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
更新时间:2023-09-16 15:36: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 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论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
\德治\,是指以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将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变为一种自觉,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是对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以令人主动地心悦诚服,而不是靠严刑峻法来迫使人民畏敬。 德治也是孔孟儒学大力提倡的政治主张,后来儒家把这种德治思想进行了发挥与弘扬,对传统政治影响巨大。\以德为主,以刑为辅\便是历代王朝政教奉行的一条基本原则。所以要想弄明白德治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我们只需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三位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就行、 孔子的思想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孔子希望恢复社会秩序,于是他提出“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孔子的德治思想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养民步骤 庶——>富——>教 治国方法 法治由重而轻而无
———————————>德治由轻而重————————————>政治制度 长久稳定合理的政治制度
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
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孟子的德治思想
一、行仁政 孟子的“德治”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君主的善性体现在治理国家上,就能够倾听百姓的呼声,关心百姓的疾苦。他总结历代王朝兴废存亡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得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大一统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他并不一般地反对战争,而是主张兴仁义之师。国君使人民有“恒产”,又爱民如子,就可以“以天下之至仁伐至不仁”,被征伐国家的人民也翘首以待,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统一中国。 二、正君心 以“德治”思想治理国家,首先就要求君主自身有道德。孟子认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然而,许多君主却实行各种不人道的政策,在孟子 看来,君主的恶行是由于环境的影响和主观放纵自己造成的。为了确保君主能够不丧失生而具有的善性,孟子要求大臣通过各种途径来“正君心”。君主也要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各级官吏能够保持自己的善性以执行君主的仁政,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孟子提出,君主在选拔官吏时要任贤使能、除暴安良。总之,通过君主、大臣、人民之间的相互监督与校正,就可以保证“仁政”的实行,孟子这种建立双向互动、相互监督的机制,以确保实现“德治”的思想,是相当可贵的。 三、修德性 除了通过外在的监督来保证仁政的施行之外,无论是君主还是大臣都要自觉地修养自己的德性,孟子提出了存心、养心、尽心等比较系统的道德修养方法。1、存心。就是保持自己的善心。孟子认为,能否保持自己的善心,是君子与小人的首要区别, 2、养心。就是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善心。3、尽心。通过不断的存心和养心,最终使人的善心达到完美的状态,将心之善性修养到很高的境界时,就认识到人性之善,知道人性之善,就明白了天道,从而达到事天行善的天人合一境界。道德修养达到这一境界的君主和大臣,就可以实行仁政,最终使天下归于至善,实现太平盛世。 荀子的思想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到过齐国和秦国,后来长期住在楚国。在多年的游历中,他接触到各种学派的人物,研究了他们的学说和思想。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总结了各派学说的成就,吸收了其中的积极因素,成为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儒学大师。荀子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他认为天没有能力来决定人们的贫、病、祸、凶,这些完全是由人们自己决定的。他指出人如果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做到“天地官(管)而万物役”,就能够使天地万物为人服务。荀子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所以说荀子是属于儒家学派的,他的礼义学说是直接从孔子的思想中脱胎而来。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荀子的德治思想
荀子建立在天人观人性论哲学基石上的以礼为本、“隆礼重法”的礼治思想是对孔孟德治思想的继承与超越。他的天人相分、化性起伪的唯物主义礼治思想是对孔孟德治思想唯心主义的超越,他的明分使群、以义制利的智性主义礼治思想是对孔孟德治思想德性主义的超越,他的“隆礼重法”、德主刑辅的现实主义礼治思想是对孔孟德治思想理想主义的超越。天人相分、化性起伪――荀子唯物主义礼治思想对孔孟唯心主义德治思想的超越 总结
德治思想是儒家经世思想的核心,源于自夏至周逐步形成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礼治思想,也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之精义,尤其是管仲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德治”思想。《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出发点,又是它的主要内容。儒家学派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
德治思想是建立在民本思想基础之上的。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民本 思想,即认为人民是国家唯一的重心,民为邦本,本固则国宁。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将这一思想做了充分的发挥。荀子提出:“君者, 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孟子在总结夏王桀、 商王纣灭亡的教训时说:“桀纣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 其心也。”尽管从本质上看,儒家的民本思想归根到底还是以君为本, 对民的重视是立足于君主的利益,为了君权的稳固和家天下的长久。 然而,民为邦本的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中还是具有积极的思想 价值的,客观上起到了使统治者更多地重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更多 地考虑人民利益的作用。
正在阅读:
论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09-16
人物动作描写词语04-10
为您的课堂设计资源应用计划表06-23
美国单边主义:传统、历史与现实的透视09-29
周一励志短信02-09
图像处理与分析-王伟强-作业题及答案汇总-2016年版05-06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02-09
我熟悉的鸟作文300字06-29
- 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日产车型与VIN代号对照表
- 第2章服装原型及原型制作
-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经济户口管理办法及四项制度
- 纪检监察业务知识试题2
- 传感器综合题答案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翻硕招生人数及学费
- 初三新编英语教材下册
- 公司庆中秋、迎国庆联欢会客串词
- 向区委常委会汇报安全生产工作材料
- 2006年GCT英语模拟试题(三)及答案解析
- 经济法概念的早期使用
- 我爱做家务课堂教学设计
- 学校安全工作月报表、消防安全排查表、消防隐患排查台账
- 成本会计毕业论文
-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 2018年天津市高考文科试题与答案汇总(Word版) - 图文
- 铁路论文
- 2017年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考试时间及地点
- 1.111--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起爆点主图 注意买入 拉升 逃顶源码指标通达信指标公式源码
- 德治
- 春秋战国
- 中国
- 时期
- 古代
- 思想
-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