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城镇化(3)

更新时间:2024-01-02 12: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A_西部洼地如何城镇化,2012.11.18

专访贵州省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晓登

城镇化是“十二五”时期中国发展的主方向之一。城镇化战略背后,涵盖了广泛的改革和发展领域,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区域协调发展等。在区域发展方面,以贵州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是重要内容,只有加快推进补足贵州等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短板,城镇化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不过,在发展现状和路径方面,欠发达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差别,不能简单地套用东部发达地区的城镇化之路。《第一财经日报》日前专访了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晓登,解答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之路。

第一财经日报:贵州城镇化现状如何?未来几年要实现怎样的发展目标? 胡晓登:贵州现在的城市化率是35%左右,计划中在未来5年争取达到45%。但即便如此,也还不到现在全国的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的“洼地”现

象仍然十分突出。所以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

体要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

包括贵州在内,整个西部目前城镇化水平平均不到40%左右,这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差距十分大。按照前30年1%的城镇化速度来发展,到2020要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非常大的短板,所以要千方百计加快城镇化的发展。

日报:贵州城镇化水平如此之低的原因在哪里?

胡晓登:从城市化最基本的原理来说,只有产业集聚在一

起,才会形成城镇,才有相应的对第三产业、服务、交通物流等需求。城市主要是承载二三产业,像贵州这样的西部地区,二三产业根

本就不集聚。我们主要的矿产资源,几十年了,一开发出来马

上就运出去了,没有形成制造加工升值的产业链。我们就是一

个厂矿,铺一条铁路,直接用火车运出省,没有产业的延伸和支撑,城镇化率就很低。

其次,交通制约也影响很大。由于贵州多山,修桥架路的成本太高昂,城镇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如果没有交通就是个死水潭,既没有人去也没有人出来。 日报:跟沿海地区相比,贵州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在自然基础条件和发展路径上都有很多差异,那么它的城镇化道路会有什么不同?

1

胡晓登:我认为包括贵州在内的西部欠发达地区,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

一是要追寻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二要找准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特殊规律。

所谓一般规律,即城市化从城市起源来说是有规律的,它是

一种经济活动,对经济资源的聚集,不管是二产还是三产,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这是全世界无一例外的城市发展规律。

但欠发达地区又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即不能跟发达地区一样走城市集群的普遍城市化的途径,像珠三角、长三角那种遍地开花的城市群模式对贵州来说就不适用。

像贵州这样的地方,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很难形成一个产业的广泛分布的聚集点。在珠三角,做家具、做灯饰可以支撑一个城市,但贵州产业结构

单一,很难形成城市群。

更重要的原因是,城市群形成的成本太高,贵州面积73%是石灰岩,都是石头山,可以用作城市建设的土地非常少,贵州的自然地理现状要求必须更加集约化。其次是建设成本太高,贵州很多小城镇都是石头山,修公路的成本也太高,所以不能遍地开花,要走珠三角那样的道路不切实际。

我认为,贵州的城市化应该走一种以中心大城市为重点、同时兼

顾其他类型城市的模式,也不能说就只发展贵阳,因为全省4000万人口,

贵阳也容纳不下。所以要走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以及有产业实质

的中小城市这样三位一体的城镇化发展途径。

日报:像贵州这样的地方,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哪里?

胡晓登:贵州城镇化有一个全国最大的动力源(4.73,-0.06,-1.25%),即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地区的城乡差距,也就是“推拉理论”。根据我的调查,从贵州农村到贵阳做技术含量最低的工作“背篼”,一个月现金收入就超过他在农村一年的纯收入,这么大的一个利益比较,农民会不可

阻挡地涌向城市。

2

沿海大城市的周围,密布着城镇,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不大,农村可能比城市还富裕。但贵州不一样。从全国平均来说,城乡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是

3:1,而贵州是8:1。

其次,凡在欠发达地区,高端公共资源都畸形地集中在大

城市,所以欠发达地区存在逐级向上挤压的城镇化发展态势。

日报:有人提出,城市化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口进城,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化。您认为,目前贵州加快城镇化的关键在哪里?

胡晓登:要加快城镇化发展,根本前提是要延长产业链,等于是把沿海的产业搬回贵州,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提高城镇化。虽然很难,但又不能不这么做。比如现在贵州搞的煤电四个一

体化,就是把整个完整产业链都留在贵州。贵州就有坚实的产业支撑。

城市有一个不断升级和演化的规律,比如二产发展起来后,就需要很多三产,比如金融物流会展这些第三产业的内容,不可能

在那些中小型的产业化城镇中遍地开花,而只能在贵阳,所以贵阳是有很大的产业支撑的。

3

O_打破西部宿命 重塑四川经济版图

11月14日,四川省统计局公布,1~10月,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1个百分点。其中,10月同比增长15.9%,比9月份回升0.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3个百分点。

这是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第六个月回升,在今年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快于全国、好于西部”是四川对于本地经济形势的判断。五年来,四川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引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并在东西部经济此消彼长的格局变迁中扮演领头羊的角色。

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纪尽善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四川的发展在西部地区起到了带头效应,在西部地区具有经济发展高地的地位,在\十二五\、未来十年,四川可能还将成为发展的标杆地区。”

打造高地引领中西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对外依赖度高的东部地区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增速下降,专家预计,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经济增速下降还将持续,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在产业转移、资源开发的背景下实现高增长,东西部格局出现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四川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2011年,四川GDP增长15%,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8个百分点,同时在经济总量前十的省份中连续三年排名第一,领跑全国经济大省。而按可比价格计算,2007年~2011年,四川GDP年均增长13.9%,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速高4.3个百分点。

另一组数据能更直观反映四川在格局变迁中的地位:四川GDP占全国的比重由2007年的3.97%提高到2011年的4.46%,提高了0.49个百分点。人均GDP从2007年的12963元,到2011年达到26133元,翻了一番,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4.2%。

纪尽善表示,四川也是西部地区发展最好的省份之一。从经济总量上看,去年突破两万亿元,占西部地区GDP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从发展势头上看,增速名列前茅。2011年,西部地区GDP突破万亿元的省份只有内蒙古、陕西、广西和重庆。

他认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就是经济整体发展较好,从规模上看,总量最高;从实力上看,质量最强;增速上也保持比较快的速度和好的发展势头。因此,四川具备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地位。当然,“打造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不仅如此,纪尽善还说,目前四川在西部地区已经具有一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比如每年举行的西博会已成为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四川还和广西等地合办开发区和港口建设,同时支援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分析,四川高速增长的原因在于,四川以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1.7万亿元灾后

4

恢复重建带来重大机遇,以及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了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和现代产业扎根四川。

尤其是在产业转移下,四川引进了大批电子信息和汽车企业,也加快了对外开放程度。2011年四川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77.8亿美元,增长46.2%,增速比上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已经跻身全国外贸出口前十。而且截至去年,世界500强中已有219家在四川落户。

纪尽善表示,四川的高速增长是由于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各个地方大抓工业,特别是工业园区建设,而且2008年以来,四川灾区经济结构调整得也比较好。另外,在对外开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上,四川的战略、步骤都抓得比较好。

数据显示,四川2007年确立工业强省战略以来,工业化率从37.1%迅速提高到45.1%,比全国平均高5.1个百分点。“四川这几年取得的成绩是靠苦干、实干出来的成绩,除了灾后重建之外,四川没有其他特殊政策的支持。”纪尽善表示。

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四川省社科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刘世庆认为,四川还可以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和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产业基础等方面加快发展,从西部走向世界。

刘世庆表示,四川是西北、西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西部交通枢纽的建设,这一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而且自“三线建设”时期以来,四川具有优越的产业基础。西部大开发后,四川更是成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为此,四川省提出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两化互动”的发展战略,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集聚也更加明显,目前四川省已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综合产业体系。

通江达海跳出盆地

2007年12月召开的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要求,要创造和发挥优势,把四川建设成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要着力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显著提升产业聚集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今年5月,四川省委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在总结过去5年工作经验时称,“着眼全局和长远才能赢得主动,确立战略定位重在找准四川在西部和全国的位置。四川是西部的四川、中国的四川、面向世界的四川,正是辩证地审视四川的区位特点和功能,确立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定位,使四川在战略布局上科学取势,创造和发挥出更大的优势,推动重塑四川\经济版图\。”

报告在规划未来5年发展时称,“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是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全

5

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四川的具体体现。确立这一发展定位,是把四川融入全国经济格局、纳入全球发展视野的战略审视,是实现四川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推进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与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四川的定位相一致,与推进我国内陆地区开放战略对四川的要求相切合,将使四川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成为西部最具聚集、辐射和带动效应的区域经济中心。”

戴宾表示,近年来经济建设取得的成绩为四川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和提升增强了四川的后劲。但由于地处深远内陆,运输和物流成本高,四川在利用国内外资源要素、参与全国和全球产业分工方面仍然面临一系列障碍。

戴宾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四川只有大力实施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内外竞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在全国和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才能走内陆省区的发展困境。

前述四川省委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对过去5年还总结道,“内陆盆地更

需要开放和创新精神,打开工作局面重在思想理念的解放和突破。跳

出盆地看四川,打破\西部宿命\,克服\恐高\、\怕快\的求稳心态,使发展思路更加开阔,奋斗目标更加高远,增强了推进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办好大事、难事中拓宽了发展新空间、开辟了发展新境界。”

2007年12月,刚刚履新的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随即开始研究四川铁路的中长期规划。他随后提出,要将出川通道从

4条扩展到10条。

根据2009年四川的一次公开会议上透露的数据,建国近60年,四川全省铁路运营里程只有2986公里,相对于8800万人口,人均不足5厘米。刘奇葆提出,四川一定要通江达海,现代化运输要靠铁路,铁路的特殊意义还在于形成和巩固四川在整个西部的战略地位。”

刘奇葆认为,解决蜀道难,主要是解决工业蜀道难的问题,所以必须要建铁路,通江达海,缩短四川与发达地区的距离,这样才能奠定战略性地位,赢得更大的发展。

6

戴宾表示,2007年以来四川提出了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五年来四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开工了11条铁路建设项目、8个铁路枢纽设施建设项目。

戴宾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四川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内陆省区,不靠海、不沿边,四周又被巨山大川围堵,远离海洋,运输与物流成本高,经济外向度低。如果四川不能真正走出内陆省区的发展困境,深度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就将始终处于全国和全球经济的边缘,也就很难实现发展上的跨越,也无法从根本上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为此,四川需要建立起一个全方位、快捷、方便、多向的对外交通网络通道。

他认为,另一方面,四川处于西部地缘中心,是东部向西

部延伸的前沿和云贵藏青甘等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在西部乃至全国经济布局、战略安全、资源开发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有利于促进和加强四川与西部各省区的区域合作,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整合资源,引领和带动云贵藏青甘等省区的经济发展。

7

O_新型城镇化是西部崛起的机遇

尽管对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到底是手段还是结果,国内的专家、学者尚有争议,但对中国面积广大而整体落后的西部而言,新型城镇化是一次崛起机遇,则是没有异议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方面从整体上改变了中国命运,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另一方面,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发生转变。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十几年,确实在一定层面改变了东西部发展的严重失衡格局,但对中国广大的西部农村而言,整体严重落后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能否在2020年整体达到小康社会,西部崛起是关键。而西部农村,则是关键的关键。

因此,对中国西部而言,争议新型城镇化是否合理,是目的还是手段,远不如探讨如何发展新型城镇化,更能为中国西部尤其是西部农村带去福祉。民运即国运,空谈误国,实干才能兴邦。

西部要真正把新型城镇化转化为可把握的机遇,至少要有两大“观”。一是树立稳健大局观,二是有特色发展观。

所谓稳健大局观,就是不能太过急于求成。城镇化首先是要脱离单纯的村落经济与个体经济发展方式,完成农民由村民变市民身份转换。也就是说,解决农村与农民的生存方式是第一位的。这期间,会有农民失地后的焦虑或不适应,会有村干部角色转变后的不安,因此,可能伴有城镇居民、城乡干部间的对峙与对抗。

人的角色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不是短期可能完成的过程。这就给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启动带来一个考验,政策上要有足够的宽限,执行上要有足够的耐心。总之,要从改变西部地区农村、农民命运,实现中国整体小康社会的大局上,稳健地处理、发展西部城镇化过程中的发展问题。

除了稳健的大局观外,特色发展观也不可缺少。

中国西部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历史悠久,民俗鲜明。如果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城镇的民族特色、民俗特色,保留或延续既往形成的优良传统,形成众多的特色民族、民俗小镇,将是西部长久发展的动力所在。我们去欧洲旅游,经常忘情于欧洲的风情小镇,陶醉在其独特的历史氛围当中。

8

中国西部地区悠久的历史,

特殊的民俗,独特的建筑、方言与

歌舞,都能赋予城镇以独特的个性。如果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能

够因势利导,聚焦共识,发挥个性,西部是可能崛起一批特色小镇的。

历史上,

丝绸之路曾经贯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直到西亚。

这条长长的丝绸之路,曾经存在过无数小镇,给汉唐时期的中外交流书写下了特殊的篇章。

新型城镇化,给中国的大西北地区重新书写汉唐神话带来了新的机会。同样,云南的茶马古道,也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再次焕发历史青春。而西藏、青海这样的高寒地区,也完全有可能建成世界上最有人文气息独特的藏族城镇。香格里拉最初只是云南藏区为发展旅游业提出的一个名字,但经过地方的大力倡导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目前,香格里拉已经成为国际游人对中国的最美好记忆之一。

对西部省区而言,新型城镇化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不过,要想真正把握住这次机遇,西部省区既要树立稳健的大局观,更要树立特色发展观。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丧失到手的机遇。

9

O_城市集群化对西部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以新疆天山北坡城市群为例

城市集群化融合式发展是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城市集群能够形成是由于它在结构状况(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空间布局、专业化程度)、区位条件、基础设施、要素的空间集聚方面比其他区域具有更大的优势,在城市集群化这一过程中各城市之间形成了产业结构、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经济社会活动的相互融合互补。我国城市发展日益呈现出集群趋势,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密集区的发展正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城市集群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西部地区城市集群化发展的必要性

城市集群化发展是西部开发崛起的重要途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实施

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即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

战略,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产业有序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城市集群作为区域的发达地区,是区域经济增长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是区域内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最具活力、潜力最大的地区,城市集群化发展会给西部各大城市带来更好的交流,形成大流通、大融通的格局。

城市集群化发展在西部地区城市发展产生规模效应。城市集群的形成过程是各城市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过程。

发达的交通条件使生产要素和产品流

动加速,从而使城市群内各城市能够摆脱自身资源有限和市场不足的弊端得以更好地发展。一个内部经济发展协调的城市集群可以使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各等级的城市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同时毗邻地区逐渐打破地域限制有利于减少区域合作间的交流成本。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j5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