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横》生存类民生新闻的分析
更新时间:2024-05-27 01: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广播新闻对民众生存状况的反映
——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为例
一、民众生存及本文研究意义 (一)民生中生存含义的阐释
民生的内涵随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新和发展,每个时代都有民众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战国时期《左传·宣公十二年》一文中提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中国传统治国理论中,老百姓安居乐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近代中国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对民生的定义为“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1、《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认为可以依靠“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解决当时中国的民生问题。较之抗战、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解放之初,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温饱的中国民众不再只对对物质的量有需求,逐渐上升到追求生活的品质,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福利和权益的保障。
现阶段中国的民生围绕民众的生存、发展和保障等方面,生存仍然是解决民生问题中最突出的目标要求。简单地说,民众的生存包括基本的衣食住行、就业分配等问题,民众只有维持了基本的生命、生活才能从事社会生活中的其他事业,所以民生中的生存是中国需要解决的最直接问题。在民众自身能够维持生计之后,需要国家给予制度上的保障,如社会保险、救助、福利,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医疗卫生。最后,民众享有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利,有继续受教育、参与培训、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民生问题上升到民众应享有的
生态文明,是提升中国民生的重要价值体现。
民生除了可以从层次来划分外,还可以从广义、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广义的民生包括与民众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而民生问题是这些方方面面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狭义的民生可以理解为“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2、 我国民生指标体系初探;孙鸿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行政管理方向;2010年5月)。突出表现为“十七大”提到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六个方面,这些是中国政府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民生的概念可综合表述为:指民众的生存发展状况,涉及到与国民收入、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切身利益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民生反映了人类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生存发展需要,也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体现。
柳礼泉在《新中国民生60年》中将关注生存视为解决民生最突出的目标要求。衣食住行为民生问题中的最基础内容,扩大就业为民生问题的主要体现,合理分配是民生问题的经济来源(柳礼泉:《新中国民生60年》,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生存为民生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没有生存就没有发展可言。现代社会的生存含义不仅局限在维持生命,发展为有了吃、喝、穿、住后,现代社会特征下大多数中国人围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分配、就业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新的诉求,他们需要安全的食品、可以承受的房价、畅达的交通。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房价的调控、油价的改革、道路的拥堵,都是在生活的最基层影响民众的生存。物质生活日益充盈的今天,关于衣食住行、就业、分配的讨论是现代生活层面下的另外一种需求的讨论。对于民生的三个层次来说,生存依然是解决民生的最突出目标要求。本文将民众生存指向狭义民生中最
基础的衣、食、住、行、就业、分配。
(二)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民生新闻的说法最初产生于电视媒体,但其形态早已在晚报中出现。广播民生新闻的开发力度不如电视,未出现如电视民生新闻的蓬勃场面,从有关两者的论文数量就可以看出,以题名为检索项,搜得有关“电视民生新闻”的论文570篇,以“广播民生新闻”为题名进行检索,得论文9篇。但是广播新闻中也不乏有出类拔萃的节目,《新闻纵横》自开办以来就受到大众的喜爱,节目越来越精良,不断改版,以满足受众需求。
根据上文对生存内容的阐释,新闻中涉及到民众衣食住行、就业、分配的报道都可以划为生存类民生新闻。根据统计民生新闻的搭配数量、比例、时长和所处版块,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策划等传播形式,对新闻内容和报道手法进行统计分析,探求广播新闻的民生价值观。各种媒介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于广播来说,虽不能达到纸媒对新闻挖掘的深度,又不如电视新闻形象生动,但它又兼在这两者之间。广播主持人和记者的在场让新闻真实可性,除却画面仅通过语言对新闻进行播报可以对事件阐述仔细到位。所以,对广播新闻进行分析时,可以通过整则新闻的时长、所处的版块和配发的形式等方面考察媒体对该新闻的重视程度。
相当数量的研究表示现在的民生新闻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内容的琐碎、低级、庸俗,同质化现象严重,迎合大众口味,不顾新闻的价值含量(《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探讨》,朱菁、江黎黎,《新闻实践》,2005年第2期)。通过对优秀新闻广播的研究,其报道模式、舆论导向可以为其他电台借鉴。
二、当代广播民众生存类新闻的传播状况——以《新闻纵横》为例 (一)《新闻纵横》状况概述及选择原因
作为国家级的新闻媒体,中国之声是其他省市广播电台的标杆。选择《新闻纵横》为研究对象,因为它的受众范围广,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内同类型节目的先锋,力求窥一斑而见全豹,其优点也可为其他广播新闻借鉴。分析《新闻纵横》中有关生存的新闻,以求媒体和民生之间的距离,媒体如何反映我们生存的社会。面对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新闻媒体充当怎样的角色?自身怎样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又要怎样正确处理好自由负责的新闻媒介的身份?
针对中国转型期信息鱼目混杂、思潮泥沙俱下的现状,中国之声在2011年10月8日启动新一轮改革,将着力塑造“以责任,赢信任。中国之声,责任至上
”
的
媒
体
形
象
(http://www.cnr.cn/china/gdgg/201109/t20110930_508569676.shtml)。《新闻纵横》也进行了相应版块的调整,增加“今日出行”、“今日投资和消费”、“今日封面”、“今日文娱”等民生服务专栏,为听众提供当天的服务信息
(http://china.cnr.cn/ygxw/201109/t20110930_508569523.shtml)。新版《新闻纵横》中民生新闻设置情况与之前相比有哪些不同?特别是有关民众生存的新闻地位将被如何安排?
(二)样本采集及调查方法
选取《新闻纵横》9月26日至10月26日的新闻内容为研究对象,从中构造两个星期。即从这一个月的几个星期一中抽出两个,以此类推,最终形成两个
构造周。选取的日期分布相对平均,尽量客观反映《新闻纵横》民生新闻中有关民众生存的报道情况。
在《新闻纵横》每日报道的众多新闻中找出有关民众生存的民生新闻,从媒介对民生的态度和民生新闻的传播两个角度对所获的民生新闻进行分类。具体为新闻的时长、所处版块、媒体的舆论引导,广播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等情况。考察这类民生新闻的设置形式,《新闻纵横》的民生新闻价值观,以及国庆黄金周期间民生新闻的呈现状况。
(三)数据统计及分析 媒介对民生的态度
1、根据《新闻纵横》这两周的新闻总量和民生新闻条数,分类统计出有关民众生存的衣、食、住、行、就业、分配每日的新闻数量,并统计两周小类别的搭配数量,以及新闻总量的趋势。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1 《新闻纵横》新闻数量统计
生存 日期 新闻总数 衣 食 住 行 分配 0 0 0 0 1 就业 1 0 1 0 0 6 4 13 5 5 总数 9.26 44 9.29 33 10.1 44 10.4 41 10.7 38 0 0 0 0 0 2 2 3 1 1 2 1 2 2 0 1 1 7 2 3
10.9 53 10.12 10.13 10.15 10.18 10.21 10.23 10.24 10.26 0 3 2 8 0 0 13 50 0 3 2 2 0 0 7 59 0 3 1 2 0 3 9 45 0 3 1 0 0 2 6 50 0 6 2 3 0 1 12 50 0 0 6 5 0 1 12 55 0 2 3 1 0 0 6 45 0 4 1 2 0 1 8 52 0 0 3 4 0 2 9 总数 659 0 33 28 41 1 12 115 从9月26日新闻总数的44条到10月12日新闻总数的50条,可以看出10月8日新版《新闻纵横》的新闻数量的增多。10月8日后的每日新闻几乎都在50条以上,有关民众生存的民生新闻数量略微增多。
各问题搭配数量1%0%衣食住行就业分配(1)从衣食住行、就业、分配的搭配数量看,出行、住房和食品在与民众生存相关的民生新闻中占有较大比例,分别占到36%、24%
296$%和29%。此外,穿着、就业和分配总共只占新闻数量的11%。表1显示10月1日、10月9日与民众出行、交通有关的新闻增多,前者因为国庆黄金周民众出游量的增加,与此相关的新闻数量增加。后者因为发改委16个月来首次下调成品油价,对私家车主、出租车司机、炼油行业带来影响。《新闻纵横》在多个板块都有对这次油价下调的报道或解读,比如《追问新闻》用了长达8分钟时间多个角度报道油价下调对民众的影响。国庆假期出行的增多引发交通事故,10月9日的新闻还有对国庆期间交通事故的后续报道。排除国庆假期的特殊性,食品安全、房价、交通出行依然是与民众生存有关新闻报道的主要部分。
《新闻纵横》主要报道的内容与日常生活人们关注的对象几乎一致,但不是最底层民众的生存状况。《新闻纵横》将民生新闻的关注点设置在多数普通民众身上,与日常生存状况相关。选取的话题多为公共话题,如10月18日报道油价降了之后就闹柴油荒,对出租车司机和民营加油站的影响。以及10月26日报道开发商将房价下调后,老业主抗议要“赔偿”。
穿着、就业和分配被设置在不突出位置。穿着不是民众最需要迫切解决的生存问题,不会产生诸如食品安全事故,处于弱报道地位。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到“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说明就业和分配是我国现阶段不可忽视的问题。《新闻纵横》中与此
相关的新闻几乎没有,仅有几条对职业证书考试泄题和教师招聘代考的报道,以及10月下旬公务员考试的报名情况。10月23日的《新闻纵横》报道了温家宝在广西调研的两天中不断提到与民生有关的物价、房子和就业。社会生活中就业问题依然突出,大幅报道就业的新闻集中在春节过后和大学生毕业季。除这两个时间段外,大规模的就业和分配问题在媒体的曝光很少,仅有个人或者小规模的就业、分配问题。
《新闻纵横》关注的多为“大民生”,不同于省市广播电台将视点放在所处的地区,这两者被放置于弱报道地位可以理解。《新闻纵横》对北京的关注比其他城市多,处于重要报道地位。如10月28日报道《通州房价跌回两年前水平 或成北京房价下跌导火线》、《京出租车票市场藏利益链 随意打印单张票额达2万》,此外上海、广州等个别城市在节目中多有提到。其他城市在《新闻纵横》中出现的原因多为该地发生引起全国关注的事件,如长春篮球场血案、浙江宁波厂房起火爆炸。
生存新闻占总新闻比值4030201009.2610.110.710.1210.1510.2110.24总数(2)左侧的折线图表示这两个
系列1比值构造周与民众生存相关的民生新闻占新闻总数的比例。该折线图体现的特征是:每日该类新闻都维持在
日期10%以上,10月1日和10月9日的比例分别达到30%和24.5%。10月8日以后新版《新闻纵横》新闻总量增加,此类新闻数量增加,所占比例略有上升,总体来说依然维持在20%以下,有关民众生存的新闻总数占所有新闻的17.5%。若排除国庆假期的特殊性,民众户外活动的增多导致与交通出行相关的新闻数量增加,每天《新闻纵横》中与民众生存相关新闻基本维持在10%—15%,不是
新闻的主体成分。
生存新闻出现大幅波动多数是因为这段时间发生了引起全民关注的事件。结合表1可以发现,10月1日至10月7日、10月9日至10月13日、10月18日至10月22日三个波峰出现的原因分别为:国庆七天与出行相关的民生新闻数量增多;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新闻增多,比如沃尔玛猪肉事件;后一阶段各大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房价和油价下跌,引发一系列问题,如老业主要求赔钱,多数地区闹柴油荒。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全民基本实现温饱。根据中国现行扶贫标准,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已从2000年的9422万下降到2010年的2688万,率先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使贫困人口减半的具体指标
(http://finance.sina.com.cn/g/20111017/162710636084.shtml)。以衣食住行为主题的生存内容不再是大多数民众关心的内容,反映为新闻量的不多,所以总体比例较小。
与民众生存相关新闻比例较小和《新闻纵横》的媒体性质相关。作为中国之声的品牌节目,承担舆论监督的作用。作为中央级媒体担负的对全国信息的播报,并有相当数量的国际新闻的报道和解读。不同于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细致到民众的生活琐事。《新闻纵横》关注的是社会焦点问题,如回望去年颁布的调控房地产“新国五条”对房价产生怎样的抑制效果,从公共新闻的角度处理社会事件。
2、据上文统计,与民众生存相关的新闻总数为115条,下文将从单条新闻的时长和所处的版块对这115条新闻进行分类统计,以考察《新闻纵横》的民生态度。
时长 数量 比例(%) (1)如左侧表格所示,将时长分为四个区段,
53 一分钟以内的新闻占到一半,五分钟以上的新闻达到17.4%。根据广播新闻的特点,一分钟以内的新闻基
1m以内 1m—3m 3m—5m 5m以上 61 19 16.5 本为消息,多数以一句话的形式呈现。一到三分钟的广播新闻为消息加评论的形式,或者篇幅不长的通讯,
15 13.1 三分钟以上的为深度报道或者长篇幅的通讯。从表格看出《新闻纵横》的民众生存类新闻以播报短消息为
20 17.4 主,三分钟以上长通讯或者深度报道占的比例也比较大。《新闻纵横》每天会有8至10条追问新闻的内容,
民众生存类新闻受到节目的重视。
从新闻内容组成上来看,消息涉及住房和出行相关的政策,深度报道和通讯多为社会热点事件,如对上海9月27号地铁追尾事件后限速的后续报道。20条5分钟以上的新闻仍然以对房价和油价现象的剖析为主,公务员考试的火爆的报名情况在10月13日至10月15日也占据主要报道地位。10月13日的报道《国家公务员考试15日开始报名 负责人解析三大特点》时长达到4分10秒,期间还有多条以短消息形式播报的新闻。长时段的新闻注重对新闻深度的挖掘,改版后《新闻纵横》的短消息增多,注重新闻的广度和时效性。体现出与民众生存相关的新闻的特点是,既注重对该类新闻的深度挖掘,同时覆盖面扩大,新闻量增加,注重对该类新闻的及时播报。 版块 追问新闻 昨夜今晨 数量 比例(%) 33 20 28.7 17.4
特别声音 此时此刻 7 39 6.1 33.9 4.35 4.35 5.2 (2)新闻的时长与其所处版块有联系,如左侧表格所示,《追问新闻》追踪每日的热点新闻,时长多在三分钟以上,总比例28.7%,与上述三分钟以上新闻的总量基本等同。说明《新闻纵横》给予民众生存类新闻一定的关注度,进行深度的剖
曹景行说新闻 5 今日投资 其他 5 6 析。《昨夜今晨》和《此时此刻》为不到一分钟的消息梳理,总比例达51.3%,与上述一分钟以内新闻的总量基本等同。改版后的这两个板块的新闻数量有所增加,且节目形式更加灵活,及时播报新媒体关注的新闻。《新闻纵横》对此类新闻采用播报消息的方式,涉及范围较广。一分钟至三分钟的新闻多集中在《特别声音》、《曹景行说新闻》和《今日投资》三大版块,新闻形式为新闻事件加评论,各有特点,比例达到14.8%。曹景行为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评说的事件为社会热点,能从全新的角度给听众不同的思考方式,弘扬正气。曹景行在两构造周中有五天评说新闻,每次两至三条,14天共27条,民众生存类新闻不到五分之一,曹景行把此类新闻置于弱关注地位。关注的主题涉及交通违法、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地铁安检机等。其他内容虽然与民众生存的关系不大,但仍与民众的利益相关。个人猜测,热点的房价油价问题在多个板块有讨论,曹景行评说新闻有意将注意点转移,增加《新闻纵横》的信息量。《特别声音》中的点评观点鲜明,形式生动新颖,每天两条特别声音,生存类新闻不足总量的三分之一。信息量增加后,新闻评论总量保持一定,但所占比例减少。
总体来看,《新闻纵横》的民众生存类新闻在时长上搭配合理。大量的消息拓宽民生新闻的广度,热点新闻事件给予短小精湛的点评,不失力度,自称为“针
砭时弊,激扬文字,舆论监督的点睛之笔,新闻评论的集大成者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weblog_viewEntry.do?id=7981278)”。《追问新闻》版块的长时段新闻有见民众生存类新闻,所占比例也比较大,挖掘了民生新闻的深度。
3、《新闻纵横》中给予明确舆论引导的新闻不多,除根版块性质,即新闻以消息形式呈现,另一方面体现新闻的客观性原则。舆论引导多出现在《特别声音》和《曹景行说新闻》版块,且多数给予批评,前者是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后者有对听众观念的引导。
民生新闻的传播
1、《新闻纵横》的新闻来源多种多样,有来自其他媒体,如《京华时报》、中新社、新华社等传统媒体,也有来自网站等新媒体,特别是《昨夜今晨》和《此时此刻》。《今日投资》和《曹景行说新闻》采用专家点评分析的形式,一定程度上不涉及记者的采访。《追问新闻》全都是自采新闻,采访对象有民众和专业人士,所以仅对《追问新闻》中的33条民众生存类新闻进行分析。 采访 难 易 深 浅 风险高 风险低 数量 2 31 29 4 0 33 从右侧表格来看,采访性质倾向非常明显,多为风险低的深度采访,且较为容易。《追问新闻》中的新闻多
为深度报道和通讯,所以记者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采访。除个别新闻涉及问责,相关人士回避不接受采访,或者在回答中不正面回答问题,造成事件的不明晰,未在新闻报道中见有难度的采访。10月9日新闻《发改委16个月来首次下调成品油价 现行定价机制将调整》的采访对象有民营加油站老板、出租车司机、
市民、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专家林伯强,与油价下调有利益关系的人群都在列。采访内容不仅涉及普通百姓对油价下调的反应,油价下调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加油站老板表示若持续亏本,肯定要限售,为消费者提供预示。曹长庆透露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信息对消费者和加油站老板都给出指导。专家透彻全面的分析让广播新闻的内容加深。新闻多为记者编辑过的声音,有些专家点评为现场连线,除少数采访对象的观点为记者转述外,多数采用采访对象的直接陈述。从消费者语气揣摩出此次油价下调的欣喜,加油站老板的顾虑重重,比平面媒体更具生动性、真实性。
2、《新闻纵横》对民众生存类新闻的编辑除了版块安排和时间长短外,还涉及到具体单条新闻的编辑手法。但仅对几条新闻进行了细致编辑,如9月29日《房地产调控“新国五条”满周岁 回望抑制房价效果》中将“新国五条”比喻为五把兵器,每对一条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之前都配以兵器的音响,如利剑一把,体现政策之严厉。其次,《追问新闻》中的每条新闻在片头进行导读,报道结束后给以强调,并会在下一时段中进行回顾,上文涉及到的33条追问都进行这样的处理。《新闻纵横》设置有追民生的主题——由全国各地记者对民生、民
情
、
民
声
、
民
愿
进
行
连
线
和
报
道
(http://www.bokee.net/companymodule/weblog_viewEntry.do?id=7981278)。从稿件的组织来看,重要的社会热点问题或者由《新闻纵横》独家采访的新闻会被设置在《追问新闻》版块加以重视强调。
消息+评深度+评论 21 论 21 体裁 消息 通讯 数量 60 13 比例(%) 52.1 11.3 18.3 18.3 3、有关这115条民生新闻的写作情况上文有所提及,左侧表格
对新闻体裁进行简单分类。
此类新闻仍然以消息的形式呈现为主,占到52.1%。以消息配以评论的形式达到18.3%,如上文分析主要出现在《特别声音》、《曹景行说新闻》和《今日投资》三大版块,且与版块的比例接近。配有评论的民众生存类新闻也占到近乎一半,受到《新闻纵横》关注,客观分析事件,少见鲜明的态度倾向,在揭露性报道中进行批评。新闻体裁的搭配合理,两小时的新闻节目,除去广告和不具有新闻性的《辛亥印记》、《情牵大乌蒙》、《历史上的今天》,总共不到一个半小时。既要把握新闻的广度,又要兼顾新闻的深度,消息与深度报道近三比一的比例是合理的。
4、新媒体的使用情况在有关民众生存类新闻中不多见。在《新闻纵横》中明确与新媒体相关的版块是《此时此刻》,有专人播报此时各大网站都在关注哪些问题,特别是10月8日改版后。中国之声对《此时此刻》的定位是:以“第三播报”的形式,以“说新闻”的方式,由专职“此刻主播”为听众集纳最新消息、媒体和网络热点热议、生活服务提示等三大类即时内容
(http://www.cnr.cn/china/gdgg/201109/t20110930_508569676.shtml)。《此时此刻》关注百度新闻搜索的信息,提供不同地域、年龄、性别网民关注的新闻热点,体现人物特征不同,聚焦的新闻点也不同。《此时此刻》还会关注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新闻,比如新浪网、新华网、中广网等。同时,《新闻纵横》有自己的新浪官方微博,主持人会提示听众若关注更多信息可以去其微博。
(四)《新闻纵横》与民众生存相关新闻的情况总结
《新闻纵横》开播之初就将自己定位为新闻评论性节目,集新闻、评论、热点为一体。在新闻方面强化深度报道和背景分析,释疑解惑。在评沦方面力求评述结合,避免说教,权威点评,对热点问题坚持正确引导,旗帜鲜明,以理服人。节目的选题包括新闻类、正面报道、批评揭露性报道、社会问题几个方面,选题的依据为要有全局观念、典型性、广泛性、以能促进问题解决为原则确定批评报道的选题(《新闻纵横》节目开播半年多的体会;胡占凡、邓斌;)。时隔近二十年,《新闻纵横》多次改版,在秉承最初新闻理念的同时,与时俱进,加大对新媒体的使用,将民生观念融入新闻中。有关民众生存的新闻报道体现如下的特性(以十月九日以来对油价的一系列报道为分析对象):
(1)新近性 《新闻纵横》对社会上刚发生的热点事件都进行了实时报道。如国家发改委10月8日宣布9日零时起下调成品油价格,当天早上的《新闻纵横》就从多方面剖析了此次油价的下调。甚至表现出超前的预见性,在发改委宣布下调油价的前三天,《新闻纵横》以“国际原油价格一个月内下跌13%,为何国内成品油价格还是不降?”为题,对油价问题进行了报道。此后,由油价下调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新闻纵横》都能及时发现,体现其新闻灵敏度之高,将社会现象、事件动态最快地传播给受众。
(2)客观性 《新闻纵横》表现出的新闻体裁多样,态度较为客观。关注当下最主要的民生问题,给出全面透彻的分析。《新闻纵横》突出体现它作为中央级媒体担负的对全国信息的播报,不偏不倚。在有关油价的系列报道中,采访对象涉及到与降价息息相关的各行业人群,传达不同的声音。降价首日,《新闻纵横》采访了民营加油站老板、出租车司机、北京市民、政府官员、行业专家,
降价后引发的油荒又将采访的人群扩大到利益直接受损的货车司机、农民、民营加油站老板,均采用同期声播出的方式。同时,油荒并不是个别现象,所以受采访的人群有来自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内蒙古等地,客观呈现油荒并不是个别现象,并没有以个案代替全国。其次,作为中央媒体,对于同为国营企业的中石油、中石化,并没有偏向,反而对“油老大”进行了拷问。拷问中石油为什么能在炼油环节亏损500亿的情况下,今年整体盈利1241.8亿,高达1700亿的盈利从何而来?对中石油在用油高峰季节停产检修表示费解。
(3)深度 《新闻纵横》的深度报道及对新闻的背景分析向来为人称道,在有关民众生存的新闻报道中也可发现,注重为受众释疑解惑。除了对油价下调后油荒现象的反映,《新闻纵横》还从多方寻求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直接的供油者——各民营加油站的老板对此做出的解释,有从其他媒体获得的南通中石化给出的解释,从这两方能够得出导致这次“油价降、柴油荒”的原因。虽然《新闻纵横》没有直接点破油荒的原因是什么,但节目中专家林伯强多次对这次油价的变动和油荒的现象给出权威的解读给了听众答案。
(4)预见性 有预见性的新闻能给受众的生活以指导,正如此次有关油价的报道中,《新闻纵横》在调价之前就质疑中国的油价为什么还不降。如果注意获取节目中的信息,听众可以预见到未来几天可能会闹油荒。第一是炼油行业的反应,表示如果持续亏本,就会限售。加油站老板也表示如果照这样的低价销售两三天亏损的话,肯定要限售。《新闻纵横》又结合现实情况对未来柴油紧张给出分析,不管是国内0号柴油已经表现出的紧张,还是林柏强预测电力短缺造成的柴油供应紧张,都对未来的油荒预警。
(5)大民生观 《新闻纵横》的民生新闻不同于各省市广播、电视报道街
头巷尾的生活琐事,立足大民生观,从政治、经济的宏观角度透视民众的衣食住行、分配、就业,指导生活。除少数事件外,一般不直接面向个人。在有关油价的报道中,立足于国际油价的变动会对中国成品油的变动情况、定价机制分析报道。从发改委获知国家将对现行机制进行调整,不管对大型的中石油、中石化,还是民营加油站老板、货车司机、出租车司机都有指导作用。
国际新闻在《新闻纵横》中占有较大比例,诸如占领华尔街事件和欧洲经济危机都有深入的分析。民生新闻是《新闻纵横》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它不标榜为广播民生新闻,符合其节目的性质、立场、听众需求和特色,立足于自身的编辑方针。就民生新闻最终会发展成为公共新闻的趋势来看,《新闻纵横》并没有发挥好“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培养和引导受众认识社会现实、参与公共事务,提高公众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探讨》,朱菁、江黎黎,《新闻实践》,2005年第2期)。同时,媒体所认为的民生新闻与我们所设定的民生新闻的指标不同。《新闻纵横》并不从新闻报道的内容来划分是否为民生新闻,认为对民众有服务意义的才是民生新闻,将“今日出行”、“今日投资和消费”、“今日封面”、“今日文娱”设定为民生服务专栏。
三、广播生存类民生新闻与现实的对比分析 (一)现实民众的生存问题分析
2011年1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2012年《社会蓝皮书》。蓝皮书关注的焦点在于2011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状况、就业形势和中小企业发展、中国居民收入增长及其不平等状况、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并对中国民生及城市化、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指数、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招工难”等问题进行了调查。蓝皮书的内容还涉及到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城乡社会互助,中国反腐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民间借贷风险,以及对私营企业主阶层、农民阶层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这样几点引发人关注、思考的结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进城务工的务工家庭大概有60%面临家庭的分割;物价、房价、药品食品安全依次为城市居民关注的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开始超越城镇居民;腐败和贫富分化问题持续进入公众的关注视野。其中涉及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收入分配、食品安全、房价等民生问题,城乡居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质量也可以反映民众对衣食住行的诉求,本文所要分析的民生中的生存部分在其中可以找到对应的项。
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职工状况的主要特点是:在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速的带动下,职工的就业状况保持基本稳定,职工收入继续增长,劳动争议保持平稳,职工的社会保险待遇稳步提高,扩面征缴和支付工作进展顺利,职工的职业安全总
体
稳
定
好
转
,
但
职
业
病
危
害
扩
大
(http://news.ciir.edu.cn/department/ldgxx/bulletin/2011-12-21/1324423155d11406.html)。说明就业问题在2011年并不是十分突出,但是与就业有关的衍生问题(如新生农民工的利益诉求、白领过度劳累致死事件)的暴露使得大众的目光向与就业有关的各种福利和保障。
蓝皮书显示,在2011年城市居民关注的社会问题榜单中,物价问题和房价问题以高提及率(分别为61.1%和54.4%)稳居第一位和第二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是让老百姓感到最不安全的问题,位居关注榜单第三位。贫富分化和腐败成为
公众切身感受的问题,2007-2011年间,腐败和贫富分化问题持续进入公众的关注视野,提及率均在15%左右。不管是食品价格考验着民众的承受能力,还是食品安全问题增加民众对自身生命健康的忧虑,任何时期食品都是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虽然2011年房价有所下降,但高房价依然让许多需要买房的人望而却步,或者继续观望房价能降到什么程度。老百姓关注到现实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和腐败问题,一是社会事件反映出这样的现实,二是民众的共享改革成果的意识逐渐增强。 蓝皮书指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开始超越城镇居民。随着中国财政对农村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以及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施行,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的合理上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截至2010年,中国农民名义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0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9%。继2010年之后,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将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蓝皮书分析,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初级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经营收入和打工收入将成为推动农民现金收入快速增长的两大动力,农民现金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将继续提高。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还很大,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在三倍以上,短期内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不会出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拐点。
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可以反映出2011年中国民众的生存环境。本文仅抽取了《新闻纵横》9月和10月的若干天,仅分析统计局网站所公布的9月和10月的相关内容,包括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消费品市场情况、2011年粮食产量
数据的公告。从9月21日至10月31日统计局公布的关于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的变动情况中可以发现:大米、面粉等主食价格略微提高,未出现降价;油类价格维持在0.1%—0.2%的涨幅,基本保持平稳;猪肉价格略有下降,牛羊肉价格涨幅较大,鸡鸭价格基本平稳,鱼类价格跌幅较大;蔬菜价格波动较大,如西红柿9月下旬的涨幅为13.4%,十月上旬涨幅为6%,十月中旬为跌幅为3.9%,十月下旬跌幅为5.2%。结合统计局关于2011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2011年粮食产量比2010年增加495亿斤,主食的价格未出现太大的波动。(这里猪肉价格价格的下跌,牛羊肉涨价,以及西红柿价格的变动情况要不要分析呢?暂且放着,要分析再说)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9月份、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9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变动情况为:与8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17个,持平的城市有29个。与上月相比,9月份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增加了1个。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涨幅均未过0.3%。与去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1个。涨幅回落的城市有59个,比8月份增加了19个。9月份,同比涨幅在5.00%以内的城
市有49个,比8月份增加了4个。9月份二手房市场价格下降的城市有25个,持平的有21个,其他下降指数均高于新建商品住宅。10月份房价下跌的城市数量增加,与9月份相比,70个大中
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34个,持平的有20个。与9月份相比,10月份环
比价格下降的城市增加了17个。同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涨幅均未超过0.2%。与去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2个,比9月份增加了1个。涨幅回落的城市有59个。10月份,同比涨幅在5.0%以内的城市有57个,比9月份增加了8个。在2011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的表格中可以看到,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北京持平,上海、广州房价略有下降。同比看来,仅有宁波、温州两市较去年10月份房价下跌,其他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涨幅或持平。(还有很多有价值的数据没有用到,不知道这样妥吗?)
国家统计局显示,2011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1%。其中城市上涨5.9%,农村上涨6.6&;食品价格上涨13.4%,非食品价格上涨2.9%;消费品价格上涨7.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0%。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5%。其中城市上涨0.4%,农村上涨0.6%;食品价格上涨1.1%,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上涨0.7%,服务项目价格与上月持平。(具体商品的涨幅情况就不说了,反正都涨了。)2011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5%。其中城市上涨5.4%,农村上涨5.9&;食品价格上涨11.9%,非食品价格上涨2.7%;消费品价格上涨6.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8%。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1%。其中城市上涨0.1%,农村与上月持平;食品价格下降0.2%,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上涨0.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2%。
2011年9月份和10月份的相关情况可基本总结为:物价和房价是民众最为关心的两方面,这两个月份的房价除少数城市有涨幅外,其他城市环比下跌或持平,总体呈现房价的下降态势,但多数仍比去年同期的房价要高;粮食蔬菜价
格涨幅不大,呈现季节性的涨跌状况;从9月份开始,消费品价格环比、同比涨幅开始下降,物价总体保持增长。2011年食品药品安全仍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新生代农民工对就业福利、保障有新的诉求,虽然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但贫富分化问题仍然严重。
(二)广播生存类民生新闻与现实的对比分析
本文设定的六大生存主题,在社会蓝皮书和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项,通过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1、从报道内容上来看,就业、收入分配问题处于弱报道地位
在《新闻纵横》9月、10月的的数据统计中,与就业和收入分配相关的新闻分别为12条和1条,总共占与民众生存相关新闻总数的11%。社会蓝皮书中显示职工的就业状况基本保持稳定,得益于国家总体经济的发展,但职业病危害扩大,新闻统计中未发现与职业病相关的报道。其次,新生农民工自身利益的诉求意识逐渐提高,《新闻纵横》中鲜见与农民工相关的报道。因为本文所抽取的时间较短,未能反映出《新闻纵横》全年的报道情况,在对比分析上可能有所偏差。
与收入分配相关的新闻报道更为少见,分配问题的个案很少存在,一般表现为某个群体与某个群体的收入差距。社会蓝皮书中调查显示,这几年腐败、贫富分化问题持续进入老百姓视野,社会中表现的贫富差距问题也非常明显,比如有郭美美炫富、富二代挥霍钱财。收入分配问题难有好的切入点,与收入分配有关的新闻报道多存在于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解读。总体来说,《新闻纵横》中与就业和收入分配相关的报道较少,处于弱报道地位。
2、敏锐洞察现实生活中的新动态
上文的数据分析中提到《新闻纵横》一直在关注国内房价和油价的动态,能在第一时间向受众反映现实的状况,如油价下调的第一天《新闻纵横》就报道了民众对此次油价下调的看法,并有专家和政府官员对此次调价的原因进行解读。房价下跌和油价下调带来的后续反应,《新闻纵横》也进行了及时的跟踪。此外,此外对其他诸如粮食、肉蛋奶价格的变化情况都会给予及时的报道。
3、基本客观全面反映社会现实
社会蓝皮书和国家统计局统计的相关内容在《新闻纵横》中都有所反映,而且方向也是正确的。
四、与同级媒体《人民日报》的对比分析 (一)《人民日报》民生新闻统计报告概述
中国之声白天播出多种形式的新闻节目,将整天的节目与《人民日报》相比不具有可行性,所以这里仅把《新闻纵横》与《人民日报》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发现两者在民生新闻报道上的异同。赵一鸣同学对《人民日报》的民生新闻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的结论:
1、《人民日报》民生新闻的价值观 党报正同步介入思考社会变化、社会问题,通过社会观察,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反映民生关注的热点,提供理性的有价值的分析引导,这也是党报在社会转型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2、《人民日报》民生新闻的特点 《人民日报》具有贴近性、指导性、权威性、服务性、公共性等特点。具体表现为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的背景下,《人民日报》积极走基层,听基层声音,报道贴近群众的实际生活,体现了民生新闻报道的大众情怀。为体现贴近性,报道来自基层的情况和声音,人
民日报开辟专版专栏,报道基层的民生新闻。在指导性方面,《人民日报》探索推广基层的先进做法,又通过分析民生现象进行舆论引导,起到指导社会的作用。《人民日报》民生新闻报道的权威性,集中体现在传递解读党的民生政策上和对谣言的澄清上。《人民日报》不仅刊登政治、经济、文化等类新闻,同时它也注意提供一些生活服务类信息,特别是关于食品安全。《人民日报》在报道民生新闻的基础上,还关注公共话题,通过基层调研、读者来信和设立公民论坛的方式,引导和讨论公共话题。
3、各民生问题所占比例 《人民日报》10月份对生存和保障层面的关注所占比例是基本相当的,各占41.2%和45.8%,也就是说,将生存问题和保障问题放在了同等的关注高度,同时发展问题占到了13%的比例,也是比较关注的。
4、民生的监督和引导 相对来说,《人民日报》上的监督类稿件较少,批评类的更少。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和全国发行的大报纸,《人民日报》非常重视有关民生问题的舆论引导。
(二)《新闻纵横》与《人民日报》民生新闻的对比分析
《人民日报》和中国之声同为中央级媒体,有关民生的新闻报道有其同一的宗旨,又表现出略微的差异。(与赵一鸣统计内容有差别,某些不可比)
相同点表现为两者都关注社会热点,注重对事件真相的挖掘。如2011年10月1日《新闻纵横》报道了河南郸城教师招聘百人替考事件,记者采访考试学生询问替考者如何躲过审查,帮人替考的多为在校学生,能轻松通过考试,这让那些参加考试的考生成为教师的希望变得渺茫。《新闻纵横》对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及时向受众传达事件的处理结果。《新闻纵横》十分关注食品安全,在批判不良商家的同时,注意引导消费者重新对中国部分食品重提信心。10月7日
报道了《重新审核施压企业改造升级 保障乳制品安全放心》,国家质检总局严格审核下的中国乳制品提高了安全保障能力,这是有关食品安全的正面例子,从侧面也反映了中国乳制品的确存在安全问题。
《新闻纵横》通过对某件事情的批评和表扬来表明立场,并对受众进行引导,但仅是一小部分。对于引导性,《人民日报》在这方面体现更多,有关保障房面积小如何住的好,广州民间组织自行车环保的报道,百姓投资理财的建议。
关于媒体的服务性,本文未将与民众生活相关的天气、交通等服务类信息划入统计的范畴。而且呈线性特征的广播媒体并不同于纸媒可以开辟版面为受众提供生活服务类信息,《新闻纵横》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
同时,《新闻纵横》也有走基层的专题,如《情牵大乌蒙》系类,类似于《人民日报》的“连线基层”,体现新闻媒体对底层百姓生存状况的关注。
五、结合民生理论评析《新闻纵横》与民众生存相关的新闻报道 (也就是对第一部分研究意义和目的的一个回答)
(这个部分暂不写,留待老师要的时候,我再发挥。以上的内容写得比较简洁,也没经过细致的分析,都不在点子上,胡说八道的。也不知道具体的体例是什么,还要参考文献将第三四五部分完善。2011年2月27日晚23:21分)
正在阅读:
《新闻纵横》生存类民生新闻的分析05-27
2018南京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录取名单01-21
学前教育史05-08
生态文明思想学习个人心得体会优质例文07-25
假如我是一朵云作文200字07-14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各单元知识梳理大全12-13
EXCEL中函数公式、快捷键的运用10-08
我心中最美的汉字作文600字06-1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新闻
- 民生
- 纵横
- 生存
-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