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运筹学试题(3)

更新时间:2024-01-05 15: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武汉理工大学考试试题纸(B卷)

课程名称 运 筹 学 专业班级 姓名

题号 题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10 15 10 50 15 100 备注:学生不得在试题纸上答题(含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线性规划最优解不唯一是指( )

A.可行解集合无界 B.存在某个检验数λk>0且

C.可行解集合是空集 D.最优表中存在非基变量的检验数非零

2.则( )

A.无可行解 B.有唯一最优解 C.有无界解 D.有多重解 3.原问题有5个变量3个约束,其对偶问题( ) A.有3个变量5个约束 B.有5个变量3个约束 C.有5个变量5个约束 D.有3个变量3个约束 4.有3个产地4个销地的平衡运输问题模型具有特征( ) A.有7个变量 B.有12个约束 C.有6约束 D.有6个基变量 5.线性规划可行域的顶点一定是( )

A.基本可行解 B.非基本解 C.非可行解 D.最优解 6.X是线性规划的基本可行解则有( )

A.X中的基变量非零,非基变量为零 B.X不一定满足约束条件 C.X中的基变量非负,非基变量为零 D.X是最优解

7.互为对偶的两个问题存在关系( )

A .原问题无可行解,对偶问题也无可行解 B. 对偶问题有可行解,原问题也有可行解 C .原问题有最优解解,对偶问题可能没有最优解 D .原问题无界解,对偶问题无可行解 8.线性规划的约束条件为

则基本解为( )

A.(0, 2, 3, 2) B.(3, 0, -1, 0) C.(0, 0, 6, 5) D.(2, 0, 1, 2) 9.要求不低于目标值,其目标函数是( )

A. B.

C. D.

10.μ是关于可行流f的一条增广链,则在μ上有( )

A.对任意 B.对任意

C.对任意 D. .对任意

(i,j)???,有fij?0

二、判断题(你认为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对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5分) 11.线性规划的最优解是基本解 12.可行解是基本解

13.运输问题不一定存在最优解

14.一对正负偏差变量至少一个等于零 15.人工变量出基后还可能再进基

16.将指派问题效率表中的每一元素同时减去一个数后最优解不变 17.求极大值的目标值是各分枝的上界

18.若原问题具有m个约束,则它的对偶问题具有m个变量 19.原问题求最大值,第i个约束是“≥”约束,则第i个对偶变量yi ≤0 20.要求不低于目标值的目标函数是minZ?d? 21.原问题无最优解,则对偶问题无可行解

22.正偏差变量大于等于零,负偏差变量小于等于零

23.要求不超过目标值的目标函数是minZ?d?

24.可行流的流量等于发点流出的合流 25.割集中弧的容量之和称为割量。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将目标函数

minZ?10x1?5x2?8x3转化为求极大值是( )

A???110?27.在约束为

的线性规划中,设

?201??,它的全部基是(28.运输问题中m+n-1个变量构成基变量的充要条件是( ) 29.对偶变量的最优解就是( )价格

2130.来源行x2?23x3?3x4?3的高莫雷方程是( )

31.约束条件的常数项br变化后,最优表中( )发生变化 32.运输问题的检验数λij与对偶变量ui、vj之间存在关系( )

) 33.线性规划

maxZ??x1?x2,2x1?x2?6,4x1?x2?8,x1,x2?0的最优解是(0,6),它的

对偶问题的最优解是( )

34.已知线性规划求极大值,用对偶单纯形法求解时,初始表中应满足条件( ) 35.Dijkstra算法中的点标号b(j)的含义是( ) 四、解答下列各题(共50分)

36.用对偶单纯形法求解下列线性规划(15分)

37.求解下列目标规划(15分)

38.求解下列指派问题(min)(10分)

39.求下图v1到v8的最短路及最短路长(10分)

五、应用题(15分)

40.某厂组装三种产品,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产品 A B C 单件组装工时 1.1 1.3 1.5 日销量(件) 产值(元/件) 日装配能力 70 60 80 40 60 80 300 要求确定两种产品的日生产计划,并满足: (1)工厂希望装配线尽量不超负荷生产; (2)每日剩余产品尽可能少; (3)日产值尽可能达到6000元。 试建立该问题的目标规划数学模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jr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