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

更新时间:2024-04-09 07: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

摘要:声母是汉语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声母系统也经历了较漫长的演变过程。从上古到现代声母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体现出声母系统的特点。对声母系统的研究主要以中古为立足点,从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可以看到汉语声母系统的主要演变规律。

关键词:中古声母;上古声母,近代声母;现代声母;演变规律

一、中古的声母系统

对汉语声母的演变的研究是以中古时期的声母系统为立足点,中古声母系统以《广韵》的声母系统、守温三十字母、和宋人三十六字母为代表。《广韵》的声母系统大致代表六朝到初唐汉语音系的声母,守温三十字母大致代表唐末的汉语音系的声母,宋人三十六字母代表北宋时期的声母。

《广韵》声母系统首先经过陈澧考定其反切上字系联为40声类,黄侃、钱玄同按反切下字的不同得41类,瑞典学者高本汉分为47类,曾运乾、陆志伟、周祖谟得出的是51个声类。如果不考虑反切下字的要求,将同一声母的声类加以合并,就可以得出《广韵》的实际声母是35个:

唇音:帮、滂、並、明 舌音:端、透、定、泥、来 知、彻、澄

齿音: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生

章、昌、船、书、禅、日

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晓、匣、影、喻

唐末和尚守温的三十字母按“五音”排列如下: 唇音:不、芳、並、明

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是舌上音

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 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 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 浊

宋人三十六字母是在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纳如下: 唇音:帮、滂、並、明 非、敷、奉、微

舌音:端、透、定、泥 舌头 知、彻、澄、娘 舌上

齿音:精、清、从、心、邪 齿头 照、穿、牀、审、禅 正齿

喉音:影、喻、晓、匣 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以上声母系统表现出来的规律具体表现在:《广韵》声母还没有分化出轻唇音“非敷奉微”,齿音还分三套。唐末三十字母中“章昌船书禅”合并为“照穿审禅”,没有齿音章组全浊声母“船”,轻唇音还没有分化出来,也没有齿音照组全浊声母“牀”。三十六字母和三十字母比较起来,舌音里头多了一个“娘”母,唇音增加了“非敷奉微”四个,齿音(正齿)又添了一个“牀”母,正好比三十字母多出来六个。这种不同,最突出的是唇音一分为二。唐代的“不芳並明”相当于“帮滂並明”,多出来的“非敷奉微”是从重唇音里分化出来的轻唇音,分化的条件是合口三等。合口三等是带有韵头ǐw或全韵为ǐu的韵母。凡合口三等的双唇字,到了后来一律变为唇齿音。

以上便是对中古声母的认识,以中古声母为立足点,我们上推上古声母,下探近代和现代声母来认识不同时期声母的特点。

二、上古的声母系统

上古声母研究中取得卓越成就的首推钱大昕,其次是章太炎和曾运乾。 钱大昕在《古无轻唇音》中说: ?凡轻唇之音,古皆为重唇。?

用现代汉语语音对照,即上古没有“f”声母。钱大昕举了许多例子证明读轻唇音的“非敷奉微”四母在汉魏以前都读重唇音。换句话说,上古“非敷奉微”的字读如“帮滂並明”。钱大昕从经典异文、古书训释等材料进行例证。如:“古读‘封’如‘邦’。《论语》‘且在邦域之中矣’,《释文》:‘邦或作封’。‘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释文》:‘郑本作封内’。《释名》:‘邦,封也。有功,于是故封之也。’”“伏羲”即“庖羲”。“扶服”即“匍匐”。“文”古读如“门”,《水经注·汉水篇》“文水即门水也”汶山即岷山。“佛”读如“弼”;“拂”读如“勃”。《庄子·逍遥游》:“汾水之阳。”汾水司马彪,崔撰本皆作“盆水”。

钱大昕在《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中说: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也。?

用现代汉语与语音对照,即古书没有zh、ch、sh、j、q、x,这类字母上古多读d、t等。例如:以“台”为声符的字今有不同的读音,dai(怠殆)、tai(邰苔)、zhi(治)、chi(笞)、shi(始)、yi(怡)。这是因为“古无舌上音”。在上古汉语中,这些都分属“透喻定书”诸母而为舌头音或舌面音。

钱大昕在《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中也提出“古人多舌音(d、t、n),后代多变为齿音(zh、ch、sh)不独知澄彻三母为然也。”他举例古读“专”如“耑”,是齿音不是舌音。又如“至”、“致”同音,今人据韵书把“至”、“致”强分为二。其实在上古汉语中均读为舌头音。

章太炎对上古声母研究的贡献,主要是他提出的《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他在文中说:

?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支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你纽也。?

这就是说:上古声母中没有“娘”、“日”二纽的字,上古都读“泥”纽。例如:《广雅释诂》:“涅,泥也。涅而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入”之声今在日纽,古文以“入”为“内”。《释名》曰:“‘入,内也。’‘入’在泥纽。”

黄侃提出“照二归精”,所谓“照二”,指的是宋人三十六字母中“照”组声母在等韵图中分两类,即一类只跟二等韵拼合,一类只跟三等韵拼合,这两类声

母在《广韵》里还是分开的,即二等字母为“庄初崇生”类,三等字声母为“章昌船书禅”类,在宋代等韵图里分列二三等,往前推,则在上古时期,二等“庄初崇生”等声母字读为“精清从心”四个声母。如:“则”字中古是精母字,而从“则”得声的“侧”、“测”是中古照系二等字。

曾运乾对上古声母研究中主要的贡献是他提出“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这是指宋人三十六母和《广韵》三十五字母中“喻”母字在等韵图中分两类,一类只跟三等韵拼合,即所谓“喻三”,在上古读“匣”母,如:古读“营”为“环”。《说文解字》引作“自环为私”。这就证明了“营”这个“于”母字与“环”这个匣纽字上古声母相同。一类只跟四等韵拼合,即所谓“喻四”,在上古读如舌音“定”母。如:古读“也”如“它”。也,古音喻纽,它,古音透纽,证明“也”、“它”古音声母相同。

综合上述诸家研究,就可得到上古时期声母系统: 唇音:帮(非)、滂(敷)、並(奉)、明(微)

舌音:端(知)、透(彻、)定(澄、喻四、禅、邪)、泥(娘)、来 齿音:精(照二)、清(穿二)、从(牀二)、心(审二) 章(照三)、昌(穿三)、船(牀三)、书(审三)、日

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晓、匣(喻三)、影 三、近代的声母系统

近代声母系统是在中古声母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反映了近代汉语声母系统,《中原音韵》中有25个声母:

唇音:帮、滂、明、非、微 舌音:端、透、泥、来 齿音:精、清、心 知、痴、十、日 之、嗤、诗、儿

喉牙音:见、溪、疑、晓、影 《中原音韵》表现出来的声母特点有:

1.全浊声母清化。中古声母系统中十个浊声母(並奉定澄从邪牀禅群匣)字

在《中原音韵》里都读为同部位的清声母字,一般是中古全浊声母平声字读为送气清声母字,仄声读为送气清声母字。

2.轻唇送气清声母“敷”与不送气清声母“非”合二为一,没有保留送气清声母。

3.舌音知组演化为“知痴十”,齿音照组演化为“之嗤诗”,知庄章这三组合并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日”母分化出“儿”母。

4.“喻”母字由一个半元音声母演变得跟零声母“影”母相同,亦即与“影”母合流。

明兰茂编著的《韵略易通》记录的《早梅诗》反映了近代声母一百多年的进一步演变,《早梅诗》除题目外还有20个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支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这首诗每个字分别代表一个声母,总共有20个声母: 唇音:帮(冰)、滂(破)、(民)、非(风)、微(无) 舌音:端(东)、透(天)、泥(暖)、来(来) 齿音:精(早)、清(从)、心(雪)

知(枝)、痴(春)、十(上)、日(人)

喉牙音:见(见)、溪(开)、晓(向)、影(一)

《中原音韵》的25个声母到《早梅诗》的20个声母,主要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1.齿音“知痴十日”和“之嗤诗儿”合流为一组声母,其中“儿”声母字一部分读作“日”母字,一部分转化为零声母的儿化韵母字。

2.喉牙音“疑”母,原是一个舌根后鼻音声母,到明清时期,“疑”母消失,原读“疑”母的字分为两类,一部分与“泥”母合流,一部分与“影”母合流。

四、现代的声母系统

现代汉语的声母(包括零声母)共22个,如下: 双唇音:b、p、m 唇齿音:f

舌尖音:d、t、n、l、z、c、s 卷舌音:zh、ch、sh、r

舌面音:j、q、x 舌根音:g、k、h 零声母

从近代20个声母到现代22个声母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唇音:“微”母消失,原读“微”母的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一部分读为“非”母,一部分读为零声母。

2.舌面音:j、q、x产生。J、q、x是从精见两组分化出来的,凡在现代开口呼韵和在合口呼韵前就保持z、c、s或g、k、h的读音,而在齐齿呼和撮口呼前就变成了j、q、x。

3.零声母字大量增加。 五、小结

汉语声母系统经历了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阶段,为了研究方便,本文以中古声母系统为立足点,从历时角度探讨了每一阶段声母的发展特点,某一阶段的声母系统都是对上一阶段声母系统的继承和发展。汉语声母的发展演变是一个系统的自身调节过程,其中一个条件改变了,往往会引起相同相似条件声母的演变,即引起整个声母系统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王力.汉语史稿(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 邹晓丽.传统音韵学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3] 汪寿明、潘文国.汉语音韵学引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 周斌武.汉语音韵学史略[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5] 李新魁.李新魁音韵学论集[C].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 [6]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 沈祥源、杨子仪.实用汉语音韵学[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 [8] 高怀志.中古声母系统在现代汉语中的踪迹[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9] 陈会兵.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轨迹[J].学术论坛,2006(3).

[10] 张平忠.中古以来齿音声母的历史演变[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10).

音韵学作业:

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

姓名:史彩霞 学号:07201011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n7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