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考点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03-08 04:36:20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 浙江高考论语题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十四 文化论著《〈论语〉选读》
考纲解读
《〈论语〉选读》是浙江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课目。 2009年的年浙江《考试说明》开始
把该课目作为古代诗文阅读中的一个内容来考查,2010年、 2011年、2012年依然保持这些要求,分值都在5分左右。
《〈论语〉选读》的考试要求,可以分为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两个部分。所谓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子文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所谓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而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直接写出的,而是通过孔子等的言行来展现的,所以理解《论语》章句的含义是前提。要善于在理解原文有关的学说、观点、见解、态度、情感、行为等基础上,理解其思想,并能结合现实背景作分析,联系当今谈意义。
考查内容:浙江卷自2009年开始出现该考点,考题侧重考查对《论语》中体现出的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如2009年考查孔子的教学原则, 2010年考查孔子的义利观, 2011 年考查孔子的为政观, 2012年考查孔子的仁爱观。福建卷自 2008 年开始考查该考点,其相关试题可供参考。
2009年阅读材料全部出自《论语》,2010年另给了欧阳修《朋党论》的材料,2011年另给了《韩非子》的选段,要求与《论语》中的观点进行比较; 2012年用《论语》与《经典释文》对同一段话的不同标点情况,来考查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及对后人观点的评价。
四年高考
【2012 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贵人贱马 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
“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解析:不同标点断句,表达不同的意思。主要区别在,《论语》中的理解是“不问马”, 而《经典释文》中的理解是也问马,只不过是后问。本题具有开放性,但要建立在对孔子思想全面理解的基石上来思考,要客观体会后人断句法的理由。他们认为孔子不仅对人有仁爱之心,对动物也有仁爱之心。这在《论语》其他章节有体现,但孔子对人与对动物毕竟还是有区别的,所以“人、马并重”并非孔子本意。
【2011浙江,23-2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孔子 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韩非子:以法治国
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解析:a.全文的内容很明确,比较简单。抓住孔子的“德”字,抓住韩非子的“法” 字,答案就很容易得出。 b.本题涉及的考点是传统文化经典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从文中找出两种为政观的异同,再评析即可。
【2010浙江,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 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欧阳修的话语——但凡君子和君子因志同道合成为朋友,小人与小人因追求相同的利益成为朋友,这是自然的规律。
【2009浙江,24】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 4 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答:__________。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举一反三
2.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孔子的教育,不只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用切实的行动来教导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行动中悟出大道,这种教学原则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
解析:本题属于知识运用题,可以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一句中概括出四字成语“举一反三。当子贡指出孔子“不言”时,孔子以“天何言哉”来回答,以四时的运行、百物的生长来回答子贡的疑问,其实是孔子强调教师无需多言要注重身教的原则。评析要言之有理。
【译文】
孔子说:“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的人,我是不会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我是不会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我是不会重复教的。”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上天说了什么呢?”
考点探究
考纲规定必须熟读成诵的十篇:
一 为政以德
整体感知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他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已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理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 》)。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的人。这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标准。
自主探究 1. 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治理国家?
答: ①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治理国家仅靠政令刑罚,民众是不会心悦诚服的,只有以道德去教化、引导民众,并把礼作为民众的行为规范,才能使民众自觉从善。 ②必须重民、爱民、富民,省刑罚,薄税敛,以争取民心。 ③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已,修己安百姓。 ④举贤才。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2.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答: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做成事。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孔子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作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3.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答: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对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须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所追求的是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4.如何理解“均无贫” ? 答:“均无贫”按朱熹的解释是“各得其分”的意思,即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这是孔子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是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5.讨论:对于孔子的“德政”,你站在现代的立场如何看待?学生甲:法治、德政都是手段,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学生乙:德政是一种理想化的管理方式,现实生命力不大。学生丙:德政是一种理想,基于人性本善,基于物质均匀。
二 克已复礼
整体感知
1.孔子“礼”与“仁”的关系
礼,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孔子最为推崇的是周礼,因为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为周代的礼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且又对此有了增减,所以变得完美丰富了。概括来讲,周礼包括三个层面——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它比礼节更细,更繁琐。礼的目的是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
戴永明先生在《先秦儒学要略》一书中,对“礼”和“仁”作了这样的阐述:“孔子明确把礼区分为仪式和本质两个层次。礼必须通过仪式来具体化,但仪式本身不是目的;礼的本质是仁,礼仪形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仁的追求。‘克己复礼为仁’,既为礼确立了内在的精神依据,又为仁找到了外在的制约尺度,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仁发于心,才能自觉地遵守礼;也只有依礼而行,才能最终成就仁。前一个仁指的是人之为人本诸自然、根之于心的真性情,而后一个仁则指的是经由礼的规范之后,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了的完美人格。
仁礼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这样来比喻:根之于心的性情之仁犹如一块璞玉,虽然蕴含着上好的玉质,但未经雕琢之前,它还不能说是纯美纯善的艺术品。它不仅质朴无文,混沌未开,而且还混合着其他杂质,甚至藏污纳垢。一块玉只有经过一番精雕细刻之后,才能剔去杂质,尽现文理,成为赏心悦到的艺术珍品。同样,根之于心的仁要从潜在的德性之真发展为现实的人格之美,也必须经过一番刻磨雕琢的功夫,只不过刻磨雕琢的工具不是刻刀,而是礼。
2.孔子“孝”与“仁”的关系
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做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又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孝”即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孔子思想追求安稳、和谐,于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非常重视家庭的稳定,而在家庭稳定的维护上,就需要人们处理家庭成员关系的时候以孝道为出发点。只有在保证父母兄长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只有在每个独立的小家庭都稳定的前提下,一个国家的稳定才能够得到保障。只要在家庭中良好地实行孝悌,就可以锻炼人们从政的本领,就可以发挥跟从政一样的政治效果。这样也就可以将他有关“仁”的思想,以“孝”作为基础,以“克己”作为形式发扬,要求人们从行为的各个方面约束自己,从而最终达到“复礼”的目的,实现“仁”的设想。
自主探究 1.本课记载的是孔子有关恢复周礼的主张,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而的内容:克己、崇古、秩序、道、正名、孝悌、报恩、崇乐尚仁。 2.孔子首先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并提出实践仁德的细目,细目的内容有些?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孔子要恢复的是什么礼?孔子为什么要提出恢复周礼?
答: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如季氏“八佾舞于庭”;觚不觚),而周 礼鉴于二代,郁郁而文,恢复周礼能起到规范社会的作用。 4. 孔子认为恢复周礼的内涵有哪些?礼的首要条件是什么?
答:恢复周礼的内涵有要正名、要各司其道、要孝悌、要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礼的首要条件是天下有道。
5. 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秩序是什么?
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的最高境界,这实际就是周礼所规定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和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 6.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仁”是“礼”的内核; “礼”是“仁”的到的与外在表现。“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 “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7. 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 答: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 8.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
答:克己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己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
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已,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9.孔子所提倡的“礼”与五四激烈批判的封建礼教一样吗?
答:孔子所提倡的“礼”是古人为社会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观念和他们共遵循的礼节仪式,是社会公认的合适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封建礼教主要是指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之后的封建统治者加于人民之上的利于稳固统治的日常生活规范,到宋代的程朱理学家更把孔学中的许多规范解释成了“天理”,成为钳制人们思想与行为的枷锁,到了元明清三代更是变本加厉,人们饱受身心折磨,当个体缺乏活力的时候,社会也就缺乏了一种创造力,所以鲁迅先生喊出了“礼教吃人”的痛心之语。
今天我们要分辨中国古代礼教的精华与糟粕。孔子礼教中仁爱、正义、和谐、节制、善美、忠孝、睿智、虚静、自然、诚信等内在精神,对于一个人良好生命精神的形成,一个礼治社会健康的社会风气和优良的文化氛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封建礼教的特定内容(像特权思想、弱势者单方面的义务、尊卑观念、亲疏有别、专制主义等教条)使人在这种种关系中,成为别人的工具,成为受害者和牺牲品,因此我们要以平等思想取代特权思想,以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取代弱势者单方面的义务;以人人平等取代尊卑等级,以公德取代亲疏有别的私德,以民主精神取代专制主义。
三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整体感知 孔子政治理想在现实中到处碰壁。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沐浴而朝”,郑重其事地向鲁哀公报告,请求出兵讨伐,却没有效果。孔子无可奈何,只得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孔子在多次碰壁之后,已经知道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但他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被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有不少隐士,都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接舆是个狂放游侠似的隐士,他积极主动讽谏孔子,却又不屑与孔子对话。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荷蓧丈人”是个清高孤傲而性格较为复杂的隐士,他倚老卖老,给了子路一顿训斥,却又好饭好菜招待他;他不愿结交孔子师徒,却又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君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四个隐士共同的一点就是都对孔子师徒极尽奚落和嘲弄。
孔子也深知自己的政治主张(“仁道”)不但遭到了权贵者的反对,而且即使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他偶尔也有过绝望,但始终没有动摇过,在行动上始终能“知其不可而为之”。
正在阅读: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考点复习资料03-08
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01-28
教师面试自我评价02-24
桥梁桩基首件制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方案06-01
五分钟微型党课材料:新时期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意义和作用11-12
塑料挤出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发改立项备案+2013年最新案例范文)详细编制方案09-13
分镜头台本之文字稿纸本稿02-20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历年考研题11-11
村居改写400字07-15
- 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日产车型与VIN代号对照表
- 第2章服装原型及原型制作
-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经济户口管理办法及四项制度
- 纪检监察业务知识试题2
- 传感器综合题答案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翻硕招生人数及学费
- 初三新编英语教材下册
- 公司庆中秋、迎国庆联欢会客串词
- 向区委常委会汇报安全生产工作材料
- 2006年GCT英语模拟试题(三)及答案解析
- 经济法概念的早期使用
- 我爱做家务课堂教学设计
- 学校安全工作月报表、消防安全排查表、消防隐患排查台账
- 成本会计毕业论文
-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 2018年天津市高考文科试题与答案汇总(Word版) - 图文
- 铁路论文
- 2017年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考试时间及地点
- 1.111--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起爆点主图 注意买入 拉升 逃顶源码指标通达信指标公式源码
- 论语
- 选读
- 复习资料
- 浙江
- 考点
- 高考
-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告别匠气寻找内在灵气
- 关于和谐资料
- 资料-大纲核心词985
- 必修二高考材料题汇编
-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下载,经典病句修改20题,需要的转走!
- 2015年高考政治快速提分必备资料
- 人教版高中生物高考知识点复习资料
- 高考作文及经典素材
- 2018年高考政治总复习资料-必修1《经济生活》核心知识点
- 高考作文素材——沈从文
- 高中数学必修3算法初步高考题超有用!!!(很好的资料,家教专用)
- 2016年高考数学(文)第一轮复习(新课标)课程讲义
- 高中化学选修3高考题型专项练习资料
- 江苏省2015届高考英语口语测试复习资料
- 高考语文作文30个经典外国典故素材
- 国家玮2014高考提分技巧资料
- 高考回归课本资料——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
- 高中生物高考总复习资料
- 2014年高考椭圆综合题做题技巧与方法总结
- 高考回归课本资料——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