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世界史

更新时间:2024-07-08 08: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绪论

1 、名词解释:西欧封建制度 封建社会

2 、如何理解西欧封建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概念、内涵、存在条件) 3 、讨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问题

第一章

1 .蛮族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不能发挥日耳曼人在中世纪西欧那样的作用? 2 .宗教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不能发挥基督教会在中世纪西欧那样的作用?

第二章

1 西欧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2 什么是封建化过程?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3 查理·马特改革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4 试论基督教会在西欧封建制形成时期的作用. 5 名词解释:

封建化 农村公社 萨利克法典 委身式(投托、庇护) 丕平献土 凡尔登条约

第三章

⒈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的城市有何特点?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 ⒉如何认识中世纪的行会? ⒊城市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第四章

⒈谈谈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的兴衰. ⒉十字军运动的原因和后果.

⒊名词解释:

卡诺萨觐见 阿维农之囚 十字军东征 沃姆斯宗教协定

第五章

⒈与法国相比,谈谈英国封建制度的特点. ⒉如何理解中世纪西欧的议会制度. ⒊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

⒋比较中世纪英法议会制度的异同(提示:性质、形成、结构、职能作用大小、后果). ⒌名词解释:

末日审判书 自由大宪章 牛津条例 模范国会

第六章

1 分析德国在中世纪分裂的原因。 2 谈谈中世纪意大利的城市。

3 简述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再征服运动)。 4 名词解释:

“君士但丁的赠与” “黄金诏书” 汉萨同盟 西西里王国

第七章

1 谈谈西欧封建制度的危机及其原因。 2 15 世纪西欧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

3 对比中国古代社会,谈谈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特点. 4 名词解释:

巴黎起义和扎克雷起义 瓦特·泰勒起义 英法百年战争

第八章

⒈为什么说中世纪西欧文化是基督教文化? ⒉什么是经院哲学?

⒊名词解释: 教父哲学 经院哲学 托马斯·阿奎那 唯实论与唯名论 加洛林王朝艺术 罗马式建筑与哥特式建筑

第九章

⒈拜占廷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2 拜占廷军区制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3 拜占廷帝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包括文化影响). 4 谈谈拜占廷帝国的兴亡. 5 名词解释:

查士丁尼 《罗马民法大全》 军区制改革 破坏圣像运动 普洛尼亚制 普罗科匹厄斯 《群书摘要》 君士坦丁七世

第十章

1 古罗斯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2 罗斯受洗的意义。

3 谈谈古罗斯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特点。 4 名词解释:

西里尔与美多德 《伊戈尔远征记》 《往年纪事》 《罗斯法典》

第十一章

⒈东北罗斯的封邑制是否等同于西欧封建制度,谈谈你的看法.

⒉蒙古统治对俄罗斯的影响. ⒊试论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4. 名词解释: 八思哈制度 库里科沃战役

第十二章

1 波兰议会君主制及其特点。

2 捷克胡司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其意义。

第十三章

⒈试论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⒉阿拔斯王朝与倭马亚王朝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异同. ⒊谈谈阿拉伯文化。 ⒋名词解释:

徙志 五功 逊尼派与十叶派 麦瓦利 迪米人 瓦克夫 穆尔克 伊克塔 花拉子密 阿维森纳 拉齐斯 泰伯里 马苏迪 伊本·鲁世德 哈里法麦蒙

第十四章

⒈蒙古人扩张的后果. ⒉介绍蒙古史的史料和史籍. ⒊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地位.

⒋名词解释:塞尔柱帝国 曼西克特战役 蒙古西征 四大汗国 合赞汗改革 鄂多立克 马可·波罗 伊本·拔图塔 帖木儿帝国 奥斯曼帝国

第十五章

⒈中世纪印度社会有那些特点.

⒉关于印度封建社会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⒊什么是印度教?印度教何以兴起? ⒋德里素丹国的统治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5. 名词解释:

阇提 印度教 柴明达尔 巴克提教派 维查耶拿伽尔王国

第十六章

⒈谈谈你所理解的日本大化改新. ⒉日本武家政治的形成和影响. ⒊日本文化的特点. 4 名词解释:

邪马台国 部民制 源氏物语 贞永式目 御家人制度 《古事记》 《日本书纪》 武家政治 武家造 书院造 雪舟 片假名 平假名

第十七章

古代西非国家的兴亡(加纳、马里、桑海)。

第十八章

名词解释: 玛雅文化 阿兹特克文化 印加文化

课程试题一

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10 分)

1 .瓦良格人在基辅罗斯初期统治的基本政策,对内是——,对外是——。 2 .日本最早的国家叫——,见于中国史书——。

3 .法显所著的《佛国记》反映了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社会状况,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反映

了印度——时期的社会状况。

4 .西欧的哲学是经过中世纪的——哲学和——哲学,才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理性哲学的。 5 .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廷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普洛可比厄斯著有——和——。 二.列举(共 10 分)

1 .蒙古军三次西征。( 3 分) 2 .印度社会的主要特点。( 3 分)

3 .中世纪西欧最大的两次农民起义。( 2 分) 4 .法兰克王国的两个王朝。( 2 分) 三.名词解释(每词 5 分,共 25 分)

1 .封建化 2 . 提 3 .《往年纪事》 4 .罗马民法大全 5 .胡司战争 四.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如何理解中世纪西欧的议会制度。 2 .日本武家政治的形成与影响。 3 .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 五.论述(共 25 分)

1 .除教科书外,有关世界中古史你读过哪些著作和论文?试各举一种,并说明其内容与特点(包括论著名和作者名)。( 10 分)

2 .试论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15 分)

课程试题二

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10 分)

1 . 10 世纪时,欧亚大陆西部最大的城市有——,——,——。

2 .中世纪西欧的建筑艺术 11-12 世纪主要是——, 12-14 世纪主要是——。 3 .中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在中东建立的帝国有——和——。

4 .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廷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普洛可比厄斯著有——,——和——。 二.列举(共 10 分)

1 .我国古代对阿拉伯帝国两个王朝的称谓。( 2 分) 2 .早期印地安人在美洲建立的三个文明中心。( 3 分 ) 3 .阿拉伯帝国史学家泰伯里和马苏迪的代表作。( 2 分) 4 .拜占廷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 3 分) 三、名词解释(每词 5 分,共 25 分)

1 .经院哲学 2 .逊尼派与十叶派 3 .印度教 4 .邪马台国 5 .破坏圣像运动 四.简答(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蒙古人扩张的后果。

2 .基辅罗斯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具有什么特点? 3 . 14 、 15 世纪西欧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 五.论述( 25 分)

1 .除教科书外,有关世界中古史你读过哪些著作和论文?试各举一种,并说明其内容与特点(包括论著名和作者名)。( 10 分)

2 .西欧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15 分)

上一页 下一页

课程试题三

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10 分)

1 .西欧的哲学是经过中世纪的——哲学和——哲学,才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理性哲学的。

2 .伊儿汗国的合赞汗注重发展文化教育,他命令丞相拉施特编一部蒙古史——,留传至今;著名历史学家志费尼的——,也是这一时期的著作。

3 .诺曼底人 11 世纪在西欧有过两次著名的征服运动,一次是征服——,另一次是征服——。 4 . 533 年,查士丁尼派大将贝利撒留进攻北非的——王国, 535 年又开始进攻意大利的——王国。 5 .——世纪,朝鲜学者郑麟趾等人根据朝鲜语音,参照汉字音韵,创建了新的朝鲜文字——。 二.列举 (10 分 )

1 .中世纪欧洲的两大国际贸易区。 (2 分 )

2 . 8-16 世纪西非先后兴起的三个文明国家。 (3 分 ) 3 .反映 2-6 世纪日本社会的两部中国史书。 (2 分 ) 4 .蒙古帝国时期采用中国驿站制度的三个国家。 (3 分 ) 三.名词解释(每词 5 分,共 25 分)

1 .部民制 2 .十字军东征 3 .英法百年战争 4 .《罗斯法典》 5 .黄金诏书 四.简答(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德里素丹国的统治及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2 .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

3 .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与倭马亚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有何异同。 五.论述 (25 分 )

1 .除教科书外,有关世界中古史你读过哪些著作和论文?试各举一种,并说明其内容与特点(包括论著名和作者名)。( 10 分)

2 .谈谈拜占廷帝国的兴亡。 (15 分 )

课程试题四

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11 分)

1 .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建都——,政治文化上受——影响。

2 . 9-10 世纪,基督教的西欧从东、南、北三方面受到外族侵袭,从东面来的是——,南面来的是——,北面来的是——。

3 .蒙古帝国时期一些西方商人、旅行家、传教士到达东方,其中最著名的有意大利人——,摩洛哥人——。

4 .诺曼底人 11 世纪在西欧有过两次著名的征服运动,一次是征服——,另一次是征服——。 5 . 7-12 世纪,北印度处于长期分裂局面,称为——时期; 1206-1526 年北印度建立了伊斯兰教的德里素丹国,在南印度则有印度教王国——。 二.列举 (9 分 )

1 .法兰克人和东斯拉夫人的两部法典。 (2 分 )

2 .记载 2-6 世纪日本社会历史的两部中国史书。 (2 分 ) 3 .伊斯兰教的两个主要教派。 (2 分 ) 4 .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3 分 ) 三.名词解释(每词 5 分,共 25 分)

1 .罗马民法大全 2 .贞永式目 3 .四大汗国 4 .托马斯·阿奎那 5 .汉萨同盟

四.简答(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查理·马特采邑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2 .比较中世纪英法议会制度的异同。 3 .中世纪印度社会有哪些特点? 五.论述 (25 分 )

1 .除教科书外,有关世界中古史你读过哪些著作和论文?试各举一种,并说明其内容与特点(包括论著名和作者名)。( 10 分)

2 .试论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15 分 )

课程试题五

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11 分)

1 .佛教传播分南北两路,北传佛教到东亚各国,其经典是汉文系统,称——佛教;南传佛教到东南亚各国,其经典属——系统,称——佛教。

2 .——时代,中国文化在日本广为传播;——时代,日本逐渐摆脱对中国唐朝文化的简单模仿,形成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

3 . 962 年,奥托一世进军罗马帮助教皇平定内乱,教皇为奥托加冕,从此德国在中世纪被称为——; 1356 年德皇查理四世发布——,明确规定德皇由七大选侯选举,诸侯独立地位得到肯定。 4 .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迁都并营建——,政治文化上受——影响。 5 .印度教的的哲学基础是——派,此派大师是——。 二.列举 (9 分 )

1 .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 (3 分 )

2 .记载 4-7 世纪印度社会状况的两部中国书籍。 (2 分 ) 3 .记载 2-6 世纪日本社会历史的两部中国史书。 (2 分 ) 4 .我国古代对阿拉伯帝国两个王朝的称谓。( 2 分) 三.名词解释(每词 5 分,共 25 分)

1 .八思哈制度 2 .合赞汗改革 3 .武家政治 4 .麦瓦利 5 .末日审判书 四.简答(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拜占廷帝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3 .对比中国古代社会,谈谈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特点。 五.论述 (25 分 )

1 .除教科书外,有关世界中古史你读过哪些著作和论文?试各举一种,并说明其内容与特点(包括论著名和作者名)。( 10 分)

2 .谈谈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兴衰。 (15 分 )

课程试题六

一.名词解释(每词 5 分,共 30 分)

1. 破坏圣像运动 2. 普罗科匹厄斯 3. 部民制度 4. 玛雅文化 5. 《罗斯法典》 6. 八思哈制度 二.论述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 1. 为什么说中世纪西欧文化是基督教文化? 2. 西欧封建制度的危机及其原因

3. 试论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4. 什么是印度教?印度教何以兴起? 三.阅读题( 10 分)

除教科书外,有关世界中古史你读过哪些著作和论文?试各举一种,说明其内容与特点(包括论著名和作者名)。

课程试题七

一、名词解释(每词 5 分,共 30 分)

? 查士丁尼 2 .托马斯·阿奎那 3 .胡司战争 4 .瓦克夫 5 .合赞汗改革 6. 马苏迪 二.论述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 ? 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 . ? 15 世纪西欧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 3. 试论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4. 德里素丹国的统治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三.阅读题( 10 分)

除教科书外,有关世界中古史你读过哪些著作和论文?试各举一种,说明其内容与特点(包括论著名和作者名)。

课程试题八

一.名词解释(每词 5 分,共 30 分)

1 .武家政治 2. 伊克塔 3. 《罗马民法大全》 4 .四大汗国 5. 逊尼派与十叶派 6. 印加文化 二.论述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

1 .查理·马特改革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2 .如何理解中世纪西欧的议会制度。. 3 .罗斯受洗及其意义。

4 .中世纪印度社会有哪些特点? 三.阅读题 (10 分 )

除教科书外,有关世界中古史你读过哪些著作和论文?试各举一种,说明其内容与特点(包括论著名和

作者名)。

课程试题九

一.名词解释(每词 5 分,共 30 分) 1 大化改新 2 巴克提教派 3 “五功”

4 《往年纪事》 5 英法百年战争 6 阿兹特克文化 二.论述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 1 谈谈你对西欧封建制度的理解。 2 比较中世纪英法议会制度的异同。 3 试论阿拉伯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4 蒙古人扩张的后果.. 三.阅读题 (10 分 )

除教科书外,有关世界中古史你读过哪些著作和论文?试各举一种,说明其内容与特点(包括论著名和作者名)。

课程试题十

一.名词解释(每词 5 分,共 30 分) 1 .邪马台国 2 .印度教 3 .马可·波罗 4 .经院哲学 5 .十字军东征 6. “黄金诏书” 二.论述题(每题 15 分 , 共 60 分)

1 西欧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2 对比中国古代社会,谈谈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特点. 3 拜占廷帝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4 阿拔斯王朝与倭马亚王朝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异同. 三. 阅读题 (10 分 )

除教科书外,有关世界中古史你读过哪些著作和论文?试各举一种,说明其内容与特点(包括论著名和作者名)。

课程试题十一

一.名词解释(每词 5 分,共 30 分) 1. 阇 提 2. 蒙古西征 3. 徙志(希吉拉) 4. 麦瓦利 5. 自由大宪章 6. 汉萨同盟 二 . 论述题(每题 15 分 , 共 60 分) 1. 谈谈你对西欧封建制度的理解。. 2.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的兴衰 . 3. 拜占廷军区制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 4. 日本武家政治的形成和影响. 三. 阅读题 (10 分 )

除教科书外,有关世界中古史你读过哪些著作和论文?试各举一种,说明其内容与特点(包括论著名和作者名)。

2004 —— 200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2004 级博物馆学专业世界中世纪史试题( A )

一、名词解释 (每题 5 分,共 30 分)

1 、 邪马台国 2 、 阿维农之囚 3 、 八思哈制度 4 、 托马斯·阿奎那 5 、 贞永式目 6 、 “五功”

二.简答题 (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什么是印度教?印度教的教义和教派?

2 、阿拔斯王朝与倭马亚王朝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有何异同. 3 、对比中国古代社会,谈谈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特点. 三、论述题 (每题 20 分 , 共 40 分) 1 、西欧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2 、拜占廷帝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参考答案 A ? 名词解释:

1 .邪马台国: 《三国志·魏志·倭人传》所记载的在公元 2 ~ 3 世纪日本的一个古国,女王卑弥呼统治二十余部落,七万余户,国内存在“大人”、“下户”、“生口”等阶级,已使用铁器.邪马台国地点,过去一说在九州,一说在本州,近年在九州发现东汉铜镜残片,说明在九州的可能性较大.

2. 阿维农之囚: 1308 ~ 1377 年,教廷长期迁于法国边境阿维农,七十年间,教皇一直受法王控制,教皇称之为“阿维农之囚”.表明教权的衰落.

3 .八思哈制度 :是 13 世纪中期金帐汗国在罗斯实行的一种军事政治制度 . “八思哈” , 是突厥语镇守官之意 , 下设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万户长,主要任务是征收赋税,对罗斯王公进行监督 .14 世纪初废除 .

4, 托马斯·阿奎那: 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1225 ~ 1274 年)他运用亚历士多德的学说来论证基督教神学,把信仰和理性、圣经和科学结合起来,从而取代了柏拉图的神学体系,建立了庞大的基督教亚历士多德神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为《神学大全》

5 .贞永式目 : 日本 镰仓幕府( 1192 ~ 1333 年)时期 制定的武家法规,共 51 条,同时也是全国性的法律.其中心思想是“仆忠主、子孝父、妻从夫”,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以忠、信为本,御家人对将军要忠,将军对御家人要信.

6 .“五功”: 穆斯林的基本义务:①“念功”,即立誓信教;②“拜功”,即礼拜;③“课功”,即天课,强制性的慈善捐赠,每人应捐献收入的 2 · 5 %为济贫税;④“斋功”,回历九月斋戒.从日出到日落不饮不食,并戒除一切享乐之事;⑤“朝功”,朝觐,每个有能力的穆斯林一生要到麦加朝觐一次。 二 , 简答题:

1, 什么是印度教?印度教的教义和教派

自阿育王时代以来,佛教虽是印度的主要宗教,但婆罗门教并没有灭亡,其宗教仪式依然存在,尤其是婆罗门的地位依然保持.印度教是在古婆罗门教的基础上,从四世纪开始不断吸收佛教、耆那教教义和民间信仰,到九世纪经宗教哲学家商羯罗(约 788 ~ 820 年)改革而逐渐形成.所以,印度教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一般来说,凡是承认婆罗门崇高地位和接收吠陀经典的教派都是印度教.

印度教认为人生有四大目的,即法、利、欲、解脱.法(即达摩)指宗教、种姓规定的各种应尽义务,利指物质生活条件财产等的获得,欲指物质生活特别是感官的享受,解脱则指从物质和欲念中超脱出来,脱离轮回.人生四个阶段,幼年学道,长而持家,求财肆欲,老而修道出家,舍弃一切,死而解脱.印度教还相信轮回,如何主动脱离轮回达到解脱?途径有三:一为知识之道,即追求梵我同一,则不生不灭,梵者,超自然的宇宙精神;二为行为之道,严格按照达摩规定履行义务,但不能指望这种行为的结果,行为便是目的本身.三为虔诚之道,即对神赞颂礼拜,衷心侍奉,造神像,建寺院,舍钱财等.三条途径,一条较一条容易.

印度教崇拜的主神有三,梵天管创造世界,毗湿奴管维持世界,湿婆主管破坏世界.印度教主要有四大派:传统派(尸摩多派),毗湿奴派,湿婆派,性力派.传统派崇拜古婆罗门教传统,遵循古代仪式,奉行多神信仰.毗湿奴派流行于北印度,主神毗湿奴有许多化身,其中之一为牧童形象的黑天神,乐于助人,为印度人家喻户晓.湿婆是毁灭、舞蹈、苦行之神,相信有毁灭才有再生.性力派多崇拜女性神,仪式具有色情色彩.

2, 阿拔斯王朝与倭马亚王朝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异同.

倭马亚王朝的首都在大马士革,政治文化上主要受拜占廷影响。由于宗教和民族的差异,在倭马亚王朝时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等级.

倭马亚王朝主要依靠叙利亚的阿拉伯贵族统治.这时全国分五个行省,各省设总督,掌握当地军、政、司法、税收大权,后又设独立税收部门,直接归中央领导.由于阿拉伯人大都不识字,所以起初官吏大量

留用原拜占廷及波斯官吏.官方文字在叙利亚等地是希腊文,在伊拉克等地是古波斯文,直到哈里发阿卜杜勒·麦立克( 685 ~ 705 年)时,方改用阿拉伯文.

阿拔斯王朝以伊拉克为中心,受东方波斯政治文化传统影响较大,国家愈益发展成为专制主义的集权统治.倭马亚王朝时期哈里发的权力完全依靠阿拉伯各部落的支持,而阿拔斯的哈里发自称他的权力是直接受自真主安拉,实际上依靠他自己豢养的官僚.这时,新的官僚阶级已取代了过去的阿拉伯贵族阶级,且官僚的主要来源也已是波斯人、埃及人等麦瓦利.政府的机构从形式到灵魂都波斯化了.哈里发独揽政、教、军等大权,而由维齐,即宰相处理政府日常事务,统帅各部.重要的部有枢密院、财政部、驿传部等.枢密院掌管公文、敕令的起草和发布.财政部负责征收税款和开支,并在各省设有财政官,保证以一定数目解交中央.驿传部传送公文和私人信件,并运送官吏、军队及其给养,还兼秘密警察,监督各省官吏. 阿拔斯王朝时已不依赖阿拉伯部落组成的军队,军队中的阿拉伯人逐渐减少,他们被领取军饷的、由呼罗珊人组成的近卫军所取代.九世纪中期中亚的突厥奴隶(马木路克)又在近卫军占主要地位,导致日后近卫军操纵哈里发.九世纪中期已停发阿拉伯人的年俸,阿拉伯战士的军事共产主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时,原只指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的概念,其范围也已大大扩大,包括了操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教的许多民族.

在经济上阿拔斯王朝比倭马亚王朝更重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 国家也更依赖农业和商业的税收 , 并实行土地分封的伊克塔制 , 而不像倭马亚王朝那样依赖战利品 . 3, 对比中国古代社会,谈谈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特点.

要比较首先要有前提.中西社会发展有无统一性?是存在统一性前提之下的比较,还是双方原本就存在本质的不同?换句话说,中国和西欧各国在本质上,在结构上,究竟有无区别?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大体上可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中国和西方的社会在许多结构上是不同的,因而决定了它们发展上的差异性;另一派则认为,中西社会在本质结构上是相同的,发展的不同只是显示发展阶段的差异而已. 中国社会自唐宋以来具有非世袭官僚制、财产均分制、士农工商身份的不固定等特质;明清的宗族制度就是在这些特质的背景下构成的,它起到了相互扶助和宗族内“保险共同体”的作用;而儒教中的政治、经济思想,即大同的“公”思想和土地所有制的“均平”思想,既是对上述情形的补充和反映,又恰好构成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统方面的基础.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结构已明显与中国古代社会不同.中国多搞一元化: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的一元化;中世纪西欧则呈现明显的二元化倾向:政治上是等级领主制,小国林立,没有统一的大帝国,当各民族国家形成时,又有议会与王权的对立;经济上是城市自治体与领主庄园的对立;社会上则是政教分离,并实行阶级世袭和家庭的长子继承制.

总之 , 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已开始向以私有制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发展 , 而同时期的中国所有制产权不明晰 , 公私不分 , 经济发展完全服从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需求 , 即使有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也不可能长大 . 三 , 论述题

1, 西欧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一)形成西欧封建制度的诸因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其基础来自三个方面:①古希腊、罗马的遗产,②基督教的传统,③日耳曼人的社会模式. ⒈罗马封建因素

在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已经过渡到隶农制自然经济.另外,罗马很早以来就存在一种保护关系,一些人因败落而寻求富有的庇护人的保护,成为他们保护下的平民或附庸,帝国衰落后,这种保护关系更为扩大,成为日后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之一. ⒉基督教会

四世纪以后罗马成为基督教国家,教会组织普遍建立,受罗马制度的影响,教会的法律、制度,组织结构都建立起来.正是基督教会,在日益加深的混乱状态中起到了维护秩序的稳定性作用,并且成为日后教化日耳曼蛮族,把罗马古典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的承担者. ⒊日耳曼因素

日耳曼人刚从原始社会走出,为陷如绝境的西欧社会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与罗马法律相比,耳耳曼法律是习惯法,粗犷、迷信、采用神裁法,但对日后西欧封建政治仍有重大影响.日耳曼法律产生于人类古老的习俗,而不是统治者的意志,所以法律超越王权,没有一个国王可绝对专制,这种王权有限制度是中世纪西欧政治发展的一个特点.所以有人说,民主起源于日耳曼丛林之中. 日耳曼人的亲兵队制度,建立了首领和亲兵相互间契约关系的观念,直接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日耳曼人还带来了农村公社制度(其特点之一是自治),它对西欧城市的形成、行会制度、以至于议会制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具有两条相辅相成的线索,一是封主封臣制和封土制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一是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我们把这两个过程称之为封建化过程. 1, 封主封臣制与封土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阶段:墨洛温王朝时期,六、七世纪,国王采取赐地封土的办法给其官员,封地与公职相联系,这种土地分封是无条件的,久而久之,大贵族势力上升,国王军事经济实力削弱.

第二阶段:到八世纪时,军事制度发生变化,从原来的步兵或轻装骑兵发展成为重装骑兵,查理·马特查理·马特进行采邑制改革,将封地与附庸制度结合起来,从而向西欧封建制度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马特没收了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大量地产,分封给他的附庸骑士.受封者,即封臣则以服骑兵役为条件,并向封主宣誓效忠,这种军事封地称为采邑.受封者若不能履行封臣的职责,封主有权收回采邑.这种权利和义务是双方的,是一种契约关系,封主也要保护封臣,不能欺侮他的妻女,若违反,封臣也可另找封主.

采邑制的广泛推行,导致以下后果:①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大小封建主竟相争夺劳动力,把自由农民变成农奴;②巩固了中小封建主的地位,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排除了农民当兵的权利;③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依次互为主从的封建等级制度.

第三阶段:采邑原本是终身的,封臣死亡,采邑交还封主,不得世袭.封臣的继承者若要继续从前的关系,要重搞受封仪式.到九世纪,采邑逐渐变成了世袭领地. 877 年西法兰克的秃头查理颁布克尔西敕令,承认采邑和特权世袭. 2, 自由农民逐渐农奴化

(三)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标志

国内史学界一般认为,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时间是九、十世纪,主要根据是 877 年的克尔西敕令. 确立的标志:封臣制(附庸制)与封土制(采邑制)相结合,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统治权相结合,大贵族在其世袭领地内具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权力,而王权衰落 2. 拜占廷帝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拜占庭帝国 , 从 395 年到 1453 年 .

在整个中世纪,拜占廷都是东方与西方、欧洲与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拜占廷帝国灭亡后,取代了拜占廷的奥斯曼帝国就没有发挥这种桥梁作用,而是起到了隔绝作用.

在政治上,拜占廷是保护西方的盾牌,使盾牌后面的西方能自由发展自己的文明. 1453 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奥曼土耳其在五十年内便抵达欧洲中心,包围了维也纳.

在文化上,拜占廷文化保护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并使古典文化在拜占廷的土壤结出中世纪的硕果;拜占廷文化用文明的火种照亮了中世纪的地中海世界,并把它撒遍周围的民族;拜占廷文化给站在近代门槛上的西欧带来了促使其未来获得巨大发展的文化要素,包括政治概念、法律原则、文学艺术形式、学术精神和生活方式,为此后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对东欧,拜占廷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艺术,对东欧其他国家和民族都产生直接间接、或大或小的影响.它对俄国影响之大,以至于俄国至今仍用拜占廷的双头鹰作国徽,在君士坦丁堡(第二罗马)陷落后,宣称莫斯科是第三罗马.

拜占廷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直接继承者,有一千年的历史,比起西方,它文化发达,经济繁荣.但西方是重新开始,为新文明打基础,而拜占廷却一直躺在光辉灿烂的遗产上.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最后便必然灭亡.

2004 —— 200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2004 级博物馆学专业世界中世纪史试题( B )

一。 名词解释 (每题 5 分,共 30 分) 1 、部民制度 2 、经院哲学

3 、《罗马民法大全》 4 、 徙志(希吉拉) 5 、 闍提 6 、大化改新

二、简答题 (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 西欧封建制度概念、内涵、存在条件。 2 、 阿拉伯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3 、德里素丹国的统治及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三、 论述题 (每题 20 分,共 40 分) 1 、试论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2 、如何理解中世纪西欧的议会制度。

参考答案 B 一,名词解释:

? 部民制度 :部是 日本古代大和国家的社会经济组织 , 在生产领域内分为农业的田部和手工业的伴部 . 部的成员称部民 , 在归属上分王有的公部民和贵族所有的私部民.大多数部民可建立家庭,②有一定数量的生产工具,③每户从朝廷或领主那里领取一定数量的土地(伴部也同样),④定期定量向朝廷或领主服劳役和贡纳产品,⑤部民没有迁徙自由.对部民制度的认识牵涉到对日本古代社会性质的认识 .

1 .普洛科匹厄斯: 拜占廷帝国查士丁尼时代杰出的历史学家 , 约 500 ~ 565 年在世,著有《战争》、《建筑》和《秘史》 .

2, 伊克塔: 阿拉伯阿拔斯王朝与伊斯兰教国家实行的一种土地分封制度,即把国有土地分封给亲信、官员、军职人员,这种土地称伊克塔.最初伊克塔只是任职期间或终身占有,不能世袭,以后逐渐演变为世袭地产 .

3,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 1096 ~ 1270 年.前后共八次.

4 .自由大宪章: 英国失地王约翰( 1199 ~ 1216 年)时,约翰对内无视封建契约,向附庸和城市征收额外捐税,对外则向教皇纳贡称臣,使他与社会各等级都处于对立地位。 1215 年 6 月 15 日,大封建主联合骑士与城市上层以武力迫使约翰签署“自由大宪章”.大宪章共 63 条,具有封建契约性质,主要是保证大封建主在经济、司法、和政治上的特权,同时也涉及骑士和市民等级的权利.大宪章把王权放在封建契约约束之下,充分反映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5, 印度教: 印度教是在古婆罗门教的基础上,从四世纪开始不断吸收佛教、耆那教教义和民间信仰,到九世纪经宗教哲学家商羯罗(约 788 ~ 820 年)改革而逐渐形成.一般来说,凡是承认婆罗门崇高地位和接收吠陀经典的教派都是印度教.印度教崇拜的主神有三,梵天管创造世界,毗湿奴管维持世界,湿婆主管破坏世界.印度教主要有四大派:传统派(尸摩多派),毗湿奴派,湿婆派,性力派.

6, 库里科沃战役: 俄国反抗蒙古统治的战争。 1380 年 9 月莫斯科王公季米特里·顿斯科伊率 15 万罗斯军队与金帐汗国军队在顿河与一条小河的汇合处库里科沃原野激战,罗斯军队首次打败蒙古人,此战动摇了金帐汗国在东北罗斯的统治。 二 , 简答题:

1, 比较中世纪英法议会制度的异同。

中世纪英法的议会都是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物,都是封建性质的议会,都代表社会上的各个等级:第一等级教士,第二等级贵族,第三等级市民和农民。市民参与是议会制度形成的标志。 但两国议会在形成、结构和职能作用大小上却有很大不同。

法国的议会被称为三级会议.一般由法王自上而下召集,三级会议的召开,法王有完全的主动权.开会时三个等级分别开,一个等级一票,使国王很容易操纵.而且往往是需要征收新税时才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当然也是税收.三个等级分摊税额时,第三等级自然首当其冲.与英国 国会相比,三级会议的权力要小得多.百年战争期间由于法国不断战败,激发了法国人的民族意识,三级会议决定全力支持国王, 1439 年确认国王可以不经三级会议同意征收新税,此举是导至法王以后基本上停开三级会议的一个原由. 英国的议会称为国会,是在各阶层与王权的冲突中,自下而上形成的。国会分为上下两院,教俗大贵族组成上院,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下院,上下院单独召开会议.在百年战争中,军费大增,下院取得了批准征税权,并进而加强了与国王讨价还价的地位,“欲与先取”,逐渐获得立法权. 1353 年,议会

立法否定以国王的诏令作为法律; 1386 年,议会通知国王,如果他违背法律,议会可合法将其废黜. 1399 年,议会废黜了理查二世.与法国三级会议相比,英国国会权力要大.

由于英国国会权力较大 , 限制了英国王权和官僚制度 , 国会成了双方妥协的场所 , 结果英国形成了稳定的君主立宪制 ; 而法国则不得不通过大革命的方式,形成不稳定的共和制与帝制交替政治格局。这是后果的不同 .

2, 拜占廷军区制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

在外敌入侵的威胁下,为拯救帝国于危亡,七世纪中期希拉克略王朝( 610 ~ 711 年)到八世纪伊苏里亚王朝( 717 ~ 802 年)实行军区制改革。主要内容:⒈把北非、意大利实行的军区制移植到东方,设若干军区,以军区代替行省,军政合一,由主管军事的将军统治,实际是对全国实行军事管制;⒉建立军屯制度,自由农民被编入军队,并分配以世袭份地,亦兵亦农,缴纳赋税,但不服劳役;⒊对军队上层则进行土地分封,形成军事封建贵族,既作为帝国阶级支柱,又加强帝国军事力量.

军区制是一种军政兼容、兵农合一的制度,它在拜占廷帝国历史发展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与帝国的兴衰有直接联系,是拜占廷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具体来看: 1 ,军区制适应了拜占廷的军事需要,基本解决了兵源和军费上的困难,为其军力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2 ,由于军区制推行,使小农经济勃兴,国家税收稳定,国库丰盈,以城市为中心的工商业繁荣; 3 ,通过推行军役土地制和屯田制稳定了社会各阶层,使人口流动中的无组织状态得到控制,缓和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4 ,但是,军区制本身就存在着使其破坏的因素,因为它促进了以大地产为后盾的军事贵族的兴起,形成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并使小农破产。

3. 日本武家政治的形成和影响.

平安时期( 794 ~ 1192 ),是日本社会由律令政治向武家政治的转型时期.日本社会政治发展的特点有二,一是天皇始终存在,所谓天皇是神,“万古一系”;一是武家政治,而武家政治的发端乃是武士的兴起.

武士兴起与庄园制度发展有关.大化改新后,曾设府兵制,府兵是义务兵.班田制破坏后,九世纪中期改行健儿制,此为募兵制,但因其多为豪强富家子弟,后来健儿制名存实亡.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律令制国家瓦解,中央对地方丧失控制能力,地方豪强的独立性日益增强.地方豪强和大庄园主为保护和扩张领地,便把自己的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建立亦兵亦农的私人军队,这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关系相结合的军事集团,其成员称为武士.随着武士势力的增长,不但地方豪强难以控制转而依赖于他们,连朝廷内部相互斗争的政治势力也依靠其夺取政权,武士地位日益重要.到 11 世纪时,形成关东源氏和关西平氏两大军事集团. 1185 年关东源氏打败关西平氏,取得中央政权. 1192 年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幕府首脑虽只称为征夷大将军,但幕府实际上是中央政权,天皇被架空.镰仓幕府( 1192 ~ 1333 年)以后为室町幕府( 1336 ~ 1573 年)、德川幕府( 1603 ~ 1868 年)。幕府政治是武家政治的体现,它一直存在到 1868 年明治维新前。其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军部,仍有浓厚的武家政治色彩. 三 , 论述题

1. 试论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1 伊斯兰教兴起的历史地理条件: 自然条件的恶劣,阿拉伯人的穷困,商路的改变,部落矛盾、阶级矛盾的尖锐,其结果,或者是阿拉伯人自相残杀,走向灭亡;或者是各部落团结起来,形成统一民族,一致对外,走出这不毛之地.穆罕默德及其创立的伊斯兰教,把阿拉伯人引向了后一条路.

2 麦加时期宣传教义。 610 ~ 622 年,为穆罕默德传教的第一个时期,即麦加时期.这一时期,他主要是宣传教义,宣讲“除真主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并尖锐地提出了最根本的社会问题一一贫富问题.从而就威胁了古莱西贵族控制克尔白多神教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 622 年 7 月 16 日,穆罕默德与密友艾卜·伯克尔离开麦加,前往雅特里布,是为徙志.

3 麦地那时期宗教主张实施。 622 ~ 632 年,是穆罕默德宗教主张实施和阿拉伯国家建立的时期,即麦地那时期.徙志,标志着穆罕默德事业的重大转机.在麦加,他不过是一个平民,在麦地那,他成了一个社会集团的领袖;在麦加,他只是宣传伊斯兰教,在麦地那,他能将伊斯兰教的主张付诸实行.凭借宗教信仰之力,穆罕默德迅速树立了他的世俗政治权威.他把从麦加来的追随者一一迁士,以及麦地那本地的拥护者一一辅士组织起来,建立了一个穆斯林公社“乌马”,并为之制定了《麦地那宪章》:穆斯林皆兄弟,禁止互相仇杀;穆罕默德是各种纠纷的仲裁者;穆斯林一致对外,进行圣战,保卫伊斯兰教;犹太人享有宗教自由.这样,宪章就确立了两条原则:一、以宗教信仰代替部落血缘关系,管理人们事务的统一力量是信仰而不是部落;二、伊斯兰教不仅是宗教权威,而且是世俗权威,教权也是政权.这两条原则的确立,实际上意味着麦地那的阿拉伯人的部落社会,变成了政教合一的阿拉伯人国家的雏形.

阿拉伯人好激动,易急躁,厌恶纪律,不愿听命令,但愿意接受劝告,伊斯兰教在心理上使他们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自制力;同时,伊斯兰教还发出了“圣战”的号召,它对战斗者许以战利品,对战亡者许以有许多物质享受的天堂.这样,它既弥补了阿拉伯人的不足,又符合了阿拉伯人的习惯,从而把阿拉伯人团结在伊斯兰的旗帜下.

630 年,在麦地那万人大军的威胁下,麦加不战而降.随后半岛上的阿拉伯部落都来归顺,至 632 年,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基本形成.

阿拉伯国家的形成,是以教立国的结果.伊斯兰教为阿拉伯国家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武器,为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提供了组织形式.可以说,没有伊斯兰教,就没有阿拉伯国家. 2, 15 世纪西欧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

饥荒、鼠疫、百年战争、农民起义,导致西欧经济衰败,土地荒芜,人口大量减少.西欧经济遭受了一场大破坏,也进行了一场大调整.西欧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⒈农奴制庄园经济的瓦解和封主封臣制的破坏

⒉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比较粗放的农业向比较集约的农业过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了新的起点.耕地面积的缩减为畜牧业腾出了草场,西欧的农业开始同比较发达的畜牧业结合在一起. ⒊西欧工商业的的变化和发展 ⒋科技发明不断涌现

2004 级历史学专业 世界中世纪史试题 1/6 一.名词解释(每词 5 分,共 30 分)

1. 破坏圣像运动 2. 普罗科匹厄斯 3. 部民制度 4. 玛雅文化 5. 《罗斯法典》 6. 八思哈制度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为什么说中世纪西欧文化是基督教文化? 2. 什么是印度教?印度教的教义和教派? 3. 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 40 分)

1 试论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2 西欧封建制度的危机及其原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破坏圣像运动 : 726 年~ 843 年在 拜占廷帝国进行的 一个反对偶像崇拜的教会改革运动,实际是以没收教产来解决国家财政和军费、安抚军事贵族的措施.但从文化上则是一次文化艺术的大破坏运动. 2 普罗科匹厄斯 : 拜占廷帝国查士丁尼时代杰出的历史学家 , 约 500 ~ 565 年在世,著有《战争》、《建筑》和《秘史》 .

3 部民制度 :部是 日本古代大和国家的社会经济组织 , 在生产领域内分为农业的田部和手工业的伴部 . 部的成员称部民 , 在归属上分王有的公部民和贵族所有的私部民.大多数部民:①可建立家庭,②有一定数量的生产工具,③每户从朝廷或领主那里领取一定数量的土地(伴部也同样),④定期定量向朝廷或领主服劳役和贡纳产品,⑤部民没有迁徙自由.对部民制度的认识牵涉到对日本古代社会性质的认识 . 4 玛雅文化 :古代居住在墨西哥的玛雅人所创造的一种印地安农业文化 , 从公元前 1000 年到公元后 16 世纪中期 ,12 ~ 15 世纪是其繁荣期 . 玛雅人创造了太阳历、天文观象台和象形文字 , 并留下了庙宇和宫殿等建筑 . 他们的独立文化后为西班牙殖民者打断 .

5 《罗斯法典》 :产生于 11 ~ 12 世纪 , 是古罗斯国家的法律汇编 , 提供了研究古罗斯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真实材料 ; 它包括“简编”和“详编”两部分 , 重新发现于 18 世纪 .

6. 八思哈制度 :是 13 世纪中期金帐汗国在罗斯实行的一种军事政治制度 . “八思哈” , 是突厥语镇守官之意 , 下设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万户长,主要任务是征收赋税,对罗斯王公进行监督 .14 世纪初废除 . ? 简答题

1. 为什么说中世纪西欧文化是基督教文化?

中世纪西欧形成基督教文化的原因,或者说,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原因很简单,中世纪初期日耳曼人上自国王,下至平民,都是文盲.他们文化上的这种原始状态,使其不可能一下子消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各项成果.较高文化在蛮族中的普及与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而当时有文化的人只有基督教士,这就造成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文化垄断地位.应该注意的是,西欧文化自公元三世纪以来已经衰落,基督教文化的形成,是其衰落的结果,而不是其衰落的原因.

在中世纪最初的几百年间,基督教士世西欧古典文化的唯一继承者.在修道院的高墙内,在昏暗的灯光下,只有基督教士还在钻研着古典文化的各项成果.毕达哥拉斯的数学著作,欧几里德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物理学,都有赖于他们而得以保存.可以说,正是他们“保存了学问的灯光长明不熄”. 此后 , 中世纪西欧的文学诗歌(拉丁文、教堂圣歌)、建筑艺术(主要是教堂建筑)、大学的兴起(大教堂学校) , 一般也都同基督教会有关 , 直到中世纪末期.

总体来看,整个中世纪西欧文化,包括文艺复兴初期在内,都是以基督教为题材、以基督教思想为背景的.可以说,西欧中世纪文化的主体,就是基督教文化 . 2. 什么是印度教? 印度教的教义和教 派?

印度教是在古婆罗门教的基础上,从四世纪开始不断吸收佛教、耆那教教义和民间信仰,到九世纪经宗教哲学家商羯罗(约 788 ~ 820 年)改革而逐渐形成.所以,印度教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一般来说,凡是承认婆罗门崇高地位和接收吠陀经典的教派都是印度教.

印度教认为人生有四大目的,即法、利、欲、解脱.法(即达摩)指宗教、种姓规定的各种应尽义务,利指物质生活条件财产等的获得,欲指物质生活特别是感官的享受,解脱则指从物质和欲念中超脱出来,脱离轮回.人生四个阶段,幼年学道,长而持家,求财肆欲,老而修道出家,舍弃一切,死而解脱.印度教还相信轮回,如何主动脱离轮回达到解脱?途径有三:一为知识之道,即追求梵我同一,则不生不灭,梵者,超自然的宇宙精神;二为行为之道,严格按照达摩规定履行义务,但不能指望这种行为的结果,行为便是目的本身.三为虔诚之道,即对神赞颂礼拜,衷心侍奉,造神像,建寺院,舍钱财等.三条途径,一条较一条容易.

印度教崇拜的主神有三,梵天管创造世界,毗湿奴管维持世界,湿婆主管破坏世界.印度教主要有四大派:传统派(尸摩多派),毗湿奴派,湿婆派,性力派.传统派崇拜古婆罗门教传统,遵循古代仪

式,奉行多神信仰.毗湿奴派流行于北印度,主神毗湿奴有许多化身,其中之一为牧童形象的黑天神,乐于助人,为印度人家喻户晓.湿婆是毁灭、舞蹈、苦行之神,相信有毁灭才有再生.性力派多崇拜女性神,仪式具有色情色彩.

3 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①废私有领地、部民制为公地公民制;②班田收授法,班给公民口分田,六年一班,受田者负担租庸调;③废除官吏氏姓贵族世袭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④实行府兵制(征兵制).

大化改新破坏了原来落后的氏族制和部民制,公民以户为单位隶属于国家,有利于生产经济的发展;日本社会从原始性很强的早期国家进入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天皇制从此确立,用日本人的话说,是律令制国家的确立;大化改新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主动地、大规模地学习大陆先进文化制度,从而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为以后日本向大陆和西方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论述题

1. 试论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1 伊斯兰教兴起的历史地理条件: 自然条件的恶劣,阿拉伯人的穷困,商路的改变,部落矛盾、阶级矛盾的尖锐,其结果,或者是阿拉伯人自相残杀,走向灭亡;或者是各部落团结起来,形成统一民族,一致对外,走出这不毛之地.穆罕默德及其创立的伊斯兰教,把阿拉伯人引向了后一条路.

2 麦加时期宣传教义。 610 ~ 622 年,为穆罕默德传教的第一个时期,即麦加时期.这一时期,他主要是宣传教义,宣讲“除真主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并尖锐地提出了最根本的社会问题一一贫富问题.从而就威胁了古莱西贵族控制克尔白多神教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 622 年 7 月 16 日,穆罕默德与密友艾卜·伯克尔离开麦加,前往雅特里布,是为徙志.

3 622 ~ 632 年,是穆罕默德宗教主张实施和阿拉伯国家建立的时期,即麦地那时期.徙志,标志着穆罕默德事业的重大转机.在麦加,他不过是一个平民,在麦地那,他成了一个社会集团的领袖;在麦加,他只是宣传伊斯兰教,在麦地那,他能将伊斯兰教的主张付诸实行.凭借宗教信仰之力,穆罕默德迅速树立了他的世俗政治权威.他把从麦加来的追随者一一迁士,以及麦地那本地的拥护者一一辅士组织起来,建立了一个穆斯林公社“乌马”,并为之制定了《麦地那宪章》:穆斯林皆兄弟,禁止互相仇杀;穆罕默德是各种纠纷的仲裁者;穆斯林一致对外,进行圣战,保卫伊斯兰教;犹太人享有宗教自由.这样,宪章就确立了两条原则:一、以宗教信仰代替部落血缘关系,管理人们事务的统一力量是信仰而不是部落;二、伊斯兰教不仅是宗教权威,而且是世俗权威,教权也是政权.这两条原则的确立,实际上意味着麦地那的阿拉伯人的部落社会,变成了政教合一的阿拉伯人国家的雏形.

阿拉伯人好激动,易急躁,厌恶纪律,不愿听命令,但愿意接受劝告,伊斯兰教在心理上使他们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自制力;同时,伊斯兰教还发出了“圣战”的号召,它对战斗者许以战利品,对战亡者许以有许多物质享受的天堂.这样,它既弥补了阿拉伯人的不足,又符合了阿拉伯人的习惯,从而把阿拉伯人团结在伊斯兰的旗帜下.

630 年,在麦地那万人大军的威胁下,麦加不战而降.随后半岛上的阿拉伯部落都来归顺,至 632 年,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基本形成.

阿拉伯国家的形成,是以教立国的结果.伊斯兰教为阿拉伯国家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武器,为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提供了组织形式.可以说,没有伊斯兰教,就没有阿拉伯国家. 2 西欧封建制度的危机及其原因

危机的表现: 14 世纪中期到 15 世纪中期 .1. 饥荒与鼠疫 ;2. 阶级斗争的激化 ;3. 英法百年战争 . 危机的原因:

对西欧封建制度危机的原因, 19 世纪曾有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这是农业无法供养过剩的人口,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加: 1 , 2 , 3 , 4 , 5 ??而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 2 , 4 , 8 , 16 , 32 ??即马尔萨斯主义的解释(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此说法现在看来没有多少道理。

20 世纪对此主要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认为危机主要是周期性经济动向的产物, 12 ~ 13 世纪在一定技术(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低下)基础上的经济扩张达到其最高峰之后,接下来便只能是收缩,其表现就是经济危机。此看法的问题是把中世纪的经济危机视同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二种认为它是长期趋势的产物,封建方式对剩余产品的占有在进行了近一千年之后,达到了收益的递减点。而封建制度又没有推动技术达到结构性进步的动力,在统治阶级开支规模过大和开支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剩余产品生产者的负担不断加重,可供压榨的油水已经告罄,最终造成经济危机。简言之,封建制度到最后既没有推动技术达到结构性进步的动力,又造成直接生产者的贫困化,从而形成西欧封建制度的危机。第三种解释是气侯方面的原因,认为欧洲气象条件变化(气侯变冷)到可以降低土壤生产力的地步,同时又使流行病增多。

美国“新左派”学者或称“新马克斯主义”学者沃勒斯坦认为第二种解释很可能是正确的,但没有严格的统计分析来证明。不过他又认为最似有理的解释应是第二种加第三种,即内在必然因素加外在偶然条件。看来,这个问题还远没有解决。

2004 级历史学专业 世界中世纪史试题 2/6 一、名词解释(每词 5 分,共 30 分)

? 查士丁尼 2 .托马斯·阿奎那 3 .胡司战争 4 .瓦克夫 5 .四大汗国 6. 马苏迪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 15 世纪西欧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

2 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地位

3. 德里素丹国的统治及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三.论述题( 40 分)

1 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 . 2 试论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 查士丁尼: 6 世纪著名的拜占廷帝国皇帝, 527 ~ 565 年在位。他的一项业绩是曾下 令成立罗马法编纂委员会,编成《罗马民法大全》,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他做的另一件事是进攻西方,希图恢复昔日的罗马帝国,但未达目的。其统治时期被认为是拜占廷历 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 托马斯·阿奎那: 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1225 ~ 1274 年)他运用亚历 士多德的学说来论证基督教神学,把信仰和理性、圣经和科学结合起来,从而取代了柏 拉图的神学体系,建立了庞大的基督教亚历士多德神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为《神学大全》.

3 .胡司战争 :进行宗教改革的约翰·胡司被杀害后, 1419 ~ 1434 年发生在捷克的农民战争。这次农民战争因起义队伍内部的分裂(圣杯派和塔波尔派)而失败,但对以后的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有很大影响。

4 瓦克夫: 在阿拉伯和伊斯兰教国家中分给清真寺的土地,这些土地的收入作为清真 寺的费用,不向国家纳税,但不得转让买卖。

5 四大汗国: ⒈金帐汗国( 1242 ~ 1502 ) 拔都西征后所建, 1502 年亡于克里米亚汗国.⒉伊尔汗国( 1258 ~ 1388 ) 1258 年旭烈兀西征所建, 1388 年亡于帖木儿帝国.⒊窝阔台汗国( 1227 ~ 1310 ) 原窝阔台封地, 1310 年该国被并入察合台汗国.⒋察合台汗国( 1227 ~ 1370 ) 原察合台封地, 1318 年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 1370 年西察合台汗国为贴木儿帝国所灭,东察合台汗国分裂. 6 马苏迪: 马苏迪( 9 世纪末~ 957 年)阿拉伯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被誉为阿拉伯的希罗多德,其著作《黄金草原》是一部史地百科全书式的世界名著,为研究阿拉伯帝国历史和当时世界的重要文献。 二.简答题

1 15 世纪西欧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

饥荒、鼠疫、百年战争、农民起义,导致西欧经济衰败,土地荒芜,人口大量减少.西欧经济遭受了一场大破坏,也进行了一场大调整.西欧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⒈农奴制庄园经济的瓦解,一个小农所有者阶级,已开始在西欧大部分地区出现.

随着农奴制庄园经济的瓦解,封主封臣制也遭到破坏,封主封臣间的相互义务和权利都逐渐废驰,只剩下一个空洞的形式.地产的继承、分割、转让、买卖也必然要冲破封建制度的制约.中小封建主在其庄园败落后纷纷投靠国王,担任各级官职.

⒉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逐渐集中到土地肥沃的地区,比较粗放的农业向比较集约的农业过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了新的起点.西欧的农业开始同比较发达的畜牧业结合在一起. ⒊西欧工商业的的变化和发展 ⒋科技发明不断涌现. 2 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地位

奥斯曼帝国从 1299 年立国,到 1924 年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变成共和国,存在了六百多年,它是伊斯兰世界帝国中的最后一个.

⒈它继承和发展了伊斯兰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奥斯曼帝国的专制主义统治十分严酷,军事封地制度由国家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奥斯曼人都是狂热的穆斯林,他们不断向外扩张,相信是在进行弘扬伊斯兰教的圣战,行进军乐队就为他们所创造.

⒉它严重阻碍了被侵占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使欧洲局势复杂化.

⒊它控制了东地中海和通往东方的商路,设关卡,抽重税,纵容海盗抢劫商船,迫使西欧开辟新航路. 3 德里素丹国的统治及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德里素丹国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较为稳固的伊斯兰教政权,先后经历五个王朝:奴隶王朝( 1206 ~ 1290 )、卡尔基王朝( 1290 ~ 1320 )、图格拉王朝( 1320 ~ 1414 )、赛义德王朝( 1414 ~ 1451 )和罗第王朝( 1451 ~ 1526 ).德里素丹国时期,印度大部分地区被纳入伊斯兰教政权的统治范围.

德里素丹国的统治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前,涌入印度的入侵者并没有带来先进的文化,而是被溶入印度文化的河流中.现在,注重来世、轻视人生的印度教社会,遇上了注重两世生活的伊斯兰教文明的挑战,这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伊斯兰教认为穆斯林皆平等的兄弟,而印度教却以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为基础.

首先,德里素丹国改变了印度传统的政权形式,采用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神权政体,其依赖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作为社会基础,并以他们作为军队的中坚.

其次,德里素丹国没收了许多印度教王公贵族的土地,实行类似阿拉伯帝国的国家土地所有制:素丹直接支配的土地称“哈斯”,分封给穆斯林战士的军事封地叫“伊克塔”,给清真寺的土地称“瓦克夫”,伊斯兰神职人员的土地叫“伊纳姆”.另外,还有一些印度教王公贵族的土地没有被没收,它们的所有者称“柴明达尔”.所有这些土地都由村社农民来耕种.就是说,印度的村社依然保存,印度社会的基础并没有改变.

最后,一神教的伊斯兰教虽然没有消灭多神的印度教的传统信仰,但其在印度已成为与印度教并列的主要宗教,并且是统治阶级的宗教,从而使印度的穆斯林人数剧增,阿拉伯、波斯、突厥的语言、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传入印度古老的文化之中,奠定了现代南亚文化的基础.而两教的长期接触与相互影响,也生长出一些怪胎,如综合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教义的巴克提教派(反对偶像崇拜和种姓制度,对神真诚信奉才能解脱),它后来发展成锡克教(一神教,创始人纳那克 1469 ~ 1538 年);在讲求平等的穆斯林兄弟中,也竟然出现了穆斯林种姓.另一方面,从那时开始的伊斯兰教与印度教之间的尖锐对立,也一直影响到现代南亚政治. 三、论述题

1 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 .

⒈背景 英国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都建立在王室领地上,城市无自治权和自治机关,故市民与王权有矛盾.英国的骑士阶层,自十二世纪亨利二世实行军事改革,在向国王交纳盾牌钱以后,大都经营农牧业与商业,从骑士变成了绅士,并多在地方上担任治安法官,掌握地方警务、司法和行政权力,其利益与城市市民接近,被称为新贵族;至于大封建领主由于力求维护自身的特权,自然与王权有很大矛盾.英国的议会君主制,就是在各阶层与王权的冲突中,自下而上形成的.

⒉自由大宪章 失地王约翰( 1199 ~ 1216 年)时,约翰对内无视封建契约,向附庸和城市征收额外捐税,对外则由于教皇支持法王腓力二世而向教皇纳贡称臣,对法战争又一再失利,丢掉了英国在大陆的大部领地,这就使他与市民、骑士和大封建主都处于对立地位. 1215 年 6 月 15 日,大封建主联合骑士与城市上层以武力迫使约翰签署“自由大宪章”.大宪章共六十三条,具有封建契约性质,主要是保证大封建主在经济、司法、和政治上的特权,同时也涉及骑士和市民等级的权利.若国王破坏大宪章,封建主有武装反抗之权.大宪章把王权放在封建契约约束之下,充分反映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⒊牛津条例 1258 年,亨利于牛津召开讨论征税的大会议,贵族发动兵谏,迫使亨利签订限制王权的“牛津条例”.牛津条例规定,议会法是最高权威,一切法令不得与其相悖,并组成由 15 名贵族参加的委员会与国王共同施政,国王采取的任何措施均得他们同意,方能实施.如此形成贵族寡头政治.但贵族宗派不和,政府无法工作, 1261 年,亨利下令废除牛津条例,导致内战. 1264 年西门·德·孟福尔伯爵率领的联军击败王军,俘虏了国王父子.

1265 年,西门召集国会讨论国是,出席者除教俗大贵族外,每郡有两名骑士,每大城市有两名市民参加.此称西门国会或孟福尔国会.

⒋模范国会 不久西门败亡,王权恢复,亨利三世之子爱德华一世( 1272 ~ 1307 年)即位. 1295 年爱德华一世为解决各项重大问题召集国会.这次会议参加者的成分与 1265 年西门国会相同,后被称为“模范国会”,并被认为是英国国会的开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o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