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立教 问题导学案例

更新时间:2024-03-10 21: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问题立教、问题导学”案例 《山地的形成》 卢文莹

一. 背景材料

《山地的形成》这节课紧紧围绕—常见的山地类型(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是如何形成的这个主问题,不仅探究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各自的成因,而且进一步了解了其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联系。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充分利用录像、图片和动画等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采取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理性的认识。另外,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积累的知识和掌握的地理技能,结合新授的内容解决本节课的主问题。 1、

已有知识与能力:学生在第一节通过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

量》的内容,具备了地壳运动、水平挤压、张裂及垂直运动等基础知识和分析一些常见地貌成因的基本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山地的成因及其影响奠定了基础。另外,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学生已经拥有的经验,包括初中地理知识的积累,使得学生已经对山地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前提条件。但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

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虽对内、外力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对山地概念也有初步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也仅是建立在很肤浅的

经验的基础上,使得学生在理解山地的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到原有认知模式的干扰,接受知识有一定的困难。第二,本节课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学生这些能力还没有完全掌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汲取新知识也是一项比较艰难的任务。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认真贯彻“问题立教、问题导学”的模式下,我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问题切入、问题启发、问题探究、问题拓展、问题答疑和问题反馈六个环节,精心设计问题,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二、处理过程

1、问题切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启发学生结合上一节课学习的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水平运动进行考虑)通过学生的回答导出本节课首先要学习的内容—褶皱山。

2、问题探究: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解决问题。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学生自己学习就可以掌握,就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设计的问题主要有:1、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有几种类型?2、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几大板块?3、板块的运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试举例说明。4、断层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差,所以我采用动画演示以及板书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但有的问题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就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问题主要有:1、为什么会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象?2、如果你是一位地质学家,在地质考察中,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呢?3、假设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甲地还是乙地?(教材的活动探究题)这些问题不同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以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的发现新的问题。在这过程中一方面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鼓励大胆的发言,另一方面通过图片展示和动画演示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掌握知识,深化知识。 3、

问题拓展:在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设计拓展提高的问

题,可以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达到更高的层面。问题主要有1、研究地质构造有何实践意义?2、东非大裂谷和科迪勒拉山系的成因有何不同?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进一步深化知识的理解。 4、

问题启发:对于设计的问题,当学生对有的问题思考时没有头

绪,比较茫然时,给与学生一个思考的角度,可以提高教学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问题:假设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甲地还是乙地时,可以启发学生结合岩层的弯曲形状这个角度思索。针对研究地质构造有何实践意义这个问题,可以点拨学生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水、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工程建设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入手,可以高效的解决问题。 5、

问题答疑: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有关知识点仍然存在疑问,例

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以后在外力作用下,地表形态会不会再发

生改变?既然背斜可以储存石油和天然气,为什么修建地下隧道还选择背斜地质构造?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学生对有关知识点理解还不透彻,同时还暴露出一些问题。给与学生时间提出自己的疑问,解决学生的潜在问题,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 6、

问题反馈:主要通过课堂检测的形式,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解决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

1.当岩层受到力的挤压,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 )A.褶皱B.断层C.背斜 D.向斜 2.下列山地不属于褶皱山地的是 ( )A.阿尔卑斯山 B.喜马拉雅山C. 庐山 D.安第斯山 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B.侵蚀作用C.堆积作用D.搬运作用 4、 读上面的地层剖面图,回答:

1、图中A、B、C三处地质构造的名称分别是: A_________ ,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2、A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一名地质工程师,在这里修建隧道,应选择_____;若想打一眼深水井,应选择_____;若想钻探石油,应选择_______ 三、反思

总体来说本节课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的一步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使得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

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首先,再讲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时,向斜是由于槽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造成的,不是外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说明课前准备不充足,对有关的知识点把握不到位,以后应该认真贯彻每一个知识点,准备充分。其次,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不强,也就是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好。以后在备课或者写教案时,要特别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如果再上这一节课,我一定精心准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视频、动画、图片演示等给学生美得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和学以致用的观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n9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