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完全整理

更新时间:2023-06-02 06:4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点1 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考点2 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考点3文化的形式

A.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沦、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

B.人们进行交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考点4 文化的社会作用

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B.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C.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考点5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考点6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和作用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和教育占十分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作为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日益受到各国高度重视

(3)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冷战结束以后,国外敌对势力把中国当作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强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因此,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

(4)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考点7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考点8 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2)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考点9 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考点10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文化的多样性集中表现在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中。

(2)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3)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考点11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色彩。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4)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考点12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生命根基。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考点1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考点14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考点15 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传播即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考点16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互派留学生和专家学者是更为直接的交流方式)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经济、政治活动,都是文化交流的途径。

考点17 了解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1)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2)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考点18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民族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外域文化的传播和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考点19 传统文化的表现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建筑的继承;

传统文艺的继承;

传统思想的继承。

考点20 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考点21 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传统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双重的。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考点22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A.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B.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考点23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正确把握二者关系的意义)

考点24 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文化的发展的方向。

从文化自身的传承来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思想运动的兴起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在文化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考点25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交化不断创新;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源泉、动力)

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和深刻意义。(推动社会实践、促进民族文化)

考点27 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和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考点28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3)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考点29 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问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2)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重要基础。

(3)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

(4)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1)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2)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考点3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B.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的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C.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们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也表现在许多方面。

A.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国文学艺术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长期处在世界的前列,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B.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C.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考点32 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A.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B.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考点33 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考点34 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考点35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考点36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考点37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作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晃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只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考点38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考点39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满足文化需要,充实精神生活;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的名义,迎合低级趣味;

有些媒体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考点40 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应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必须做到:

(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考点41 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

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表现: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措施: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

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措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存在的原因:

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

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

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

考点42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思想),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根本目标),发展面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本质核心)文化。

考点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1)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律,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考点43 了解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考点44 发展先进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发展科学事业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求: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原因: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考点45 思想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考点46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思想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四基),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

考点47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建立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

(3)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考点48 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

我们大力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人人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考点49 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

A.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知识文化修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刨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B.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考点50 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是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

A.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B.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C.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同时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考点51 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考点52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

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一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三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考点5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创新。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mz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