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试卷答案

更新时间:2024-05-05 08: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全球化金融化条件下的资本积累的第二级是什么 (1.00分) A.货币积累公有制在任何时期和范围具有绝对的优越性 B.货币索取权积累

C.债权、所有权证书积累

D.实体资源积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2、货币税是对谁进行征收的税? (1.00分) A.货币发行者 B.政府机构 C.货币持有者 D.银行

3、银行有时会造成投资的缺陷是、 (1.00分) A.远视投资 B.短视投资 C.短平快投资 D.限制投资

4、“五色”收入中“蓝色”收入代表着什么? (1.00分) A.贩毒 B.权利 C.黑社会 D.走私

5、我们占有主体有很大的限制,其中一个重要的来源是什么? (1.00分) A.国家体制限制 B.经济总量限制 C.执政党局限性

D.旧社会分工的限制

6、占有主体的受到的限制来源于以下哪个方面 (1.00分) A.旧的社会分工的限制 B.新时期社会分工限制

C.劳动者所从事劳动范围的限制 D.个人家庭限制

7、在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没有比较优势,因而其应该做何种选择? (1.00分) A.全部退出 B.继续进入

C.根据意识形态选择 D.有选择性的退出

8、以下哪种理论认为储蓄是投资的资源,因而储蓄从物质形态上制约着投资的行为和规模。 (1.00分) A.金融决定论 B.投资决定论 C.储蓄决定论 D.收入决定论

9、在传统体制中人们投资主要是 (1.00分) A.买房 B.做生意

C.扩大再生产 D.储蓄

10、成熟的证券投资者不是必须的素质 (1.00分) A.财务知识

B.了解投资的行业 C.了解宏观经济知识 D.创业经历 11、一般来说,由于经济竞争力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 (1.00分)

A.不能比较 B.一样 C.更高 D.更低

12、最早对金融化发展提出疑虑的经济学家是谁? (1.00分) A.托宾 B.凯恩斯 C.多马 D.蒙代尔

13、政府投资主要考虑 (1.00分) A.项目盈利性 B.项目的投资额 C.项目的投资期限 D.项目的社会效益

14、以下做法不能有效解决中国储蓄过剩问题的是? (1.00分) A.逐步减少强制性储蓄 B.健全社会保障 C.减少税率促进消费 D.征收房产税

15、城市改革突破口首先从什么领域开始 (1.00分) A.政治改革 B.房屋改革 C.食品改革 D.企业改革

16、以下不属于储蓄到融资再到投资三过程的是 (1.00分) A.间接金融资产 B.中介

C.直接金融资产 D.其他金融资产 17、在投资决定论中,引起计划消费不能实现、事后投资大于计划投资的重要因素是? (1.00分)

A.储蓄 B.消费 C.投资 D.金融

18、开放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唯一正确的选择是什么战略? (1.00分) A.竞争战略优势 B.服从战略方针 C.援助战略接受 D.比较优势战略

19、改革开放后我国遵循了比较优势战略,改革开放取得的是什么? (1.00分) A.成功 B.失败 C.物价上涨 D.利率提高

20、中国的银行业出现严重的不良资产是因为什么? (1.00分) A.银行内部低效率 B.银行高层腐败

C.金融部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D.国家体制问题

21、三个主体储蓄结构对个人为主体时什么地位最重要 (1.00分) A.金融地位 B.生产地位 C.社会地位 D.国家地位

22、通货膨胀时期政府以税收形式取得收入有哪些情况? (1.00分)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可能增加,可能不变,可能减少

23、传统经济形式下我们的投资主体单一是因为什么? (1.00分) A.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恐惧,政府掌握着可投资的资源 B.经济主体单一 C.经济不发达

D.受国外势力压制

24、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由那级政府决定的 (1.00分)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政协

C.国务院及其下属系统 D.农村自发的

25、在传统的收入分配体制下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我们实行的收入分配体制是什么? (1.00分)

A.工薪制 B.工分制 C.工资制 D.工龄制

26、公平在西方解释为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并用什么来加以衡量? (1.00分) A.奥肯系数 B.基尼系数

C.熵增关系 D.经济增长率

27、不属于相对收入理论的看法的是 (1.00分) A.储蓄由当期的收入决定 B.储蓄具有稳定性 C.储蓄受示范效应影响

D.储蓄受过去的储蓄习惯影响 28、公有制的分配原则是、 (1.00分) A.均等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需分配 D.公平分配

29、正确的所有制形式应当由什么决定 (1.00分) A.劳动者的素质

B.不同部门和领域生产技术的特点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生产社会化的水平

30、关于强制储蓄的说法正确的是 (1.00分) A.一段时期曾经有必要 B.从来没有必要 C.应该长期维持 D.能优化资源配置

31、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行为一般不包括以下哪种做法? (1.00分) A.强制 B.动员 C.号召 D.示范

32、中央批准首个特区城市是 (1.00分) A.北京 B.上海 C.天津 D.深圳

33、未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我国采取了什么做法? (1.00分) A.加大信贷额度 B.降低贷款利率 C.提供无息贷款

D.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34、以下不属于国民储蓄结构是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是 (1.00分) A.金银物品 B.存款 C.国债 D.股票

35、不是高利率的结果 (1.00分) A.借款者者质量下降

B.企业投资于高风险领域 C.银行收入提高

D.企业更容易拖欠贷款

36、如果引进外资,国民投资曲线没有改变,那么表示引入的外资和内资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1.00分) A.异质性 B.同质性 C.无关性 D.非相关性

37、什么时候计划储蓄的行为不受其价格变动率影响? (1.00分) A.通货膨胀率较低的时候 B.通货膨胀率高的时候 C.和通货膨胀率无关 D.无法确定

38、我国的货币化指标在最初1978年的时候只有多少? (1.00分) A.21.34 B.31.98 C.65.87 D.133.94

39、在共产主义哪个阶段上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1.00分) A.完全成熟阶段 B.成熟阶段 C.第二阶段 D.第一阶段

40、国民收入分配改革导致的储蓄与投资的决策分离程度越高,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 (1.00分) A.不一定 B.不变 C.低 D.高

41、国家控制的增量、存量资源范围的大小,或者国有经济控制的领域的大小与什么相关不大? (1.00分)

A.经济发展的阶段 B.非国有资本的实力 C.国有资本的实力

D.非国有资本进入的障碍

42、以下不属于通过低利率政策鼓励使得金融配备资源中的作用削弱途径的是 (1.00分) A.国债 B.股票 C.基金

D.自我融资

43、生产社会化要求的共同占有范围与旧的社会分工所决定的有效占有范围相比更? (1.00分)

A.更大

么形成货币信用? 强权 判断 : 产业资本时代的资本主义地缘战略早已改变成为金融资本时代的币缘战略。 正确 判断 : 一个国家的物质资产总量远大于金融资产总量,意味着该国货币的贬值。 错误 单选 : 当产业资本过剩,金融资本势必______产业资本。 异化于 单选 : 股份制企业跟以前不同的是可以向谁融资: 社会 判断 : 一级证券化又称结构融资。 错误 判断 : 间接融资包含金融中介和间接金融资产的创造两个必要条件。 正确 判断 : 间接金融资产并不能完全的满足投资者的“三性”需求, 从而会造成对储蓄行为的限制。 正确 单选 : 未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我国采取了什么做法?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判断 : 在金融资本的支持下,消费可以超越制度、分配能力规定的范围,但是生产不能超越制 度、资源规定的范围。 错误 判断 : 发行股票属于间接融资 错误 判断 : 企业发行债券属于直接融资 正确 判断 : 银行彻底垄断了融资领域 错误 判断 : 农村需要正规的大型融资机构为其服务 错误 判断 : 分业经营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正确 判断 : 低利率政策鼓励了自我融资,降低了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能力 正确 判断 : 引入外资是否适当要考虑国内的储蓄动员成本和国际融资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 正确 判断 : 我们应该将积累的金融资产迅速转移为其他实物资源 错误 单选 : 对于国际市场融资能力强的国家,可以适当()国际储备的数量 减少 单选 : 以下不属于国民储蓄结构是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是 金银物品 单选 : 美国是在什么时候放弃金本位制的? 1971年 单选 : 放弃了金本位制之后现代货币的发行靠什么? 政府 单选 : 金本位制的特征中, ()是典型的世界货币。 黄金 单选 : “物价-铸币流动机制”是英国经济学家()对国际金本位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功能的表 述。 休谟 单选 : 当价格体系波动较大时,金本位制()正常运转。 很难 判断 : 在金本位制下,黄金的流入与资本的输出方向正好相反。 正确 判断 : 在金本位制下,汇率波动的幅度较大。 错误 单选 : 制约金本位制的首要因素是: 储存量有限 判断 : 古典货币制度其实就是指金本位制。 错误 判断 : 金本位制度下是没有通货膨胀这一现象的。 正确 判断 : 金本位制度下,汇率波动幅度较小,只能以黄金的输送出点为限 正确 判断 : 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和资本的流向正好相反 正确 单选 : 在国际金本位制下,若一国贸易出现逆差,那么会导致:() 黄金外流 判断 : 在金本位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是围绕着铸币平价上下波动。 正确 单选 : 在国际金本位制下,若一国贸易出现逆差,那么会导致:() 黄金外流 单选 : 实施国际金本位制度出现在:() 一战以前 单选 : 在金本位制度下,作为国际货币的是:() 黄金 判断 : 在金本位制下,各国根据货币的含金量,两国单位货币含金量之比称为铸币平价,它是 决定汇率的基础。 正确

判断 : 在金本位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是围绕着铸币平价上下波动。 正确 单选 : FDI 指的是() 。 直接资本投资 单选 : 我国引进的第一个 FDI 项目是? 长城饭店 单选 : FDI 的局限是? 周期长 判断 : FDI 的好处是来了就走不了了。 正确 判断 : FDI 的周期一般比较长,比较复杂。 正确 单选 : 外汇的标价法中, ()也称应收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 判断 : 外汇的动态意义只是指支付手段。 错误 判断 : 外资大多数选择在中国投资,因为在中国有优惠的外汇政策。 错误 单选 : 将手中的外汇交与特定的银行,进而得到一定的人民币叫做(): 结汇 判断 : 中国外汇的不断累积伴随着人民币的累计,外汇越多,人民币储蓄越多。 错误 判断 : 人民币对外要求升、对内要求贬的矛盾是因为大量的外汇储蓄的存在。 正确 单选 : 一国的外汇储备不包括下列() 在世界银行的贷款 单选 : 一个国家的融资能力越强,需要保留的外汇储备规模() 越少 判断 : 人民币目前已经被广泛作为外汇的一种。 错误 判断 :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货币都可以作为外汇。 错误 单选 : 在《改革开放30年报告》中,1978年的外汇储备是多少? 16亿美元 单选 : 以下因素不属于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大且增加迅速的原因的是? 对外投资增加 判断 : 结汇和售汇的差额造成了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或减少。 正确 单选 : 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会对其国内市场产品价格造成很大的影响,不属于这类情 况的国家是? 中国 判断 : 外汇储备的增加,对应着投放了人民币,

因此会立即引起国内市场的通货膨胀。 错误 判断 : 一国外汇储备越多越好 错误 判断 : 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世界第一,说明我国的经济实力世界第一 错误 判断 : 通过外汇管制或者实行贸易超保护措施也可以调节国际收支 正确 判断 : 所有的外国货币都是外汇 错误 判断 : 除了人民币外都是外汇 错误 判断 : 蛇洞原理就是指外汇市场由中央银行干预,汇率波动幅度上下不超过1.125。 正确 单选 : 外汇的静态定义指的是? 支付手段 判断 : 外汇必须具有国际性。 正确 判断 : 外汇必须是以外币表示的资产。 正确 单选 : 关于外汇的特征,错误的是? 明确性 单选 : 外汇储备的来源不包括? 企业兼并 单选 : 外汇储备资产的原则不包括? 稳定性 判断 : 外汇不一定具有可兑换性。 错误 判断 : 发行外汇的国家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正确 单选 : 外汇的标价法有几种? 2 判断 : 资本输出会给发达国家带来产业空心化,因此不该进行资本输出 错误 单选 : 资本空心化问题主要出现在? 资本输出国 单选 : 列宁的国际折中理论中对外直接投资与()无关: 生产技术 单选 : 国际折中理论是()提出的。 邓宁 单选 : 国际折中理论是谁提出的? 邓宁 单选 : 国际折中理论的

内容不包括? 国际市场平衡 判断 : A 国的价格指数/B 国的价格指数=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 正确 判断 : 马克思认为资本流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殖民地。 错误 判断 : 资本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追逐更好的利润。 正确 单选 : 国际资本流动反映在国际收支表的 资本金融帐户 判断 : 固定汇率能避免资本流动对政策效能不利影响 错误 判断 : 储备与进口比率在反应一国的国际储备最优水平主要优势重视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错误 单选 :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三大账户的净差额若在借方,从资本流动的角度,他是:() 资本流出 判断 : 外汇投机和不稳定的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平衡没有任何影响 错误判断 : 固定汇率能避免资本流动对政策效能不利影响 错误 判断 : 储备与进口比率在反应一国的国际储备最优水平主要优势重视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错误 单选 :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三大账户的净差额若在借方,从资本流动的角度,他是:() 资本流出 判断 : 外汇投机和不稳定的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平衡没有任何影响 错误 单选 : 界限于长期资本流动与短期资本流动的时间点是:() 1年 判断 : 短期资本流动可以用利率平价说去进行解释和阐述 正确 判断 : 固定汇率制度下,在资本流动程度高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有一定发挥作用的 正确 单选 : 在考虑国际资本流动的情况下,外汇的供给等于:() 出口外汇收入 单选 : 以下哪一种分析方法是将国际资本流动作为考察对象,强调综合差额:() 货币论分析法 判断 : 我们分析国际收支的问题,可以忽略国际间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就等于国际贸易。 错误 单选 : 外汇的标价法中, ()也称应收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 单选 : 汇率的()标价法就是用一定的外国货币能兑换的本币的数量表示 直接 单选 : 外汇的标价法有几种? 2 单选 : 直接标价法又被称为? 应付标价法 判断 : 外汇有三种标价法。 错误 判断 : 直接标价法下,买入价必定小于卖出价 正确 判断 : 美国在外汇市场上是采用直接标价法的国家之一 错误 单选 : 若给出即期汇率1USD=98.831/42J¥,银行给出远期差价30~50基点,那么表示基准货币 和标价货币处于(): 基准货币升水,标准货币贴水 判断 : 间接标价法下,名义汇率的值越大说明名义单位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量越多,表明本国产 品越具有竞争力。 错误 判断 : 直接标价法下,买入价必定小于卖出价 正确 判断 : 美国在外汇市场上是采用直接标价法的国家之一 错误 单选 : 若给出即期汇率1USD=98.831/42J¥,银行给出远期差价30~50基点,那么表示基准货币 和标价货币处于:() 基准货币升水,标准货币贴水 判断 : 间接标价法下,名义汇率的值越大说明名义单位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量越多,表明本国产 品越具有竞争力。 错误 判断 : 不是所有市场失灵的地方都有公共品存在。 错误 判断 : 宏观经济学考虑市场失灵,而微观经济学是市场的帕累托有效性。 正确

判断 : 市场失灵要求政府对微观分配过程进行干预 正确 单选 : 市场失灵的表现有 以上都是 单选 : “市场失灵”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1929年大危机后 单选 : 市场失灵现象中对收入分配影响最为直接的是什么? 外部效应 判断 : 外资大多数选择在中国投资,因为在中国有优惠的

外汇政策。 错误 判断 : 引进外资可以减少储蓄。 错误 单选 : 非缺口性融资情况下,引进外资的多少不取决于(:) 超国民待遇 判断 : 外资的引进,可能导致国内储蓄更加过剩。 正确 判断 : 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以外资企业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的。 正确 单选 : 引进外资的同时还需要考虑:() 相应的出口产业的发展 判断 : 外资的优惠政策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利于公平竞争。 错误 单选 : 引进的外资、技术,应该引导它们流向:() 国家最缺乏的产业 判断 : 乡镇企业的工人数加上外资企业、私有企业的工人数就是全部的工人数。 错误 单选 :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会追求外部资本进入。从中国的经验来看,每一次成规模的外资进 入都会转化为一次 。 危机 单选 : 我国1980年之前的原始积累过程中,我们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外资进入,并带来非常明显 的危机,大规模的投资下降,失业增加,政府通过 化解危机。 上山下乡运动 单选 : 温铁军先生认为,中国近60年,出现了 次外资进入与 次危机。 4,8 单选 :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每次外资进入中国导致的财政赤字会引起几次危机? 两次 单选 : 我国商业领域利用外资是从哪年开始的? 1992年 单选 : 商业领域最早引入外资的行业是: 饭店业 单选 : ()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中国 单选 : 引外资给予低利率的原因是: 币缘战略 判断 :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从放开和开放开始的,即是让民营经济发展起来和大量引进外资。 正确 单选 : 关于中国储蓄投资与引进外资的现状说法正确的是? 储蓄过剩与利用外资的规模同时扩大 判断 : 引进外资可以弥补储蓄缺口,因此应当大力引进外资以阶级我国的实际问题。 错误 单选 : 关于引进外资和其对国内经济带来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 引入外资一定会提高投资效率,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 单选 : 对于我国在储蓄过剩的同时外资流入却呈现扩大趋势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国内的利率处于较高水平 单选 : 外资的引入会带来一定的缺陷,这一般不包括以下哪种? 外资的引入降低了国内的投资效率,从而减少了国民收入。 判断 : 当外资的引入使得投资效率提高时,继续引入外资仍会带来净国民收入的增长。正确 判断 : 国内资本通过在境外注册公司的方式成为“假外资”不会对国内的经济造成影响。 错误 单选 : 关于对外开放条件下的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最优组合说法错误的是? 从有效储蓄点到实际储蓄点之间的储蓄部分用于对外投

资。 判断 : 由于外资的引入,使得储蓄大于投资的现象因取代性外资而扩大。 正确 判断 : 当投资的效率极高,临界储蓄规模仍不能满足投资需求时,引进外资仍然有必要。 正确 单选 : 国内储蓄投资、 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合理界线, 最优组合的实现需要以下哪个为前提? 资本项目的有效控制 单选 : 对于外资,为了使得竞争公平,应当取消优惠待遇但又不能听之任之,因而应采取差别 性政策,这不包括以下哪种做法? 对于我们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限制外资的进入。

单选 : ()出现标志着西方的国际贸易理论开始成熟: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 单选 : 和其他国际贸易理论相比,产业内贸易理论更注重()方面 需求 单选 : 在国际贸易理论界,更加弘扬()。 自由贸易 单选 :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小国”具有的特点是() 价格接受者 判断 : 国际贸易理论着重货币分析 错误 判断 :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讲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错误 单选 : 《国际贸易理论》是谁的著作? 贝蒂·俄林 单选 :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政府干预的态度是? 是扭曲行为 单选 :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在什么情况下,自由竞争和贸易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 判断 :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保护主义的国家干预是一种扭曲行为。 正确 判断 : 私有制的形成是腐败产生的历史根源。 错误 判断 : 经济异化就是自己创造不属于自己物质财富的行为。废除经济异化的原则归结为三点:废 除人身占有、废除人身依附、废除私有制。 正确 判断 : 私有制是现代社会经济异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只要有可能,就应该废除私有制。因为 这是正义的行为,所以一定没有副作用。 错误 判断 : 废除了私有制,就实行公有制,就可以消灭剥削。 错误 单选 : 当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物质资料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的时候,私有制是()。 纯粹恶 判断 : 私有制国家之为私有制国家,就是因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剥削阶级手里,必定是体 现剥削阶级的意志,而对被剥削阶级则是一种独裁专政,剥削阶级处于政治异化状态。 正确 判断 : 资本主义的经济异化来源于私有制非经济强制。 错误 判断 : 国家的产生,私有制的出现为法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后盾。 正确 判断 : 私有制能真正实现按劳分配。 错误 判断 : 奴隶社会的私有制与原始社会相比是一种进步。 正确 判断 : 与西方文化相同,中国的历史记忆也起始于私有制。 错误 判断 : 私有制必然导致经济不公。 正确 判断 : 家庭是典型的私有制的产物。 正确 单选 : 私有制出现之前经济的基本单位是() 家庭 单选 : 私有制下的市场经济引入计划成分属于: 政府干预的混合经济 判断 : 尚重生同意腐败是私有制的产物。 错误 单选 : 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变革私有制企业为国有制是为了什么? 就业最大化 单选 : 中国公有制经济体制和制度发生的改变和创新,即与私有制共存,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 现的? 收入分配结构改变 单选 : 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是私有制,奴隶和资本主义工人获取收入的分配方式是不一 样的,其差别体现在? 是否支配劳动力 判断 : 私有制必然导致经济不公。 正确 判断 : 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贫富之间的差别。 正确 判断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 错误 单选 : 私有制下的分配原则是 按要素所有权分配 判断 : 私有制的形成是腐败产生的历史根源。 错误 判断 : 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正确 判断 : 中国是在氏族社会的基础上创设的私有制。 正确 判断 : 市场化经济性分离没有给私有制经济发展带来了失衡。 错误 判断 : 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正确 单选 : 国际经济学脱颖而出,()发挥了重大作用: 凯恩斯 单选 : 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 经济运行过程 判断 : 国际经济学也有调控手段,只不过程度没有国内经济学强。 错误 单选 : 从国际经济学的角度,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或行为主体是:() 国家 判断 : 国际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支 错误 单选 : 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的关系不能从经济运行的哪个方面解释 个体 判断 : 国际经济学是国内经济学的延伸,两者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正确 单选 : 国际经济学中的“吸收”与()无关。 总收入 单选 :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决定 判断 : 国际经济学跟西方经济学没有关系 错误 判断 : 国际经济学中不存在效率和公平问题 错误 单选 : 国际经济学的研

济学是从宏观经济学发展而来的。 正确 判断 :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抽象的劳动。 错误 判断 : 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说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正确 单选 :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讲的决定价值的是() 抽象劳动 单选 : 反对劳动价值论的是 萨伊 判断 : 斯密的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 正确 单选 : 关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的假设前提,说法不正确的是:() 规模效应 判断 :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是完全撇除了绝对利益学说,从另外的角度推理而出。 错误 单选 : 对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合乎国际贸易的实际 单选 : 关于大卫·李嘉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在穆勒的理论基础上推理 判断 : 月球是太阳系的第五大卫星,木卫一是太阳系最大的卫星。 错误 判断 : 法国大卫的《荷拉斯兄弟的誓言》,古典画派的构图非常均衡,中心在于誓言的信物也就 是几把宝剑上。 正确 判断 : 大卫领导犹太民族摆脱了非利士人的统治,建立了独立的以色列国家。 错误 判断 : 多那太罗的代表作有《向日葵》、《大卫》和《圣乔治》。 错误 单选 : 太阳系卫星,月球是第几大卫星: 5 单选 : 大卫·李嘉图出生于? 1817年 单选 : 大卫·李嘉图的经典假设是() 要素在国与国之间完全不可流动 单选 : 大卫·休谟称自己的怀疑论是怎样的? 温柔的怀疑论 单选 : 对什么的怀疑构成了大卫·休谟怀疑论的起点? 感觉经验的来源 单选 : 根据大卫·休谟的观点,秩序就是什么? 习惯性联想 判断 : 大卫·休谟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中来,但经验从何而来需要被怀疑。 正确 判断 : 《大卫》是拉斐尔的作品。 错误 单选 : 雅克·路易大卫出生于哪一年? 1748 判断 : 对康德影响最大两位哲学家是,大卫、休谟。让-雅克、卢棱 正确 单选 : 有关大卫·休谟的说法错误的是? 文学家 判断 : 斯密的绝对利益说与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两者的假设前提没有相同之处。 错误 单选 : 下列哪个是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的假设前提之一 交易双方单位生产的劳动成本不变 判断 :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中“单一劳动要素投入”的假设是不合理的。 正确 单选 : 比较利益说认为()导致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的建立 技术的不同 单选 :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的第一步是如何比较? 国家和国家比 判断 :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首先是要在国家和国家之间进行比较。 正确 单选 : ()出现标志着西方的国际贸易理论开始成熟: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 单选 : 国际贸易的现代理论中的“现代”从()时候开始: 20世纪初叶 判断 : 模仿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第一阶段是反应滞后。 错误 判断 : 国际贸易政策分为两种:贸易保护、贸易自由。 正确 单选 : 开放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国际贸易政策是:() 适度的贸易保护 单选 : 国际贸易中的安全不包括:() 市场规格的安全 单选 : 国际贸易中,进口贸易额大于出口贸易额会产生() 逆差 单选 : 下列哪个不是国际贸易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开放的微观经济学 判断 : 从事国际贸易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 错误 单选 : 李嘉图的国际贸易说揭示了国际贸易因()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 比较利益 单选 : 西方的国际贸易模型以()作为标志。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 单选 : 如果国际价格线更贴近于贸易双方中一国的国内价格线,该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益 越()。 少 判断 : 可贸易区就是国际贸易的利益所在。 正确 判断 : H-O 模型讨论了国际贸易对于一国收入分配的影响。 正确 判断 : 树木不可以流动,但是家具是可以流动的。国际贸易中,商品流动会导致价格趋于均等。 正确 判断 : H-O 模型以一个国家的基本的基本资源优势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模式,扩大了考虑国际贸 易发生原因和利益分配,比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更贴近事实。 正确 单选 : 技术差距消失,那么以技术差距为基础的国际贸易量会怎么变化 最终也会消失 单选 : 和其他国际贸易理论相比,产业内贸易理论更注重()方面 需求 单选 : 在国际贸易理论界,更加弘扬()。 自由贸易 单选 :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小国”具有的特点是() 价格接受者 单选 :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 贸易顺差 单选 : 若发展中国积极发展劳动生产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相对劳动价值将增大, 使得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将会? 扩大 判断 : 国际贸易理论着重货币分析 错误 判断 :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讲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错误 单选 : 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判断 : 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商都不具有绝对优势的话,就不会产生国际贸易 错误 单选 : 按照比较利益理论发展国际贸易易于引起经济结构失衡称作 比较利益陷阱 判断 : 国际贸易中的大国是指该国人口数量比较多 错误 判断 : 国际贸易中的小国,是指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份额很小,因此只能是产品的国际价格 的被动接受者 正确 判断 : 一国进行国际贸易一定能带来社会福利的增加 正确 判断 : 李嘉图的思想是相对比较优势。 正确 判断 : 李嘉图在比较分析中只考虑了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是什么,而没有考虑一个国家的优势 为什么是这个。 正确 单选 : 李嘉图的

比较优势是:() 技术的比较优势 单选 : 关于比较优势战略说法不正确的是:() 比较优势战略就是竞争战略 判断 : 考虑比较优势可能产生问题,可以不跟实践相结合,直接从理论出发。 错误 单选 : 造船业即使不处于比较优势,也要大力发展,是基于()的考虑: 战略性目的

当代中国经济

第一章、中国改革制度

第一讲

一、增量资源分配的影响因素

1、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2、国民收入支出结构:购买消费品还是购买投资品?

理论上存在着一个最优的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和支出结构,使得增量资源在政府部门这么多,在非政府部门这么多,从而保证了国民收入是最优的,也就是最大的。这就是增量改革的核心任务。

二、我们与俄罗斯改革的区别

1、我们是对增量资源进行调整。而俄罗斯是对存量资源直接进行私有化调整。 2、存量资源的配置上,理论上也是像增量资源那样进行配置。

3、在现有所有所有制形式下面,都有其适用范围,在其适用范围中都有其优势也有其弱点。所有制的问题,就是涉及到谁控制这些增量资源,谁是资源的主人。

4、国有非国有具有绝对优越性,是没有理论依据的。只有在适用范围内,才有其比较优势。 5、国家所有制的好处:外在的经济效应,可以应对市场失灵。京九线都是经过欠发达区域,带有扶贫效应。有货流不足和客流不足的缺陷,但有两个好处新的纵观南北的产业带的行程,

第二讲

一、国有制的好处:外在的经济效应(以京九铁路为例)

1、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受益的部门不会交给产生外部效应的部门 2、发展或增长极:增长极效应

二、国有制的局限性:经济激励约束制度有问题 1、激励约束制度有问题导致活力不足

2、效果体现在:它产生的效益和他的收入脱节。 三、是否实行国有制

1、产生的外部效应带来的受益与激励约束不足带来的可能损失相比较,来决定是否实行国有制

2、没有外部效应时,国有制扩展需要谨慎。 3、强外部效应时,应采用国有制

四、国家控制的增量、存量的资源范围的大小,或国有经济控制的领域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1、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有直接关系。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面临任务和约束条件是不同的 2、与非国有资本实力或进入障碍有关:国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国家进入非国有不容易进入的

五、以资本主义二战后发展为例

1、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都经历了国有资本的扩张和收缩的阶段,前三十年总体上扩展阶段,后三十年(上世界八十年代初开始)进行收缩。撒切尔夫人终止了国有化,世界上掀起了非国有化的浪潮。

2、很多人认为:八十年代后,私有化的兴起源于国有化的错误,这其实是错误的。1976年之前国有规模扩张导致了黄金时期。

3、资本主义前三十年国有化原因:

私人资本进入障碍。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上私人资本不愿进入 第三次科技革命,私人企业无法进入,比如载人航天飞行。 解决失业问题,政府使部分企业放弃利润最大化目标而改为就业最大化目标,为达到此目的,政府改变企业性质。

4、后三十年进行私有化的原因

基础设施建立完成了,但私人部门经营有效率。

非国有资本进入的障碍减少了:私人经济甚至富可敌国,经济全球化解决了人才不足,进入障碍与领域减少了。

过度强调就业最大化的目标。

5、调节的实质,是寻找存量资源在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分配的均衡点。 6、中国工业化任务需要国有和非国有资本的共同推动。

7、中国的非国有资本在货币资本数量上可能非常大,但是产业很低端

8、退出论:私人资本可以保证最优的供给,竞争性领域退出,非竞争性领域加强 缺点:过于强调西方经济学理论,过于意识形态。 9、有选择的退出:

六、两个约束来确定增量资源和存量资源在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的比例 效率约束, 机会成本约束。

来确定增量和存量资源分配的比例。

七、均衡分配均衡点

1、有一个能够保证其达到最优配置的体制,如果偏离均衡点,则借助政策手段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比如朱镕基政府中,

部门不能利用的资源:借助国家债务,使其变成国家控制,进入私人部门不愿进入的领域,比如机场,高速公路等等。

第二章、创新制度激励,使得蛋糕做大

八、制度创新(第四讲):使两条线向上移动 1、制度决定激励结构和激励的有效性 2、变革一共有以下几部分:(与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变,不涉及基本制度的改变)

改变分配结构,向个人进行倾斜:国有经济创造的财富会给私有经济和政府,因此私人经济发展会很快。

私有经济成为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合法私人财产制度

(中国私有经济发展的结果并不是中国私有化的结果,而是分配结构的变化) (国并不是将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对立起来。) 与时俱进:私人老板能不能入党,不能以有产或者无产为标准。而是以能不能承认党章,政治立场为标准。

3、基本制度的创新和基本制度实现形式的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

九、基本制度实现形式的创新(第五讲)

1、传统公有制理论的问题:范围和形式的问题。 公有制有无优越性的问题中:优越性的范围:

优越性还是十亿人的优越性?

有效的共同占有。共同占有的范围是多少 优越性得以发挥的形式: 2、范围和实现的形式与什么有关:

社会化程度有关(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采用集体公有制) 占有的主体能不能适应占有范围的变化,不能超过社会分工的限制。(社会分工:旧分工使得人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体力劳动者无法从事脑力劳动)

科学技术形式不同导致有效占有的范围也不同,比如铁路范围要大,修鞋匠要小

中国公有制的改革需要多样化的探索和改革:比如现在的基金所有制:社会所有

3、公有制在实践中的矛盾:一方面生产社会化要求公有占有范围的扩大,而旧分工对占有主体的限制。有效共同占有的范围和边界要由发展的程度,劳动者受旧分工的限制情况来确定

解决矛盾的方法:(第七讲)

(1)占有形式的不同,有效占有范围内进行直接占有,其他范围内间接占有或叫授权占有:多层次授权: (2)最高权限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国务院及其行政系统管理企业,因此国务院拥有行政权和所有权,因此政企无法分开),解决方式,成立国资委来管理国有企业

(3)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源于旧的制度安排和观念意识形态的东西

中国先进行思想解放:一方面是自上而下,两一方面是自下而上,重新对原有的制度安排进行再认识。

最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农村改革是自下而上的创新。(A、中国农村改革,安徽凤阳小岗村承包责任制,承包期短,农民掠夺性开发土地,延长承包期,不强制性推行承包责任制,个别地方发现有更好的形式,可以因地制宜进行探索。) B、同时也允许自上而下的改革,除了基本制度之外的方面,给地方自发改革的机会和条件。 重大的、目标性的、战略性由中央来掌控,来避免改革的失控和摩擦。 C、自下而上的自发性制度的变新和改革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因此存在着制度短缺的问题。因此存在制度的短缺。因为自己进行改革的成本很大,然后很容易被模仿。自上而下的改革则可以克服这个问题。

D、自上而下的改革可以避免由集权到分权过程中改革失控的问题,能够较好的反应社会理性。(由于个人理性的结果可能导致社会的非理性)

中国既有体制性改革也有制度性改革

(4)中国的改革创新是在非均衡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力图寻找一种适应于这种非均衡的改革方式

A、地区发展的非均衡

B、经济体制的非均衡:传统体制的影响力、支配力和控制力是不一样的。城市受传统的体制影响更大,因此中国改革要想从城市率先突破是不现实的。农村先改革,然后城市采用重点突破整体配合进行改革。

(5)中国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

A、问题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创造效率创造经济发展,还要创造社会的稳定。

B、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并不一定要求政治的多元化(分权,多党制)与此相配合。我们本来以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仅仅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然而事实上引起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重大的结构性变革。在这些变革领域中产生累积了新的矛盾。(比如劳资关

系矛盾、贫富差距问题)这些矛盾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

C、中国进行两个分权的同时,没有进行政治性分权的改革(第十讲) 两个分权:经济性分权:经济性决策权的重新划分 行政性分权:给各地方政府以行政权力

没有经济政治性分权:应当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横向:政党之间行政分权;纵向:政党与选民之间政治权力的划分,政党的权利来自于选民的授权

因为经济性和政治性分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强调了地方的权利,但是避免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进行相抵抗的方向,避免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讨价还价,尤其是多民族国家和宗教问题严重的问题。中国宗教自主,不允许外国控制。

D、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会创造政治改革的条件,会创造自主、竞争、独立、开放的意识,为民主化政治创造条件,先摆脱经济依附和精神依附。

经济改革形成多个利益主体、利益集团相互制约的条件。进一步形成政治竞争的条件。 E、我们虽然不进行经济政治性分权,但可以不断地改进。比如人大权利可以不断强大。 F、多政党的前提: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在发展中国家很难执行。多政党会存在多数人暴力,多数人民族欺负少数民族

(6)西方人提出的,中国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第十一讲) A、越是不发达的地方,非正式制度(习俗)对人们的约束越强。

B、我们重视其正式制度的改革、创新,我们对非正式制度的改革创新还不够。正式制度的变革很快,并且具有可移植性。

C、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不协调地方:

市场经济中的平等自由人权的观念与等级制度的冲突。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商业道德的缺乏:利与义、利与德 个体的独立性与依赖性:失败时反社会,反政府倾向 对平等的传统的理解与正常收入差距的扩大的混淆 对资本的传统理解和人们积累资本愿望

中国的人际关系和人情关系(乡村中人际关系:熟人关系(不讲原则)和陌生人关系(原则当头)),因此人们通过一切可能办法,将陌生人关系转变成熟人关系,将助长不正之风。领导者的熟人关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导致规则面前的不公平。市场交易中的熟人关系 中国对人情关系的改革:属地审判原则到异地审判原则;

第三章:将蛋糕分好。

十、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第十二讲) 1、现在有哪些分配问题

A、可以从统计材料中看出的问题:

两个比重偏低:劳动者收入占国民收入偏低,个人和家庭收入占国民收入偏低,并向下走。 城乡差距扩大:不包涵保障性隐形收入,已经达到1:3.3 东中西部差距扩大:

城市内部,乡村内部也呈现扩大趋势:

部门之间收入差距扩大: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高达1:8~1:10 2、传统体制下的收入分配:

A、不是平均主义,工人、农民、干部之间并不是平均主义分配原则

B、带有浓厚的身份制和等级制色彩:按职业特点进行了划分,比如种植业和养殖业叫农民 非农业产业体力劳动者叫工人,除当兵和其他两类之外叫干部(大学毕业生)。 这种分工的基础上很多东西与这种身份相联系:

比如农民实现工分制:不享受商品粮,没有福利型分房,没有实质性社会保障,只是通过土地来保障,享受国家的公共产品较少。这种分配使简单的劳动分工变成了特殊身份

工人实行八级工资制:低价购买商品粮,国家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水电房租等非常低,公费医疗,子女就业国家统一安排;

干部实行级别制:大学毕业23级,副排级待遇;干部向行政级别上靠拢 C、不同的身份与制度安排相联系(第十三讲) 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工上没有差别,但从分配制度上有身份的差别。身份制包涵着等级制在里面

D、传统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行政系统组织起来的系统,按照等级原则组织起来的。显著性的级别,扩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使得不同行政系统上有了行政性等级差别,比如处级单位,科级单位,股级,四分之一科级,行政级别对应地位和权利,以及获得的报酬和收入。 E、地区也有等级差别: 北京:享受特供

上海:八类地区,工资高

3、我们对传统分配体制的问题认识不足,导致的问题

A、民工:城市工人比农民工获得工资高出一倍,还不包括社会福利。 并不是市场因素,而是身份制在作怪。农民工不享受市民待遇, B、打破我们的身份制和等级制要比平均主义要困难得多

C、产业性的歧视:学农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没有多少在研究农业第一线 4、收入分配的标准和方式(第十四讲)

A、中国的脑体倒挂问题:其实有问题。不能划定体力劳动者一定是低收入。根植于等级制度,导致收入分配标准的扭曲。

B、收入分配或产品分配是生产条件分配的结果: 生产条件是指:包涵生产的客观条件(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生产主观条件(劳动力资源) 生产条件的分配:、

生产条件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谁拥有这个生产条件就可以以生产条件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分配)(劳动力的生产条件的归属问题,奴隶不拥有劳动力这一生产条件,工人拥有了人生自由,才有了劳动力的支配权)、

C、生产条件借助于什么样的方式在不同生产领域进行分配。(市场方式:市场化的收入分配方式与生产条件不能够脱离。收入分配方式根据生产条件的多少来判断) 与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均衡关系有联系,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要求资本在各部门之间进行均衡分配)

前提是资本能够在市场上充分流动为前提:以前种植业和养殖业必须固定,不能流动。劳动者不能自由支配劳动力的条件。

D、我们的生产条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视 (1)、客观生产条件的分配:

公有制:国企高管不应该高薪。生产条件带来的收益有生产条件的所有者进行分享; 非公有制(私有制):依靠所有权进行分配;

劳动者的劳动力条件: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或是非个人所有(公有制+劳动力个人所有=按劳分配:因为旧分工的条件下:劳动者劳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劳动的差别还原为收入的差别,

进而变为人们收入水平高低的差别。积极意义上是一种劳动的鼓励,消极意义上是一种饥饿纪律);

十一、收入分配过程(第十五讲) 1、收入分配的分类

A. 非市场机制下:分为初次分配过程和再分配过程

B. 市场经济条件下:分为微观的收入分配过程和收入分配的调节过程。(微观的收入分配

过程与宏观的收入分配过程发生分立) C. 微观的收入分配过程借助于市场机制来进行收入分配。都建立在市场的等价交换的基础

上的。不叫做初次分配过程,而叫做微观的收入分配过程,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 D. 由于存在一些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不能通过市场来进行,市场也存在失灵会导致收入分

配的扭曲,因此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行收入分配的调解过程。 2、微观的收入分配过程:

A、借助于市场机制来实现的。

B、西方经济学的理解:每个生产要素的拥有者,将其所拥有的要素给企业,企业根据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来支付要素价格。 (即按照生产条件来分配)(原则是等价交换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 C、事实上企业不仅仅使要素的组合,企业总体劳动获得收入的过程。 (1)、非公有制企业的分配:劳动性收入:支付劳动力的价格,剩下的归物质资料的所有者所有。 (2)、公有制企业的分配:劳动性收入:支付劳动力的价格, (3)、但是由于在公有制企业中没有客观要素所有者和主要要素所有者要素的分立。如何进行分配,没有了物质资料的所有者,由代理者代替。我们的劳动者仅仅是劳动者,仅仅获得劳动力价值,代理者一旦独立化,劳动者获得劳动收入的价值化,使得按劳分配难以实现,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的比例下降。 (4)、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剩余劳动价值仍然归劳动者所有(现实中给了高管的工资等);

这种共同的占有必须以给劳动者带来财产性收入为条件。

3、采用宏观调节的原因(第十六讲) (1)、从市场存在失灵角度来看: 主要体现在它的外部性。(比如化工厂的污染) (2)、产业化(市场化):很多行业在中国无法进行市场化。比如中国教育医疗等无法进行产业化。

社会需要建立保障基金。解决常规性风险,非常规性风险,为社会做出特殊贡献的群体。建立收入和生活保障的来源。 (2)从效率的角度来看: 社会成本=内部成本+外部成本 社会收益=内部收益+外部收益

因此社会成本与企业内部成本不一致,偏离了效率角度,因此偏离了最优配置。 因此使用宏观的调节,使得偏离最优配置达到最小值。

4、政府通过什么方式调节着分配过程。 收入过程:

支出过程: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支付;转移性支付; 公共产品:

政府投资的选择: 社会保障

5、政府取得收入的过程和支出过程按照什么样的标准 A、着眼于社会范围内的公平分配。 B、不仅仅遵循劳动标准和所有权标准。

C、将通过上述原因引起的收入的差别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D、同事要把效率和公平统一起来。

(1)什么叫公平,它和效率有什么关系?

微观仅仅讲求效率,宏观仅仅讲求公平。这是不对的。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认为是公平的。

6、我们出现分配问题的原因

我们从传统分配问题到现阶段分配过程的转变而导致的

A、我们改革中还未做到,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不清楚的 B、变革过程中两项并存带来的问题。

十二、收入分配的公平和效率问题已经我们政策的选择(第十七讲) 1、 公平: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用基尼系数来衡量

A、 基尼系数:收入所占比重,人口所占比重,

B、 奥肯:《公平与效率的交集》公平与效率是矛盾的。

但是他的公平带有平均主义的意味。绝对的公平就是绝对的平均主义

2、 公平的理解多种多样

(1)包涵:前提的公平,过程的公平,结果的公平,机会的公平。

(2)社会可接受的公平的客观标准:公平是历史的范畴:反映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

(3)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公平作为历史的产物,包涵历史的规定性。 A、资产阶级公平:消灭阶级特权;权力的平等;机会均等(延伸到社会、政治等其他领域);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B、资产阶级公平的问题:无产阶级不接受

C、无产阶级公平:消灭阶级差别(生产资料占有的差别),向占有上的平等方向走(一个阶级不能凭借资料所有权占有另外一个阶级的劳动)

D:无产阶级:提出公有制,代表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E:公有制条件下的收入分配: 共产主义: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社会主义:不能按需分配(因为旧分工的存在),以统一尺度(劳动)来分配个人消费品;

(4)公平带给我们的启示:

A、公平不代表没有差别,不能以差别的大小来区分是否公平。(依然存在劳动差别带来收入差别),应该以引起收入差距的原因为标准。由劳动差别引起的收入差别是公平,有劳动以外的差别引起的收入差别是不公平的;现实中存在着劳动差别引起的还存在占有差别引起的收入差别。

B、A的前提必须是劳动性收入全部用于消费才能够成立;

如果有储蓄,储蓄带来的收入是公平性收入(利息不是按劳分配的报酬,也不是不劳而获);储蓄被看作劳动的积累,劳动积累的差别带来的收入的差别,看作是公平的。 3、 微观的收入分配过程和宏观收入调节过程都给我们带来了收入差距过大 (1) 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带来收入差距的原因:

A、 客观生产条件与主观条件的市场化分离:

生产资料采取资本的市场进行配置,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的方式采取市场来配置。

公有资本在资本市场进行配置带来的收入,有谁来控制和占有?

由不同层次的代理者来控制的。这样会带来一个问题,收入会被代理者控制和支配。

劳动者,劳动力商品化

B、 经济性分离:市场化过程中使其失去了参与分配的条件(比如失地农民,农民

的土地由集体所有制被征用改为了国家所有制,国家卖地给了个人使用权,但是国家并没有给农民足够的补偿。农民在这份土地上获得收入的资本)(改革中的下岗分流)。

这两种分离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分配失衡想结合,引起了生产条件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的过度的非均衡。 带来的影响

A、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非均衡 B、 不同部门之间分配的非均衡 需要达到的目标:

A、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B、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收入:需要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为前提。但是存在自然的人为的和制度性的障碍。

C、城乡收入差别的原因:生产条件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和城乡之间流动性差异。 土地的有限性(不能任意增加土地);土地资本(投资的对象是土地,土地边际收益递减);

人均土地增加条件:科技进步;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 土地投资收益低,没有向农村投资 人力资本差异扩大

生产条件在不同部门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是不公平的。显然与公平相违背,甚至于效率相违背。因为效率需要不同资源在社会上自由分配。

D、很多地方不是等价交换: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交换的价格取决于:交换双方权利的既定以及这种权利的制度安排;社会成员背后社会力量的强弱有关系

第二十一讲:

微观的收入分配过程中也有公平的问题,并不是公平只存在于收入的调节过程中。

二、收入调节过程中也有一些因素存在收入调节的逆向调节 1、政府取得收入和支出的过程存在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 A、取得收入过程按照统一的原则,即税制要统一。 (1)、然而现实中税制的不统一:

表现在内外所得税的不统一;城乡税制不统一(农民没有起征点问题) (2)、国民待遇的差异:公共产品,社会保障的差异。

四保四不保,一联系。保城镇不保农村,保就业不保失业,保固定不保流动,保障的水平与所在单位相联系。 (3)、预算执行过程中,权力过于集中,不够透明,公共资源公共支出被滥用,流向不该流向的部门。 (4)、收入分配秩序不够规范。 五色致富:红色致富(权力),黑色致富(黑社会),白色致富(贩毒),蓝色致富(海洋走私),灰色致富(灰色性收入) 2、微观领域收入分配调节的政策 (1)、收入分配的调节与生条件的调节相结合起来, 因为微观领域收入分配由生产条件所决定。

避免经济性分离,避免乱征乱用,给失去土地农民合理补偿,给其合理性出入。 (2)、国民待遇原则: (3)、反垄断:自然经济的垄断不是反垄断的对象,制度性安排的垄断是反垄断的对象,不仅影响了公平也影响了效率。因为生产条件自由分配,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收入,等量资本获得等量报酬,这也是效率的要求。 (4)、打破身份制和等级制 (5)、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增加对其人力资本的投资 (6)、规范政府的调节过程,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税收过程中要考虑效率与公平问题。纳税过重,高收入者不再增加收入;转移过多,导致低收入者对再收入的依赖,导致低收入者不努力了。 (7)、避免权利对再分配的控制和再分配的流失

(第四章)国民储蓄投资(实业投资,而不是金融投资)与金融

第二十三讲

一、三者的关系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储蓄者不再是投资者(实业投资)。金融过程将储蓄者和投资者相联系起来。三者之间又相互作用。 2、三者的关系影响宏观经济的状态

二、国民经济的储蓄结构与投资结构和金融结构的关系

1、储蓄结构:指储蓄的主体结构(国内归结为三个主体:家庭个人;企业;政府的储蓄) (1)、国民净储蓄:三个主体结构储蓄构成国民净储蓄 (2)、国民总储蓄:国民净储蓄+折旧

2、国民储蓄形式结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存款;国债;股票等)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储蓄形式结构的需求与供给相一致。

3、储蓄的主体结构与形式结构的关系:

三个主体对储蓄形式结构的选择也是有差异的。意味着金融地位的重大差异,比如在政府为主导的储蓄形式中,政府选择多样化不多,金融需求低,家庭为主体时,金融地位就重要的多。

4、投资结构:

A、投资的主体结构: 政府投资 B、投资的部门结构:

C、投资主体和投资部门之间的关系:投资主体会影响投资部门,比如政府投资于外部性较强的部门。而个人只考察内在收益较强的部门,而政府可以将内在收益和外在收益结合起来进行投资部门的选择。

5、国民收入结构的改变:传统体制下政府储蓄为主,变为大部分控制在非政府部门手中。 A、传统体制下:政府通过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一部分用于社会消费基金(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一部分用于社会积累基金(用于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投资),因此国民收入的储蓄过程和投资过程是一个过程。是同时决定的。 B、

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不一定相等,原因: 财政可以先支后收,强制性公贷;

人们会将货币存在家中,但是物质不会闲置,银行创造多了将货币膨胀,少了货币收缩。 人们的消费计划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因为金融支持可能得不到。

C、国民收入的储蓄结构与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有关。因为储蓄结构由三部分构成,但是三部分的储蓄倾向是不同的。

D、国民收入的分配可以影响储蓄率和投资率 (1)初次分配:

在不同要素之间的分配,在劳动要素进行分配和非劳动要素之间划分比率高低。因为劳动要素分配(工资),非劳动要素(利润)。

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因为不同部门的储蓄倾向也是不一样的。 (2)再分配:

政府转移收入的过程中,部门之间收入的转移 E、储蓄的多样化影响投资的改变

投资主体的改变:之前是政府投资,因为抑制非公有制经济,政府掌握着可投资的资源,政府作为可投资的唯一主体。现在投资的主体多元化了。 因此现在金融决定了储蓄流到了哪些投资者手中。刚刚进行金融改革时,无法打破各地区各

部门之间的障碍,使得投资短平快,使得投资重构化,重复建设情况很多。 三、国民储蓄的决定因素,特别是家庭储蓄的行为对国民储蓄的决定的关系

1、储蓄=收入-消费,之前都是考虑收入对储蓄的影响,而消费应当也对储蓄有很重要的影响。

A、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消费并非完全个人和家庭的行为。因为劳动力的再生产,要符合社会生产的需要。

B、平均消费范围:一方面由社会所决定,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规律性。 因为消费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主导消费品的变动上。不同时期的主导消费品不一样。主导消费品:百元产品(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千元阶段(家电:电视,电冰箱)?万元消费阶段(电脑,移动通讯)?十万阶段(2003年SARS流行:买汽车)?百万阶段(房子)

两个阶段过渡时期,储蓄会增加,储蓄行为具有阶段性,收入增加不会立刻引起消费行为的增加。

美国要求别的国家买它的国债,美国用美元作为世界货币,这样来缓解其储蓄率降低的风险。 然而中国储蓄率也在下降。

2、中国经历了储蓄缺口向储蓄过剩的转变 A、储蓄缺口:强制储蓄

B、强制储蓄:利用非市场手段造成国民储蓄的行为。 (1)、最初利用相对价格,非货币手段,

工农业剪刀差:农业品低于价值水平,城市进行票证,降低消费。(非市场手段,部门之间的转移)市场化改革中废止了这种手段。 (2)、向绝对价格,货币手段与非货币手段并用的发展。 强制性公债:强制性购买,并且政府可以少还,也可以不还。

可以通过非通货膨胀的手段来解决强制储蓄问题,M=PW/V 非通货膨胀不变即P不变,假设流通速度V不变,因此货币化程度W提高,可以解决M提高问题。 (3)、改变V的方式:

a、发行流通纪念币:可以提高货币化程度,纪念币不参与流通。

b、市场化过程中,原来不通过货币的媒介进行交换,现在转变为货币媒介进行交换,这样国家就可以通过货币控制这一资源,因此中国货币化程度不断增高。

c、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边际产品原来为0,转移到新的领域,使其边际产品不为0。 城市剩余劳动力:上山下乡,使其边际产品不为0 了。(被称为储蓄的现实化) (4)、货币税或者通货膨胀税

向货币持有者征税。税基:持有的货币量。税率:通货膨胀率

税基和税率有关系: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导致持有货币量减少。意味着税基下降。 因此存在最大货币税(最优货币税)。

同一货币税:有两种选择,一个是低通货膨胀率,另一个是高通货膨胀率。 (5)、中国货币税的问题

中国货币税,通货膨胀率增加,货币税增加。但是中国正常的税收却较少。总得税收可能不变,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因为国民税收:以名义货币收入征收的,即可变价格征收的。通货膨胀增加,使得实际的正常征税减少。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持续下降了,一直持续到1994年,政府实际可支配的份额越来越少,因此中国进行了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 (6)、1994年政府税收改革后,政府控制收入过快增长了。使得居民(劳动)收入下降太快,因此应当减税。让其稍微大于1,不要大的太多。再伴随强制性储蓄,中国内需启动会

越来越难,储蓄率越来越高。 (7)、中国现在的强制性储蓄还是存在,中国储蓄率过剩。

a、强制性储蓄形式改变了,通过价格、税收等方面的配合来实现的。使消费者推迟消费。 家电等:消费税,重置税。

汽车交易税:实际上是一种强制储蓄。

高房价:政府拍卖土地,推迟消费到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让你等。 b、部分社会成员没有社会保障,必须储蓄来实现个人保障。 (8)、中国储蓄过剩带来的问题

社会保障不足。所以储蓄率不会降下来。

解决办法:不是要老百姓降低储蓄率。而是逐步减少强制性储蓄,健全社会保障。

经济学寓言:美国老太太借别人的买房,中国老太太储蓄买房。没道理。因为有愚太太才有智太太,都是贷款买房,会贷不到款。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解决后顾之忧,就可以降低保障。

强制储蓄积累的资源:可以运用到改善民生,建立保障,增加人们消费支出,解除人们后顾之忧。

第三十一讲

3、储蓄到融资到投资的三个过程

S?间接金融资产?中介?直接金融资产?I S?直接金融资产?I S?Self-finance?I

A、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哪一个更重要一些。理论界有分歧

(1) 储蓄决定论:储蓄是投资之源,储蓄决定投资的行为和规模(发展经济学的刘

易斯、

(2) 投资决定论:投资带动国民收入增加,同时带动价格的上升,因此投资带动收

入,进而带动储蓄的增加。(凯恩斯理论) a、 传统宏观经济学不研究金融问题:因为假定储蓄可以自然而然的流入到相同

收益率的部门中去。

b、 但是凯恩斯政策有个前提:通货膨胀率与S/K是无关的。其实通货膨胀率与

S/K之间是相关系的,比如中国通货膨胀率高的时候曾经出现抢购,S/K会降低。

第三十三讲和第三十四讲

(3) 金融决定论

a、 中国的投资应当用于储蓄消费下一阶段应用的方向上。

b、 中国这一阶段为何有如此多的不良资产,说明金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金融没有转移到储蓄规定的发展方向上去。

c、 金融和其他领域一样,没有远见,短视,到处投机,短平快。因此国家角度,

应当培养有远见、预见性的金融人才。

d、 储蓄没有自然而然的导向相同投资收益率的方向中去,储蓄发展的规定的发

展方向上去。

这正是宏观金融的假设,然而这正是我们国家最大的难题。金融将储蓄投向未来主导消费品的假设上。

e、 如何才能有远见:企业家需要远见,国家制定者需要远见

B、 金融用三种方式将储蓄和投资联系起来,因此金融要对投资和储蓄两者的需要都要满

足。 (1)、我们金融改革的目标:建立简介金融为主的金融体系,不完全正确;因为间接金融资产的收益性和流动性不能同时兼顾。这样就会造成对储蓄行为的限制。 (2)、间接金融:银行的好处: a、银行可以产生金融规模经济,还可以进行期限的转变。(短期存款可以变成长期贷款) b、不需要等待储蓄的转移,没有存款银行也可以贷款。货币的扩张,生产的创造不取决与个人的行为。因为我们将钱放在家中,但钱所代表的资源被银行控制。 (3)、银行的缺陷:

a、会造成投资的短平化,因为银行的贷款一般期限比较短。 b、直接金融的资产可以克服这种缺陷。 (4)、直接金融的好处

a、直接金融的存在限制了银行作为万能控制者。 b、直接金融可以给企业长期投资。 c、可以兼顾流动性和收益性。 (5)、我国直接金融的缺陷

a、我国上市公司带有明显的圈钱色彩。 b、股市变形了 (6)、中国融资的问题

a、中国农村提供的存款占1/2,但是得到的贷款只占1/10 b、中小企业融资难

尤纳斯:解决了这个问题,创立了穷人银行。

挑战了金融领域额的教条:富人的信用要高于穷人。 (7)、中国农村面临问题的原因

a、农村不是企业,不能搞企业型发展;要异制性解决它,与农村情况相适应的金融组织去服务。

b、不需要城市化金融企业,城市化金融方式强加给企业。 c、放宽农村的金融管制。 (8)、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多样化金融支持。

C、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弊端(银行业不允许经营证券、保险;保险不允许经营银行,

证券) (1)、导致市场的分割,市场资金流动的限制。 (2)、中国为何进行分业经营 a、 中国综合监管能力不足

b、 中国银行业独大,证券业基础薄弱,银行业会阻碍证券业发展。 第三十七讲

四、利率协调投资于储蓄的关系 1、利息率:

A、解释的四大流派:实际利率;流动性偏好利率;借贷资金利率;借贷资本利率 B、还有均衡利率 IS-LM均衡。

(很多人在中国不惜修改数据来解释这种模型) C、实际利率:

S=S(r)储蓄与Y有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hf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