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中国古代史复习

更新时间:2023-05-19 08:1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代史考点一 国家的产生和变革测量要求考核内容 (1)分封制 国家的产 生和社会 变革 识 记 ∨ 理 解 应 用

(2)商鞅变法(注意对 ∨ 商鞅人格的分析和知识的 迁移,如各个阶层的待遇 和奖赏。内容有现实意义 可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梳理

一、分封制:(西周) 1、含义: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 弟、亲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 地去建立封国。这一制度历史上称为分封制 2、重要封国:鲁、齐、燕、晋、宋等。 3、★★★权利:根据周王的授予,国君享有统治 和管理所辖区域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4、★★★义务: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 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典礼仪式,贡 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 不承担义务者,将受到惩罚。 5、作用: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统治 区域,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二、★★★★★商鞅变法: 1、背景:①战国前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 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在七个大国中,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改革内政, 变法图强。 2.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主持者:商鞅 支持者:秦孝公 3、内容: ① 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② 重农抑商。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 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因弃农经 商或懒惰而贫困的人,要罚做奴隶。 ③奖励军功。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 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贵族 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 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 官吏去治理。 ⑤严明法令。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 姓相互监督。

4、归纳总结: (1)对社会进步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改革土地制度 (2)最受农民欢迎的是:重农抑商 (3)最被旧贵族所痛恨的是:奖励军功 (4)最能体现集权思想,对我国行政管理影响最为深远 的是:推行县制。 5、影响: (1)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 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考点二 统一国家的建立考核内容识 记 (1)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丞相 ∨ 、御史大夫和太尉的职能;郡县制 度。内容综合性考查,如丞相制度 的建立与废除,涉及秦朝的丞相设 立、明朝的废除、清设军机处。

测量要求理解 应用

统一国家 的建立

(2)董仲舒提

出“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主张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王 ∨ 国问题的解决(关注乡土历史知识 ,如徐州的王侯)

知识梳理一、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

1、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拥有绝对的权力。 2、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位独尊。2、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 3、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 来扩大到40郡,郡下设县)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 ,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刘邦建汉,都城长安,汉武帝时西汉达到鼎盛) 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 (2)、大一统的含义:万物要一统于上天,国家要一统于皇帝,思想 上要一统于儒学。(3)、内涵(或实质):国家大力倡导儒家的君权独尊思想

,禁止其他学说与儒学齐驱并进。

(4)、影响: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 特殊地位,断绝研读其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 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 1、推恩令: ★ 直接目的:分割王国封地 ★ 根本目的:削弱王国势力,巩固统治。 ★内容:汉武帝接受大臣主父偃的建议,以使更多的 皇族子孙受皇帝的恩泽为理由,要求诸王把封地再分给 自己的各位子弟,让他们去建立侯国。 ★影响:这种层层分封的办法使王国的力量分散、削 弱,难以同中央对抗。 2、取消王、侯的资格,彻底解决了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 ★典型材料:1.“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指皇上,说明皇权至高无上

2.材料:《汉书》中一段话: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 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考点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测量要求 考核内容 识 记 理 应 解 用 ∨

政权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关注胡人 立与民 汉化与汉人胡化。注意其对 ∨ 族融合 民族融合的促进)繁荣与 开放的 社会

(1)“贞观之治” (2)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 ∨

∨ ∨

知识梳理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族人民的交往增多,民族融合 的趋势明显增强。 (2)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 矛盾,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 2、内容(或改革措施): (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新的 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管理。 (2)迁移都城。494年从平城迁到洛阳。 (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改用汉姓、改 穿汉服、与汉族

通婚、学说汉语,完善学校教育制度, 让鲜卑贵族子弟系统学习汉族文化。 3、影响: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二、“贞观之治”

1、背景: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能够做到广开言路。2、主要内容:

(1)政治上: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

(2)经济上: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3)法律上: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 《贞观律》 (4)教育上: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唐朝中央设国子学、太学)

(5)民族关系上: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 (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3、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贞观政要》 君民关系:舟---统治者,水----老百姓 原因:①唐太宗亲历隋末农民战争,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认识 到人民力量的强大。②懂得了为君之道,明白了老百姓是国家 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所以关爱百姓,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4、结果和影响: (1)由于唐太宗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贞观年间出现经 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 称为“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辉煌 的政绩也使唐太宗称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5、材料: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 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体现的思想:唐太宗重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2)政策:实行开明平等、恩威并施的民族政策 (3)、“爱之如一”的表现: 鼓励少数民族子弟到长安读书、和亲、封赏 6、太宗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镜,以防己过。“ ---------《全唐文纪实》

以古为镜:吸取隋亡的教训。以人为镜:听取魏征直谏

三、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1.创立(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2.发展(唐): (1)科举成为唐朝选拔官员的最重要的方式。 (2)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3)唐朝科举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常科中,最重要的 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 人”而设置的特科,名目繁多,变化很大。 (4)程序:唐朝科举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序。 常科考生一般在州府进行初试,合格者参加尚书省职能 部门组织的“省试”。录取者经吏部考查后,量才任用 (5)影响: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的出现表 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

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 为主。通过较为公开公平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 进入各级政权。这一制度前后沿用了1300年,对我国 历史有深远影响。1905年清朝末年废除。

补充材料: 1.武则天对科举制的贡献:创立武举、殿试、糊名制 2.材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3. 根本目的:控制人才,巩固统治。 4. 积极影响:(1)扩大地主阶级统治基础,有利于政 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 (2)由考察为主转变为考试为主,较为公开公平, 为国家选拔出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 (3)刺激了唐朝教育和文学事业(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弊端突出,演变为八股取士,不利 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4)对外:传到朝鲜、日本、越南、欧洲等国,促进西 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如公务员考试)

★科举相关诗句: 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2.“金榜题名,名落孙山” 3.“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5.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考点四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考核内容 测量要求

识 记民族关系 的发展与 经济重心 的南移 (1)“交子” (2) “瓦子” ∨ ∨

理 解

应用

知识梳理一、交子 1.原因: (1)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繁荣起来 (2)为适应大宗买卖的需要、方便商人交易。 2.出现时间和地区:北宋,四川地区。 3. 概况:北宋时称“交子”,南宋时称“会子” 4.影响: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 二、瓦子 1.含义:两宋都城内专门供人们娱乐的场所。 专供舞台演出的地方叫“勾栏”。 2.意义: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考点五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考核内容识 记

测量要求理 解 应用

(1)明朝废除丞相和内阁的设置(内阁只有议政权, 六部有执行权,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郑和下西洋(可与新航路比较,联系周边环境和 南海主权) (3)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理解为什么加强了皇权。没 有定员,没有官署,只有值班室,距养心殿50米,效 统一多民 率更高。只是皇帝的秘书,皇权更直接控制政权)

∨∨ ∨

族国家的 (4)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设台湾府(对统一国家的巩 ∨ 巩固和发 固、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中国的疆域是以 展 清朝的为基础)(5)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注意图) (6)驻藏大臣的设置(注意其权力以及与达赖班禅的 关系,在其之上,权力大,有军权、行政权、财权、 外交权,负责金奔巴瓶。体现清朝注重民族关系。) ∨ ∨

(7)

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历史影响

知识梳理一、明朝君权的加强 1.明太祖废丞相: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延续了一 千多年的丞相制和中书省,把朝廷的政务分别交 给六部处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使皇帝直接 控制了朝廷的军政大权。 2.明成祖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不得干 预六部事务。以后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凌驾于 六部之上,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枢机构。 内阁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郑和下西洋 1.目的: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 2.概况: (1)出发:1405年 刘家港(江苏太仓境内) (2)第一次路线:从刘家港出发,经占城、爪哇、 苏门达腊等地,最后到达印度古里。 (3)总共次数:7次。 (4)最远到达的地区: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影响: (1)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 化交流,使明朝与30 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2)他的远航比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世纪,是世 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1. 时间:雍正时,建立军机处 2. 目的: (1)直接目的:军事需要。 (2)根本目的: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维护清朝统治。 3.概况: (1)军机处主要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皇帝选用亲信为军机大臣。 (2) 乾隆时,进一步加大了军机处的权力, 军国大政均由军机大臣遵照皇帝的旨意交 给有关机构和官员执行。 (3)1791年,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 军机处成为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

四、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设置台湾府 1.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17世纪20年代,荷兰殖民者霸占了台湾。 (2)经过:1661年,从金门出发,攻破赤嵌城, 1662年收复台湾。 (3)意义:被荷兰殖民者盘踞30多年的台湾终回到了祖 国的怀抱,民族英雄郑成功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 历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2.设置: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五、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 1.雅克萨之战 (1)背景: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以 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概况:1685和1686年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俄军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nl4.html

微信扫码分享

《七年级中国古代史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