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酒文化

更新时间:2024-02-19 11:15:02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中国酒文化论文

西南交通大学饮食文化与食疗养生期末论

简论中国的酒文化

年 级:2014级

学 号:2014115069

姓 名:汤逸琳

专 业:汉语言文学

2015年6月

摘要:中国自古便是一个酒的国度。酒在人们的生活中,早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物质。酒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酒,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的整个文化历史,绵延数千年而长盛不衰。酒,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绵长的酒文化,已经流进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流进人们的文化精神深处。在中国,酒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思想、文化的综合载体。

关键词:酒、酒文化、历史起源、影响。

一. 酒

现代科学对酒的定义:淀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转成了酒香浓郁的酒。在远古时代人们的食物中,采集的野果含糖量高,无须经过液化和糖化,最容易发酵成酒。

二. 中国酒的起源

从先秦编年史《春秋》起,每个朝代都有正史,记载着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变化沿革,也记载有关天文地理、礼乐制度、科学技术的重大事件。在这些史籍中,记载着数不清的关于酒的故事,但都没有记载酒是怎么发明的。对于酒的发明人传说甚多,综合起来,这些记述主要有下面几种。

1. 上天造酒说

自古以来,中国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常常把不能解释的现象归为上

天的杰作,这是很常见的事情。

2. 杜康造酒说

最流行的说法是,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

洞里,剩饭在洞中发酵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就是造

酒的方法。由于生活中偶然的机会作契机,启发创造发明

之感,这很合乎一些发明创造的规律,杜康能够留心周围

的小事,真可以称为及时启动创作灵感的发明家。成书于

公元前206年前后的《乐府》上说:“何以解忧,唯有杜

康。”自此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的说法似乎更多了。

3. 仪狄造酒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

作酒谬”的记载,似乎仪狄乃造酒之始祖。

4. 猿猴造酒

唐人李肇所撰《国史补》一书,对人类如何捕捉聪明伶俐

的猿猴,有一段极其精彩的记载。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这是山岩树木间跳跃攀爬,出没无

常,很难捕捉它们。但人们经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并掌握

了猿猴的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嗜酒”。当然,猿猴从

最初尝到发酵的野果到“酝酿成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究竟漫长到多少年,那就是谁也无法说不清的事情了。

三. 中国酿酒的历史

在中国,酒的历史非常久远,商代的甲骨文中关于酒的记

述就有很多,但从中很难看到完整的酿酒过程。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了西汉帛书《养生方》,是中国人迄今为止找到的最早的酿酒工艺记录。

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微生物学原理推测,认为酒的起源,最

早出现的是水果酒,其次是奶酒,最后为粮食(谷物)酿造的蒸馏酒。

四. 中国四大酒系

1. 茅台酒:茅台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 “甘美之”的褒奖到1704年后清代大儒郑珍“酒冠黔人国”的赞誉,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到1996年荣获纪念“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茅台酒系以优质高粱为原料,用小麦制成高温曲,而用曲量多于原料。用曲多,发酵期长,多次发酵,多次取酒等独特工艺,这是茅台酒风格独特、品质优异的重要原因。酿制茅台酒要经过两次加生沙(生粮)、八次发酵、九次蒸馏,生产周期长达八九个月,再陈贮三年以上,勾兑调配,然后再贮存一年,使酒质更加

和谐醇香,绵软柔和,方准装瓶出厂,全部生产过程近五年之久。 茅台酒是风格最完美的酱香型大曲酒之典型,故“酱香型”又称“茅香型”。其酒质晶亮透明,微有黄色,酱香突出,令人陶醉,敞杯不饮,香气扑鼻,开怀畅饮,满口生香,饮后空杯,留香更大,持久不散。口味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茅香不绝。茅台酒液纯净透明、醇馥幽郁的特点,是由酱香、窖底香、醇甜三大特殊风味融合而成,现已知香气组成成分多达

300余种。酒度53度。陈毅有诗:“金陵重逢饮茅台,万里长征洗脚来。深谢诗章传韵事,雪压江南饮一杯。”

2.五粮液 :“天下三千年,五粮成玉液。”五粮液酒是浓香型大曲酒的典型代表,它集天、地、人之灵气,采用传统工艺,精选优质高粱、糯米、大米、小麦和玉米五种粮食酿制而成。具有“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独特风格,是当今酒类产品中出类拔萃的精品。 五粮液酒历次蝉联“国家名酒”金奖,九一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继1915年获巴拿马奖八十年之后,1995年又获巴拿马国际贸易博览会酒类唯一金奖。至此,五粮液酒共获国际金奖三十二枚。

3.西凤酒 :西凤酒产于陕西省凤翔县柳林镇西凤酒厂。西凤酒属其它香型(凤型)。曾四次被评为国家名酒。

4.泸州老窖特曲酒 :泸州老窖特曲于1952年被国家确定为浓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泸州老窖窖池于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我国白酒行业唯一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誉为"国宝窖池"。泸州老窖国宝酒是经国宝窖池精心酿制而成,是当今最好的浓香型白。

五. 中国酒文化的影响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送钱穆父出守越州绝句二首》诗中说:“若耶溪水云门寺,贺监荷花空自开。我恨今犹在泥滓,劝君莫棹酒船回。”与友人诀别而发出的对自己处境的感慨。宋初期大诗人陶渊明则把诗、酒、自然结合在一起,并从其中寻求人的本真。他在《饮酒》诗中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又说:“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所谓的“真意”、“深味”,就是建立在痛饮大醉基

篇二:浅谈中国酒文化

浅谈中国酒文化

中国人爱酒,中国的文人更爱酒,嗜酒如命。会朋友吃饭要酒,勤于政事要酒,打通关系要酒,做文章要酒,做书法要酒,春风得意时要酒,悲苦自伤时要酒,平时自己自斟自饮也是无比的惬意,尤其是老人,大多数的老人们并不需要什么五粮液,什么茅台,如果能给他们一碟花生米,再来二两老白干,那便是老来人生得意之事。品了酒,也品了人生。中国被认为是酒的发源地之一,当然就的文化也是由来已久的,沉积千年的。这里我写亵谈酒的狂欢,也是取自醉酒后妄谈一切之意,亦不必为那些烦人的责任去承担什么,也不必去规规矩矩的写什么论文,谈到哪算哪,岂不自由,快哉!

中国的造酒技术甚早,那些史学家们大多认为源起于新石器时代,中国的酒为何人所造呢?这恐怕是说法不一的,有“上天造酒”、“猿猴造酒”、“仪狄作酒”、“杜康造酒”等传说,但这毕竟是传说,我们很难知晓,即便知晓又有何用呢?曹孟德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以看得出来,酒的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功能的文化。一些事物的起源往往不必究的得那么甚之又甚,欧洲诸国各说我们的酒文化才是真正的酒文化,我们有“酒神”,这有什么必要呢?酒大体上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你说你早,我说我早,大家都有道理,因为我们都曾经经历过。在中国,我可以说我们中国人个个都是“酒神”。醉酒后的狂欢,是一个平等的话语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地位、阶级的局限可以被忽视,人们可以纵欲,可以狂舞,一切都变得肆无忌惮,这就是酒的狂欢。然而酒的狂欢释放着人们天然的真意。仿佛我们忘记了痛苦。但仿佛又一说我们仿佛可以探得,中国的酒神仿佛就是远古的巫文化的代表--萨满。中国的祭祀少不了酒。王国维说:“盛玉亦奉神人之器谓之酉,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中国上古时期,在祭祀中,萨满以之那迷狂的舞蹈,使人神相通,上古的人民享有这一份迷狂的崇拜。我们也可以从这嗅出“酒神”的味道来吧!这仿佛在屈原那光怪陆离的诗歌更能窥得一斑。

酒的狂欢,是一种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的心理相互妥协的载体。酒可以使人释放出早已郁积在心中的郁闷,显现真的自我;但也可使人堕落,甚至亡国。夏朝,仪狄发明旨酒(当然一说也有杜康),

献给禹,禹品后叹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于是,后世真的有太康以酒亡其国,至夏桀嗜酒更甚,失其国。于是,西周始肇,周公即发布禁酒令。可见,周公是吸取了前代的教训。于是,中国的酒文化真正进入了正式和理智的发展时期。

中国的酒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酒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仿佛无时无刻不与文人士大夫紧密相连的。文人之爱酒甚于爱己,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文人的那种洒脱,飘逸和作品中所体现出来那种风骨,无不酒气香浓。从《诗经》中的“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到屈原迷狂式的诗歌,从东汉三曹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到魏晋南北朝之雅士酒醉后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再从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情到陆游的“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婉约,到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那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豪迈斗志,从秋瑾女侠的“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救国豪情到郭小川的“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的喜悦心情。这些诗作无不丰富着酒文化的内涵。于是,酒便成了一代文坛特点的象征。魏晋时期的文坛是“竹与酒”的天下,“竹林七贤”避祸政治,修身养性,常聚于竹林,以酒为乐,尚于清谈。老庄的“养生”的思想充斥着中国当时的酒文化,但这种尚“养生”的风气的背后却隐藏着文人士大夫对政治的逃避,对统治者的无奈,这是酒便成了最好的排遣心中抑郁之情的工具。那时的文人士大夫“尚酒”而不“论政”,这是历史的悲哀,但却是酒文化的盛事。多莫具有讽刺的意味啊!在唐朝却是另一种局面,仿佛可以用“几家欢喜几家愁”这句俗语来概括的。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中国的酒文化也在这期间得以发扬光大。唐时期的酒文化可以说在很大的意义上是和当时的诗的发展分不开的,唐诗的题材是多元化的,其酒文化的内涵从此也就具有了多元化的特征,至少是酒文化在这一历史时期表现得非常具体。这个时期的“酒”有“大漠豪情的酒”,有“恬淡闲适的酒”,有“狂癫洒脱的酒”,有“淡淡离愁的酒”,有“思乡情切的酒”,有“体恤现实的酒”,也有“失意不遇的酒”其中的每种“酒”都有其特定的代表人物,高适激情澎湃的边塞诗便是第一种“酒”的代表,他在《送李侍郎

赴安西》中写道“功名千里外,心事一杯中。”将酒与功业和细腻的思乡情怀联系在一起,尽展驰骋大漠,笑傲疆场的豪情。与之似乎唱着反调,瓜田晓月下的自斟自饮的孟浩然为我们带来了斟好了一杯“恬淡闲适的酒”--“看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在政治上毫无自知之明的李白仿佛到死也没有了解政治是怎么一回事,但这位“诗仙”不仅在诗坛上独领风骚,而且在酒的文化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酒仙”。我们可以这样戏称他为“喝进去的是酒,洒下的却是酒性的诗篇”。他的《襄阳歌》所颂“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三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要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 垒曲便筑糟丘台。”《将进酒》中的豪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也留下了月光般皎洁的诗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在李白心中是一种“洒脱,空幻”的印象。他喜爱这种印象,难怪李白死也要死在喝酒之上呢!一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道出了那离别的忧愁和伤感。与此相应的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的杜牧却用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酒便成了乡愁的代言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将“朱门”和“酒”联系起来,酒便有了“腐朽奢侈之义”。杜甫也有用“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来自嘲,这又和不是杜甫对人生和现实的认识呢?初唐诗人王绩在《过酒家》中用“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来表达仕途上的失意。

在宋代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易安词”表现了十足的“酒性”。且看一位柔弱的身影为我们带来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再看英雄没落而不往沙场报国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宋代的时代特征多是将无奈,痛苦,感叹留在了酒文化之中,给中国酒文化增添了悲情的色彩。 中国的酒是文人的酒,尤其是那些历史上圣手们的酒,对于他们来说,酒是一种再好不过的精神上的催化剂,仿佛他们灵感的所来都是靠酒的。正如上面所讲的魏晋南北朝的那些诗人,唐朝的那些骚客,宋代的那些词将和溯及以后的那些在中国历史的文坛上闪现过自己风采和光辉的人,有哪一个不爱酒呢?酒有骚境,酒有风骨,酒有风华,酒有丘壑,酒有婉隐,酒有意气,酒所囊括的文化究其根本便是中国那一在文士中所盛行的“难得糊涂”。酒以解忧,

酒以抒怀,酒以放荡,酒以潜质,酒以气贯长虹,书坛上就便是这样的酒。相传,张旭这个“草圣”便是一个这样的人,每逢胸有书意,便将自己灌了个酩酊大醉,趁着酒意,赤身裸体的在街上狂奔,把自己跑得浑身是汗后在宣纸上一蹴而就了。那种书体带有一种癫狂的酒气,书坛需要酒,而这只是一斑而已。乾隆的“三希堂”上供着的中国书法的母本三帖何不是带着这种浓浓的酒意呢?中国的文化从头发丝到脚跟都带着浓厚的酒的文化--意合的特色。仿佛像个少年,何等的癫狂,在昏醉中成长着,从来不顾及着自己的方向,一句戏言,这或许是中国文化在近代早创伤的原因吧!而现在的中国特色却又是那么得见楞不见角的。书法至此,画坛可也是有过之无不及的,在对酒文化的继承上来说。天津有一位现代画家,其水墨人物是中国的第一把交椅,这人不说人们也会晓得,他就是范增,现任南开大学的历史系教授。此人善以酒为题材,如《饮中八仙》、《在酒行》、《钟馗醉酒》等都是其上等之作,他的人物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管是老的还是小的,脸上多带着用洋红的红晕,以可能是显得画中的人物生机盎然,但也不能排除其中寄予的浓浓酒意。我曾经试着去临过先生的画,但终因书法功底不到家在途中舍弃了,因为其画的线条以书法为根基,书法中那醉意的线条是我最难把握的。中国的艺术是酒似的意合艺术,不重重彩,这也许与西方油画有所区别,中国的油画就是因为色彩不到位而不得重视。有些人搞现代中国画,在纸上涂的这一块,那一块,显得很有风趣。吴冠中先生的现代国画之所以得到西方的重视,是因为它保持了中国传统的酒色,他的画有一种醉眼看世界的美感。不说了,总之一句话,酒孕育了中国文化的精神。

我们所谈的均是典型的某个时代所赋予的中国酒文化的情感特色,大体元、明、清以后的文人是在这种酒文化中进一步的发挥,似乎都没什么特别的意义了。但是中国酒文化中有一种特定的言语,想必大家早就知道,那就是“行酒令”,这是中国酒文化中的一类瑰宝。“行酒令”有雅有俗,大体包括这几种:“花非花令”、“非花花令”、“花名无花字令”、“诗中物有真有假令”、“ 诗意违禁令”、“改字诗令”、“联句令”、“拆字令”本人对“行酒令”懂得不多,也不好一一明讲。只能稍作解释,“花非花令”就是要求说出一种不是花的东西来,但名必须得带上花;“诗中物有真有假令”要求引诗所指之物,一是真实

的,二是假喻的(“门泊东吴万里--真船,花开十太藕如船--假船”)(具体参见杨宗正《中国酒文化的奇葩--酒令》),中国的酒文化由此看来,还是具有娱乐功能的一种益智游戏。这仿佛是因为太多的人干喝酒也很闷的缘故,加上“行酒令”就别有一番风雅。

至此,中国的酒文化应该是具有了内容和形式上统一性,中国的酒文化具有着自己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内核与人文精神系联。当代的社会,中国的酒文化的反作用似乎是愈加显著,酒成了搞关系的酒,成了登堂入室的酒,成了结交形式的酒,成了同流媾和的酒。我不禁为中国的酒文化感到惋惜,我也希望遏制这种中国酒文化的变态,但中国酒文化的这种现象是以时代为背景的,我们又怎么能去撼动时代这个天柱呢?无可奈何,只好“手抚吾之琴,坐观云之飞”。

篇三:中国古代酒文化

中国古代酒文化

社会管理学院

12级人力资源管理一班

林志涛

201205110105

中国古代酒文化

摘要: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酒文化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关键词:白酒;酒具;酒文化。

一、 白酒的性质及性能

酒是多种化学成份的混合物,酒精(学名乙醇)是其

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有水和众多的化学物质。酒精无需经过消化系统就可被肠胃直接吸收。酒进入肠胃后,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脉,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

酒有多种,其性味功效大同小异。一般而论,酒性温

而味辛,温者能祛寒、疏导,辛者能发散、疏导。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温阳祛寒。另外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

过度饮酒有害健康。酒中乙醇对肌体的组织器官有直

接毒害作用, 对乙醇最敏感的器官是肝脏。连续过量饮酒能损伤肝细胞,干扰肝脏的正常代谢,进而可致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过量饮酒影响脂肪代谢,肝脏脂肪合成增多,使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增高,发生甘油三酯血症的可能性增大。此外,长期过量饮酒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危险,还会造成记忆力衰退,智力下降等不良后果。酒精对大脑和神经中枢的影响最大。酒进入人的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后,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微妙的影响。我们可把饮酒后的心智状态分为畅意、微醺、失控和烂醉四种。少量饮酒能疏肝解郁、宣情畅意,令人神清气爽、通体舒泰,有益身心健康。饮至四、五分

时,似醉非醉,血流加速,血脈扩张,人进入一种无拘无束、情绪兴奋、积郁一空、飘然羽化的解脱状态,这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在摆脱现实的悲苦与烦恼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即所谓“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醉来赢得自由身”。此时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最有益于文学艺术的创作。饮至七、八分时,神经麻木,神智迷忽;反应迟钝,不能自控;身非己有,言不由衷。此时信口开河,容易失言;意志薄弱,举止失常;不守原则,随意承诺;失去记忆,容易误事。甚者惹事生非,引发暴力,影响家庭和睦,危害社会治安。如果饮至九、十分,则头晕目眩,天旋地转;呕吐不止,哭笑无常;语无伦次,不识归途;甚者人事不省,危及生命。

酒的功能要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酒是美好物品的象征,是表达心意、寄托情

感的媒介。

第二, 酒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作用。

第三, 酒具有兴奋作用。

第四, 酒具有亲和作用。

第五, 酒具有麻醉作用。

二、 白酒的起源

在中国酒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上古时期。《史记》中便有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诗经》中“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都以人类不同的社会活动表明中国酒的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中国酒的原始发明者到底是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酒究竟源于何时,源于何方呢?虽然没有有形的文字记载,但在民间具有天才想象力的老百姓却把酒的发明归功于神,从而诞生了许多与酒有关的美丽动人的传说。

1、酒星酿造说

中国民间流传“酒星造酒”的传说,把酒星当作天神,说酒是天上的酒星酿造的。代窦革在《酒谱》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意思是酿酒的起源与宇宙的生成有关。现代天文学家通过宇宙光谱分析发现,宇宙外层空间存在着酒精分子,这些酒精分子是如何生成的?这个至今仍是个谜。酒旗星是中国古天文学中用来确定某颗星的一个专用名词,酒星究竟在哪里?据《晋书·天文志》说,在“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飨饮

食。”轩辕,我国古星名,共十七颗星。酒旗星就在它的东南方。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周记》一书中,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二十八宿的说法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创造之

一。古代诗文中也常提到“酒星”或“酒旗星”。如号称“酒仙”的大诗人李白《月下独酌&S226;其二》一诗中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的诗句。东汉末年以“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自称的孔融在《与曹操论酒禁书》中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的语句,反对曹操禁酒。此外,古人还有“仰酒旗之景曜”,“拟酒旗于元象”的诗句,都提到天上有管酿造的酒星。酒,是酒星之作,这是古人的一种想象,这是由于古代科学很不发达,人们以为人世间的一切,包括美酒都是天上的星宿主宰的,地上的一切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因此,就产生了“酒星造酒”的神话。

2、猿猴造酒说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对“猿酒”有不少的记载。明代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猱伺得人,必溢死之。”《清稗类钞·粤西偶记》中也说:“粤西平乐(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这些不同时代、不同人关于“猿猴造酒”的记载,听起来近乎荒唐,其实倒很有科学道理。我们知道,当成熟的野果坠落下来后,由于受到果皮上或空气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生酒,这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么,猿猴在捡到发酵的野果后,偶然地尝一尝,觉得别具风味,于是,从捡拾进而将野果采下来,放在“石洼

中”,让它受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发酵,而后再享用,是完

全可能的,当然,猿猴的这种“造酒”,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带有酒味的野果”,与人类的“酿酒”,是有质的不同的。但不管怎么说,猿猴造的自然发酵而成的果酒,可以说是最原始、最古老的酒了。

3、 仪狄作酒说

仪狄造酒说始载于《世本》。《世本》是秦汉间人辑录古代帝王公卿谱系的书,书中讲:“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认为仪狄是酒的始作人,后来又衍生出西汉人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魏二》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东汉人许慎在撰《说文解字》“酒”条中,也记载了“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到三国时,蜀汉学者谯周著《古史考》也说“古有醴酪,禹时仪狄作酒”,将仪狄奉为酒的发明人。当然,很多学者并不相信“仪狄始作酒醪”的说法。在古籍中也有许多否定仪狄始作酒的记载,有的书认为神农时代就有酒了,也有说帝尧、帝舜时就有酒了,这神农、黄帝、尧、舜都早于夏禹,可见仪狄始作酒是值得怀疑。最初的酒绝不是有意制造,而只能是无意中发现的,如前所述,是粮食和果品自然发酵形成的。粮食,水果在一定温度下滋生出酵母菌,就会变馊,到一程度,恰好就是酒味。晋朝人江统的《酒诰》中就指出了这个秘密,他说:“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事实上酿酒方法的创造发明,不可能由某一个人完成。

4、 杜康造酒说

“杜康造酒”,在民间也广为流传,特别得力于三国时代曹操的乐府诗《短歌行》而推广,诗中道:“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这里,杜康已成为美酒的代名词了,人们都因此把杜康当作了酿酒的祖师爷。杜康到底是什么时代的人?自古到今扑朔迷离。《说文解字》中说,“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五代君主。宋代窦革认为,杜这个姓,是周朝才有的。周武王灭纣建周后,把商代豕韦氏封于杜(今西安市东南),其后裔在周宣王时做官,称杜伯,为周宣王所杀,子孙逃至晋国,才以封地杜为姓。因此,如果有杜康这样一个人,应该是春秋时代人,最早不会在周朝以前。可见杜康出世太晚,不可能是酒的始作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ma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