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培训教材正文2013.4.28定稿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24 06: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础与主体结构工程监理培训材料

谁是谁的支座

在这时先明确一下“支座”问题:现浇板的支座是梁(次梁和主梁),次梁的支座是主梁,主梁的支座是柱,柱的支座是基础(基础和基础梁),对框架结构来说,所有梁柱节点均是每层柱和梁的支座。在施工中必须保证支座的构造措施,任何因为施工困难等原因而减少支座构造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是不被允许的。例如:现浇板的支座是梁,现浇板中的受力钢筋和梁平行时,可不进入梁内(第一根钢筋距梁边50mm设置),梁的任何构造措施不得减少,按没有现浇板进行梁的施工,在梁上再设板;次梁的支座是主梁,次梁的箍筋可不在主梁内设置(第一道箍筋距主梁边50mm设置),不但应按没有次梁的要求进行主梁施工,还应按设计要求增加主梁的附加箍筋和吊筋,如果因为有次梁纵筋的影响而减少或不设主梁箍筋的,必须要求加以改正。梁的支座是柱,梁在柱内的箍筋可以不设置,但框架柱中因为梁的钢筋较为密集,施工困难,从而柱内在框架梁部分的箍筋减少或不设置的,均不能按合格进行验收,必须进行整改。监理人员要严把“强柱弱梁,强节点强锚固”的抗震设防原则。

在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中签字认可的监理人员,一旦工程出现质量事故,包括地震中造成的不该损坏的损坏(看似是天灾,其实是人祸,只要是“人”祸,就要由“人”承担责任),只要把不合格的工程当做合格进行验收的,同意验收的人员均要承担相应责任(包括民事和刑事责任)。监理人员因为工程质量事故被判刑的已有多起。

混凝土保护层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是结构工程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构造要求,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结构工程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在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是指受力钢筋外表面至混凝土外表面的距离(11G101中为最外侧钢筋到混凝土外表面的距离),俞正声在任建设部部长时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对工程只强调了两个具体事项,就是混凝土保护层和钢筋弯钩,最新的11G101-1中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把混凝土保护层加大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其重要性。以下还是按老图集进行的要求。

一、环境类别:本地主要有三类:室内正常环境为一类,室内潮湿环境为二a类,与地下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为二b类。在各种类别环境中,设计图纸结构设计总说明中

1

一般会给出其具体数值,施工中按照说明即可,如未给出,则按照相应标准图集中构造要求取用。

应该特别注意、在施工中经常弄错的是:

1、基础底板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是40(有垫层)和50(筏基防水04G101-3),如果垫层上有不能清除的污泥时,应按无垫层的保护层施工,基础厚度应相应增大(基础侧面和顶面保护层厚度是25mm)。该保护层厚度只是底板底筋的保护层,顶筋和基础梁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在各相关标准图集中是统一的,下面只列出了06G101-6中的保护导层厚度取值表

2、框架柱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分为两部分:一是在地面以下的部分,这部分是第二b 类环境,受力钢筋保护层是35mm。二是地上部分,这部分是二a类环境,受力钢筋保护层是30mm。这就造成同一个框架柱(剪力墙06G901-1中第3-9页中明确要求地下部分保护层加厚)的上下部分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不一致,在施工和监理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不要弄错。

3、在任何时候,任何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均不能小于10mm、也不得小于最外侧钢筋直径。

4、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不允许超过40mm(基础底板钢筋除外)。如超过40mm时应有防止混凝土裂缝的措施。

2

钢筋加工和安装的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

在日常施工和监理过程中,特别是隐蔽验收时应注意的一些基本要求,又容易被忽视或被故意忽视的问题,在这里再一次进行强调。

一、钢筋间距

1、最小间距:除两钢筋搭接连接可以零间距绑扎搭接但最多是两根钢筋外,其他任何时候平行钢筋的净间距不得小于25mm和d。梁上部纵向钢筋间距还要加大到30mm和1.5d。当梁、柱节点处钢筋过密时要采取相应措施分开,不得在混凝土中沿钢筋表面形成贯通裂缝危及结构安全。相应措施图集中均有,下面也会有所涉及。

2、构造钢筋间距:

当梁腹板高度(指梁侧现浇板下皮至梁底的高度)≧450mm时,在梁的侧面要配置构造钢筋,梁下部纵向钢筋与构造钢筋或构造钢筋之间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工地上最常见的问题是构造钢筋不按间距进行绑扎,或集中在梁上部,或全部沉到梁底部,或由于钢筋穿的晚支座处在上部而梁中在中部,更有的全部在现浇板内等等。也可能是拉钩太少或绑扎漏扣等造成构造钢筋下滑。这样

就失去了构造钢筋的作用。在钢筋绑扎和隐蔽工程验收时应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具体是构造钢筋G还是抗扭钢筋N、型号和数量图纸中应有具体设计。

二、锚固长度

1、梁腹板构造钢筋G的锚固长度是15d,不少工程中认为是构造钢筋就只在梁净跨内设置,这是不对的,构造钢筋也要进入支座;如果是抗扭钢筋N,则要和梁底纵筋一样要求满足抗震锚固长度。

2、现浇板底筋在支座中的锚固长度应≥5d且至少到支座中间,光圆钢筋还应加上180度弯钩。易发生的错误做法为:一是光圆钢筋不加弯钩或弯钩平直段长度不足3d;二是两端均按支座中心间长度下料,在施工中钢筋向一个方向偏移,致使长度不到梁中,在钢筋绑扎过程中极难控制其位置,在砼浇筑中也容易发生位移。因此在施工及验收时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要检查其够不够长度,有没有可靠的固定措施。作为监理人员不能要求施工单位加长钢筋,但要求其有可靠措施是理所当然的。

3、框架梁纵筋弯锚时,如进入柱或梁或剪力墙的平直段长度不足0.4lae,则应要求设计单位修改设计,可用小直径等强钢筋代换,不能单纯加大弯折长度来简单处理。

4、构造柱顶端纵筋弯折长度不足。弯折长度应为35d,锚入顶层圈梁内。有些工程

3

做法是弯折不够或根本就不弯折,这些都是错误的。

三、箍筋和拉筋的弯钩

规范规定:箍筋和拉筋末端均应做135度弯钩,且平直段长度不小于10d且不小于75mm。常发生的错误是:1、弯折角度不足135度。弯钩的弯心直径小于4d或小于纵筋直径,造成弯折135度后纵筋不能到位,或干脆是90度弯钩。2、一端是135度弯钩一端是90度弯钩,这种情况箍筋中也有,最常见于拉钩中。3、平直

段长度不够,Φ6弯钩应为75mm。4、拉钩只拉位住一根钢筋,没有同时拉住构造钢筋和箍筋。

预防和改正措施:1、钢筋加工时的手动加工台圆钢柱直径加大,钢筋弯折机更换相应直径的模具;2、已加工完成或已绑扎好的,在现场用开口搬子二次弯折。06G101-6第57页、09G901-3第1-5页对基础构造钢筋的拉钩有明确规定:一端可以是直钩但应交错设置,但不适用于主体部分,主体部分要求拉钩的弯钩构造与箍筋相同。

四、纵筋在箍筋角部绑扎不到位

在施工中经常遇到的是纵筋不到位,纵筋不在箍筋的拐角部位,在梁柱交点附近可能是钢筋避让的原因,但大部分是由于工人图省事绑扎方法不对造成的。这是钢筋绑扎的质量通病,正确绑扎方法应如下图所示:(图中套扣也叫兜扣)

4

由于钢筋的避让造成的钢筋不到位,应该采用钢筋弯折的方法让钢筋归位,如采用钢筋自然弯曲法时,更应该采用正确的绑扎方法让钢筋尽快归位。归位一般不大于1:6的比例,例如钢筋避让了50mm,就应该在稍大于300mm的地方钢筋就应该归位了,50mm处第一道箍筋,加密区箍筋@100,则只能是50mm、150mm、250mm处三道箍筋不到位。采用正确的绑扎方式也可以有效减少钢筋的位移现象。

箍筋加工尺寸不一致,也是造成纵筋不到位的原因之一。同一梁或柱的箍筋尺寸应一致,不能有大有小的,致使由于小箍筋的限制造成大箍筋处纵筋不到位。

五、梁钢筋长度不足

一是梁钢筋的锚固长度不足。直锚不够锚固长度,弯锚未伸到柱外纵筋内侧(注意图集中是≥0.4lae,而不是等于0.4lae,只要不能满足直锚长度,平直段就要一直伸到柱外侧纵筋的内侧后再弯折),弯折长度不足等,特别是在次梁上表现最多,次梁钢筋有时都不到主梁中心。

二是钢筋本身下料长度不足,工人为了省料,将一根定尺钢筋下成均短一点的两根料。这种情况要通盘考虑,合理焊接,必要时要舍去料头,不能简单地凑料。

三是悬挑梁主筋伸不到头,让连系梁纵筋悬空,此时可减少悬挑梁的纵筋保护层以满足连系梁的支座要求。

六、箍筋设置数量不够或位置不对

一是加密区长度不够,未设置分界箍筋。有时柱的加密区简单地按1/6柱净高计算加密区长度,忽视了柱的最大截面尺寸,应该是MAX(1/3柱净高、柱最大截面尺寸、500mm);未设置分界箍筋,加密区少一道箍筋,造成“不加就少了一道,再加一道就多了”,这是由于非加密区箍筋的起始位置错误造成的,理应由错误方“买单”。在分界箍筋内箍筋间距是按不大于设计要求间距均分的,从分界箍筋开始按设计间距布置箍筋时最后一道箍筋间距大于设计要求的间距时要增加一道箍筋,然后这些箍筋再均匀分布(应提前计算好)。

二是柱芯核芯区箍筋缺少,由于柱的核芯区都是钢筋较密集的地方,确实是不好绑扎箍筋,但不好绑扎不是不绑扎的理由,该区为箍筋的加密区,是应该重点控制的地方

5

之一。可以在穿梁纵筋前提前放好箍筋,先不绑扎,待梁主筋就位后在绑扎牢固。个别情况就是箍筋提前放入了,但梁纵筋施工时未让箍筋就位,造成几道箍筋合在一起,其他地方无箍筋的现象。这些均不是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要在施工中加以注意都是能办到的。前期不认真,后期就不要提困难,你没有这个能力,就证明你没有承担这个工程的资格,可以换人了。验收人员如果“体谅”施工方的“困难”而放过,则验收人员就要为施工方的错误来“买单”。

三是GZ钢筋搭接区箍筋未加密,这是比较常见的问题,钢筋搭接要求同截面不超过50%,简单地按la=460计算,1.23460=552mm,两层搭接至少也要加密1100mm。

四是箍筋设置起始位置不对。基础顶面上50mm处、梁下表面下50mm处、梁上表面上50mm处、梁下部纵筋下侧、梁上部纵筋上侧均是箍筋的固定设置位置。

七、现浇板钢筋摆放位置不对,绑扎方法不当

现浇板的支座是梁,和梁平行的钢筋不用进入梁内,从梁距侧面50mm处开始布第一根筋和最后一根筋,中间的以不大于设计间距均匀布置,不要从一侧向另一侧按设计间距顺延至另一侧而不管另一侧距梁边的距离是否符合要求。

现浇板分单向板和双向板,单向板和双向板的分界线是1:2,板的净跨长边尺寸不少于短边尺寸的两倍的是单向板,少于两倍的是双向板。对单向板来说,主筋和分布筋交接处的交点,沿周边最外围的两道必须满绑,中间的可以梅花形绑扎;对双向板来说,就不能只满绑周边两道了,要全部满绑的。

绑扎方法:以兜扣(也可叫做十字花扣如下图)绑扎最好。至少不能是顺着一个方向绑扎,应左上一个扣,右上一个扣,任何相邻(包括左右和上下)的扎扣相互垂直。

八、钢筋连接方法或位置不当

虽然规范允许钢筋采用绑扎搭接连接,甚至允许相互不接触搭接连接,但对受拉钢筋来说,要求的条件比较多,施工中并不经济,故平时还是要求受拉区钢筋禁止搭接连接。也就是说:柱的基础部分、柱节点及上下各1/3净高区域、梁的下部筋的中间1/3区域、非简支梁的上部筋的支座1/4区域(非边跨)、板的下部筋非支座区域、板的上部非贯通负弯矩筋、悬挑梁的上部受拉钢筋等区域是不允许有连接接头的。在规范标准允

6

许接头的区域和门窗洞口圈梁位置的接头也要采用性能较好的焊接或机械连接,受拉纵筋的连接接头同一根钢筋在同一跨内最多只能有一个接头。施工现场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工人不认真下料,用整根的定尺钢筋进行施工,使接头位置赶到哪里就是哪里,不管是梁下部中间还是上部支座均随意接头。

对绑扎搭接接头,在接头部位至少应有三道扎丝扎紧。

电弧焊经常存在质量通病也是施工现场经常出现的问题。焊接质量不好的情况主要有以下这些情况:有气孔、夹渣、焊瘤及咬肉等;焊缝不饱满,焊后焊渣不清除;焊接倍数不够,焊接长度把起弧点和落弧点也计算在内;起弧点和落弧点错误(应该在钢筋开始或结束的端头上)而造成钢筋的烧伤。

电渣压力焊:蘑菇头凸出钢筋不大于4mm或接头处弯折超过2度时均要切除重焊,焊渣应敲掉。

九、砼浇筑时无保护措施,任意踩踏破坏钢筋

砼浇筑时,项目部措施不到位,致使砼浇筑随意性很大,已绑扎完好的钢筋遭到随意破坏。比较严重的是梁及柱芯在浇筑过程中由于钢筋密集,钢筋间距大于振动棒直径,用振动棒强行破开钢筋进行振捣,使梁上部钢筋破坏(项目部应采取适当措施,在钢筋密集处用小振动棒施工);现浇板浇筑过程无任何钢筋保护措施, 工人浇筑时站在板钢筋上操作,使钢筋(特别是负筋)严重变形、保护层厚度无法保证。在施工缝和后浇带等处均要看到负筋已处在板的中下层,使负筋完全起不到作用,负弯矩转嫁到跨中正弯矩上,使板下部钢筋加大负荷。板下部钢筋承受不了地过大弯矩使板下部出现裂缝,负弯矩因无负筋承担使板上出现裂缝,从而造成现浇渗漏普遍。(塑性砼水灰比大坍落度大失水砼收缩裂缝也是渗漏的原因之一)

十、钢筋防位移措施不当或发生位移时处理方法不当

这各现象在柱筋和剪力墙插筋时出现的较多。在施工中没有防钢筋位移的措施或措施不当,无法保证钢筋的位置,砼浇筑人员移动钢筋后不予纠正,钢筋班在砼浇筑时无跟班维修人员,维修人员不负责或钢筋破坏太多而修不及时等,当砼终凝以后,钢筋已无法活动,就造成钢筋位移的质量问题。

什么是正确的防钢筋位移的措施呢?只要是对砼的强度和完整性没有影响,能保证钢筋在浇筑时不发生移动或移动在允许偏差范围以内的任何措施都是正确的措施,如柱筋的钢筋井字型焊接撑(不得焊在主筋上)、柱筋侧面钢筋或砼绑扎垫块、柱梁钢筋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焊接连接等均都是可以考虑的。任何措施必须能够承受施工荷载不

7

破坏。

发生钢筋位移后就要进行处理,不严重的处理时钢筋应按1:6的比例进行复位,严禁大角度的野蛮复位。钢筋位移处保护层太小时还要采取加强措施,如埋于土壤内的基础柱可以加大柱截面,楼面上后续工程可以掩盖的地方(如结构标高上建筑标高下)局部加大截面,或在砼终凝前破除部分砼在下部进行复位及时浇筑补平,或用环氧树脂等高强材料做钢筋的保护层等。钢筋位移特别严重的就要考虑返工处理或由设计单位出具意见。

十一、阴角受力钢筋直接转弯 钢筋之所以能和砼共同受力,是因为钢筋和砼有着相似的热膨胀系数,砼通过对钢筋的握裹作用,将拉力向钢筋传

递,而钢筋能承受砼传递来的拉力,必须要有可靠的握裹力和锚固力。在阴角部位,钢筋必须直接通到砼内部,依靠砼对其的锚固力来正常工作。如阴角部位钢筋直接转折放置,受力较大时,阴角部位砼受拉破坏,则钢筋就会丧失承载能力。常见部位为圈梁转角处、剪力墙转角处、楼梯斜屋面等折板处。

十二、钢筋锈蚀未除锈或除锈后有麻点、麻坑等未降低规格使用

这在后浇带预埋钢筋、主楼向裙楼的甩筋,长期停工的施工缝钢筋等处容易遇到,施工中在这些部位要提前采取措施,或做好防锈措施,或提前加大钢筋直径或增加钢筋根数等,已造成锈蚀的,要由设计单位进行核算是否能满足结构安全要求,由设计单位出具处理意见,千万不要自做主张不进行处理就正常施工。

十三、预留洞口不按规范进行加强 各洞口加强措施详见图集 十四、螺旋箍筋搭构造不符合要求

螺旋箍筋在开始和结束位置应有不少于一圈半的水平箍筋,水平箍筋缠绕一整圈后继续缠绕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半圈、不小于lae,不小于300mm,端部弯钩平直段长度同封闭箍筋。多次检查中发现这样做的很少,严重的时候一点水平段都没有。纠其原

8

因:一是因为施工技术交底未做好,项目部未要求钢筋班组这样做,二是现在好多的钢筋工不知道这样做或是图省事,三是验收人员自己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或者是明知道应该这样做,但对其不重视,即使未按标准施工也照样按合格进行验收。长期以来养成了习惯,将错误的当成了正确的,将真正的标准要求淡忘了。

9

钢筋老平法图集中一些常用的具体构造

《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与构造详图》09G901-3

一、筏型基础04G101-3、 09G901-3 1、筏板基础钢筋构造:

筏板基础钢筋常见错误为钢筋连接区错误。筏板基础受力和上部楼面相反,在柱墙下为竖直向下的集中荷载,下表面爱到的是竖直向上的均布荷载。这种受力情况造成筏板跨中上部受拉,柱墙下为下部受拉。钢筋连接应避开弯矩和剪力较大处,尽量避开钢筋受拉区连接的原则,筏板基础下部钢筋应在跨中1/3区域内连接,上部钢筋应在柱墙下(支座)处及两侧1/4区域内连接,连接位置也是与上部楼板相反的。当贯通钢筋不能满足受力要求时设置附加非贯通纵筋,故在附加非贯通纵筋处禁止进行与附加非贯通纵筋同向的钢筋有连接接头。

2、基础主梁的纵向钢筋与箍筋构造如下图:

10

由上图知:筏板内基础梁的钢筋连接位置与筏板纵筋是相同的。

不管是筏板基础,还是其他各种基础内底板、基础梁等与土壤直接接触,承受上部荷载并向土壤传递荷载的所有梁板均是在这种范围内进行钢筋连接的。

箍筋设置如下图:

当基础梁宽度在柱两侧不一致时,应按09G901-3第2-17页要求设置 3、柱墙插筋

11

筏板基础柱插筋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梁宽大于柱宽,能完全形成“梁包柱”;这种情况最为简单,箍筋设置也最简单,如上图所示:间距不小于500mm,最少两道。墙插筋与柱插筋第一种情况相似,也是要求间距不小于500mm,最少两道(只设置外围封闭箍筋,内箍不设)。插筋构造

对各种类型的基础均适用。钢筋弯钩长度a参照右表取值。

第二种情况就是不能形成“梁包柱”,柱的尺寸超出了梁的范围。这种情况在图集09G901-3中明确提出了加腋措施。但这种措施要求设计单位提供设计图纸或变更说明,详见09G901-3第2-18、19页。下面只引用十字交叉基础主梁与柱结合部位的侧腋钢筋排布图

12

4、后浇带构造

后浇带的垫层应下落,后浇带下应增加附加防水层,在垫层浇筑时就要提前做好准备,不要遗忘。

二、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06G101-6

独立基础有关钢筋减短的构造(见06G101-6第47页)独立基础宽度≥2500mm时方可减短10%交错放置,但非对称基础虽≥2500mm,但某侧从柱中到底板边缘不足1250mm时该侧不得减短。对于条形基础减短10%交错放置的规定与独立基础相同,也是基础宽度≥2500mm时方可减短10%交错放置(06G101-6第59页)。

13

条形基础底板钢筋的构造:十字交接基础与丁字型交接基础,次要基础进入主要基础内的底板钢筋按原型号间距设置到主基础的1/4(基础宽度大的,配筋大的,底板钢筋间距小的,基础梁高的可视为主基础,基础有时不分主次,这只是一种说法),转角基础全部按原型号间距设置。基础底板分布钢筋在基础底板钢筋网状部位的分布钢筋可不设,但与同向底板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150mm,位于基础梁下的分布钢筋在梁下基础梁宽范围内可以不设。

桩基承台:

承台底板钢筋对钢筋弯钩有规定,即从最外围桩的内侧到钢筋的端部应≥25d+0.1D,不足35d时钢筋应有10d弯钩。条形基础、独立基础底板钢筋为螺纹钢时可不设弯钩。

14

三、框架柱

03G101-1和06G901-1、09G901-2 1、框架柱钢筋的连接

框架柱钢筋的非连接位置:楼面框架梁部分和楼面以上及梁底以下(非抗震柱不包含梁下)非连接区(六分之一本层柱净高、柱的最大边尺寸、500mm三者中的最大值)区域内不得进行钢筋连接,对底层来说,从基础顶面(或嵌固部位)起向上三分之一本层柱净高内不得进行钢筋连接,详见03G101-1第36、42页、06G901-1第2-6、2-7页。嵌固部位是指底层内基础以上埋于土壤中的框架梁和梁上柱、墙上柱的梁、墙的上表面。混凝土地面不是框架柱的嵌固部位,是因为混凝土地面虽然是刚性的,但其强度和刚度不足以对框架柱的变形形成有

效约束,不能做为框架柱的支座使用。对支座可以这样认为:支座上构件单独受破坏性荷载作用时,支座不能破坏或不能先于构件破坏。

钢筋在非连接区以外的地方是可以进行连接的,连接形式包括绑扎搭接连接、机械连接和焊接连接。虽然图集上允许框架柱钢筋可绑扎搭接连接,但要求不得是直径大于28时和偏心受拉时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框架结构的受力非常复杂,几乎没有轴心受压和轴心受拉的构件,有时候框架柱的受压和受拉性质还能相互转化,只要不能确定某框架柱永远是受压构件,就尽量不要采用绑扎搭接接头;另外在绑扎搭接长度范围内还要按≤5d并不大于100mm的间距加密箍筋,从经济角度上考虑也不合算。

当需要连接的钢筋上下直径不同时,不要在大直径钢筋所在的层内进行连接,要在进入大直径所在层之前就连接好或到上层再连接小直径钢筋,“大代小使不了,小代大要出岔”。当上下层钢筋数量不一致时,多出的部分钢筋一定要提前插入下层柱内或留出足够长度于上层柱内,其长度为1.2laE即锚固长度的1.2倍,以充分发挥钢筋的性能。

2、框架柱箍筋加密区

上面的钢筋非连接区全部是箍筋加密区,同时还包含屋面梁及梁底以下六分之一本层柱净高、柱最大边尺寸和500mm三者最大值区域,以及柱纵筋搭接区域。对基础部

15

分混凝土地面处及其上边500mm和下边500mm范围内也要加密,以增大框架柱承受地面对框架柱的水平集中荷载的抗剪能力。对设计全高加密的柱则没有非加密区了。如@100/150表示加密区间距100mm,非加密区间距150mm;象@100只有一种间距要求的就是全高加密。柱纵筋搭接区域内箍筋加密还应按按以下要求进行加密(见03G101-1第40页):

3、箍筋的设置

基础顶面和梁顶面处:自基础和梁顶面50mm设置第一道箍筋,开始按加密区间距设置。

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分界点:该处必须设置一道分界箍筋,即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箍筋的起点和终点。

框架梁处:梁最上皮钢筋的上口和梁最下皮钢筋的下口必须设置箍筋。

梁柱交接处柱的核芯区:必须按加密区的要求设置箍筋,该加密箍筋仍不能满足要求时设计应注明。

柱顶处:最后一道箍筋设置在屋面梁上皮钢筋的下口。 当柱梁节点处内箍不能施工时,可将内箍不能施工部分改为拉钩,但应同时钩住纵向钢筋和外封闭箍筋,拉钩两端都应是135度,如右图所示。(注:在11G101-1中已取消这种做法)

4、、柱顶纵筋构造

非抗震柱边柱和角柱:内侧钢筋:满足锚固长度即可,可直锚(应伸至柱顶);如直锚不能满足锚固长度la时,应弯折12d,可向内锚于柱内。外侧钢筋:应满足1.5倍锚固长度(1.5la),外侧纵筋应全部伸入现浇梁或板内。

抗震框架柱边柱和角柱:上述构造将1.5la改为1.5laE(即1.5倍抗震锚固长度)。

以上两种构造做法也可改为梁内钢筋锚入柱内,

此时:锚固长度应为1.71.5la或1.7 laE,柱筋伸于柱顶弯折12d即可。

16

柱顶外侧还应增加Φ10@<150的附加钢筋,长600(弯折后每侧各300)mm,这种加强措施是因为柱纵筋因弯折半径较大,在柱顶外侧角部出现钢筋的保护层过大加的防护构造措施。详06G901-1第2-20至2-25页。

四、框架梁 03G101-1和06G901-1

1、框架梁和非框架梁纵向钢筋连接接头允许范围:

1)、梁上部纵钢应在跨中三分之一的范围内连接;

2)、梁下部纵筋、侧面纵筋可在中间支座锚固或贯穿中间支座;当贯穿中间支座时可在梁端四分之一净跨范围内连接,相邻钢筋连接接头应在支座左右错开设置,当有抗震要求时,应采用等强度高质量的机械连接接头(绑扎搭接是不允许的,11G101是机械连接或焊接接头)。机械连接接头可有效解决支座处钢筋过于密集的问题。

3)、同一区段纵向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大于50%;搭接接头1.3llE、焊接与机械连接35d内视为同一区段。

4)、同一纵筋同一跨内连接接头不得多于一个,悬臂梁纵向钢筋不得设置接头。 2、箍筋设置

1)、梁端第一道箍筋应距柱边50mm,中间按设计箍筋间距均布。

2)、主次梁交接处,主梁箍筋正常设置,次梁端第一道箍筋距主梁边50mm。 3)、梁承受集中荷载处(如主次梁交接处,梁上柱处等),附加箍筋距次梁边50mm开始设置,按设计道数每道相距50mm(有设计间距时按设计间距)。如设置附加吊筋,则吊筋弯起点至次梁边50mm,并伸至梁底部,梁底只有一排钢筋时与第一排钢筋并行,有两排钢筋时与第二皮钢筋并行,均要在次梁钢筋下(见06G901-1第2-35页)。

17

3、纵筋的锚固

当中间层纵筋直锚时长度不小于抗震锚固长度且不小于0.5倍柱宽+5d时可直锚,否则应弯折15d,但应上部上皮、上部二皮、下部下皮、下部二皮的顺序遂皮缩短弯折前钢筋长度以避免钢筋密集,最外侧钢筋应在不影响柱钢筋的前提下尽量往外伸。屋面抗震框架梁端支座上部钢筋即使满足直锚要求也应弯折后伸到梁底,非抗震框架梁弯折15d。

五、剪力墙03G101-1和06G901-1、09G901-2 1、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连接及箍筋要求

剪力墙身竖向钢筋不得连接在基础内、楼层梁板(包括剪力墙的暗梁)范围内,机械连接距嵌固面500mm内,其他位置可连接;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

剪力墙的端柱、矩形截面的独立墙肢(截面宽厚比小于4,修正版03G101-1第48页注2中3倍应为4倍,非修正版中无此注,参见《高规》)等设计要求箍筋的剪力墙柱,钢筋连接和锚固要求同框架柱。

所有剪力墙柱(配置箍筋的)箍筋必须按框架柱的箍筋设置要求进行设置。 2、关于剪力墙柱的理解

剪力墙是为了增加框架结构的整体刚度设置的,其本身配筋较小,抵抗轴压力和弯矩的共同作用下,容易造成受压区混凝土压碎破坏。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要求设置了边缘构件,用于弥补剪力墙抵抗水平地震力的不足的,所以在剪力墙的两端、转角处、洞口处均设置边缘构件。其中约束边缘构件更是完全是按照框架柱的作用而设置,其配筋和箍筋设置是要通过计算的;构造边缘构件的作用稍差,不需要计算,满足构造要求即可,但它起的作用和约束边缘构件是一致的。所以所有设计要求配置箍筋的剪力墙柱均应按框架柱的要求进行施工,并应按框架柱的加密区进行加密设置。图集中边缘构件中虚线内均为边缘构件,其中阴影部分箍筋必须是封闭箍筋,并不得用拉钩代替,非阴影部分外围箍筋必须是封闭箍筋,内箍筋可用拉钩代替,但肢数不能减少,不能和墙身部分一样隔一拉一。

3、对剪力墙梁的理解

在大风和地震等水平力的作用下,剪力墙产生弯曲变形,这会使剪力墙的侧向刚度大减小,变形加大,同时增加了竖向荷载由于水平位移产生的附加弯矩,最终可能导致结构的倒塌。因此在剪力墙中设置了连梁和暗梁,通过连梁和暗梁在水平荷载的作用下

18

产生内力,就减少了剪力墙的内力和变形,对剪力墙产生约束作用,改善了剪力墙的受力状态,增加了剪力墙抵抗水平荷载的能力。

无论是剪力墙柱还是剪力墙梁,均是为抵抗水平荷载的作用而设置,归根到底还是剪力墙的一部分。如没有这部分结构,建筑工程将大大降低抗震能力,从而导致严重后果,这也是边缘构件和短肢墙按框架柱进行设计的原因之一。

4、剪力墙梁的设置

纵筋:连梁洞口上下连梁纵筋伸入墙体(包含构件)的长度需满足抗震锚固长度laE的要求且不得小于600mm;暗梁纵筋按框架梁的要求进行设置,暗梁遇连梁时与连梁的纵筋满足搭接长度llE的要求。

箍筋设置要求:连梁箍筋中间层可只在洞口位置设置箍筋,两端第一道箍筋距洞口边50mm,中部按设计要求均布;顶层连梁箍筋在锚固段内箍筋照设,且箍筋间距不大于连梁中箍筋间距和150mm(03G101-1第51页)。暗梁箍筋从框架柱边50mm处开始设置,边缘构件内不能取消,遇连梁箍筋时可至连梁箍筋止(06G901-1第3-15页)。

剪力墙梁的箍筋外皮与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的外侧齐(06G901-1第3-16页)。 剪力墙边框梁(框架梁)构造见(06G901-1第3-19、20页) 5、水平分布筋的设置

距基础顶面或楼面混凝土上表面50mm起开始设置,至楼面混凝土上表面下50mm处止,中间按设计要求均布。如中间有洞口(宽度≥800mm),则在洞口上边缘上50mm处和下边缘下50mm处各应有一道水平分布筋,其他不得大于设计间距均布(06G901-1第3-12页)。为方便施工,水平分布筋设置于竖向分布筋的外侧。

水平分布筋和拉钩在连梁和暗梁处也要连续设置,因水平分布筋满足梁的构造要求时,不标注,如不能满足构造要求时再另行注明(06G901-1第3-15至3-17页)。

水平分布筋可错开位置搭接,搭接长度1.2laE,应避开边缘构件和暗柱处。 水平分布筋在边缘构件处的构造:内侧钢筋应伸至最外侧竖向纵筋的内侧弯折15d(暗柱时为10d),凸出同侧同方向墙面的端柱、翼墙时水平分布筋视为内侧钢筋。外侧水平分布筋在翼墙和转角的外侧连续通过(06G901-1第3-2至3-8页),转角墙如在转角处搭接,则双侧弯折长度均为0.8laE(06G901-1第3-6页构造三)。水平分布筋与构件的箍筋在同一平面内。

拉钩的构造要求:见06G901-1第3-22页。

拉钩分为矩形排布和梅花形排布两种,当采用梅花形排布时一定要注意:竖向间距

19

是同一竖向分布筋上两相邻拉钩的间距,而不是与相邻拉钩所在水平筋的竖向间距,如图中明示的Sy标注。边缘构件内水平分布筋的拉钩照设。

6、剪力墙上预留洞口补强措施

预留洞口的补强措施设计中注明的按设计要求,未注明的按洞口每边不少于两根12的钢筋、且不少于被截断纵向钢筋总面积的50%。当洞口宽度大于800mm且未设置连梁时,应设置补强暗梁。暗梁高指的是暗梁上部和下部钢筋的间距,不能再减去保护层加工钢筋。详见03G101-1第53页。

(洞口的补强措施在11G101中有变化,增加了圆洞的环筋。) 六、板式楼梯03G101-2

楼梯常用的不多,重点强调梯板上有折板时的三排筋构造。 一般情况下,楼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六、楼面(屋面板)04G101-4 09G901-4 在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1、预留洞口的加强筋设置

板上预留洞口≤300mm时,板钢筋不截断,按1:6的比例弯折后绕过洞口,洞口

20

处不再另加加强钢筋;洞口紧靠墙边不能绕过的钢筋截断的,钢筋端部应做如下处理:

洞口尺寸大于300mm而小于1000mm时,被截断的钢筋处理同上图;洞口边应加补强钢筋,补强钢筋的总面积不小于被截断的钢筋总面积,洞口每侧的补强钢筋的总面积不小于被截断钢筋总面积的50%且不小于Ф12两根,补强钢筋与补截断钢筋布置在同一层面,距洞口边50mm处开始设置,间距30mm。圆洞口略详09G901-4 P42

2、悬挑板阳角的放射筋设置

放射筋的型号按悬挑板阳角处两个方向的较大钢筋型号,放射筋的间距以最外侧的放射筋端部间距不大于两方向原设计钢筋的较小间距;放射筋在支座内的长度应满足锚固长度要求。(09G901-4 P37)

3、L型板的加强筋设置

在L型板的被支承板的转角处应加补强钢筋,如下图所示:

21

4、现浇板钢筋排布

现浇板受力钢筋的排布设计有要求的按设计要求,无要求的,短跨钢筋置于长跨钢筋之下。端跨负筋在支座内应满足锚固长度要求(受拉力较大)。

22

11G101新平法与老平法的区别

11G101系列平法图集包含11G101-1、11G101-2、11G101-3三本以及钢筋排布规则与构造详图12G901-1、12G901-2、12G901-3共三本,全面代替老图集(11G101以前的所有版本平法图集03G101-1、03G101-2、04G101-3、04G101-4、08G101-5、06G101-6共六本以及钢筋排布与构造详图图集06G901-1 09G901-2 09G901-3 09G901-4 09G901-5共五本)。老图集的标准设计于2012年11月1日起全面废止。

本部分重点讲解的为日常施工过程中遇到比较多的,并非图集全部内容,目的是引导大家尽快熟悉图集, 以及学习图集的一种方法,全面和正确的掌握图集,还需要大家去认真研究图集。

一、保护层的变化

新图集加大了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老图集的保护层和砼的强度等级有关,新图集与砼强度等级分两档,统一取值。砼强度等级大于C25时,按下表取值,砼强度等级不大于C25时,保护导厚度按下表保护层数值增加5mm取值。

说明:1、这是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钢筋砼结构的保护层取值。2、钢筋的砼保护层老图集是从受力主筋外边缘到混凝土表面的距离,而新图集为“最外层钢筋(包括箍筋、分布筋、构造筋等)”的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

解读:从表中数值看和老图集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从对保护层厚度的定义上看,

是加厚了不少。大家一定要理解钢筋的砼保护层厚度的定义,才能真正正确的理解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二、钢筋级别的变化

老图集中钢筋为HPB235、HRB335、HRB400、RRB400级,新图集中为HPB300级、HRB335、HRB400、RRB400、HRB500级钢筋,增加了HRBF335、HRBF400、HRBF500级三个细晶粒钢筋品种。

23

新图集取消了HPB235级钢筋,用HPB300级代替,钢筋符号未变,在施工中应引起特别注意。2010年设计规范中对钢筋符号有了变化,光圆钢筋仍是Φ,但HRB335、HRB400、HRB500级(和相应细晶粒钢筋)图集中符号未变,但设计分别使用用B、C、D,如施工中遇到,要明白是怎么回事。

细晶粒钢筋和普通钢筋相比,微量元素减少,生产成本减少,生产工艺要求严格,但受力性能与普通钢筋基本相同。

三、锚固长度的变化

老图集中分为受拉钢筋最小锚固长度la和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lae,新图集中以基本锚固长度lab(labe)为基础,通过修正系数计算la和lae。有多个系数是应连续相乘,锚固长度的计算变得更繁琐,使用时应注意。锚固长度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小于200mm(老规范为250mm)。12G901-1第1-3、1-4页

搭接长度:在锚固长度的基础上再乘以修正系数,取值见下表

在纵筋搭接区范围内的箍筋应全段加密,且箍筋直径不小于d/4(d为搭接钢筋最大直径),间距不大于100mm和5d(d为搭接钢筋最小直径),受拉钢筋不建议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四、新图集中一些具体构造措施(节选) 1、框架柱

框架柱主筋连接区:和老图集基本相同,老图集中嵌固部位未明示,新图集要求设计明示于图纸上,自嵌固部位上仍是Max[ (Hn/3,其他Hn/6),Hc,500mm]。12G901-1第2-6、2-7页

上柱纵筋向下锚固时,其锚固长度由老图集的1.5lae变为新图集的1.2lae(lae应按新图集计算)。12G901-1第2-6、2-7页

柱箍筋加密区:

老图集中未说明嵌固部位,新图集中明确说明嵌固部位应由设计指明。嵌固部位以

24

上和老图集相同。12G901-1第2-8页

柱箍筋从基础顶面开始至顶层屋面梁上部钢筋止必须全部设置箍筋,核芯区等要求加密的部分应按加密要求设置,柱的水平施工缝的上下各50mm处、梁上部钢筋上皮、梁下部钢筋下皮、梁顶面以上50mm、梁下表面以下50mm处均应有一道箍筋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分界箍筋应按两侧较大的箍筋型号设置。箍筋形式取消了外围封闭箍内全用拉钩的做法。

柱的中间节点和顶层节点与老图集基本相同,laE应按新图集计算。

变截面时,正好的纵筋直接通过节点,多余下柱纵筋弯锚12d,新增的上柱纵筋向下锚固1.2lae。当柱缩径量/柱宽<1/6时,下柱纵筋出可以直接弯折为上柱纵筋,此时箍筋也要逐渐变小。

2、框架梁

老图集节点构造中框架柱和框架梁是分开的,新图集是合在一起的,要会看图。 纵筋连接区的变化:12G901-1第2-1页

由上图可以看出,与老图集基本相同,但在老图集的基础上,梁下部纵筋禁止在柱侧的1.5倍梁高范围内连接(避开了剪力最大处),梁上部的1/3净跨:边跨为本跨净跨,中间跨为中间支座两侧净跨的较大值;梁下部的1/4跨为各自本跨的1/4净跨。

纵筋的锚固:中间层端跨如梁纵筋在柱内能达到锚固长度要求时可直锚,直锚不够锚固长度时应伸到柱最外纵筋的内侧后弯锚15d,中间跨直锚;顶层端跨,梁纵筋伸至柱纵筋内侧后弯折到梁底(柱筋锚固于梁时)或弯折1.7倍lae(梁筋锚固于柱内时)。

框架梁箍筋加密区:与老图集相同,均为二级抗震时1.5倍梁高且不小于500mm。 3、框架柱边角柱柱顶节点发生变化,03G101中是单独使用, 11G101中多个节点可以组合使用,施工及监理时应注意其组合形式。

以下网上下载的11G101与03G101的区别供大家参考:

1.老图集以2001版《砼规》、2001版《抗规》、2002版《高规》为编制依据,新图

25

集以2010版《砼规》、2010版《抗规》、2010版《高规》为编制依据。

2.老图集一共有六本,新图集整合为三本。

3.老图集墙柱共有10种,新图集墙柱类别划分为4类(仍为10种)。

4.老图集剪力墙拉筋只标注一种间距,新图集需要标注两种间距,并增加双向拉筋与梅花向拉筋示意图。

5.梁钢筋在支座内的锚固按铰接设计及按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老图集是设计应按《规范》规定另行变更,新图集是设计者应注明。

6.老图集板类别有4种,新图集为3种,取消了延伸悬挑板YXB。

7.新图集未区分板端支座按铰接设计或按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设计,新图集有区分并规定设计应注明。

8.老图集板相关构造类型共有13种,新图集共有11种,取消了板挑檐TY和悬挑阴角附加筋Cis .

9.老图集无梁板中没有暗梁AL构件,新图集无梁板中增加了AL构件。 10.老图集锚固长度分为受拉钢筋最小锚固长度La和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Lae,新图集锚固长度以基本锚固长度Lab为基础,通过修正系数计算受拉钢筋锚固长度La和抗震锚固长度Lae。

11.老图集环境类别三只有一种,新图集环境类别三分为三a和三b两种。 12.老图集保护层为受力钢筋的保护层,新图集保护层为最外侧钢筋的保护层,且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在于C25时图集中的保护层数值应加5。

13.老图集保护层受混凝土强度影响,新图集不受混凝土强度影响。 14.老图集机械锚固有3种形式,新图集增加至6种。 15.老图集没有并筋构造,新图集增加并筋构造。

16.老图集拉筋应同时钩住纵筋及箍筋,新图集给出三种做法由设计指定。 17.老图集基础顶面与嵌固部位详图一起表达未有划分,新图集分别表示且当基础顶面与嵌固部位不在同一位置时,基础顶面以上柱纵筋非连接区由大于等于Hn/3修改为大于等于Hn/6且大于等于Hc且大于等于500,并规定设计应注明嵌固部位所在位置。

18.边角柱顶层构造,老图集将梁柱分别表示,新图集彩组合形式。

19.柱楼层变截面锚固节点,老图集弯折入200,新图集弯折总长12D(Lae、La)。 20.墙上柱锚固,老图集锚固1。6Lae搭接5d,新图集锚固1.2Lae弯折150mm。 21.小墙肢概念,老图集为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3倍,新图集应新版《高规》之新

26

规定,为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4倍(短肢剪力墙概念,旧版规范为截面高厚比为5至高无上范围内,新版规范为截面高厚比为4至高无上范围内,且墙厚不大于300mm)。

22.老图集中没有下柱钢筋直径比上柱钢筋大节点构造,新图集增加下柱钢筋直径比上柱钢筋大节点构造。

23.柱顶锚固,老图集为3个节点,新图集增加加锚头(锚板)构造节点。 24.剪力墙端部暗柱节点,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老图集弯折腾5d,新图集弯折10d。 25.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交错搭接,老图集外墙转角处为1.2Lae,其它位置为Lle,新图集统一为1.2Lae。

26.转角墙钢筋构造,老图集只有一个节点,新图集增加为三个节点。 27.墙身水平筋构造,老图集图例较少,新图集新增一页构造详图。 28.墙身顶部纵筋构造,老图集成电路为板底增加Lae,新图集为弯折12d。 29.墙身顶部纵筋构造,老图集没有墙身与边框梁节点,新图集增加墙锚入边框梁Lae节点。

30.墙身顶部纵筋构造,老图集没有墙身在连梁的插筋锚固节点,新图集增加墙身在连梁的插筋锚固节点。

31.剪力墙变截面,老图集未标注不伸入上层钢筋的弯折长度,新图集规定12d。 32.三四级抗震剪力墙搭接钢筋为圆钢时,老图集规定可做5d直钩,新图集无此规定。

33.剪力墙纵筋可在同一部位搭接,老图集为三四级抗震或非震直径小于时,新图集在此基础上取消直径28限制,并增加一二级抗震非底部加强部位。

34.剪力墙水平钢筋计入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的构造做法,老图集无,新图集增加。

35.剪力墙边缘构件竖向钢筋连接构造,老图集区分约束构件有构造构件,其中搭接按1.2Lae计算,新图集不区分,其中搭接按Lle计算。

36.连梁箍筋封闭位置,老图集规定可位于任何一角,新图集无规定。

37.剪力墙上起边缘构件时,边缘构件在剪力墙中的锚固做法,老图集无,新图集规定锚固1.2Lae。

38.双洞口连梁中间支座内设置箍筋,老图集未规定,新图集规定设置箍筋。 39.连梁侧面筋为剪力墙水平筋,老图集有此规定,新图集未规定。

40.连梁端部支座为小墙肢时,老图集规定按框架梁纵筋锚固,新图集未规定。

27

41.连梁端部支座为边框柱时,老图集无节点,新图集规定按框架节点。

42.暗梁与连梁重叠时钢筋构造,老图集无节点,新图集按规定暗梁纵筋(连梁附加纵筋)深入墙内每侧max(lae,600).

43.连梁暗撑,老图集两个节点,新图集三个节点(增加筒中筒结构lae值的规定,修改暗撑筋构造规定)。

44.连梁暗撑锚固长度,老图集为lae,新图集为lae且大于600. 45.暗撑箍筋加密区长度,老图集规定为600mm,新图集无规定。

46.墙洞补强,老图集圆洞只有大于300节点构造。新图集变化为300至800,800以上两个构造。

47.楼层框架端部锚固节点,老图集上下层钢筋弯锚节点相同,新图集修改底部钢筋弯锚点“伸至梁上部纵筋弯钩段内侧或柱外侧纵筋内侧”。

48.楼层框架端支座加锚头(锚板)锚固及中间节点梁下部筋在节点外搭接构造,老图集无,新图集有。

49.非框架梁端支座锚固节点锚固平直段,老图集为大于等于0.4lae,新图集为两种情况,并应由设计指定。

50.当非框架端支座为柱、剪力墙、框支墙、深梁时,老图集负筋深入支座长度为ln/3,箍筋是否加密未明确,新图集区分两种情况由设计注明,箍筋应加密。

51.非框架梁底部钢筋锚固la,老图集为弧度非框架梁按la,新图集为当梁配有受扭纵向钢筋时按la.

52.梁侧面纵向构造筋和拉筋构造中a小于等于200,老图集a从梁底向上一个起步距离开始计算,新图集从梁底开始计算。

53.主次梁附加钢筋间距,老图集规定间距8d且小于等于正常间距,加密时应小于等于100,老图集无规定,仅说明配筋值由设计标注。

54.折梁钢筋构造,老图集无,新图集有。 55.纯悬梁底筋锚固,老图集为12d,新图集为15d。

56.悬挑梁第二排钢筋构造,老图集为0.751,新图集为0.751加弯折。

57.悬挑梁节点详图,老图集有三个节点,新图集有七个节点,增加了屋面层悬梁构造。

58.剪力墙在框架支梁中的锚固,老图集按伸至框支梁底弯折计算,新图集墙身按锚固lae计算,边缘构件按锚固1.2lae计算。

28

59.框支梁侧面钢筋直锚不足时弯锚,老图集要求大于等于0.4lae加15d,新图集与此相同,并增加总锚固长度大于lae的要求。

60.井字梁,老图集对于弯锚平直段的规定是不小于0.4la,新图集区分“设计按铰接时”及“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并具体由设计指定,另增加部分构造说明。

61.板上部非贯通筋在板内弯折长度a,老图集规定a=h-15,新图集无规定。 62.板筋梁端支座(支座为梁、剪力墙、圈梁)锚固构造,老图集为总锚长取la,新图集为限定的平直段长度加15d弯钩。

63.板筋端支座(支座为才、砌体墙)锚固构造,老图集底筋为大于120且大于h,面筋同底筋并加弯钩,新图集底筋为大于120且大于h且大于墙厚/2,面筋同底筋且平直段增加大于0.35lab规定,弯钩竖直段增加15d规定。

64.受拉钢筋锚固长度,老图集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250mm,新图集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200mm。

65.抗裂构造筋,抗温度筋,分布筋自身及相互关联构造,;老图集无,新图集增加。 66.悬挑板上部钢筋端部弯钩,老图集伸至板底加5d水平弯钩,新图集伸至板端加竖向弯钩。

67.折板配筋构造,老图集无,新图集增加。

68.板翻边构造,老图集有多次弯折,新图集采用多根钢筋,每根钢筋最多弯折两次。

69.无支端支座钢筋构造,老图集无,新图集增加,

70.板带端支座钢筋构造老图集为总锚固长度取la,,新图集为限定平直段长度加15d弯钩。

71.板中暗梁钢筋构造,老图集无,新图集增加,

72.后浇带钢筋构造,老图集区分按50%搭接留筋和100%搭留筋构造并区分梁板墙构件。

73.局部升降板构造三,老图集钢筋连续通过,新图集取消。

74.板洞加强筋构造二,老图集有斜向补强筋,新图集取消,并增加环向加强筋。 75.板放射筋支座锚固,老图集无规定,新图集规定平直段及竖直段长度, 76.柱帽钢筋锚固,老图集均为lae(la),新图集有15d弯钩规定。

77.地下室外墙封顶构造,老图集为自板底增加lae,且伸至板弯折15d,新图集区分简支支承和弹性嵌固支撑两种构造。

29

78.钢筋种类,老图集主要包括热轧HPB235级、HRB335级、HRB400级和RRB400级钢筋四种、新图集主要包括HPB300级、HRB335级、HRB400级和RRB400级和HRB500级钢筋五种,并增加HRBF335级、HRBF400级、和HRBF500级三个细晶粒热轧钢筋种类,并取消环氧树脂涂层钢筋。

79.锚固长度中的混泥土强度上限范围,老图集为C40,新图集为C60.

80.纵筋搭接区箍筋加密,老图集规定按小于等于5d且小于等于100mm加密,新图集规定与此相同并增加箍筋直径不小于d/4规定,并增加当受压钢筋直径大于25时,在搭接接头端面外100范围内设置两道箍筋的规定。

81.梁加腋,老图集为竖向加腋,新图集新增水平加腋。 82.焊接封闭箍,老图集没有,新图集增加。

83.板贯通筋采用两种规格“隔一布一”时,老图集无制图规则,新图集规定以Axx/yy@xxx形式表示。

84.环境类别条件描述,老图集为2002版规范内容,新图集为2010版规范内容。 85.机械锚固长度,老图集为0.7lae,新图集为基本锚固长度的60%。 86.机械锚固长度范围内设置箍筋,老图集有规定,新图集无规定。

87.板纵筋非接触搭接构造,老图集有两个节点,新图集只保留了错位搭接构造,取消了弯折搭接构造。

88.单(双)向板配筋示意图,老图集无,新图集增加,

89.无梁板抗冲切箍筋间距,老图集为小于等于h0/3,新图集与此相同并增加小于等于100.

90.无梁板抗冲切弯起钢筋,老图集规定弯折45度,新图集规定为30至45度,且弯起钢筋倾斜段和冲切破坏的斜截面的交点应落在规定范围内。

91.柱变截面节点上柱插筋锚固长度,老图集为1.5lae,新图集为1.2lae。

92.柱箍筋全高加密,老图集规定Hn/Hc小于等于4的短柱箍筋全高加密,新图集与此规定相同,另增加矩形小墙肢厚度不大于300时箍筋全高加密的规定。

93.复合箍筋,老图集规定柱内复合箍可全部采用拉筋,新图集无此规定。 94.水平变截面墙水平筋构造,老图集无,新图集增加,

95.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时,老图集有侧面纵筋直径大于等于10,、间距小于等于200、配筋率大于等于0.3%的规定,新图集取消。锚固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大于5d时,老图集无规定,新图集规定锚固长度内应设置横向构造钢筋。

30

96.锚固钢筋保护层度厚度不大于5d时,新图集无规定,新图集规定锚固长度内应设置横向构造钢筋。

97.梁中间支座下部钢筋构造,老图集有弯折错开a搭接构造,新图集取消。 98.构造边缘翼墙,老图集长度方向扣除一侧墙厚标注为300,新图集长度方向总标注为大于等于Bw且大于等于400.

99.构造边缘转角墙,老图集双向扣除一侧墙厚标注为300,新图集两方向总体分别标注为大于等于400,且两方向分别扣除一侧墙厚度标注为大于等于200.

特别提示:图集不同于规范,不像规范那样新规范执行之日起老规范同时废止。新图集颁布实施后,同时废止老图集,但这是对设计而言的,是标准设计的实施与废止。对施工和监理来说是新老图集并用,施工和监理过程中要看设计采用的是哪一个版本的图集:设计用哪一个版本的图集,施工和监理就要用哪一个图集,以保证设计意图的实现。

31

砌体工程新规范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11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是在GB50203-2002的基础上修订的,该规范2011年2月18日发布,自2012年5月1日起执行,原规范GB50203-2002在2012年5月1日同时废止。

该规范中部分新增或变动的内容有(非全部)

2 术 语

本条明确了“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为配筋砌体。 2.0.6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专用砂浆(新增)

砌筑蒸压加气砼砌块时,宜采用专用砌筑砂浆。分薄灰砌筑法和非薄灰砌筑法两种。《墙体新规范》将蒸压加气砼砌块专用砂浆强度等级代号定为Ma(砼小型砌块专用砂浆为Mb,蒸压粉煤灰专用砂浆为Ms,小砌块灌孔砼为Cb),大家遇到时知道是强度等级即可,和普通砂浆的M和混凝土的C一样用,只是代号的区分。

墙体不应采用非蒸压砖、粉煤灰砖或非蒸压加气砼砌块。

2.0.13 薄层砂浆砌筑法(新增)――采用蒸压加气砼砌块粘结砂浆砌筑蒸压加气砼砌块墙体的施工方法,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为2-4mm。简称薄灰砌筑法。

由于加气砼砌块和水泥砂浆材料的膨胀和收缩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加气砼砌块又是一种多孔吸水材料,传统水泥砂浆难以与加气砼砌块粘牢,也容易造成墙体的裂缝,同时水泥砂浆也形成了热桥。使用专用砂浆和薄灰砌筑法可改善这一问题。

使用蒸压加气砼砌块薄灰砌筑法施工时,蒸压加气砼砌块不需浇(喷)水湿润。 3.0.1 砌体结构工程所用材料应有产品合格证书、产品性能型式检验报告,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块体、水泥、钢筋、外加剂沿应有材料主要性能的进场复验报告,并应符合设计要求。

老规范要求应有产品性能检验报告,新规范要求是型式检验报告,型式检验是产品

32

制造单位“依据产品标准,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检验机构对产品各项指标进行的抽样全面检验。检验项目为技术要求中规定的所有项目” ,型式检验报告应在有效期内,一般有效期为一年。比常规检验报告更全面和具体。

新增“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以强调对合格材料质量的要求。 3.0.2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前,应编制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方案(新增) 注意是“应”,表示严格,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

3.0.5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中的模板应清除干净,不得夹有砂浆、块体及碎渣等杂物(新增)。

针对砌体结构工程房屋施工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强调了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施工要求。

3.0.9 不得在下列墙体或部位设置脚手眼。

本条在老规范的基础上新增了料石墙、清水墙、附墙柱、轻持墙体和夹心复合墙外叶墙不得设置脚手眼的规定。

条文说明:

老规范为3.0.7条,新规范增加了“不应在截面长边小于500㎜的承重墙体、独立柱内埋设管线”,且明确了大于300mm的洞口上应设置“钢筋混凝土过梁”。

砖混结构中阳台门和窗间墙体一般均不大于500mm,因此,该墙垛上就不能是圈梁代过梁而应是承重梁,否则该墙体上就不能安装任何管线和开关了。

条文说明:(坐浆是必须的)

33

本条是本规范主要修改内容之一,250m3砌体也是一组砂浆试块所代表的最大砌体量。是将GB50300对检验批的规定具体化。

条文说明如下:

4、砌筑砂浆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第1款新增了“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等级、包装、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的强规。这条在水泥进场检查验收记录中应有体现。第3款由原来的强条变为了一般性条文。

34

本条也是新规范修改的主要内容,修改的是砌筑砂浆的合格验收条件。从条文中可以看出,第1款由老规范的大于或等于设计强度等级提高到大于或等于设计强度值的1.10倍。第2款由老规范的最小一组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设计强度的75%提高到85%。同时注1要求:同一检验批砂浆不足3组试块时,每组均要达到设计强度的1.10倍,对于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及以上的房屋,同一检验批的砂浆试块数量不得少于3组。我们的房屋设计年限一般均为50年,这就要求;如基础砌体等检验批少时,最低应取3组砂浆试块。

35

本条增加了第4款情况。老规范要求对砂浆“和”砌体强度进行实体检测,新规范改为了“或”。 提高了灵活性。

5 砖砌体工程

本条对适用范围做了更改:增加了混凝土多孔砖和混凝土实心砖,取消了常压粉煤灰砖,改为了蒸压(高温高压蒸汽养护)粉煤灰砖。本条所称“砖”为不超过240mm3190mm3115mm的主规格砖及其配砖,可为实心或多孔砖。

本条明确了不得“混砌”。门窗洞口处镶嵌的砼砖不算混砌。

本条砂浆饱满度80%的要求已久,因砖柱是独立受力的重要构件,新规范对其水平灰缝的要求由80%提高到90%,同时对竖向灰缝饱满度由60%提高到90%的。

结合3.0.11条关于不应埋设管线的要求,应引起对砖柱施工质量的特别重视。

本条对抽检数量做了明确要求,轴线位移要求承重墙、柱全数检查,墙面垂直度外墙全部阳角都要检查,其他项目抽检数量不应少于5处。是新规范修改的主要内容之一。

6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工程和7石砌体工程

这两章本地实际应用的不多,不再讲述。

8 配筋砌体

本条明确配筋砌体首先满足砖砌体工程等的基本要求。

36

增加了本条钢筋位置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9 填充墙砌体工程

本条为适用范围。

本条为修改条文,将蒸压加气砼砌块适量浇水修改为:普通砂浆砌筑或专用砂浆非薄灰砌筑法时在当天对砌块砌筑面喷水湿润,薄灰砌筑法不应喷水两种情况。

37

本条款取消了老规范要求除多水房间外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砌块、蒸压加气砼砌块砌筑墙体时,墙体墙底部砌筑其他块体或现浇砼坎台的规定;多水房间砼坎台高度出由200mm降为了150mm。

本条前半部分为新增内容,后半部分由老规范的7d修改为14d。部分填充墙体沿梁下出现水平裂缝,一是由于空隙部位填充不密实或砂浆稠度大造成,二就是由于填塞过早,砌体和混凝土收缩造成。该条的修订有利于减少由于砌体和混凝土收缩大造成质量不合格的情况出现。目前很多工程填塞施工时间过早,不足7d,更有甚者在砌筑完成后马上就堵塞的现象,望施工和监理人员慎重对待这个情况,一定要按规范规定进行施工和监理。

本条为本规范修订的主要内容之一。明确了填充墙与主体结构莘连接钢筋采用植筋方法时的锚固拉拨力检测方法、检测使用表格和验收的规定。检测和一次、二次抽样判定可委托检测站进行。

38

本条地对门窗洞口(后塞口)的允许偏差做了修改,由老规范的±5mm修改为了±10mm。

本条为修改内容。老规范对蒸压加气砼砌块砌体的水平灰缝和竖向灰缝由老规范的不应超过15mm和20mm修改为非薄灰砌筑法时均不应超过15mm。

10 冬期施工

本条修改了试块的留置数量的试压龄期的规定。试验龄期老规范为检验28d强度,

39

新规范为检验“转入常温28d”的强度。

老规范10.0.9条第三款氯盐新规范归入了砂浆外加剂、第四款冻结法施工已取消。

本条将老规范第10.0.9条第一款掺外加剂法施工的环境条件由+5℃降低到-15℃。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jt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