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申报书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10 03: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6年度省级精品课程

建设项目申请书

课 程 名 称 砌体结构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课 程 类 型 理论课(含实践)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工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土建类 课 程 负 责 人

申 报 日 期 2006年5月

陕西省教育厅制 二○○六年四月

填 写 要 求

一、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

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

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

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

明。

1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周学时 年份 课程名称 抗震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2002 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砌体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 结构鉴定与检测加固 1-2 2003 土木工程试验 教学 情况 桥梁结构试验 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 2004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特种结构 抗震结构设计 2005 砌体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 2、实践性教学 课程类别 (总学时) 专业课 专业课 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 专业课 专业课 学科基础 专业课 4(40) 6(32) 4(10) 4(54) 4(24) 4(40) 6(60) 6(90) 4(36) 4(10) 4(54) 6(30) 6(40) 4(24) 4(40) 土木98 土木97 土木00 土木00 土木00 土木00 土木00 土木00 土木00 土木02 土木02 土木00 土木02 土木02 土木02 届数 人数 60 60 60 60 60 60 120 120 30 60 60 60 60 90 90 学生 年份 指导内容 人数 年份 指导内容 人数 2

楼盖及砌体结构课程设计 15 楼盖及砌体结构课程设计 15 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 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 2002 毕业设计实习 毕业设计 10 毕业设计实习 10 毕业设计 楼盖及砌体结构课程设计 15 楼盖及砌体结构课程设计 15 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 2003 楼盖结构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实习 毕业设计 15 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 15 10 毕业设计 10 楼盖及砌体结构课程设计 15 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 2006 毕业设计实习 毕业设计 3、教学研究课题 (1)《砌体结构》课程建设与实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面上课题,2005.12-2007.12 课题负责人。 (2)《土木工程结构试验》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的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面上课题,2004.6-2006.12 课题主要参加人。 (3)“混凝土结构”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陕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005.6-2007.12 ,课题主要参加人。 (4)“混凝土结构”系列课程建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2003.10-2006.12 主要参加人。 (5)“抗震结构设计”系列课程建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2003.10-2006.12 主要参加人。 10 10 15 10 2005 毕业设计实习 10 15 10 10 15 2004 生产实习 15 15 3

4.教学论文 (1)抓精品课程建设 促教学质量提高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核心期刊 2004 (2)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的研究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核心期刊 2004 (3)混凝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般 2005 (4)抗震结构设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般 2005 (5)《混凝土结构》课程考试改革与实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般 2005 (6)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探索与实践 一般 2005 5. 教学表彰/奖励 (1)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2 第1完成人 (2)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的研究 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2 第2完成人 (3)抓精品课程建设 促教学质量提高,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第1完成人 (4)获校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5)指导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获陕西省土木建筑协会一等奖 2004 6. 编写教材 (1)砌体结构 科学出版社 2004 主编 (2)混凝土及砌体结构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4 主编 4

(3)砌体结构与木结构(第1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主编 (4)砌体结构与木结构(第2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主编 (5)土木工程试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主编 (6)混凝土与砌体结构题库及题解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主编 (7)高层结构设计题库及题解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主编 (8)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 科学出版社,2002年 参编 5

3. 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多层砖混结构基础滑移隔震体系理论研究“获陕西省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1997年,陕西省教委科技技术进步一等奖,(1997年);第五完成人 (2)“基础滑移隔震房屋的计算研究” 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第一完成人,1997年);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第一完成人,1997年); (3)论文“基础滑移隔震房屋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获陕西省七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2年);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2年);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熊仲明

6

2.主讲教师情况⑴

2⑴-1 基本 信息 年份 课程名称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 专业课 专业课 学科基础 专业课 专业课 学科基础 专业课 专业课 学科基础 专业课 专业课 学科基础 专业课 专业课 人数 15 15 10 10 15 15 10 10 15 15 10 10 课题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重点课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课题 7

2005 2004 年份 周学时 (总学时) 4(24) 4(40) 4(40) 4(64) 6(40) 4(40) 4(24) 4(40) 4(40) 4(64) 6(40) 4(40) 4(64) 6(40) 4(40) 届数 土木98 土木98 土木98 土木99 土木98 土木99 土木00 土木00 土木00 土木01 土木00 土木01 土木02 土木01 土木02 学生 人数 60 60 60 60 60 120 120 120 120 60 60 120 60 120 120 人数 15 15 10 10 15 15 10 10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200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2003 混凝土结构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2004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2005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 2⑴-2 教学 情况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2003 2002 年份 指导内容 楼盖及砌体结构课程设计 指导内容 楼盖及砌体结构课程设计 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实习 毕业设计 楼盖及砌体结构课程设计 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实习 毕业设计 2001 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实习 毕业设计 楼盖及砌体结构课程设计 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实习 毕业设计 楼盖及砌体结构课程设计 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实习 毕业设计 教学研究课课题名称 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土木工程学院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研究 年限 2003.10—2004.12 2003.10—2004.12 参加形式 课题负责人 课题负责人

题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网络课件研制 “混凝土结构”系列课程建设 教学论文 题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课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刊物名称 探索与实践 探索与实践 2002.6—2004.12 2003.10—2006.12 级别 时间 2005 课题负责人 课题负责人 时间 2005.6 2005.6 署名次序 第1完成人 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研究 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 表彰/获奖项目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教材 奖项名称 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著作奖 授予单位 陕西省人民政府 所获教学表/励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教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第1完成人 “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教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1 第2完成人 彰教改项目“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计划修订” 奖编著“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 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名称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混凝土结构设计 编写教材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 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混凝土结构设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2000 2003 1998 2001 2004 出版时间 2003 2004 2002 1999 1995 2002 2003 2005 2005 年限 2002.01~ 2004.12 2002.01~ 2004.12 2004.01~ 2006.12 2005.07~ 2008.12 第1完成人 第1完成人 署名次序 主编 主编 主编 主编 副主编 副主编 副主编 副主编 副主编 参加形式 项目负责人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题类别 纵向课题 来源 陕西省教育厅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2版) 混凝土结构设计(第2版)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高强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理论及试验研究(2003E215) 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05JK236) 课题名称 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2001JK247) 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2001C26) 2⑴-3 学术 研究 纵向课题 项目负责人 纵向课题 项目负责人 纵向课题 项目负责人 8

究课题 短肢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2001C27) 论文题目 框支连续墙梁抗震性能研究及设计计算 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1/2比例模型拟动力试验研究 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受力性能及侧向刚度分析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实用抗纵向课题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级别 一级期刊 2002.01~ 2004.12 时间 1998,19(4) 子项目负责人 署名次序 第1完成人 刊物名称 建筑结构学报 土木工程学报 一级期刊 1999,32(2) 第1完成人 土木工程学报 一级期刊 2000,33(4) 第1完成人 土木工程学报 一级期刊 2005,38(9) 第1完成人 学术论文 震计算方法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房中托梁的实用计算方法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侧移刚度的确定方法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研究 框支分区剪力墙商住楼抗震性能研究 底部大空间上部弱楼板高层结构动力分析子结构法 基于能量分析法的地震损伤性能智能优化设计 楼板开大洞框支剪力墙高层结构空间分析子结构法 获奖项目 建筑结构 核心期刊 2000年第8期 第1完成人 建筑结构 核心期刊 2002年第4期 第1完成人 建筑结构 核心期刊 1999年第11期 第1完成人 建筑结构 核心期刊 2005年第9期 第1完成人 结构工程师 核心期刊 2003年第4期 第1完成人 工业建筑 核心期刊 2003年第4期 第1完成人 工业建筑 核心期刊 2005年第6期 第1完成人 世界地震工程 奖项名称 核心期刊 2002年第4期 时间 第1完成人 署名次序 授予单位 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项目“框支连续墙梁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 陕西省建设厅项目“砖拱楼盖房屋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设计应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项目“砖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冶金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 冶金部 1993 第二完成人 2002 第一完成人 陕西省政府 2001 第一完成人 科技进步四等奖 科技进步三等奖 冶金部 1986 第三完成人 9

第五届土木工程优秀论文“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受力性能及侧向刚度分析” 论文三等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论文“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受力性能及侧向刚度分析” 第2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论文奖 全国土木工程学会、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04 第一完成人 2002 第一完成人 课程类别:专业课

2.主讲教师情况(2)

姓名 2⑵-1 基本 信息 最终学历 学位 所在院系 通信地址(邮编):西安市雁塔路13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710055) 年份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2004 2003 2002 2001 课程名称 抗震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抗震结构设计 特种结构 混凝土及砌体结构 抗震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结构试验与检测加固 抗震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混凝土结构原理 指导内容 楼盖及砌体结构课程设计 2001 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实习 毕业设计 楼盖及砌体结构课程设计 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 2002 楼盖结构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实习 毕业设计 课程类别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学科基础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专业课 学科基础 人数 15 15 10 10 15 15 15 10 10 2005 2004 年份 周学时 (总学时) 4(40) 6(32) 4(40) 6(30) 6(90) 4(40) 6(32) 6(60) 6(40) 6(32) 10(32) 6(64) 届数 土木98 土木97 土木99 土木98 管理00 土木00 土木99 土木00 土木01 土木00 土木01 土木02 指导内容 楼盖及砌体结构课程设计 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实习 毕业设计 生产实习 楼盖及砌体结构课程设计 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实习 毕业设计 学生 人数 60 60 60 120 60 90 120 60 70 120 120 60 人数 15 15 10 10 15 15 15 10 10 2⑵-2 程 教学 情况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2005 年份 10

楼盖及砌体结构课程设计 2003 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实习 毕业设计 课题名称 《抗震结构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研究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混凝土结构课程的 教学改革与实践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网络课件研制 15 15 10 10 课题来源 年限 2004.12—2005.12 2003.6—2004.12 2002.6—2004.12 2003.10—2006.12 2004.12—2005.12 级别 一般 参加形式 课题负责人 课题负责人 课题负责人 主要参加人 主要参加人 时间 200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教改重点课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教改课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教改课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教改面上课题 刊物名称 题 “混凝土结构”系列课程建设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 综合改革与实践 题目 抗震结构设计课程 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研究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教学论文 改革与实践的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河海大学学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探索与实践 授予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 一般 一般 一般 时间 2001 2004 2004 2002 2005 2005 2005 署名次序 第1完成人 抓精品课程建设 促教学质量提高 钢筋混凝土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混凝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 《混凝土结构》课程考试改革与实践 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表彰/获奖项目 奖项名称 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所获教学表彰/奖励 钢筋混凝土课程 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改革与实践的研究 加强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需要的建设人才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2 第2完成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2 第2完成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2001 2003 出版时间 第2完成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出版社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署名次序 主编 编写教名称 抗震结构设计(第2版) 2003 11

材 抗震结构设计(第1版)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混凝土及砌体结构 形状记忆合金在结构控制中的应用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题库及题解 混凝土与砌体结构题库及题解 高层结构设计题库及题解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课题类别 来源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陕西省重点 自然科学基金 陕西省教育厅 专项研究项目 建设部 科研计划项目 级别 2001 2003 2004 2000 2004 2004 2004 年限 2003.01— 2005.12 1999.01— 2002.12 2000.01— 2003.12 2000.01— 2003.12 2002.01— 2004.12 时间 主编 副主编 主编 专著 主编 主编 主编 参加形式 项目 负责人 项目 负责人 项目 负责人 项目 负责人 项目 负责人 署名 次序 1 1 1 1 1 1 1 近五年来承的学术研究课题名称 磁-力耦合式检测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技术研究(50278077) 应用形状记忆合金进行结构抗震控纵向课题 担制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59878044) SMA智能减振系统在结构抗震控制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2000C09) 智能减振系统在土木工程中 的理论与应用研究(00JK240) 纵向课题 纵向课题 纵向课题 课RC框架-消能支撑结构抗震性能及设题 计方法研究(02-2-1、34) 论文题目 纵向课题 刊物名称 2⑵-3 学术 研究 形状记忆合金拉索被动控制 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The research on the stress-sensing mechanism of magnetostrictive materials The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isolation structure with shape memory alloy re-centring dampers The research on the initial permeability and stress of ferromagnetic materials Research on damp capacity of passive isolation device based on shape memory alloy re-centring dampers Damage detection use two dimensional wavelet The research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for the energy-dissipation braced frame structures with the lead extrusion dampers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for the energy- dissipation braced frame structures with lead extrusion dampers Analytic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isolation structure with shape memory alloy re-centring dampers 土木工程学报 一级 2000,33(1) Proc. of Third C-J-US 一级 Symposium on SHM Proc. of Third C-J-US 一级 Symposium on SHM Proc. of ISSEYE-8 Proc. of ISSEYE-8 Proc. of ISSEYE-8 一级 一级 一级 2004, 159-163 2004, 130-136 2004, 463-466 2004, 469-473 2004, 505-509 2004, 125-129 学术论文 Proc. of Third C-J-US 一级 Symposium on SHM Proc. of JSSI 10th Anniversary Symposium Proc of JSSI 10th Anniversary Symposium 一级 2004, 33-38 2004, 41-46 1 1 一级 12

Dynamic stability of functionally graded piezoelectric circular cylindrical 获奖项目 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焊接热影响区的 连续介质力学模型 钢筋混凝土双向偏压构件试验及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形状记忆合金的力学特性及恢复力模型研究 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理论研究 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理论研究 Materials Letters 奖项名称 SCI 授予单位 陕西省 教育厅 西安建筑 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 科技大学 陕西省 人事厅 陕西省 人事厅 2005, 59(1) 时间 2 署名次序 1 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4 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 1 科技进步一等奖 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2002 1 2001 1 2001 1 课程类别:专业课

13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本课程师资力量雄厚,26名教师中,有12名教授,4名副教授,其中4人为学校特聘教授,8人为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9人。11人已获博士学位,6名在读博士。教师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已形成了良好的学术3-2 梯队。教学队伍中2/3以上教师有国外学习研究经历,熟悉发达国家相关领域教学教学 和科研动态。教学队伍由老中青教师组成,其中55岁以上2人,45—55岁5人,队伍 整体结构 35—45岁8人,35岁以下10人。大部分教师长期从事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抗震结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具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和科研造诣,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和具体技术方法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同时利用本校局域网开设了网上答疑和辅导,使学生的问题及时得到答复。 本课程十分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培养计划,注意

14

培育有利于中青年教师成长的学术环境和良好氛围。近年来多次组织了课程教学大纲论证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专题研讨,包括所承担的课程在人才培养和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与衔接,课程教学系统和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应用及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等,并广泛征求学校督导组及教研室退休教师的意见,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观摩的机会和条件。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的组织方面积极引导中青年教师参加,鼓励他们争取和承担教学研究项目。同时,教研室为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培训积极创造条件。 主要成员教学经历: 近年来本学院多次组织了课程教学大纲论证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专题研讨,包括所承担的课程在人才培养和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与衔接,课程教学系统和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应用及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等。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的组织方面积极引导中青年教师参加,鼓励他们争取和承担教学研究项目。教研室经常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讨活动,近年来发表教学改革论文24篇,获得教学优秀成果奖16项,有多人分别获得宝钢教育奖、陕西省师德标兵和奎屯教育基金奖,获得陕西省高等院校土建类专业优秀毕业设计22项。 3-3 教学 改革 与教 学研究 15

3-4 师资 培养 (1)未获得博士学位的,要求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力争在3~5年内使中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 (2)在授课、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实行老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的传帮带,尽快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3)青年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必须进行试讲,其教案应交老教师评阅。 (4)全部中青年教师均编入相应的学术梯队,使他们通过科研实践提高学术水平。

16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砌体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学科方向学科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经验性和实用性强,注重工程能力的培养,是一门涉及学科较多且发展很快的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课程内容不断扩充和更新,理论不断丰富和深化,分析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是建立在实验和工程经验基础上的理论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我校1956年并校,并校之初即开设有砌体结构课程和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教研组,属于当时的建筑工程系。教研组负责建筑工程系学生以及建筑系、卫生工程系等学生的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及抗震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当时建工系的学生分为工民结及工民建等多个专业,其中工民结专业尤以结构方面为重点,而在结构课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及抗震结构设计为主要内容。并校之初,钢筋混凝土教研组的人数已达20人左右,有张剑霄、姜维山、刘洪廷、卫云亭、顾智华、方雪兰、宋金声、严鸿森、刘志鸿、童岳生、司徒戎生、王清敏、丰定国、李振权、刘金彪、邱登莽等一批国内知名的教授。以后随着发展,教研组教师不断增加,80年代教研组教师最多达40多人。 在并校之初,所用教材为苏联教材,主要为苏联萨哈诺夫斯基教授所编著,有中文译本。该教材在当时的苏联是很出名的,内容相当丰富。在结构设计方面用的是当时苏联规范,在教学中主要是参考苏联方面的有关科技资料,教师阅读俄文专业书籍一般是没有问题的。后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教学改革,逐步采用我国自编教材。编写教材的过程不断发展及完善,由抄笔记、自印讲义到正式出版。值得提出的是,在60年代,我校钢筋混凝土结构教研组的教师,参加编写了我国首批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教材,当时称为通用教材,该教材由3个院校(清华、同济、我校)编写,并由当时的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除此以外,60年代还自己编写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方面的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随着我国各方面事业的发展,教材的编写及出版进一步发展完善。自70年代开始,编写及出版了全套的教材,其中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特种结构等等,基本上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自此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校钢筋混凝土结构教研室教师所编写的教材及科技书籍,门类及数量更是大有发展,据估计至少有60本。在教材建设方面,还有一事应当提出,70年代由当时的建设部组织成立了高等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其中结构类教材编审委员会有清华、同济、浙大、南工、哈建院、重庆建院、天大以及我校组成,我校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师代表我校属于该委员会的成员。 砌体结构课程内容,与我国有关设计规范密切相关。我国自60年代开始有自己的结构设计规范;70年代、80年代以及2000年以后所有历次相关规范的修订,我校钢筋混凝土结构教研组的教师,有的参加规范科研项目的研究,有的参加规范的编制或修订。研究的项目 17

主要有砌体结构的材料的本构关系、受力特性,底部框架上部砖混抗震性能、大开间隔震砖混结构设计理论研究等。所进行的试验及规模都是比较大的,取得了不少成果,有的被有关国家设计规范所采用。我国的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都曾有教师作为我校代表参加过编制。 在科研方面,除结合规范要求的项目以外,还结合需要进行过其他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有:砌体结构的材料的本构关系、受力特性以及抗震性能、配筋砌体偏压构件以及结构的分析计算等。以后科研更是大为发展,取得不少成果。 1995年,我校工民建专业改制组合为建筑工程专业,并以优秀成绩首次通过国家建设部组织的全国高等教育建筑工程专业教育评估;1998年全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调整后,为适应“大土木”发展的需要,我校在建筑工程专业的基础上,拓宽为土木工程专业,内设有建筑工程、岩土工程、道桥工程三个专业方向。2000年及2005年又以优秀成绩通过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的专业复评。在专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砌体结构课程的内容不断丰富、整合和更新,以适应“大土木”的要求。1989年根据89版国家砌体规范的修订,由我校王庆霖教授任主编、多名教研室教师参加编写,由地震出版社出版了《砌体结构》等系列教材,其中由王庆霖、白国良、王宗哲、易文宗编著的,中国建筑出版社出版的《砌体结构》已作为全国注册结构工程师指定教材;2000~2004年结合02版国家混凝土规范和砌体规范的修订工作,由许淑芳教授和熊仲明教授任主编的中国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订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砌体结构》等系列教材;这些教材均按国家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课程大纲精神和“大土木”的要求进行编写,已被包括我校在内的76所高校作为教学用书,发行量达5万余册。在新教材中,吸纳了工程砌体结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突出了新体系、新内容和新规范的特点,为我国培养适应“大土木”要求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条件。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是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单位;也是教育部所属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单位;还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土木工程系列教材编委会副主任单位,同时也是该全国性教材编委会《砌体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设计》等教材的主编或副主编单位。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普通烧结砖、多孔砖、各种砌块和石材用砂浆砌筑形成的结构统称为砌体结构(过去称为砖石结构)。砌体结构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结构,由于它具有一系列的优点,所以长期以来在土木工程中被广泛应用,并且随着砌体材料工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砌体结构的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根据国家“节土”、“节能”、“利费”的基本政策和国家日益加大限制使用粘土砖的情况,本教材着重介绍了混凝土空心砌块等具有发展前景的砌块类型的有关性能和应用技术;在介绍传统砌体结构类型的同时,相应增加配筋砌体等新形式的内容;而

18

且在介绍砌体结构设计原理的过程中融入砌体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砌体结构》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既要保证必要的系统性,又要保证其内容的先进性。不仅阐述了砌体结构的发展历史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对砌体结构所用材料的物理学性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而且对砌体结构的设计方法做了简要介绍;重点讨论了无筋砌体受压构件及砌体房屋的受力性能和设计方法,并通过较多的例题、思考题和练习题,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训练。按照《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介绍简支墙梁、连续墙梁和框支墙梁的设计方法,砖砌体和构造柱组合墙的设计方法以及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的设计方法,反映了我国在砌体结构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进而本课程针对“大土木”、“宽口径”的人才培养需要,不仅对传统砌体结构进行教授,而且还增加了拱桥、墩台、涵洞、挡土墙等设计内容,为培养全面的土木工程人才提供基础。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砌体结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为: 砌体结构 基础知识 技能训练 综合应用 砌体材料及其力学性能 无筋砌体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配筋砌体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 . . 砌体结构的设计原则 混合结构房屋墙体设计 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 . . 砌体结构概念设计 综合分析 . . . ▲《砌体结构》课程内容分为8章,其中:

19

第1章 绪论 1学时 第2章 砌体材料及其力学性能 1学时 第3章 砌体结构的设计原理 2学时 第4章 无筋砌体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6学时 第5章 配筋砌体构件承载力计算 4学时 第6章 混合结构房屋墙体设计 4学时 第7章 圈梁,过梁,墙梁,挑梁 4学时 第8章 砌体拱桥、墩台、涵洞及挡土墙设计 2学时 ▲《砌体结构》实习课共计10次,具体为: 实习1 学习使用多媒体电子教材、CAI课件和网络课件等 实习2 观看砌体工程结构的震害及试验录像 实习3 砌体结构破坏认识 实习4 砌体结构破坏分析和讨论 实习5 各类砌体工程结构的认识实习 实习6 砌体结构设计分析和讨论 实习7 砌体构件抗震性能试验分析 实习8 计算机编程及CAD绘制施工图 实习9 毕业实习 实习10 毕业设计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内容多,涉及面广。课程内容包括计算的基本原理,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构件与结构设计。其中既有计算要求,又有构造要求;既有理论推导,又有试验数据,既有设计原理的通用性,又有各专业的规范要求。因此,在课程中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学时,有针对的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难度较大,经验性强。本课程与实际材料密切相关。而砌体的材料离散性强,为简化计算,在设计计算公式中引进较多基于试验结果的系数和数据,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能参与全部试验,学习起来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综合性强。砌体结构要解决的问题是结构构件设计,包括方案、截面型式及材料的选择等。砌体结构设计是一个综合的问题,需要遵循安全实用、经济合理的原则。如配筋砌体,设计答案常常不是唯一的,要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 《砌体结构》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可以通过现场实习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加强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

20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直接动手进行砌体结构或构件的承载力性能试验、观察各种结构或构件的破坏现象、工地现场实习、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设计课、计算机编程与操作等实践性教学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从土木工程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对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内容整合,打破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间的界限,并与其他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整合设计出一套新型的系列实践性教学模式,以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现场实习中,学生尽可能观察和发现一些实际工程问题,以便利用所学知识予以解决或在实验室通过试验进行研究。在试验中,学生可结合实习中发现的实际工程问题和科研课题,利用业余时间到实验室亲自制定试验方案,亲自动手制作试件,亲自进行试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然后进行成果分析与整理。教师仅起指导作用,这样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试验内容为综合型系列试验,因此在试验过程中,学生可得到较为系统的试验技能训练,加深对课程基本理论和内容的理解及应用,同时还可节省试验费用,促进和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课中,学生可把自己或教师的成熟研究成果,直接综合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处理或设计,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砌体结构》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均能反映现代砌体结构研究领域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多年来,除选用一些我校参编或主编的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砌体结构》和《工程结构抗震》等,还编写了大量的砌体结构辅导教材。 为促进学生拓宽知识和主动学习,在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计算中心、现代教育中心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学院还单独建立了院级图书、期刊资料室,收藏各种图书、参考资料以及中外文期刊达4万5千余册,其中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资料达2万余册。并且与校图书馆合作,建立了便捷的校内网络图书、期刊查询系统;此外,通过教育网,实现了与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图书、期刊、毕业论文等资料的资源共享。以上措施,提高了学生查阅国内外最前沿学术资源的效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系列型设计试验的具体情况,以省级重点实验室——结构与抗震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编写了与之相适应的试验教材及试验指导书,保证了本课程试验教学内容的质量。为提高试验教学水平,学院加大了实验室的投资力度,现有供本课程教学试验的实验室建筑面积约3000m2,有国内一流的大型电液伺服程控结构试验机,液压伺服振动台等先进的实验设备仪器300余台(套),固定资产达2000多万元,形成了完全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设备先进、配套齐全、全天候开放的国内一流实验室,为实践性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与省内、外大型国有、民营建筑及

21

建设公司以及一流设计单位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现场实习、设计实践等建立了完备的系列实习和实践基地。 学院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土木工程结构计算中心及局域网,全部教师、学生宿舍和各实验室均配备了微机并与校园网相连,学院还投入近30万元购置和自制与本课程相关的系列软件和网络课件,课内外教学和答疑的软、硬件教学环境已经建立,网络教学已初具规模。在此网络平台上,不仅满足了本课程的教学需要,而且将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引入了课内外的教学中,已形成了立体交叉、方便快捷的各种途径和手段。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改进单一的《砌体结构》教学方法,探讨一套适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从学生认知、能力构成的规律上,科学地编排整个教学过程。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以启发式、讨论式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大《砌体结构》课堂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路。 在课程教学学时的压缩和精简内容上下功夫,改进《砌体结构》教学方法,并要避免《砌体结构》课程学时压缩后,简单压缩《砌体结构》课程教学内容的现象。寻找一条有自己特色适合于《砌体结构》课程教学的改革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下述教学方法: (1)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在课堂讲授时,应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上一部分内容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使学生思路清晰,易于掌握。 注重知识基本点、重点、难点和方法的讲授。在教研室集体备课中,强调课堂教学的内容不一定和课本上的内容完全一样,应是把课本上的内容提炼出来讲给学生。要求教师把基本的、重要的、困难的知识点讲述清楚,让学生掌握方法并能举一反三。要求教师讲课时一定要有重点,重点要简明扼要,易于掌握。 注重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扩展,对已经过时和陈旧的内容,在编写教材时应坚决删除(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三次更新教材并正式出版)。要求讲课时及时补充一些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动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2)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是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并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空间,以便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为此,要求教师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论和讨论”的思路,组织好课堂教学。 (3)互动教学方法

22

实行教学互动,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有对话和交流,同时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响应。 实现教学互动,首先要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是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响应,要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在互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手段的改革应注重实效,不应走形式:注意从学生认知、能力构成的规律上,结合土木专业特点,科学地编排整个《砌体结构》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砌体结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开发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让《砌体结构》这门课程成为一个整体,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开拓学生思路。 同时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开展学习活动,收集砌体结构方面有关信息,规范修订的动态、科研论文,使学生掌握科学发展状况,有利于他们掌握到最先进的砌体结构知识。解决教材内容滞后于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采用了下述一些教学手段: (1)传统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即黑板和粉笔。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采用板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参与具体推导过程,加深理解。 (2)多媒体课件演示 对于教学内容中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等内容的讲解,以及一些复杂图形的模拟,采用预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3)动态模拟演示 各种砌体结构的荷载传递路线、各种砌体构件的受力和破坏过程等内容,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较难表述清楚。用动态模拟表达,生动、直观、易于理解,可以获得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效果,大大节约授课学时。 (4)现场实物讲解 对于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单层工业厂房、多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结构组成和结构布置等内容,通过现场参观实物并讲解,可以使学生更直接的掌握课程内容,形成砌体结构的整体概念。 (5)自学和讨论 对于非重点、难点和描述性等内容,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做思考题和习题来完成,或通过网络课件完成。自学效果通过讨论、提问、批改作业等方式予以检查。 23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我校的结构工程学科是全国重点学科,而《砌体结构》是支持该学科的最主要课程之一。自建校以来一直是我校最优秀的课程之一,在全国同类专业课程中始终享有盛誉(见附件)。 在教材建设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规范的修订,及时编写出能反映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既结合我国国情,又适合我国高校学生使用的教材。例如上世纪80年代我室即为全国土建类专业本课程的教材编写院校之一。学生普遍反映教材由浅入深,理论结合实际,反映时代特点,内容恰当。其后随着技术发展与设计规范的修订又多次重新自编了各种新教材。 钢筋混凝土结构教研室自建校以来,一直是我校师资力量最强的教研室之一。从传统上讲,过去具有一批全国知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专家如张剑霄、童岳生、赵鸿铁等资深教授,其后又培养了一批年富力强的教授、博士及博士后。目前该教研室教师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有12名教授,其中有博士生导师7名,并全部承担本科生教学。由于老教师的传帮带,青年教师努力认真,因此始终保持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师治学严谨,教研室管理严格。试讲、备课、讲授、习题、考试、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验实习,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全层面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学生普遍反映,学了本课程以后效果好、收获大,不仅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实验、设计等基本技能。用人单位反映,我校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在工作中的表现绝不亚于全国名牌大学的同专业学生(见附表)。 教学录像资料,紧扣教材,通俗易懂,概念讲解清晰,难点和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校内同行举证评价: 校外同行举证评价: 近三年有关学生评价:

24

教学质量评估成绩: 25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1)课程内容新颖,能够紧扣学科发展前沿、教学改革成果和人才培养需要,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前沿性、基本理论与国家规范的关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并出版了具有明显特色的砌体结构系列教材,初步形成了包括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在内的教材体系。 (2)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本课程开设了全部试验、实习和设计课等实践性教学内容,通过试验及现场实习,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创造力性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强化计算机编程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本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几乎每一章都是一个研究方向或研究课题。混凝土结构教研室的教师,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的项目二十余项。教师的科研成果不仅可以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还可以更新课程内容,使学生感到所学习的内容并不是一些枯燥的概念和公式,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师对某些重大工程事故的分析,还会在学生思想上产生很大的震撼,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上世纪60年代,我校教师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合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及《砖石结构》教材,在全国同类教材中发行量最多,影响最大。80年代,我校教师与哈尔滨建筑大学、湖南大学合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及《砖石结构》教材,是当时全国同类教材中影响最大的教材之一。1989年根据89版国家砌体规范的修订,由我校王庆霖教授任主编、多名教研室教师参加编写,由地震出版社出版了《砌体结构》等系列教材,发行量达3万余册。其中由王庆霖、白国良、王宗哲、易文宗编著的,中国建筑出版社出版的《砌体结构》已作为全国注册结构工程师指定教材,在国内影响较大;2000~2004年结合02版国家混凝土规范和砌体规范的修订工作,由许淑芳教授和熊仲明教授任主编的中国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订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砌体结构》等系列教材;这些教材均按国家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课程大纲精神和“大土木”的要求进行编写,已被包括我校在内的76所高校作为教学用书,发行量达5万余册。在新教材中,吸纳了工程砌体结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突出了新体系、新内容和新规范的特点,为我国培养适应“大土木”要求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条件。 2003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约稿,出版了一套我校教师编写的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辅导丛书。 我校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一级学会)砌体结构委员会的委员单位,我校教师参与了《砌体结构规范》的修订,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理事单位。上述荣誉在西北地区和陕

26

西省均是唯一的。 我校是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单位。 我校结构工程学科是全国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专业为陕西省首批名牌专业,《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是陕西省精品课程,其中《砌体结构》是该学科和该专业最主要的支撑课程之一。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是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单位;也是教育部所属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单位;还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土木工程系列教材编委会副主任单位,同时也是该全国性教材编委会《砌体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设计》等教材的主编或副主编单位。 综上所述,本课程在全国处于一流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 我们自己研制的多媒体课件在图形显示、动态模拟等方面,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典型动画和试验模拟,特别是仿真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 本课程的双语教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3) 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毕业设计、实习、试验模拟等)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尚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7

6.课程建设规划

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加强年轻教师和后备队伍的培养,经过1~2年的努力,使45岁以下的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并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 (2)经过1~2年的努力,使本课程主讲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主讲教师授课率达到90%以上 教授授课率达70%以上。 (3)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对已出版且已使用多年的教材,如《砌体结构》(第1、2版), 要不断修改完善,使其成为精品教材,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使用;补充编写电子教材和各种教学辅导书及教学参考书,形成比较完整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4)进一步拓宽和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色,使《砌体结构》涵盖土木 工程领域中的各种砌体结构类型。 (5)加强教学改革和教学法研究。近1~2年内,争取1~2项省部级以上的教改项目立项; 经过了3~5年的努力,争取获得省部级以上的教学成果奖1~2项。 (6)完善本课程的教学条件和相关资料。用1~2年的时间,完善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加强多媒体、网络课件和其他辅助教学工具的制作与调试。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这 些课程资源逐步上网。 (7)开办双语课程教学,力争在一年的时间内,引入优秀原版教材或编写英语版的砌体结构教材,实现本课程的双语教学。 (8)完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构筑。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课件的制 作与调试、资源的传送与使用。使教师能够借助网络平台开展课程辅导、答疑、批改 作业等教学工作。 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1)2006.5~2007.5 ,《砌体结构》第一、二、三章内容授课录像上网; (2)2007.5~2008.5 ,《砌体结构》第四、五、六章内容授课录像上网; (3)2008.5~2009.5 ,《砌体结构》第七、八章内容授课录像上网。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1)砌体结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实验大纲、专业实习大纲。 (2)砌体结构课程部分教案。 (3)砌体结构课程部分教学录像资料。 (4)砌体结构课程习题、思考题。 (5)砌体结构课程参考文献。 (6)部分电子教案。 28

7. 说明栏

2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hz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