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更新时间:2024-05-22 02: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2016学年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蜕(tuì)变 镣 (liào) 铐 拖累(lèi) 敷衍塞(sè)责 B.敕(chì)造 拓 (tu?) 片 商榷(què) 浅尝辄(zhé)止 C.赎(shú)罪 盥 (ɡuàn) 洗 忖度(du?) 不肖(xiào)子孙 D.间(jiàn)或 肄 (sì) 业 笑靥(yè) 旁稽(jī)博采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仓皇 嫉恨 孜孜求学 出神入画 B.妆饰 履行 心急如焚 委曲求全 C.寒喧 诽谤 义愤填膺 众说纷纭 D.杜撰 厮混 走头无路 顾盼神飞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B.南华是本地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是资源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不言而喻,这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C.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从中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

D.这些优秀作品并没有在获奖后被束之高阁,而是在政府扶持下尝试走市场化的道路,努力丰富本土文化市场。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B.若不问青红皂白,把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对毫不知情的人或有恩于己的善良者遭到伤害。

C.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终于取得了成绩。

D.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几乎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善本。

5.下列各项,对句中修辞手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明用比喻,暗含对比,形象地说明美国黑人备受歧视,饱受种族隔离之苦,生存状况恶劣。)

B.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短工自问自答,惟妙惟肖地刻画出短工淡漠的神情,表现了他对祥林嫂的嫌弃、鄙夷与不屑。)

C.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空头支票”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美国政府因为“资金不足”无法兑现对黑人的承诺。)

D.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空白”是借代的说法,说明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言,马克思的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他的离去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6.下面各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贵族一般以封地名称作为自己的氏,也有以秦、鲁等国名为氏,或以司马、太史等官职为氏的,或以东郭、南宫等居住地为氏的。

B.世界上各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特定的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来源于时令,如春节、元宵节、乞巧节、中秋节等。

C.风俗节日文化往往有和它相配的仪式,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与纪念“自投汨罗而死”的楚国大夫屈原有关,民间流传着吃粽子的风俗。

D.古时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的习俗称为“春禊”;秋天为庆祝丰收、感谢土地神进行的祭祀活动叫做“秋社”。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流觞曲水”是古代的一种风俗,是春禊活动的重要内容,即引水环曲成渠,在水的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子停在谁的面前,谁就饮酒(有时需赋诗)。

B.古人常以甲、乙等十干支与子、丑等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甲子”,用来纪年、月、日。“(岁在)癸丑”“壬戌(之秋)”采用的就是这种纪年方式。

C.中国古代,孝子为父母守丧期间在墓旁搭小屋居住,守护坟墓,称为“庐墓”。《游褒禅山记》中的“褒之庐冢”指的是唐代高僧慧褒的弟子守墓时的居所。

D.悼词是演讲辞的一种,一般观点鲜明,逻辑性强。作为一篇经典的悼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是通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唤起听众(读者)共鸣的。 8.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坐其次(旁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军队驻扎) B.今行而无信(信用) 信可乐也(实在)

C.始适还家门(刚才)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D.或取诸怀抱(心中) 知不可乎骤得(突然得到)

9.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亦将有感于斯文 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10.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顺流而东也 B.发尽上指冠 C.东望武昌 D.乌鹊南飞

11.下面各组中加横线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知不可乎骤得 相与枕藉乎舟中 B.吾其还也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固一世之雄也

D.挟飞仙以遨游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2.下列语句均出自《兰亭集序》,全都能表达“人生可痛”感慨的一组是( ) ①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老之将至,所之既倦 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⑤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1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当其欣于所遇 B.终期于尽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乃设九宾礼于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地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王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这是《红楼梦》中一个经典的片段,成功地塑造了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表现其性格、心理,精彩绝伦。

14.对画横线句子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王熙凤既恭维了黛玉,又讨得贾母的欢心。 B.王熙凤表面上恭维黛玉,实为讨贾母欢心。

C.王熙凤既讨得贾母的欢心,又不得罪在场的三位小姑,更主要的是恭维了黛玉。

D.王熙凤表面上恭维了黛玉,更主要的是讨得贾母的欢心,还不忘讨好在场的三位小姑。 15.王熙凤为什么要“携着”黛玉的手,然后又将她“送至”贾母的身边坐下? 16.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王熙凤为什么一口气问了三个问题而不等黛玉回答?请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说说你的理解。

17.这段文字表现了王熙凤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和怎样的心理状态?

18.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9.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处。

(1)群贤毕至, 。 (王羲之《兰亭集序》) (2)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3)后之视今, ,悲夫! (王羲之《兰亭集序》) (4)纵一苇之所如, 。 (苏轼《赤壁赋》) (5)寄蜉蝣于天地, 。 (苏轼《赤壁赋》) (6)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苏轼《赤壁赋》)

(7)有志矣,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0.请以“你不用担心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字音。A项、拖累lěi(累 [léi]〈名〉姓;[lèi]劳累;操劳;lěi连续,重叠)。B项、拓片tà。拓 [tu?]开辟,扩充:~荒。开~。~展。~落(a.宽广;b.潦倒失意。亦作“落拓”)。以手推物:“孔子之劲,能~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姓。拓 [tà]在刻铸有文字或图像的器物上,涂上墨,蒙上一层纸,捶打后使凹凸分明,显出文字图像来:~印。~本。~片。拓 [zhí]古同“摭”,拾取。D项、 肄业yi。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该题考核以多音字、形近字为主,如“累”,“拓”。多音字记忆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针对形近字积累时应重点记忆。 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识错别字的能力和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对字形的辨析涉及到易混字字形的各个方面,如因字形相近、音形义全相近而误。A.出神入化,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C.问寒问暖。今多泛指宾主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暄:温暖);D投:投奔。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是指现代汉语目前所通行的汉字的规范书写形式。主要表现在区分形近字、音近字,不写错字、别字、繁体字、已经淘汰的异体字、不规范的简化字等方面,这是汉语书面运用最基本的能力。古代汉语用字、非常用字和繁体字不在考查之列。解题指津: 1.读准字音,以音辨形 :汉字中字形相近的字较多,但因其读音不同,意义也有别,因此在学习中应准确掌握,读准字音,根据字音来分辨其字形。2.分析笔画,辨清微差 :有些形近字只是相差一笔,甚至只是笔画长短不同,所以解题时要仔细区分。 3.借助形旁,以义辨形 。有些形似字差别在其形旁上,可以抓住形旁,以义辨形,如“喧”与“暄”。 3.C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成语辨析。A.少不更事: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B.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出自 《孟子·尽心上》。喻:懂得;明白。D.束之高阁:束:捆扎起来。之:代词,指所捆扎的东西。高阁:储藏书籍、器物的高架子、阁板。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丢在一旁不管,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本题中,“不言而喻”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

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句中主语“高校学生的培养”与后面后谓语搭配不当,原因是主语中心语“学生”和定语“高校培养的”位置颠倒了,应改为“高校培养的学生”。B项,缺乏主语,“凡事”。C项“努力取得了成绩”搭配不当,应改为“他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终于取得了成绩”。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A.C项。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于语义性语病,应注意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5.A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修辞手法。B项中,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C项,比喻。D项,夸张。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文段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隐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 6.B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学常识。B项,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来源于传统习俗。节日是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节日。一些节日源于传统习俗,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的节日源于宗教,比如基督教国家的圣诞节。有的节日源于对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纪念,比如中国的端午节、国庆节、青年节等等。另有国际组织提倡的运动指定的日子,如劳动节、妇女节、母亲节。随着时间推移,节日的内涵和庆祝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而现时节日经常与假日相混淆,事实上大多数节日都没有法定假期,如中国部分传统节日仍没有假期,如重阳节。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器用;八、音乐文娱;九、文史典籍;十、目录辞书;十一 古代军制。该题干中, D项考核“文史典籍”。A项考核“人的称谓”,B.C.D项考核“风俗礼仪”。 7.D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学常识。“悼词是演讲辞的一种”,错误。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今天的悼词是从古代的诔辞、哀辞、吊文、祭文一步步演化而来的。诔辞作为中国哀悼文体的最古形式,最早是一种专门表彰死者功德的宣读性的哀悼文体。哀辞文体是诔辞的旁支。诔辞的对象主要是王公、贵族、士大夫并以颂赞死者功德为主;而哀辞的对象主要是“童弱夭折,不以寿终者”,同时以抒发生者哀悼之情为主。吊文指凭吊性的文章,“吊”有慰问之意。吊文内容较诔辞、哀辞广泛,也较其庞杂。可以说吊文是中国古代群众性的哀悼文体。它不一定是歌颂功德的文字,如汉代司马相如的《吊秦二世赋》。吊文也可以对具体的事物而言,成为一种咏怀性的文体,如《吊战场》之类。祭文是古时祭祀天地鬼神和死者时所诵读的文章。屈原的《九歌》是最早的祭文。祭文范围较广,只有祭奠死者的文章才属于哀悼文体的范畴。今天我们所说的悼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它反映出新时代的新变化,无论在形式和还是在内容上,同古代的诔辞、哀辞、吊文、祭文均有实质性的不同。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现代悼词(下文只写作“悼词”)。 8.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实词意义的理解。要注意积累课本中的实词,迁移运用。解题时可以结合文意,将选项中的解释带入原句。B项中,信:凭信之物。C项,适,嫁人。D项,怀抱:情趣思想。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针对文言实词,考生应注意试卷上不考核对词义的死记硬背,而是着眼于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并且多关注那些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教材中常涉及的实词。最后要结合语境判断,而非单纯“字典式”释义。方法上应积累典型句,建立储备库;因文定义,结合语境解释;语法分析,依据成分推词义。 9.D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词。A项,“斯文”, 古文里的斯是“这”的意思,那“斯文”就是“这篇文章”的意思。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B项,“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十一,数字;C项,“非常”, 古:不寻常,超乎寻常,非:不是 常:普通 今:很;十分 表程度。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会遇到,古代作品中有不少的词与现代汉语词(字)形相同,但它们的词义都是完全不同,这一定要引起特别注意。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而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在阅读中,不能把古汉语两个单音词,理解成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合成词。阅读时要培养逐字审视的习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理解,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要注意区别。如何掌握古今异义词:1.“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要牢记。例如:“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中的“除”字,在句中当“整理”讲,在现代汉语中是“除去”、“去掉”的意思,古今词义相差比较大。再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的“去”字,在句中是“离开”,现代汉语中是“到??去”,古今词义相反。2.“辨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辨析。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字,在句中是“吝惜”的意思,与“爱护”、“爱惜”意思相近,但又有根本区别。再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在句中指“父母兄弟等”,现代汉语指“族

外姻戚”。3.要分辨单音词和多音词。①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词。如“然/后”“地/方”“其/次”“学/者”“其/实”“祖/父”“智/力”“于/是”“交/通”“妻/子”“指/示”“以/为”“因/为”“无/论”等。②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古文中的双音词有两类,一类是属于单纯的的双音词如窈窕、参差、翩翩、仓皇等;另一类是合成的双音词,如社稷、布衣、公姥、作息、缓急、异同、率尔等。 10.A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实词运用中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A项,“东”,名词活用为动词;B.C.D项,“上”“东”“南”,名词作状语。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如A选项中的“东”,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11.C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文言虚词。C项中,“之”,结构助词。A项中,“乎”, 语气助词/相当于“于”,在;B项中,“其”表示祈使语气,同时带有商量的语气,可以翻译成“还是” /代词;D项中,“以”,相当于“而”,表修饰/目的连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 12.B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筛选能力。①表现人生之短;②表现人的不同生活方式;③表现年老来临,兴致不再;④ 表现时间之短,美景易失;⑤表现人难免一死;⑥表现人应该正确看待人生。排除②⑥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任何形式的阅读都离不开筛选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考点之一。所谓“信息”,在传记文的考查中,主要指能够表现文中人物某一方面品格的言行。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体现在试卷中,一般是给出信息,无需考生筛选,考生只需根据题目要求,判断给出的信息是否合符要求。命题形式通常是选择题,在题干明确提出筛选信息的要求,从文中挑选若干文句交叉编为四组,即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13.B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句式。考核句式中的倒装句。A.C.D项,状语后置,“当其于所遇欣”“ 月于东山之上出”“ 乃于庭设九宾礼”。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1)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如下几种情况除外: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的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④、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⑤、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②、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4)介宾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14.D

15.①处处照顾贾母的感受(讨好老祖宗),②充分表现自己和“妹妹”很亲近, ③对黛玉极尽关切、怜爱、呵护之情。

16.王熙凤这样问既与其说话比较斩截的性格有关,也是出于客套,更为了表现自我。①为了迎合贾母,她一口气接连发问,给众人(尤其是贾母)的印象是“一心都在妹妹身上”,对黛玉很是关心、体贴;②三个问题一个接一个,根本就没给黛玉回话的机会,其重点不在问而在向黛玉表明态度,突出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如回答王熙凤性格爽快,她对黛玉的关心是虚情假意、作秀,只可酌情给分。)

17.①善于察言观色、权变逢迎的性格特点,②阿谀、逢迎、讨好贾母的心理状态。 【解析】 14.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语句的分析。画线句子为王熙凤的语言描写,从“不像外孙女儿”“ 嫡亲的孙女”可看出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极会说话的聪明人,画线句子最能体现她这一特点。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作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该题考核“王熙凤”的语言描写。 15.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语句的分析。从动作描写“携着”,可得出人物对林黛玉的关切、亲近之意,“送至”可分析把握贾母的怜爱黛玉的心态,而讨好贾母的行径。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D。

【易错警示】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16.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人物性格。王熙凤“一口气问了三个问题而不等黛玉回答”, 体现对黛玉很是关心、体贴。并且体现人物在贾府的地位。从性格角度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人物性格,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种种外在和内在的表现形式,是人作为个体区别于同类之总和。也是文艺作品所描写的各种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特征。不同情况其特征各异。中国古人用“五行”推断人物性格,现代人坚持以人为本价值观。但其表现丰富多彩。 17.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人物形象中的性格与心理。解析解答此题,要回到原文,找到关于“王熙凤”的描写。在具体分析时,要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总结其性格与心理特点。注意答题规范,最好先概括人物形象,再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人物形象特征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题干的分析,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形象”二者有区别,区分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形象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形象特征的事例。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本题设题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与心理状态,注意从文本“人物描写”“情节”入手分析。 18.

(1)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2)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一”“齐”“舞”“泣”。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9.

(1)少长咸集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3)亦犹今之视昔 (4) 凌万顷之茫然 (5)渺沧海之一粟 (6)而卒莫消长也 (7)不随以止也 (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复习时要化整为零,日积月累,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关键是不写错别字。如:“凌”、“顷”、“沧”、“卒”、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名篇名句的复习策略是:一要化整为零,日积月累,注意整篇背诵与片段突击相结合。复习时,注意效率;二要动口更要动手,关键是不写错别字;三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是根本,默写时要懂意思;四要注意方法,领悟含义,圈点勾画,边诵边写。 20.

你不用担心我

躺在金黄的麦地上,淡淡的麦香灿烂了心田。纸飞机从空中划过,一张张柔软的回忆就此掀开。

如霓的和风,拂过面颊,儿时你与我在灿烂的阳光下嬉戏,追逐。树叶将阳光剪成寸金,在春天明媚的光谱上柔情流转。 无法忘却那个寒冷的冬季。独自坐在房间的角落里,嘴角流出一丝血迹。母亲扔下我离开了。你紧紧抱住我,无声无息的眼泪滑落到你的掌心,多么滚烫的温度。咬着煞白的唇,你知道那是我最绝望的时候。

从此,我变得沉默寡言,连微笑也忘了在脸上停留。可我却酷爱文字,总是写下许多令人心疼的言语。你不愿我就此颓废,于是,你便带我出门看雪。雪花纷纷飘落,洁白的世界里,一切都好安静。我用手接住落下的雪,它们一碰到温暖的手便立即消失了。你看见我失落的神情。“别难过,雪花消失了,但至少曾经绚丽飞舞过,它们拥有美好的愿望,拥有短暂却美丽的人生。”你安慰道。“它们比我幸福,因为飞舞过。我没有翅膀,甚至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我的眼角流出一颗晶莹的泪珠。你无法安慰我,伤口太深,伤痕太明显。你的内心充满了担忧。那些忧愁痛楚不该出现在我那么青春的脸上。或许与文字沾边的孩子都是忧愁的。 几天以后,我告诉你,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去哪儿?”你轻轻地问。“不清楚,离开就好。”我淡淡地说。你也不再多问,我经历的伤痛,你无法体会。离开,是逃避,又或是另一个开始。你慢慢擦去眼角的泪水,只是心底有着无尽的担忧。

离开,心的顾忌,念的偏执,意地幻想。深重的芥草埋葬了你载浮载沉的不舍。身后,三言两语的呼唤,身后,点点滴滴的沧海。回身,迎接翠绿的告别。 你,不用担心我!那一季的梨花悄悄绽放,那一季的青春轻轻飞扬。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没有导语的全命题作文。这种被称为“裸题”的命题形式,在近几年逐年走红。没有导语,这既可以消除可能由此产生的束缚,但对精准审题、素材选取和构思立意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好这篇全命题作文,须注意下面三点。一、明确概念,精准审题:题目中的核心词是“不担心”。 二、精选材料,注重个性。三、点化内在联系:“你”“我”之间的关系等。因何事不担忧,不担心我什么。点化内在联系,首先要求文章的叙写具有明

确而集中的指向;其次,适当运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手法也不可少。为此,可以运用边叙边议、首尾点题、以情明理等手法点化内在联系,阐述不担心的内在意蕴。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它包含事件,人物,场面等要素。从形式上来看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单纯以“命题”出现,前后没有提示或导语,这种形式,从字面上看限制较少,审题上没有障碍,让考生有相当宽泛的选材范围。一切人、事、物,只要是目之所及,均可纳入写作范围,让每个考生都有写作的空间。二是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该题中就是这种“提示语+命题”形式。写作方法编辑 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

确而集中的指向;其次,适当运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手法也不可少。为此,可以运用边叙边议、首尾点题、以情明理等手法点化内在联系,阐述不担心的内在意蕴。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它包含事件,人物,场面等要素。从形式上来看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单纯以“命题”出现,前后没有提示或导语,这种形式,从字面上看限制较少,审题上没有障碍,让考生有相当宽泛的选材范围。一切人、事、物,只要是目之所及,均可纳入写作范围,让每个考生都有写作的空间。二是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该题中就是这种“提示语+命题”形式。写作方法编辑 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o2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