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上现当代复习材料整理

更新时间:2024-01-23 10:1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二上现当代复习材料整理

一、考试题型

1.选择题 2.名词解释 3.简答题 4.论述题 二、复习重点

(一)重点人物复习 1.赵树理 一、简介:

赵树理(1906-1970年)

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农村生活环境对赵树理的影响:

第一,出身贫苦,自小在农村长大,饱尝生活辛酸,熟悉农民的思想感情和农村各阶层的生活。

第二,从小喜爱民间曲艺,戏剧和民间乐器,深受民间文艺熏陶,通晓农民的艺术和欣赏习惯。

第三,熟悉农村的百科知识,人情风俗生活习惯。 周扬:“中国作家中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没有一个能超过赵树理,他对农村有自己的见解,勇于坚持。” 二、40年代的主要作品: 1943年5月《小二黑结婚》,同年10月《李有才板话》,此后,《来来往往》、《孟祥英翻身》、《李家庄的变迁》、《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 他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以往新文学作家的新的历史特点,纠偏“欧化”,追求大众化。 自觉的“文摊文学家”。 “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小唱本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这是我的志愿。”

——赵树理 ▲赵树理小说的意义:

赵树理的小说宣告了文艺大众化在解放区的成功,意味着一种新的农村题材小说模式的崛起,更重要的是它还标志着知识分子叙述者全面让位于政治话语主体,标志着“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真正开始了整体结构的转型。 三、变化的意义

1.赵树理式的道德热情

2.干预生活与政治认同的深层矛盾 3.农民立场的单向叙述者

4.知识分子叙述身份的让位与退场 四、《小二黑结婚》 梗概小二黑结婚

三组人物——小二黑、小芹; 二诸葛、三仙姑; 金旺、兴旺;

两对矛盾斗争——民主意识与封建意识;乡村恶势力 作品影响:“赵树理方向”的奠基石。

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做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三仙姑是后庄于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

二诸葛忌讳“不宜栽种”,三仙姑忌讳“米烂了”。这里边有两个小故事 。

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宫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两个神仙也有了变化??

夫妻们在自己卧房里有时候免不了说玩话:小二黑好学三仙姑下神时候唱“前世姻缘由天定”,小芹好学二诸葛说“区长恩典,命相不对”。淘气的孩子们去听窗,学会了这两句话,就给两位神仙加了新外号:三仙姑叫“前世姻缘”,二诸葛叫“命相不对”。

▲五、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1、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老一代农民。 《小二黑结婚》二诸葛、三仙姑,《李家庄的变迁》老秦 2、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年轻的农民干部

《李有才板话》小元和《邪不压正》小昌 3、农村新人形象

小二黑与小芹,李有才 ▲六、艺术特色:

主要成就:新颖独创的大众化、民族化。 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

(1)情节结构。讲求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层层推进。 (讲故事的好手。传统小说和民间曲艺的影响)

(2)人物塑造。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现人物性格。 (3)语言。通俗质朴,明白如话,生动活泼。 (4)浓郁的晋东南乡土民俗色彩。 七、“赵树理方向”(1947):政治性, 民族形式,革命功利主义(陈荒煤)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赵被解释为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其创作是能体现毛泽东《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 “赵树理方向”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山药蛋派)

九、 “赵树理悲剧”

两种悲剧:鲁迅悲剧;赵树理悲剧 “悲剧”:作家本身追求的理想和价值最后都以一种形式上被高度认同,而事实上却被完全否定的结局完成,作家本人的历史命运处在一种悖论中。 《小二黑结婚》的一个细节:

斗争会

金旺自从碰了小芹的钉子以后,每日怀恨,总想设法报一报仇。有一次武委会训练村干部,恰巧小二黑发疟疾没有去。训练完毕之后,金旺就向兴旺说:“小二黑是装病,其实是被小芹勾引住了,可以斗争他一顿。”兴旺就是武委会主任,从前也碰过小芹一回钉子,自然十分赞成金旺的意见,并且又叫金旺回去和自己的老婆说一下,发动妇救会也斗争小芹一番。金旺老婆现任妇救会主席,因为金旺好到小芹那里去,早就恨得小芹了不得。现在金旺回去跟她说要斗争小芹,这才是巴不得的机会,丢下活计,马上就去布置。第二天,村里开了两个斗争会,一个是武委会斗争小二黑,一个是妇救会斗争小芹。

小二黑自己没有错,当然不承认,嘴硬到底,兴旺就下命令把他捆起来送交政权机关处理。幸而村长脑筋清楚,劝兴旺说:“小二黑发疟是真的,不是装病,至于跟别人恋爱,不是犯法的事,不能捆人家。”兴旺说:“他已是有了女人的。” 村长说:“村里谁不知道小二黑不承认他的童养媳。人家不承认是对的,男不过十六,女不过十五,不到订婚年龄。十来岁小姑娘,长大也不会来认这笔账。小二黑满有资格跟别人恋爱,谁也不能干涉。”兴旺没话说了,小二黑反要问他:“无故捆人犯法不犯?”经村长双方劝解,才算放了完事。

兴旺还没有离村公所,小芹拉着妇救会主席也来找村长。 她一进门就说:“村长!捉贼要赃,捉奸要双,当了妇救会主席就不说理了?”兴旺见拉着金旺的老婆,生怕说出这事与自己有关,赶紧溜走。后来村长问了问情由,费了好大一会唇舌,才给他们调解开。 八、赵树理与“山药蛋派” (一)赵树理的生平与创作 40年代 :《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 、《李家庄的变迁》 等。 50-60年代 :短篇《登记》、《“锻炼锻炼”》、长篇《三里湾》等。 总的来说, 50-60年代的创作成就不及以前。 “问题小说”。

(二)《锻炼锻炼》(1958年) 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

背景:农村大跃进运动。 人物:王聚海 、杨小四、“小腿疼”、“吃不饱” 事件:大字报、摘棉花

△“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典型意义: ?①农民自身的复杂性和农村生活的新矛盾。

?②作品对于当时的“浮夸风”和“共产风”是一种抵制。 (三)赵树理小说的不足之处:

?1. “他的创作迟缓了,拘束了,就多少失去了当年的青春泼辣的力量。”(社会政治形势的客观限制)

?2. 表现形式,缺乏新的进展。

?3. 人物塑造,新一代农民不如老一代农民形象饱满。(与生活体验有关,后期不如前期生动)

(四)赵树理的“评价史”

?40年代被树立为“方向”,声誉极高。 ?50-60年代毁誉不断。 ?“文革”中被批判。

?新时期以来重新评价和定位。 (五)“山药蛋派” ?50年代中后期,围绕赵树理的创作,在山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被人称之为“山西派”或“火花派”或“山药蛋派”。 ?民族化、大众化。 ?马烽(《饲养员赵大树》、《三年早知道》、 《我的第一个上级》) ?西戎(《宗老大进城》、《赖大嫂》、《灯芯绒》) 束为(《好人田木瓜》、《老长工》) 2.孙犁

(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白洋淀”派的鼻祖。侧重于从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的诗意层面上表现人性的丰富与优美。(诗意小说) 孙犁的农村题材小说 ?一、创作风貌: ?40年代:《荷花淀》 ?50年代:短篇:《山地回忆》、《吴召儿》、中篇:《铁木前传》、长篇:《风云初记》 ▲孙犁小说创作特点: 1、重于发现和表达农民的精神和人情之美,尤其擅写纯真健美的北方农村青年妇女。 女性人物:如水生嫂(《荷花淀》、《嘱咐》)、秀梅(《光荣》)、浅花(《藏》) 2、单纯明净的叙事结构与语言风格。 注意从审美的层面体悟孙犁小说对 “单纯情调”的追求。 ▲(一)、《荷花淀》

写于1945年,反响很大。

1、主题: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和家国

之爱,表现了人性的纯美,品格的崇高。 2、主要人物: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青年妇女。

3、情节:送夫参军(开端:月夜编席/夫妻话别/送夫参军)—— 探夫遇敌(发展:探望丈夫/扑空归来/淀上遇险)——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学夫战斗(尾声)

线索明线──几个妇女的活动: 送夫、探夫、遇夫、学夫 暗线──地区队的活动 4、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人物活动的背景;情节发展的铺垫。 5、艺术特点:语言简洁传神,充满诗情画意。点面结合,剪裁得当。 (二)、《铁木前传》: “诗体小说” ?1、人物形象:

?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 、九儿与六儿、“小满儿”:复杂的性格 ?2、艺术特色: ?动人的诗情。

?浓郁的乡土气息。 ?白描手法的运用 (三)、孙犁:《风云初记》等 —— 战争小说? 短篇《吴召儿》、《山地回忆》 ? 长篇《风云初记》

?抒情风格 :

?1、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 ?2、理想的生命形式:年轻女性。 ?3、叙述方式:多白描。 ?4、艺术结构:散文化。 比较赵树理与孙犁的创作

2、从《小二黑结婚》看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3、比较分析两部“土改小说”: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三、艺术风格

语言:孙:清新、恬淡、诗意,行云流水 赵:淳朴、亲切、风趣、口语化 人物形象:孙:写意化,注重感觉与印象 赵:性格化,注重白描与渲染

结构:孙:散淡、自然,不求情节的曲折 复杂 赵:戏剧化,环环相扣,一波三折 孙犁、赵树理风格比较 一、文学道路

孙:五四新文学影响,知识分子立场

赵:民间艺术影响,农民立场,大众化道路 二、美学追求

孙:现实主义基调,浪漫主义氛围,美的极致 赵:现实主义原则,现实主义手法,民间艺术境界 3、杨朔

(1)作家简介

杨朔(1913-1968) 散文集有《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亚洲日出》、《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 (2)“杨朔模式”概念 ?讲究“诗意”。包括谋篇布局的精巧、锤词炼字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的营造。 ?“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的结构模式。 (3)文本内容

?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像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 ? 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还要深多少

倍。

? ——《茶花赋》 4.秦牧

(1)作家简介

秦牧(1919-1993) “知识小品”。 散文集:《贝壳集》、《花城》,文艺随笔《艺海拾贝》。 代表性作品:《古战场春晓》、《社稷坛抒情》《花城》等 。 重视“知识性”。杂文和随笔的调合,历史记载、见闻、传说等的串联、组织。 “典故---畅想”模式。 (二)重点书籍复习 1.赵树理《锻炼锻炼》、《小二黑结婚》 2.孙犁《荷花淀》 3.杨沫《青春之歌》 (1)作家简介 杨沫(1914-1995),湖南湘阴人。 《杨沫文集》:《青春之歌》(卷一)、《芳菲之歌》 (卷二)、《英华之歌》(卷三) 。 1959年电影《青春之歌》。 (2)《青春之歌》(1958) “革命历史”,知识分子“成长”史。 ?时间:1931年“九·一八”事变—— ? 1935年“一二·九”运动。

?主要任务:林道静、余永泽、卢嘉川、江华 4.老舍《茶馆》 ?(1)老舍创作简介:放弃小说而潜心戏剧创作的原因之一, “看戏不那么麻烦”。 ?1950-1965年共有剧作23部:如《龙须沟》、《春华秋实》、《西望长安》、《茶馆》、《红大院》等。

《茶馆》 问世的曲折:

?1957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次将的《茶馆》搬上舞台。导演:焦菊隐、主演:于是之。

旧时代的民间生活浮世绘 ??、丰富而深厚的历史内容

?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民国初年;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由于社会动荡由盛而衰 。 ?主题:“埋葬旧时代” 。 ?、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 ?“三教九流” 。

?常四爷 、秦仲义、王利发。

?人物关于自身命运的困惑与绝望,透露了与现代历史有关的某种悖谬含意。 ?、横断面连缀式结构 ?全剧没有一个中心情节,而是靠众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成三幅不同时代的图画。

?“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穿全剧” ?“次要人物父子相承”

?“无关紧要的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4、独特的语言风格

“单纯个性化语言”刻画人物 5.吴强《红日》 吴强:(1910-1990) 《红日》 (1957) △新的突破和探索: 1、“史诗性”的艺术追求。 2、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1)揭示人物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性。 ? 刘胜和石东根

(2)对敌人形象没有漫画化,脸谱化。 ? 张灵甫、张小甫

(3)我军高级将领性格的丰富性。 沈振新

6.曲波《林海雪原》 曲波:(1923~2002) 《林海雪原》(1957)艺术特色 (1)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传奇性。 1、题材的传奇性。 2、景物的传奇性。 3、人物的传奇性。

少剑波、杨子荣、栾超家、座山雕 等。 (2)民间趣味带来的审美快感

?1、人物塑造 “五虎将”模式,暗含传统 审美心理。 ?2、结构布局情节的曲折生动与故事的浪漫夸张。 (3)主要英雄人物刻画

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基调 7.茹志鹃《百合花》 茹志鹃:(1925—1998) (1)作品的取材: 40年代的战争生活:《百合花》

50年代的上海里弄及近郊农村的题材:《如愿》、《静静的产院》 (2)《百合花》 (1958年)——“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1958年《延河》。 △艺术特色:

1、情感的体验重于事件的叙述。 2、细节的妥善安排。 3、细致谨严的结构。

4、崭新的英雄形象。 因为情真,所以难忘. (3)文本内容

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 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8.王蒙《组织新来的年轻人》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1956) (1)作者简介 (1934-),原籍河北南皮,生于北京。当代作家。 (2)主题:批判和揭露官僚主义作风 。 ? 人物:林震、赵慧文

? 刘世吾、韩常新、王清泉 (3)今天怎样重新进行阅读和阐释。 9.宗璞《红豆》 ?1、作者简介

(1928—)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 《东藏记》: 2005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知识分子家庭的成长背景和女性作家的身份。 ?2、主题:革命与爱情的冲突。 ? 人物:江玫、齐虹。

?3、比较: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

?4、艺术特色:淡淡的哀愁,浪漫主义色彩,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 10.《白毛女》

11.《红岩》 (1961) 罗广斌、杨益言

“一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 12.《一个鸡蛋的家当》邓拓 (1)作品内容:

明朝学者江盈科编有一部 《雪涛小说》,其中有一个故事说:“一市人,贫甚,朝不保夕。偶一日,拾得一鸡卵,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当矣!’妻问安在?持卵示之,曰:‘此是,然须十年,家当乃就。’因与妻计曰:‘我持此卵,借邻人伏鸡乳之,待彼雏成,就中取一雌者,归而生卵,一月可得十五鸡。两年之内,鸡又生鸡,可得鸡三百,堪易十金。我以十金易五牸,牸复生牸,三年得百五十牛,堪易三百金矣。吾持此金以举债,三年间,半千金可得也。” (三)其他重点知识 1.革命样板戏(8个) 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音乐《沙家浜》 “唱样板戏,做革命人”。 2、样板戏介绍

(1)普及样板戏的运动:

1970年在北京、上海达到了高潮。

“移植”是“样板”创造的最主要途径。 相对保持了某种“审美魅力”:文化人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对民间文艺形式的借重,以及对传奇性、观赏性的追求。 (2)样板戏“电影”公映时间表: 1970年:京剧《智取威虎山》; ?1971年:京剧《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沙家浜》; ?1972年:芭蕾舞剧《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京剧《奇袭白虎团》、京剧《龙江颂》;

?1973年:京剧《海港》; ?1974年:京剧《杜鹃山》。 (3)“样板戏”的总体变化:

?①取消脸谱,演员多以本色面目出现。

②取消水袖、厚底靴等传统京剧中演员所必须的着装要求,着装一律生活化(现实化)。

③以相貌形体的直接视觉效果来强化正、反角色的两极对比。

④借用现代话剧的某些布景手段,变虚拟式舞台背景(一桌两椅)为准生活化的布景(实物道具)。

⑤各种唱腔走向融合,唱词则完全口语化。

⑥现代器乐(如钢琴、大小提琴、长号等)与现代舞蹈(如芭蕾或“追光”)等手段的有效借用。

⑦现代传媒手段的介入——以电影传播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剧场传播模式。 “现代京剧”最大的变化:从虚拟的程式化的舞台表演到实存的生活化的表演的转变。“舞台即现实” (4)“英雄人物”的基本特征: ?个人行为上的完美无缺 ?革命视野上的远大开阔

?思想境界上的深刻崇高 ?道德伦理上的无私无欲 ?矛盾对立上的足智多谋 ?精神意志上的坚韧顽强 (5)“样板戏”的基本结构: “三突出”的既定文艺原则;

既区别于传统“京剧”又区别于现代“话剧”的叙事结构;

多元化的“脸谱”被单一的“英俊 / 丑陋”二元对立的形貌特征所代替,“形体”也逐渐被固定为“挺拔 / 委琐”的基本范式。

?由于西洋音乐的渗透,京剧的“唱”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功能。 2.相关概念整理

(1)中国当代文学: 1949至今的中国文学 。“当代文学”的提法,最早出现在50年代后期。 (2)性质

①传统性,承传关系构成传统性。 远:中国古代文学。

中:中国近现代文学,特别是同五四新文学的关系。 “过渡阶段”。 近:“毛泽东延座讲话”和解放区文学。直接延续。 ②现代性:从五四继承。

③整体性:大陆、港澳台文学。

(3)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和历史分期 ①起点: 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 。 ②分期:“三分法”(最普遍的): ?A、1949—1966,“十七年” 初步形成当代文学格局; ?B、1966—1976“文革十年”社会和文学蒙受巨大损失; ?C、1976年至今,“新时期”文学,繁荣发展时期。 3.“十七年文学”

4.革命文学 一、概况

(一)共同的主题。 (二)代表作家、作品: 长篇小说: 《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 《红岩》 《林海雪原》、 《青春之歌》、 《铁道游击队》等。 短篇小说:《山地回忆》、《百合花》《黎明的河边》《党费》等。 形态有所不同。

作家构成以及战争文学观念: 1、作家构成:“亲历者” 。 2、战争文学观念表现在:

(1)作家创作立场和视角的转向。

(2)二元对立模式。

两大语言系统:我军系统(光明词汇)敌军系统(黑暗词汇) (3)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和审美模式。 二、“史诗性”的追求 “史诗”情结 。

(一)杜鹏程: (1921-1991) 《保卫延安》 (1954) (三)梁斌:(1914-1996) 《红旗谱》 (1957) 歌剧《江姐》、

电影《烈火中永生》 (水华导演) 三、新英雄传奇小说: 战争小说的传奇性

代表作: 《林海雪原》 《铁道游击队》、 《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 《铁道游击队》(知侠,1954) ( 歌曲: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用通俗小说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 5.解放区文学 (1)、背景

①延安的根据地建设。 文艺运动的蓬勃开展。

②《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心问题:文艺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

解放区是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扩大而来的,文学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与农民“对话”,而且其特殊的政治现实使文学被纳入政治轨道,因此解放区文学呈现民间化和政治化趋向。 (2)特点

①题材、主题、人物描写方面:

赞美新社会制度,热情描绘斗争生活,以工农兵、“新人”为主角。 ②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自觉探索。 (3)创作——小说成就最大 △三种小说体式 ①评书体小说

以赵树理的小说为代表。 ②新英雄传奇小说

代表作品: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③注重情节及具有诗意的民族化现代小说。 代表作品: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孙犁《荷花淀》 △歌剧具有独特性。 秧歌剧《兄妹开荒》

大型新歌剧《白毛女》

1943年,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作曲的民族新歌剧《白毛女》诞生现代文学内部的变迁:现代化(西方化)到本土化(民族化)的转变。 △《白毛女》革命性的象征意义

这个戏向观众揭示了一个真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白毛女》的艺术探索

(1)汲取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突出了歌剧长于抒情的特点,一些精心设计的唱腔非常注意展现艺术的氛围和人物的性格发展。

(2)在剧情安排上,吸收了民间戏曲的某些叙述套路和艺术养料。 2.注重情节及具有诗意的民族化现代小说 (1)情节小说 “土改小说”: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暴风骤雨》

不局限于叙述单一的故事,而是以多个人物的命运为叙事线索,使之交叉、串连起复杂、丰富的人物间的多重矛盾关系,展示在土改运动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农村社会的生活面貌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农民:张裕民、程仁。

地主:钱文贵、李子俊等。

2、真实深刻地表现了农村各阶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3、结构宏大,故事线索纷繁,但主次分明,繁而不乱。 4、气氛描写突出。语言生动形象。

△1948周立波完成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创作,这是一部革命文学的经典作品。 △比较两部“土改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 ①前者较真实地表现了农村的阶级斗争和生活的复杂性,后者的表现则比较简单化、规范化;

②前者擅作有历史真实感的细致的心理刻画,后者则擅于场面和生活气息的描写; ③前者结构较平板,语言细腻但可能失之沉闷, 后者的情节处理有波澜,语言也较生动简净。 2、诗意小说 孙犁、赵树理

△四十年代主要作品:1943年5月《小二黑结婚》,同年10月《李有才板话》,此后,《来来往往》、《孟祥英翻身》、《李家庄的变迁》、《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 6.50-60年代文学

(1)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类型划分 :革命/左翼作家、进步/广泛的中间作家、反动作家。 作家的“边缘化”:

1、写作“权利”受到限制;

2、“自动消失”;

3、自我检讨,反省改造; 4、受到攻击而罹难。 (2)“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1、被视为主流的的作家:

小说:柳青、赵树理、杜鹏程、梁斌、吴强、杨沫、周立波、曲波、罗广斌、杨益言、欧阳山、冯德英、周而复、陈登科、浩然、王汶石、马烽、峻青、李准、王愿坚、茹志鹃、胡万春;

诗歌:郭小川、贺敬之、李季、闻捷、李瑛、严阵、梁上泉、张永枚、顾工等; 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魏巍;

话剧:老舍、曹禺、郭沫若、田汉、胡可、陈其通、沈西蒙、丛深。 2、批评家与领导者身份重合

周扬、茅盾、郭沫若、邵荃麟、姚文元等,是这一时期的活跃的批评家,他们其中的许多人,也同时是文学界权力机构的主要负责人。 3、“文化性格”出现新的特征

地域:从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

文学观念:重学识、才情、文人传统→重政治意识、社会政治生活经验; 市民、知识分子→农民生活。 “文化素养” 发生变化。

文学被看作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独特方式。 △本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

一、表现对象:追求重大的社会题材。 二、艺术构思:追求史诗效果。

三、艺术风格:肯定生活、歌颂革命与斗争的豪迈乐观。 四、人物塑造:强化阶级属性。类型化。 五、作品形式:民族化与大众化。

六、创作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七、创作队伍:以工农兵出身的作家为骨干。 7.农村题材小说

?概况: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1、农村小说与乡土小说的差异: ?(1)强调表现“现实斗争”,而乡村日常生活、社会风习及人伦关系等则往往退出作家的视野。

? (2)作家在立场、观点、情感上要与自己的表现对象(农民)相一致(启蒙视角的丧失)。

?2、代表作家:

? 赵树理、周立波、柳青、马烽、康濯、 ? 李准、王汶石、西戎、李束为、刘澍德等。 ?3、两种艺术倾向:

?(1)山西作家群:赵树理等 ?(偏重于开掘本土传统资源);

?(2)陕西作家群:柳青、王汶石等

?(偏重于塑造以先进人物为核心的“新人新世界”)。 4、代表作品:

?[土地改革]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9)、 ? 《暴风骤雨》(1949) ?[互助组、合作社] 《不能走那条路》 (1953)、 ? 《三里湾》(1955)、《创业史》(1959)、 ? 《艳阳天》(1964)、《金沙洲》(1959)、 ? 《风雷》(1964)、《山乡巨变》(1958) ? 《锻炼锻炼》(1958)、《狠透铁》(1958) ?[1958年人民公社] 《太阳刚刚出山》(1959)、 ? 《我们的第一个上级》(1959)、《李双双小传》 ? (1959)、《新结识的伙伴》(1958) ?[60年代农村生活] 《套不住的手》(1960)、 ? 《实干家 潘永福》(1961) ? 《沙滩上》(1961)、《“老坚决”外传》(1962) ? 《卖烟叶》(1964)、浩然《艳阳天》(1964) 5、成就与缺陷: ?成就:

?A、反映出农村生活的变动,

?B、塑造了一批成功的新人形象和“中间人物”;

?C、部分作品鲜明的乡土特色和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 ?缺陷:

? 不少作品写政策、写中心、写路线、写阶级斗争,公式化、概念化和人物塑造的类型化倾向。 △小说篇幅分类

(一)短篇小说(反映现实): “短篇小说作家”:赵树理、李准、马烽、王汶石、峻青、王愿坚、茹志鹃、林斤澜、唐克新、陆文夫等。

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对社会政治及时的配合。 重视剪裁构思,“横断面”,追求“严格意义” 。 (二)长篇小说(表现历史): “史诗”情结 。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长篇小说的高潮期。 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吴强《红日》、冯志《敌后武工队》、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等。 8.文学

一、 “非主流文学”

偏离规范的“异端”现象:

位置的置换(从被肯定到被批判)。

被批判或者没有得到公开发表机会的作品,在一定范围内以各种方式流传。 “地下(潜在)写作”。

自由主义作家对于“启蒙意识”、“人道主义”及现代主义意识的维护。 最初的“异端”: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1950)。 批判:迎合“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1953)。王应洪与金圣姬的爱情。 批判: “以个人温情主义对部队的政治生活作了歪曲的描写”。 二、“干预生活”的小说 (一)“干预生活”的提出与影响 1、历史背景。

2、苏联文学的影响

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 奥维奇金《区里的日常生活》 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 3、“双百方针”的鼓舞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毛泽东,1956年5月。

“百花时期” :1957年“反右”前的一年多时间。 文学的“解冻”。 两个方面的探索:

(1)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2)人性人情在文学中的价值和地位。 (二)突破禁区的作品:

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红豆》(宗璞)《小巷深处》(陆文夫)《改选》(李国文)《在悬崖上》(邓友梅)等 。诗歌、话剧、杂文等。 强调“写真实”、“干预生活” 9.戏剧

戏剧(含话剧、戏曲、歌剧)的特殊地位:各阶层民众能够和乐于接受。戏剧的表演本身就是交流。更利于文艺对政治的配合,以发挥文艺的教诲宣传效用。 40年代传统戏曲的改革:秧歌剧《兄妹开荒》、 歌剧《白毛女》等。 50年代以后:成立各种机构,建立戏剧演出制度。 曾上演《威尼斯商人》、《玩偶之家》、《万尼亚舅舅》、《上海屋檐下》、《龙须沟》、 《茶馆》、《雷雨》、《日出》、《北京人》、《家》等。 代表性剧作家:

老一代剧作家: 曹禺、郭沫若、老舍、田汉等(倾向于“历史”题材创作)。 青年剧作家:

陈其通、崔德志等(倾向于表现现实以配合各种政治活动)。 代表性作品:

1、表现“工业建设和工人斗争”:

《在新事物的面前》(杜印等)等。 2、写“农村的生活和斗争”: 《春暖花开》(胡丹沸)、《妇女代表》(孙芋)。 3、表现“革命历史”和朝鲜战争: 《战斗里成长》、 (胡可)、《万水千山》(陈其通)。 4、历史题材: 老舍《龙须沟》,曹禺《明朗的天》等。 “第四种剧本”:

主张突破“工农兵剧本”, 如老舍 《茶馆》(1957)。 “工农兵剧本”:

工人剧本——先进和保守的斗争; 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 部队剧本——我军和敌人的军事斗争 10.散文

?一、当代的“散文”概念 △边界模糊的文体 ?狭义的散文:“抒情性散文”,其特征近于“五四”初期的“美文”,又称“艺术散文”。侧重内部世界(情绪世界、心灵世界)的抒发、表现。

?广义的散文:除“美文”之外,还包括“叙事性”的 “报告文学”与“特写”,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论(“杂文”、“杂感”、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 △杨朔、秦牧、刘白羽分别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 刘白羽(1916- )时代的抒情。主要作品《日出》、《长江三日》等。

采用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的构思方式。记叙事件与描绘场面结合,抒发激越的感情。“战争----现实”互为观照模式。 11.白洋淀诗群

极其特殊的诗歌“流派” 1、郭路生(食指)(1948- )1966-1969年间的作品:《相信未来》、《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2、芒克早期受普希金的影响,如《天空》:后期的创作愈来愈接近叶赛宁。“乡村最后一个诗人”

3、诗人多多(1951-) 4、诗人北岛(1949-)

《在新事物的面前》(杜印等)等。 2、写“农村的生活和斗争”: 《春暖花开》(胡丹沸)、《妇女代表》(孙芋)。 3、表现“革命历史”和朝鲜战争: 《战斗里成长》、 (胡可)、《万水千山》(陈其通)。 4、历史题材: 老舍《龙须沟》,曹禺《明朗的天》等。 “第四种剧本”:

主张突破“工农兵剧本”, 如老舍 《茶馆》(1957)。 “工农兵剧本”:

工人剧本——先进和保守的斗争; 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 部队剧本——我军和敌人的军事斗争 10.散文

?一、当代的“散文”概念 △边界模糊的文体 ?狭义的散文:“抒情性散文”,其特征近于“五四”初期的“美文”,又称“艺术散文”。侧重内部世界(情绪世界、心灵世界)的抒发、表现。

?广义的散文:除“美文”之外,还包括“叙事性”的 “报告文学”与“特写”,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论(“杂文”、“杂感”、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 △杨朔、秦牧、刘白羽分别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 刘白羽(1916- )时代的抒情。主要作品《日出》、《长江三日》等。

采用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的构思方式。记叙事件与描绘场面结合,抒发激越的感情。“战争----现实”互为观照模式。 11.白洋淀诗群

极其特殊的诗歌“流派” 1、郭路生(食指)(1948- )1966-1969年间的作品:《相信未来》、《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2、芒克早期受普希金的影响,如《天空》:后期的创作愈来愈接近叶赛宁。“乡村最后一个诗人”

3、诗人多多(1951-) 4、诗人北岛(194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k6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