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更新时间:2023-08-15 10:09: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生物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材说明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的生物课共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切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重点难点)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点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①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②课前调查:利用干湿计测量裸地、林地的空气湿度,并进行比较。

③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

①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一是准备两种菠菜叶片,一种新鲜的叶片(保卫细胞内含水较多,一般气孔张开),另一种稍微有些萎蔫的叶片(保卫细胞失水较多,一般气孔关闭)。二是准备几种不同植物叶片(一些叶肉分化明显的,一些叶肉分化不明显的)。

②准备课本P117进一步探究的第二个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C以上热水的烧杯中,看叶片表面会不会产生气泡)的材料用具。

③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④制作有关气孔开闭机制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资料:

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果实的

生长中,大约要消耗200kg以上的

水,大致情况如下:

生长期中总吸收量 204228g 100%

作为组成成分的水 1872g 0.92%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 250g 0.12%

? 202106g 98.96%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植物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水呢?吸收的水分中大约99%的水哪里去了?水是从哪儿散失的?等等。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的。

二、探究过程。

(一)叶片的基本结构。

方案一

学生两人一组。

①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②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对比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切割方向(横切)、观察角度等。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鼓励与同学合作共同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要提的问题有:徒手切片是否成功?你是怎样做的?制作切片时应注意些什么?怎样做才更容易成功?对其他同学的做法有何意见?你看到了叶片的哪些结构?

方案二

①观察图(叶片结构示意图)或模型,自学叶片的基本结构。

②练习制作不同植物叶片的徒手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对比,进一步了解叶片的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学会区分上、下表皮及其结构特点。

学生讨论:你有没有观察到与课本的示意图不相同的叶片结构?想一想为什么?

(二)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一

学生两人一组实验。

①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C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 教师:指导学生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哪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 ②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切片,显微镜下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J临时切片,了解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讨论解决问题。(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

③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切片,了解保卫细胞壁厚薄不均匀,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教师提示: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

④按课本要求画图。

教师提示绘图的要求。

方案二

学生两人一组。

① 制作新鲜的菠菜叶上、下表皮的临时切片,比较得出: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教师:指导学生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问题:叶表皮上是否有气孔?上、下表皮气孔数目是否一样多?)

②观看课件,总结气孔开闭的机制。

教师:播放气孔开闭的动画课件。提示问题:当保卫细胞吸水(失水)时,气孔怎样变化?保卫细胞壁有什么特点?

③再次用显徽镜观察菠菜叶下表皮的临时切片,井画图。

教师:提示绘图的要求。

(三)认同绿色檀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

方案一

学生四人一组。

①根据问题讨论总结出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教师:根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总结。(问题:1.植物吸水量的99%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2.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的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

②观察图Ⅲ-25《生物圈的水循环》(略),描述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根据课前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师生共同构建水循环的图表。组织学生展示自己调查的资料,发表意见,各小组互相补充。

③观看资料、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所受到的启发和感受。进一步明确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教师:播放录像、展示资料,进行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

学生四人一组。

①观察思考实验现象,讨论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教师:演示实验(附1),引导学生讨论:纵切两根枝条,比较染色有何不同?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蒸腾作用在植物的正常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想一想,对植物体来说,蒸腾作用还有没有其他意义?

②观察图《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讨论总结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P116讨论题(1.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2.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③阅读课文(P116最后两段:森林如何能保持水土),可以根据教师展示的资料或结合课前自己准备的资料,谈一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

教师:展示长江洪水和水土流失的资料,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附l:演示实验:取甲、乙两枝大叶的木本植物的枝条,摘掉甲枝条全部的叶片,保留乙枝条全部的叶片。将它们插入盛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移到有阳光照射之处。待到乙枝条叶脉微红时,取出甲、乙两根枝条,用清水洗净纵切枝条,进行观察比较。(可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叶片的基本结构——气孔的构成——气孔的开闭控制蒸腾作用的强弱——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循环的意义与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四、作业。

请学生课下查找资料, 了解黄河的现状并根据自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谈一谈怎样才能使黄河恢复诗人笔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景象。

课后反思

本教案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

程标准要求,主要突出了两点:

一是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但低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己的特点,独立完成探究实验比较困难,因此教案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而且逻辑性强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植物的一生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水呢?吸收的水分中大约99%的水哪里去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又例如:在气孔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探究实验中,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新的知识。这种方式简单、直观、启发效果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愿望。

二是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达到促进素质教育的目的。比如,在学习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这一知识点时,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森林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方面的资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获得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学生通过亲自测量空气湿度,感受绿色植物对空气温度的影响,可以深刻认识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重要意义,很容易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必须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kx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