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翻身动作的民族性及其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

更新时间:2024-05-30 20: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典舞翻身动作的民族性及其

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

绪论

中国古典舞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起步,至今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它吸收了戏曲舞蹈、武术,同时还借鉴了芭蕾等其他艺术门类,并加以整合所形成。这半个多世纪中,中国古典舞逐渐的成熟起来,并且拥有了一套独立的、特色的教学方法。在探索教学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古典舞以戏曲舞蹈为基础,进行学科建设与发展。戏曲舞蹈非常精粹,却不是中国历代舞蹈文化全部的代表。中国古典舞所追求最核心的概念,还在于“古典”二字,它代表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正统和典范的意义。正因为如此,中国古典舞不提倡一味不变的去承袭戏曲舞蹈,古典舞学派更提倡在戏曲舞蹈原有的基础上去研究、去发现、去探索“古典”的真正含义。对于戏曲舞蹈中的精粹部分,如翻身,古典舞工作者积极的继承、研究与发展,并且从中国古典舞学派发展的角度出发,创新出更适合古典舞的技术技巧。

中国古典舞中翻身动作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并且它是能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动作。这个极具民族特性的技巧动作,在广义上,能够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意识中的特性。在狭义上,它具有能准确表达剧情或人物情感的功能。中国古典舞翻身是我们民族舞蹈文化中得天独厚的技术技巧,也是我们国粹戏曲当中的精华,是中华艺术发展至今遗留下来的精彩技巧动作。其翻转形态独特,以立圆呈现,这是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中,都没有舞蹈动作与之相同。

第一章 翻身动作的民族性

中国古典舞翻身动作,是具有较强民族性的舞蹈技术技巧,它是中华艺术发展过程中遗留下宝贵的技术技巧。其他国家与民族的舞蹈中,没有与之相同的动作。翻身动作的存在,使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民族性更加突出,也可以从翻身动作中看到民族文化的内涵。

第一节 传统文化“圆”与舞蹈

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当我们从舞蹈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同时,其实我们也能品味出民族文化赋予本民族舞蹈独特的内涵。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圆”是中国舞蹈的运动规律及动作形态是文化支点。 一、民族文化“圆”与舞蹈

深入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可以从这个国家或民族的舞蹈核心规律动作开始,在观赏各国的核心性动作的舞蹈时,细细品味便能从中感受到它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追求。

每个国家的主流舞蹈文化都有代表自身特色的核心规律动作,从这些特色鲜明的舞蹈动作或风格中,完全可以辨别出是国家和民族的舞蹈与文化形态。而舞蹈中民族特色动作的体现,也是这个国家或民族最本源的文化底蕴的体现。这些动作影响着舞蹈风格特点形成。明确了民族文化是民族艺术元素形成的基础。

中华民族对于“圆”有着独特并深厚的情感。很多事与物,都在追求着“圆”的概念。“圆”中“终点回归起点”的意识形态贯穿中华民族思想到行事的始终。对于家人的聚会,会称为团圆。对事情的顺利结束,会称为圆满。在思想上提倡“智圆行方”。在图表上有“太极图”。这些都证明着“圆”意识的体现已深入到民族文化的骨髓中,随着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不断流传着,对于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在很多领域都有所体现,而舞蹈的“圆”意识正是这些领域中的一员。

从历史资料中看中国古代舞蹈的动作核心规律,是对于“圆”的追求。舞蹈动作和形式多以“圆”、“圈”为主体,中国舞蹈也可以说是典型的划圆艺术,圆

圈贯穿于舞蹈队形舞蹈动作运动的始终。舞蹈队形及动作的基本圆圈形式主要是“三圆”“两圈”,三圆既:“平圆”,“立圆”,“8字圆”。两圈既“大圈套小圈”。

国内学者曾多次提到过中国舞蹈可称为“划圆的艺术”。“划圆”“成圈”成为中国一大舞蹈的规律。舞蹈的“划圆”艺术形式,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圆为尚”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概念。从这些“圆”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

二、翻身与民族文化

翻身动作作为中国古典舞特有的舞蹈技巧动作,它与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虽然,古籍很难寻到它的影子,但是从它独特的立圆运动形态,可以看出民族文化中“圆”的内涵。翻身既是中国古典舞体现民族性的重要动作元素,也是民族文化意识“圆”的缩影。

从翻身动作的运动形态中可以看出翻身动作体现的理念与“圆圈”及“终点回归起点”的文化意识形态是相符的,翻身的圆形立体运动形态所体现的正是这些概念的物化形式。翻身运动过程完全遵循“圆圈”以及“终点回归起点”进行运动。从翻身动作的整体运动形态可以看出,翻身动作与民族文化中“圆”的意象关联。翻身的“划圆”形态完全对应了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中“划圆的艺术”这一观点。“圆”作为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到行为。作为传统文化意识,它对于舞蹈动作的形成是很大渗透力的,翻身动作“圆”的运动形态就是直接的体现。因此可以说,翻身动作是极具民族文化内涵舞蹈技术技巧之一。

第二节 中国古典舞翻身与戏曲舞蹈

一、戏曲舞蹈的形成

舞蹈在原始社会便起源发展,汉唐时期的舞蹈艺术发展辉煌,达到了舞蹈古代发展历程的巅峰。舞蹈艺术发展在辽、宋、西夏、金对峙的这三百年间,随着社会文化审美趋势和政治、生活因素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欣赏方向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更为接受能够直接宣泄情绪的艺术形式,对于轻歌曼舞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在满足。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舞蹈的发展出现了转折性,它逐渐融入一种综合型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就是戏曲形成之初的形式:杂剧。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对南宋时期的杂剧有这样的概括:“上承周汉俳优、百戏和唐代大曲、歌舞戏之技艺,下开金元杂剧至先河,是戏曲艺术发展的枢纽及舞蹈艺术发展的转折期。”1(《中国舞蹈发展史》第317页)宋时期杂剧的演出形式是当时各种民间艺术的荟萃,其表演形式完全符合“杂剧”二字中的“杂”字,宋时期杂

1

王克芬(著):《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7页

剧包括有歌舞、音乐、武术、调笑、杂技等当时在民间流传的艺术表现形式,当时出现的杂剧代表剧目《目连救母》,是杂剧最初作品之一,它将民间各种艺术形式的表演综合成一个节目,结合起来进行演出。这种综合的表演方式很受当时观众的欢迎。《目连救母》,此剧目具备了“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的基本特征,“歌”与“舞”是主要表现形式,同时还将当时的民间艺术武术,杂技等融合进来表演,这就形成了最初的戏曲雏形。清末学者王国维先生在对宋时期各个艺术形式与戏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南北曲之形式及材料,在南宋已全具已”。而后,他提出“宋金二代而始有纯粹演故事之剧”“真正之戏剧,起于宋代”的结论。宋时期“杂剧”的出现为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表现形式,而这也正是戏曲舞蹈形成发展的开端。“杂剧”经元、明、清三朝逐渐向戏曲过渡,并且发展态势呈上升状。此后,戏曲发展景象繁荣,流派众多,我国各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戏曲中的舞蹈部分也随着戏曲的发展而更加成熟精粹。戏曲经历史长河的积淀,将中国悠久的文化精粹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遗产。

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杂剧的出现兴起至戏曲的逐渐成熟对舞蹈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影响。但舞蹈还是作为独立艺术形式存在,如宋承唐制,保留了前代的宫廷乐舞。但随着各个朝代的更替,宫廷乐舞的风格也逐渐向符合当时统治阶级审美风格或本民族风格特色上转变。民间舞蹈在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下时禁时倡。而这时,戏曲的发展迅速,趋向成熟。专业戏曲艺人为了更加吸引观众,开始追求戏曲的欣赏审美价值提升。对舞蹈在戏曲中的功能有所意识,开始在前代传统舞蹈和民间舞蹈的汲取养分,来提升戏曲本身的观赏性。戏曲艺人对舞蹈收集为后来戏曲中的舞蹈汲取了很多养分。舞蹈融入杂剧戏曲后,舞蹈的表现形式也开始逐渐有所变化。在前期,舞蹈的表现形式为搬演舞蹈段落,将歌舞大曲名目和采用生活化的舞蹈动作搬到剧目中表演。而后期舞蹈在戏曲中的表演形式渐渐趋向“行当”,表现在从人物出场、亮相、举手投足以及人物思想感情的各种动作表现方面,这是戏曲舞蹈成熟的标志。

王国维先生给戏曲的概括:“以歌舞演故事”。这一句便点明了“歌” 与“舞”是中国戏曲表演形式中的一大特点。其中的“舞”字更说明了舞蹈是中国戏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戏曲中舞蹈的主要作用就是运用舞蹈的手段去辅助完成戏曲剧目中人物情绪表达或剧情气氛的需求。 二、戏曲舞蹈与中国古典舞的关系

中国古典舞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起步。起步初期,老一辈舞蹈工作者选择戏曲舞蹈作为中国古典舞的基础,是看到了戏曲文化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

形式的继承与涵盖,以及在戏曲发展形成过程中,各个朝代融于戏曲中的舞蹈艺术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典舞的舞蹈基础主要来自戏曲舞蹈。从戏曲中能够细细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艺术形式精髓所在。所以中国古典舞老一辈工作者选择戏曲中舞蹈作为中国古典舞主要元素,这也诠释了对“中国古典舞”这五个字的期望。希望能够从戏曲舞蹈中追溯古代舞蹈文化的影子来丰富中国古典舞,使具有我们民族文化内涵的舞蹈得到复苏。 三、戏曲舞蹈中的翻身

可以说戏曲舞蹈中的翻身动作是中国古典舞翻身动作的前身。中国古典舞翻身动作是对戏曲舞蹈翻身动作的继承与发展。

戏曲舞蹈资料中的翻身:鹞子翻身、踏步翻身、点步翻身、跨步翻身、掖腿翻身、掏腿翻身、刺翻身和串翻身。

戏曲中“行当”是将戏中不同类型人物的符号化,如生、旦、净、丑,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形象内涵也各有特色;每个行当的造型表现力以及形式美也各有不同。“行当”将剧中人物的身份、性别、品格、年龄、个性等方面规划分类,戏曲中每个“行当”的人物角色,也拥有特定的翻身动作:如跨步翻身是长靠武生、刀马旦、武旦必备的“行当功”。掖腿翻身也叫“吸腿翻身”、“提腿翻身”是“刀马旦、武旦、花旦”常用的翻身动作。掏腿翻身是“武生、刀马旦、武净”及“靠把老生”必备的“行当功”。

翻身动作在戏曲片段中主要承担情景、情绪表达的作用。这些种类的翻身在古典舞中,基本得到了继承,并且从古典舞学派角度出发,将其发展并创新。

第二章 翻身动作在舞蹈训练中的重要性

翻身动作是需要全身各个部位统一配合,才能有效完成的动作。每一次的翻转过程中,身体各部分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但是都具有统一的目的性,这个目的性就是促使翻身动作的有效完成。翻身动作结构复杂,需要多步骤训练才能形成动作完整,复杂的动作结构使翻身训练具有特殊性,这与单一性训练动作区别很大,因此分清楚翻身动作训练的阶段性,是必要的。翻身动作训练在追求完成翻身动作目的同时,还可以达到锻炼学员的身体协调性等目的。

第一节 翻身动作身体各部分的功能

翻身动作可分解为三个部分,为上身,身体中段(腰与胯),下身三部分。三部分在翻身中的功能各有不同,但最终能目的都是为翻身动作的翻转的完整性服务的。

上身部分:以身体中胸腰以上部分为分界线,胸腰以上的手臂,颈部,头部都为翻身动作的上身部分,上身部分是翻身运转的重要翻转带动力量。上身胸腰部分在动作运动过程中,完全处于倾斜竖向状,手臂垂直成竖线状,运动过程中,手臂保持其线性状态固定不动,可形成立圆状,身体其他部分同时翻转。运动过程中头顶向正前方向,在甩头,但面部重要定点始终在主力腿前方十厘米的地面方向。头部的轴心,具有稳定翻身的作用。上身部分的胸腰倾斜角度,手臂的固定线性,头部的翻转速度是翻身动作运行时能否成功带动翻转的重要因素。

身体中段:身体中段,也就是腰与胯的部分,身体中段是翻身动作翻转的主导力量。腰与胯是翻身动作的主要转轴,它们是翻身翻动的中心力量。腰与胯需要保持同时同向运动,才能使翻身有效动作完成,两者密不可分,如若两者分离运动将直接导致翻身动作运动失败。

下身部分:腿部,是翻身动作的翻转助力,是翻身运动方向的向导,也是决定翻身类型的重要条件。腿部为翻身动作的整体转动提供支点力量。

翻身动作需要身体的三个部分协调配合,翻转统一运动过程中各自发挥其功

能,才能促成翻身动作的正确性及运动过程的完整性。

通过分析翻身动作,明确身体三部分的各自功能性后。在训练中,就可以运用舞蹈训练学中动作技术能力训练的分解法进行训练。在进行上身,身体中段部位,及下身各自的功能性训练后,运用完整法将各部分组合归一,这样的翻身动作将提升到完整的动作层次上。

第二节 翻身动作中的“力”

翻身是人体动作,翻身动作中的“力”产生于人体本身,但在翻身在运动时像物体一样翻转运动时,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外来“力”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动作速度,起到辅助作用。我们想要更好的完成翻身,那么对这些外“力”进行理解是很有帮助的。它们能够帮助我们解释一些翻身在训练产生中的问题。 一、翻身动作中的外“力”

惯性力:当物体加速时,惯性会使物体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倾向。 轴向力:它是可以与地球引力相抗衡的力量。轴向力是一种惯性力。物体在转动时由于存在角速度则会产生一个向心加速度,一般的物体在做转动时都存在一个瞬时轴,可以把这个物体看作是在绕瞬时轴作定轴转动,从而向心加速度指向瞬时轴。而惯性力的方向正好与向心加速度方向相反,这就是轴向力。轴向力倾斜的角度越大,这个力就会越大。

径向力:简单来讲就是作用于直径方向的力. 一般是指圆柱形物体上受的作用力,该作用力方向通过物体截面的圆心,且垂直于物体的轴线的力,或者球形物体上受的通过球心的力。

支撑力反作用力:物体处于支撑状态时,力作用于支点上,又反作用于物体,这种反作用力为支撑力反作用力。

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表面接触的物体相互运动时互相施加的一种物理力。 二、翻身中的“力”的体现

翻身动作的本质是人体运动,人体运动过程中会产生人体外力与人体内力。凡由外部加于人体的力,对人体来说就是外力,它表现为外界环境及物体对人的作用。物体外力为作用力,加在人体上会产生反作用力。为了更好的深入了解翻身动作.我们以点步翻身动作为例,进行“力”分析。

点步翻身,翻身以上身倾斜臂膀展开成竖线形态,垂直向地面方向,做好准备姿态,臂膀线性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这样运行起来手臂可形成立圆状。当身体开始运动时,那么外“力”的作用就开始有所体现了,身体翻转使径向力沿手臂发力,同时身体中段(转轴)开始运动,身体中段的转轴运动同时产生会轴向力,而下身部分会产生支撑力反作用力与摩擦力。这些外“力”的产生并不分前后顺序,都是同时发生的,它们能够辅助翻身动作顺利完成。

上身部分下身部分同时翻转,身体保持在垂直大角度倾斜状态(轴向力原理,倾斜角度越大,力量越大,进而促使动作加速),随着翻转进入加速状态、翻身动作运行状态总体上会产生绕转轴运行的感觉,动作运转过程中这个状态会形成一个“力”促使动作运转持续不停,这是惯性力。在实际操作中,身体的手臂部分感受较明显,会明显感受到血液的流动方向往手指尖方向集中。

运动过程中,径向力和轴向力,是互相作用的。身体中段受到径向力(手臂,上身部分)的作用,它可以促使身体中段的轴向力运转更顺利。身体中段的轴向力在径向力的促使下,运转顺利的同时,轴向力也发挥其本身力量,反作用于手臂的径向力,为其运转力量提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翻身动作在两个“力”正确的运转状态下,动作运行会进行的非常顺利。

下身部分腿脚的运动会产生支撑力反作用力和摩擦力,动作运作起来有推动翻转助力的作用。以点步翻身为例,支撑反作用力体现在动力脚点地时所产生的力量,它在点地(地面为支点)的同时将力量传输到腿部与身体中段连接处(反作用力),使腿部产生支撑力,进而给上身部分、身体中段部分提供助动力量,并为脚与地面接触所产生的摩擦力能提供“力”的支持。点步翻身脚掌碾地时产生的摩擦力,可以帮助翻身的运动趋势更为顺利。下身部分“力”的作用是配合推动上身及身体中段的翻身转动,为它们提供助力。当所有“外力”相互作用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着力点都在人体内部,那么它们也会转化为翻身动作的“人体内力”,这样“人体内力”将更具有推动性,翻身动作在人体内外“力”的相互作用下运转速度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第三节 翻身的科学训练方法

翻身动作属于技巧动作,是技术技巧动作训中的高级阶段。翻身动作技术训练是一个重要的训练过程。为了能够较好的完成训练任务,采用有效的训练方法是必要的手段。不同的动作技术和技术形成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训练目的和任务。 一、训练方法

动作训练过程中一般会涉及直观法与语言法、分解法与完整法、想象法与表象法、加难法等训练方法。

直观法:是借助各种感官的配合,使学员建立起正确的动作表象,获得清晰的感性认识,帮助练习者进行正确的思维、进而掌握和提高动作技术水平的。

语言法:运用各种形式语言,指导练习者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的训练方法。以讲解为主要手段。

分解法:是把技术或技巧动作按基本环节划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部分,进行分别练习的方法。

完整法:是对技术动作或技巧动作以完整方式进行练习,进而掌握技术的训练方法。

加难法:是在技术训练中,通过增加动作难度的方式使练习者提高动作技术训练水平的方法。

想象法:是在技术练习之前,练习者通过对技术要领的想象,先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技术的痕迹,然后在练习中激活这些痕迹,使得技术技巧动作完成的更为顺利和正确的一种训练方法。

表象法:是练习者在头脑中对过去完成正确技术技巧动作的回忆与再现、唤起真实感觉的训练方法。”2(《舞蹈训练学》第242页-第253页)

这些方法,在翻身的阶段性训练中都有所体现。 二、阶段训练

翻身动作训练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翻身动作的初步训练:掌握阶段。通过示范翻身使学员对翻身产生初步印象,并且具有对翻身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在学员的中枢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之间,建立起了最初步的信息关联。在此阶段训练中,(一)可以运用直观法和语言法,讲解翻身动作并且示范翻身动作,使学员尽快了解翻身动作的结构、方法、规格和要领,建立学员对翻身动作的完整的概念和正确技术表象。(二)运用分解法与完整法,先将翻身动作若干的组成部分一一分解,逐步练习,然后在分解练习时机成熟时过渡到完整的练习,并且掌握好有分解练习转入完整练习的时机。与此同时,需要注意想象法的运用,在做动作之前要求学员将动作一切要领先在大脑中形成,然后反应到动作运动中,动作运动时按照大脑中的要求进行调控,这样能够使翻身的完成更为正确顺利。(三)运用重复法,为了确保翻身动作动力定型的正确性,学员要反复练习翻身动作,确保动作动力定型顺利完成。以保证及时发现错误并得以纠正。同时将表象法的概念,灌输给学员,要求学员在做动作之前,对过去完成正确技术技巧动作的记忆,在脑海中重放,唤起真实感觉。

第二阶段,翻身动作的中期训练:提高完善阶段。在进行此阶段训练时,学员要达到已经能够较为完整的掌握翻身动作技术,精神中枢神经与抑制过程处于分化阶段,兴奋相对集中,内抑制逐步发展,基本形成了动力原型。在此阶段训中:(一)增加完整法的比例,练习重点着重于消除由翻身训练的分解练习造成的分割现象,逐渐增加完整练习的比例。(二)开始使用加难法,增加翻身难度,以提高翻身技术质量。如:提高翻身动作的完成速度,节奏。(三)采用重复练习法和变换练习法,通过重复练习和变换练习充分使练习者利用肌肉的本体感觉

2

杨鸥:《舞蹈训练学》.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出版.第242页-第253页

去体会动作的要领与方法,从机体内部信息去进行调整。(四)增加翻身训练负荷,通过合理的增加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进一步发展身体的各项基本能力,这样学员对于技术训练的适应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第三阶段,翻身动作的后期训练:巩固熟练阶段。在经过了初步训练掌握阶段和提高完善阶段的训练基础上,学员在此阶段已经能够掌握正确的翻身动作,对翻身动作领会也更加深刻,掌握翻身动作程度熟练。由此学员可以进行技术巩固熟练阶段的训练。此阶段的主要训练任务是:(一)以完整的翻身训练为主,掌握翻身动作的技术练习核心。(二)在反复练习中提高技术的精准性,重复性训练翻身,可以提高动作的精准性,进一步巩固动力定型,使其达到自动化。(三)经常变换翻身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这样可以更好的发展技术运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在组合训练中提高技术运用能力,采用成套的动作训练的方法来提高技术的灵活运用能力。如:以复合型的翻身,翻身组合,或综合性组合进行练习。

第四节 训练价值

翻身动作在课堂训练中的价值不是只体现在动作的有效完成。在训练翻身的过程中,学员还会在其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翻身动作完成全部训练阶段后,除了达到了翻身本身形成的目的,同时将学员的协调性、松弛感、稳定性也训练出来。在完美的翻身动作中,这些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当学员能够很好的将翻身动作完成,证明协调性、松弛感、稳定性这三点学员已经能够掌握。而这三点不单单作用于翻身动作上,对于其他舞蹈动作的完成有很大的帮助。翻身动作能够提升学员本身的灵敏程度,这是优秀的舞蹈演员所应具备的素质。

第三章 翻身动作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

舞蹈中的技术技巧本身是比较单一与机械的。单独提出任何一个技术技巧,它本身并不具有舞蹈语汇的丰富感与连贯性。但是舞蹈想要体现区别于其他肢体艺术门类,特色的技术技巧在舞蹈剧目中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当技术技巧加入到剧目中时,技术技巧本身的意义也会产生变化,它不在是单一与机械的体现,它具有了衬托人物个性和烘托情节气氛功能。可以说舞蹈中高超的技术技巧是舞蹈剧目的重要表现手段。

第一节 翻身动作的表情性

舞蹈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它对人物形象,情感塑造与小说这种文学艺术不同,小说的魅力在人们可以畅游在自己对于文学幻想空间中,舞蹈的魅力则讲究的是眼见为实动作感染力,舞蹈在塑造人物造型视觉上能直接使观众感受到生动的鲜活感。

实现舞蹈剧目的丰满灵动,需要以大量的舞蹈动作去进行填充,并且要着重为舞蹈剧目设计出符合舞蹈剧目情节中所需要表达的人物情绪、个性以及情景气氛的动作。这些动作需要具有强烈的表情性,才能满足舞蹈剧目的需要。

舞蹈剧目对于表情的表达主要在于演员的面部表情和舞蹈演员本身的身体表情。当面部表情发挥到一定界限时,达不到剧目需要的气氛,那么身体动作就变成为表情,可以延续它继续发挥。身体动作为剧情变化服务时,身体动作就变成了舞蹈表情,那么这个动作就具有了表情性。

中国古典舞翻身动作具有舞蹈表情的功能,它是有一个民族性与观赏性极强的技术技巧,翻身动作作为表情出现在舞蹈剧目中时,它的表情性很多元化,它可以随着剧目作品的需要,准确的表达出所需要的人物个性、情感、场景气氛。它与同是视觉艺术的电影中使用特效镜头画面表达情感手法相似,电影中常会出现为了表达情感上的悲伤使用慢镜头拉长的画面。紧张的情节,会使用快速的镜头切换去体现人物的心情。叙事情节经常会在平淡的画面中但带有一些小的跳跃感用来表示当时人物的内心的情感。用镜头中的画面感说话是电影除了语言外表达情感的另一方式。

舞蹈中翻身动作也具有这样的情感表达功能,当在剧目中人物性格塑造或剧目情节需要情感表达时,那么翻身动作的表情性就是成为表达形象或情绪的有力途径。

翻身动作类型繁多,在情感表达方面能够全方位配合剧目的要求。可以将翻身就“表情”方式分成以下三类:

轻、慢、柔类型的翻身:这类翻身可以表达人物情绪舒缓、轻松或哀愁的状态,表达剧目情节气氛相对轻松、缓慢、悲切的状态。如探海翻身、踏步翻身以及可放慢缓做的翻身都可以配合要求达到剧目需求的表情状态。

稳、快类型的翻身:这类翻身可以将人物利落、果断的个性、高兴或着急情绪的状态表达清楚,表达剧目情节气氛逐渐紧张、欢快的状态也很到位。如点步翻身、串翻身等可以配合要求到达剧目需求表情状态。

复合型翻身:这类翻身的亮点着重在其本身动作的难度上,通过高难度的翻身,从而去体现人物情绪和剧目情节的跌宕起伏。所有的复合型翻身都可以配合要求达到剧目需求的表情状态。

通过分析舞蹈作品,可以从中感受到翻身的表情作用。舞蹈剧目的早期作品《木兰归》和桃李杯剧目《风雨宅门》就是编创者运用表情动作表达人物个性和情景气氛的作品。这两个作品都是故事情节叙述比较明确的作品,舞蹈《木兰归》的主角木兰代父从军,属女中豪杰,其果断利落、独立的性格特点以及参军背景是人物主要的特征。在作品中,人物在舞蹈开端就加入了快速点步翻身,充分的将人物身手不凡.武艺精湛,潇洒飘逸体现出来。并且将她在整体作品中的英勇、精明的神态在开场时就传递出来。舞蹈《风雨宅门》是讲诉旧时女子在宅门生活中的心路历程,剧目由慢板和快板两部分组成,慢板时人物处于青春时期情绪舒缓对生活充满希望,因此翻身动作轻柔灵巧,表现出了人物所处时期的心境。快板部分剧情突变,生活开始经历苦难,因此在快板部分出现的翻身无论是点步翻身还是串翻身,速度都极快,展现了女子内心焦躁的情绪,作品中从翻身动作就可以感受到与前面慢板的安逸状态的强烈差异对比,从她的快板部分翻身动作中,可以感受到她对生活不满的强烈抵抗情绪。

在舞蹈作品中,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具有情节,有些作品跳的是一种意境,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只是通过舞蹈跳出一种文化,一种心境。如舞蹈作品《扇舞丹青》将舞蹈与中国书法相融合入,以扇代笔,以身舞画。将中国古典文化内涵以舞蹈的形式体现出来,其中技术技巧与身韵相融合,连接巧妙,让观众在感官上没有停顿间歇感,就如同作画书写一般,一气呵成。那么翻身动作在这样的作品中是否就不具备表情性了,变成一种纯技巧的展示?其实不然,虽然作品中没有具体的情节,但是作品却有要表达的主旨意境,作品需要独特的技术技巧烘

托出这意境的所需要的氛围,当舞蹈剧目跳脱出故事情节的拘束,舞者的内心之情需要途径外化为具体时,技术技巧的运用,就能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情感,使大家在审美中引起情感的共鸣。使舞蹈“跳”与“演”的结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可见,翻身动作的加入成为提升作品氛围的一种途径,技术技巧在剧目中的表情性功能还存在,只是目的不再锐化。可以说翻身的表情性可以随着作品类型的变化而变化。

由此可见,翻身可以根据舞蹈作品需要的人物个性、故事情节、场景气氛提供不同类型的情感表达功能,去满足创作需要的表情状态。翻身作为中国古典舞独有的动作,其运动形态复杂、独特,在舞蹈作品中的出现本身就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而将它运用在舞蹈编创中,作为表情性动作,它充分的起到了提升舞蹈观赏价值的作用。

第二节 翻身在舞蹈作品中空间感

作为观众在观赏舞蹈作品中的翻身动作,除了被它的独特表现力所吸引,同时还会被它带来的潜在空间感所吸引。翻身动作在舞蹈作品中,不同的位置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感染力。

以定点式翻身为例(点步翻身或原地串翻身)将舞台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在不同的舞台位置做定点式翻身动作,观赏者视觉上的效果与内心的感受是不同的。

在舞台后场做翻身,由于视觉上远眺,动作给予的感觉比较深邃,远距离的观赏会使人产生虚幻的联想,动作的速度会随着视距的长度相对减弱,虽有力度感,但是不会产生压迫感。

在舞台中场位置的翻身动作,视觉冲击力与压迫张力适中,给观赏者力量外放感的同时,还能感受到稳、快的气息。

在舞台前场位置做翻身动作,会带给观众感观上强烈的真实感,视觉冲击力与压迫感很强。

翻身除固定位置的运动外,行进也是它的表现形式,有由后场位置向前行进,由中场位置横向行进等多种模式。行进式的翻身动作,所变化出的视觉感受,与固定型翻身相似,但在空间变化上,给予观众的视觉感受更加多元,同样速度的行进式翻身与定点式翻身相比就会让人因动作的流动性而感受到新的视觉感,在舞台上的张力比定点式翻身的视觉冲击力成倍增长。它的运动形态可以构成不同的线性,给观众视觉上带来的是空间的深浅感、纵横感。

第三节 舞蹈作品中的复合型翻身

随着时代审美的前进,舞蹈作品的创作发展要求更加多元化,技巧动作也从

单一向复合型进化。舞蹈作品为了配合时代的审美感,在创作技术技巧动作的视觉空间上,也开始追求向复合化,这样可以使技巧的视觉感更加丰富,观赏价值上升。

复合型翻身,比较单一型翻身在空间表现力上更富有张力,复合型翻身在动作空间结构上也产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使翻身在视觉感官上更加华美精湛。翻身的复合化结果直接作用于舞蹈作品中的画面构图,在空间感上使舞蹈画面效果精巧复杂化。而对于剧目中人物情绪或气氛的表达,更加细腻,精准。使舞蹈作品的观赏价值大幅度提升。例如,点步翻身接吸或绞腿跳翻身,这样的复合型翻身技巧,出现在舞蹈剧目中,其形成视觉冲击力比较强。可以说复合翻身的产生,与舞蹈作品创作的发展息息相关,为了舞蹈艺术更加精妙,为了满足观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舞蹈作品在创意,动作,技术上都在不停的追求精益求精。对于技术技巧的要求更加多元化。因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的提升,翻身技巧的发展会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结语

中国古典舞翻身动作的产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和戏曲舞蹈翻身实型的继承和创新。在继承文化意识与戏曲翻身实型后,中国古典舞翻身,不断发展、不断探索与创新,使现在的古典舞翻身更适应于中国古典舞剧目的需要。

中国古典舞翻身具有民族性强、形象性强,表现力强的特点。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中国古典舞翻身的结构、形式发展的非常丰富。翻身动作加强了流动性、复合性、对比性,作为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技巧的训练内容和剧目的表现手段,它还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可以更好地展现我们文化中的民族特性。许多新型的复合型的舞蹈翻身动作出现,如翻身斜探海接点步翻身,原地或移动串翻身接吸或绞腿跳翻身、点步翻身接吸或绞腿跳翻身等等。这些创新的翻身动作更适合在舞蹈作品中运用。它们能将舞蹈剧目中的人物形象,剧情更贴切的表达出来,同时也将中国古典舞独特风格表现出来,不在拘谨于戏曲翻身的条框中,完全融入进了舞蹈的内容里。随着时间的前进中国古典舞翻身动作的发展将会越来越精妙。

参考文献

【1】王克芬(著).(2004).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317 【2】杨鸥(编著).(2009).舞蹈训练学.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42-253 【3】刘文峰(著).(2003).中国戏曲文化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52-53 【4】袁禾(著).(2007).中国舞蹈意象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1-36 【5】余汉东(著).(2006).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辞典.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52-158 【6】刘玉珍,庞禹文(著)(2006).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7】陆爱云(主编)(2009).运动生物力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8】[艺术学]编委会(编).(2004).艺术研究类型与范式.上海:学林出版社 【9】高云(著)(2004).舞蹈解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0】李续(总主编),王伟(主编)(2006).中国古典舞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1】吕艺生(著).(2003).舞蹈学导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2】袁禾(著).(2006).《中国古代舞蹈审美历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3】王伟(主编).(2004).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4】何跃青(主编)(2008).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北京:地震出版社

【15】沈元敏(著)(2004).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中专女班).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6】王国维(2010).宋元戏曲史.北京:中华书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kz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