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安贫乐道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更新时间:2024-04-18 21: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孔子的安贫乐道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谭志高

政法学院 092班 2090711211

【内容摘要】安贫乐道”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侧面.探讨“安贫乐道”会触及极其丰富的哲学内涵.触及历代士子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其学术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安贫乐道”核心要点是“乐道”,而不是乐贫、守贫。和“士志于道”一样,要求在治学态度上能长坐冷板凳,下沉潜工夫,不为眼前的浮名小利所动,抱定对人类生存状态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做出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科研成果,提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理论观点。坚持追求真理的人文理想,恪守非义莫取的道德底线,即使暂时遭遇贫穷落寞.也能坚持价值理性.保持耿介高标,不坠青云之志。 【关键词】孔子;安贫乐道;精神;价值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很多值得我们学习: 一、孔子的安贫乐道思想论述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安贫乐道思想。“安贫乐道”不是拒绝富贵,死守贫穷;不是越穷越光荣,而是在富贵不可得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安排生活,保持平和的心境。不眼红别人的富贵,更鄙弃“不义而富且贵”,将贫穷的孔子过得清高而有气节,决不为了摆脱贫困而不顾廉耻,泯灭良心,贪污盗窃,坑蒙拐骗,吞嗟来之食而骄其妻妾。“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乐的不是贫穷,而是道义未亏;乐的是活得有人格,有品位,被人称为“贤哉”,就是一种“体面”这不是什么“自我陶醉”于“虚幻的幸福感”,而是实实在在的价值取向:淡定而尊严有比富贵苟活更令人满足的东西。

二、安贫乐道是“体面”的活法

“体面”的生活理解为一是灵肉结合、义利兼容的,除了物质生活富足,还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他主张读书为学,接受诗书礼乐的教育,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如孟子后来所发挥的“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而不如禽兽,虽活得安逸,有何体面可言?所以孔子主张先富后教,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提高人的教育程度,充实人的精神世界,他把这作为奋斗职志,终生发挥“木铎”作用。从而体验崇高的“体面生活”。

二是孔子的“体面”观还包含对人格理想的坚守,对修养境界的追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1]谁不想脱贫致富,但违背道义去实现这目标,孔子是不取的。饥不食腐鼠,渴不喝盗泉。坚持以人为本,不让人为财货所役使,保持人的尊严和自主自立精神:“不降其志,不辱其身”[2]。“士志于道”,就能抵抗各种诱惑。坚持道德操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3]修养至这种高境界,人才能享有高质量的“体面生活”。

第三,孔子的“体面”观还包含身份意识他时时处处注意分辨君子、小人,就是身份意识的典型体现。我们可以说这是他的阶级烙印,是他的“体面”观里的消极因素。但不可遗漏,漏掉了就无法展示完整的孔子形象。他坚持道德标准和处世为人的底线,又是有积极意义的。他有时也很随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有时也开玩笑,“前言戏之耳”。但更多的时候是讲究排场、端架子,原因是他时刻准备着从政做官。他反对学生兼学农事、园艺,是由于要培养官苗子。“子入太庙,每问事。”也是为进入庙堂作知识准备。《论语.乡党》一章把孔子从乡党到庙堂的动作、姿态、态度、衣饰以及应对进退的礼节、饮食起居的要求作了细致的描。孔子的身份意识于此可见一斑。“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孔子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蔺蔺如也。”“入公门,鞠躬如也,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食不语。寝不言。”“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生,必畜之。”这些繁文缛节的讲求,证明了孔子人生态度的复合性。他是要走仕官之路的,但又是能安贫乐道的。

第四.孔子的“体面”观又包含心理愉悦和舒坦。“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贪官污吏老是提心吊胆.担忧东窗事发。那能活得“体面”而安贫乐道之人“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4]乐以忘忧,心境平和,是体面生活必备的一个条件。不讲礼义廉耻去追逐名利,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那有什么“体面”可言。

第五.孔子“体面”观还表现为推己及人境界。超越了温饱、安全、尊严、荣名、创造力等层次,进入了一种博施济众、厚德载物的高境界。首先要求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体面”还要保护别人“体面”。再进而引导他人追求“体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5]。意思就是不满足于个人的完美.还要“与人为善”“成人之美”。“隐居”指安贫乐道。“行义”指从政用世.不单是追求富贵,还要经国济民,这就是孔子的经济观司马迁恰是接受这样的经济观来写《史记》的。综上,孔子的的“体面生活”不单是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孔子的理解更表现出多元性、复合性。

三、安贫乐道的当代价值及其意义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和物质的发展,尤其在这社会的转型阶段,人们面对种种的压力和困难越来越大,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和突显,生活方式也随之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的!

第一、 富贵可求,但必须合乎道义。

人们希望获得富贵,厌恶贫贱,这是生活在现 实社会中人的一种欲望和共性,是无法遏制,也是无法回避的 孔子在里仁篇第 5 章中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作摆脱解)之,不去也 如何正确对待富贵贫贱这个问题?必须走正道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去处理好 如果富与贵的得来,不合乎正道,方法与手段不对头,就坚决不接受;如果贫与贱的摆脱,不合乎正道,方法与手段是错误的,则坚决不去除 这一条可以说古今适用,富贵的获得与贫贱的去除,不能采用非法手段,不然的话,轻则遭到非议,重则将会受到纪律甚至刑事处分,这难道还要多加说明吗? 第二、富而可求,但必须与个人的理想志趣相吻合。

孔子在述而11 章中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

我所好 讲得多么直率意思是说,如能获得财富,成为一个有钱的人 ,虽然为人执鞭,驱赶车马,这种仆役的工作,我都愿意去做 如果理想和志趣不在于研究经济,发家致富,而在于其它更重要的方面,那就要从我所好 其实凭孔子的才能,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有钱有势的富贵之人,事实也正是这样。 第三、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这是孔子在泰伯篇中所讲,意思是说:一个国家有道,政策好,能为老百姓着想,就不应该存在 贫且贱的现象,如果有,这就是有道之邦的耻辱 为什么?一是说明这个国家脱贫不力,还存在一些贫困户 ;二是说生活在一个社会安定政策好的国家,不管作工 务农,或者经商等,都可获利,挣得钱财 但你为什么做不到?这就要作深刻的反思和自省,责在国家,或遇到突发的灾难,就要请国家或地方政府帮助解决;责在自己,决不能把它看成是 穷光荣,如果问题不得解决,那也是一种耻辱。

我们学习安贫乐道的精神,让生活安稳、和谐。 参考文献

[1]《论语·里仁》 [2]《论语·微子》 [3]《论语·子罕》 [4]《论语·述而》 [5]《论语·季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od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