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民风民俗作文3篇

更新时间:2023-04-01 15:17:01 阅读量: 中考作文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写家乡的风俗的作文

写家乡的风俗的作文 抢馒头 “抢馒头”是小时候最期盼的喜事,给我的童年增添了许多色彩。 我们这里的风俗,每当一户人家造好新房,总要选个黄道吉日,大清早扔馒头来庆祝一番。其实,扔的东西除了馒头,还有糖果、水果,甚至会有篮球,这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啊! 一日村里有人开始造房子,我们就不断打听他们哪天扔馒头。房子越造越高,我们期待的心也越来越着急。终于盼到扔馒头的前一天,我们会再三请求父母一定要早早叫醒我们,并且,相互转告,千万不能落下一个人。其实,一整晚我都会兴奋得睡不着,无数次地起来打探情况,一听到鞭炮声,就一骨碌起来跑出门去。 有一次,天刚蒙蒙亮,我就心急火燎地赶到那户人家,只见院子里亮着灯,还空无一人。我暗自庆幸来得早,可以占据最佳位置,左挑右选,最后站定在院子正中间。这时,小伙伴们也陆续赶来,并且个个都有准备,有的穿着大口袋的衣服,有的端着个大淘箩,有的干脆在腰间系上一个小竹兜,准备满载而归。 “砰砰砰??”鞭炮声一阵接一阵,院子里顿时沸腾起来,“抢馒头”正式开始了。拖着麻袋的主人们出现在二楼,我们的目光一下子都聚集到他们身上,不断喊着:“往这里扔!往这里扔!”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男主人,他当家做主,肯定扔得最多。只见他从麻袋里抓出一把,随手一扔,我赶紧顺着馒头落下的方向迎上去。“哎哟!”我被蜂拥而上的人群推到在地。“我的馒头!我的馒头!”我心急如焚,拼命挣扎爬起来。突然发现,地上的“漏之鱼”还真不少,两个果冻,一包饼干、一个馒头。我一手一把,赶紧放进大口袋。再看看我的那些伙伴:有的端着大淘箩,跟着从天而降的馒头满院子跑:有的挥舞双手,准备一手接住一个;有的一手捂着满满的口袋,一手和别人抢夺着。我个儿小,就只把目标锁定在地上,弯着腰,地毯式地搜索,这里捡几颗糖,那里捡几包饼,收获也颇多。 忽然,一个篮球从天而降,随即又弹开。我惊喜地扑上前去,就在我前胸碰到篮球的一刹那,一双大手也按在了上面。我下意识地一把抱住球,死死不放,猛一抬头,那整整比我高两个头的大人正瞪着我。我大呼:“你袋子里的馒头倒出来了!”他一回神,我一把抢过球,溜人人群中,继续加入“战斗”。 天色慢慢亮起来了,抢馒头的人也渐渐散去。我们一边啃着抢来的馒头,一边比着收获的东西,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心里又开始盼望着下一次的“激战”。

篇二:家乡的节日习俗作文

家乡的节日习俗作文

家乡的节日习俗作文(一)

春节悄悄地跟着冬天的脚步,欢天喜地来和我们欢聚一起。你看!家家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 ,店铺也挂上了喜庆的红灯笼,整个世界都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进腊月,人们就像蜜蜂一样忙碌起来了:晒腊肉,腌咸鱼,晒腊肠,炸丸子,做藕夹??还要为孩子们准备新衣服,压岁钱,希望他们来年学习 更上一层楼,天天开心。虽然有些累,但每个人都开心地笑着,流露出>幸福的神色。

中国红在这一天可谓是最受欢迎的颜色了:红红的鞭炮,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红包??红色,在中国人眼里,是吉祥色,幸福色!

大年三十了!一家人忙里忙外,做着团圆饭,小孩儿呢?则有懂事的大哥哥大姐姐带着,去放炮竹烟花,一声声烟花划过天空的声响,打破了夜晚的寂静,无数烟花绽放空中,描绘除夕之夜的美好画面。

“吃饭啰!”“我要吃鱼丸!”“我要吃鸡腿!”??孩子们吃着,笑着,嚷着:“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家欢天喜地的接过红包,心里盘算着拿多少钱去买玩具,多少钱买文具??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烟花闪烁,鞭炮引吭,过年的气味仍弥漫空中,沁入心田。

家乡的节日习俗作文(二)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家乡的节日习俗作文(三)

“春节”是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是上下举国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佛山的春节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按历代习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这句是广东话。佛山人会在农历二十八的时候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

把这一年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来临。年前,佛山人还会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来年的日子像只油锅,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佛山人还爱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这一天,是整个春节的高潮。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到处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如此,大家还会忙于做年夜饭。佛山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还要好意头。一般的年夜饭都会有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所以,鸡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应景的菜,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蚝豉,代表好事??吃过晚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点,人气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会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过午饭后,佛山人会到公园去看表演或到亲友家去拜年。拜年时,不论带了多少>礼物都不能是单数,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进了门,首先要对象说不同的>祝福语。对老人要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利是给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带给他们。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在佛山,有这么一个俗语“行通济,无蔽翳”。

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们都会拿着行运风车和与“生财”同音的生菜走通济桥,祈求身体健康、财运亨通。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吃汤圆,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篇三:家乡民俗的作文

我的家乡商南的民俗

过风楼镇中心小学六二班 李枢杨

我的家乡是商南县过风楼镇柳树湾村,千百年来,商南的先民

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民俗,从腊月到正月十五,几乎到处都在忙年。

整个年关囊括了秦、豫、鄂各方习俗,本土文化底蕴十分浓厚。

一、杀年猪

杀年猪是商南人年关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进九”开始。年

猪肉一般不卖,过年吃不完,所以“进九”后才杀猪,以便制成

腊肉,留着来年吃。商南民歌唱道:“腊月二十腊,家家把猪杀。

砍上肉一吊,拎到姐的家。大家赶在一块儿杀年猪,就俏了杀

猪匠。杀猪匠一身油腻腻的衣服,平日里谁见了都回避,可进入

腊月,谁也不嫌他脏,提前好几天排队接。沉甸甸、油乎乎的杀

猪工具篓子,也有人帮着收拾、抢着拎。

杀猪的当天,主人起大早,在房头场地上垒起柴灶,架上大铁锅,

劈柴烧水。再给要杀的猪喂瓢好吃的食物,然后一请杀猪匠,二请

帮手来,三请喝杀猪酒的亲朋、邻居捧场。

猪杀死剃完毛冲洗干净后,“站”在木柖桶上,主人端来小桌放

在前面,上四个盘,点一支蜡烛,摆一个香炉,烧香烧纸放炮,祭

拜“土地爷”,祈求保佑来年“血财”更旺。

旧时山里的孩子没什么玩具,只等杀猪时抢个猪尿泡吹成气球

玩。见杀猪匠开肠破肚,他们都围在四周,割下猪尿泡的瞬间,眼

疾手快的便抢先一把夺过去,放在石头上揉松皮,吹成篮球大,用

线绳扎住口,就成了飘飘然的“气球”了。

吃杀猪饭。猪杀了,肉腌了,杀猪匠、帮忙的、亲朋邻居都围在

大方桌上,吃猪肉喝自酿的包谷酒,不醉不休。

二、团 年

过年,是一个万家团圆喜气洋洋的日子,在外的人想回家与家人

团聚,家里人也盼着在外的人归来。无论兜里有钱无钱,过年团聚

是所有人的愿望。腊月三十吃团年饭,是民俗中最有代表性的活动。

贴对联。古代贴对子,面对大门,右边为大,左边为小。上联贴右

边,下联贴左边,门楣贴横批,门楣卯榫贴“春”或“福”字,然

后贴门神。猪牛羊鸡圈贴“六畜兴旺”,粮仓贴“丰”,纺纱车贴

“转线”(赚钱之意)。

贴福字。“福”字倒贴,表示“福运到”。

团年饭。古时团年饭很讲究,比喜宴还丰盛,有凉拌菜、炒熟菜、

蒸扣菜、炖汤菜,还有的上花生、瓜子等。凉菜有黄豆芽、猪肝、

牛肉、香肠、腊鱼、鸡爪子(又名“抓钱手”)、腌鸡鸭蛋及小青菜

等。凉菜的第一盘是黄豆芽,摆的形状像一只金黄色的如意,故名

“如意菜”,取“年年如意”之意。炒熟菜有鸡鸭肉块、猪肉块、

猪腰花、糖醋溜鱼等,荤素搭配。蒸菜即各种蒸肉、八宝饭、红薯

丸子、蒸酥卷等。汤菜以莲藕熬猪蹄、牛羊肉萝卜汤等。

菜上齐了,点燃一大挂鞭炮,炸得门前火花乱飞。全家拜神毕,

在祝福声和欢笑声中,馋了一年的团年饭才开吃。团年酒有老黄酒、

苞谷酒、葡萄酒。在家长的带动下,全家人依次举杯向长辈敬酒,

祝长辈幸福长寿。然后觥筹交错,喜气溢满厅堂。

团年宴上少不了一盘整鱼。小孩伸筷子去戳,长辈往往劝阻:

先吃大碗菜。最后那一大盘整鱼便留了下来,代表“年年有余(鱼)”。

若哪家当年有人去世,团年时便按辈分在桌上放一套碗筷,以示死

者回家团年。因门神是拦鬼的,这家便不贴门神,不贴红对联,而

贴黄纸写的对子。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在饭店订团年饭的不少。这样省了主妇的辛

劳,但也少了点家庭团年的温馨和乐趣。城里人觉得年味不足,便

去乡下过年,以寻找失去的民俗。

旧时,出了嫁的姑娘不能在娘家团年。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

子女,两家在一起吃团年饭的新风便出现了。还有姑娘女婿赶到两

家团两个年的。 农历腊月三十(月小为二十九)过大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为盛大的节日。“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庆新春”,在这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除夕夜,家家都要挂红灯、贴对联、条幅、年画、窗花和放鞭炮。人人都要穿新衣、戴新帽、着新鞋袜,沐浴净身,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和庆典活动

一 商南年俗

商南民间过年是十分有讲究的,程序、规矩也很多。主要的是:

1、挂灯笼 大年清早洗罢脸,就得将灯笼悬挂起来,“家家张灯结彩、户户红灯高照”,首映喜庆气氛。大年夜里,祖坟上也都要点上灯笼,俗称“送灯”,总之,到处是都是灯笼,恰似天河落人间,遍地星光闪烁。

2、贴对联 大年清早起,挂好灯笼就贴对联,逢门必贴;贴对联也有许多讲究,大门和堂屋一般都要贴双对联,除门框上贴九至十三字正联外,门两旁墙上还要贴五字宽联;柱子上更是要贴长联;厢房、厨房、客房各耳门,则是不拘一格的七至九字联;库房、磨房、厂房及牛、羊栏皆要贴上相应内容的门联。土地庙、灶王爷贴专用联;香火、中堂、四扇屏画两旁也要贴上专用对联或趣联。

3、贴年画、剪窗花 贴年画、剪窗花也是商南人过年的一种习俗。

4、祭祖坟

大年三十早上,挂上灯笼、贴好对联,吃过早饭后,就要开始祭祖坟了(俗称上坟)。

5、年祭 俗称“还huan年”。这是过年的主台戏。也是最隆重的祭祖仪式,大家族多在本氏宗祠或公堂里举行,小户人家则在自家堂屋举行。

6、团圆年饭

商南民间十分重视过年团圆,无论外出哪里,都要千方百计赶回家过年,起码也要赶上吃“年饭”。大年三十的三餐主食,也要按老祖宗的规矩不得更改。像我们雷家的传统,过年时的三餐饭,早上是苞米;就是将玉米臼磨去咀和皮,用水侵泡后和以四季豆蒸、煮到熟既成。拌以猪血、杂水、萝卜、白菜、豆芽、豆腐、粉条和油炸菜食之;中午是蒸馍、挂面,晚上是大米干饭;这三餐主食代表了谷、面、米齐全。一定要尽量多做,俗话说“年饱、年饱”,就是说过年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的饱饱的(其实那时节穷苦人家也只是过年才能吃一顿饱肚),还要剩的多多的,象征着年年有余。剩饭须一直吃到正月初七过后。

大年晚的团圆饭,菜肴要尽量丰富,须是全家一年之中最为丰盛的宴席,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平时难得一见的美味佳肴,充分享受着一年来辛勤劳动的成果。酒过三巡,老人们就分别向孩子们发压岁钱,有的儿孙也给老人“增

寿钱”,接着就是向老人敬酒,相互把盏劝酒让菜,一家人高高兴兴、欢欢乐乐,是最为幸福的时刻。

吃过团圆年饭后,大人们还要给祖先上坟灯,回后就都静坐在火炉旁休息,一夜不得上床睡觉,称之为“守岁”,据说“守岁到天明,全年不生病,守岁到天亮,全家都健康”;守在火炉前,一边抽烟喝茶,一边准备好花炮、糖果、小蜡烛,等待着村里村外的孩童们来贺岁时,好招待和发送给他们新年礼物!此外,还要不时地去堂中续香和给灯笼换蜡烛,大年晚上视“断香火”为大忌,所以,是绝对不能让断了香烟和灭了灯的情况发生的。

守岁到子时,就要“接灶”!“二十三日去,三十子时归”,灶神在天七日,到这‘一夜连双岁’的子时一刻,就要回宫降吉祥了,至此,人们都要烧香、放炮、置供品,迎接灶王爷回宫供奉祭祀之。后半夜则只剩下烘烤鞭炮,为出天方作好准备工作了;女主人则利用守岁之机包好了大年初一的饺子。

俗话说“大人望种田,小娃盼过年”,大年晚饭后,是孩子们盼望了已久最为欢喜、快乐、热闹的时候来到了,人人皆穿戴着新鞋帽、身着赞新的花衣裳,个个都打着各色各样的花灯笼,兴高采烈,喜气泱泱,成群结队,蹦蹦跳跳,挨家挨户地去贺新年、要花炮!每到一家,主人都要给小朋友发糖果、花炮,或给灯笼添换小蜡烛,或发压岁钱,使得他们乐开了花;走完本村,又去邻庄,尽管边走边放,积攒的花炮也还是足够放一新春正月的了。

“三十夜里火,十五晚上灯”,大年夜里家家是炉火旺盛,热火朝天,火炉上架着早已准备好的干松柏树篼子,不但耐燃烧,而且气味芳香,“伙伴伙伴”,守岁以火为伴,即可取暖,又可烧水,还使得满屋飘香,赢得来人的 “好旺火!”、 “真香啊!”之吉言祥语,真是一取多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il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