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

更新时间:2024-06-17 21: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说出来你们或许不信,昨晚拍完杨皓我心情很复杂,五味杂陈,甚至是郁闷。然而杨皓同学很快写了日志作整个事件的回应

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796202782&owner=227888148,知道他一定不会从这场争论里收获什么,我就顺便把我这半年的心得写下来、编起来。

其实在我动手拍之前,我跟自己辩论队里说:傻逼,只有你把它赢下了才有资格叫他傻逼。否则别人就觉得矫情。然,赢了又超脱了,谁还在乎它?这就是“对手傻逼不骂定理”。 那么我超脱了一次又一次,几年来一直在超脱为什么我还在乎呢?因为他的字里行间背后透露出来的藐视像一双恐惧的眼,我必须动用更高的优越感踩碎它。 道德是弱者的道德,真理是强权的真理?

我准备谈三个连贯的主题:闭塞的同济心灵、华语辩论之困和一种外化的辩论观点。行文上,三者并不存在严格的顺序,他们将会贯彻在全文始终。不过闭塞之因,辩论之困,一种观点倒是自成一根逻辑链条,希望我能把它们表达清楚。

一、辩论应该站得更高

1.胜负之外

如果胜负之外别无他物,那么我们就应该容得下能赢比赛的诡辩,能赢比赛的强推战场不理会问题,能赢比赛的合乎规则的一切手段,甚至能赢比赛的违反规则的把戏。 逻辑不一致的地方在于持这种功利观点的人,对自己制胜的手段大加赞赏,对击败自己的“不高尚手段”却依然大肆鄙夷——参照其公开和私下对武大强推的各种评价,似乎天平的支点并不在胜负,而在于我他。

所以逻辑继续下去,所有败者不应该也没有资格对胜利者有任何指责,不然你一定是酸葡萄。那么我大一时候设想过的黄盖苦肉盗立论战术、巴豆泻药战术、二排(评委席后)鼓掌战术、二排离间战术、甚至殴打战术、意外车祸战术都可以摆上台面……要论奇诡绝,我一样能赢。

如果在胜负之外对辩论的修辞、辩论技巧的使用、辩论规则的把握都没有性质上的评判,那么我们除了收获结果还能收获什么呢?我始终记得大王很早以前转述过的话,(大意)胜负在胜负之后什么都不是,而在胜负之前是辩论赛的全部。

2.先消除一种偏见

关键是错了就是错了,不好就是不好。如果错了还拼命粉饰,说这是一种战术策略,这是我们的需要,这是我们的智慧,那只能被人瞧不起。今天谈论的事情只是辩风引起了普遍的反感,这个判断对不对,好不好。

我认为,辩论(或者说批判性思维,或者说思辨)最有意义的地方在它构造了一个可置信的可检验的对话空间。大家能自觉把矛盾的含混的想法剔除掉,或者互相帮助剔除掉又不生气,大家为的是好好思考好好说话。

如果连辩手都一个个屁股指挥脑袋,拒绝一种基本的审美判断、伦理判断的讨论,我就只能说这还不是一位成熟的辩论员。所以姑且相信很多人,尤其是同济辩论的小朋友,并没有真正想清楚问题。我想没有一个人会觉得这样辩论好。同样的,这场争论也没有一个人是想把荟荟给分尸吃了,而他的辩风其实和你们关系不大。

另外,如果把是非归咎于香港浸会的同学是输不起,那就奇怪评委点评时对这种辩风的指摘了。

反过来,我曾赢过这所学校、这种辩风多次,看了视频我觉得与我交手时别无二致,我也不赞成这样的辩论,会不会因为我赢过就有资格说了呢?会不会因为我说了就指责我赢不起?会不会说我和浸会一些同学的交情笃厚?反正我们都是辩手嘛,给自己找点借口还会难吗?

枪口一致对外是因为到了最危难的时候,为何会有这种危险呢?思考之前,起码先去除这种偏见。

3.先卸下一种包袱——辩论的责任远非一校的荣光 没有人愿意辩论变坏,但它确实在变坏。

每一场辩论都有自己的外部性,它会在胜负之外影响人们,尤其是普通人,对辩论的看法。因为辩论不仅仅是辩给圈内人看,不仅仅是那些执着的辩手、勇敢的少年们执着的舞台,它更是辩给普通观众看的公共传播技艺。让更多人认识辩论、喜欢辩论、走近辩论是每一位辩手更深刻的责任。

打劫固然能是一种胜利,可我们即便不讨论它对对手的杀伤,起码也要考虑它对台下观众的杀伤,考虑到它对学弟学妹的“滑坡”影响。数字意义上再宏伟的胜利,也不该成为弘扬劫匪艺术的理由,无论是5:0还是500:0。胜利只能说明你在其他地方做得美,而这并不能遮掩此处的丑。我始终坚信辩论赛如同话剧一样,是一门舞台表演艺术,并不是说肮脏晦暗的事物不准提,而是自有它美、自有它合乎规范的角度。如果在撕碎对手的同时,把观众的审美体验也拨碎,基本也就消解了内地习惯意义上的辩论赛。

如果你觉得这个问题离我辈辩手太远,并非火烧眉毛,请看我收藏已久的帖子:

“ 无意中去电驴,点开了10国辩资源,然后就看到了如此精彩纷呈的东西!主啊,饶恕我吧!我竟然辩论!

shaoda159 4楼 巧如舌簧的一群人答辩。 qepso 12楼

我也是个辩论爱好者,国际大专辩论赛曾经让我如痴如狂,可是现在看了一遍上面那些辨题,实在是除了蛋疼之外没有任何想法 804548448 14楼

看来,“大学辩论会”比不过“大专辩论会”啊! kafka1216 33楼

窃以为这种辩论有?诡辩?之嫌,而且辩题过于肤浅,技巧的娱乐性远远大于对内容的思考,成了流于形式的所谓?有深度?的娱乐节目... xiao4s 34楼

不知他们辩论用的是什么语言?

看了辩论主题,我的蛋确实疼,而且还乳胀。 H2Q0520520 36楼 耍嘴皮子...

helloboy 44楼

我不太懂这种比赛,只是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1 这种比赛的意义,娱乐?

2 这些“人才”是不是外面公司(夸大一点,500强)所需要的那种 感觉很像“六国”时期的苏秦、张仪,但是当代需要的是商鞅、范雎。 stefanshy 48楼

学生时代的时候看这个当时觉得是挺不错的,不过这个辩题越来越让人蛋疼了~

echoandrew 58楼

引用(qepso @ 2011-01-01, 02:16 PM)

我也是个辩论爱好者,国际大专辩论赛曾经让我如痴如狂,可是现在看了一遍上面那些辨题,实在是除了蛋疼之外没有任何想法 上CCTV的能有什么好东西吗。

宠物最大的技能是拍马屁,其他的就不怎么滴了

qepso 59楼

引用(echoandrew @ 2011-01-04, 11:41 AM) 引用(qepso @ 2011-01-01, 02:16 PM)

我也是个辩论爱好者,国际大专辩论赛曾经让我如痴如狂,可是现在看了一遍上面那些辨题,实在是除了蛋疼之外没有任何想法 上CCTV的能有什么好东西吗。

宠物最大的技能是拍马屁,其他的就不怎么滴了

那个,有必要说明一下,即使现在我也还是很喜欢辩论,对于刚接触辩论赛或者正在热衷于此的童鞋,我鼓励大家多看看大专辩论赛,更鼓励大家多亲自参与辩论赛,从各个方面都能让人获益

匪浅。

偶 上面的发言不是来全盘否定或者扩大打击面的,只是想说,作为权威规格的大型辩论会,做成这样简直是一种堕落,但是就辩论赛这个东西本身而言,没有要一并否 定掉的意思,希望不要让大家产生“由于辩题的不堪而否定辩论赛本身的价值”这样的误解。另外我真诚地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不只是围观而是作为参赛者多多地实际 参与辩论活动,辩论赛虽然未必能让一个人的思考变得更有价值,但是可以让他的大脑变得更加锋利。当然反过来看也是一样的,虽然辩论赛可以让一个人的大脑变 得更加锋利,但是却未必能让他的思考变得更有价值。

至于CCAV,没什么好说的,CCAV擅长以捧红的方式毁掉各种东西,但是即使大专辩论赛毁于斯手,我也仍然认同辩论赛本身的价值,只不过是良将没于昏君,利剑崩于拙匠罢了。

topskycn 66楼

娱乐性挺高的! 国际辩论会 笑而不语 最蛋疼那些 看着手上本子,默背晚上条子 口若悬河,脑中空白的 所谓辩论会。 kongkong513 81楼

辩来辨去,是评价谁才是合格的奴才

東厰仅壹位 98楼

辩论赢了又能咋的。还不是浪费口水,有时间干点正事不好嘛? HARRP 110楼

政法大学更倾向于诡辩,对于对手抛出的问题不是避而不谈就是混淆概念,没有逻辑力量的支撑,但却能很有气势。这样的队能进决赛,难道上面有人? HARRP 111楼

晕,竟然是<少儿频道>。如果是吓唬小朋友的话,没有思维质量,光靠气势也就够了 zd66 125楼

看了几场后,总的感觉是,大学辩论赛已是强驽之末,辩手的总体水平每况愈下,稚嫩、浅薄、混乱、局促……离期待还有不小距离。要努力呀孩子们! aladdinzyx 145楼

辩论,我觉得简单了说就是 抬杠~

原帖在此 http://www.verycd.com/topics/2873779/ ”

这两年央视搞国辩和国辩选拔的做派几乎一出手就遭辩手群嘲,觉得它是在伤害辩论。可又看看我们自己,居然会为一种极其登不了大雅之堂的辩风好不好而争论不休,这也难怪为什么当今辩手对其他人如此苛刻,对自己又那么放松,对这个时代绝大多数“普通人”看待辩论的眼光可以自动屏蔽,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去执着这个世界的输赢,别无他求。 曾记得一篇辩论是大学生心灵毒药的文章引来无数辩手尽显其能,可这不是空穴来风,我们越想把它顶回去就越是会在将来被它打击,失去辩论的土壤。我们应该逆来顺受。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自己能赢,更要让辩论正常化,能让大家接受。很多人对于辩论的梦想源于那个黄金时代,但它早已远去,我们正处于一个黑铁时代。

二、跪着辩论不耻辱的耻辱

1.失落的辩论

辩论这两年很少还带有什么神性。

辩论赛的水平每况愈下,辩手视界窄、格局小,境界高远、意韵悠长的辩论赛几近“灭绝”,比之街头骂街无非是多会了两个术语,能一边反驳一边指出对方具体犯了什么错误;要么就是上演三流言情电视剧的桥段,悲天悯人地告诉大家你不该啊你不该的……往昔对辩论赛、对辩手的神圣期望早已消散殆尽,而现在的最佳辩手们竟也大多沉醉在“最佳”的温柔乡里,鲜有人还在做点“辩手”该做的事。其实当下这“最佳辩手”四个字的含金量有大半还是那些传说中的古人在我们上辈子替我们挣的。

可能辩论的神圣本就是个历史错误,美错。不过即便是错误也是既定事实,大众不会莫名降低对它的期待。除非,被它一次次伤害。十多年来辩论赛的规格、受领导的关心程度、大学校方的态度、名赛的评委团质量、比赛质量、辩手本身的文化素质、辩论赛受关注的程

度、媒体报道的频度力度等等不断下降,辩论赛正遭受着一种全方位的降格,而且是一降再降。

从一些角度来看这些未必都是坏事,辩论赛已经成为了(一部分)学生自己的事,他们爱怎么做做什么样都自己决定。好比一场国企改制或者说把辩论投入到一个更大的市场,让辩论的“从业人员”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也是这一行的命运,自负盈亏。这很好,这年头与其奢望上峰像全民红歌那样来捧“全民辩论”,老天爷,那千万还是别了。

当年的辩论确是名校中的名校,精英中的精英,用铁打,用知识浸泡,百年才育出的珍品。所以随手拾起一枚都是璀璨夺目。拿到太阳底下照,用放大镜看,是越看越有滋味,就像天庭通向人间的万花筒,变幻多端。若是放在嘴里,真叫沁人心脾,再看那人,神采奕奕!

抱歉,再看如今。辩论赛大都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更有不少是腐烂恶臭只有苍蝇上下翻飞,鲜有慷慨激昂人心催人尿下的比赛,其模式也不外乎美国大片琼瑶哭戏,能骗两点眼泪的就叫佳作,一场比赛过后什么都留不下。辩论赛越来越多、越来越泛滥、越来越真烂。这里原因有很多,但辩手素质是一个基本得不能再基本的基本面,背后还包括大学教育质量和对辩手的训练质量甚至时长的下降,这些因素的天差地别直接导致今天的辩论不仅难看而且越来越多,越来越自HIGH,也越来越仅限于能从中自HIGH的人来HIGH。

辩论的重心从精英降落到人间,这种趋势恐怕是历史必然,从“行业”发展来看它不仅应该而且必须,至少我们不能再奢求有某种神秘力量,让它动用行政手段使辩论重新精英化,从而恢复辩论的精彩和生命力,哪怕最小的神秘力量都不行——比如学校团委。而这个重心下降的过程带来的各种乱象无疑是我们这辈辩手甚至往下好几辈需要面对的课题,无论是个人还是辩论网站抑或是辩论小圈子、整个辩论界都有希望阻止这种没有边界的滑坡。 我的意思是,这个时代的辩手自然要承担不一样的历史责任。

2.辩论技巧用脚投票的结果:正直辩论的惨败

辩论赛制已经无法阻挡一些不真诚的辩论手段了。

所谓辩论的真诚,起码每位辩手都应该说自己有把握的话,说(自以为的)真话(且对这个自以为有能力上的保证),不确定就坦诚地说不确定,哪儿查的数据就说哪儿查的,每一个论断都不超过证据所能担保的程度,这样的辩手是清白的。

可如今,有的辩手居然在场上随口制造假论据!编造数字!信口开河!打得对方哑口无言,赢得胜利。若不是得意忘形吐露玄机,可能败者一辈子都想不到对手是这么龌龊。更

龌龊的是,这样的辩手还洋洋自得屡屡作案前后跨度数年有余,所窃胜利也算不少,甚至与外宣称自己辩论风格就是真诚……

对此我的看法是,辩手的个人品行我们管不着,他自己会烂小JJ一辈子戴绿帽不用我们操心,但如果在一个制度框架内,骗人毫无影响,被骗却要承担败局(至少是不利局面),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结果可想而知。缺乏“对证据说明力的检验”的保障机制正在使“事实”的作用一再下降,从另一方面迎合了(大陆)辩论赛一个轻事实、轻视证据链逻辑推理、轻视事实证明力的转向,贻害无穷。

除了装模作样煞有其事地搬弄假证据,如今的辩论还有另一种很不好的趋势我称作“网络复印机”,网上的资料随便抄一抄就去打辩论,论文不看、著作不看、期刊杂志不看、新闻报纸不看、专家老师同学不问不管……总之高级复印机维基一下,中级复印机谷歌一下,低级点的百度一下就这么开战了。有些队伍好些,会查论文,但论文中的证据一样是不经思考不经检验,不折不扣的拿来主义,这时候辩论还要为中国学术论文的粗制滥造买单。于是一场辩论赛真正做到泥沙俱下,说着各种不可思议的事。(与其说是因为无知,还不如说)因为辩论态度不负责导致的虚假论据充斥着现今的辩论,即便是一些上档次的国内赛事都有名校强队使用令人啼笑皆非的论点、论据来为自己的观点佐证。

3.学会把“不对”用成“对的”。很快就学会了。

诚然,使用带疑问的论据有很大风险,搞不好是要输比赛的。某些荒唐话一出口就能引得一片哗然举座皆惊。但在今天,在大多数发生在“田间地头”的辩论赛场上,利用辩题的专业性、评委大众化,一些辩手已经能非常熟练地把握这种论据的使用原则:

1.明显有利于本方立场(或明显不利于对方立场,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两者是一样的) 2.不会引起评委明显反感(或更直接地说只要不至于直接判负都行)

3.适当使用证据本身的精确性、权威性、来源出典的模糊以及辩论赛的时间有限性来护身

只要做到以上三点,很多辩手就根本不在准备过程中仔细检证手上每一条证据,甚至明知道手上证据非常偏颇,也大言不惭地当真理来打,甚至编造。为了在攻防中占据有利位置,我可以让所有人都不舒服,可以潦草,可以造谣,只要能赢——因为它能让对手吃亏,

而质疑它成立的各种角度早已被我堵死——我可以解释、可以反过来质疑你、可以打哈哈甚至不回答……关键是我还可以继续抛出一个新问题让你继续难受,喘不过气来我就赢了。

4.辩论赛的核心竞争力——效率

当场上对方出现了我从未听说的论据,我又不能用其他所掌握的知识结合此一证据用合理的逻辑推得不同结论以推测真伪时,我只能信以为真,或起码对其成立为真束手无策。所以利用这一点,一些荒诞论据(不论编造与否、严谨与否、谁人编造)就可能将对方逼上刀山。而一般的评委(包括观众)又根本无从判断诸多论据是胡说八道还是真值得言之凿凿,只能(也天然应该地)将期许的目光投向反方,这时,反方就很迷茫:他不断地解释,害得自己的论证支离破碎也是输;他哪怕其中的一二不解释很可能也是输;他的四辩总结变成了驳论稿敌不过别人的演讲稿,他压缩驳论的比例就不得不提高辩驳的效率……有时候这种效率会高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详细说这种损益比,我们会发现在如今,提出论据的一方经过它的精心筛选“抛例子”、“抛问题”的代价很小,辅之一些攻辩技巧、操作战场的能力、熟练的切口、模式化的应答、团队配合完全可以做到进退有序、步调一致、层层推进、挥洒自如,打得既“有力”又好看。 而反驳方面对每一个偏颇论据需要调动知识积累、做逻辑推理、用矛盾的结论来证伪、最重要的是要花费思考时间、组织语言、用陈词的一部分来解释,尤其是丧失所谓自由辩论的主动权。

另外,在对抗性比较强的竞技比赛中,进攻永远是项主动技术,防守永远是被动的,防守总是要根据对方具体的进攻方式而不断变化(尤其是微观层面上的每一次交锋),于是辩论场上持续输出的一方不仅考验对方的抗击打能力、反驳能力,更考验对方的抗压抗干扰能力——如何在反驳的同时,完成本方立论、本方论证结构、本方观点向观众的输出。 同样的,如果反驳方不解释、不回应代价也可能很大。在没有心证的评委看来,对方论据自然生效、结论自然成立,即便是专业领域的专业评委也不太可能用心证去帮反驳方完成反驳(尤其在谬误不那么严重的情况下),而就算是最专业的辩论赛评判,恐怕也难以分辨反驳方究竟是没有能力反驳还是不屑于反驳,那么反驳时候的选点,如果稍有不慎,放过评委眼中“很大”的点那就糟了。

尤其当以上这一切重复发生多个回合之后,抛比接的优势更是乘数倍的增长。

5.为什么反驳那么难?因为它确实很难。

不得不说,辩论对反驳的要求天然包括了以上这些知识积累、逻辑推断、语言组织和对反驳顺序轻重详略的选择,我们大可以说这些都是辩论的必然要求,无可指摘。但荒谬论据的提出方只需要给出有利于本方立场的结论,并通过维护其论据出典的有效,其证明力就自然生效;而辩驳方则似乎有义务将对方提出的千头万绪逐一理清,哪些是推理不严谨、哪些是统计有问题、哪些是理论的断章取义、狭窄扭曲……简言之,论据方只消给结论,反驳方则需要追根溯源并展开此一结论背后的知识结构,通过更多的知识、更具体的语境才有可能(在理论上,合乎逻辑地告诉大家)对方为什么错。这些工作繁复且高深,难以把握,随着辩手能力地持续下降和辩论准备的粗糙浅显就变得越来越罕见了。

一方面辩手的积累已经大不如前,想要通过梳理知识结构,真正指出(同时展示)谬误所在的直面反驳越来越少见。另一方面辩手也越来越有能力让你来不及反驳,栽赃陷害隐藏得越来越巧妙。在这场抛与接的军备竞赛中,本来公平的较量已经逐渐演变成大家对抛的磨练,对接的“扬弃”。

于是,尤其在自由辩论中,就诞生了一种有组织有预谋地“强推战场流”。事到如今,这种战术往往罗列明显有利于本方立场或为难对方立场的几种极端特例并以此发问,整场自由辩结构明晰、层层递进,且善于将对方强行纳入本方的陈述节奏之中。如何强行纳入呢?那么就需要非常坚定和理直气壮地只问不答、交锋有去无回、回避重点也无视对手发言、不轻易交锋、不敢也没能力深挖等。 这里我想谈两点,

首先,自由辩论本就没有谁掌握主动权谁得胜的标准,这可以算是个误区。围棋不可能判断每一手谁主动谁被动,然后谁主动得多谁就赢的道理,足球篮球也没见过用控球权来判胜负。更多地抛问题还是更多地回答问题都是可取的,都能有效果,只要能出效果什么主动被动权当是浮云,即便一方一直在回答,但回答得漂亮还串联起了一个本方扎实严谨的立论,让人听了不仅信服而且豁然明朗,那么无论哪个角度都是回答方胜利。这一方面可以参考99年的西安交大,或是黄执中。

第二,回应确实比攻击难得多,用最简略的话说,只有比对方知道得更多,你才有可能指出他的不当之处,以及这种错误对双方论证有什么影响。我举一例,

我说“克劳奇是当今足坛最好的前锋之一,因为他足够高,有控制力,只要传中落点合适,他将无往不利。”——他可能是网上摘的,某人说的,或者干脆就是我拍脑袋想的。 显然,对足球不甚了解的同学可能不知所云、将信将疑、很难进行反驳,也根本不知道该从哪个角度来质疑这个观点。如果出现在辩论场上,恐怕只好放过。相反的,你对足球运动以及当今足坛越了解就越有可能拿出更多的角度、更形象更有说服力的论据。这也应了那个很简单的道理“没有知识就没有发言权”

无论是西交四剑还是黄执中,无论是读书还是辩论赛的经验都实在超过我们太多,所以当他们面对同样不那么强劲的对手能打出真正的挥洒自如、指哪儿打哪儿的比赛,这种逍遥淡定已经是我们很难复制的了(还好,还没有完全绝迹,就大陆还有一两名,两三名的样子)。如果正方双方都有这种实力,自然就是我们盼望已久的“真正”的辩论赛。

6.无奈还是逃避?反正为了输赢

同时,正如一位辩论前辈所指,栽赃是愚蠢低级的手段,但它可能有效,甚至得胜(我理解为用自身主动犯错来杀伤对方)。而反栽赃则应该是辩手的基本素质(毫无争议)。可问题是如果有些栽赃根本来不及在一场辩论赛中解释完,那怎么办呢?同理,当对方的荒谬、不严谨、偏激已经多到不行的时候,辩手居然突然发现,自己居然被一个看似对手处处破绽、自己随时都能占先的“大好”局面所包围,千斤重担和一个(对待真知)无比轻佻的对手作战,就因为功力不足反被带垮了。

当大家“体格”都差不多弱的时候,没有人能使得起逍遥派六绝,大家的注意力已经全放在磨练脏弹、人弹的“恐怖袭击”,严谨有序压迫感十足的阵脚,闪转腾挪拒不交锋同时又不显出不愿意交锋还能指责对方不回答问题的……额,的什么呢……的技术吧。所以大家用了几年的时间摸索,终于编排出了一套能够容纳潦草论据能同时打得荒腔走板却又威严壮丽的方法。

知识栽赃(包括有意栽赃,故意无意使用不严谨的论据,错用误用断章取义,用特例个例片面论据冒充全面问题的回答等等)成本低,摘帽子理关系说清楚的成本高要求高,这成了当今辩论无法克服的一大问题,这里一部分是能力不及造成的,一部分是辩论赛制过于注重形式上的激烈交锋,短平快,缺乏深入讨论的机会,缺乏检证环节、程序和可靠保障等造成的。可以说这些问题将辩论引向片面,在这几年的实践故意突出了辩论立场的偏激的一面,回避了正反合的合一过程,放弃了对知识的综合和梳理步骤,同时也放弃了立论结构完整的可能。

7.放下书本,辩手投降

辩论由两个片面又同时有一定正确性的命题组成,那些尖锐的表象追根溯源都有其内在原因,当今辩手只注意“尖的感觉”不重视两头尖——也就是矛盾的结构,不重视两个对立命题的合题,甚至连辩论的主题也不去全盘把握,这比赛虽然对抗性、激烈程度比过去上升了好几个档次,但比赛越打越浅、越打越偏激、越大越不说人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了适应这一系列变化,辩论赛的立论开始越来越简单,既不像过去大陆“古典”的立论追求结构完整理论丰厚,也不像宝岛辩论主张明确、一根逻辑链条严谨连贯,而更多是一些片面粗浅论点的拼凑——以承载一堆片面的论据。

于是从立论框架到整个准备过程就变得无比简单,找例子、找数据、找名言、找理论,一旦找到有利于本方的内容立即拿来,把几种主要的有利并列,既为本方立论。实战注意陈词的节奏、攻防以及语言组织,自由辩强开到底,结辩再拿出一套所谓价值来感动世人。一场辩论赛就速成了!

和攻防的论据交锋一样,立论也是可以通过能力比出高下的,要了解对主题的不同侧面(包括一些偏激的侧面)各有什么作用这就需要对主题能有全面的把握,你能了解得越全面,就越清楚那些模凌两可、偏激片面的论据为什么会微不足道——这才有说清楚的可能,自己都不懂那还说什么呢。

8.投降久了,不如为两手空空欢呼吧

如今的辩论准备对如今的辩手来说比较多得出现如下三种情况: 一、无力也不想好好准备,于是只对与辩题立场直接关系大的结论敏感。

二、想好好准备但却无力,结果要么同上,要么就是理论半生不熟知道一两家的说法,或者一样只是知道一两家的结论。

三、不得不快快准备,等于考验平时积累+准备效率,因为平时没什么积累,所以必须准备得有点效率,于是形同不好好准备……

以我最后一场辩论的辩题为例,安乐死是否符合人道主义精神。随便想一下就要包括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医学、心理学等等,还有各学科、名人、公众对死亡的态度;文学作品、名人名言甚至是遗言;自杀问题的合理性、不合理性、渊源、作用、社会评价、道德评价;处置生命的权利,自由的边界,政府对个人自由的干预,疼痛感的界定,疼痛的病理基础,临终关怀,临终心理,病理心理,现代化医疗体系,工业化社会,现代性。人道主义精神、红十字会、国际人到组织的运作等等。当然还有前人辩论的经典录像、文字稿、赛事评价等辩论资料……

已经很难想象在如今的辩论赛一来还有辩手平时对这么广博的问题有一定深度的积累,二来还有辩手赛前认真视察论题的每一个细节,给每个细节都安排好他们应该的位置,当知识铺垫完成(或至少大致完成)之后再架构立论。

那场比赛中,我自己只完成了一小部分,后来有两件事情促成我对立论的处理,a)我病了……b)我深知同济一定会很简单立论,绝大部分攻防讨论安乐死的操作,四辩讨论生命的价值。因为他们一贯的风格,也因为他们比赛前几天还去打上外的(?记不清了)表演赛。令我自满得意的是即便这般草率,我们依然能在资料学识上压对手一头,至少四次强吃对手知识,形成了强反效果。令我羞愧难当的是这样的辩论赛真的很少提供营养,都是浮华。 而坦白说,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辩论赛是你奈何不了我,我也奈何不了你,你说的我不懂,我说的你也不知。双方从架构开始就像两名执着的拳手,都挡不住对方的直拳,都执著于一拳拳地打脸,这场拳击赛的双方从头至尾几乎都只有这一个事先安排好的套路,然后不断循环上演好多遍,你一拳,我一拳,你还是这拳,我还是这拳,你一拳完全不顾我打得一拳,我一拳何必要管你怎么打那一拳,一拳,一拳,一拳,拳……赢的一方是因为力气大、拳头密,输的一方或是因为攻击绵软或是因为防御崩坏,被推死了。

很遗憾的是,我还有关于现今辩手对理论的态度的批判,对待辩论赛场上价值的态度的批判等等没有写成。不过写再多也不过是为了举例,以上已经足够我连贯本篇的中心思想,我就暂时不等他们成稿,也避免了被喷被嘲的可能。

三、新辩论荣耀

1.化质为量带来的价值重构

讽刺的是,辩论重心下降一方面从质上严重拖垮了辩论赛的水平,又在量上极大地推动了辩论赛的繁荣。显著的变化是辩论赛变多了,各类比赛层出不穷,办比赛的需求也比过去大了很多,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有二。

一是由大赛推动的辩论评价结构的碎片化。过往比赛少,所有精英都同台竞技,国辩全辩省辩市辩校辩层次分明。一切奢侈品都是等级制的象征,辩论在坐拥奢侈的同时还负责指导普通辩手何为好的辩论,辩论何去何从的大问题。而大赛则负责凝聚辩论价值观,引发辩友探讨,鉴定辩论实践的重要作用。但比赛越来越多之后,大赛小赛的规模、层次和质量、水平纷纷脱离,任何都比赛再难营造最高殿堂的效果(当然主要原因还是辩得差了),重要比赛大比赛的概念由此变得稀松平常甚至毫无意义。

二是辩论赞助商越来越少,比赛多了需要赞助商的场合也多了,由于辩论比赛至今未变的低效益,越来越少的赞助商愿意慷慨解囊了。另外由于辩论赛增多,强强对话的顶尖对决反而变少了。以上海辩论为例,几年来几乎就很少有什么比赛能保证各校精英尽出,即便

是16校甚至32校这样的大赛,也会由于周期过长出现各校主力轮流考试或者休息而二队出战的搞笑场面。

更重要的是,网络的加入,使辩论环境虚假繁荣带动了一大批网络辩论爱好者。如今备受争议尤其被某辩论网站抨击的所谓辩论名校以其底蕴、涵养和辩论传统自有其相对坚固稳定的辩论价值观,并时常有老师指点、学长推敲和实践检验,他们的辩手也能相对独立而自成一格。而网络上的大批爱好者由于本校辩论环境差、辩手整体素质不佳、交流机会少,可能很轻易地就站上了相对封闭环境里的辩论顶峰。此时网络似乎的确打开了交流空间,为辩手增长见闻打下基础。

但随着辩论标准模糊化,辩论成绩成了这些网络辩论爱好者在缺乏经验、缺乏锻炼的情况下衡量辩论好坏的唯一标准。又因辩论赛含金量大幅缩水,辩论履历开始变得不那么扎实。只有在少数几个不断关注全国各地海内外发生的所有辩论赛的华语辩论圈老辩手,才有可能判断一个满纸最佳的辩手是不是真货。看似冠军奖杯盆满钵满的辩论队,实际只在一年里打了两次重要比赛,还都没赢。这些因素完全使一个新人辩手、网络上的独立辩手甚至高中生辩手失去方向。

本来我们还可以用横向比较的方法来衡量个人与团队的实力,但随着辩论从业人员量上的爆棚这样的比较变得越来越难。如果辩手不主动地看远一点,尝试着多看到点东西,他们会很容易看到自己头顶这片天的尽头,会以为那就是神。

2.顺应潮流的时代巨人

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年来在同行们的不懈努力下,辩论已经没人要看,而我们仍以极大的热情孜孜不倦地继续努力着。我看到我们办许许多多比赛,不管是骡子是马都上台溜溜;这些年我看到的辩论赛理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而由各地各校各代表团各辩论网站纷纷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封神拜神运动,风风火火,网络上铺天盖地,让人诧异好像辩论比以前更好了。

有人说辩论赛的技术确实比以前要更高级得多了,但我想不论是因为新加坡式传统华语辩论赛发展的必然路径,还是因为辩论赛重心下降的必然结果,还是因为别的原因(肯定有,不一一列举)辩论赛的内容确实比以前要糟糕多了。

有的人身处乱世更有了吹嘘的资本,因为它们更难被验证。越危难的时刻,无辜者就越需要狂人,因为他们自信满满的言语恰好能给坚定的勇气。所以我发现越来越多的辩论大神“被出现”,或者——更多地——自己心甘情愿地闪亮登场。

这是极不正常的,我没见过邓哲、熊浩自吹自擂,而偏偏是那些不那么厉害,却又有点成绩的辩手最欢腾。可你知道这点成绩算个什么?胜负之外的东西要站在胜负之外来看,不然辩论会成为一件永远自成意义的玩物。

这些巨人不是靠自己站起来的,他们是吹起来的,是被人拔起来的,一阵风来一阵风去,不能长久。

3.再议辩论去精英化的重心下降

辩论看上去很好干,有一张嘴就行。如郭德纲形容相声一样,辩论看似容易,但台阶其实在门槛里头。跳舞身材不好就是不行,唱歌嗓音不好就是不美,这都一目了然,唯独辩论,似乎能说就行。“但为什么你也能说我也能说,偏偏你买票听我说话?”

记住,辩论永远是一项登台的活动。有舞台就有聚光灯,有表演,有观众,什么意思?就是所有人聚焦在你身上,看。那辩手要做什么呢?当然就是让观众值得看。

其实每一位观众都是“买票”来看辩论的,或者至少都是支付了成本来看辩论的。一场辩论一个钟头,还远在报告厅、图书馆,即便是看视频看直播,有这点时间我为什么不能玩DOTA、玩丝袜、看演唱会、看街舞、踢足球、耍妹子……就非得眼巴巴望着你、听你说教?莫名其妙。

换个角度想,现在你在讲课,内容就是今天你的辩题,底下的学生不能和你互动、不能开口说听懂没听懂(最多只能用皱眉摇头胃疼状乳酸样或者佯装起身上厕所来表达……对!就是平时你上课听不下去的表现),同时还不停有一个反对你的声音随时提问、干扰、反驳,请问这时候你有信心把这堂课上好,完成掉,并且,最后让学生们心悦诚服打心底里认同你支持的观点么?就我的观察别说辩论,就是没有干扰地让你讲,许许多多比赛的许许多多辩手都根本不具备让观众听懂、想听、相信的能力。

所以辩论并不是谁都能干的。德云社一年收一千多个徒弟能留下的只有五六个,辩手每年新增那么多,登台几无限制,现在的辩手实在太不把舞台当回事了。

就算不是演讲,我们在台上演讲、朗诵、表演、说俏皮话,你有信心说我这个表演比隔壁十大歌手强,比楼上练瑜伽的强,比舞蹈社团的美女如云还靓丽,比这个好比那个棒……都比得过么?我们可以很机敏地发现,辩手不用(似乎也不应该)和歌手比嗓、和舞蹈的比腿长、和运动社团比荷尔蒙、和动漫同人比宅比腐……好吧我开玩笑……用最不具有扩展市场的头脑来说,辩论有自己的目标群体,没必要和那些人争抢,那么我的问题就是来看辩论的人都冲着什么呢?为什么一样是站台上说话,我不去看郭德纲相声呢?

辩论如果没有意义,那一定是我们这些辩手自己毁掉的。

前面提到过,将辩论重新投入市场,既然是“市场环境”就不再有行政垄断,就不再有天然的消费群,就再也不是供给紧缺。当老百姓真正发现,我们从来都不需要辩论,没人愿意“消费”它的时候,它就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种市场厮杀将有利于找准辩论的定位,挖掘辩论更本质的意义与更普遍的社会功能。

4.值得起票钱,我们是大学生辩论活动

兴冲冲地去看辩论赛,原因可能五花八门。同样是去电影院,同样是看一部电影、一本书、一个讲座理由也可能很多。如果辩论赛有一些稳定的持续生效的意义,那它就起码能吸引这些意义的追随者;如果辩论赛能产生的这些意义足够深远,那它要做到恒久弥香就不难。我们不需要所有人都来看,但最少也得让看得人觉得值不是么?德云社最不济的时候台下只有一个观众,这个时候郭德纲没有走上台上摆两个美女搔首弄姿或是依托电视台夜总会的不归路,如果剧场相声没有意义,它就不会重生。

要说有骨有肉的相声。好笑是相声的前提,那是相声的形,不成形的东西太吓人,扔一堆人肉在你脚下恐怕不疯才怪。可相声不是笑话集,把可乐的东西凑一块儿别人记不住,因为这样的作品鲜有神,没有主旨没有逻辑连贯没有所指往往并不能流传后世,这就是为什么《关公战秦琼》或者《虎口脱险》能成为佳作,而郭德纲自己创作的相声却不太让人记得住。所以郭德纲是一个基本功好、表演传神、对传统相声传承贡献巨大的相声艺人,从技艺的角度也算艺术家吧。紧凑连贯饱满,全是精华,多一分累赘少一分不能,随便动哪里都显得亵渎……这样的好相声已经很久没见过了,这样的好辩论也好久没见了。

我们当然有很多办法喂饱观众,让他们充分地爽起来,暴力宣淫都可以极大满足人们的欲望,但它换来的必然是更多数人的反感。不要忘了我们是辩论赛,大学生辩论赛。公众和同学们对我们是有期待的,这种期望我相信每位辩手踏上辩论之初都是一清二楚的,不能磨练了两下技术就给忘了。

神形兼备的辩论赛正是现在我们最缺的,我们不缺笑料、不缺程式、不缺技术,我们唯独缺内容、缺思想、缺含金量。

我之所以谈了那么多辩论重心的下降,并不是要把他们重新提起来,也没要把如今辩论没落的原因全都归结于它,我更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对草根辩手什么的……我只是想强调,在年代轴上,辩手的差距实实在在。我们需要知道到得更多,扎实得更多。

请诸位辩手们,放下,不要对方法那么执着,我们已经对内容汲取得太少。如果这一行真的是一群“矮子”和几个“巨人”,当他们走向常人中间时,会感到巨大的落差。所以在忙我们自以为的辩论,在念叨我们熟知的技术时,怕是已经离该把握的对象渐行渐远。

四、辩手的封闭循环

1.再看胜负是唯一的标杆?

之所以能拿同济辩论举例是因为这些年在杨皓同学的经营下,他掌管着辩论队人员选拔、培训、去留、会长任命、参赛机会、协会的宣传机器、公共账号……掌管着一切。我当然不是要点评外校辩论的运作模式。而是事实上,这几年杨皓同学早已将自己的目标和同济辩论的目标融为一体,以至于旁观者实在分不出来一个高喊为了同济辩论的男同学到底是想着谁?于是对这一典型的剖析就不偏不倚地解释了一所学校这几年辩论的所有问题。 非常有意思的是,杨皓曾经多次阐述自己这样的辩论观——尤其在输比赛之后,同济辩论就是要赢得观众,胜负其次,打出观众满意的比赛才是辩论真谛。但昨天因为辩风引来诸多辩手不快的时候,好像这些辩手统统不是观众一样,输赢又变得说明一切了;同样的,同济辩论在输比赛之后念叨过对手的强推战场,在输比赛之后指责过对手取用伪证。说这些我并非像揶揄,只是怎么看都是出现了巨大的逻辑问题。

所以鉴别思辨含金量的重要标志就是逻辑一致性,这样我们能剔除很多成功学畅销书,从而真正提高。反过来,真正要做的不是写成功学感悟,而是严格思辨。

起码我们若是用胜利来衡量美丑对错,用技术去判断人心向背,离真理太遥远。

2.还原本真的辩论

辩手具备找理由的特殊能力,而最怕辩手为自己找理由,因为我们很快就能看到一位辩手给自己构筑一个坚实的堡垒,他有一套完全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捍卫模式。惧怕的不是这种观念会有多怪异,可怕的是这种观念是封闭的拒绝与外界交流的。不会有新信息的介入,任何异质会被迅速地反驳掉,自己将永远胜利。

曾经支撑我辩论的动力也是辩论救民,我曾认为思辨能力将是补足民族智识缺陷的重要一环。可是我错了,认识的辩手越多就越发现辩手们已经能够将自身的逻辑问题弃之不顾而堂而皇之理直气壮,已经能够将事实颠倒再反转最后为自己所用了,我们太能说,以至于什么都是对的,就偏偏没有错过。就算犯错也是用嘴说,很少用沉默来表达接受,我们太能说了。

这一点在辩论场上也有所体现,就很少有人说自己错了。怎么能说呢?错了不就输了么?

关于以上我同意熊浩学长的说法,要时不时地注意,适当与辩论保持距离,不要太投入。正是辩论执着胜负,这才是辩论心魔的地方。辩论的意义在于打开看待事物的第三只眼,而这一路上的成败将无一不是孽障。

这样总比穿戴着辩论拼命维护自尊自傲自大自狂,实则守着内心那份自卑孤寂要强;这样总比用辩论武装自己却毫无怜悯之心,践踏弱势群体口诛笔伐要强;这样总比挥舞着辩论拿它泡妞,用它享受闪光灯要强。那样的辩论是枷锁。

五、一种外化的辩论观

1.关于辩论赛技巧和学识的内化

下面我谈谈我辩论理念的一部分,外化的辩论观。既不成熟又写得仓促,就像水桶里倒不出来的饺子,颇让我难受。

第一是辩论技巧的内化。辩论赛的技巧是伴随着辩论赛的形式应运而生的。辩论赛本来就是发给双方两个有明显疏漏的盾牌,要双方搏斗。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辩论技巧是因为自己的知识有盲区,自己的回应有弱点,并不自信,而要用技巧去掩饰。反过来也就多了很多挖掘对方弱点的技巧。我承认探讨这些技巧是辩论赛独有的快感之一,但我们不应该本末倒置,最应该做的难道不是强身么。

走向技巧,拥抱技巧,熟练技巧,忘记技巧,超脱技巧。把眼光放得更高,回归常人,回归生活的平静,回归最真实最个性的自己。必须清楚,技巧是为了更好地阐述自己,更完整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最大的功夫在自己。

第二是智识的内化。我曾经和执中学长讨论过关于为什么现在辩手经常会在一些专业知识或者理论上卡壳,我觉得这是知识点(包括论据、包括论点、包括修辞)不是从辩手的内心生长出来的缘故,知识点是从自己的外界借来的,打完辩论赛就忘,租期一星期……这样的东西终究不是自己的,所以辩论只有认真准备才能有效果,也只能认真准备的辩论才有比赛的价值,才有可能对得起观众——所以现在越来越泛滥的辩论表演赛真是把辩论往绝路上逼,这样它真的不会干的过相声的……

把自己已有的知识架构充分的打开,与外界交流,思辨,整合,重构成新的知识架构,就好像树又长高了几寸,就好像果又熟了几分。好的辩论水道渠陈,不好的辩论揠苗助长。 技巧的做法是不寻思生长内心的树木,用一种装模作样的方式做得很大,它必将负于真材实料。

所以结合以上两点,另一个时髦的辩论赛趋势也应该刹车——复盘,尤其是那种记述文类型的复盘,几乎没有用人用处。真正要做的是对比赛大问题大是非的梳理,早到细部决定战场输赢的小环节的梳理,还应该有一篇自己对这个话题的有思想价值的看法——这些东西我基本只能看到老人(退役且活跃在辩坛的前辩手们,比如兰总)在做,新人几无。

2.内化的展开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终要换来绽放的过程,内化与积累的最大区别在于积累未必自省自觉,未必适应原来的知识结构,未必能形成新的逻辑自洽的思维体系。但一旦努力去重复内化的过程,得到的就是天然去雕饰的辩手,人格将取代辩格更永恒地闪光。

这里内化的辩论不拒绝技巧,相反的我从小学三年级就看辩词,许多经典烂熟于胸。很多辩手太忽视历史资料,01年以前的录像基本就只看过国辩决赛,古典辩论时期的立论架构、攻辩问题设计、自由辩的反驳都很有特点,就是光看录像都不至于辩得那么差。 同样的对于学识的内化过程大多数辩手也很欠缺。大学期间我先后买了千册书籍,这并非了不起的数字,但在辩手当中也算过得去。关于辩论我有30多万字的摘抄,14万字左右的对辩论的思考随笔,曾在一段时间内将谷歌百度迅雷BT电驴优酷土豆等等键入“辩论”显示的每一个链接都一一看过,自诩所有网上能找得到的视频都看过……我从不向自己学校辩论队之外的人讲这些,因为这些怎么看都像吹嘘,我也不展示我的辩论随笔,因为我根本还没想好……我要说的是,多看多想多写是辩论的唯一真谛。

内化依赖大量输入和思考完成。即便如此,我仍然不是个出口成章的辩手。很多朋友都知道上个暑假我搞了一个老罗家教,报名人有很多,实际我教的一部分同学里,没有一个人做得下来——尤其是这些看似和辩论关系不大的听说读写,我没有设时限,于是几乎也没

有一个人交过一份作业。我相信大家都自己完成了,没有完成我布置的那些,完成了自己的部分,这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内化方式,但却不一定能把它拿上台。

我们总以为辩论赛是个特别的比赛,它有它自己的规矩,我们很少在台上做自己,其实并非自己不可爱,而是不知道自己的可爱能不能打动人,于是千篇一律,学那些保准管用的。在此特别提一下黄执中胡渐彪等对于大陆辩论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它打破了大陆辩论对于四辩甚至辩论的传统认识,让大家彻底意识到“哦!原来辩论还可以这么打啊?”。另一方面,这种划时代的意义很快又变成了一种新的桎梏,大家逐渐只知道“辩论要那么打”,无非从老八股变成了新八股,这都是自己不够丰满强盛造成的。 所以我的辩论方法也很简单,

学知识、说自己觉得对的话、用平常心来反应,用普通的良心来判断大是大非。 真简单。

比如我这辈子打辩论就没愣过,因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要么还有不确定、不一定、我不知道、听不懂……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呗~你说这么辩论不是很简单么。

要知道普通辩手拼发育,谁嘴快、语言组织好、谁多知道两个成语、谁多知道两个知识点谁就赢;合格辩手拼力战,拼的是攻防计算;上层辩手拼立意,讲究立意高远;顶级辩手拼的就是两双拳头两只脚,就是人本身,不加任何其他。 所以内化的展开过程,就是找到自己的过程。

3.外化辩论观实践经验

如前所述,这种方法至少在我见到的这两年成功率很低,大部分人都坚持不下来,我也看到无数辩手问我该怎么提高如何进步,但我真把一条路指出来的时候他们又退缩了,又去找别人怎么提高啊怎么像你一样啊?

这些人在找的是捷径,根本不是提高的路子,再不济你把成语词典或者唐诗三百首背下来,我就不信你不高。

这样的辩论理念准备周期漫长而辛苦,平时积累内化的要求高,对辩论赛技巧容易忽视,这些都是影响成绩的缺点。

不过这样的辩论观有两大显见的好处,一不塑造封闭的心灵,二学习成绩优秀。华东师范大学辩论队五年的风风雨雨虽然在胜负的道路上蹒跚,但在智识上成熟而有见地,看着

08级辩论队几乎集体保研的壮观场面,看着他们笔触留下的是独立思考的博文,我作为几年来实际的负责人,真说一句,吾心足矣。

六、小结

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什么能让我们立于辩论之外,甚至是辩论圈之外,来认清辩论,从而认清我们探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到最后我交代了一种锻炼的方法。

在这里又不免牵扯到辩论赛竞技意义上的胜负,一种从来没赢过比赛或很少赢比赛的理念很难有立足之地,辩论的意义固然需要胜利来支持,但在辩论或者人生的终场哨响前,没人知道此刻的胜利换来的是不是永恒的价值,没人知道高举欢呼的双臂是不是能一直勇敢下去,抑或是滑向越来越深的沼泽。曾几何时朗诵式的辩论击败了所有人,一种初生的理念可能会受尽挫折,如果就因为失败而放弃它,而藐视它,我们会失去很多伟业。如果那样我们将不会有乔布斯,而只配拥有永远山寨的腾讯企鹅。

所以今天的总争论不是要剿灭一种辩论方式,而是基于理智对一种辩论方式进行评价,对它的好坏进行鉴定。既然辩论要辩给更多的观众看,那么大家说不好,怎么会突然就因为它是一种计策,一种谋略,突然因为它能取胜就变得好起来了呢?

世界是很残酷,但这恰恰是我们辩论人存在的全部意义,不是告诉大家这个世界还有“弱肉强食”,而是告诉大家,这个世界还有“不应该”。如果连这点思辨能力都没有,那辩论必将与我们所憧憬的一切一道堕落。

这就是我辩论的道。我会赢下去,谢谢大家。

08级辩论队几乎集体保研的壮观场面,看着他们笔触留下的是独立思考的博文,我作为几年来实际的负责人,真说一句,吾心足矣。

六、小结

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什么能让我们立于辩论之外,甚至是辩论圈之外,来认清辩论,从而认清我们探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到最后我交代了一种锻炼的方法。

在这里又不免牵扯到辩论赛竞技意义上的胜负,一种从来没赢过比赛或很少赢比赛的理念很难有立足之地,辩论的意义固然需要胜利来支持,但在辩论或者人生的终场哨响前,没人知道此刻的胜利换来的是不是永恒的价值,没人知道高举欢呼的双臂是不是能一直勇敢下去,抑或是滑向越来越深的沼泽。曾几何时朗诵式的辩论击败了所有人,一种初生的理念可能会受尽挫折,如果就因为失败而放弃它,而藐视它,我们会失去很多伟业。如果那样我们将不会有乔布斯,而只配拥有永远山寨的腾讯企鹅。

所以今天的总争论不是要剿灭一种辩论方式,而是基于理智对一种辩论方式进行评价,对它的好坏进行鉴定。既然辩论要辩给更多的观众看,那么大家说不好,怎么会突然就因为它是一种计策,一种谋略,突然因为它能取胜就变得好起来了呢?

世界是很残酷,但这恰恰是我们辩论人存在的全部意义,不是告诉大家这个世界还有“弱肉强食”,而是告诉大家,这个世界还有“不应该”。如果连这点思辨能力都没有,那辩论必将与我们所憧憬的一切一道堕落。

这就是我辩论的道。我会赢下去,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ln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