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结课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04 23: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华文明史

中华文明之

得民心者得天下

很早的时候我就在历史课本上看到这句话,后来看《雍正王朝》,它的主题曲的名字也是这句话,那个时候还不太懂,就知道大体的意思,就是能够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赢天下的胜算就会大的,但是对此也没有太深入的了解,不过随着成长,学习的知识的增多,拓宽了我的眼界,思想的深度也随之增加,再加上我对于政治,经济方面的逐渐增长的兴趣,我开始慢慢了解这句话,对它也有了自己的见解。 看过《三国演义》,司马懿临死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据说这句话是他原创的,但是不管究竟是谁最先总结出来的,这句话一直贯穿中国历史,可以说它是千年来我国政治家通过摸索和实践得到的文明成果,而近代领导人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文明成果,最终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了敌人,换来了幸福安定的生活。可见,此句话在历史上的角色是绝对不能小觑的,它和《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一样,是绝对的精神文明成就。

说起这个“得民心者的天下”,历史上很多成功的领袖就是充分正确地应用了它,给百姓一个太平盛世。在中国历史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当矛盾上升到一定阶段时,就会产生战争,战争的最终结果就是一方获得主导权,然而正如《孟子》中所提及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方面都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而在这三项中工公认的堪称非常重要的就是“人和”,其实就是民心,当然我们不能说只要拥有了民心就可以战胜一切,这太片面了,不过忽视它那就

1 / 7

中华文明史

一定要失败的,所以这些成功的领袖就是看到了民心所向,掌握了民心,那么许多资源就会取之不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正是表示了这个意思,而道其实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为顺应民心,古代的作品中诸如此类相同的文章或是句子非常多,可见古人通过多次的真实经验,发现了这一规律,并且古代帝王也皆以此,即民心为治理天下绝对不可失的要素。

说到“得民心者得天下”,那我们接下来就通过一些相关的史实继续探讨它,以历史来看文明成就,以历史来印证它。 1 英雄同时却不同命运——汉高祖刘邦,西楚霸王项羽

刘邦、项羽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可前者成就了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这难道真如项羽所言\此乃天意\吗?不是,刘邦项羽二人相比,项羽比刘邦更有才能,但项羽他恃才傲物,很少与属下谈心沟通,一意孤行,又兼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而且在争取民心这一方面的确不如刘邦,他在民意上已经输了非常多,所以说他最终走向灭亡。相反,刘邦没有突出的个人才能,但他善于听取各方良言,身边谋士极多,常常与他们交心倾谈,上下沟通,月下千里追韩信就是明证,因此,他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不仅身边良材众多,就连他所到之处,当地老百姓都非常欢迎,许多人都加入了他的军队,尽管刘邦曾大败,甚至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被人家扣留做了人质,但是他最终还是东山再起,如果没有民心所向,那么他又怎么能够最终站起来并且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最终成为楚汉之争的胜者。

2 / 7

中华文明史

2隋唐演义——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

说到隋末唐初,许多文献都从不同方面记录了这段历史,尽管它们的题材,形式都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向我们引证了这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大家都知道,隋末,杨广身为皇帝,不理会朝政,昏庸就算了,起码他身边还有一些能辅助他的大臣,可是最可恨的是他残暴,他不体恤百姓,还变本加厉地折磨他们,为了自己享受,根本不管他人死活,有时就是忠诚不二的大臣,他不高兴了也会杀,所以导致天怒人怨,农民起义造反,其中颇有盛名的就是“瓦岗寨”,它由一群有志推翻隋朝残暴统治的不同背景的人组成的,他们各怀本领,这时李世民发现了这一至关重要的点,他从一开始就知道民心所向,更了解民心在一场战争中的重要性,所以他开始积极地获得民心,同时也获得了“瓦岗寨”英雄们的信任,最终在这些能人义士的辅助下,加上百姓的支持,李世民帮助他父亲建立了唐朝,而他也成就了自己,一个千古明君,在李世民继任后,他更始深谙“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道理,积极调整统治政策,制定了一系列的利民措施,一切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像减赋, 或是在大灾之后免税,在一场长时间的混战中,百姓需要的是太平生活,所以李世民积极出台相关政策,让民众可以休养生息,最终建立了一个盛世唐朝,无论是经济还是手工业,以及其他的方面,唐朝都是当时堪称最先进的,这也是百姓有了安稳生活之后,才能专心干活,在李世民的统治下,一个贞观之治诞生了。而且至今都颇负盛名。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感慨道.

3 / 7

中华文明史

3 明清交替——草莽英雄李自成 不同凡响康熙大帝

明末,由于朝廷奸臣当道,皇帝又不够魄力管理,最终导致民不聊生,各地起义不断,一时涌现不少草莽英雄好汉,其中非常有名的就是李自成了,作为杰出的农民战争领袖, 他勇敢善战,又有谋略,屡建战功,被称为闯王,同时,由于他切身感受到百姓疾苦, 因此李自成针对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十分沉重的情况,鲜明地提出了“均田免粮”、“三年免粮,一民不杀”以及“平买平卖”的口号;同时实行“劫富济贫”的政策。勒令那些锦衣玉食的大官僚、大地主交出粮食和财物,分给穷苦的百姓。还打开官府的粮库,开仓放赈,救济饥民。这些措施,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农民到处传唱着:“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谣。纷纷参加起义军,使李自成的队伍很快发展到上百万人,成为当时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李自成率领大军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一路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3月19日,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煤山上吊自杀。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被推翻了。截止到此,李自成还是和百姓站在一起的,他虽然出身草莽,但是他自己体会过生活疾苦,所以他要给百姓一个太平的生活,之所以能成功推翻明朝的统治,没有百姓的大量支持,他想在众多的农民起义军表现杰出,相比不太会容易,这时, “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以体现.

然而,当时恰逢东北的清军正在准备向关内进攻;镇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也在伺机反扑,再加上较少的明朝残余力量的顽强抵抗,大敌当前,起义军却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开始享受骄奢

4 / 7

中华文明史

淫逸的生活,由于贪图享乐,他们也逐渐走上了过去统治者的旧路,.不能自拔,忽视了即将到来的威胁, 当吴三桂与清军勾结起来,进攻起义军时,起义军仓促应战,首战败于山海关。清军直逼北京,起义军被迫向陕西撤退,以后又转移到湖北,虽然多次打击清军,但已无法扭转战局。1645年5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年仅39岁。

明未清初时,李自成率闯军一路披荆斩棘杀到北京城,推翻了明朝的腐朽政权,建立了大顺朝,但后来发生了闯军滋扰民众的事件,李自成碍于情面,没能及时阻止部下。论规模,当时闯军与清军、吴军的规模相当;论战斗力,闯军也是经过国内残酷战争检验过的,战斗力经对不差。之所以得天下而又失天下,那就是民心向背的问题。 清朝统治伊始,由于汉人的反抗,他们采取的统统是镇压政策,后来有所舒缓,但是满清入关后,和汉人的关系仍旧是敌对的,到康熙,他转换角度,再加上他自幼读过许多汉人的作品,颇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从未认为用武力来统治汉人是对的, 一次,他去长城察看城墙的毁坏情况,面对早已破落的长城,有的大臣认为要加固,以防来袭,但康熙却坚定地说:\我要修的是百姓心中的长城,这比真正的长城坚固好几倍!\是啊,这是明君的抉择,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正是从这细微的事情看出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再后来,他多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大胆启用汉人为朝中重臣,通过种种举动,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无数百姓,终于使百姓臣服,成为一代明君。可见,虽然康熙是满人,他在许多汉人眼中是外来入侵的人,但是和他的祖先

5 / 7

中华文明史

不同,他理解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并且正确地将它融入真实的政治生活上,最终获得的是天下民心,而大程度上地化解满汉的敌意。 其实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得民心者得天下”,是说明取得国家最高权力的正当性。“得民心”与“得天下”的关系,以及如何“得民心”,孟子的一段话说得非常清楚:“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意思是说,要想取得最高统治权,在于获得民众的拥护;要想获得民众的拥护,在于获得民众的认同;获得民众认同的方法是:民众所喜欢的,就为他们聚积起来;民众所厌恶的,就不要加在他们头上。用现在的话说,“得民心”,就是看民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高兴的事就多做,不高兴的事就不要做孟子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天子者为诸侯,得诸侯者为大夫。

我们学习历史,不止是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还要从中总结,正道

是 “以史为镜,可以知古今”,又道是“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嘛,在这一点上新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就是充分知道了这一点,并且很好地利用——在严峻的抗日战争期间,我方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毛泽东主席号召全党:战争之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与民众之中.依靠人民,也只有依靠人民,才能真正托起党这只舟,在历史的长河中畅通无阻,夺取胜利,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最终带领人民战胜了敌人,并且建立了新中国,从这个例子中也很好地反映了“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取得国家最高权利的正当性。所以说,我们了解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从古至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成功人士正是以历史中正确的道

6 / 7

中华文明史

理来引领自己,这也正是我们的国家,中华文明最富有魅力的地方,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辈就是以历史的文明成果作为前进的指明灯,为更好的生活而奋斗。

我们学好历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要更好地理解古人到底留给我们什么样宝贵的文明成果,正式能够充分恰当地理解,我们才能很好地运用,从点滴开始,“得民心者得天下”,诸如此类的总结,其实有很多的,还是那句话——学好历史,了解中华文明,以史为鉴!

参考文献

1 http://zhidao.http://www.wodefanwen.com//question/94619258.html?si=2 2http://zhidao.http://www.wodefanwen.com//question/112107676.html?si=4

7 /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m5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