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一课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10-08 23: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语》第十一课教学设计 土门关小学 严香

教学目标

1.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诵读、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选言含义。 教学难点

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必导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孝字,理解孝之含义。

2、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二、充分诵读。

1.听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让教室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三、默读初解。

1.给学生四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三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书上勾画重点语句,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四、讲解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1)、“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使远游和迟归的必然联系淡化了,子女即使远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游子心中要装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经常回家,并尽可能多陪伴父母。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正是因为太多的现代游子以“忙”为由,丢失了为人子女应有的孝心,使“意恐迟迟归”的双亲饱尝孤独寂寞。所以,穿行于现代时空中的男女,仍然应该把“父母在,不远游”记在心间。

(2)、守候的意义在于及时行孝,知年的意义则在于用心行孝。身为人子,会因何而喜?因何而惧?

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成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

(3)、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在追求仁德的道路上会很多困难,包括他人的误解和自己的孤独。当你远离巧言令色的人时,容易产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无奈,此时要坚定地自我激励:志同道合者并不遥远。有德者立于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会有朋自远方来;更何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不论能否欢聚畅谈,有德者都不愁没有精神知己相伴。 五、背诵感悟。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六、课后作业。

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板书设计:

行孝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德不孤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mc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