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读书报告

更新时间:2023-10-01 20: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i

手写签名:

成绩:

北京大学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概论》读书报告

题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读书

报告 ——读《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姓名:

学院: 学号: 联系方式: 邮箱:

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读书报告

——读《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与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本书囊括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经典篇目和重要章节,从整体上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并在文献录入的同时,既将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体系核心内容的基本篇目录入,同时也考虑到实际应用的条件限制。

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19世纪人类历史变革的必然产物。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以其科学性和实践性深深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大大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面貌。迄今为止,虽然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历程跌宕起伏吗,但是在21世纪逐渐展现出了勃勃生机,这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顽强生命力和真理性。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引领着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坚实道路。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将继续影响人类历史的命运。承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成果的经典著述,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需要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来传承和吸收这种经典文化。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述,既是掌握和驾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又是树立和巩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的基本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难题和质疑,所以在当下,认真阅读并领略马克思主义著述中的精髓,并拿来深入改造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在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中,包括既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灵魂和精髓,又注重把握和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只是执着于经典著作中的只言片语。科学、正确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述,也存在这样的方法论要求。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中,包括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都应当考虑到当当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时的具体环境与今天变化了的世界的差别,立足于中国和世界发展的现实需要,并且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核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选择了本书中非常有代表性和批判性的一篇文章《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节选)》进行了重点阅读,并从图书馆找到了该书认真学习,其中的观点和理论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写于1908年2月到10月,1909年5月在莫斯科出版。它是列宁1908为了开展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反对机会主义、批判以马赫主义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而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即使在今天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参考价值。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内容共包括十一部分,本书节选了其中一部分对它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加以简单的介绍。在这部著作中,一方面,列宁对当时流行的冒充马克思主义的反动哲学思潮,特别是马赫主义,进行了毁灭性的批判,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列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概括了从恩格斯逝世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革命经验和科学的成果,发展和阐明了许多哲学原理。 文章主要是分三个方面展开的:1.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2.在现象和

2

自在之物之间没有任何原则上的差别,差别只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3.在认识论上应该辩证地思考,即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的比较确切的知识。这些内容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论,论证了真理的客观性以及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并论证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其主要概括如下:

第一,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列宁将各派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概括为两条相反的路线:即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按照两条不同的路线,唯物主义者坚持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而意识是物质在大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唯物主义理论就是意识反映物质的理论,即:“物质存在于我们之外。我们的知觉和表象是物的映象”。列宁一再强调,不肯定地回答“关于作用于我们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在我们意识之外的存在问题”,“就不能做一个唯物主义者”,而明确地承认自然界、外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感觉,这正是唯物主义的第一要义。

第二,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没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只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

列宁指出,认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客观现实是可以被认识的,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列宁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客观世界的可知性原理,认为人们的感觉、思想除了反映客观存在以外,不会有别的内容,然而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同时,列宁也指出人们的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之所以有限是因为人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客观事物只能达到一定程度的认识;之所以无限是因为客观事物按其规律来说是可以不断认识的。

列宁就人的认识过程总结说:人类认识的总过程,大致要经过两个阶段即从物质到精神的阶段和从精神到物质的阶段。认识是这两个阶段在不同水平上的循环往复,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第三,在认识论上应该辩证地思考,即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的比较确切的知识。

人类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获得真理和发展真理。列宁说:“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观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所谓的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的,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都是客观的,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列宁又对真理的二重性即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给予辩证的解决,指出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同时又说,“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的。”即告诉我们绝对真理由相对真理构成,而相对真理又包含着绝对的成分,解决了二者的关系问题。

列宁在文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强调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明确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他指出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不能割离的关系。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是一部十分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它总结了自恩格斯逝世以后自然科学的成果,揭露和批判了马赫主义及其各个变种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信仰主义的本质,捍卫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阶段。 首先,这部著作的政治上面的有着极大的贡献。这部著作不仅有着积极论战的作用,

3

而且还是锋利的批判力量。列宁对于波格丹诺夫等人的思想为代表的俄国修正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这个方面看,《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对整个国际国际理论战线和和思想斗争领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这部著作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部著作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这部著作的特点就是它的战斗性和鲜明的唯物主义立场,它反复强调的基本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列宁所处的时代人们已经进入了微观和高速运动领域的研究,在认识论上容易陷入相对主义,并最终做到主观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的极端。列宁从“相对”和“绝对”的辩证关系出发,重点批判了相对主义。另外,他阐述了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关系,提出了实践就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论点,涉及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提出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观点。 最后,这部著作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地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它要求我们必须以唯物辩证地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真理,既反对相对主义,也反对绝对主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对于我们反对教条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读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的节选以及《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原著,我感慨颇深,不仅受到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和洗礼,也深深感受到,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挫折转入低潮,各种否定社会主义,怀疑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的情况下,重新学习这部著作,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些经验批判主义的萌芽,而该书表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是哲学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斗争,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立足于中国和世界发展的现实需要,并且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为核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活运用,自觉抵御不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误导。

参考书目:1)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997.7; 2)郑州大学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陈耀明,程明欣主编,2007.10; 3)人民出版社:《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列宁著,1956.3;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it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