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22 20: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报告 引言 .............................................................. 1 1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毕业生基本状况 .................................. 2 2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情况 .................................. 3 2.1 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去向构成.................................... 3 2.2 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构成................................ 5 2.3 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区分布及回乡就业比例.................. 5 3 北京大学农村生源毕业生基本状况 .................................. 6 4 北京大学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情况 .................................. 7 4.1 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去向构成.................................... 7 4.2 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构成................................ 9 4.3 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区分布及回乡就业比例.................. 9 5 重点院校农村生源比例下降原因分析 ............................... 10 5.1 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与就业难使农村家长及孩子滋生读书无用论思想. 11 是导致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重下降的主观原因........................... 11 5.2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导致教育质量差异是致使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 13 重下降的主要客观原因............................................... 13 5.3高等教育自身的某些制度性缺陷也是导致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重下降的14 重要客观原因....................................................... 14 5.4 国家放松户籍限制及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对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重的下. 14 降客观上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14 6 对中北大学大学生理想信念调研 ................................... 15 6.1 存在问题分析................................................. 16 6.2 对策分析..................................................... 17 7 调研主要结论 ................................................... 18 7.1 从总体看..................................................... 18 7.2 从就业单位性质看............................................. 18 7.3 从就业单位所在地看........................................... 19 7.4 中西部地区农村生源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工作的比例高............... 19 8 建议 ........................................................... 19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报告

引言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大学,尤其是像清华、北大等全国首屈一指的顶尖著名学府,大学新生生源的农村户籍比例持续下降,这种现象引发了全国学界和教育界的关注。2011年,来自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几位学生的调查引发外界关注。调查显示,2010级清华大学学生中,农村生源占总数的17%,而在当年的高考中,考生中有62%的农村学生。不仅是清华,还有北大,在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相关研究中,北大农村学生比例,近年来一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和专科院校。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长期分配不公,尤其是各省省城超级中学的教育资源垄断。

在现有教育体制格局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所造成的“起点不公”已成为农村寒门学子无法逃避的刚性劣势。但是,这是否就真的决定了他们的命运、未来呢?二流院校的农村学子的就业情况就真的不如一流院校的学生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课题组想通过对中北大学近年农村生源的就业去向进行调查。统计他们就业的主要方向,简要对比分析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和北京大学学生的整体就业状况。同时,采访相关教育专家,听取他们对这种状况的看法和他们对农村学生就业状况的意见和指导。

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女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特定群体的就业状况,日益成为媒体报道、公众关注以及学者研究的热点和焦点。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聚焦农村和农民问题,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未来发展无疑成为推进我国社会发展与转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的关键,加快对农村智力建设支持也日益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政策的。

着眼点。在上述两重背景之下,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就成为一项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村大学生肩负着普通农村家庭更多的希望,他们更容易成为新农村建设中新生产力的推动者,他们的就业与发展也更容易影响到农村社会价值观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由于受体制、市场环境、家庭

1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报告 背景等因素制约,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可能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本文对中北大学及北京大学近年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以及全体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就业去向构成、就业单位性质构成、就业单位地区构成及就业地区流动等角度对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描述和总结,力求归纳出我校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就业特点,以便为学校教育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1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毕业生基本状况

我们调研了中北大学今年生源信息。数据统计显示,近三年中北大学农村生源比例为我校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占全部本科毕业生的62.89%,城市生源比例为37.11%。

图一:

中北大学生源比例403020100系列1城市应届22.2城市往届14.91农村应届27.87农村往届35.0227.8722.214.9135.02

从生源地分布来看,近三年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中,来自北京的约占0.92%,上海0.46%,广东0.62%,中部地区48.5%,西部地区18.9%,其他东部地区15.4%,其他地区15.62%;根据相对比例计算可以发现,近三年我校本科毕业生中,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农村学生比例较高,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的生源比例较低。

2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报告

图二:

中北大学生源分析6050403020100系列148.518.90.92北京0.920.46上海0.460.62广东0.6215.415.62中部48.5西部18.9其他东部其他地区15.415.62

2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情况

2.1 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去向构成

统计显示,超过四成的农村生源毕业生继续在国内升学攻读研究生;接近六成选择工作,这其中近三成的是以正式派遣的方式就业,28.2%的是通过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从事一些自由职业等灵活就业方式就业;毕业时暂未落实去向的占9.85%。

图三: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去向806040200农村全体国内读研43.731.2派遣就业31.528.8灵活就业28.237.3就业总和59.766.1暂未落实9.856.82农村全体

通过与近三年全部毕业生总体就业去向的对比可以看出,农村学生选择国内

3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报告 读研究生和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全体学生(大约高出10%左右);毕业校时农村学生暂未落实去向的比例也略高于全体学生总体比例。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发现,这部分尚未落实去向的农村学生绝大部分准备来年继续报考硕士研究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内升学读研究生是农村生源毕业生普遍的倾向。

与此同时,进一步的统计显示,农村生源男生选择继续学习的比例均高于农村生源女生,相对而言,农村生源女生选择就业的比例要高一些,同时离校时暂未落实去向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图四:

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城乡差异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将农村生源毕业生按照地域分为北京、上海、广东三省市(以下简称北上广),其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几组,进一步分析其就业去向可以发现:北上广等地农村学生选择就业的比例最高,而选择继续在国内读研究生的比例相对其他地区低;其他东部地区的农村学生选择出国深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学生选择继续在国内读研究生的比例相对较高,且西部地区农村学生出国深造的比例明显较低。从毕业时仍未落实去向的比例来看,北上广等地农村学生相对较高,而其他东部地区农村学生最低。 此外,从派遣就业占总体就业的比例来看,北上广地区学生的派遣就业占到68.98%,其次是西部地区占64.3%和中部地区占60.95%,比例相对最低的是其他东部地区占51 .3%。

4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报告

表1:不同生源地区的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去向构成比较

(单位:%) 北上广地区 其他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国内读研 派遣就业 45.2 52.3 54.7 56.8 27.8 17.4 20.6 21.1 灵活就业 12.5 16.5 13.2 11.7 就业总和 40.3 33.9 33.8 32.8 暂未落实 2.6 0.8 3.3 4.9 2.2 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构成

在已经正式签约派遣的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中,按照单位性质构成统计发现(见表2):选择到国有企业的毕业生比例最高,其次是各类事业单位和其他企业(主要包括民营企业、私有企业等),而选择到三资企业工作的比例最低。同样,通过与全部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去向的对比可以看出,农村学生选择到部队、各级党政机关、各类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工作的比例高于全体学生总体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学生选择到三资企业工作的比例较全体学生总体比例低了8.5%左右。

表2: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与全体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构成比较

(%) 农村学生 全体学生

部队 2.19 1.4 党政机关 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 三资企业 其他企业 10.21 8.7 20.1 22.7 36.2 31.85 3.28 11.76 28.02 23.59 2.3 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区分布及回乡就业比例

在我校已经正式签约派遣的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中,留在中部工作的占38.6%,其次是去往西部地区占26%,去往其他东部地区的站16.2%,去往广东省的占15.8%。(见表3)

5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报告

表3: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与全体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区分布比较

(%) 农村学生 全体学生 北京 1.5 6.6 上海 1.9 5.1 广东 14.8 13.4 其他东部地区 16.2 12.3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39.6 39.1 26 24.5 与全部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去向的对比发现,农村学生毕业后到其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均高于全体学生总体比例,总体比全体学生高出5%左右。

此外,将这部分通过派遣就业的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的生源地与他们的单位所在地进行匹配可以发现,约29.2%的农村学生毕业后回到了生源地省份工作,全部毕业生就业流向的这一比例为32.7%,这说明更多的农村学生选择到家乡以外的地区工作。同时进一步分析数据发现,农村学生选择回到家乡工作的,主要是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山西、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学生。

3 北京大学农村生源毕业生基本状况

数据统计显示,近三年我校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占全部本科毕业生的14.2%。从性别分布来看,农村学生中男生数量是女生数量的一倍,而近三年我校全体本科毕业生中男生的比例仅比女生高10%左右,可见我校本科毕业生中农村女生所占的相对比例要于男生。图1: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与全体本科毕业生性别构成比较。

北京大学农村生源比例806040200农村全体男生67.855.1女生32.244.9农村全体 从生源地分布来看,近三年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中,来自北京的约占3.8%,上海0.4%,广东1 .9%,中部地区37.4%,西部地区1 5.3%,其他东部地区41 .2%;

6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报告 而全体本科毕业生中来自北京的约占1 6.2%、上海3.7%、广东2.9%、其他东部地区36.2%、中部地区20.9%、西部地区20.0%。根据相对比例计算可以发现,近三年我校本科毕业生中,中部地区和其他东部地区的农村学生比例较高,西部地区农村学生比例次之,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比例较低。

4 北京大学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情况

4.1 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去向构成

统计显示,超过半数的农村生源毕业生继续在国内升学攻读研究生;超过三成选择工作,这其中近60%的是以正式派遣的方式就业,近40%的是通过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从事一些自由职业等灵活就业方式就业;有1 2.4%的毕业生出国深造学习,毕业时暂未落实去向的占1 .7%。

北京大学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与全体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布比较6040200农村全体国内读研出国深造派遣就业灵活就业就业总和暂未落实52.241.712.433.419.113.714.610.633.724.31.70.6农村全体 通过与近三年全部毕业生总体就业去向的对比可以看出(图2),农村学 生选择国内读研究生和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全体学生(大约高出10%左右);而选择出国深造的比例则大大低于全体学生的总体比例(大约低20%左右);毕业校时

7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报告 农村学生暂未落实去向的比例也略高于全体学生总体比例。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发现,这部分尚未落实去向的农村学生绝大部分准备来年继续报考硕士研究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内升学读研究生是农村生源毕业生普遍的倾向。

与此同时,进一步的统计显示(图3),无论是国内读研还是出国深造,农村生源男生选择继续学习的比例均高于农村生源女生,相对而言,农村生源女生选择就业的比例要高一些,同时离校时暂未落实去向的比例也相对较高。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城乡差异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将农村生源毕业生按照地域分为北京、上海、广东三省市(以下简称北上广),其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几组,进一步分析其就业去向可以发现(见表1):北上广等地农村学生选择就业的比例最高,而选择继续在国内读研究生的比例相对其他地区低;其他东部地区的农村学生选择出国深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学生选择继续在国内读研究生的比例相对较高,且西部地区农村学生出国深造的比例明显较低。从毕业时仍未落实去向的比例来看,北上广等地农村学生相对较高,而其他东部地区农村学生最低。

农村生不同性别的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去向构成比较6040200农村男生农村女生国内读研出国深造派遣就业灵活就业就业总和暂未落实52.950.813.410.318.220.913.915.932.136.81.62农村男生农村女生

此外,从派遣就业占总体就业的比例来看,北上广地区学生的派遣就业占到71 .15%,其次是西部地区占61 .5%和中部地区占57.0%,比例相对最低的是其他东部地区占51 .7%。表4:不同生源地区的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去向构成比较。

表4:不同生源地区的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去向构成比较

北上广地区

国内读研 出国深造 派遣就业 灵活就业 46.3% 9.0% 29.9% 11.9% 就业总和 41.8% 暂未落实 3.0% 8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报告

其他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51.0% 53.0% 55.9% 15.7% 11.1% 8.2% 16.8% 19.2% 20.6% 15.7% 14.5% 12.9% 32.5 33.7% 33.5% 0.9% 2.2% 2.4%

4.2 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构成

在已经正式签约派遣的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中,按照单位性质构成统计发现(见表5):选择到国有企业的毕业生比例最高,其次是各类事业单位和其他企业(主要包括民营企业、私有企业等),而选择到三资企业工作的比例最低。同样,通过与全部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去向的对比可以看出,农村学生选择到部队、各级党政机关、各类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工作的比例高于全体学生总体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学生选择到三资企业工作的比例较全体学生总体比例低了1 0%左右。

表5: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与全体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构成比较 农村学生 全体学生 部队 6.1% 2.6% 党政机关 12.3% 9.8% 事业单位 24.1% 22.3% 国有企业 38.5% 34.2% 三资企业 5.1% 15.7% 其他企业 13.9% 15.4%

4.3 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区分布及回乡就业比例

在我校已经正式签约派遣的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中,留在北京工作的占42.9%,其次是去往其他东部地区的占20.8%,去往广东省的占1 3.7%,去往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各占1 0%左右(见表6)。

表6: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与全体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区分布比较 农村学生 全体学生 北京 42.9% 65.0% 上海 1.4% 3.6% 广东 13.7% 12.2% 其他东部地区 20.8% 10.6% 中部地区 10.8% 2.1% 西部地区 10.4% 6.5%

与全部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去向的对比发现,农村学生毕业后拿到北京户口、留京工作的比例较全体学生总比例要低约22%,而到非北京、上海、广州的

9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报告 其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均高于全体学生总体比例,尤其是到中部地区的比例是全体学生总体比例的5倍。

此外,将这部分通过派遣就业的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的生源地与他们的单位所在地进行匹配可以发现,约22.2%的农村学生毕业后回到了生源地省份工作,全部毕业生就业流向的这一比例为32.7%,这说明更多的农村学生选择到家乡以外的地区工作。同时进一步分析数据发现,农村学生选择回到家乡工作的,主要是来自北京、江苏、山东、河南、湖南、四川等地的农村学生。

考虑到毕业生可能到家乡临近省份工作,我们以地区为单位,对不同生源地区农村学生与不同就业单位所在地区进行了匹配分析,结果见表7所示。

表7:不同生源地区的农村学生流动分布

单 位 北上广 单位所在地区的% 生源所在地区的% 北上广 16.3% 100.0% —— —— —— —— —— —— 生源所在地 其他东部地区 —— —— 51.2% 21.3% —— —— —— —— 中部地区 —— —— —— —— 72.2% 18.8% —— —— 西部地区 —— —— —— —— —— —— 73.3% 47.8% 所 其他东部地区 单位所在地区的% 在 地 区 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 生源所在地区的% 单位所在地区的% 生源所在地区的% 单位所在地区的% 生源所在地区的%

5 重点院校农村生源比例下降原因分析

通过对比发现,中北大学农村生源比例为我校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占全部本科毕业生的62.89%,而在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仅为14.2%。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城市化水平上了个新台阶,但,中国农业大国的基础地位依然未变,农业人口比重约占到总人口的67﹪,体现社会公平一项很大的参考系数就是教育公平,而最能体现教育公平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生

10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报告 源比重是否与其所占的总人口比例相对称,尤其是重点高校。从目前有关统计数据来看,中国重点校中农业人口比重却在逐年下降,较改革开放初期的60﹪多下降到目前的30﹪左右,有些甚至降到20﹪左右,而且下降有逐渐加大的趋势,这一现象已引起国家高层和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国家总理温家宝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教育公平,是社会正义的彰显,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一时,但教育不公平将影响人一生。因此,理性分析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重下降的原因,从而尽快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极具一定的现实意义。

为详细调研重点院校农村生源比例下降的具体原因,我们对省教育厅相关专家进行了详细咨询,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

5.1 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与就业难使农村家长及孩子滋生读书无用论思想是导致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重下降的主观原因

就业体制改革前,我国就业一直采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分配制,这种统一分配的前提是“户口或学历”双重身份制。这注定农村青年就业渠道单一,城市青年就业可以有多元化的选择。由于国家安置就业有上述两种身份限制,所以,身背“农业”户口身份的年轻人要想跳出“农”门,找到一份有保障的正式工作,只有寒窗苦读通过上大学来转变自己的户口身份,等待毕业后接受国家的计划安置就业,吃上“皇粮”。在这种上学可以吃上“皇粮”的激励下,激发了农村孩子读书的热情,给了他们上大学实现“跳农门”的精神动力,这就是为何在就业体制改革前我国高校农村生源比重较大的主要原因。

相反,持有“非农”户口身份的城市年轻人则无需像农村青年那样通过上大学这唯一出路来实现就业。他们可以凭借国家给予的多种就业优惠政策,多渠道实现就业。一是在父母离退休时以“接班”的形式的顶岗就业;二是以“待业青年”特有的身份待岗,等待政府的最终安置;三是通过参军入伍,待复员后以“非农”户口的转业军人身份实现安置就业;最后,城市青年还可以和农村青年一样通过公平竞争,考大学,以大学毕业生的身份由国家人事部门统一安置就业。城市青年因为自己拥有上述的身份优势而可以不通过上大学来实现就业,所以,他们刻苦学习的主观愿望没有农村孩子强烈,客观上成全了农村孩子更多的上大学

11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报告 的机会。

国家就业机制改革全面实施后,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变为自主择业,这种就业体制一方面体现着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在就业问题上大家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中自然存在不少由“人脉关系”主导就业的因素,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拼的不是专业,而是父母的人际关系。城里孩子的父母长期工作在大中城市或县城里,天长日久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大家互相彼此成了熟人,而中国恰恰是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也就是人们在办事的时候讲的是“人脉关系”,“人脉关系”好的可以享受额外照顾;相对来说,来自于农村大学生的家长们因受地域和职业条件限制,平时所接触的大多是底层的平民,他们很难和部门工作人员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圈”,这注定他们的子女在毕业后找工作时很难享受到照顾。父辈旁系的权力合“人脉”,会产生“世袭”的“权规则”,形成机会垄断或世袭,这种现象如今已显得愈发普遍。

这种靠“人脉关系”主导就业机会的体制给农村大学生及家长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是巨大的。那些原本以拥有大学生为荣的农民家庭在遭遇难以就业的尴尬后,心理失落比所欠下的巨额债务更沉重,由此导致他们上学愿望与日递减,使他们滋生“读书无用论”的想法,直至对靠上大学来出人头地这条路产生绝望。同时伴随现在招工时淡化户籍身份的要求,农村青年就业较以往相比渠道更宽、机会更多,上大学对他们来说挣钱的周期太长,再加上国家对大学毕业生也不再包分配,因此,还不如眼前这种“短平快”打工挣钱实惠、踏实,他们对上大学的期望自然没有原来强烈,刻苦学习的劲头不足,所以很多农村孩子丧失了上重点大学的机会。

与此相反,城市青年的就业渠道却较以往比变得狭窄多了,他们原来所享有的“接班”、“待业青年”、“转业安置”等就业优先权,随着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现已消失殆尽,同时他们还要面临农村青年在就业上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因为农村青年比城市青年更能吃苦耐劳,而且不太计较报酬和岗位,城市青年在挑选工作时对岗位和薪酬是较为在意的,所以,用人单位在某种程度上更愿意任用农村青年,城市青年唯一的、最佳出路也就是通过靠上好大学来提高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筹码,靠刻苦读书来找到一个好工作的欲望却日趋强烈。因此,在农村青年上大学的主观愿望日趋弱化的时候,城市青年靠上好大学而出人头地的欲望

12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报告 反倒较以往更加高涨,这导致了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重的下降。

5.2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导致教育质量差异是致使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重下降的主要客观原因

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占据核心要素的是师资力量,城乡学校差距最为悬殊。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基础建设投入不足,致使城乡生存环境和生活基础设施差异大,再加上城乡教师待遇差别逐年扩大,导致优秀教师都不愿到农村任教,而集中扎堆于城市学校,客观导致城乡学校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众所周知,教师作为教育者是决定教育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一个教师的知识面、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直接决定受教育者在智力引导和学习方法养成教育程度的高低,进而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成效。体现在教学图书资料和校舍条件等这些教学硬件设施上,城乡学校差距也是有目共睹,一座城市中、小学的投入都是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于一个农村中、小学,毋庸置疑,在如此种种便利条件下,城市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好于农村学生,单位时间内,农村学校孩子学习效果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学生。

任何人的知识、能力都是在后天的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锻炼形成的。分数高低既受主观个人努力影响,同时也受环境、家庭、经济等客观因素制约。一般而言,出生在经济落后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教育、学习条件所限,即使十分努力也不一定能取得高分,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而出生在经济发达、受教育和学习条件较好地区的孩子,只要稍下功夫就可能取得与前者一样的成绩,甚至更好,他们也许更容易考上一个重点大学。由此可知,高考分数虽不能买卖,但教育的有形设备和无形服务而是可以用钱买卖的。有钱可以买到好的教学设备,吸引好的教师,创办好的教育。有了好教师和教学设备,基本上也就有了好教育,教育教学质量也就有了更好的保障。

城乡孩子从接受教育的起点到考上大学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中,始终在学习环境、教学设施、图书资源和师资条件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公平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孩子在受教育的起点上及整个受教育过程客观上就输给了城里孩子,因起点和过程始终存在不公平竞争,竞争结果自然存在不公平,不能说这对我国高校农村生源比重减少没有一定的影响。

13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报告

5.3高等教育自身的某些制度性缺陷也是导致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重下降的重要客观原因

首先,重点高校招生制度问题是制约农村生源比重下降的一个客观现实。这是争论多年的老问题了,但始终没能得到根本性解决。历史上我国津京区域、江浙省份、上海、武汉等地,办学沉积早,高等教育资源在这些地域高度聚集,导致名校扎堆云集,同时这些地区城市化率高,农村人口比重相对较少;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率低,农村人口比重大,再加上这些地域的高等教育因长期投入不足,发展相对滞后,名校数量有限,而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主要是以当地生源为主,这导致中西部大量优质生源即使高考取得较好的成绩,也难以顺利被重点高校录取;另外,重点高校提前批自主招生计划主要也是针对省级示范性高中招生为主,这些高中仍然是以城市生源为主体,这种招生制度无形中会导致重点高校农村生源少,加剧了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重下降的现象。

其次,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办学模式,也是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重下降的制度性因素之一。既然是产业化办学,那么接受高等教育就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这也是高等教育收费较高的主要原因,体现在某些专业上,如需要高投入的艺术专业和对外合作办学相关专业,简直就是城市学生的专利,农村生源从经济实力角度而言几乎无缘问鼎这些专业;同时名校聚集的发达地区,生活成本太高,导致农村孩子在报考自愿的时候,考虑到上学的来往交通及日常生活费用成本时感到难以承受,所以不得不主动放弃报考。

5.4 国家放松户籍限制及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对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重的下降客观上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户籍制度管理更加灵活,计划经济时代限制农村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性条款逐步消除,农业人口流动性增强,为了生存及工作需要可以自由来往于农村和城市之间,农业人口自主创业和就业的机会大大提高,上大学不再是农村青年走出农村的唯一出路,从某种程度上对农业人口而言,除淡化了他们上大学的追求之外,也为很多农村人提供了发家致富的机遇,现在已有为数不少的先富裕的农民,他们因为经济条件较为优越,为让自己的子女能享受到城里既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就通过购房等途径将户口迁入城市,他们子女的身份随之也由“农业”人口转为“非农”户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重点高校农业

14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报告 生源比重的下降,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但也绝对不能没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促使许多城郊农业人口发生了由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他们的子女上大学后的身份也不再是来农村生源了,从而变成了城市生源。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 年我国城市化率统计数据,中国城市化率已经有改革开放前的20%提高45.68%,预计到2015 年,中国的城市化将达到50%。众所周知,伴随城市化的不仅仅是城市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同时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农民为了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涌向城市,由此导致他们的身份也逐渐发生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假如中国城市化按照每年50%的时候,中国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量比重必然大幅下降,可想而知,届时我国高等院校农业人口生源比重也必然随之大幅下降.

总之,造成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重下降的教育不公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目前,最重要的是国家决策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下大力气抓紧时间去缩小或直至逐渐消除这些教育不公平因素,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重点高校农村生源的比重,给更多的农村孩子以真正的教育公平,使他们在心中更加坚定“只是改变命运”信念,重塑对知识的敬畏之心,这无论对农村孩子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一大幸事。

6 对中北大学大学生理想信念调研

我们以中北大学全体在校本科生为样本展开调研,想借此了解中北大学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发展、自身定位等方面的具体构想与追求。从而间接追寻我校学子在就业问题等方面与重点高校存在差距的原因。

调研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中共发放问卷28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73份,有效问卷约占71%。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生1356人,占样本总数的65.4%,女生717人,占34.6%。年级分布依次为:大一826人,占39.8%,大二523人,占25.2%,大三630人,占30.4%,大四94人,占4.6%。8%的学生来自大城市,16%学生来自中等城市,21%学生来自一般城镇, 55%来自农村。27%的学生家庭年收入在1万以下,35%的在1万-2万,21%的在2万-5万,14%的在5万-10万,3%的在10万以上。

问卷内容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民族、专业、年级、政治面貌、

15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报告 籍贯、生源地、、家庭年收入。第二部分是调查内容。涵盖与大学生成才相关的生活需求、学习需求、素质提高方面的需求、工作就业方面的需求、人际关系方面的需求,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等层面。

6.1 存在问题分析

6.1.1 大学生心理压力大,需要心理关怀

在“您曾通过以下哪些方式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多选)”的问题中,“学校讲座”的比例为56%,“老师上课”的比例为45.5%,“专业书籍”为42.0%,“各类媒体”为42.6%,“朋友交流”为47.9%,而“父母传授”为21.3%。这说明,学校讲座在向大学生传播介绍心理健康知识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其它的方式也占有较高比例,说明在校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是多元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传授这一方式的勾选比例明显较低,只有21.3%,这也许是父辈一代受传统观念和以前教育的影响,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和意识不足,而这也对今后的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

在调查结果中,以较高比例出现在“您大学生活中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来源”第一位的有“经济问题”、“感情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业问题”和“就业问题”等,分别为19.6%、18.0%、16.0%、18.0%和15.2%;从这可以明显地看出,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来源集中在经济问题、感情、人际关系、学业和就业等问题上,在调查样本中,尤其是农村生源此类压力尤为突出。要想科学地分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注意力,缓解他们心理上的压力,从而培养起积极乐观的心态,就必须科学地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们还询问了大学生“如果产生心理问题,您会如何处理?”,有12.5%的人选择“把问题深深埋在心里,不为外人所知”,39.2%选择“就相关问题与师友交流”,17.2%选择“与父母交流,探讨解决的办法”,21.6%“转移注意力(如购物、打球、参加集体活动)”,4.9%选择“找心理咨询中心”,剩下的2.8%表示会采用其他途径的方式。此外,通过“找心理咨询中心”解决心理问题的比例只有4.9%,这说明了心理咨询中心这一专业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没有得到大学生的认可或选择,这应该是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

6.1.2 大学生学习时间不足、“精神逃课”频发

调查结果显示,一周内,70.3%的学生课下学习时间达到20小时,有超过

16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报告 83.9%的同学会在课下自主学习,在课余时间几乎不学习的学生占到了总数的16.1%。同时40.3%的同学表示,对奖学金的态度是“无所谓”。

课上,“走神”成为大多数同学的通病。只有很少一部分(9.2%)同学说自己很少走神,而36.4%的同学坦承自己“上课会经常走神,不由自主”。因为学校查课或者老师点名的原因,虽然一些同学来到了课堂,却没有认真听讲,取而代之的是长时间的走神、看电子小说、做作业、背英语单词等与本节课堂无关的事情。“精神逃课”已经普遍存在于我校学生中,课堂上“貌合神离”者比比皆是。因此我们认为,这也是中北大学毕业生就业层次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业认同度较高,考研趋于理智,同学们对自己专业的满意度并不像前些年一些媒体的报道或者一些说法那样“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 调查表明,随着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和自我的不断调整,加之学校行之有效的专业教育,73.7%的同学表示对自己的专业满意,另有5.6%的同学认为,毕业后不一定要从事本专业工作,大学中最重要的事情也不是学习专业知识,所以专业好坏无所谓。

当考研大潮席卷而来时,同学们并没有表现出过分的追捧与热衷。统计数据表明,约有28.6%的同学肯定自己会考研,而明确自己不会考研的同学也有35.5%。在“你觉得同学们考研的原因是”一题中,“为以后可以找个好工作”、“上个更好的大学”、“逃避眼下就业的压力”排在前三位,分别占样本人数的46.9%、18.2%和12.9%。

6.2 对策分析

6.2.1 加强心理健康的辅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充分发挥学生个人优势,全面健康发展

近年来因为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不安全事件高居不下,高校心理辅导教育任重道远。要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课来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心理保健方法,增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自觉意识。同时,应针对学生成长的需要定期举办心理学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在对个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心理辅导中心帮学生分析其长处及潜在的优势,建立学生合理的成功期望值。向学生提供培养自信心的方法或规则。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①鼓励学生勇于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独立生活和做事。②开展丰富多

17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报告 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展示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长处,以获得成功的体验,为自信心的培养、发展创造条件。③加强对农村生源的心理疏导,缓解来自农村同学过大的心理压力,使其轻松健康成长。

6.2.2 加大大学生“触网”的教育引导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与互动性,融合了印刷媒体、视听媒体等多种媒体因素,是最具吸引力的高科技传媒。新媒体的普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代表了一种社会生活发展的新趋势,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夸大知识面等。然而新媒体是柄双刃剑,在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负面影响。相对积极影响,负面影响更为突出。导致学生健康状况下降、人格缺失、社交弱化等。应该强化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积极发挥高校网络社区的积极作用、培养校园意见领袖、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7 调研主要结论

通过对我校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及全体本科毕业生两个样本群体就业情况的多维度描述,可以得到的主要结论有:

7.1 从总体看

我校农村生源毕业生的就业落实率与全体毕业生没有显著差异,只是就业去向结构不同,农村学生选择国内读研究生和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全体学生。无论从性别还是生源地区来看,都有不小比例毕业生选择国内升学,即使是离校时尚未落实去向的农村学生,绝大部分也是准备来年继续报考硕士研究生,而选择一心复习备考或暂不就业,毕业后直接工作的比例占到一半以上。国内升学和就业比例高,而出国深造比例低,可能与农村生源毕业生家庭背景有一定关系。出国留学较高的费用对于大部分农村家庭来讲压力较大,而选择就业则可以较快地获得经济收入。

7.2 从就业单位性质看

农村学生选择到部队、各级党政机关、各类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的比例高,到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比例低。这说明大部分农村生源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倾向于更加稳定、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及较高保障性的单位,而对于经济收入高低

18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报告 似乎并不十分看重。

7.3 从就业单位所在地看

农村学生去京和进沪工作的比例相对较低,到其他地区工作的比例较高,尤其是中部地区。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实行愈来愈严格的户籍准入制度,且作为全国两大中心城市人才竞争激烈,就业场进入门槛相对较高。

7.4 中西部地区农村生源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工作的比例高

尽管这些农村生源毕业生回到自己原来生源所在地省份工作的比例要低于全体毕业生总体水平,但从地区层面看,有近一半的西部地区农村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到西部地区就业,且去往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作的农村学生中本身出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占到七成以上。其原因可能是相比较北上广和其他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就业市场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且出身中西部地区的学生本身无论从个人情感还是生活经历方面,到这些地方工作都有一定的优势。

8 建议

结合上述对农村生源学生就业特点的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8.1 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生源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引导工作

农村学生倾向于更加稳定、较高的职业声望以及较高保障性的部队、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等,是出于个人自身因素所做的选择还是更多地受到社会舆论、家庭期待等因素影响?学校就业部门应更多地引导农村生源学生结合自己自身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等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帮助他们提升职业素养和求职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以及长期的职业幸福感。此外,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学生回到自己家乡的比例低于全体学生平均水平,事实上广大基层地区和农村地区在当前国家发展战略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下,有着巨大的就业机遇和发展潜力,而来自农村的学生相比较城市的学生,具有更加了解农村社会生活、更加容易融入农村社会的天然优势,因此,学校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就业时,可以着重加强对农村生源毕业生的引导、指导和推荐工作。

8.2 适当扩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招生比例

众所周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发展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

19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报告 点,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是:有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投身到中西部地区去。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农村生源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工作比例高,从这个意义上,适当地扩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招生比例,对于更好地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中西部地区就业也将产生推动作用。 8.3 海外学习交流机会向农村生源学生适当倾斜

从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结构看,国内升学和就业的比例高,而出国深造的比例低,形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除了上述分析中提到的家庭背景因素之外,是否与学生及家庭的教育观念和个人视野有关系?这是值得考虑的。从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的育人目标着眼,我校提出了争取让每位本科生在学期间都有一次海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可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特别考虑农村生源毕业生,比如通过设立特定的项目或投入专门经费等,用于支持农村生源学生走出国门去学习和体验,相信对于开拓他们的思维和视野,拥有更加开放的生涯规划信念将起到积极作用。

20

中北大学农村生源就业走向调查报告 点,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是:有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投身到中西部地区去。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农村生源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工作比例高,从这个意义上,适当地扩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招生比例,对于更好地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中西部地区就业也将产生推动作用。 8.3 海外学习交流机会向农村生源学生适当倾斜

从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结构看,国内升学和就业的比例高,而出国深造的比例低,形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除了上述分析中提到的家庭背景因素之外,是否与学生及家庭的教育观念和个人视野有关系?这是值得考虑的。从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的育人目标着眼,我校提出了争取让每位本科生在学期间都有一次海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可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特别考虑农村生源毕业生,比如通过设立特定的项目或投入专门经费等,用于支持农村生源学生走出国门去学习和体验,相信对于开拓他们的思维和视野,拥有更加开放的生涯规划信念将起到积极作用。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jt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