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

更新时间:2023-11-26 15: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年常德市高三年级模拟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膜上均有糖蛋白,其作用是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 浆细胞内某些内质网膜上有催化磷脂合成的酶 C. 同一种物质进入同一生物不同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相同

D. 在“望梅止渴”这种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中人的唾液腺细胞作为效应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表面,具有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保护润滑等作用,A错误;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磷脂属于“脂质”的范畴,因此浆细胞内某些内质网膜上有催化磷脂合成的酶,B正确;同一种物质进入同一生物不同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不一定相同,例如葡萄糖进入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而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的方式可为主动运输,C错误;D错误。在“望梅止渴”这种条件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人的唾液腺细胞作为效应器, 2.下列与生物实验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过氧化氢酶可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必须用高倍显微镜 C. 温特用燕麦胚芽鞘为实验材料,证明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 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和探索血糖平衡的调节均可用模型构建的方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生长素的发现、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不同温度,过氧化氢酶催化的过氧化氢在自然条件下可以缓慢分解,加热可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对实验结果有干扰,因此不能使用过氧化氢酶,A错误;“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用低倍显微镜即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B错误;温特用燕麦胚芽鞘为实验材料,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但没有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C错误;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和探索血糖平衡的调节均可用模型构建的方法,D正确。

3.下图1表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比例的变化曲线;图2是某动物体内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1中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B. 图2中的丙、丁细胞处于图1中的CD段

C. 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图2中的甲和丙图所在时期 D. 图1所示的BC段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图1中DE段,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由1/2增至1,其原因是发生了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A正确;图2中的丙、丁细胞含有染色单体,而图l中的CD段,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2,说明其对应的细胞中存在染色单体,可见,图2中的丙、丁细胞处于图l中的CD段,B正确;在图2中,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移向细胞两级,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即发生在图2中丙图所在的时期,C错误;图1的BC段,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由1减至1/2,说明正在形成染色单体,表示分裂间期,而间期的主要特点是完成DNA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

合成,若DNA复制出现差错,则可能导致基因突变的发生,D正确。

4.科学家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阶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并揭示了遗传因子的化学本质 B.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C.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共同思路是设法将蛋白质和DNA分开来进行研究 D. 用只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搅拌不充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但没有揭示遗传因子的化学本质,A错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是: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和鉴定,然后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从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B正确;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32P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再让这两类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细菌,C因此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共同思路是设法将蛋白质和DNA分开来进行研究,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将DNA注入到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则留在细菌细胞外,因细菌的质量重于噬菌体,所以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蛋白质外壳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用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用只含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含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未分离而同细菌一起进入沉淀物中,D正确。

5.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长期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越来越强,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青霉素使用之前,所有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是相同的

B. 细菌在繁殖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从而产生抗药性变异个体 C. 青霉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从而决定了其进化方向

D. 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答案】D 【解析】

35

35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种群中就存在不定向的变异,有的个体对青霉素的抗性强,有的个体对A错误;青霉素的抗性弱,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菌是原核生物,不能通过有性生殖进行繁殖,因此细菌在繁殖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但可能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种群中存在的抗药性变异起到了定向的选择作用,C错误;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D正确。

6.201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艾利森发现在T细胞表面有一种名为CTLA-4的蛋白质可以发挥“分子刹车”的作用,当CTLA-4被激活后,免疫反应就会终止,如果使它处于抑制状态,则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集中攻击肿瘤细胞,这样有望治愈某些癌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CTLA-4是一种糖蛋白,癌细胞表面因为缺乏CTLA-4而易扩散和转移 B. 肿瘤细胞被效应T细胞攻击后的裂解死亡,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C. T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它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受抗原刺激后产生淋巴因子 D. 癌症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逐渐累积的结果,同时也与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癌变、免疫系统的功能、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依题意可知:CTLA-4是T细胞表面一种蛋白质,而不是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当T细胞表面的该蛋白质被激活后,免疫反应就会终止,可能导致癌细胞易扩散和转移,A错误;肿瘤细胞被效应T细胞攻击后的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B错误;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它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受抗原刺激后产生淋巴因子,C错误;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多个基因突变逐渐累积的结果,同时也与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D正确。

三、非选择题

7.科研人员发现植物的细胞呼吸除具有与动物细胞相同的途径外,还包含另一条借助交替氧化酶(AOX)的途径。

(1)交替氧化酶(AOX)分布在植物细胞线粒体内膜上,它可以催化O2与[H]生成水,并使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地转化为___________,导致生成ATP所占的比例下降。在寒冷早春,某些植物的花细胞中AOX基

因的表达会___________,有利于花序温度升高,吸引昆虫传粉。 (2)AOX途径可能与光合作用有关,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①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可见光中的___________光,并将其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再经过暗反应,最终储存在有机物中。

②科研人员将正常光照下发育的叶片分为4组,用AOX途径抑制剂处理A组和C组叶片的左侧,然后将4组叶片离体,叶柄插入盛满水的试管中,左侧置于正常光照下,右侧置于正常光照或高光下(图1),40分钟后测量叶片左侧光合色素的光能捕获效率(图2)。

通过A、B、C、D四组对比说明AOX途径的作用是___________,利于光合作用进行,在周围受到___________照射的叶片组织中作用更明显。

【答案】 (1). 热能 (2). 加强 (3). 红光和蓝紫光 (4). 活跃的化学能 (5). 提高光合色素的光能捕获效率 (6). 高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有氧呼吸过程、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ATP中,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式。分布在植物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交替氧化酶(AOX)催化O2与[H]生成水,导致生成ATP所占的比例下降,说明该酶使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地转化为热能。在寒冷早春,某些植物的花细胞中AOX基因的表达有利于花序温度升高,说明产生的热能增多,进而推知这些植物的花细胞中AOX基因的表达会加强。 (2) ①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并将其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

应阶段,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最终储存在有机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

② 图2显示:在光照强度相同的条件下,用AOX途径抑制剂处理的A组和C组叶片的左侧,其光合色素的光能捕获效率分别低于B组和D组,但A组和B组的光合色素的光能捕获效率的差值明显低于C组和D组的光合色素的光能捕获效率的差值。由此说明,AOX途径的作用是提高光合色素的光能捕获效率,在周围受到高光照射的叶片组织中作用更明显。

【点睛】解答本题的前提是识记并理解有氧呼吸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8.为探究亲代小鼠长期摄入高碘对子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影响及硒的干预作用,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取若干生理状态相同的亲代小鼠随机分为3组,进行不同的处理,饲养四个月后雌雄交配,子鼠出生后测定血清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处理方法及结果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碘在哺乳动物体内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确保实验的严谨性,还需要增加___________处理组

(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请预测高碘组子鼠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___________,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 (2). 高碘会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加硒能缓解高碘的抑制作用 (3). 单独加硒 (4). 高于对照组 (5). 高碘组子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较正常组低,通过负反馈调节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表格信息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详解】(1)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

(2)表中信息显示:高碘组的子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高碘加硒组的子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比高碘组的高,但仍然低于正常对照组,说明小鼠长期摄入高碘会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

成,加硒能缓解高碘的抑制作用。为确保实验的严谨性,还需要增加单独加硒处理组,测定子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3)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高碘组子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通过负反馈调节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因此高碘组子鼠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对照组。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题意并采取对比法,认真分析表格数据,找出数据、现象的变化规律,并将“变化规律”与所学“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9.开发矿产资源常会引起矿震导致山体滑坡。科研人员对某矿区山体滑坡若干年后恢复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并与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比较(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得到数据如下图所示。

(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选取多个样地,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___,收获全部植物,按照植被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图1所示。图1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__________(填“S1”或“S2”)。 (2)矿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随后若干年发生的群落演替速度比沙丘等处快,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__________演替。

(3)群落在恢复的过程中,灌木和乔木分布较稀疏的区域杂草生长旺盛,而其它位置杂草数量较少,这说明群落的水平结构容易受到环境因素中的___________影响。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___________利用率。

(4)科研人员对某沙棘群落进行深入调查,并绘出该群落中的沙棘与甲、乙两种群(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如图2),请依图写出构成的食物链___________,乙种群在a、b、c、d四个时期中增长速率最快的时期是___________。

【答案】 (1). 随机选样 (2). S2 (3). 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植物的繁殖体或种子 (4). 次生 (5). 光照 (6). (光照等)环境资源 (7). 沙棘→甲→乙 (8). 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和图示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1) 选取样地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图1显示:S2群落的生物量普遍低于S1,据此可推知: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

(2) 在沙丘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矿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次生演替。可见,矿震导致山体滑坡后,随后若干年发生的群落演替速度比沙丘等处快。

(3) 群落在恢复的过程中,灌木和乔木分布较稀疏的区域,其杂草接受的光照强度较其它位置的杂草强,因此生长旺盛,而其它位置杂草数量较少,这说明群落的水平结构容易受到环境因素中的光照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提高对光照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4) 图2中的甲、乙两条曲线呈现“先减少者先增加,后减少者后增加”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而先减少者先增加的为被捕食者,后减少者后增加的为捕食者,所以沙棘与甲、乙两种群构成的食物链为沙棘→甲→乙。乙种群在a、b、c、d四个时期中,a至c时段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说明此时段的种群增长速率不断降低;c至d时段的种群数量逐渐增大,说明此时段的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加,其中在d时期种群的数量约为K/2,因此d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调查种群密度的注意事项、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等相关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10.某观赏植物的花色有红色、白色两种。为探究该植物花色的遗传规律,某生物兴趣小组用该植物的纯种进行多组杂交实验,统计实验结果如下表:

对上述实验结果,兴趣小组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对该植物的花色遗传做出了如下三种假设: ①由一对基因(A、a)控制的,但含a的雄配子(花粉)部分不育;

②由一对基因(A、a)控制,但含a的雌、雄配子均有部分不育,且不育机会均等; ③由多对基因(A、a,B、b……)共同控制的,且所有类型配子均可育。

(1)如果假设①正确,上述实验F1红花植株产生的可育雄配子中a配子的概率是_________,若假设③正确,则红花与白花这对相对性状至少由_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

(2)为验证上述假设,该小组一致同意对F1进行测交实验,请预测三种假设的测交实验结果: 若假设①正确,以F1作父本的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 若假设②正确,以F1作母本的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 若假设③正确,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实验证明假设③是正确的,则上述实验F2中的红花植株中纯种占___________。

(1). 1/32 (2). 三 (3). 红花∶白花=31∶1 (4). 红花∶白花=7∶1 (5). 红花∶白【答案】

花=7∶1 (6). 7/63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和分析表格信息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 由题意和表中信息可知:如果假设①正确,则红花对白花为显性,F1的基因型为Aa,F1产生的基因型为a的雌配子的概率为1/2;若假设F1产生的可育雄配子中a配子的概率是x,则F2中的白花植株(aa)占1/64=1/2x,解得x=1/32。若假设③正确,则F2中的白花植株为隐性纯合子(aabb……),占F2中的1/64=(1/4)3;依据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2代中隐性个体的比例是(1/4)n,可判断红花与白花这对相对性状至少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

(2) 测交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进行交配。结合对(1)的分析可推知:若假设①正确,则F1产生的可育雄配子中a配子的概率是1/32,以F1作父本与基因型为aa的白花植株测交,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是红花∶白花=(1-1/32a×1a)∶(1/32a×1a)=31∶1。若假设②正确,并假设F1产生的含a的雌、雄配子可育的概率均为y,则F2中的白花植株(aa)所占比例为1/64=y,解得y=1/8;以F1作母本与基因型为aa的白花植株测交,其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是红花∶白花=(1-1/8a×1a)∶(1/8a×1a)=7∶1。若假设③正确,则F1的基因型为AaBbCc,产生的基因型为abc的配子的概率为1/8,让其与基因型为aabbcc的白花植株测交,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是红花∶白花=(1-1/8abc×1abc)∶(1/8abc×1abc)=7∶1。 (3) 如果实验证明假设③是正确的,则上述实验F1的基因型为AaBbCc,F2中的红花植株占63/64,其中纯种红花植株占[1/4AA×2/4(BB+bb)×2/4(CC+cc)] +[1/4aa×1/4BB×2/4(CC+cc)]+(1/4aa×1/4bb×1/4CC)=7/64,所以上述实验F2中的红花植株中纯种占7/64÷63/64=7/63。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测交的含义、基因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据此以题意中的三种假设和表中信息为切入点,明辨红花与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及其与等位基因对数的关系,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本题的难点与易错点在于对与假设③有关问题的解答,其突破点在于表中呈

2

现的“F2中的白花植株占1/64=(1/4)”这一信息,从中抽提出:红花与白花这对相对性状至少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白花为隐性纯合子,只要含有显性基因就表现为红花。 11.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从土壤中筛选能有效降解有害有机化合物A的细菌,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从功能看该培养基为___________培养基,在对该菌进行分离、纯化、计数过程中,常采用___________法接种。实验过程中还需配制空白培养基作为对照,如果空白培养基中无菌落形成而实验组培养基中形成的菌落如图所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3

(2)某植物富含果胶、淀粉、蛋白质和纤维素成分。在用该材料提取过果胶和淀粉后的剩渣加工饮料工艺研究中,将剩渣制成的汁液经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彻底酶解处理后,发现仍存在浑浊和沉淀问题,你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在果汁生产中,为了提高果胶酶的使用效率和产品纯度,一般需要将酶用___________法进行固定化处理。

(3)用凝胶色谱法提取分离血红蛋白时,用_______________洗涤红细胞,用___________破裂红细胞使血红蛋白得以释放,如果装填的凝胶色谱柱中出现气泡,气泡会___________,降低分离效果。

(1). 选择 (2). 稀释涂布平板 (3). 土壤中含有4种能降解有机物A的细菌或培养基不纯【答案】

含有其他碳源和氮源或接种过程被杂菌感染 (4). 在浑浊和有沉淀的汁液中加入果胶酶和淀粉酶 (5). 化学结合法或物理吸附法 (6). 生理盐水 (7). 蒸馏水和甲苯 (8). 搅乱蛋白质的洗脱次序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与固定化酶、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1)由题意“成功地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可知:从功能上看,用于筛选该“目的菌”的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纯化微生物时常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于对目的菌进行分离、纯化、计数。实验过程中配制空白培养基作为对照的目的是验

证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或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如果空白培养基中无菌落形成而实验组培养基中形成的菌落如图所示,则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土壤中含有4种能降解有机化合物A的细菌;或者是培养基不纯,含有其他碳源和氮源;或接种过程中被杂菌污染。

(2)依题意可知:导致浑浊和沉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其汁液中仍存在少量果胶和淀粉,可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在浑浊和有沉淀的汁液中加入果胶酶和淀粉酶。固定化酶是指用物理学或化学的方法将酶与固相载体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仍具有酶活性的酶复合物。对于溶于水的果胶酶,一般采用化学结合法或物理吸附法将其固定在某种介质上,使之成为不溶于水而又有酶活性的制剂,进而提高果胶酶的使用效率和产品纯度。

(3)用凝胶色谱法提取分离血红蛋白时,从采集的血样中分离得到红细胞液体后,再向其中加入五倍体积的生理盐水对红细胞进行洗涤。红细胞释放血红蛋白,需加入蒸馏水和40%的甲苯,再在磁力搅拌器上充分搅拌10 min。装填凝胶色谱柱时,若产生气泡,则气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从而影响分离效果。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培养基的选择作用、纯化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和分离与计数、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与固定化酶、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等相关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问题情境,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2.猪的器官大小及功能与人体器官相似且容易繁殖,国际上把猪作为人体异种器官移植来源的首选动物。2010年南京医科大学开始进行异种器官移植科研攻关,希望把猪的器官移植到人体中,这样不但从根本上解决异种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而且移植器官的生理及代谢功能也将和同种器官毫无差别。“敲除排斥基因”的试管猪已经降生,并应用到异种动物器官移植实验中。

(1)目前,科学家正试图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对猪的器官进行改造,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器官供体基因组导入某种调节因子,其目的是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再结合克隆技术,培育出没有免疫排斥反应的转基因克隆猪器官。

(2)科学家用猪的同源DNA片段替代靶基因片段,培育出基本不含“排斥基因”的猪,这项技术的原理是___________,该技术运用的工具酶是___________。

(3)“试管猪”培育过程中,需要采集更多的猪卵母细胞,可通过对母猪注射___________的方法,达到超数排卵的目的,并将所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到___________期即可与获能的精子完成受精作用。判断卵细胞是否受精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_。为同时获得多头性状相同的个体,可将___________时期的胚胎进行切割。

(1). 抑制抗原决定基因的表达 (2). 设法除去抗原决定基因 (3). 基因重组 (4). 限制【答案】

酶和DNA连接酶 (5). 促性腺激素 (6).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或MⅡ中) (7). 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 (8). 桑椹胚或囊胚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体外受精、胚胎分割技术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1)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对猪的器官进行改造,以作为人体异种器官移植的来源,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器官供体基因组导入某种调节因子,以抑制抗原决定基因的表达;二是设法除去抗原决定基因,再结合克隆技术,培育出没有免疫排斥反应的转基因克隆猪器官。

(2)用猪的同源DNA片段替代靶基因片段,需借助基因工程才能完成,该项技术的原理是基因重组,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3)在“试管猪”的培育过程中,为了达到超数排卵的目的,可对母猪注射促性腺激素。将所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或MⅡ中期)时,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判断卵细胞是否受精的重要标志是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将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时期的早期胚胎进行切割,能够同时获得多头性状相同的个体。

【点睛】识记并理解基因工程的原理及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动物基因工程的应用、体外受精过程、胚胎分割等相关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kl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