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心得感悟范文三篇

更新时间:2023-04-03 12:51: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心得感悟范文三篇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下面是小编为您推荐关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心得体会三篇。

关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心得感悟范文【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雾霾少了”“环境美了”,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切身感受。

生态好,发展才会更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背后,是我们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坚定走上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擦亮”蓝天

走绿色发展之路

“十三五”期间,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擦亮”蓝天,很多地方不再把生态环境保护看成是给发展“拖后腿”,而是将绿色发展作为新机遇和抓手,努力走出一条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之路。

在河北省迁安市的市标广场,用不锈钢打造的“铁原子”城市雕塑静默矗立。迁安拥有丰富铁矿,一度钢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钢铁让当地人富了起来,也曾让当地群众饱受空气污染之苦。

去产能成为河北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之策。自2014年以来,“钢城”迁安累计压减1000万吨铁、1000万吨钢的产能。同时,当地钢铁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并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

品,提升钢铁产业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近几年,迁安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迁安市的绿色转型并非个例,“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超低排放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23。4%。

“蓝天白云更多,清新空气常在”正成为现实。今年1-9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2%,一些城市已经较大幅度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

保卫碧水

壮士断腕动真格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以往,我国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代价,导致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近年来,随着大理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外来人口逐渐增多,餐饮客栈服务业快速发展,加之洱海流域截污治污设施基础薄弱,以致污染日益加重。

为还“母亲湖”一份健康,近几年,大理壮士断腕,全面打响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等攻坚战。2017年4月,洱海迎来史上最严整治,洱海核心区所有餐饮、客栈一律暂停营业,配合整改。2018年6月,4400多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网建成,实现了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

动真格也见了真效果。随着整治工作不断推进,洱海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2017年洱海水质实现6个月Ⅱ类,2018、2019年连续两年洱海水质实现7个月Ⅱ类,今年1至5月洱海水质为Ⅱ类,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趋势总体向好。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助推了全域旅游发展,2019年大理州共接待游客53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941亿多元,均实现同比增长。

应该说,水污染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向水污染宣战,应成为个人、社会、政府的共识。一方面,要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另一方面,政府要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和违建项目,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严格控制各类环境风险。

守护净土

精准治污下功夫

富饶肥沃的土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藏。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才能让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地域性、长期性等特点,因此

在治理上就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扎实有效开展修复,避免盲目“一刀切”。

保障耕地安全,才能“吃得放心”。目前,我国已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四年负增长,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未来,还要将污染耕地修复纳入生态建设长远规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配套政策扶持,如通过国家专项基金,对以净化为目标的耕地修复工作给予启动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减轻地方政府压力。

严格建设用地准入,才能“住得安心”。要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做好污染状况调查、监测和评估。对存在污染风险的地块,不一定急于修复、急于使用,如果不能确保安全就坚决不用,特别是不能作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离不开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保障,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和监督。由于土壤污染的特点使得其很难引起关注,还应加强土壤污染的科普与宣传,增强全社会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土壤污染防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人都是受益者。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汇聚全社会的磅礴力量,久久为功向前进,我们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关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心得感悟范文【二】

学完第十三专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后感悟颇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只有坚持不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文中提到,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的首要原则就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准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要牢记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不能与自然相对立,不能妄图去统治、征服自然,而要与之和谐共处。在此基础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总书记从科学角度出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深化了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规律的认识,同时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的共同梦想努力奋斗。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重要内容。要从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见效、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六个方面打好这场“污染防治攻坚战”。

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近代以来,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只有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才是人类环境未来的发展方向。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总书记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我们一定要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关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心得感悟范文【三】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身体力行,为全党同志作出了表率。

一、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中明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进入了快车道”。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

当前,我们生态环保人努力的一个方向就是致力于构建上下贯通、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动担当、主动作为,通过不断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分类考核制度、“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在污染防治攻坚、生态环保问题整改、环委会等联席机制中牵头抓总、带头落实的作用;转变工作思路,搭建与企业良性沟通机制,全面落实环评审批与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水平,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中增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发出了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动员令,决心信心之坚、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史上最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工作高潮迭起,一批群众身边的垃圾、噪声、扬尘等污染问题得以解决;大批造成污染企业受到了整顿、罚款、停产或立案等处理;大量履职不力的干部被问责。在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累计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15万多个,罚款数额达24。6亿元,行政和刑事拘留2264人。

借助生态环保督察这把利剑,我区着实推动解决了一批重点难点问题,全面完成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整治,群众喝上了“放心水”;推动***提标改造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随着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政府的公信力都有很大提高,更加坚定我们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定力。

三、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中找答案

生态质量就是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环境。发展环境除了制度建设之外,生态文明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一座生态宜居、绿意盎然的城市,对企业、人才都更具吸引力,能吸引来更多投资和资源。近年来,我区强力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淘汰关闭污染企业,大力开展小流域整治,昔日被严重污染的***国家4A级景区,景区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达4万人;获评***。生态向好、生活向上、发展向前。我区持续变好的宜居环境,既为城市居民营造了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也让这座城市成为吸引人才和产业的“强磁场”。由此可见,生态持续向好,发展才有后劲,城市才有活力,幸福生活和可持续发展也才更有支撑。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我区旅游资源丰富,通过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好四川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等优势,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将**建成令人神往的“现代生态新城”。( wWw.YuAn0.cN 转载请注明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o1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