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一些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4-03-28 07: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作文教学一些的思考

一.用眼观察生活收集写作素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可以成一部电视剧,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小片段围绕一个中心也可以练就成一篇文章.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品味生活.用独特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品平常的生活,谈真实的想法,不拘一格,只要有真情流露即为好文章.如果说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它的躯体,那么真挚的情感就是它的灵魂.平时我最喜欢批改学生的周记,也许很多人会说我傻,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每当这时,我仿佛在与他们交谈,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周记是训练学生写作的重要方式,更是师生心灵交汇的一种重要渠道.每改完一篇周记,我的心情都是快乐的放松的.因为他们开始学会用发现的眼光去留意生活的美,为写作收集素材,同时不断丰富了自己的阅历,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很多学生并不是完全没有话可说,而是羞于表达.课间我留意到几个男生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谈论<<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情节,佩服其中的某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英勇善战等.不同班女生在一起比较谁的语文老师漂亮,严格,更关心学生等.每个人都有十分充足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时,老师要鼓励他们把这些话记录下来,再拓宽思维有条理的叙述,相信其中不乏好文章.

二.亲自体验生活,创设写作的情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作为老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有更多的生活体验.老师要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积极健康的活动或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和欲望.教完<<走向生活>>一文后,我组织学生可后收集资料,在课堂中开展一次小记者采访活动.本次活动中,学生表现真是积极主动,个个振振有辞,个个采访都有收获,场面更是热闹.此后,一篇篇流露真情的习作跃然纸上.有了真实的生活就会有真实的内心感受,也就

能流露真情的文章.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实践出真知.

三.用心感悟生活,升华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不同的学生对生活有不同的思考和感受.在习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因为学生具有自己独具个性的眼睛,耳朵,心灵感悟和表达方式.我在授<<七步诗>>中,让学生分别扮演曹丕和曹植,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学生体会到曹植对曹丕悲愤填鹰的感情和谴责劝戒的语气.学生开始觉得很可笑,但两三次演下来,教室里空气凝重,同学们的表情异常严肃,目光严厉.我知道他们体会到了这些情感.又如,我在授<<草船借箭>>时,学到”周瑜很高兴”时,让学生想他高兴的同时想了些什么.有的说:"诸葛亮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这回恐怕凶多吉少了."有的说:"诸葛亮这个大笨蛋中计了,这回看他怎么在三天之内造十万多枝箭,这回他必死无疑,我可以去除这个心腹大患了,除去这个眼中钉了.哈!"我再叫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写入本子中,就是一段很好的写作素材了.不仅如此,我还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让每个学生勇于写出自己个性化的想法.老师在习作中要理解,尊重,珍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四.用笔描绘生活,吐出真情.

学生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怎样让学生乐于表达呢?教师要引导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情感,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充分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体验以及深沉的内心世界.那么他们的习作离真实和精彩就并不遥远了.

总之,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在生活中去看,去听,去想,欣赏他们的一切想法,为他们写出富有个性化的真实作文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写作欲望和灵感!

合作学习方式的几点思考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基于此,合作学习已受到越来越多教育人士的关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方式则是关注中的热点。那么,这种学习方式对师生双方有何要求?同时在我们的教学中又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对教师的要求

1.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

教材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必要手段,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认真地钻研教材,才能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积极教育因素,从而把握运用合作学习的时机;另外,教师在备课时,还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全面考虑合作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选好相应的对策,这样教师方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

2.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合作关系。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应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合作氛围,这一点应从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合作关系开始,具体做法如下:

先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合作对象,使他们对合作学习充满兴趣。但这样容易出现“差——差”,“优——优”组合的倾向,直接导致两极分化。教师这时应给予学生帮助,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的学习小组,各组中尽量安排好、中、差三类学生,这样,学生在小组中能找到能力水平相当的同伴,倾听他们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

3.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指导要适当。

教师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生则是演员,对于教师这个“导演”来说,可“导”不“导”的地方坚决不“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导”。那在什么时候,教师才能引导呢?笔者认为

当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时,教师方可去“导”: (1)当学生的合作学习偏离正确“轨道”较远时; (2)当小组内部分歧得不到解决时。

但这儿需注意,教师不宜“导”得过多,或以自己或教参的观点代替、统领学生的想法。 二、对学生的要求

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方式对学生也提出了要求,即学生必须具备相互合作的精神,那学生怎样才能具备合作的精神呢? 1.明确合作学习的意义。

作为合作学习的主体,必须明确合作学习的意义,这对于学生端正合作态度,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意义如下: ①能教会你礼貌待人;

②使你能够包容别人的内心世界,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 ③合作使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④合作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⑤合作还能增添学生之间相处的趣味性。 2.遵循合作的原则。

合作的原则是指导学生顺利合作的准绳。遵循它,学生间的合作则会优质高效,富于创造;背离它,学生间的合作便会高耗低效,甚至很难进行。因此,强调学生遵循合作的原则是很必要的,如积极参与,对小组负责,不要嘲笑别人,对人要宽容等等都应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内在要求。

当然,学生对合作学习意义的理解与合作原则的遵循是需要过程的。意义的理解只有在合作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合作原则的重要性必须在多次合作实践的基础上方可被学生真正领悟,到那时,学生自觉地遵循合作的原则,便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三、在教学中的影响。

1.合作讨论,提高了参与的广泛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互动性,合理运用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由于合作小组是以自由组合为基础的,小组各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很小的。无论是优生或是差生,他们都能在这浓厚的情意色彩中,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谈论感兴趣的动画片那样充满热情与争执。于是,沉默寡言的同学变得能说会道;害羞怕人的同学变得大方起来;成绩优秀的同学也在合作中学会了协调人际关系??全员参与,共同进步!

2.合作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合作作业”,就是合作小组各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同小组内其他成员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合作作文”是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事实证明,通过“合作作文”的训练,学生们写作文的积极性比以前明显提高,对语文学习也产生了兴趣。“合作作文”程序如下: ①布置作文题,明确写作要求;②各小组交流讨论(文章的构思、合作分工等);③分工写作;④优化组合;⑤集体修改;⑥汇报;⑦给合作小组以表扬。

写作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本并不是件乐事,但“合作作文”却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趣”从何来?首先,从这种新颖的作文形式中来。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写作文也是可以合作的!其次,从合作的过程中来。作文的构思,写作的分工、整合,集体修改,都是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汇。当学生在完成每一步时,都通过提供支持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别人的观点,别人的劳动结果)的需要,同时,又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而满足了自身归属的需要;再次,从教师对合作结果的肯定中来。强化理论认为,表扬比惩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善于表扬作文中的每一滴闪光点,但更重要的是肯定他们的合作过程,这样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合作学习的直接兴趣。

除了“合作作文”以外,“合作作业”还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内容与形式。如合作排演课本剧,合作完成某份调查报告等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合作作业”是不能滥用的,否则,学生将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

3.合作评价,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 有时,我们不妨将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评价后,再总结汇报评价结果,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一组中的两名同学上台表演《赠汪伦》这首古诗以后,笔者让各小组内先进行评价,然后汇报评价结果。合作小组的思维可谓广阔,不但评价了“李白”与“汪伦”的表情语言,动作以及诗歌的朗诵情况,而且对这两位“古人”的装束,甚至于背景音乐都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意的建议。这样,学生在合作评价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同时还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四、两点值得探究的问题。

1.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

由于合作学习耗时较长,这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是一对矛盾,再加上课堂(教室)的活动空间很小,无形中就制约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学生的合作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大自然与社会实践中去?若这样,教师又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导演”的作用? 2.合作与竞争相结合。

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认为:“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与单干,在适合时宜时,竞争和个体活动能够增益于合作学习。”可见,竞争机制在合作学习中是有一定作用的,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如何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如何使竞争增益于合作学习,将是笔者在以后教学实践需要去探究的问题。让语文学习习惯点亮小学生的生命

、──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与实践

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如果不是*习惯,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1.提前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

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2.细心观察的习惯。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

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其次,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观察可以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 3.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

4.质疑发问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

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5.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一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给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比如,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老师,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

6.背诵的习惯。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笔者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记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诵过。学生如果能够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这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良好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记,而是要熟悉即可。

7.定期复习整理的习惯。定期整理复习有许多好处:第一,可以温故知新,旧的知识中包涵着新知识的许多线索。第二,可以避免遗忘。第三,可以把种种表面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系统,使众多知识相互贯通,甚至可以做到触类旁通。每天晚上在做家庭作业前,将当天学过的知识及时浏览一遍。学会运用表格来复习整理。每周末,及时将所有知识进行一次系统整理。运用表格的过程,实际就是重新消化知识,疏理成体系的过程。学会对着教材的目录、章节题目,进行回忆整理。目录、章节就是知识的提纲。

8.认真书写文字的习惯。现在许多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申明,应聘者的简历和应聘书必须手写,不能用电脑打,就是想通过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

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从小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养成这一习惯可以从最基本处着手,让学生从刚开始学着写字时,就把每个字的笔划、笔顺写准确。让学生学习一点书法,不是为了让他去参加书法比赛,而是让他懂得什么样的字,是漂亮、美观、大方的。让学生买一些字帖。把大字帖挂在学生的房间里。批改学生作业、试卷时,不要只注意内容的对否,还要检查他们的字写得是否工整、漂亮。我县近几年的语文期末考试题的“卷面分”就很有效的突出了学生写字质量。学生读书、看报时,指导学生不要只注意欣赏书报文字的内容,还要注意审视字体、书法的是否美观,上街时,注意欣赏街市牌匾上漂亮的字。带学生去参观书法展览。

9.广泛阅读的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他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以语文学科开展的“大阅读”活动为契机,我们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常性的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引领学生的阅读大有裨益。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操作步骤

1.耐心发动,逐渐加速。会开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天气冷时,车打着火后要过一会儿才能快速行驶,一打着火就快速行驶反而会灭火的。一个人培养习惯也是如此,要循序渐进。一开始先朝着理想目标动起来。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一个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能说到做到,便很了不起。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了。

2.控制时空,约束自己。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3.偶有偏离,及时调整。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克服坏习惯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

整。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规范了,发现上课时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立即作出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4.进入轨道,自由飞行。按照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去努力,先是慢慢启动,继而逐渐加速,在行进中不断调整,最后进入轨道。这就像卫星一样,一旦进入轨道,就再也不会走走停停了,就会沿着轨道不停地飞行。进入轨道以后,你就仿佛进入了自由王国,你再不必着意约束自己,而是顺其自然。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习惯养成的关键

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训练。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而在不断“重复”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困难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如学习中的松懈、疲沓、漫不经心、索然。寡味、教材难度大等。为了克服上述种种消极心理因素,可以通过某些心理素质的强化作用予以解决。 1.培养意志。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自己意志的培养和锻炼。(1)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不随便找理由原谅自己,而不去完成既定任务。这样就会从每次的胜利完成任务中,提高信心,养成习惯。(2)以名人的学习方法及读书故事作为自己行动的借鉴,并以他门的箴言、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督促自己,养成习惯。(3)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经常和周围比自己学习强的同学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养成习惯。

2.激发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定的兴趣来辅助和支撑。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自己意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打好基础,创造美好的人生时,内心就会产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2)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与情感的关系极为密切,

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增强对学习的兴趣。一个学生如果懒于学习,不愿思考,

就难以养成好学深思的习惯。(3)广泛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不断地满足并不断地引起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例如读写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了思想的种子,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了行为的种子,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了品德的种子,便会有命运的收获。詹姆士有一句名言“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出学生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ks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