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中医

更新时间:2024-05-26 21: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科学与中医,对科学性与辩证思维的思

“科学”与“现代化”这两个词在现在的中国是绝对神圣不可侵犯、不能碰的, 只能供在那里让大家顶礼膜拜、羡慕崇敬。任何事物与“科学”和“现代化”挂 不上钩、连不上线(而不论此事物对社会、于人民是否有利),就是要倒大霉、 遭大灾的。当然作为提倡科学思想、反对迷信活动的宣传所提倡的口号,矫枉过 正一些也无可过多指责。但是将“科学”与“现代化”尊为上帝神仙、碰不得的 偶像,这本身却是非常违反科学性的举动。

现在中医被一堆中外科学家们群起而攻之,冠以反科学、伪科学的罪名,硬是被 现代科学的锋利牙齿咬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惨得恨。现代科学家们:请收齿住 口!科学的根本性质是真理可以通过重复实验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为什么对于中医就不去应用实践、实验的检验过程和手续了呢?中医经过了 几千年民间应用实践的检验,证明是很有效用的,广大中国的老百姓很是热爱相

春秋中文社区htpbbsqgn

信中医,而且中医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当头儿统治的中国,仍然还是很有用的吗 :西医玩不转、治不了的很多病症,中医就对付得不错、玩得相当的好吗。

“中医理论不是科学系统”,这个罪名可是不小。但这正是对科学的挑战:为什 么经过上千年实践的反复检验,证明了是如此有用的东西,竟然不是出自西方的 科学理论系统,而且,现代科学也解释不了呢?这是一个应该,和需要认真进行 研究讨论的难题。科学家应该是知难而上吗。科学和科学家的心胸怎么也不应该 是如此的狭小:与我不一致的就一定是错误、谬论、胡说八道,就要一涌上前奋 力将其打翻在地,令其永世不得翻身,即使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说明是很有效用的 东西。

想当年,爱因斯坦不认同、不喜欢量子理论,即使量子理论被实验和实践证明是 正确的。因为爱因斯坦认为宇宙客观世界的本质是确定的,而不是量子理论的不 确定性和统计性质的。但是爱因斯坦并没有攻击批判量子理论是伪科学、反科学 的,他只是说:量子理论是不完全的,是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的。

为什么这些与中医过不去的科学家们不至少有这么一点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呢? 中医对于治病救人、维护人体健康是很有效、非常管用的。而且中医不需要现代 高科技的支持,与昂贵的现代西医比较起来,是更为经济实用,更为适合于中国 的广大老百姓的。对于“中医理论不是科学系统”的论断,至少有两种解释:或 是中医理论不完全,或是现代科学理论不完全。我个人更为倾向于“现代科学理 论不完全”这样一种解释,就是说,科学的范围和研究方法需要扩大和发展——

至少能够包括、兼容中医理论。在下一篇文章里我要对科学的不完全性这一看法做更多的说明。

春秋中文社区htpbbsqgn

我们从小受到的是科学性的教育,我又在科学的圣地、现代化社会的楷模美国生 活了二十来年,自认为形成了坚定的科学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理性思维的世界

春秋中文社区htpbbsqgn

观。以我的科学理性思维的世界观,观察高举现代科学的旗帜,反对中医、攻击 批斗中医理论的潮流,我很为其中的科学家们汗颜:中医与特异功能和FL功可真 不是一回事啊。

我自己对中医的有效、实用、简单性有着切身的体会。

记得出国前的一段时间,我咳嗽不止。几次去看现代西医,医生给开了各种咳嗽 药,但是不管用。西医皱着眉头看着我说:“这么顽固的咳嗽,弄不好,你是得 了肺结核了。”于是打发我去做实验(在胳膊上注入某种试剂,过若干天后看反 映),去照肺部的断层透视。实验和透视结果出来以后,医生看着结果报告,摸 着脑袋说:很奇怪,结果都很正常,没有问题啊!但我还是咳嗽不止。看来西医 是招数用尽黔驴技穷了,没辙,我只好“喀喀”咳嗽着去看中医。中医摸脉,看 舌苔,说:你这是阴虚肺热。开了一盒养阴清肺丸。将信将疑,三天我吞下这十 个大药丸,结果居然把咳嗽给止住了!什么是阴虚,我没有弄懂,但是一盒药丸 治好了西医对付不了的顽固咳嗽是绝对的事实。

来到美国十多年后,我得了胃酸过多的毛病,美国话叫做“heartburn”(烧心) 。几年前心烧得厉害疼了起来,只好去看医生。医生说:你这是胃酸过多造成的 胃溃疡,只能长期(也就是永远)服用抑制胃酸分泌和中和胃酸的化学药物了。 我拿着药方到药店去买药,发现美国的药还是真贵:一个小药片居然要两个多美 刀(美元)。暑假时回北京,到中药店转了一圈,跟坐堂医生说起胃酸过多这回 事,老医生说:这中成药复方陈香胃片就管用。复方陈香胃片主要成分是陈皮、 木香、大黄,用现代制药法制做成片剂,密封压制在铝塑板中,一板十二片,一 盒装四板,二十八块人民币一盒,去年降为十八块人民币(相当于两个多一点美刀)。我服用了若干盒后非常见效。我很想建议美国的医生也能给病人开复方陈 香胃片,既有效又经济,医生病人皆大欢喜;但转头一看美国的几家大制药厂完 全控制着美国的医药市场,而且势力大得能够影响左右美国的政治,于是知道好 事没戏了。

在现代社会里,科学挂帅当头儿。科学讲究的是实践性,实验检验理论。上千年 的临床实践说明了中医中药的实际有效性。虽然手里有着大把大把的实践和实验

春秋中文社区htpbbsqgn

春秋中文社区hpbbqzgn

证据,但是中医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受到科学家们的违反科学性的指责批判攻击, 遭到排挤迫害。这是一个显然的矛盾、不协调,一个不易解释的难题。这个显然 的矛盾和迷一样的难题,迫使我的脑袋开始了不由自主的使劲琢磨与思考:中医 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倒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可不是医学专家,既不专西医,也不专中医,这里只凭我的现有知识和理解, 以及常识来说话。

西医和中医都是治理、处理、调理人体系统疾病、毛病、不正常的实践活动,但 是,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不同来自于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观察世界、认 识世界的思想方法的不同,以及对于人生幸福与快乐的理解、对人生终极追求目 的的不同。或者说,是世界观的不同。

春秋中文社区hpbbqzgn

中医将人体看为一个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的、能够进行自我修补、自行调整的自 组织系统,以系统论的观点(与现代系统论应该有不少相同之处,但是也有根本 性的不同)全局性地研究人体的疾病和问题。一个自组织系统就是说,很多有着

春秋中文社区htpbbsqgn

不同功能的零部件,由某种机制按照一定的秩序联系在一起,起动之后,互相影 响、互为因果地运动、发展;这个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行调节适应环境的变 化。人体就是这样的一个系统。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的目标是寻求人体这个自组织 系统运转的平衡与和谐。身体系统平衡了、和谐了,人就健康,就精神愉快,就 能长寿。中医中药的立足原则是促进、恢复人的身体系统的自我调理、自行修补 、自治与自愈的能力。

中医是居高临下,从全局的观点来看待人体这个系统,以全局作为根本的存在, 而各个部件,如心、肺、胃、肠、肝、肾等等是为了全局的总体功能而存在的具 有不同功能的局部。中医以中华文明传统的阴阳辩证理论,创造建立了人体的经 络穴位学说,把人体的各个部件器官联络为一个整体,以经络穴位学说来分析、研究、解释说明人体这个自组织系统运转的平衡与和谐问题。

中医特别讲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这个辩证原则。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中 医重视人体自身的免疫机制和自愈能力。中医行医、下药的目的在于调理、修补 、健强人体的免疫机制,让人体系统自行去恢复正常的平衡与和谐,恢复健康。

西医也是将人体看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人体的疾病和问题。但是西医的出发点和 目标却是非常不同。西方文明观察、理解问题的方法是分解式的:把整体切割成

春秋中文社区htpbbsqgn

为局部,再将局部分解为更小的分子原子,还要将原子分解为基本粒子,然后还 原为超弦,...。西医正是基于这种分解法,将人体解剖分解。解剖学将人体分解 的正像一架由零部件组装成的机器:仔细研究每一个器官部件的状况、性质、功 能,然后是连接各器官的血液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状况、性质、功 能。物理功能、化学性质、生物机制,研究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然后将零部件 和连接机制合在一起,构成了人体这个系统。西医处理问题的手法是机械性、局

春秋中文社区htpbbsqgn

部性和孤立性的。西医的政策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哪个部件出了毛病有了问题

春秋中文社区htpbbsqgn

就专攻这个部件,对症下药,讲究立竿见影;并且特别擅长手术切割:哪儿不好 就切下去、或是换一个完事。

西医的理论当然是科学性的理论:身体出了毛病有具体症状,对着症状找原因, 看是哪一个器官或是哪一部分器官的哪一个(或几个)指标不正常(西医有着非 常现代化的检验设备和手段),根据检验结果,进一步确定不正常的原因:是细 菌病毒感染、是损伤、是病变肿瘤,然后或是下药毒杀细菌、控制抑制病毒、手 术修补损伤、切除肿瘤,排除障碍,使器官尽可能恢复正常工作(这里每一步都 是有根有据,是符合形式逻辑要求的(A具有性质P,需要做处理C。B属于A,所以 B具有性质P,对B需要做处理C)。西医给人治病的过程很像修理有毛病的汽车。 如果让中医来修理汽车,中医的做法一定是与西医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同。这是因 为:汽车这个系统不是具有自我修补、自我调节能力的自组织系统。

春秋中文社区hpbbqzgn

春秋中文社区hpbbqzgn

比如对待嗓子疼鼻子不通气、流鼻涕、咳嗽的感冒。西医将感冒看为上呼吸道被 细菌或是病毒感染发生炎症的后果。处理的手段当然是用药物杀菌或是用药物抑 制病毒的生长繁殖。而中医认为感冒是由于身体的内热,或是身体受到外寒而引 起的,要通过号脉看舌苔进一步弄明白是内热型还是外寒型的感冒(没有科学根 据),然后开方下不同的药。我想,中医的内热、外寒,以及其阴虚等概念可能 是人体的免疫系统所处的不同状态。内热、外寒辩证理论虽然目前没有现代科学 理论的支持与解释,但是就效果来看,对待感冒,中医的治疗往往比西医更为有 效。这大概与中医更注重于修补建强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自愈有关。

对于咳嗽,西医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或是肺部炎症的结果,开的药一律是消炎剂 ,加上强制麻醉性的止咳药。对于西医来说,咳嗽绝对与血液循环、心、肝、肾 挂不上勾。而中医将咳嗽看为人体整个系统失去平衡的一个症状,有一套挺古怪 的经络理论,一般人听来,只能是将信将疑。中医观察病人的具体症状,将具体 症状与经络理论相结合,经过辩证推理,得出为什么系统不协调、失去平衡的原 因,于是对此原因下药,药的效用是对系统进行调整,使其恢复正常工作的能力 。

春秋中文社区hpbbqzgn

看来中医重视全局,是综合辩证性的,特别擅长于治理与人体免疫自治自我调节 能力有关的病症;西医精通局部,是分析分解形式逻辑性的,擅长于对付细菌、 病毒感染与局部坏死。这正好说明:中医和西医二者是互补的,所以应该,而且 能够互相合作、取长补短、狼狈为奸地共同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的(狼已经被平反 、被追加供奉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形象、是现代化强者的图腾了,于是狼的同 志、好朋友狈也不能是坏蛋、落后的了)。

所以不论怎么说,中医和西医应该是互补互相协作的。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以后 ,中国确实很重视中医和西医的合作与互相学习。国内中医学院培养的中医都经 过系统西医理论的训练,很多西医也多少懂得一些中医中药的理论和常识。中医 可以给病人开更为快速产生效用的西药,西医也可以为病人开合适对症的中药。

但是改革开放、追求全面现代化以来,在知识精英们的带领引导下,“现代化就 是西方化”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大多数人的共识。由于社会舆论的强大影响力,有 能力的年轻人愿意学习中医中药理论和实践的极少。最近在网上看到,很多人惊

春秋中文社区htpbbsqgn

呼国内中医的水平日益下降,优秀中医医师已经是绝对的稀有动物,随着有名老 中医的去世,中医实践将在中国断代了。

这里我不去论述丢掉自己文化传统的根本是极为愚蠢和错误的,就说分解还原式 的现代科学的发展正面临着越来越多方面的局限性和极限性,不少西方科学家、思想家的目光正在转向东方的整体思维、综合理论,以及辩证方法。

真正的科学性和理性是善于结合、利用一切长处、优点为了整个人类的最大和最 长远利益服务的,所以理性的科学家们是应该有眼光、有能力将中医、西医的理 论和实践有机地相结合,最大可能地造福人类的。

引用 中医的科学性 (原创论文,转载请注明!)

引用

魅力中医 的 中医的科学性 (原创论文,转载请注明!)

中医的科学性在于,它的哲学基础,方法论以及实践性都是科学的。她广泛地运用中国哲学思维(具有整体性、尚中合和性、形象性)诊治和思考疾病(或者人体的不和谐状态)。实践表明,中医对世界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不容任何形式的否定。

春秋中文社区htpbbsqgn

1.什么是中医?

中医是我国固有的医术,以治疗疾病的医疗办法。称为中华医学,或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中医的中,不能只是表面地理解为中国这个国别概念。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以平为期,以和为重。可以说,中医学就是“和谐学”,强调阴阳平衡和谐、五行生克平衡和谐,人与自然、社会平衡和谐,人的心态平衡和谐等。中医就是要通过施养施治将不

平衡调整为平衡,从而重新达到和谐、健康。

2.什么是科学?

《辞海》里解释道: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大体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正确的知识或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二是方法,指获得真理的正确方法。近代西方科学哲学非常强调后一种含义,他们为知识的获取途径制定了一套规则,即逻辑证明和实验证明,认为如果一个陈述不能被逻辑或实验所证明就是伪科学。然而这是很不完备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世纪初,逻辑经验主义以逻辑语言分析改造传统思辩性哲学为己任,拒斥形而上学,提出经验证实标准,即凡用经验和逻辑可证实的命题(知识)是有意义的是科学的,否则便是非科学的.这样爱因斯坦的引力场理论也被排除于科学之外,因为在逻辑上很难将它们归化为经验陈述。所以科学只能是人们用来应付环境的一个概念系统和工具,凡是在应付环

境中有用的就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高度解决问题效力。

3.中医是科学的

中医理论在有些人还没有搞懂,就草草地用西方科学哲学证伪。我们明明看到如今在西医占统治地位的西方国家,中医诊所和从业人员正在逐年增加,人口仅六千万的英国就有中医诊所三千多家,中医针灸师一万多人,受惠于中医的患者不仅是华人,也有很多西方人。这个事实只能证明,不是这些人没有弄懂中国哲学和中医,就是他们评判科学的标准存在问题!实事证明中医是大科学。中医理论是可以逻辑证明的,中医治病效果是可以证实的,中医治病的能力是很强的,是可以重复的。有些人提出的中医是伪科学,

是无知的表现,是睁眼胡说。是极不负责任的。

3.1中医理论哲学基础的科学性

中医理论哲学基础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是辩证唯物的。具有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规律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抽象与实体相结合的特点,并蕴含了矛盾论、唯物论、辨证法的基本观点,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哲学理论体系。她是中华民族大智慧的源泉。她是古代中国科技之所以一直领先世界各国的坚强基础。

中国哲学理论,自古在《易经》、《尚书》、《道德经》、《内经》、《伤寒》、《河图》、《洛书》等著作中给予了详细的论述,形成了一套以整体观方法论为主,并有“类象推演”和“和中思维”作为实施的哲学方法,注重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本身及其与它物的广泛联系。形成于六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伏羲时代。仰韶文化早期墓葬中发现的具有青龙、白虎的天文图,龙虎图不仅证明了中国哲学方法的形成年代,更是看到了类象推演思维在远古时期的运用。她是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同的、独特的、优秀的哲学方法,

在它的指导下各个学科均有各自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中医是这个哲学理论的优秀产物。 虽然现代西方哲学也认为事物是整体的、联系和发展的。但是因为两者的具体思维方式不同导致了两种哲学不同的理论体系。与西方哲学方法不同,中国的哲学理论具有思辨性,形象性,联通性,实践性。中医学至今大放异彩,就是其在中国哲学方法的指导下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的缘故。用西方哲学方法及西医学却无法认识它,而强加给它没有科学性的诬蔑。说中医不科学的人是因为这些人不学无术,认识不到她的哲学和方法论魅力,或是用西方的哲学或西医学生硬的搬套,不得其解。说什么科学一定是要

数据的,没有数据就是不科学。要说数据中医的数据是要大于西医的几万倍的。

中国哲学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从宏观上把握,但怎样从宏观上把握,则需要有一个思维方式去

进行落实,这个思维方式的整个思维过程成为掌握中国哲学方法的根本所在。

中国哲学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理性的、将形象化方法与整体观方法论相结合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华民族大智慧的源泉。中国哲学思维的内涵是宏观的、尚中合和的、形象化的。根据整体观方法论、类象推演思维以及尚中合和性原则所把握的地球上最大的宏观,就是阴阳五行,它是地球万物的宏观,懂得了阴阳五行的内涵以及它是如何得来的依据,就懂得了中国哲学方法。因而,认识阴阳五行是理

解和掌握中国哲学方法的关键所在。

古代中国科技之所以一直领先世界各国数千年直到17世纪左右,与中国哲学思维方式是分不开

的。古代中国被称为是发明与发现的国度,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首创性和原理性发明与发现占世界科技发明的一半以上,这些成就均是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获得的。最简单的锯子的发明,就是一个实例。

中国哲学与现代哲学的系统论不谋而合。系统的复杂性来源于时间复杂性,空间复杂性和时空整体的复杂性。21世纪复杂性科学的涌现及其方法论难题根源在于西方哲学的不足,面对海量信息时力不从心。中国哲学从方法论基础到具体方法都解决了这个难题,吸收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主要科研工具,

实现了飞跃。这也是中国古代丰富而强烈的工具物品发明创造传统的当代体现。

3.2中医方法论的科学性

运用中国哲学思维方式方法最直接、最全面、最令人一目了然的学科是中医学。中国古典哲学思维的内涵-即“宏观性、尚中合和性、形象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广泛的运用。它直接以阴阳五行这个地球万物的宏观创立了中医学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在它的统领下,以经络学说解决了人体中真气的循行路线,及经络中真气的通与不通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和影响;以药物归经学说解决了中药中来自动物、植物、矿物的药性经络归属问题;以子午流注学说解决了人体生命中真气运行与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时间、空间变化的关系问题;以五运六气学说解决了人体生命与地球气候的温凉暑湿寒变化的关系问题,真正将人与万物在阴阳五行上统一了起来,即所谓“天人和谐”。实际上,中医学是以地球万物的共性在给人

治病,这必然是符合人体生命自然属性的,因而副作用很小。

遵照中国古典哲学方法论的要求,认识事物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其次要把握事物的核心和象的实质,

整个思维过程均是把握事物和谐统一为基点去进行的。

中医通过中国哲学思维“宏观性,形象性”的方法,诊断和治疗疾病(或称不和谐状态)。这个“形象”,不仅有有形之形象,还有经过人为抽象、体悟而提炼出来的意义符号,为无形可感之意象。比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即木星)”,“其色苍,通于春气”,“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皆为中国哲学思维的具体运用。中医运用这个思维是解剖观察、临床实践和理论思维的综合,这也是中医的最大特色之

一。

中医通过这种思维论理,如象与三阴三阳,象与五运六气,象与藏象经络、穴位,解剖生理;体质分类;骨度;经脉长度;营卫运行度数等均有深刻联系。阴阳观念的形成源于日光照射;日月往还带来昼夜寒暑,故阴阳来源于取象;而五行之核心亦为取象推演思维,故阴阳五行的本质是类象推演的,这就决定了中医学的全部内容和所揭示的生理病理具有鲜明的比附性、直觉思维性和整体性。例如,五藏配属春夏秋冬四(五)时,十二经脉相应十二月。《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地之大纪,人身之通应也”。所谓“辨证”也主要在于认识人身整体病理变化在运行过程中不同阶段对整个大自然的偏颇表现。从方法上说,中医学常常不是直接治“病”,而是帮助人恢复和提高人自身具有的与“病”相对应的调节能力,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生命潜能,从而实现天地人和谐协调(在象上实现了统一)。这正是中国哲学思想在治疗学上的体现。实质上,中医学是一门着重把人视作生命功能状态和信息传导的流动过程,研究人身生命运动的类象推演规

律的学科,属于象科学。

中医还通过中国哲学思维的尚中合和原则诊断和治疗疾病。尚中,就是 “允执厥中”,意为把握核心和规律。尚中合和原则是形象整体思维中继取象比类方法第二位的方法原则,它是在不脱离宏观的前提下

去把握事物的核心。从宏观上把握事物,也要有一个度。如何把握这个度,就必须遵守尚中合和原则。避免极端化。和合,就是“和谐统一”。中国哲学认为:由不同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收到和谐的效果。如五味相和,才能产生香甜可口的食物;六律相伴,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把不同事物联结

在一起,不同事物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就叫做“和”,“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中医以取象比类方法把握了地球万物的宏观,并以形象化方法将宏观表述清楚,以尚中合和原则把握其核心及规律,即地球万物的宏观是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对地球、日夜、四季以阴阳和木、火、土、金、水的形象化表述,其中土即地球则是核心。以此类推,万物均有自己的宏观和核心(或称为实质),也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在中医学中,对病人诊治首先要求对其“中”进行调整,人体脏腑与五行配合以脾胃为“中枢”,不论什么病只要留得一分胃气便留得一分生机。故中医在对疾病治疗的同时,首先要调整“中”即脾胃功能。如果脾胃功能不得调整,人体不能获得后天营养,必然缺乏体力和抵抗力。因此,中医对病人尤其是久病重病之人,首先就要补中。把握“中”的原则在此体现得十分明确。和的原则在中医上运用的更多,中医临床上的“热者寒之”就是用寒性的药物“中和”热的病理产物或是自身阳性体质。再比如“削有余,

补不足”。

中医理论与现代哲学的复杂科学中的孤子理论不谋而合。当内部足够好的有序状态受到威胁或者破坏,导致人体孤子向无序化发展,这就是疾病。概括起来,人体内部不和谐,人体与社会和自然不和谐,是导致疾病的根源。中医通过调节人体、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状态治病。几种方法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都可以使人体恢复足够好的有序状态。在孤子理论的层次看,中医是使人体保持足够高的负熵的办法。中药是经过实践证实,含有大量有用的负熵的物质,这些负熵进入人体后可以调节人体的状态。负熵的有用性是因人而异的,因此中医提倡辨症施治,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不可能像西医那样用一个或几个处方打天下。人体的穴位和经络可能就是大量小孤子关键点和线路,对这些关键点和线路进行刺激,就会事半功

倍地达到纠偏的目的。

中医理论与黑箱理论相通。中医通过研究五脏与表象相关性来治疗疾病,从象测脏就是从输入、输出信息推测人体黑箱内部的规律性联系。《灵枢·本脏》篇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中医学从象推测出来的所谓“五脏”,是组成人体总系统的五个信控系统,而不可能仅仅是五个解剖器官,也不可能是近代西医用解剖方法解决了的。总之,中医学除了脏腑还有人体之气血、阴阳、表里、经络等,

主要是靠中医特有的“司外揣内”的黑箱方法认识到的。

中医理论与控制论相通。中医认为人体、自然界通过生克制化的协调控制,从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发展与变化。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事物协调平衡的发展与变化。阴阳、气血和五行都是生克制化的。人体各系统协调平衡,即为健康,失去协调平衡,则为疾病;各系统失去协调平衡,无非有两种情况,即“太过”和“不及”;太过即为实证,不及则为虚证;阴阳两系统失

去协调平衡,若阴胜于阳,则为寒证;阳胜于阴,则为热证。

3.3中医的实践科学性

中国哲学是实践的。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家和技术家都是勇于实践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愈七十毒。古代的炼丹家经过无数次实践终于发明火药,都表明他们是勇于实践的实验家。最早的用动物实验见

于《国语》记述孋姬以含乌头的肉饲狗以验其毒。

中医对生命和疾病规律的认识采取的办法,大体分为自身实验、临床观察、传承印证、社会选择的一系列过程。由于中医的对象是生命和疾病,属于复杂系统,其最好的观察手段就是自身的实践。精良的仪器检测尚无法代替人的感觉,即使是最敏感的疼痛,仍依赖病人的主诉。目前,感觉仍然是探察人体状态的最重要手段。中医腧穴和经脉就是通过感觉观察和临床治疗发现和发展的。中药的功效也是通过中国

哲学的指导结合临床实践体验出来的。

比如:在实践中,中医师主动运用中国哲学的“类象推演”思维通过药物的形状指导用药,这是一种取于形象归于抽象再用于形象并辅以科学矫正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形象、抽象和实际的生活经验几个方面都不能忽略。“吃啥补啥”就是一种从具象到具象的归纳整理以及生理矫正的过程。如以猪心补养心血,安神定志;猪肾补肾益肾治疗肾虚;羊肝养肝明目治疗目涩;鹿筋强筋壮骨治疗痿疾;鹿鞭补肾壮阳治疗阳萎等。这种中医脏器疗法长期被实践所认可。李时珍说:“肝主藏血,故诸血病用为向导入肝。《千斤翼》……治诸眼目方多有猪肝散,皆此意也”[11]。动物脏器与人体相应内脏在形态,生化特征,组织成分构成与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性,因此对人体相应的器官组织以及所主器官具有对应性的药理作用,此即“以形补形”。又如女贞子呈肾形,提示医家其可能入肾经,色黑,进一步提示医家该药属水行(黑色属水),肾本身也为水,这就进一步提示医家女贞子对肾的补益作用。在冬季成熟提示可以滋水生阴。实践证明它具

有滋补肾阴之功。

事实胜于雄辩。中医不仅可以治愈西医能治愈的疾病,还能治愈西医治不了的疾患。在内外妇儿各

科具有西医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

4.由中医的科学性所想到的

在中国哲学方法一旦被重新揭示出来,必定对中国的各行各业产生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现时中国,有两种哲学方法并行,即中国哲学方法和西方哲学方法,故指导实践的方法也有两种,这样就使得我们不能只讲实践而忽视哲学方法的指导作用,不能用一种狭隘的认识去解释另一门科学。近几年中医界都在思考中医,中国哲学方法的再次受到重视,很多人看到中国哲学方法对实践的指导更为有效。如果我们的科学家、理论家都会运用中国哲学方法去指导他们的学科研究和理论创新,那将会中国科技重新的崛起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哲学方法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也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走自己发展道路的根本所在。

中医的科学性不容辩驳

什么是科学呢?《辞海》里解释道: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辞海这个解释尽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基本上是正确的。我个人以为,科学的定义还可以说得具体一些,也就是: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的发生、发展、变化、消亡过程或规律的正确认识。科学是理论体系。这里其所以将“人”单独提出来,是因为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提“人”而不是《辞海》里提的“思维”,是因为思维还不能包括的人整个生命运动。也可以说,科学是真理的另一种说法。科学就是真理,真理就是科学!人们在认识自然、社会和认识自身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认识,有许多都不一定正确。不正确的认识只能是非科学而不是科学,只能是所研究的指向属于科学认识的方向和范畴。得出的结论是不是真理或科学,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科学与技术有紧密地联系,但又有区别。技术是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手段从事的实践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科学偏重与理论,技术偏重于实践。技术是对科学的具体化和目的化。

所以,从概念上讨论,相比之下,科学比较模糊,技术比较清晰。理论只有靠实践具体化后才会清晰起来。

与西方相比,中国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相对不足,似乎只有技术而没有科学。但不能说

中国古老技术(如著名四大发明)没有理论指导,有是绝对的,只是没有重视理论总结罢了。值得注意的是,古代中国整个科学理论构建存在较大缺陷,唯独医学理论一枝独秀。祖国传统的医学理论十分系统和庞大。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优秀的文化,值得今人骄傲和继承发扬。

看一种理论是不是科学,不论是东方人或西方人,都只有唯一的途径,那就是通过实验(实践)之后看结果。就医学而言,中医是这样,西医也是这样。定量分析并不是衡量科学或非科学的标准,何况定量分析属于技术的范畴而不属于科学的范畴。只要达到了理论指导的目的,不论走什么技术路线,都可以认为其理论是科学的。

不仅仅是科学理论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就是很多技术也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这在社会科学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系统管理框架的建立和运行,能将其绝对量化吗?在如自然科学里流传着一句话:“打蛇打在七寸上”。这个“七”虽然是一个量化,但致死蛇需不需要打到七寸,把蛇的头斩断之后难道它还可以存活?而蛇的头有七寸之长吗?再如箭射目标,致命“的”的地方也不应该是绝对精确,都有一个范围。当然,有的技术对象做到愈精确愈好,例如要害器官的外科手术。但精确的量化不能片面涵盖全部或所有技术。

再说,中医不是没有量化。与西医相比,中医的量的确没有西医那么具体,但不少方面都有量化。如药芳的剂量,药物的配伍,都是量化的证据。怎么能说中医没有量化呢?

看来,有些人是在用西医的手段来证明中医是否科学,而不是从理性的概念的高度来认识给科学以准确定义,实际上是“唯我主义”而不是“科学”主义。按照这些人的观点,科学就不成其为科学了。

中医西医各有短长,从理论上讲,西医没有中医完备;从实践上讲,西医治疗急性病和施展外科手术强于中医,但西医治疗慢性病或系统性功能障碍疾病不及中医。

从哲学的高度看,中医尚高于西医,理由是:任何存在形式都是相对实体和相对空间的结合。人体也是一种存在形式,因而也是相对实体和相对空间的结合,而中医的理论,既注意了存在形式的相对空间,又注意了存在形式的相对实体,实际上就是把研究的对象看做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西医却不一样,他不仅忽略了整体,也忽略了存在形式的空间性。西医把人看成一堆死物质。中医从自然出发,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吻合自然,顺应自然,西医的化学药物不仅会给环境带来副作用(如生产这个环节),还可能引发人体基因突变,只是现在还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对此加以证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现代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福音,也带来了灾难。而中医,它不仅强调治疗,更重视疗养,唐代的孙思邈就是这样的观点,他还称之为“药圣”。可以说,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是“自然生态治疗法”。这种方法应是医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类未来的生存状态将在中国的老庄哲学里找到图景,而中医,

吻合了老庄顺应自然的思想。这样的顺应就是“天道”。“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些深刻的道理,岂是那些鼠目寸光者所能及的!以发展的眼光看,医学的归属必然是中医!

说中医的理论是“假设”是对中医的亵渎,中医讲气血精津,讲五脏六腑,难道人体没有这些东西吗?至于“三焦”,是人体部位的一个划分,也是有物质基础的。怎么是假设呢?

中医的科学性是不容辩驳的。如果不是科学,早以被祖宗抛弃了;如果不是科学,古代中国人就不能战胜疾病,特别是巨大的流行性疾病。中国人就不能生存繁衍到现在。何况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口都多。相反的是,历史上,西方一些地方的流行病死亡的人似乎比中国更加突出。这虽然与社会管理有联系,但也与医学的先进性也有联系。从此也足以证明中医与西医比并不逊色。

中医与西医不应该水火不相容,应该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才是弘扬医学事业的最佳途径。借鉴了人家的一些东西,你用原来的名称何尚不可?你用一个新名称也何尚不可。西方人的技术里难道没有中国人的智慧,难道西方人没有借鉴中国古代的一些先进技术,如火药的生产技术等等。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新技术叫西方的技术也可。叫现代技术何尚不可!要主张文化的融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不要非此即彼。

中医的科学性是不容辩驳的。但讨论中医的不足,如何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是应该积极进行的。

全盘否定中医的思潮值得警惕。就我的眼光看,全盘否定中医的人有几种情况。一种是西医经营者对中医的否定,目的是争夺经济利益;第二种是有些人有标新立异思想,靠出风头以欺世盗名(这年头这样的人一个接一个出现);第三种人通过否定中医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人往往怀有政治图谋。值得警惕。数年前,一个著名的华裔科学家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上说:“物理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也就是说,此君是主张“神”主宰世界的人。据说,最近此人撰文对中医说三道是,其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在为西方人主宰中国人作文化深层次的工作?这些年来,中国的文化安全存在较多的问题,中国政府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反映迟钝,反击乏力。例如对全盘否定中医的思潮,党和政府都没有作旗帜鲜明的表态。中医药管理局虽然表了态,但不具有权威性。对原则问题,党和政府应当采取有力的手段加以制止。对全盘否定中医者应当施之以法。

关于中医思维方法的认识

2 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高难度的思维方式!

2 它的难度在于他始终建立和试图把握世界是动态变化而又相对平衡的本质;

2 中医的理论体系是一种早熟的理论体系,他一开始就建立好了基本范式,此后,所从事的一切研究都只能是充实的工作!

2 中医能够从所知很少的情况下认识、掌握解决生命和疾病问题,就在于他运用思外揣内,执简驭繁的思考方法!

一、证候、症、征、候中医是一门证候科学。

症是外部表现。征是即将出现的问题预兆。候是规律。证是归纳的结果。证候是建立在归纳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的认识!由症的认识到对证候的认识,就是中医研究人体生命与疾病现象的基本思维形式,是建立在大量观察、归纳、实践、总结基础上的一门科学。这是中医的精髓。

二、阴阳五行范式与动态—平衡世界观

阴阳是对事物认识的最基本概括。万事万物都有共同的特性,那就是都具有矛盾的两面,绝对纯粹的单一物种是不存在的。但是仅仅以阴阳描述世界还显得简单了一些,世界的复杂性,无法用它做出描述。五行是对这种认识的最重要的补充。阴阳五行是古代中国哲学家对世界认识描述的基本模型。

五是多的意思。它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特质来描述。我们可以这样来看世界,世界是多极对立的。金木水火土构成了一种基本结构范式。各种特性的相互制衡和相互生长构成了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因此世界的基本状态是平衡,阴阳则是变化,可是变化如何构成了平衡呢?因为是多元对立的!这就是世界的真面目。

对生理、病理等规律的认识,基本的模型就来源于这样的认知。 而这是一种非常具有难度的思辨模式。追求平衡和寻求变化是中医古代思想家对医学的最宝贵的贡献。

全国名老中医陆广莘教授把它描述成为一种更加奇妙的东西,那就是\生生之道\!强调了中医学思维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强调\内在的转化,转化的目的是为了生\,这就解释了中医认识的\生命的本质\。

三、高难度甚至是不作回避的认知方式----中医的认知方式

在动态中去把握,在动态中去找寻规律,在动态中去治疗疾病。古代中医就是这样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黄帝内经》当中充满了这种认识!\其来不可迎,其往不可追。\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动态的认识,和在动态当中去把握的。这是战略家的思维,这也是把握世界规律的勇气决定的一种智慧的认识。

还有一种思维模式是刻意静态或者假定推理的认识。因为动态是很难评估的,于是我们先假设静态下的状态,会怎样。这样,我们研究起来就相对简单了很多。然后,下一个复杂点的变化会怎样?可以试着增加条件,再进行研究。以此类推,这是西方的思维模式。终极希望是这样最终就描摹了世界。

四、证候学的认识

中医做了证候学的认识,是因为他要解决问题!什么问题?疾病的问题!你看《黄帝内经》是用问答的方式出现就说明了这种出发点!不解决问题的事,中国人不做!哲学家赵汀阳对中西思维在这一点上的不同,比喻为\西方哲学是典型的理想主义哲学,而中国哲学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哲学。\

医学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这一点目标非常明确。所以直到今天中医界也从没有出现过\医学向何处去\的问题争论!而在20世纪初,西方医学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一主题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并没有理出一个头绪来,只能含糊地说\除了向前去还会是哪?!\。在中国人想出来了基本的世界规律之后,他开始解决问题了!为什么上古之人都可以活过100岁?(《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实际上是说人的寿命的极限的问题。可他从不推测人是可以活到100还是150岁,总之,他关心的是什么让人这个生命机器加速了损耗的。 \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声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他找到了生活规律的问题。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而损耗就发生在违背这种统一的过程!进一步,他提出治疗的原则就是纠偏,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其不足,去其有余。一切都是从最简单的寻找平衡开始!

中西认识世界的起源是一致的,就好象文字都始于象形一样!西方也是,类似的话,Arisitotle 时代的人也说过。我们有五行学说,他们有四元素说。可是最后,象放弃创造表义文字的努力一样,他们不习惯这样想,就放弃了。他们说,早期的时代\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医学!\他们摇头说,这多么原始!其实只是他们不习惯这样思考呀!

中国人没有放弃,他们继续观察和努力下去。他们从动态—平衡的角度来解读生命! 相对的衡态是健康态。 过和不及都不好!他们就这样一正一反的说开去! 从四季更替说到人体生长发育!很自然,他们知道人体的健康态和疾病态之间的问题,就在于要么过,要么不及!虚实的问题就这样被提了出来,以后不断丰富!问题对应治疗原则!问题更复杂,对应治疗原则也就相应的复杂!虚实可以夹杂!于是标和本的问题被提出来,治疗方法上也有更复杂的,\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这样的思维是多么充满魅力!

古代中国人不相信有治疗不好的病!《黄帝内经》里边说,\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言其不治者,未得其术也!\(《素问·九针十二原第一》)我相信这是在这种逻辑上思考时充满快感和自信的预言!大量的实践产生知识的丰富,知识的丰富推动理论的清晰 认知的规律毛主席讲得最清楚!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循环过程!从中医的思维模式出发,中国古人不断观察体悟:思外揣内是重要的思考模式。

生命的特征有哪些呢?基本的规律是什么呢?揣测并归纳出来,并且抽提成最简单的描述!五行学说被最大限度的理解和运用了!但不止于此,更多的规律被认识。气血精液神,五脏六腑,这些基本生命概念的出现,标志着认识上的进一步突破。重要的是这些名称代表的是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换的规律。这些概念在今天看来都太模糊,但是,如果你把他当作是规律描述来认识的时候,你就会感叹他的执简驭繁的精当了!同样的道理,中

医在认识病理的时候,也是从变化出发的。症是最先被看到的,任何疾病在外都表现出一些症状。好象SARS,原因,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它作用人体后的症状:发热!喘促!乏力!当然也有他特殊的舌、脉等等的表现!还有其他一些疾病也引起这些症状!(这一点与他们的症状相较并不重要,好比一个人被撞伤了,在治疗时重要的是伤成什么样子,至于是什么车撞的并不重要。)所以中国人说,异病可以同治!但是也有出现甚至是相反症状的,哪怕是同一种疾病。热与冷,面色青白与面色红赤等等,症状有着鲜明的相对性。

于是这样的分类就显得至为精当:哪些是热症,哪些是寒症。还有湿等等,不断发现总结下去。所以全国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在听了弟子对疾病(症状)的描述后可以马上把SARS归纳成湿、热、毒、瘀、虚几个特点,深得其法呀!

还有一些症状是连续出现的,有这个就有那个,或者先有这个一会会有那个。这就是征了!知道了征,我们就开始思考了,怎样变化的呢?这就是中医思维的奇妙地方!我们就知道侯了,知道了规律,我们相信接下来就是这个了,我们可以提前侯着!世界就有点在我手中了的意思!当这些我们都想明白和观察到了时候,我们有了证候的认识!证候是疾病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说,辨证论治是我们的法宝!当观察总结到了这里的时候,它已经是很好的理论了。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说:\理论只不过是宇宙或它的受限制的一部分的模型,一些连接这模型中的量和我们观测的规则。如果它满足以下两个要求,就算是好理论:它必须在只包含一些任意元素的一个模型的基础上,准确地描述大批的观测,并对未来观测的结果作出确定的预言。\中医理论就是这样。

而且,从《黄帝内经》算下来我们又实践了整整4000年。很多规律我们都总结了出来。提炼的非常好,我们叫做比如:八纲。世界就在手中了!这还不够,我们记载了各种疾病的变化,用同样的思维去找寻这里面的变化规律!这是对病的认识,围绕八纲,我们甚至可以预测某些病的变化,就象科学家可以预测某个行星的存在一样,事实证明那里的确有。当我们还没有看到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

所以尽管没有SARS,我们却知道温病! 所以在治疗的时候,我们也说要了解病。这就是辨证与辩病了!但其实,前者是本质的方法,后者是经验!接下来,我们要知道怎样去治疗,古代,我们所有的工具都只能在自然界里面找,我们一个一个的试验,而且直接就是人体试验,这就是神农尝百草的过程,此外还有针灸的认识等等。我们对治疗使用的工具按照疾病

的规律去划分和归纳,这让我们思考起来,中间环节减少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有效,可我们知道这一类药可以起到疏风清热的作用呀!从《神农本草》到《本草纲目》,都经历了大量的人体试验。这是国际新药开发的终极方法呀! 中国人在这里面下的工夫,远远大于西方!这样科学的认知过程,建立的临床医学,怎么会没有效果呢?当然这样思维体系并不是象写出来那么简单,要很灵活的掌握。动态的呀!很复杂!你的头脑太机械,不适合,你的头脑太唯心,也不适合!\存乎一心\,所以古人有读书的时候,觉得\天下无不可治之病\,出来以后,却发现,\天下无可用之方!\的浩叹,就是把脉,这样的基本功,也说是\心中易了,指下难名呀!\再加上事实上,我们常常更倾向于想知道经验,而忽略思维方法!这常常是我们学不好中医的问题所在!叶天士说得更狠\医,非天资敏悟者不可为!否则,鲜有不杀人者!\

五、中医现代化的问题

刚才说了,中医学早熟,他产生在一个我们对很多问题所知很少,能用的工具也非常有限的远古时代,今天,人类文明大大发展了,我们所知的很多了,应该是要大发展中医的时候了,可我们反倒落后了,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中医的传统思维方法,再去认识现代科技和现代文明的问题!再有就是,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在临床中抛开中医的思维,因为运用这套思维认识世界实在不容易,尤其是在我们脑子里还有一套静态的,微观的,但逻辑清晰简单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先入为主的时候,就更容易放弃中医思维去思考。科研的时候,也总是去用西来解构中,或用西来解释中。没有办法把现代船只按照中医思维去开,就等于,自动放弃了前人几千年的努力,而如果还自以为科学的话,就等于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是把巨人打倒了,然后站在肚脐眼上说,我多伟大!

中医学思维方法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理性阶段,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其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中医学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理性认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理性的认识方法,其借助于语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人体内外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性。因此了解并掌握中医学所特有的思维方法特点,是学习和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的门径和钥匙,是深入研究中医学的必要手段。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特点,主要有下列五个方面:

一、司外揣内

司外揣内是指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象,以推测、分析其内在变化规律的方法,又称作“以表知里”。人体内外是一个整体,相互间通过脏腑经络相连。“有诸内,必形诸外”,机体的内在变化,可通过某种方

式在外部表现出来;通过观察机体的表象,可在一定程度上认识疾病内在的变化机理。中医学关于人体的胜利病例的许多理论皆发生于此,如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肝开窍于目等等。藏象学说就是借助对外在生

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推测和判断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并以此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司外揣内方法与现代控制论的某些方法有所类同,都是根据外部表现测知研究对象内部大致联系与变化,获得较多的信息。由于司外揣内法是在未全面了解内在结构的具体细节情况下进行研究的,虽然可从

总体上把握研究对象内在的联系与变化,但是仍较为笼统,故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思维方法。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基于这一思维方法,中医学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时,注重从整体上、从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上来认识。这一思维方法既注重人体解剖结构、内在脏腑器官的客观存在,又重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功能联系,更强调人体自身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

境之间的统一和谐关系。

中医学的整体观反映在思维和方法上,往往是采用由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推测整体的考察研究方法,这种整体研究方法体现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尤为突出。如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的本质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人生活在自然界,人的生命活动也必然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而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因此,中医学子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养生等方面,均注重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形成了

中医学特有的天人一体的整体思维模式。

三、援物类比

援物类比,又称“取象类比”,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认知方法。《素问·示从容论》说:“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表明它是中医学常用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类属性的物质构成的,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类属性的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学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功能特性按照五行的各自特性相配归属,如将肝、胆、筋、目等归属于木,将心、小肠、脉、舌等归属于火等,脾、肺、肾等内脏以此类推,从而形成了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大生理、病理系统。 中医学还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创造了不少的治疗方法。如用“釜底抽薪法”治疗火热上炎,“增水行舟法”

治疗肠燥便秘等等,并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

四、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又称为意象思维,是将各种感官所获得并储存于大脑中的客观事物的信息,运用分析、比较、归类、抽象、综合、概括等方法,加工成为能反映事物本质或共性规律的一系列意象,运用这些意象为基本单元,再通过联想、类比等思维形式,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一直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医学充分地运用了形象思维,从客观的层次上把握了自然、社会、人体和疾病之间的联系和相关的本质,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如运用五行学说建立的藏象理论,诸如对肝脏有主升、主动、喜达条、恶抑郁特性的认识等,以及对六淫病因理论的认识等等,都体现了形象思维的特征。由于

中医学较多地应用了形象思维,因此其理论多表现为直观可感性、整体性和内涵模糊性的特征。

五、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也称为“心法”、“领悟”或者“灵感”,是一种不遵循严格逻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是在已掌握的数据资料、知识信息和经验体会的基础上,调动一切已知的思维材料和思维(或想象)能力,迅速地对

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作出识别,靠思维的直接领悟和敏锐的洞察,作出具体判断的思维方法。直觉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对称,因此其不像逻辑思维那样有严格的思维步骤和程式,而是以突然的“领悟”作为认识事物的基本形式,通过主观的内省体验,使主观与客观直接冥合,实现认识上的突变和飞跃,因此直觉思维有突发性、简约性及模糊性。文学创作、艺术创作过程多采用这一思维。直觉思维需要以大量的知识积累和长期的实践过程为基础,决不是随意、凭空就能发生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中有历代名医直觉思维

的大量范例。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它借助于语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人体内外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性。它是在长期医疗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并采纳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物理、心理等学科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发病、病机、养生和治则等进行了总结、分析、归纳和整理,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过程而形成的。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独特的思维方法才创造了中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这种思维方法能动地从宏观上把握了人体这个客观世界的某些生命活动规律,反映了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从传统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层面全方位考察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和疾病,在养生防病中注重顺应自然,适应社会环境,在治疗中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此,了解并掌握中医学的特有思维方法,是学习和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入门途径,也是其后登堂入室、

深入研究中医学的必要手段。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本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属自然哲学的范畴。它们以思辩的方法认识自然,认识宇宙,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因而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范畴。中医学将此三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广泛用于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病理变化、疾病的防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精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石。它认为,精或气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的质料;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精或气自身运动变化的结果。精气学说,帮助中医学构建了同源性思维和类比性思维方法,构建了整体观念、精气血津液神理论乃至藏象理论。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阴阳学说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生命过程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论,含有辩证法的思想。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天地万物的运动都要受五行生克制化胜复法则的支配,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之间也不例外。五行学说以系统结构观点,阐述了人体脏腑经络等各系统之间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虽然各自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人体生命活动、病理变化及养生防病等重大问题,但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与阴阳五行学说相比较,精气学说更具“本体论”性质,旨在说明天地万物的同源性及物质统一性,为中医学建立天人一体观以及人体自身完整统一的整体观奠定了方法学基础。精或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的思想,类比到人体,则产生了人体之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人体之气是人体生命之维系的理论。类比宇宙之精或气的升降聚散运动推动着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则产生了人体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进程的理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则构筑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相比较,阴阳学说旨在说明一切生命现象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矛盾方面,阴阳的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维持着人体的生命进程。“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类经附翼·医易义》)。而五行学说则具体说明了人体脏腑经络的结构关系及其调节方式,即人体整体功能动态平衡的特殊规律。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中医学借助于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阐述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界的联系,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古代哲学思想,作为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具有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一、注重宏观观察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古代医家在对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进行力所能及的观察推测和自身体悟的同时,对人类生活的周围事物,如天文、地理、气象、动物、植物、矿物以及社会变动等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观察和分析,并将观察分析的结果与人的生理、病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而得出许多科学的结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及病因病机学说等的形成,莫不是注重宏观观察的结果。这里的宏观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总体地动态地观察和把握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物种,它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与整个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对于人体生命的正常活动和异常变化,不能从孤立的人体去看,而是把人体放在自然界的总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之中进行考察和研究。故中医学虽是关于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但它确实综合运用了与人体生命活动有关的各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宏观的另一层含义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和人类都是由有形可见的万事万物和无形可见的“气”构成的,而有形可见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从无形的“气”派生出来的。它认为无形的“气”是构成自然界的基础,而有形之物与无形之气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只不过是存在和运动的方式不同而已,即无论是肉眼可见的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还是肉眼不可见的“气”,都统一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中医学正是在这种思维方式中建立了自己的生命观、疾病观,并依据宏观整体理论指导养生延寿和防病治病。

二、注重整体研究

整体研究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哲学的整体观是关于如何理解整体的一个基本观点。它主要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回答什么是整体,以及整体的特征是什么。

中医学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即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基于这一观点,中医学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时,注重从整体上,从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上来认识。它既注重人体解剖组织结构、内在脏腑器官的客观存在,更重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及功能,强调人体自身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和谐。

中医学整体观反映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往往是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考察研究方法,即把个体或局部的事物或现象放在整体中去考察和研究。这种注重整体研究的方法体现在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例如精气、阴阳学说认为,精气是构成宇宙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物质,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产生了天地阴阳二气,天地阴阳二气交感合和产生了宇宙间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人产生于自然,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也就必然受自然界的规定和影响。人与自然

在构成上的同源性决定了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运动规律的统一性。在人与自然统一性这一整体观思想影响下,中医学在研究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乃至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都把人体放在自然界中去考察,进而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认为人体本身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的整体。构成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都是这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医学在讨论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时,总是认为构成人体的各个局部出现的变化都与整体机能有关。人体是由精构成和分化的有机整体,人体的某一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都具有整个生命活动的全部信息,局部实际上是整体的缩影。因而人体外部可诊察的某些部分,如舌、耳、寸口、面部、足掌面等,都是人体整个生命信息的表达部位,都可反映整体生命活动的情况。在诊断中诊察这些局部部位的变化,包括色泽、压痛点、舌质舌苔和脉象的变化,皆可测知内在脏腑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层次的病变。因而中医学在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方面,往往比较注重整体层次的调整。中医治疗学中耳针疗法、足部疗法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和“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等,都是中医学注重整体调整的具体体现。

三、擅长哲学思维

中医学是运用哲学思维进行理性认识的集大成者。它在中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为指导,以儒家道家的“中和”平衡思想为思维方法的主线,以类比、演绎、外揣等为具体的思维方法,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和异常以及维持正常和纠正异常过程进行理性的认识、归纳和总结。因此,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可以说是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与哲学思维相融合的产物。中医学借助中国古代的哲学思维和原理,将其在医疗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通过观察而获得的大量感性资料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中医学对哲学本身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中和思维

中和,又称“中庸”、“中行”、“中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思维方式。中,即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平衡状态;和,是对一切有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协调,使之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因此,中和包涵着平衡与和谐两层意思。在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

把“中和”这种平衡、和谐、适中、适应等看作是事物内在的最好也是最理想的状态。“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淮南子·氾论训》)。

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秩序,提出“中和”思想,正是为了维持已经建立起来的世界秩序,并保持它的平衡或和谐。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体,人体要保持其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和谐,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下去。“中和”这种哲学思想正好反映了中医学这种本质的内在要求,因而“中和”思想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中和”思想的核心是平衡与和谐。这种平衡与和谐的思想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如阴阳学说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协调意味着健康,所谓“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问·调经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若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的平衡失调,则人体由生理状态转为病理状态。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阴阳平衡失调,治疗的原则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即所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此外,五行的相生相克,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人的情志活动,都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只有保持这种无“太过”、无“不及”的状态,一切才能归于平和,才能使人的生命活动、自然现象及世界万事万物在有序的“治”的状态下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否则就会出现“逆”的病的状态或异常的存在、变化和发展。中医学对于疾病的治疗,在于纠正失“中和”的无序状态,使其达到“中和”有序。中医学理论中的整体观、阴阳五行学说、辨证论治思想、生命观、发病观、对病和“证”的治疗等,无不是围绕着不偏不倚的“中和”思想来展开的。“中和”思想虽源于哲学,但它已深深地植根于中医学之中,并与之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成了中医学的“核心”和“灵魂”。这种思想之所以能贯穿于中医学的始终,主要的不是外在的影响,而是中医学内在本质的必然选择。中医学的实践证实,“中和”思想不仅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指导养生防病、诊疗用药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类比思维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是一种由一事物推到另一事物的推理方法。这种方法

是科学认识过程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历来为学者们所重视。在科学史上,许多重要的发明都曾经直接借助于类比法。

类比是以比较为基础的。人们为了变未知为已知,往往借助于类比方法,把陌生的对象和熟悉的对象相比较,把未知的东西和已知的东西相比较,进而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或相似点,然后以此为依据,把其中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推移到另一对象中去,产生新的理论或知识。这种类比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启发思路、提供线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类比法在中医学中叫做“援物比类”或“取象比类”法。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常以自然界和社会的事物与人体内的事物相类比去探索和论证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疾病的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问题,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方法学作用。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都蕴涵着类比思维方法。精气学说认为,精或气是构成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本原。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精或气的同源异构体,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即所谓“天人一体”。以这一思想类比人体,则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或称一个小天地。人体的各个部分、各个脏腑组织器官,都是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化生而成的,因而它们之间也是同源异构体,也存在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依赖于精或气的升降聚散运动;人体的生命活动,由气的运动变化所维系。气的运动停止,人体的生命活动则终止。

阴阳学说认为,物质世界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是由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结果。类比到人体,人体的生命进程也由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所维系,并时时受到自然界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影响。因此,人的生命活动正常与否,不但与人体内的阴阳运动平衡状态有关,而且与自然界中阴阳的运动平衡状态也有密切联系。中医学还依据自然界中随着太阳的升落而出现的一天之中阳气的变动情况与人体相类比,指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即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

五行学说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依据木、火、土、金、水的特性归为五大类,并认为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学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等根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将与自然界“木”相类的脏腑组织及功能活动归属于肝,将与“火”相类的脏腑组织及功能活动归属于心,以此类推而形成了

人体的肝系统、心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等五大生理病理系统。五大生理病理系统按照五行生制化的规律运动变化,维持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的动态平衡,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中医学还把人体疾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与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进行类比推理,形成了病因理论中的“六淫学说”。例如:自然界的风具有轻扬向上、善动不居的特性,类比到人体的病理变化,则凡具有轻扬开泄、善行数变而主动等特性的病理表现,如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皮肤瘙痒无定处、头痛汗出、抽搐等,皆属外感风邪为患,治疗时应采用祛风的方法。

此外,中医学还运用类比思维创造了不少治疗方法。如中医在治疗火热上炎时,受到炉火正旺,抽掉炉底柴薪,则火势自减的启示,采用寒凉攻下的方法治疗。大便一通,火热下行,上部火热征象顿消,这种方法称之为“釜底抽薪法”。在治疗阴虚肠液干枯、大便秘结时,受到水能行舟的启发,采用滋阴增液而通便的方法,肠液增多,大便自然通畅。这种方法称之为“增水行舟法”。其他如“提壶揭盖法”、“导龙入海法”等亦属类比思维而创立的治疗方法。

类比方法在许多情况下是十分有效的,但也存在着局限性。因为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推理,事物之间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同一性提供了类比的逻辑依据,差异性则限制着类比结论的正确性。类比推理的结论可能是真实的、正确的,但也可能是虚假的、错误的。因此,类比推理结论的真实性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验证。

为了避免或减少类比推理的虚假性,运用类比推理方法时,应该尽可能多地搜集类比双方的有关资料,扩大可比项,增加已知项和未知项之间的相关性,使已知属性和欲推导的属性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同时还要正确运用哲学思想作指导,进而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

四、强调功能联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道家“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思想和《周易》象数思维方式的影响,强调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功能性联系。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形成,虽然有中国古代解剖学实践为基础而进行的直观观察,但更主要的还是通过对脏腑

功能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进行整体观察而得来的。如《素问·五藏生成》所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这里的“音”、“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五脏的“象”。中医学通过对这些“象”的“目察”、“类推”和“意识”,去探索内在脏腑的奥秘。中医学运用这种方法确定了五脏与官窍、五体、外荣的关系。即心开窍于舌,主脉,其华在面;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脾开窍于口,主肌肉,其华在唇;肺开窍于鼻,主皮,其华在毛;肾开窍于耳和二阴,主骨,其华在发。

人体较为简单的生命活动,各脏腑形体官窍的某些机能,虽然通过分析脏腑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可以认识,但复杂的生命活动,脏腑之间的机能联系,靠分析其形态结构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在藏象理论的建立及对复杂生命活动的解释方面,中医学主要不是以分析其形态结构,而是采用功能联系的思维来认识的。中医学以五行学说将脏腑形体官窍构成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再以脏腑藏精,精化为气,气分阴阳,阴阳二气动静协调的理论建立起一个脏腑机能的解释性模型,来阐释各脏腑的复杂机能及其相互关系,阐释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因而中医学脏腑的概念,不仅是一个形态学的概念,而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的概念,一个功能性的概念。脏腑的结构,可以认为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脏腑的内涵,是其形态与功能的合一。

中医学的藏象理论依据“内外相应,同类相从”的基本原则,从人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入手,按照一定的规律,通过司外揣内的功能观察和取象类比的思维方法去揭示生命的奥秘,同时又通过功能之间的联系,运用五行生克理论去探讨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这在当时缺少微观实验观察手段的情况下,形成广泛联系的藏象理论无疑是成功的。但也应指出,中医学理论思维由于过分强调功能联系,而忽视了对物质实体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学习中医的体会

第一:中医的博大精深,中医虽为“医”,但它的内涵却远远超出了“医”的范畴,它更包括了天文学、历法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逻辑学和古代哲学等的重要成就。可以说中医学就是一部社会的“百科全书”。学习中医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医术,更能开拓人的视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智慧。

第二:中医更大的拓展了疾病的治疗范围,西医注重解剖和病源对病源和局部病灶特别

重视但对一些无病源的微生物感染及病的后期,身体机配开始衰竭的病是治疗无效的,而中医注重“行能”讲“气化”调节生理功能,顺其自然,治疗用药注重四时五竹等外界环境的影响,恰恰弥补了此点。

第三:中医治病的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取决于“症”的性质,相同的症,代表着类同的主要矛盾,可用基本相同的治疗方法,不同的症,表示其本质特点不同,就必须用不同的治法,故有“症同治亦同,症异治亦异”的说法。

学中医先从学习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二是对于中医学的原文和汤头、药性及歌诀,既要明其义而又要背其文。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工夫可言的j三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自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树立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这对中医来说更为重要。

重视但对一些无病源的微生物感染及病的后期,身体机配开始衰竭的病是治疗无效的,而中医注重“行能”讲“气化”调节生理功能,顺其自然,治疗用药注重四时五竹等外界环境的影响,恰恰弥补了此点。

第三:中医治病的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取决于“症”的性质,相同的症,代表着类同的主要矛盾,可用基本相同的治疗方法,不同的症,表示其本质特点不同,就必须用不同的治法,故有“症同治亦同,症异治亦异”的说法。

学中医先从学习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二是对于中医学的原文和汤头、药性及歌诀,既要明其义而又要背其文。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工夫可言的j三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自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树立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这对中医来说更为重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mp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