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学,魏学辉)

更新时间:2023-07-20 13:3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三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以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的内容为基础,系统地介绍国家预算的基本概 念,阐述了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并对 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类型以及我国的分税制 改革进行了讨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正确 掌握国家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深入理 解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及改革措施, 把握预算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

本章结构第一节 国家预算 第二节 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 第三节 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第四节 中国分税制改革

第一节 国家预算1.1 国家预算及其类别 国家预算的含义– 政府收支一览表– 国家预算是经法定程序审批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 划,它是国家筹集和分配集中性财政资金的重要工 具,是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

国家预算的类别– 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 预算 – 以预算分项支出的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可分为 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1.2 国家预算级次和预算管理权限 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我国国家预算级次是按照一级政权设立一级预 算的原则建立的,共五级

– 中央;/ 省、直辖市、自治区;/ 设区的市、自治州; /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 乡、民族乡、 镇。

我国预算管理实行分级分税体制 《预算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各级权力机构、政 府机关、各级财政部门以及各预算具体执行部 门和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权。

1.3 国家预算原则 国家预算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 遵循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 划的方针– 公开性:公诸于众,接受民众监督 – 可靠性:计算科学,数据确实 – 完整性:预算要反映一切收支活动 – 统一性:预算科目统一,统计计算口径一致

– 年度性:预算收支起讫的有效期限,即预算年度 历年制预算年度:每年1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 跨年制预算年度:每年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

第二节 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2.1 推进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 1999年12月《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 定》– 1. 加强和改善预算编制工作 – 2. 细化预算和提前编制预算 – 3. 加强对超收收入使用的监督 – 4. 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剂 – 5. 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 建设,先后推出: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 购制度,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收支两条 线”管理

2.2 编制部门预算

背景:我国预算主要是按支出性质编制 意义:

– 有利于提高国家预算的透明度– 使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 预算管理水平 – 使预算细化到部门、项目,有利于各级人大监督 – 也是贯彻“依法治国”精神,实行依法理财的措施

内容:即按部门编制预算,改变过去按支出功 能和收入类别编制预算的做法,全面反映部门 的收支活动

2.3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制度的含义:– 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 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 团体购买商品的一种制度 – 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

我国政府采购法基本内容– 宗旨: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 原则: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和诚实信用 – 当事人:采购人、供货商、采购代理机构 – 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 一来源采购,询价、其他采购方式 – 采购程序和采购合同:确定要求;签合同;执行

2.4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含义:指对预算资金分配、资金使用、银行清 算及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的全过程集中 进行全面监控制度。要点:– 财政部门在银行开立统一帐户 – 各单位在限度之内自行决定所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 – 国库直接将款项拨付商品和劳务供货商

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做好准备工作 – 建立资金管理方式 – 明确集中支付外的辅助支付办法

2.5 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 含义:是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其 核心内容是将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 形成完整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管理和 监督水平 从收入方面看,主要是收缴分离,规范预算外 收入 从支出方面看,主要是收支脱钩,执收单位的 收费和罚没不再与其支出安排挂钩,单独编制 支出预算,交由财政部门审批

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的内涵和范围在扩大, 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节 预算管理体制概述3.1 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含义: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 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 度,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 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 内容:– 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 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 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 – 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类型– 主要标志: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 核心问题:地方预算是否构成以及独立的预算主 体。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类型实践– 新中国成立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行统收统支体 制 – 1953-1978年实行“统

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 改革开放后,1980年开始实行“划分收支、分级 包干”体制,简称财政包干制 – 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建立了分级分税预算管 理体制

3.2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 主要特征: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 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 要点:– 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 求平衡

– 在明确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 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 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 – 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 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 – 分级预算体制整体相对稳定,集权分权关系可调整

责任归属 中央

支出项目 国防、外交、外贸、金融和货币政策、

中央、地方

管制地区间贸易

地方、中央

个人福利补贴、失业保险、全国性交通

地方

环境保护、工农科研支持、教育 地区性交通、卫生、供水、下水道、垃 圾、警察、消防、公园、娱乐设施

13-1 中央和地方支出责任划分的基本框架

税种 关税

美国 联邦

加拿大 联邦

德国 联邦

日本 中央

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联邦、州联邦、州、 地方

联邦、省联邦、省

联邦、州各级

中央、地方中央、地方

增值税销售税 州

联邦省

联邦、州

中央中央、地方

财产税对用户收费

地方各级

地方各级

州、地方各级

地方各级

表13-2 若干国家中央与地方之间税种的划分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划分收支的基本理论 依据– 1. 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经济标准) – 2. 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政治标准)国别 转移前中央 收入的比 重 89 58 71 49 62 68 90 转移后中央 收入的比 重 71 42 51 31 57 44 82 中央支出的 比重 70 49 51 34 53 54 83

英国(1990) 美国(1990) 澳大利亚(1991) 加拿大(1989) 阿根廷(1989) 印度(1989) 印度尼西亚(1990)

表13-3 若干国家转移支付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收支分配格局(%)

第四节 中国分税制改革4.1 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1.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家 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 比重 2. 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 3. 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4. 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4.2 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中央主要承担国防、武警、重点建设、中央单位事 业经费和中央单位职工工资五大类支出

– 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 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包括地方行政 管理费,公检法支出,部

分武警经费,民兵事业费, 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投资等

(二)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 原则:事权和财权相结合 – 中央税: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 – 共享税: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 – 地方税: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

– 中央固定收入 关税及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 消费税 中央企业所得税

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 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几种缴纳的收 入(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城市维护建设税)

中央企业上交利润

– 地方固定收入 营业税(不含铁道部门等) 地方企业所得税(不含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等) 地方企业上交利润 个人所得税

– 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 增值税,地方25%,中央75% 资源税,按不同品种划分 证券交易税,各分享50% 2002年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按比例分享

(三)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R = C + 75%V – S– Rn = Rn-1(1+0.3rn)

(四)原体制的处理– 原体制中的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过 渡一段时间再逐步规范化。

4.3 分税制的转移支付制度 1. 考虑我国地区的实际情况,从1995年起实行过渡时 期转移支付办法。 2. 1999年中央实施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一系列政 策,2001年中央又出台两次调整工资政策,考虑各地 区间财政状况差距较大,承受能力不一,从而实施了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转移支付。 3. 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从2000年起加大对 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4. 从2002年起,过渡时期转移支付的概念停用,统称 为一般性转移支付 5. 同时,2002年继续对民族省区和非民族省区的民族 自治州等实施民族地区转移支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j3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