事务处理数据所需要处理的数据比较繁杂,而且需要数据库持续运行,而不能临时停车。更多的时候,这类数据库需要一定的硬件和技术支持,从而达到数据库的稳定运行。 例如:网上预定机票系统

第四节 管理信息系统 MIS

一、MIS的概念和作用

1、概念(狭义):用来指支持中层管理运作的各种计划和控制系统,它也同时具备一定的基层运作和高层规划功能。

(广义):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2、作用:“四个适宜”:将适宜的信息、在适宜的时间、用适宜的形式、提供给适宜的决策者——拉里.朗

二、MIS的构成:由企业中不同职能部门的子系统组合而成的。 MIS最核心的功能:高质量地生成职能部门所需的信息报表。 1、MIS的报表内容包括:周期性报表——销售日报表、财务报表; 例外报表——异常报告、临时项目报表;

需求报告——对用户查询的响应,即时性信息提供等; 推式报告——关键指标报表、内部网统一传递的报告 2、部门职能系统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系统——负责管理企业资金的运作;会计系统——维护公司的财务记录;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市场营销信息系统:主要处理4个方面的信息(产品、渠道、促销、价格) 3、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 5 -

计算投入时:兼顾一次性投入和持续性投入 计算产出时,考虑有形和无形、潜在性的收益

第三节 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

一、系统可靠性——衡量信息系统稳定运行水平和能力的基础性指标

1、可靠性:是指信息系统在既定应用环境中正常工作的能力,即信息系统应能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时间内完成规定能够任务的功能

通过系统故障率(FR)、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等指标来衡量,两者是倒数关系 2、可靠性技术

2.1设备冗余技术:是以额外资源配备及消耗换取系统正常运行的技术。以双工或双机方式运行。成本高。

双工方式:一套设备联机运行而另一套设备脱机后备,后备机定时接收更新数据,当联机设备发生故障时,立即切换为后备机运行。

双机方式:两套设备并联完成相同任务流程,处理相同信息并自动比较纠错,双机方式可靠性水平更高。

2.2容错技术:当系统中出现了数据、文件损坏或丢失时,系统能自动将这些孙华或丢失的文件和数据恢复到发生事故以前的状态,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2.3负荷分布技术:一种普遍采用的技术,分布在多个设备单元上或不同的时间段上,防止单一设备负荷过大,或某个时段容量朝鲜导致系统瘫痪。 3、人的因素和可靠性 二、系统安全目标

1、安全性:是指系统防止外部债还和人为破坏,防止系统资源受到侵害或者被非法使用的能力。

安全性以可靠性为基础,但其关注范围更宽 可靠性再好,也要注重安全性 2、影响信息系统安全性的因素

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通信、检测与控制 三、系统安全管理

1、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5个等级 第1级,自主保护 第2级,系统审计

- 46 -

第3级,安全标记 第4级,结构化

第5级,访问验证 低保护级别自主,高保护级别强制 2、系统安全管理的原则

2.1木桶原则:各类安全措施中水平最低者会称为系统安全中的“渗透点”,它会直接决定整个系统的实际安全程度

2.2最小特权原则:受保护的敏感信息职能在一定范围内共享,访问和使用信息的权限要始终遵循“比不可少”的原则 2.3安全隔离原则

3、系统安全管理的措施:分为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 3.1物理系统的安全 3.2数据加密和信息隐藏

数据加密的目的是保护数据在存储状态下和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解读和利用。加密过的数据以密文的形式存在,即使被窃取,没有密匙也无法解读成原文;但合法用户受到密文后,可以用密匙解密获得的信息

信息隐藏是一种伪装技术,即将某种隐秘的信息隐藏在公开的普通信息中,并通过公开信息的传输来传递隐秘信息。数字水印是最常用的信息隐藏技术,在网络多媒体产品的版权保护和办公自动化领域都很常用。

第四节 系统维护 2012/9/21

一、系统维护概述

系统维护是对运行中的系统作出检查、升级和修改等保护性活动;是延续时间最长、累计工作量最大的活动,系统运行及使用时间一般为4~5年,大型软件生命周期在10年 系统维护的投入是长期的,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其成本也不断增加,若忽视平时的维护则投入成本更大。 二、系统维护的内容 1、系统维护的分类

1.1应用软件维护:是系统维护中最主要的内容 1.2数据维护 1.3硬件平台维护 1.4代码维护

- 47 -

需求分析报告是开发方和用户发签订系统开发协议时的参考文档; 可为将来形成更为细致的需求说明书和系统说明书提供依据; 高质量的需求分析报告有助于用户方得到真正需要的软件 三、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P207

1、经济可行性:economic深入到软件功能层面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技术可行性:technology

3、管理可行性:management项目团队的潜力如何,是否能够根据项目的需要提供足够的用户参与,未来用户接受和使用系统是否有难度,开发方的培训方式对用户是否有效 4、法理可行性:legal principle

第三节 建立系统逻辑模型

一、数据流程图——系统逻辑模型设计的重要工具之一

1、特点:抽象性——只专注于数据来源、流动、加工处理和存储活动; 概括性——将企业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用数据流相互联结诚一个整体 它采取自上而下逐步求精的方法,逐层细化地描述系统总体构成、工作细节和错综复杂的内部联系

2、据流程图的符号

客户 2.1外部实体:可以是数据的来源或数据输出的终点

2.2处理功能:是数据流程图的核心,一般在7个以内

P1 打印报表

2.3数据存储:需要保存的数据,可以是磁盘、文件、帐簿、档案袋等

2.4数据流:noun,要以数据处理为起点或终点

例如:纸质单据、电子数据、电话、短消息、统计报表、押金凭证等 3、数据流程图的绘制

3.1背景图(也称为内外关系图,处理功能可能只有一个)

阐述了系统所处在的基本环境,将要开发的系统作为一个独立整体,识别出与该系统相关的外部实体,并通过信息流把系统和各个外部实体间的联系描述出来

3.2顶层数据流图(处理功能多些):描述了数据流在各个处理功能和外部实体间的分布 3.3低层次数据流程图

- 31 -

数据流程图的分解主要围绕“处理功能”进行;

流向各个处理功能呢个的数据流要清晰明确,有足够的信息来实现该处理功能; 各个下层图中的数据流名称、输入输出流向要与上一层想匹配。 二、数据分析

其任务是:将数据流程图中出现的各个成分的内容、特征用数据字典的形式做出定义和说明。

1、数据字典的作用

是由各类数据说明和定义所组成的集合,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相关成分进行解释和描述的工具就是数据字典。

2、数据字典的编写要求:P213

定义需明确、唯一,易理解——针对数据流程图中各成分; 命名、编号与数据流程图保持一致 要符合一致性和完整性的要求 格式规范、风格统一、文字精炼 3、数据字典的条目:

数据项——数据的最小单位,也称为数据元素; 数据结构:描述了某些数据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数据流:可由数据项和数据结构组成;外部实体;数据存储;处理功能 三、功能分析: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复杂处理功能做出详细说明 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决策树、决策表、结构性语言

1、决策树(判定树):用来对决策方案进行分析和选择,适合于描述多种条件组合情况下的决策策略,说清楚选项和决策结果的产生过程。

2、决策表(判断表):适用于描述和处理判断条件较多、各种条件相互组合的多方案决策过程。

决策表由4部分组成:判断条件、状态组合、处理策略 用决策表可以检验决策策略的完备性和有效性

3、结构化语言:是具有规范表达式的自然语言,具有形式简洁、清晰易读、逻辑严密的优点。

它将任何处理逻辑简单表达为:顺序、选择(判断)、循环3种结构 四、数据/功能分析:一般在数据流程图和功能分析之后进行

- 32 -

1、格栅图:用网格分布的方法直观地表示两个方面的开发资源之间的关系 2、U/C矩阵(功能格栅图):矩阵中的行表示系统中的功能,功能名称位于最左 矩阵中的列表示系统中的数据类 对U/C矩阵的正确性需进行3方面检验:

★完备性检验:每个数据类列必须有一个C并至少有一个U;每个功能行必须有U或C; ★一致性检验:每个数据类列仅能有一个C

★无冗余行检验:每个行或列必须有C或U,不允许有空行或空列 五、系统说明书(系统功能需求报告)——系统分析 阶段的最终成果

内容:对原系统的阐述;新系统的目标和范围;新系统的建设方案;系统应用环境;系统开发计划

第七章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

1、系统总体设计: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通信网络平台设计 2、系统详细设计:代码设计,输入输出界面设计,处理过程设计 3、编写系统设计报告

第一节 系统结构设计

一、总体结构设计的主要任务

根据系统分析的逻辑模型设计应用软件系统的物理模型。 ..

物理模型必须符合逻辑模型,能够完成逻辑模型所规定的信息处理功能,同时需考虑应用软件系统是动态变化的。

如何使系统具有修改性,成为系统总体结构设计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思想

其基本理念是:把大型的应用软件分解为多层的模块,使其易于实现、组织和管理。 结构化设计方法的核心内容:模块化、结构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

1、程序的结构化设计:改变人们在软件程序设计中随意、率性的做法,保持程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读性和可维护性,降低软件程序合作开发的难度。 该方法包含3种基本的程序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2、模块的结构化设计

模块间也有3种不同的结构形式: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3、控制结构图(也称软件结构图/模块结构图)

它表示出一个系统的层次分解关系、模块调用关系、模块之间数据流和控制信息流的传递

- 33 -

关系,是设计系统物理结构的主要工具。 模块间调用关系应遵循以下规则:

①每个模块有自身的任务,只接受上级模块的调用命令时才执行

②模块之间的通信只限于其直接上下级模块,任何模块不能直接与其他上下级模块或同级模块发生通信联系

③若有模块要与非直接上下级的其他模块发生通信联系,必须通过其上级模块进行传递 ④模块调用顺序为自上而下 三、模块分解的规则

1、模块的划分:系统项目容易开发;降低项目开发成本;系统有较高的可靠性 系统容易维护

2、模块凝聚:是衡量内部功能的内在联系是否紧密以及衡量模块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 2.1偶然凝聚:一个模块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处理彼此无关,偶然的组合在一起 2.2逻辑~~:一个模块内部各组成部分的逻辑处理相似,但功能彼此不同 2.3时间~~:若干处理由于执行时间彼此有关,集中在一起组成的模块

2.4数据~~:模块内包含若干处理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执行,且前一处理所产生的输出数据,是下一处理的输入数据。

2.5功能~~:一个模块只执行一个明确的功能,且完成该功能所必须的全部成分都包含在模块中。

3、模块耦合:模块间的信息联系方式,是衡量模块间结构性能的重要指标。 3.1数据耦合(正常):两个模块间通过调用关系传递被处理的数据

3.2控制耦合(避免)::两个模块间通过调用关系传递被处理的数据并且还传递控制信号 3.3非法耦合(消除):一个模块与另一个模块内部发生联系,即一个模块中的某些内容在另一模块中以某种方式被引用。

小结:模块内的凝聚程度越高越好,

偶然凝聚(最差)<逻辑~~<时间~~<数据~~<功能凝聚(最好) 模块之间的耦合程度越低越好 数据耦合(最好)非法耦合 最差 四、控制结构图的绘制

1、绘制方法:依据是数据流程图

将上层数据流程图映射为上层控制结构图,由顶层数据流程图开始,逐级下推

- 34 -

每一层数据流程图的处理功能映射为控制结构图中的模块 数据流程图中流入处理功能的数据流映射为输入模块的数据流 流出处理功能的数据流映射成从模块输出的数据流 2、模块分解的方法

2.1以转换为中心结构的分解:若待分解的是一个数据凝聚的模块,即内部包含若干顺序执行且对某些数据进行转换处理,即所谓的以转换为中心的结构。 这种模块可分解为:输入、处理、输出三大部分

2.2以业务为中心结构的分解:待分解的是一个逻辑凝聚的模块 图解P233

小结:通常混合使用以上2种分解方式,以达到模块凝聚程度高、模块之间独立性强,易于修改的目的。

第二节 处理过程设计

一、基本概念:处理过程设计就是要对控制结构图中每一个模块内部的处理过程进行具体的描述。每一模块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子系统,有输入、加工处理、输出几个部分。详细地描述这个处理逻辑可以使用“输入-处理-输出”图(IPO图) IPO图将为编制程序提供指导,所以也称为程序设计任务书。

IPO图的主体是处理过程描述,描述处理过程的工具,可以使用图形(程序流程图,N-S图)、表格(决策表、决策树)和伪码(结构化语言)。 二、用户口令处理过程的设计 P234~235

第三节 界面设计

界面设计包括对话窗口、选择菜单、输入输出窗口设计等 一、选择菜单的设计 卡片分类法 二、各类窗口界面的设计 对功能和信息的表现力强 保持统一的风格 突出核心功能

三、输入输出界面设计

1、输入界面设计“保证输入的正确性;输入数据的完整性;数据输入的效率”

2、输出界面设计:输出内容——根据用户的需要来设置输出项,考虑与其他系统的接口关系;输出方式——各种输出设备;输出介质 文字、声音、表格、图形、报告等 输出版面布局——有利于信息内容接收,符合使用者为准则

- 35 -

关系模型:建立在集合论和谓词演算公式的基础上, 逻辑结构简单,数据独立性强,存取具有对称性,操纵灵活

关系数据库:在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如果依照关系模型定义,就是关系数据库系统 关系:一张二维表对应一个关系 列:字段 行:记录 2、关系模型的基本要求:

表格中每一数据项不可再分,这是基本项 每列的顺序是任意的,每行的顺序是任意的; 每一行数据是一个实体诸多属性值的集合,即元组 每一列数据有相同的类型,即属性;

3、关系的完整性 P123——是防范使用不和语义数据的 实体完整性规则:关系中的主属性不能取空值

参照完整性:若参照关系中的外码与目标关系中的主码相对应,则参照关系中每 个元组在外码上的每个属性值必须为空值。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4、关系操作 集合论 4.1传统集合运算:交、并、差

4.2专门的关系运算:选择(筛选)、投影、连接 三、数据规范化

1、规范化:限制条件越严格,描述的关系就越规范,将关系的这种划分层次称之为范式。关系范式有5个级别:5NF,4NF,BCNF,3NF,2NF,1NF(最低),而高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总是包含在低一级范式中

关系范式越高,数据库结构越好,一般三范式就OK

2、3NF,数据规范化:一个低一级的关系模式,可以通过分解转换为若干个高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的集合,关系模式的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叫做数据规范化。

四、数据库的安全性:具有防止非法用户闯入或非法用户非法使用造成数据泄漏、更改或破坏的功能,防范非法用户和非法操作

进行用户身份验证→存取控制→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加密保存

第二节 DBMS中的SQL语言

一、结构化查询语言概述

- 21 -

SQL即结构化查询语言,集数据定义、数据查询、数据操纵和数据控制功能于一体的语言,其主要功能是数据查询,它是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核心

1、SQL语言的特点:高度非过程化的语言,没有基本程序结构语句,每一条命令功能强大,操作简单

第四章后面部分操作内容较多,故不进行整理。

第五章 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 2012/8/27

第一节 信息系统规划概述

一、信息系统规划概述 1、信息系统规划的意义 2、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类别

从规划范围分:战略性规划3~5年、执行性~~ 从规划主体分:企业级~~、部门级~~

从规划内容分:综合发展~~、单一项目的开发规划 3、企业战略与信息系统

约翰.亨德森提出“战略一致性模型”

?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需要与企业的业务战略和组织流程之间保持良好的对应关系 ?对应关系具有多想行,是相互交织和复杂的 ?需要通过规划明确这些关系,尤其是战略层面的规划 4、信息系统规划的意义

?保证信息系统开发的有效性?使企业对未来技术与业务的结合过程有所准备 为领导对系统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确定系统开发的优先顺序 降低信息系统建设的风险 二、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

1、规划的主要内容:需要哪些信息系统?如何获得这些系统?现有系统和管理环境的变化;系统应急计划

2、信息系统规划书----帮助企业制定信息系统规划的模板工具 三、信息系统规划的流程

- 22 -

1、不同规划之间的联系

1.1企业业务战略:是规划的起点和信息战略的支持目标,企业需要从未来的业务趋势出发,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业务策略

1.2信息系统战略:受企业业务战略的指导,根据业务发展方向,确定信息系统的需求及系统对业务的支持方式

1.3信息技术战略:侧重解决企业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资源分布等基础性问题 2、四阶段规划流程

战略规划 需求分析 资源分配 项目规划 建立组织总体发展规划和信息系统规划的联系

分析企业中的业务支持对象及目标,明确所需的信息系统以及相应的信息技术需求 分配信息系统项目所需的管理资源和开发资源等 具体安排每项项目的日程和资源使用计划

第二节 信息系统的战略性规划(宏观,3~5年)

一、战略性规划和执行性规划

1、战略性规划:将直接与组织的业务战略相衔接,保证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和管理业务相协调。分析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选择需建设的应用系统。 【信息技术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是战略性规划关注的焦点问题。】 2、执行性规划:是对战略规划的具体实施。

规划内容:总体规划的分期目标,具体的实施计划,资源配置方案,项目组合及进度安排,工作步骤和验收时间。

【执行性规划中应设立具体的定量指标或评价方法,是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二、信息系统战略性规划的方法

1、诺兰模型:该模型有6个阶段(萌芽,扩散,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 该模型的认为:①组织中信息系统的应用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6个成长阶段②各阶段互相衔接,形成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③每个组织都需根据自身所处阶段对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在三、四阶段之间有一个转折点,即从信息技术管理转向数据资源管理 2、价值链模型 迈克尔.波特

企业的价值链指的是创造价值的一系列活动,而这些价值都是顾客愿意支付的。 分为两大类活动: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

- 23 -

作用:?识别出对组织有用的活动,就活动的价值达成共识,有效提升企业管理的总价值 ?借助此模型可以找出重要的活动和过程,并种出支持主要活动的应用系统,使信息技术支持对企业的价值实现有实际的贡献

?帮助人们脱离局部视野,使管理者客观地、整体地看待信息技术对组织价值创造的作用

3、关键成功要素法CFS 威廉.扎克

所谓关键成功要素:就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组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它们也是企业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是值得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活动区域。 中间的三个模块:

?汇总分析企业中不同部门、不同业务活动的关键成功要素

?通过充分沟通,是各个局部责任人从企业整体出发,影响组织的CFS达成共识 ?用组织的CFS指导信息系统的规划过程,是规划具有全局观点 4、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IBM公司提出 是一种结构化的方法论。

出发点是:必须让企业的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的目标,让信息系统战略表达出企业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性的信息,并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改变时保持工作能力。

BSP方法:“自上而下”地进行系统规划和“自下而上”地付诸实施。 BSP通过4个STEPS来实现自上而下的规划理念:

?定义企业目标?定义企业过程(核心)?定义数据类 ④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5、情景法

信息系统的规划往往面临不确定性,这是一种权变的分析方法,它承认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

第三节 信息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的主要内容

1、技术的可行性——该项目能否实现

需做以下工作:对方案所用技术的成熟性、技术风险等进行考察 对技术的选择及获取方式进行考察

考察企业是否具备有效的资源或技术能力来实现项目目标 2、经济的可行性——该项目何时能收回成本

- 24 -

首先要尽量全面地计算项目的成本投入 第二要尽量完整准确地计算或描述项目的收益 3、管理的可行性——能否在企业中得到支持

信息系统项目实施的环境条件,如用户是否愿意接纳该系统 系统的核心设计是否与组织的管理基础相匹配 系统所需的各种数据是否有保障 业务基础是否牢固

企业对系统所引发的变革能否妥善处理等 4、法理的可行性——有何潜在风险? 要建立必要的系统安全机制

系统对自身数据的保存访问和传递负有责任,只能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随意突破;对系统信息采集的约束,要利用合法途径获得正确信息,用户对个人信息有自决权,公民对个人隐私有保护要求 二、可行性分析的过程

确定可选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研究(经济、技术、法理、管理)→确定最优方案并撰写报告

1、可行性分析的结论 可立即开发

需推迟直到某些条件具备以后才可开发(如资金、技术等) 需对目标进行修改后才可开发 项目不可行

第四节 信息系统的建设方式

一、建设方式的选择 1、开发 2、购买

3、外包:如:租赁 二、基本建设方式 1、“开发”的方式

1.1自行开发:指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完全由用户企业负责 自行~~的优点:可防止企业机密外泄;

- 25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ow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