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6-06 21:4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学年第一学期说课比赛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设计

江高二中 刘志明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2、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简图,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3、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基于教材内容,可以拓展延伸两个方面:一、郑和下西洋经验教训。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前六次航海)跨越了半个地球,使明王朝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到海外。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一方面表明了在这一时期国力强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明初我国对外交往中仍以开放为主。促进了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遗憾的是这次航海并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反而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基础,助长了中国统治者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思想。再加上当时的统治者缺乏真正的远见,注重政治和外交,忽视了海外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负担,而且终因明朝国力的衰退而悄然结束。

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给我们的启示:学习郑和开放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对外开放;和平交往;应该关注海洋,因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 总结:600多年前郑和扬帆起航承载了太多的光荣与梦想,大洋铭刻着民族的骄傲和遗憾,今天我们不仅要缅怀郑和,更要继承和弘扬郑和的和平交往、睦邻友好精神和外交理念,这也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经验:1、中国一定要走海洋强国之路;2、走对外开放之路,以开放的精神、开阔的胸襟融入变革中的世界; 3、国力强盛,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权;4、爱国必须努力强国,强国必须奋斗不止。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等感性材料来学习历史。与此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这样做都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简图,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讲述戚继光的抗倭斗争,说出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后期的外交概况。

过程与方法:

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学生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本课图文资料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评事评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壮举,这种开拓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收集戚继光抗倭的有关材料,感受戚继光人格魅力和中国人民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另外本课知识点较多,在时间处理安排,材料处理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图文资料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丰富的图文资料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比较法:①将郑和下西洋和欧洲新航路的开辟进行横向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②对戚继光和岳飞两者的评价进行比较,得出什么人才是民族英雄。

[教学思路]

郑和下西洋(目的、条件、概况、意义?)内容,由学生讲目的?(提示前面所学)学生了解下西洋的经过,先画图,由每个学生小组举荐一人上来黑板画图,再由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最后才是老师总结。然后出示图表,让学生对比中外出洋,得出下西洋是壮举。另外,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从出示材料及邮票,让学生总结得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让学生讨论总结;最后教师利用郑和下西洋目的来点明下西洋的负面作用及后面的事,目的有问题,再加上没有朱棣,没能继续。

国力衰弱,大明王朝和平的风帆也遇到了来自海洋的危机,有人欺负我们,谁?倭寇是谁?后来怎么办?戚继光是怎样的人?然后找学生讲述抗倭过程,最后评定戚继光,并与岳飞等对比,了解民族英雄概念?出示诗句,学习戚继光高尚的品质?

明后期更弱,而西方强大起来,有能力过来中国,简单提问了解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拓展提升】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今天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一个场景:众多演员手持船桨,在浩瀚的大海中航行.....师:请问这个场景演绎了我国历史上什么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张艺谋选用这

个情景展示了我国古代中外交往的成就,同学们想知道当时的情景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题理解-------中外的交往是指:郑和下西洋;中外的冲突是指: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二、讲授新课

明朝时期中外友好交往的杰出史实—郑和下西洋

1、学生观看《郑和》像,并阅读小字内容,介绍郑和。

2、“西洋”指哪里?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让学生明确地讲解“西洋”的范围。

3、学生合作探究郑和下西洋目的?概况?意义?条件(成功的原因)? ①、郑和下西洋目的?(学生讲目的?教师提示前面所学)

②、思考“动脑筋”郑和为什么能实现远航?

③、展示下西洋的路线图,学生动手绘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学生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在航海的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从郑和等人身上学到什么精神或优秀品质?)

④、播放视频。郑和这样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 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 ”这是何等的壮观,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重温六百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的恢宏气势。问:看完之后,大家有何感受?(学生谈谈)

在感到震撼的同时,还有值得我们自豪的地方。郑和下西洋之后不久,欧洲航海家开辟了新航路,我们来比较一下。

⑤、出示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远航的对比图,对郑和远航作一评价。。(列表总结)

⑥、出示邮票,让学生回答所看到的情景;然后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探讨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小结】西方人编写的《剑桥中国明代史》有这样一句评论,是比较客观的评价。 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前六次航海)跨越了半个地球,使明王朝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到海外。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一方面表明了在这一时期国力强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明初我国对外交往中仍以开放为主。遗憾的是当时的统治者缺乏真正的远见,注重政治和外交,忽视了海外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负担,而且终因明朝国力的衰退而悄然结束。

过渡: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大明王朝和平的风帆也遇到了来自海洋的危机。 4、什么是倭寇?明朝政府派谁去进行抗倭斗争?(认识戚继光)

5、抗倭斗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6、了解抗倭斗争的简要经过。(学生讲述抗倭过程,最后评定戚继光,并与岳飞等对比,了解民族英雄概念?)

7、结合课本“动脑筋” 讨论:为什么戚继光能取得抗倭的胜利? 8、戚继光有什么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学生大声地齐读戚继光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并让一生加以解释。)

过渡:赶走了倭寇,是不是就消除了来自海上的危机呢?这一时期威胁,不仅来自日本,也来自西方。

9、、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放歌曲《七子之歌》提问学生:

①.“妈港”指哪里?为什么这么称呼?你知道最早侵略澳门的侵略者是谁吗? ②.葡萄牙殖民者什么时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他们是怎样侵略澳门地区的?

三、课堂小结

【拓展提升】师: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今天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给我们的什么启示?

学习郑和开放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对外开放;和平交往;应该关注海洋,因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 总结:600多年前郑和扬帆起航承载了太多的光荣与梦想,大洋铭刻着民族的骄傲和遗憾,今天我们不仅要缅怀郑和,更要继承和弘扬郑和的和平交往、睦邻友好精神和外交理念,这也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经验:

1、中国一定要走海洋强国之路;2、走对外开放之路,以开放的精神、开阔的胸襟融入变革中的世界; 3、国力强盛,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权;4、爱国必须努力强国,强国必须奋斗不止。

四、【课堂检测】

1、评讲导学案【自学探究】

2、完成《学习与评价》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p60-p6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jj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