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三个走向 回归教育本质
更新时间:2024-06-07 12: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注重三个效果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注重三个走向 回归教育本质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样一个新理念,既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基础课程改革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来。这是对生命的关注,是教育的回归。本文从由知识课堂走向和谐课堂是学生素养发展的主阵地;由教师主导走向学生主体是学生能力发展的落脚点;由静态预设走向动态生成是学生个性发展的生长点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和健康成长而服务。
【关键词】 课堂教学 以学生发展为本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已成为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新课程把过去那种单纯地对知识与技能的关注,逐步转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即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来。这是对生命的关注,是教育的回归。基于在减负的同时力争实现增效的目的,从由知识课堂走向和谐课堂,由教师主导走向学生主体,由精心预设走向动态生成三个方面入手,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教学途径,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得到能力的提高、学力的提升、人格的完善。
一、由知识课堂走向和谐课堂——学生素养发展的主阵地。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的文化素养之一。数学教育在小学课程中的实施,直接影响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思想品德、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走向和谐”的教育理念,应努力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发展,使教学能促进全体学生的最大发展。笔者认为,以下四大教学措施不可缺少。
1.感知生活,体验数学,发展学生数学意识。
所谓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数学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素材,还可以通过组织参观、访问、专题队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如邀请社会有关人士或家长有目的地介绍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运用,促使学生开阔眼界,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数学
1
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2.收集数据,交流感悟,激发学生美好情感。
教师要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精神品质和素养教育的因素,还要结合教材有关内容,适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如我国领土辽阔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约960万平方千米;还可以选择本地区有教育意义的统计数据,以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的教育。用数据说话是最生动具体,最具有说服力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学习“百分数的认识”时,引用这样的数据:“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上21%多的人口”,简单的两个百分数,自然地进行了国情教育、人口教育。此外,还可以结合有关的数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发展历史中的辉煌成就。如祖冲之早在1500年以前计算出的圆周率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比欧洲数学家获得的同样结果要早1000年;我国的“九九口诀”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发明,流传至今,读起来朗朗上口,简练易记,是我国的“特产”;还可介绍“珠算”的历史,“七巧板”也是我国人民的发明。通过有关史料的介绍,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数学教育的最传统、最重要的目的。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由于数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运算方法与实践密切相关,数学概念的形成不单是由于客观世界本身存在着量的规定性,还取决于人们测量、计量、度量和操作实践,因而在概念教学时,密切联系实际,向学生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例如,教师有意识地把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正比例与反比例、等与不等、分解与组成等种种联系形象地提示出来或让学生去发现,渗透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概念之间、公式之间、几何图形之间、量与量之间、比与除法和分数之间等相互关系,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通过“变中抓定”、“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等训练,渗透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从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4.言传身教,严谨治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精神。
作为数学教师,要通过自己对教学工作的刻苦钻研,对学生的高度负责和循循善诱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科学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在数学教
2
学中,教师要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育人作用不仅体现在结合有关的数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还体现在教师为人师表的“师德修养”方面。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作为学生的楷模。
二、由教师主导走向学生主体——学生能力发展的落脚点。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1.积极转变角色,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舞台。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学生们对于“顶点”到底是不是“角”还争论不休。这时教师指着长方体的顶点:有的同学说这应该叫角,有的同学说这不应该叫角(教材中是直接告知叫顶点),可以采用多人合作的方法,你能用什么理由来阐述它是角还是顶点?一石击起千层浪。这时有些学生开始窃窃私语;有些学生开始交头接耳;有些学生干脆走下位开始大声争论;有几个学生围在一起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进行演示。没过多久,一位男生首先举手发言:“角可以度量,而它(顶点)不可以度量”。这时又有一位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女生,拿着三支笔,怯生生地走上讲台,边说边演示:“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而这个所谓的‘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三条边(棱)组成的,所以它不应该叫做角。”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行为无不是在这种自由、民主、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中流露出来的。我们能不说这是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一次富有创新的“展示会”吗?
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接收知识的“视听工具”,很少让学生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还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与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
2.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
3
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内部的活动。为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儿童认知结构的特点,根据教材结构与儿童的认知结构来建立高效的教学结构。按照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数学教学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结点,以便筑起“认知桥梁”;二要剖析新旧知识的分化点,以便增强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三要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建构过程,不仅知其结果,而且了解自己所得结果或结论的过程,必要时能用图表、图示及语言等方式展现自己的建构过程。作为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凡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
三、由静态预设走向动态生成——学生个性发展的生长点。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理念正颠覆着旧的课堂,越来越丰富复杂的课堂生成现象,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灵性和智慧的挑战。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及时捕捉和利用,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一颗美丽的流星。
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有个学生提问:“一场足球比赛2:0是不是比?”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结果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一场足球比赛2:0是比,一种认为足球比赛2:0不是比。看到这两种情况,教师因势利导,把认为2:0是比的为正方,认为不是比的为反方。进行辩论比赛。正方:我们认为2:0符合比的读写法。所以它是比。反方:怎么可能呢?若是比,那比的意义是什么呢?正方: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方:一场足球比赛2:0这两个数是不是相除关系。正方:不是相除关系。反方:那是两队的比分,是两个队的进球数。正方:(点点头)对。反方:再说两个数相除关系,除数不能为0,也就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所以,一场足球比赛2:0不是比。正方心服口服,全班同学报以热烈掌声。这节课,因学生的一个问题而放弃了原先预设的教案,创造生成一节成功的课,正是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以提升。由此可见,学生创造性的生成是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最强有力的支撑点。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关注动态的生成,关注个性的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样一个新理念,既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让我们抓住课改背景下数学教育的重心,回归教育的本质,真正地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和健康成长而服务。
4
正在阅读:
注重三个走向 回归教育本质06-07
蛋白质的定量测定(一) - 紫外吸收测定03-09
book7 unit4 sharing reading06-09
小厕所大文明作文400字06-17
扯乐完小支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04-24
一个新的同余方程组及其解数05-19
天津市行业协会章程示范文本(8)概要03-19
老友记第一季第一集 语言点04-11
简单是02-1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本质
- 注重
- 回归
- 走向
- 三个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