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八年级下 10.2 认识浮力 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11-14 18: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科版 八年级下 10.2 认识浮力 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教科版八年级下册 10.2 《认识浮力》。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运动和相互作用一级主题下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的一个子内容,在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分别是: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不可忽视一个重点。 二、说学情:

1、我们所面对的是初二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逐步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方式,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的成分还是会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使得初中生可以比较好的运用假设进行逻辑推理,能辨别推理过程本身的逻辑方法和形式上的差别。另一方面,初中生的思维也经常受到具体形象成分的影响,对许多

第 1 页 共 6 页

问题的理解和剖析还是会习惯性地关注表面的直接的关系,或者难以突破感观经验的限制而达到对现象的本质的了解。

2、由于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几节知识基础之上,综合性较强,所任班级的学生虽多数具有上进心,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又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三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知识,并通过实验、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归纳获得新知识,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较难的。故在培养探索问题能力和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示范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是学生对浮力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过程,对后面知识的掌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做为随堂实验应认真进行,也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进行随堂实验以掌握称量法测浮力在时间上可能要增加,所以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预习和展示分开进行

四、说学案设计思路

我把本节课按照上下照顾彼此练习的原则分为4个知识板块,在知识点前增加了一个材料分析部分。

<一>、材料分析

阅读曹冲称象的故事分析下列问题:

1、把象和船看做一个整体,做出当船漂浮在水面时的受力示意图。 2、船和象漂浮在水面上静止时,处于 状态,此时船和象受到的力是一对 力(填平衡力或相互作用力)。这两个力大小 ,方向 。

设计这一部分,主要是在这里设计一个等效思想的运用,而在物理研究中等效思想的运用是一个常见的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如合力、等效电阻等。通过这个材料对学生进行物理研究思想教育。并通过分析大象的受力引出浮力的问题。

<二》、知识点 1、知识点1:浮力

第 2 页 共 6 页

曹冲称象的原理:大象对船的作用效果和石块对船的作用效果相同,所以大象和石块重量相等。 利用等效的思想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练习学以致用:1、判断“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这句话的对错,并说明理由。

本知识点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浮力的实力物体、受力物体、浮力飞方向。 在学案中关键的字词用黑体字标出,提醒学生注意。“一切”和“都”说明受浮力的物体的范围。

本练习主要是对浮力概念的简单的加深和巩固。 2、知识点2、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1、检查实验仪器:弹簧测力计、大烧杯、带挂钩的塑料块(或其他物体) 2、按照下图所示进行实验。

(1)用弹簧测力计吊起重物,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

(2)用弹簧测力计吊着重物浸入水中,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2. (3)则该重物受到的浮力表达式为F浮= 。 (4)根据上图进行实际操作,将实验数据填入下面的表格。 拉力F1/N

知识点这个实验操作的成功与否,是学生对浮力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关键。因此,在学案中,把该实验的操作过程,数据记录写的比较详细原因有:

1、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如何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掌握的不是很好,在这里也是对学生在实验方面加强指导和起到范例的作用。

2、学生对实验记录数据的表格设计掌握不够具体。 3、学生对实验中物理量的表达式理解和掌握不够到位。 练习的设计思路:

练习现买现卖:根据下图填空

1、在图(2)中物体受到的俘力是 N,在图(3)中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N,在图(4)中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N,在图(5)中物体收到的浮力是 N。

第 3 页 共 6 页

拉力F2/N 重力/N F浮/N

分析上图,你猜想浮力的大小和那些因素有关

设计本练习主要目的有:

1、巩固掌握“称量法”测浮力的数据处理。

2、有实验图和数据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提出猜想,目的在于练习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为下节课提前做一个知识准备。

3、知识点3 浮力产生的原因 1、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液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同时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容器(包括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在液体内部向 方向都有压强,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 ,不同液体,在相同深度,液体的压强还和液体的 有关。

分析上图,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 即:F浮=F向上—F向下

本知识点的引入,是在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这样使学生理解起来不感觉的突兀,同时,也复习了上节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在意识里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插图没有采用课本力的原图,这是人教版教材该知识点的插图,能够形象、直观的显现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同时也说明了浮力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图示,可以较直接的得出:F浮=F向上—F向下

练习灵机一动的设计:

练习: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浸入水中,上表面距水面10cm,求该正方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g=10N/kg)

此练习不仅练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更复习液体压强、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

第 4 页 共 6 页

等前面知识体系,提醒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不要忘记就知识,所谓的“上钩下联,左顾右盼”。

知识点4、物体的沉浮条件

1、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 ,如果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作用,物体将保持 状态或 状态。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物体就不能保持平衡状态。如果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说明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或不受力的作用)。

2、物体在液体中静止时有三种状态:漂浮、悬浮(即物体可以在液面下任何位置静止)、沉底,当物体漂浮时,F浮=G,当物体悬浮时,F浮 G,当物体沉底时,F浮 G。

3、把一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放手,如果F浮>G,物体将 ,如果F浮=G,物体将 ,如果F浮<G,物体将 。

练习会心一笑

:在上图中,图(1)中物体将 ,图(2)中的物体将 ,图(3)中的物体将 。

这个知识点,应用到了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是知识系统性较强的一个内容,因此在设计学案时,把物体受力和运动的关系加以复习,先提出物体在液体中静态的受力情况,在研究物体在液体动态的情况,由易入难,层层递进,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练习的设计只是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简单应用和巩固。

<三>板书设计

我校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在板书设计上主要是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本组版面,注意彩色粉笔的使用,力求做到重点突出,美观实用。

<四>/反馈练习:

关于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和重力G的关系

(1)浸没在水中正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的物体 ( )

第 5 页 共 6 页

A F浮>G B F浮=G C F浮

A F浮>G B F浮=G C F浮G B F浮=G C F浮

(4) 正在水中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鱼儿 ( ) A F浮>G B F浮=G C F浮

反馈练习的设计是在展示课结束前,用于巩固本节知识点、易错点而设计的一个简单的练习题,考察面不全,深度也不是太深,关于本节内容的深入探讨,放在本章复习时继续讨论。

<五>/展示任务分配: 一组:知识点1。 二组:知识点2. 三组:知识点2-练习 四组:知识点3. 五组:知识点4.

六组:总结本节的主要知识点。

展示任务在预习课结束前进行分配,基本是按照知识点的顺序安排的,难易和任务量不是很平均,在展示过程中主要注意的问题的是:学生的纠错、追问、反馈、总结是否及时、到位、准确,每组学生展示结束进行必要的、与鼓励性的评价,在知识点2、知识点3中必要时课要求学生作出物体的受力的示意图,直观的反应物体的受力情况。

第 6 页 共 6 页

A F浮>G B F浮=G C F浮

A F浮>G B F浮=G C F浮G B F浮=G C F浮

(4) 正在水中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鱼儿 ( ) A F浮>G B F浮=G C F浮

反馈练习的设计是在展示课结束前,用于巩固本节知识点、易错点而设计的一个简单的练习题,考察面不全,深度也不是太深,关于本节内容的深入探讨,放在本章复习时继续讨论。

<五>/展示任务分配: 一组:知识点1。 二组:知识点2. 三组:知识点2-练习 四组:知识点3. 五组:知识点4.

六组:总结本节的主要知识点。

展示任务在预习课结束前进行分配,基本是按照知识点的顺序安排的,难易和任务量不是很平均,在展示过程中主要注意的问题的是:学生的纠错、追问、反馈、总结是否及时、到位、准确,每组学生展示结束进行必要的、与鼓励性的评价,在知识点2、知识点3中必要时课要求学生作出物体的受力的示意图,直观的反应物体的受力情况。

第 6 页 共 6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nm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