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10-27 21: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传播学考教资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一章 人类传播的演进
1、美国传播学奠基人威尔伯·施拉姆的生动比喻(将人类历史的100万年作为一天计算) 2、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第二章 传播及传播学
1、传播的定义
郭庆光:传播是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德弗勒和丹尼斯在《大众传播通论》一书中定义更全面些:“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反应说:这类定义吸收了心理学中刺激—反应论的观点,其含义极为广泛和模糊。史蒂文斯的定义是: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互动说:G.格伯纳:所谓传播,就是“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 影响说:国传播学者霍夫兰、贾尼斯和凯利的定义为:传播是指“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过程说:希伯特认为:“传播的确可视为一个过程,过程就是一系列的活动及运行永远向着一个特定的目标在行动。传播不是一个被时间和空间所固定的静止的实体。传播是一个恒动过程,用以运送意义,传递社会价值,并分享经验。”
共享说:这类定义源于拉丁文的Communicate的意思:“使共同”。威尔伯·施拉姆的定义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 2、传播的特点
(1)传播是普遍存在的;
(2)传播的前提是,双方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3)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4)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的行为; (5)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行为;
(6)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 3、传播学的产生
(1)产生背景:政治的影响:美国的选举政治 经济的影响: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 军事的影响:二次世界大战催生
媒介的发展:为传播研究提供了基础 (2)传播学的发展: 40年代:初具规模
50年代:陷入低谷(模式理论发达) 60年代:三大转机 ——
(a)传播研究冲出了效果分析的狭窄一隅,开始对传播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不仅限于传播如何取得最佳效果这一个方面;
(b)人们对效果问题的看法发生重大转变,开始重视传播的间接效果和远期效果; (c)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70年代:独立成一门学科 70年代以后传播学走上了长期的潜在的研究。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见附录一)
4、传播学的奠基人物(人物生平及理论见附录二) 拉斯韦尔:5个问题的传播模式、传播功能学说 勒温(卢因):把关理论、齐格尼克效果 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两极传播
霍夫兰:说服研究--几个实验、信源可信度实验(休眠效果)、正反两方面消息 施拉姆:大媒介、小媒介概念
第三章 传播模式(见附录三)
1、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2、香农和韦弗的直线模式 3、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第四章 符号与符号互动
1、象征符的特性
(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他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2、符号的概念 信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号 符语言符 号 普通语义 号 学 象征 符 非语言符号
3、萨皮尔-沃尔夫假设
任何语言都是与其他语言不同的一种巨大模型系统,不同之处在于,每一种语言都由文化规定了形式和类别,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形式和类别进行交往,而且用以分析现实,注意或忽略某些关系和现象,梳理自己的推理并建构自己的意识。 包含了二层意思:
一是语言因其自我成形、自我创造的能力而能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形成人们世界意象的积极因素,人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决定的。这叫语言决定论;
二是不同的语言不能表示同一个社会的现实,世界意象随着人们赖以思维的语言体系的不同而变化。这叫语言相对论。
对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批评:反对这种观点的人认为:(1)语言的确会影响思维,但并不完全地决定思维,语言只在形成抽象概念方面影响思维,而反映人类直接感官体验的概念却独立于语言。因此,人们的世界观不是因语言相异而不同,而是受到了文化的影响;(2)语言间的差异受到语言共性的限制,不同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基本认识过程和基本概念范畴是
相似的。因此,语言间的交流是可行的,语言影响思维只不过体现在社会文化的价值标准方面。
4、语言的特性
第一,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 第二,语言是有限的,而真实是无限的。
第三,语言是抽象的,而实际是具体的。(抽象的阶梯) 第四,语言的假定。 5、语言的误用 第一、死线抽象。(固定层次抽象) 第二、忽视差异(指认不当) 第三、非此即彼(二元价值观) 第四、自我投射(无意识投射) 6、什么是意义
(1)意义是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意义活动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 7、意义三角关系
意义三角关系—意义的象征理论
现代符号学的创立者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把“指号过程”定义为符号、事物和意义发生联系的过程。在阐释者的脑海中,符号代表某个事物,皮尔斯将其称为“指涉物”。他把用来代指物体的符号称为“阐释物”。在符号发挥作用过程中,上述三个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形成了一个三角关系。学者奥格登和理查兹用图清晰地表明了这三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思想或指涉(意义)
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
符号(象征) 指涉物
间接关系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影响感知的结构性因素(这类结构性因素是指一种自然的纯神经反应,影响一个人感觉上对事物外貌的感知。感知作用因受到这些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大家在直觉上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1)类似与相近:其他条件相同时,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2)美好形式(完形趋向):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3)残缺闭合(封闭):几个刺激若共同包围一个空间,则这几个刺激容易构成一个感知单位。(在语言中也发生作用)
(4)共同命运:随机排列的图形中,其中的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就会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整体。 2、人内传播的选择性定律
(1)选择性注意:指人们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避开相抵触的信息这么一种本能倾向。
(2)选择性理解:依据自己和价值观、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进行理解。理解的过程是将运载信息的符号还原为意义的过程。
(3)选择性记忆: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已接收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利、有用、有价值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之中。
3、首属团体和镜中自我(库利的两个概念) 首属团体:(与次要团体相对应的)首属团体(primary group)——它在构成一个人的社会本性方面是面对面的、亲近的和重要的。他称之为“首属的”,因为它在个性社会化方面的重要意义,也是因为诸如父母亲、兄弟姐妹、儿童嬉戏伙伴等团体是最早进入一个人的一生之中的。
镜中自我:人类的交互作 用反映了个体的当下环境,因此起到了心灵的镜子作用。“我想象在你的眼里我是什么人,我就是什么人。”他喜欢引用的一句话是:“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库利镜中自我概念强调个体社会化中的人际传播的重要性。这个概念被米德发展成为“自我”的概念。 4、创新扩散
(1)什么是创新扩散(创新扩散模式图见附录四) 1971年,罗杰斯、休梅克合著《创新的传播》,提出了一个创新扩散模式。 罗杰斯将创新定义为:“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
所谓创新扩散(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是指一种新事物,比如新观念、新发明、新风尚等,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 (2)意识到的创新性(技术革新的特征)
相对优越性,是指新事物同它要取代的旧事物相比所具有的优越性。 相容性是指新旧事物的相容程度。
复杂性是新事物被理解被运用的相对难度,难度越小,人们对新事物的肯定倾向就越强烈。 可试性是指一项创新在有限基础上可被试验的程度。能否将技术分解、小规模地试行的程度。 可观察性(可传播性),创新结果能为他人看见的程度。能将新技术成果向他人推广的程度,可以显视给他人的程度。
5、米德的主我和客我(见书65页) 6、意见领袖 定义:舆论领袖(Opinion leaders),又译作意见领袖。在将媒介讯息传递给社会群体的过程中,那些扮演某种有影响力的中介角色者。 特征:(1)舆论领袖都只是某一或某些问题上转播大众媒介内容或发生影响力的人。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能担当起领导舆论的重任。
(2)他们和周围的非领袖属于同一初级团体,即同一家庭、一个办公室或是一群谈得来的朋友。
(3)他们的人数不多,是他所属团体的超级代表,在人格和能力上能够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同。是团体规范与价值标准的维护者。
(4)舆论领袖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
7、两极传播:所谓两级传播,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
两级传播模式
大众媒介 舆论领袖 社会公众 一级传播 二级传播
第六章 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2、群体的功能 (1)社会功能: 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
(2)群体对个人成员的作用: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3)一个有效率、运作良好的群体的特征 a)气氛是非正式的、舒适的、轻松的。
b)每个人都能够参加讨论,但是只采纳中肯的意见来最后完成任务。 c)成员能够完整地理解和接受任务或目标。 d)成员会互相倾听。 e)允许矛盾存在。
f)大多数决策的基础都是某种妥协。
g)批评是常见的、坦诚的和相对不那么刺耳的。
h)人们感到能够自由表达他们自己对群体运作和群体问题的感受和想法。 i)行动一旦开始,就会有明确的分工。
j)群体的领导者并不是在“统治”群体,群体也不会特别地反对领导。 k)群体对其自身的运作十分清楚 3、集合行为的传播规律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暗示: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群体感染: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首先,紧张使某一集体的成员非常容易相信稀奇古怪的传说和谣言;其次,在朋友之间蔓延比在陌生人之间快得多;最后,感染或行动在那些具有共同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人中间迅速蔓延。
正在阅读:
传播学复习资料10-27
2003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辩词(中山大学VS世新大学)08-29
回填土施工方案05-26
小学德育工作总结08-31
高一化学必修1_第二章_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及练习 -11-26
万科房地产招标管理流程03-18
全国卷高考导数知识点归纳应用04-29
微机原理数字钟09-19
管理运筹学实验报告模板09-2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复习资料
- 传播学
- 视频监控集中存储容量计算方法
- 截流设计计算说明书
- 能力风暴机器人编程 - 图文
- 卫生人才网题
- 微观经济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 外来从业人员退工备案登记表
- 如何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 2016-2017学年北京市昌平区初二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长春市十一高中历史单元知识梳理 必修1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环境监测试卷A、B和答案
- 2018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卷(word版校对,含答案) - 图文
- 《认识自然》教案
- 会计之星2015年吉林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 江西省城镇排水专项规划编制纲要
- ubnt设置 - 图文
- 中国当代文学流派
- 《刑法学》考试考前复习资料
- 实验四 外币业务(g更新实训题目20111031) - 图文
- 选修课音乐
- 工程经济学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