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更新时间:2023-04-06 01: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相带较宽、相变缓慢的相对

较缓的斜坡边缘相区,并发

育规模较大的“滩”。

晚古生代时,在西南部,

秦祁古陆块与华北地块拼贴

碰撞,形成包括祁连—北秦

蛉带在内的华北地块南缘加

里东褶断带(李春昱,1978;

向鼎璞,1985;左国朝,1987;

周鼎武等,1991,1993)。一

方面造成早古生代秦祁贺三

叉裂谷系的消亡及鄂尔多斯

地区古裂谷陆缘区的整体抬

升(其隆升作用可能持续至

早海西期);另一方面,受碰

撞过程边界条件的约束,在

阿拉善与鄂尔多斯地块夹持

的三角地带(即秦祁贺裂谷

系三联臂交汇区),形成前渊

型“后弧盆地”(即六盘山

弧形构造带的雏型),此时随

着祁连洋盆的消失,局部具

有残留海盆,整体发育沉积

中心不断向内陆方向推进的

志留系复理石建造和泥盆系图2-3平凉一庆阳一榆林早古生代沉积及构造发育史剖面

磨拉石建造(陈刚,1994;

甘肃区域地质志,宁夏区域地质志,1990)。到晚石炭世时,由于东西向拉张,盆地西北部开始缓慢下沉,引起西缘拗拉槽的复活。在千里山、乌达、呼鲁斯台、雀儿沟一带形成靖远组和羊虎沟组坳陷型沉积,区域上明显不整合于前石炭纪地层之上。由于这一地区的不稳定性,造成沉降幅度极不平衡,沉积厚度相差很大,从数十米到千余米不等。依据剖面资料可以看出,有南北两个NE向展布的沉降中心.北部沉降中心位于呼鲁斯台—乌达一线,南部位于雀儿沟—石嘴山一线,中间间隔砂巴台—阿色浪隆起。沉积厚度乌达最厚,达700余米,雀儿沟次之,约600m,在呼鲁斯台厚500余米。而在砂巴台仅厚200余米,且缺少羊虎沟组下段沉积。该期研究区中部是横亘南北的中央古隆起,分割了华北海和祁连海,东部克拉通内凹陷在地壳整体下沉的背景下,华北海向西超覆,在铝土质和铁质风化壳上形成以泥岩为主,夹有砂岩和灰岩的陆表海台地沉积,具广覆型特征。

整体上看。盆地北侧的俯冲作用从寒武纪末期即已开始,而南侧的俯冲作用开始于

14

中奥陶世.正是由于南北两侧的相向俯冲,使华北地块被抬升,缺失了从中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早期的地层(陈世悦,1998)。但是,整体上晚加里东一早海西期的差异隆升和石炭纪贺兰谷复活的均衡翘倾过程,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古陆架边缘肩隆与其东西两侧沉降区的幅度差异,而且到二叠纪时,古陆架肩隆幅度还有所加强。虽然此时盆地南部已经隆升,但是始终未改变其原始的“坡一肩一坳”格局。鄂尔多斯盆地现存前石炭纪地层的分布规律显示,总体呈现为差异隆升背景下向该后弧盆地缓倾的斜坡(图2.3),也受“坡一肩一坳”格局的控制(陈刚,1994).

随着早海西期古亚洲洋向南、秦岭一大别微板块向北俯冲,以及秦祁古陆块与华北地块拼贴碰撞。使得晚加里东一早海西期古裂谷陆缘差异隆升,“L”型古陆架边缘肩隆演变成区域整体抬升背景下的“I型”隆起。早石炭世,鄂尔多斯地块以西,大致以六盘山“后弧盆地”为沉降中心,几乎与上泥盆统的沉积中心一致,并向贺兰方向

图2_3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前石炭纪构造格架(据陈雕,1994修改)

l。太古吓元古界变质杂岩(秦祁古岛,1);2加里东变形带:3.击留系沉降中心l

4。泥盆系沉降中心;5.武心一商丹俯冲带;5.届0沪商丹俯冲带:6.海西变形带;

7.寒武系:8.奥陶系下、中.上统(0lh为马家沟组一至六段)

扩展,海侵范围扩大,发育北祁连残余滨浅海盆;以东发育华北滨浅海盆。二者从东、西两侧共同向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隆起地区超覆,直到早二叠世太原组沉积时才最终贯通而连为—体,即今之所称统一的华北内克拉通滨浅海盆(赵重远,1990)。这一时期大致在阿拉善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的原“拗拉谷”范围沉积了较东,西稳定地块内部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mf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