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硕士2000-2012真题及答案-教育学

更新时间:2024-07-02 09: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2000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 .................................................. 2 2001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 ......................................................... 6 2002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 ................................................ 11 2003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 ................................................ 16 2004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 ................................................ 22 2005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硕士 ................................................ 27 2006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 ....................................................... 31 2007 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 ............................................................. 34 2008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 ...................................................... 39 2009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 ................................................ 44 2010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 .............................................................. 49 2011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硕士 ................................................ 52 2012 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硕士真题及答案 .............................. 56

2000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

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1.与义务教育最接近的概念是 ( )

A普及教育 B强迫教育 C基础教育 D.国民教育 2.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论述教学的专著是 (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学记》 D.《论语》

3.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教育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有教育学家称为( )

A.顺序性 B最近发展区 C阶段水平 D.互补性

4.( )是一种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各年级学习内容的课程 (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潜在课程 D.核心课程 5.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 )

A.集体主义教育 B.纪律教育 C劳动教育 D-爱国主义教育 二、填充题(每题1分.共10分)

1.西方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中。 2.教育与文化的联系不可分,它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承传、改造、创新的作用。

3.课程设计所形成的文件称为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 4.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对人的发展起决定的作用。 5.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灵活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特征。 6.课的类型一般有两种分类,即根据教学任务和根据教学方法来分。 7.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

8.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的原则被称为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原则。 9.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

10.选答型试题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组配式试题三种。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2.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4.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的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5.个性发展: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理由。每题5分.共25分) 1.教育目的不等于培养目标。

答:对。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培养目标。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对象提出的,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班级管理制度是良好班集体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答:错。班级管理制度只是良好班集体建设的最初因素,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形成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的学生干部队伍,这才能使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持续发展。 3.教学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是同一过程。

答:错。两者不是同一认识过程。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

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选择的经验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的,且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4.不能把学生主体论等同与儿童中心论。

答:对。学生主体论是指在教学中,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的任务的承担者,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体能动性。但是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存在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起主导作用。而且儿童中心论是近代的一种课程理论,主张按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在教学中把教师降到从属地位。 5.教育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答:错。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 1.简述现代教学技术的功能。

答:(1)它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对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的形象的观看,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智能的发展。

(2)它提供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半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学习变得容易,即容易转向具体实际化,也容易转向抽象概念化,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能促进学生知能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 (4)能增进教学效率。

(5)能提高信息的增殖率,扩大教学规模。

(6)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帮助人们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实现教学思想上的两个转变:从单纯的重视教,转变为既重视教又重视学;从单纯的重视传授知识,转变为既重视传授知识又重视能力培养。

(7)能帮助人们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形式和手段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

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答:(1)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首先是说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学科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重视科研的教师,才能不停留于照本宣科,教学过程中灌注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2)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还指教师不仅要有学科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的素养。教育事业是—项社会性事业,它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可以推进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发展。一名教师能不能自觉地使教育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与他有没有教育理论的素养、能否理解教育的本质、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的艺术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有较多知识的人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3)教师还需要有一些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要求,比如,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3.怎样理解在新形势下德育的开放性,请举例说明。

答:(1)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德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也应该成为开放性的系统,而不能脱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活环境和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

(2)德育只有形成开放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保证德育的发展。

(3)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内社会开放,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

(4)德育开放性的实质是使德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沟通起来,与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国际社会联系起来,从中吸取营养,以使德育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并使德育自身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发展、提高和完善。

(5)由于德育是开放性的,在我们德育中要敢于借鉴古代、当代,特别是现代西方在陶冶人品德方面一些优秀的做法,拿来为我所用。同时在德育内容上,要注意联系时代,联系当时涌现的英雄人物,例如用孔繁森同王宝森对比来进行道德教育。针对当前西方国家用“最高人权”来否定国家主权、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也要给学生讲明道理.树寺正确的政治观点。

2001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

教育学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1.“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是由( )提出的。 A凯洛夫 B杜威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2.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通常称为 ( ) A学习内容 B教学内容 C狭义课程 D.广义课程

3.社会学习论者的研究表明,受到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对儿童具有 ( ) A替代强化作用B示范作用C暗示作用D.激励作用

4.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普及的程度,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需求是在( )时期提出的。

A一次工业革命B.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D.信息革命

5.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与速度,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主要体现( )的要求

A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论著《学记》。 2.“学科中心论”主张,学校课程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3.近20年来,我国相继提出了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的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螺旋循环说三种观点或模式,并具体运用其中的螺旋循环说研制出各级学校德育大纲或纲要。

4.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历程。

5.有别于人类一般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教学实践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

6.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德育的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7.根据赫尔巴特多方面兴趣理论,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等4个阶段。

8.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课的结构.

9.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0.借助摄像机、录像机等训练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小型教学活动,称为微型教学法。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广义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2.道德两难法:柯尔伯格在明确区分道德与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3.教学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4.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5.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5分)。 1.青少年学生是权利的主体。

答:对。从法制的角度讲,青少年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不仅享受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

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正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 2.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答:对。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有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3.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答:错。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和,而不单是思想政治教育。 4.师生关系是知识的授受关系。

答:错。这种观点把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理解得太简单了、太肤浅了。从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可是学校也是社会,从社会学的角色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人格的碰撞的互动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学校的教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5.潜在课程并不是真正的课程。

答:对。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试论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对文化起着承传、改造和创新的作用。 (一)教育与文化的承传

人类文化的承传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在文字出现以前,文化主要依赖人们之间耳传口授而获得传递和保存。第二阶段: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有系统的教育。第三阶段:人类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承传文化,教育的重心已转移到帮助人们掌握文化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和选取、使用、储存和创造文化的基本手段、基本方法。由于这些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复杂和精细,文化的承传就将越来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 (二)教育与文化的改造

教育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实现对文化的改造。

(1)教育对文化的选择。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这种选择主要包括:第一,选择社会的主流要素和基本精神,如语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第二,选择能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的丛本文化要素;第三,选择有利于利,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应用较高的文化要素。

(2)教育对文化的整理。教育对文化有整理的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浩繁的文化与青年一代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只有经过精心选择和整理,才易于被年轻一代理解和接受;其次是因为教育者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他们不仅具有知识,而且懂得人类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经过他们整理的文化更易于被掌握。

(三)教育对文化的创新。

(1)教育上的发明、发现和创造,构成了世界文化总量增加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新的教育思想、学说和方式方法是世界文化中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现代教育为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 (4)现代教育的许多活动已都与科技发明、文化更新融为一体。 2.联系实际阐述教育过程中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

(2)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基础上产生的,而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主张把知识涵养和人的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3)知、情、意是教学过程内在的因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不仅与教学内容,也与在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的运用相关,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对这些方面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4)学生所学的社会科学本身,就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而自然科学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成果,而且还对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作用。情、意方面的作用在教学中越来越明显,人们认识到情感、意志、兴趣等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在实际教学中,知识教学都会伴随有是非感、荣辱感、对待学习中困难和障碍的态度等情感和意志的活动。特别是政治、历史、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中,情感和意志的因素更为强烈。教师在教学科知识时,要激发与该知识有关的情、意活动,教师本人也应倾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学生建立起情感、意志的交流。在

教屈原的《离骚》时,在教抗日战争史时,在教中国地理时,都要既传授学科知识,又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甚至教自然科学时,都会涉及到科学家的献身精神,科学与宗教迷信斗争等可歌可泣的事迹。情感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真理的信念,成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3.述评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思想。

答: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它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

他认为集体应有共同的目的、组织机构、自觉纪律、正确舆论、优良传统和作风。他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前景教育原则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平行教育影响就是“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种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2002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

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在个体的发展问题上,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孟子 &格塞尔 C威尔逊 D.华生 2.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经济学家是 ( ) A.舒尔茨 B斯特鲁米林 C布鲁纳 D.亚当·斯密 3.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 )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4.古希腊最早提出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自然特点的思想家是 (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D.赫拉克里特

5.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 A.互补性 B个体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6.用测量知识的题目去测量学生的智力,这样的测验显然缺乏 ( ) 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7.随机管理策略多用于( )学习和其他复杂行为的学习中。 ( ) A知识 B技能 C概念 D.态度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把教师工作视为 ( )

A.职业 B专业 C事业 D.以上三者都是

9.我国法律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它教学设施中活动。”明确作出此规定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0.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第三阶段的道德思维或道德推理( )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相对的快乐主义为定向

C.以人际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 D.以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在个体身心发展动力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1985年。

3.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从做中学”的过程。 4.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儿童。

5.涂尔干认为德性由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意志自由三要素组成。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2.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3.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是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4.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育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教学认识的基本方式是“掌握”,是一种简约的和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程,同样以教学活动为基础。

5.观察学习:社会学习论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儿童的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班杜拉和麦克唐纳通过采用道德判断的故事进行实验证实儿童的很多行为习惯是从模仿他人的行为模式中得来的。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5分) 1.美育即艺术教育

答:错。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并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比美学和艺术教育学习要广泛得多。 2.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是一回事

答:错。活动课程渊于课外活动,但与课外活动不同,从课程上看,比课外活动正规化,列人教学计划;从内容上看,注意活动系列化;从参加者看,由部分学生扩展到整体学生,由自由参加到必须但可以自由选择内容参加,因此,不要把我国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活动课程等同于课外活动。 3.教学过程的结构就是教学模式。

答:错。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按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而教学模式作为

教学理论具体化与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和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它有利于我们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4.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答:正确,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和最有效的形式。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

5.学生品德是个体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

答:正确。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是学生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对外界的认识对其品德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

1.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的认识。

答:(1)内涵;主张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恢心;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2)现实意义:

①进行启发式、开放式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②积极鼓励学生,因材施教,进行理想教育,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2.谈谈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答:基本特点:(1)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2)强调加强基础;(3)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对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3.围绕如下问题分析、评论下述案例。

(1)案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道德教育? (2)这位教师使用了哪些方法教育学生? (3)这个案例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就在今天上午,加伦让我们知道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有事我进教室晚了些, 不过老师还没有来。三、四个男孩子正在逗弄可怜的克洛西____就是那一头红发、残了一只手臂、还有一个卖菜的妈妈的男孩子。他们用尺子戳他,用剥了的栗子壳砸他的脸,恶意地模仿他残臂的姿势,取笑他是个残废,是个怪物。他孤零零地坐在板凳上,脸色惨白,求饶的目光从一个人脸上转向另一个人脸上,恳求他们放过他。可那些人恶作剧的模仿更甚了,他气得全身发抖,满脸通红。突然,一脸坏相的弗兰提跳一张长凳,装作两臂各挎一只篮子的样子,取笑克洛西那以前常来校门口接儿子的母亲,她现在正卧病在床。许多人开始大笑。克洛西狂怒了,他抓起一只墨水瓶,用尽全力向那坏蛋砸去。可是弗兰提避开了,墨水瓶正砸在刚巧走进来的老师身上。大家全跑回自己的座位上,吓得不敢出声。 老师脸色苍白地走上讲台,用严厉的声音责问:“谁干的?” 没有人回答。

老师提高了声音,又问了一遍:“谁干的?”

可怜的克洛西的不幸似乎感动了加伦,他突然站起身来坚定地说:“是我。” 老师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呆坐的学生,然后平静地说:“不是你。” 顿了一顿,他又说:“这一次我不会罚那个犯错误的人的。站起来吧!” 克洛西站了起来,抽泣地说:“他们砸我,还侮辱我,我气昏了头,才扔____”

“坐下吧。”老师说,“欺侮他的人,站起来。” 四个人耷拉脑袋站了起来。

“你们几个,竟然去侮辱一个根本没有冒犯你们的同伴,竟然去挖苦一个本来不幸的人,竟然去攻击一个无力自卫的人。你们这是卑鄙的行为!是懦夫!” 说完,他走下讲台,来到耷拉着脑袋的加伦面前,伸出一只手放在加伦的腮下, 抬起了他的头。老师注视着加伦的双眼,对他说:“你是一个高尚的人。”加伦附在老 师的耳旁,不知说了些什么,然后老师就对四个顽皮的同学说:“这次原谅你们。”

③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重视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尊重学生的观点,允 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答:(1)进行如下方面道德教育:①集体主义教育;②自觉纪律教育;③民主与 法制教育。

(2)使用如下道德教育方法;①陶冶教育法;②品德修养指导法;③品德评价法 (3)该案例反映了如下师生关系:①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②师生关系 在社会道德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注:考生可结合案例展开论述)

2003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

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是在 ( ) A.1911年 B.1905年 C.1898年 D.1902年

2.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苟子 D.董仲舒

3.决定公民受教育权利的根本因素是 ( ) A.科学技术状况 B.社会生产力水平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价值观念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者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通过的国家是 ( )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日本

5.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的思想家是 (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康德 D.卢梭

6.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试行)》,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 )

A.教学大纲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教学参考书

7.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教学都属于 ( A.以掌握知识为主的方法 B.以训练技能为主的方法 B.以陶冶情操为主的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8.以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为显著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

A.道尔顿制 B.班级授课制 C.贝尔一兰卡斯特制 D.分组教学

9.《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儿童、少年 ( )

A.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B.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C.接受六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D.接受五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10.间接的道德教育就是 ( ) A.在各科教学中渗透道德影响 B.在学校集体生活中渗透道德影响 C.学校道德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D.以上三者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体差异性和互补性。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路来实现:一条是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另一条是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3.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原则中的“教学生活实际”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规定的与实践相关的活动性作业;二是学生本身的实际;三是社会实际。 4.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5.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维护儿童权利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三、名词解释

1.教育资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通过对教育资本储量的测定,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以及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4.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具体方法有口头提问、书面测验等,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改进教学进程。

5.平行教育原则:又称“平等影响原则”,是马卡连柯提出的一条集体教育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教育,要通过学生集体并影响学生集体;对学生集体进行的教育,同时要成为对集体每个成员的教育。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5分) 1.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是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答:正确。(2分)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学术性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职业性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1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双轨制,两种教育相互隔离。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在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教育民主化运动等影响下,这种相互隔离的状况被逐渐改变,出现了在普通教育中增设职业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加强普通文化教育的趋势,并出现了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为一体的综合中学。(2分)

2.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要用探究式学习取代接受式学习。

答:错误。(2分)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各有其适用性;(1分)当前课程和教学改革要求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而不是以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2分) 3.教学过程就是认识过程。

答:错误。(2分)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特殊认识过程;(1分)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领导性,(2分)(指出教学过程既是认识过程,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就酌情给分) 4.师生平等。

答:错误。(2分)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人格。这个意义上,师生平等的论断是正确的。(1分)总体而言,

教师在知识上多于学生,在智力上比学生发达,在社会经验上比学生丰富。这种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以消除这种心智上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又要努力提高自己,以保持教师在教学上的优势地位。(1分)教育和受教育的关系,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权利、义务关系上的不均等。教师必须为学生服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学生却没有为教师服务,对教师负责的义务。(1分)

5.班级集体是班级学生和任课教师共同生活的集体。

答:正确。(2分)班级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2分)学生和任课教师都是班集体的成员。(1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内涵及意义。

答:(1)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主要是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5分)

(2)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国际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人才的全球性流动、国际教育的竞争与合作、教育机构的跨国设立,国际化网络教育的兴起以及国际学位、学分的相互承认等等。(5分) (3)教育国际化对一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出了难得的机遇、不同的经验和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有独到见解者可酌情加分) 2.论德育目标要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答:(1)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是我国当前公民道德建设原则之一。根据这条原则,德育目标的设立,应该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1分) 。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在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奋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样才能团结和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起向上,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2分)

(3)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

着眼多数,循序渐进,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1分)就是要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1分)就是要鼓励先进,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1分) (4)对学校德育的指导意义:设定德育目标时,第一,要区分思想道德要求的层次,对大多数人的广泛群众性、基础性的要求,同对作为共产党员、先进分子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高标准要求就有所区别。(2分)第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着眼多数学生,从基础文明教育,基础道德教育人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2分)第三,要鼓励学生,倡导学生中的党员,团员和先进分子学习和践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2分) (5)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便是在努力实现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的辩证统一。(3分)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一项意在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实验研究,开出了一节名为“找圆心”的数学观摩课。执教老师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过那些圆的图形,然后引导他们利用圆形物品在纸上画圆,并让每个学生把画好的圆剪下来。这样,每个学生手上都有了一个不知道圆心的圆纸片。怎样找圆心呢?老师用投影仪提示:“将手中的圆对折,展开,换个方向,再对折,两条折痕的交叉点就是圆心。”学生按提示操作,果然找到了圆心。

试从现代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角度评析这节数学课。 参考答案:

(1)这位老师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是与实验的意图想一致的;(5分)

(2)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并用操作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是值得肯定的;(5分)

(3)但是,老师的“导”限制了学生的“学”,假如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自己发现找圆心的办法,则更有得于学生的主动发展。(5分)

2004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

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是____。 A.人类社会的出现 B.交往的出现 C.学校的出现 D.语言的出现

2.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____。 A.自然性 B.社会性 C.历史性 D.世俗性

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 A.不平衡性要求 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通过____.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日本

5.反映教育活动中人的个性化要求的现代教育特征是____。 A.教育的民主化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多元化 D.教育的终身化 6.我国的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____。 A.唐代 B.民初 C.清末 D.新中国成立

7.把教学过程分为“情景一问题一观察一解决一应用”等教学步骤的教育家是____。

A.杜威 B.夸美纽斯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8.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明确提出“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的是____。

A.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B.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C.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D.以上三个文件

9.在社会学习理论中,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或____。 A.“行为习得” B.“模仿学习” C.“道德学习” D.“强化学习”

10.涂尔干认为,德性的要素包括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____。 A.合作精神 B.正义感 C.同情心 D.意志自由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

2.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关键因素是生产力水平。

3.现代教学策略的实施,提倡选择性学习、参与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4.教师对学生进行模拟考试是一种诊断性评价。

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教师被列在“专业、技术人员(或专业人员) ”这一大类。

三、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全民教育:近10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概念。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另IJ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2.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1920年在美国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其显著特点是,教师不系统讲授教材,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学生自学,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3.学科中心论: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4.螺旋循环说:是我国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探索中提出的一种观点或模式。其基本精神是,把不同层次的德育内容组织在受教育者邻近发展阶段进行教育。要求德育内容的层次既不能过高,又不能低于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只能适当超前,通过教育达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要求。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

运用螺旋循环说,研制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大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展。 5.道德:是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的,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道德教育,就是传授这类行为规范和准则,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新科技革命为培养目标个性化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

答:正确(2分)。新科技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多样化,这为实现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理想,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条件。(3分)

2.教学评价就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答:错误(2分)。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还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3分) 3.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用探究式学习取代接受式学习。

答:错误(2分)。探究式和接受式是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各有其适用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是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而不是一种替代另一种。(3分) 4.班集体一定要有共同奋斗的目标。

答:正确(2分)。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3分) 5.德育规律要求先提高道德认识,进而陶冶道德情感,然后锻炼道德意志。最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答:错误(2分),这是一种机械的而且不合乎品德形成规律的论断。品德是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理论上说.道德教育应该同时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由于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发展不平衡,在实际操作上,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的教育作为切入口,进而带动品德其它方面的发展。先提高道德认识,进而陶冶道德情感,然后锻炼道德意志,最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这只是对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的概括。而实际的德育开端不止一种,教师也可能从陶冶道德情感

开始,或者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或者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开始,进而实现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和谐发展。(3分) 五、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述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

答:(1)教育使人发现人的生命价值、主体地位、人格尊严。(3分) (2)教育使人的潜能得以发掘。(3分)

(3)教育使人的身体和精神力量得以发挥。(3分) (4)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3分) (5)阐述全面、系统具有独到见解。(3分)

2.联系实际分析学校内部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影响。

答:(1)例举和分析学校自然与物质环境、人文与社会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变化的影响。(5分)

(2)例举和分析学校教育及学校自发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变化的影响。(5分) (3)例举和分析学校内部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5分) (4)其他分析维度,酌情加分,但全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5分。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彭老师正在给小学三年级学生上阅读课。忽然,有学生兴奋地喊起来:“哇,好大的一只鸟啊!”学生们一下子都把目光移向了窗外,好奇地问:“在哪儿啊?”显然,他们的注意力已转到了教室外面那只大鸟上。彭老师见机一动,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急切地问:“在哪里呢?”“在那里!:’彭老师顺着孩子们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有一只漂亮的大鸟。大鸟受了惊扰,飞走了。学生们快快地回到座位,意犹未尽。彭老师见状打开了话题:“孩子们,你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这只乌啊?”“因为很少见。”“它长得很大。”“它长着银灰色的羽毛,很美丽??”孩子们争先恐后,说个不停,顿时又变得兴趣盎然了。下课铃声响了,彭老师笑咪咪地对学生们说:“今天晚上的抄写作业取消了,回家以后每人写一篇短文,描述你们看到的那只大鸟,并把自己看鸟的心情写进去。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去查查相关资料,明天在课上我们一起交流。”

试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理念。 参考答案:

(1)这本来是一堂阅读课,由于大鸟干扰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彭老师见机行事,顺势改变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却收到了另一种教学效果。学生围绕大鸟饶有兴趣地开展活动,在观察、听说、写作等方面得到了一次难得的训炼,而这此.晗恰指向学生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5分)

考生进一步作出类似下述评论的,酌情加分,但关于教学目标评论的总得分不得超过5分:尽管如此,彭老师应该适可而止。学生查找资料后的交流活动,宜在科学之类课程或课外活动中延伸,不应再占用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她和学生要完成语文课程规定的教学任务。

(2)彭老师立足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及时地调整教学安排。大鸟飞经教室窗口,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本是影响课堂教学的消极因素,彭老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方案,因势利导,适时地改变教学内容和进程,不但化解了这一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巧妙地将它转化成了具有积极作用的课程资源。(5分)

(3)这堂课体现出现代教学的一些新理念:首先,彭老师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没有限制学生观鸟的行为;其次,彭老师对学生观鸟活动进行了引导,并且组织成了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恰当地发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争先恐后,说个不停”,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地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5分)来

2005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硕士

教育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隋唐以后兴起的科举考试制度废除于 A.1898年 B.1902年 C.1912年 D.1905年

2.卢梭的作品《爱弥尔—教育论》阐述了 教育学说。 A.自然主义B.国家注意C.实用主义D.科学主义 3.直接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社会因素是 A.生产力水平B.科学技术C.文化传统D.政治经济制度 4.在个体身心发展动力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乐观主义是 A.多因素相互作用论B.外铄论C.内发论D.一般发展论

5.19世纪中叶,提出“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问题,并大力倡导科学课程的英国教育学家是

A.洛克B.赫胥黎C.斯宾塞D.达尔文

6.教师演示各种实物,运用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B.演示法C.参观法D.实习作业法 7.教学中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是

A.集体学习和个体学习B.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C.模仿学习和探索学习D.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8.杜威集中探讨道德教育问题的一本书是

A.《道德教育论》B.《教育中的道德原理》C.《学校与社会》D.《民主主义与教育》

9.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和榜样的影响造成的,提出这一观点的作者是

A.杜威B.柯尔伯格C.班杜拉D.卢梭

10.柯尔伯格认为,当儿童习惯于遵从教师或父母权威的时候,说明他处在道德发展的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第四阶段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

2.道德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道德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根据班级活动的时间分布,可以分成日常性班级活动和阶段性班级活动两大类。

4.现代教学策略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关于潜伏在课程研究的萌芽时期,在杜威所讲的“附带学习”、克伯屈的“附学习”中就已有所涉及。

三、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苏格拉底问答法: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2.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

3.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和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4.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

5. 道德内化:指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亦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 终身教育即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

答:错(2分)。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而不是单纯地强调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3分)。 2. 课程标准就是课程计划

答:错(2分)。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而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3分)。

3.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

答:对(2分)。相对性评价区别于绝对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劣进行的评价。(3分)

4. 苏霍姆林斯基反对把学生单纯当作装“德性的口袋”,简单化地强行往这个口袋里填装、灌输道德概念。

答:错(2分)。这是柯尔伯格的观点,不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3分) 5. 在班级活动中,自我教育的重心在班集体层次上。

答:对(2分)。原因在于班主任应当为班集体寻找发展的新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方案和措施。只有提高班级活动的质量,才能通过集体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3分)

五、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合作学习的内涵、功能及实施要求。

答: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3分) 功能:一是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二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4分) 实施要求:首先,任务有一定难度;二是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三是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四是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五是小组研讨的民主性和超越性(每一要点1分,共5分)。联系实际(酌情加1—3分)。

2. 请分析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及其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答: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一类是学生参加的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第二类是勤工俭学活动;第三类是社会政治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动、拥军拥属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参观访问活动)。(6分)功能: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民情国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树立社会责任感,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9分)。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某地有一所实验小学,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教育即服务,学生即上帝”的办学理念。在生活方面,学校为每个班级的学生设立了生活导师,生活导师与学生同吃同住,负责学生饮食起居等一切事务,包括督促学生按时起床、按时睡眠,帮助学生整理床铺、熨烫校服,甚至定期、不定期代学生上超市购物。在学习方面,学校提出“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求老师认真上课,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进步。如果有三位学生或三位学生的家长给某位老师提意见,该老师将立即被辞退。在师生交往方面,学校要求老师不管在什么情景下都要像空姐那样“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学业评价方面,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许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未经学生同意,不许把学生的分数告诉初学生本人之外的任何一个人。

请您就该实验中学的“教育观”与“教育目的观”进行分析和评价。

答:1. 该校所遵循的一些原则与提出的一些理念,如“以人为本”、“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等都是正确的,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精神与价值追求。(4分)

2. 该校所秉持的教育观----“教育即服务、学生即上帝”,前半句是正确的,后半句是错误的。“教育即服务”意指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并不意味着把学生当成“上帝”。因为学生不仅是教育服务的对象,也是为这种服务所要求、所制约与改造的对象(4分)。

3. 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强调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德与文化修养的统一,强调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该校的上述做法有所偏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4分)。

4. 该校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说明该校没有能够真正理解和实践上述现代化教育观念。(3分)论述过程中语言流畅、逻辑性强者,酌情加1—2分,总分不超过15分。如果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一致,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也可酌情加分。

2006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

教育学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________。

A.有教无类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2 世界各国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时间是________。 A. 19世纪末 B. 一战以后 C. 二战以后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3 解放前倡导并积极投身于农村新教育实验的教育家有________。 A.蔡元培、梁漱溟、陶行知 B.陶行知、黄炎培、晏阳初 C.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 D.陶行知、梁漱溟、陈鹤琴

4 从教育要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和知识价值论出发,提倡学习实用科学知识的是________。

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赞可夫 D.卢梭

5合作学习是一种________。 A.情境性学习 B.社会性学习 C.自主性学习 D.研究性学习

6 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主要的是要树立________。 A.发挥班干部领导作用的思想 B.班级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 C师生合作的思想 D.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

7 自1983年以来,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多种观点和模式,研制了大、中、小学德育大纲,并具体运用________进行了实验。 A.阶段连续说 B.结构迁移说 C.层次递进说 D.螺旋循环说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在________。 A.1966年 B.1976年 C.1986年 D.1990年

9 提出维护青少年儿童社会权利主体地位的是________。 A.《中华人名共和国宪法》 B.《未成年人保护法》 C.《义务教育法》 D.《儿童权利公约》 10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________。

A.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B.形成和发展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 C.促进儿童道德生长 D.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三、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基础学力: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首要关注点,指青少年儿童在读、写、算等方面的能力和信 息素养(2分)基础学力是青少年儿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完善的基础(3分)

2.潜能:指人的发展潜力(1分),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和前提基础(1分)充分意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尽可能使学生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3.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儿童(1分),它主张从儿童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现有经验出发设计课程,提倡经验课程,强调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和经验。儿童中心论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性. 4.探究式学习:指借助提供的结构化的材料,指导学生操作或思考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1分)特点:以解决问题为主题,学生自主选择,教学的飞主导性,对研究过程的关注.

5.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布道施教和受道修行的统一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的统一过程.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正确)

2.教育的多元化指办学主体层次的多元化。

(错误.指教育思想,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等)

3.我国课程改革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杜威所主张的活动课程。 (错.我国的实践课程是补充,杜威的活动是主题) 4.班级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对,简述班级教学优点)

5.在纪律教育过程中,惩罚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的手段。 (对。但要注意原则)

五、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实际,分析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表述中为什么要强调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培养。

简述:(1).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的要求(3).当代教育改革实践的要求(4)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5)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6)结合实际

2.谈谈你对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内涵与意义的理解。

简答:教育的对象是活的,教育内容是不断更新的;教育是个动态过程;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 六 、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一位老师在进行语文课文《萤火虫》教学时有这样一个片段:老师问学生,萤火虫燃烧了自己,怎么啦?有的孩子回答说:萤火虫燃烧了自己它就死了;也有的孩子说:萤火虫燃烧了自己,它没有怎么,这只是一种生理现象;还有一部分孩子有一些其他的他的理解。这时老师无法对这些理解给与肯定,因为树上不是这样说的,书上的正确答案是:萤火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人间。所以老师不断运用教学技巧和教学机智,想办法一步步地“启发”孩子的出“正确”的认识,要求同学们再想一想,再看一看,看什么呢?淡然看书,看课文。最后,孩子们终于在老师的不断指导下,“看”出一个“共同”的认识-----萤火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人间!

试从教师的教学观,教材观以及学生观,对上述课堂教学案例进行评价分析。 (1)“唯教材”的教学观(2)没有处理好生成的课程和预设课程的关系 (3)没有考虑学生的需要,压抑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007 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杜威主张——。

A.道德教育应首先将儿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 B.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有巨大刺激作用

C.没有自由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D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2.班级建设的起始阶段重点在——。

A.建制 B.培养班干部 C.思想教育 D.班级文化 3.在各种社会因素中,决定受教育权利的因素是——。

A.生产力水平 B.政治经济制度 C.科学技术 D.文化传统 4.《学记》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一句所论述的主题相当于现代教育中——。

A.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 B.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C.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D.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系 5.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基本轮廓的是——。 A.赫尔巴特 B.凯洛夫 C.夸美纽斯 D.杜威 6.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是——。 A.有远大的教育理想

B.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 C.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 D.在教学中体现教育实践智慧

7.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的说法反映了——观点。 A.多因素作用论 B.白板论 C.内发论 D.外铄论 8.围绕人类的基本活动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核心课程 9.强调教学活动是间接经验的习得,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A.行为主义 B.科学主义 C.主知主义 D.人本主义

10.体现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观与主体能动性统一的学习方式是——。 A.选择性学习 B.参与性学习 C.自主性学习 D.合作学习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在近代教育史上,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在课程理论上的分歧之一是经验论或 唯理论 。

2.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废除双轨制,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中等教育阶段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心理学家格塞尔进行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说明了成熟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5.课外活动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 、知识性和趣味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体育: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1分)。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仇的体力,增强他们体魄和体质(1分),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1分)。

2.校园文化:社会的一种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2分).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1分)。

3.陶冶教育法: 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1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1分),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1分).

4.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2分).主要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1分)

5.教学策略: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2分)。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在一定理论框架指导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而不是按照一定操作规程机械套用的“傻瓜相机”(1分)。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25分) 1.教育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iz.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