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文集

更新时间:2024-02-19 09:46: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路遥作品

路遥作品

路遥的代表作是《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并被改编为电视剧;中篇小说《人生》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为电影;《风雪腊梅》获1981年《鸭绿江》作品奖: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1979—1981年度《当代》文学荣誉奖、1981年5月“《文艺报》中篇小说奖”二等奖、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

篇二:关于路遥作品的自传色彩的材料搜集

关于“路遥作品的自传色彩”的材料搜集

姓名:吴瑶(51203010041) 班级:文教系汉语言文学本科班

我认为,任何作家的作品都多多少少带有作家的自传色彩,因为创作作为一种艺术,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如果,没有作家的情感和生活实践的参与,那么是无法创作出一部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所以具体结合路遥的作品,由于他的作品我已基本读完,有关路遥的研究资料,包括回忆录,自传,他传也略读过,越是发现他的作品里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对于如何探寻路遥作品中的自传色彩,我采用的对比的方式,即将路遥这个人的真实生活与作品中的主人公的“虚构生说”进行比较,并且我将对比的内容分为如下两大类:人物的出生成长生活环境,人物的性格。其实也就是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对比。

一、人物的生活环境

1.“我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生于陕北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在农村长大并读完小学,以后到县城读完高小和初中。青少年期间大部分时光是在农村和县城度过的。十七岁之前没有出过县境。中学毕业后返乡劳动,并教过农村小学,在县城做过各式各样的临时性工作”。

-------《路遥小说选》自序

2、你知道,我是一个血统的农民的儿子,一直是在农村长大的,又从哪里出来,先到小城市,然后又来到大城市参加了工作。农村可以说是基本熟悉着。

----《路遥文集<关于<人生>和阎纲的通信>》

3、当时我上小学,我父亲是个老农民,一字都不识。家里十来口人,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只有一床被子,完全是“叫化子”状态。我七岁时候,家里没有办法养活我,父亲带我一路讨饭,逃到伯父家里,把我给了伯父。那时候贫困生活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十分强烈的印象,尽管我那时才七、八岁,但那种印象是永生难忘的。

----《路遥文集<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

4、父亲孙玉厚,是个老实巴交的人,苦熬苦挣一辈子,也没有挣下什么家业。由于宽厚待人,弄到一家人连栖身之所都成了问题。老人感叹着:“都怨你爸爸没有什么本事啊。”他也确实没有在箍几孔窑洞的力气了。在这样的家庭,少安过早地成熟,也过早地挑起重担。本来,这个穿戴破烂的学生,总靠第一名,是“读书的好材料”,但他还是平心静气地开始了他的农民生涯,并决心成为一个出色的庄稼人。“他帮父亲养活一家人”,“一家老老少少都指望着他。”他十八岁就担任生产队长,好像是个没有童年和少年经历的人。

_______《路遥研究资料<诗与史的恢弘画卷>》

小结:从以上资料可以证明路遥的青年时期的生活是极度困顿的,《平凡的世界》与《在困难的日子里》尤其能证明路遥的写作参与了自己真实生活的成分。

二、人物性格方面

1、高加林和孙氏兄弟生活在交叉地带的断裂层,不屈服于命运的重压和非凡的献身劳动精神,是他们的又一共性。尽管这三个青年都出身于封闭落后的高原山区,黄土铸就了他们的执着,黄河塑造了他们的韧性,作为农村青年的心灵导向,他们始终从精神上未被小农意识的汪洋大海所吞没,但这不能遮掩他们从心灵深处对父辈创业糊口吃苦精神的顶礼膜拜,即使像高加林那样从没有做农民的准备,“一旦被编入农民的队伍,他照样挥动撅头,吧上身脱个精光,玩命地挖起田埂,两只手打了血泡,他还是疯狂的干着”这种毁灭性的劳动方式,一方面试图向世人证明:衡量一个优秀庄稼人最主要的品质——吃苦精神,我完全具备;另一方面也是跟一众势力挑战——你们可以在物质上无限占有,但在精神上休想使我屈服。后来在抗洪救灾中,高加林吃苦酣战的献身精神和才华横溢的艺术头脑,正好注解了他的宣言。孙少平一样忍受着“失业”的痛苦,他只身踏上通往黄原城的路,拦小工,下煤井,历尽艰辛和屈辱,可他对生活的洞察理解不知要比那些工头干部高超多少倍。孙少安依靠辛勤和智慧,建立了双水村第一所“私学”,深得乡老乡亲的青睐。由此可知:劳动创造了一切,劳动使人生变得格外耀眼。

____《路遥研究资料<论路遥作品中的三个男性青年形象>》

路遥之所以安排这样三个青年人的性格与命运,是有一定的根据的。我相信一下的材料会证明这点的。

2、少年时期,是路遥人格形成的第一阶段。一九四八年,路遥出生在陕北农村的一个穷苦人家。在平凡的乡村,他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读高中以前,他没有到过县城,他知道的世界,所幻想的世界就是他周围的世界。封闭而贫穷的生活使他聚精会神地关注着周围的一切,并把这一切牢牢地印在心里。在艰难的日子里,父老乡亲们勤俭、节约、忍耐、顽强抗争,团结共济的良好的品质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张扬。在他的想象中,“真正的”生活于土地上的人们是力量无穷的,他们或许会失败,会受挫折,却永远不会倒下。后来路遥在他的作品里所倾诉的,就是对充满生命力的乡邻们的深情的爱。同样,由于他的观察和切身体验,在他的意识里,辽阔荒凉而冷峻的黄土地和黄土地上生息的人是息息相融为一体的。这徒弟和人拥有同样的品格。广袤而平凡的土地里蕴

含着无限的力和美,它养育了一代代平凡的人,伟大的人。这一代的人,像他周围父老兄弟一样,用他们的智慧,毅力和全部的生命力抗击着铺天盖地的人为的、自然的灾难,他们的生命力浸润着这个名族的历史。这是他感受到的名族历史与名族文化的核心所在,也是他人格形成的基本点。少年时期的路遥,尽管没有从理性的高度认识这种顽强生命力,也没有清晰、明确地感知它,但是,切身的体验,观察和感悟,使他与西北黄土地、与黄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民、与黄土地千百年历史融为一体,使他的人格具有了广阔、深远的内涵。

___《路遥研究资料<论路遥人格形成及其特征>》

3、路遥的乡村教师经历,是他人生历程中的重要一步,也是他人格生长完善的重要一环。他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又回到了乡村。回到乡村,已不仅仅是i个简单的回返。这时的路遥已经有了一定的学识,眼界,能够更贴近地感悟,认识黄土地的每一次心跳与叹息。每一次希望与失望及其黄土地上足音的轻重缓急。一句话,乡村教师的视角使他可以较自由地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与黄土地上的氛围融为一体。

____《路遥研究资料<论路遥人格形成及其特征>》

4、路遥的使命感,来源于他对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来源于黄土地给他的“催迫”与使命感。他生长于西北黄土地,对这里的土地、这里的人民有着无比虔诚的热爱和庄重的钦佩。他借孙少平之口:“这黄土地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稠密。在这个世界里,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这些人的智慧不是哲理修养,而是来自于生活斗争和历史传递,来自于祖祖辈辈的生活经验。这个是这种认识,使他不能忘怀名族与人民,不能忘怀那些普通人。

······《人生》比较简明地表现了他(路遥)的理想。作品里,他一再强调高加林出类拔萃的才干和魅力:写得一手好文章、能说会道,谙熟人情世故、讨人喜欢,工作态度认真严肃;抗灾中几天几夜的工作在灾区最前方,在任何岗位上都是最出色的的人才。

____《路遥研究资料<论路遥人格形成及其特征》

篇三:理解路遥作品

路遥作品中主要人物命运的安排及意义

? 特征:路遥作品专注于“城乡交叉地带”的人物及其一生,把改革开放前后至八十年

代的陕北地区作为其活动环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且主人公命运都带有凄凉色彩,他们命运坎坷却又顽强不屈, 在自己坚强的性格与当时时代环境共同作用中演绎着自己独特的人生。

人物命运

? 孙少安 :历尽曲折,吃尽苦头,最终建成了自己的砖厂,让孙家达到了最辉煌的

时候,但是却因为他最开始的贫穷,与本来亲密无间、两小无猜的田润叶永远的错过了!

? 孙少平:怀着梦想走出大山,开始做的是不固定的临时工,过着与流浪汉差不多的

生活,后来阴差阳错的成了正式的煤矿工人,结识了“师父和老师”般的王师傅,并得到他一家的关怀。而此时热恋对象田晓霞却因救一位小女孩儿而失去了生命,这对少平是一个致命打击;最后他放弃了去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了大牙湾煤矿。

? 高家林:为了能够跻身大城市,为了自己的工作,他抛弃了与自己青梅竹马,善良

纯洁,深爱自己的巧珍,而选择了现代都市的时髦女郎黄亚平,当他被揭发后,工作丢了,与黄亚平也分手了,再次回到农村,巧珍已嫁给了自己不爱的邻村男子马栓

意义

? 1,对的有志青年的激励和对梦想的讴歌。作者把孙少安塑造成一个典型的改革开放

初期留守黄土家园青年农民形象,他有理想,坚强倔强的性格,有抗争命运,抗争现实的勇气,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少平励志在外面世界闯荡,除了拥有哥哥的那些品质外,他还更加敢于追求,更重要的是他有更多的对人生的思考,这种收获比物质更加宝贵;高家林却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自卑又自负,倔强又妥协,敢于追求又爱慕虚荣,启发我们要走好人生关键的几步路

?

? 2 对“城市边缘人”命运一种幸与不幸的赞扬与同情。

? 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你有着改革开放的好时机,但是又是不幸的,少平和高家林都

有着城市梦,但因为家庭,社会,性格等原因,他们的梦想都没有实现, 但作者对他们那种不拘现状,敢于追求 城市新生活的勇气又充满了赞扬之情

? 3,对人生和命运的一种思考,从而找到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定向----用平凡的人生走

出不平凡的世界。

对“城市边缘人‘的理解:

他们(如高家林,孙少平)的出生决定了他们有别于真正的城市人,他们没有城市人(如田晓霞,黄亚平等)那种优越的条件和机会直接跻身大城市,但是他们有有别于地道的农民,相对于物质的农民来说,他们有时候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的,他们向往大城市,梦想大城市

作者对孙少平最后安排的原因:

1 这正好能体现他对人生独特的理解,就好像是给孙少平找到了一个灵魂归属地,这边是勤劳的,朴实的劳动,就像孙少平自己说的那样: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

2 最后一段写出了孙少平的希望,也给读者一种希望,一种幸福的感动,就好像一个人经历了大起大落,当所有的尘埃都已落定后所产生的对生活新的认识,新的理解,新的态度,新的希望。

3 是作者对那些在改革开放冲击下向往大城市却又有些迷惘的人指出的一条道路-----劳动。只有劳动才是永恒的真理,只有劳动才是永恒的生存之道。路遥自己就曾说过:什么事人生、人生就是永不止息的奋斗。我认为这也是为什么安排孙少安通过劳动能建成砖厂,孙少平最终回到大牙湾煤矿劳作;而经历了曲折城市生活的高家林最后还是回到了农村这个最能凸显劳动真谛的地方的缘由了。这其中也体现了作者对劳动及劳动任命的一种敬佩和赞扬! 对《平凡的世界》题目理解:

1 通过孙少平和孙少安物质和精神的比较,孙少安一直在农村,虽然刚开始日子过得也很艰苦,但是他毕竟有吃的,有住的,而孙少平呢,刚开始出去的那段时间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后来日子虽好点,比起哥哥少安来说还是差很多。但是在精神上,稍安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生的解读,他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是空洞的。少平则不一样了,他对生活,对人生,对爱情,对苦难,甚至于对一本书,一句话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就让他成为了一个精神巨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命运的不同。这就让人觉得世界多么平凡,但每个人的命运确实多么神奇,多么深奥!

2 作者把每个人物的命运都安排的崎岖坎坷,命途多舛。这也渗透着作者对现实世界和现实人生的一种认识和感慨,在现实的世界中,每一个现实的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十全十美,这就是人生的平凡所在,世界的平凡所在。而对于这种现实,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坦然的心态。

其实,在整个大世界面前,我们每个人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平凡,但即使我们再渺小,再平凡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他们虽然会融合到大世界中去,但是我们应该努力为他们找他栖息之地,落脚之处,不让他们被大世界所湮灭,所覆盖。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回首我们的走过所有的路时时,也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我的一生也是不平凡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la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