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三10月阶段练习(全科10套)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三10月阶段练习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3-12-10 14: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苏省如皋中学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练习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5分,共75分)

1.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 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 主义的主要途径。” 这表明他

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B.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C.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 D.肯定了应对战争局势的新措施 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 里的“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国家允许私人经营大中小企业 B.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支配余粮 C.苏维埃政府无偿征收农民的余粮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3.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

“爸,您能给我套车钥匙吗?” “好,别丢了,儿子,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 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 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4.下图是苏联1976—1990的经济增长情况,解读错误的是

A.苏联经济发展整体呈下降趋势 B.国民收入的下降幅度最大

C.从1976年开始经济体制发生急剧变革 D.1990年经济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5.右表为“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对表格中数

年份 年均增长率 据变化反映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1948—1960 6.7% A.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的结果

B.得益于战后世界各国普遍消除关税壁垒的做法

1961—1965 8.0% C.世贸组织对战后经济发展发挥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1966—1970 10.4% D.世界经济体系朝制度化、体系化建设的客观结果

6.有人说:“单边世界容易产生霸权,两极世界容易形成对峙,只有三极或者多极世界才是稳 定的格局。”下列表述能支撑以上观点的有

① 18世纪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②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

③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表明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④苏联解体后形成多个力量中心使世界相对稳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从1930年到1990年,空运的成本巳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之间三 分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分降到3美分,……大量信息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快速、经济地传递。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航空、信息技术的发展 B.信息技术发展促成其它行业的革命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8.“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也许是更震动更大的变化。这是一场把亚洲、东 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与此相符合的历史现象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C.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诞生 D.亚太经合组织的运行 9.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理 念的一个缩影。右表是世博会部分主 题,这些主题反映了

A.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无法解决 B.科技进步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

C.全球范围内利益冲突严重加剧 D.当今世界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10.美国独立后,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在扩展有形边 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经济、军事等无形边疆的扩展。从“二战”结束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进行“无形边疆的扩展”的经济行为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1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的五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具体而言: 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年均 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由 此可以得出的结论

A.不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已经不存在 B.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保护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C.世界经济重心已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D.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加强 12.美国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中美国(共同体Chinamerica)”, 这个词 被美国《纽约时报》评选为2009年度流行语。他认为,现在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 这 一“新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大背景是

A.世界格局多极化已形成 B.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发展 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快 D.中美关系进入结盟新时代 13.《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的剧烈变动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4.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指当权者),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 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意:如同水往低 处流),沛然谁能御之?”由此推断,该思想家主张

A. 清净无为 B. 以法治国 C. 仁政治国 D. 以德治民

15.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 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 个诈谋的国君。这位思想家的评论所体现的理念是

A.以法治国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克己复礼

16.宋以后的儒学已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其中包含深刻的认识论思想。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论 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的何 种认识论

A.理是宇宙万物本原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知行合一 17.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 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

A.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抨击 B.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 18.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 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 B. “个人理智”:强调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 C.“廉洁和诚信”: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 D.“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19.明朝有学者言:“负惟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 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A.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B.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20.在西方文化中,“人文精神”通常指“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内涵 是不相同的。下列最能体现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倾向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精神牧师” D.“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21.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 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 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材料反映了美 国民主政治中的

① 人民主权原则 ② 邦联制原则 ③ 分权制衡原则 ④ 民主共和原则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2. 伏尔泰高度赞扬中国的政治制度,他认为中国政府分工明确,职权分明,官员间相互牵制, 防止独权的发生。他还认为中国官吏的选拔与个人的出生无关,只要有才华,就能通过考 试的方法加入到统治阶级的队伍当中。下列对伏尔泰的观点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 伏尔泰的观点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 ② 伏尔泰没能看清中国封建政治的实质 ③伏尔泰在为他的思想提供现实的依据 ④ 伏尔泰的宣传有助于西方了解中国文化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3.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 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然而,这 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材料最能说明康德

A. 反对专制主义 B. 重视思想解放 C. 主张天赋人权 D. 提倡人民主权 24. 1522年,马丁·路德在“致基督教徒贵族的公开信”中提出:每人皆为教士,有权照他个

人之判断以及个人的理解解释《圣经》。

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

A. 使人们摆脱了宗教信仰 B. 抨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腐败 C. 继承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D.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25. “人民拥立国君是为了捍卫他们的自由,而不是去做他的奴隶……因此君主只有维持最强 者地位,他才能实行统治。一旦人民可以把他们撵下台,他就不能抱怨人民使用暴力…… 只靠暴力维持的,只有用暴力来推翻。任何事物都是这样按照自然法则发生的……”据此 你认为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 《哲学通讯》 B. 《纯粹理性批判》 C. 《社会契约论》 D. 《论法的精神》 26.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 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下列对材料有关信息理解有误的是 A.材料有助于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B.《玉堂杂记》最早记载了活字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开创了人类印刷史上的新纪 D.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代 27.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 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材料中表述的绘画及其 特点是

A.文人画,注重写意 B.山水画,重视写实 C.花鸟画,浓墨重彩 D.人物画,以形写神 28.“豆”的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左传· 昭公三年》载:“四升为豆。”结合右图,以下说法正 确的是

①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豆”属象形文字 ②小篆字体略长,富于图案美

③“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 ④右图三种字体把中国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9.汉字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下 面是代表汉字四种字体的书法作品,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30.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将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等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用

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越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 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道光年间,出现“徽汉合流”的局面

B.可以用“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对其进行概括 C.它以北京地方戏为母体而成,故名京剧 D.梅兰芳为京剧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解析题(共四题,总分4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从这里产生的。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

——《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为国家资源的投资确定重点是实行计划的实质,苏联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了种种经济政策……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 来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2分)列宁为“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什

么措施?起到什么作用?(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说“它行得通”,而大多 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的原因。(4分) 32.(11分)全球化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就已开始,更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家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

——(美)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

材料三 美国《世界日报》2000年4月2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防止经济一体化成为新的经济奴役》的文章说:“抗议人群呼吁的是,世界经济强权正和一小部分跨国公司联手,打着帮助贫穷国家建设的招牌,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并把环境危机等转嫁出去。”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材料四 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只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大的方面也如此。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3分)

(2)据材料二,归纳“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力有哪些?与材料一中的“第一次全球化”

相比,有何显著特点?(3分)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代全球化下,面临哪些全球性问题?材料四对全球化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hz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