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详解05-11

更新时间:2024-05-02 15: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讲解

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从高度发达的媒体文化可以把我们“娱乐死”(2005年《波兹曼的诅咒》)到对关中农民勤劳朴素积极乐观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赞美(2006《麦天》);从对无限美好的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恋以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无限惋惜(2007《一幅烟雨牛鹭图》)到对中国农村洋溢着的朴素的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2008《侯银匠》),着重反映当前社会生活,探索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信仰、法制、人性等问题,对“原始”“原生态”的呐喊,对“生命之泉”“绿洲”的企盼(2009《上善若水》),,“寻根”大体有两种意思:其一,指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其二,指中华民族延续至今而又可能断裂的生命根基,探寻生命的基本所在(2010《溜索》阿成)??

2006年高考

五、(22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恰如于。列那尔所说,“蹄子插在土中,凝视着双角倒影,忘掉了自身”。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竞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荫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以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面对那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T台秀(时装表演):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21世纪,风雨

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惟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惟一财富?那个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我忘情地凝神,凝视,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那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

注: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文本解读:诗意画面的描绘中体现着作家对文明、文化的深沉思考。从本文中更多体会到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种种无奈与感伤,由此想起汪曾祺《胡同文化》中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胡同文化无可奈何的没落,郁达夫《故都的秋》中那种旧时代独有的轻闲与落寞随着时代的变迁再难寻迹,心中不免又多了几许叹惋与感伤。想起戴望舒笔下的雨巷似乎也只有在老照片的旧色中去怀想了。

《一幅烟雨牛鹭图》里寻找到了一个闲适、悠然自得的世外田园,像一首失落在岁月长河中的小令,泛着温馨的记忆。

汤世杰对云南,尤其是对滇西北民族历史文化的观察、感受和研究,他的思辨,他的追问,在散文里都可以得到舒卷自如的挥洒空间。他用性灵的文字抒写个人的心情,叙写自己的亲人、童年和故乡。在对故乡梦幻似的回忆与描绘中,故乡真实的概念性的轮廓隐去了,代之以朦胧的山水写意似的晕染,在那些饱蘸情感的诗句里,你仍可以清晰地把握到他思想与情感的脉搏。

一、结构清晰

汤世杰的《一幅烟雨牛鹭图》,用饱蘸深情的笔墨描绘出富有诗意的画面,体现着作家对文明、文化的深沉思考。全文用散文的笔触抒写性灵,但文章结构却形散神聚。

文章共四段:第一段承题目而来,采用全景式的描绘,用比喻、拟人、白描等艺术手法具体描写烟雨中的老牛形神特点。

第二段,由远及近,截取烟雨图中的一个片断——“烟雨牛鹭图”,动静结合,描写白鹭飞来在老牛身上翻飞嬉戏的场景,一动一静,相衬成趣。

第三段,展开大胆的想象与联想,揣想了从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角度,来体味这幅图丰富蕴藉的内涵。

第四段,是全文最值得品味的部分。在这里,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宕开一笔,通过想像那个并未收入画面的 “农人。??他才是这个场景真正的主角”,深入挖掘,由此揭示出“老牛木犁”的象征意义:“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进而以此为情感的触发点,对这种古老农耕文明逐渐走向没落终将消失的现状,表达了包括“我”在内的“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失落、惋惜以及对它“永远的牵挂”。

综观全篇,文思流畅清新,表现出一种醇厚而迷茫的情感,平易中自有动人的力量。文中“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一句,点明主旨,明确地告诉了

读者——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

二、修辞手法及想象、联想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增加文字的感染力。以第二段为例。

如文中“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句巧用比喻,除了将白鹭的生物特性形象展现之外,更增添了文字的诗意,白鹭是中国古典诗画里的传统意象,选择白鹭作为一笔灵动的亮色,与古老农耕文明的文化象征——老牛一起,巧妙地融合,带领读者瞬间就穿越了时空隧道,遁入迷离、蒙胧的远古梦境。

如“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将白鹭比喻成“几页湿透的情书”,新颖别致,让人耳目一新。“情书”二字已能让人感受到白鹭与老牛组合之间的关系之密切,情感之深醇,“湿透的”则更让人体会到一种真真实实的质感,与题目中“烟雨”二字暗合。原来这种情感不光可以用心去体会,还可以其他的感官去碰触的。

如“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好似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其中“临时风向标”、“淑女优雅的碎步”、“ 一条宽敞的步行街”等一系列拟人与比喻的手法,将烟雨中神闲气定、悠闲自得的白鹭描绘的活灵活现,更写出了这种农耕文明中难得的一种闲适心态。

三、特殊意象的解读

农人在这里是实像,也是虚像,或者更是一种文化的意象。现代文明源头所在的农耕文明的伟大与博深,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文化的根,不论时代发展到任何一种形态,都无法抛却的生命的根基。“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与之总有一种血乳交融的情感。人总有一种寻根的情感冲动,体现在文化上,又有众多寻根的文化形态,相对处在生命本原状态下的古人,我们今人又何尝不是在穿越时空出行的游子?叶落要归根,文化上要寻根,生命路途的孜孜跋涉中自我认同同样也会有回溯本原,归根母体的冲动。

14.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 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略)。 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举例略)

分析:本题考点是“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鉴赏表达技巧应注意的问题:①坚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谋篇布局等,都属于作品形式方面的要素,它们都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一定要结合着分析所表达的内容,而不能就技巧谈技巧。②要同品味语言相结合。在作品中,技巧都是凭借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技巧要同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相结合。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举例略)答题时要注意答出所用手法,答出如何用这种手法,答出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答案为: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略)

解析:每段景物描写特点各1分,修辞手法1分,举例说明1分,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是“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

易错点:一要答出所用手法,二要答出如何用这种手法,三要答出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鉴赏表达技巧应注意的问题:①坚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谋篇布局等,都属于作品形式方面的要素,它们都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一定要结合着分析所表达的内容,而不能就技巧谈技巧。②要同品味语言相结合。在作品中,技巧都是凭借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技巧要同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相结合。

15.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②结构上: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解析:第一个作用3分,第二个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是“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

易错点:考生对“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往往理解不透。

备考指导: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要靠材料来证实或表述的。因此,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是评价思想内容的一个重点。从试题来看,有要求说明文中的材料表达 什么观点的,有要求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的,也有要求概括材料本身的要点的。

16.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眷念古老的农耕文明;②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解析;每一种态度3分。(意思对即可)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 易错点:考生不会分点说明,回答层次不清。

备考指导: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①要整体把握文意全文的倾向。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前题。②要准确理解语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17.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

②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 ③抒发作者迷茫的情思。

解析:共3点,每个方面2分。(意思对即可)考点是“归纳与概括”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易错点:不能着眼全文,思考问题比较片面。

备考指导:分析“用意”要注意下列三点: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②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③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解“以偏概全”,也不能“拔高”。

2007年高考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22分)

麦 天 雷抒雁

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和着端午节的临近,路上走亲戚的人也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要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了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饭时,女儿又随娘入厨,像先前末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女去看娘,男人守在家畦麦收前的杂事。搭镰前最后一集是“畦农会”,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凄凑热闹,急锣紧鼓要唱《喜开镰》。树荫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费镰费胳膊,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上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蚂蚁般从西往东赶,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向西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们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丁麦田,就如机船下丁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敞发着湿润的草香。收麦的时问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此刻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把哗哗装满麦粒的粮袋运回家就是。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妻子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目,又变丁花样,割一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酸汤一并倒丁进去,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丁,落汗下火。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

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子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腾朦,渐渐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然,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

“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来娘看女丁。

文本简单解读:选文《麦天》刊于2006年7月的上海《文汇报》,作者雷抒雁,陕西人。当代诗人、作家。先后出版诗集《小草在歌唱》等十多部和散文集《悬肠草》等六部。曾多次获得文学创作奖,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表。节选后的《麦天》约1200字,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洋溢着一种丰收劳作的喜悦和亲人家庭的和乐,语言鲜活生动。所设题目,较去年切入角度小巧,设问清晰。试题更突出了对文学作品语言、结构的分析和欣赏。比较清楚地体现了新课程对文学作

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

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①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②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解析:作用题,但角度单一,难度较小。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在答题是注意不要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面。 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参考答案:①“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②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③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④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解析:鉴赏人物形象题。这一题型也是平时训练重点,只需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内

容概括形象的特点即可。

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参考答案:深刻意蕴:

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①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②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③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④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解析: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①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④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2011高考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这是你的战争!”

宗 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递手帕细节描写1)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

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递手帕细节描写2)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递手帕细节描写3)又递给另一个,(递手帕细节描写4)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表明年级)你是四年级?”“(逃避责任)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尖锐、一波三折)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 tán 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表明年级)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主动请缨)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 “可是你并不

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含蓄、富有诗意)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回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 题目分析:

其实是在问原因,问写师生问答的原因,属于“抓”题,局部找。题干中已经提示此题答题区间在第三节师生问答的上下文。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考虑。

答题思路:

找到提问句以后,看上文,上文是交代了征调事件,很明显孟先生的回答是在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见粉体字)。再看下文,下文写了不同学生对于此事的不同反应,那么这段对话是在为后文作铺垫。

标准答案:

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

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

1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

题目分析:

依旧是“抓”题,局部找,找到手帕的细节描写,分条概括。 答题思路:

找到手帕的细节描写(见橙体字)。描写1表现了孟弗之的嘉许和关爱。“关爱”这点不难,有些考生会丢掉“嘉许”这一点,要注意描写1写到“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这是对“嘉许”这个得分点的暗示。描写2和3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描写1-4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标准答案:

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 2、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

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点拨:

凡是考小说的动作描写,要学会“分解动作”,然后再“组合动作”。即先把动作拆开,看看每一个动作体现的小点,然后再纵观整套动作,给出一个大点。

13、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题目分析:

这是“夸”题,题干中已经提示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要扣住这一点夸,拿两段文字作对比。另外要从内容方面夸。最后注意答题格式一定要分成两方面:学生形象、对话情境。

答题思路:

先到文章中找出对于这两处对话场景的描写(最后两段)。两段中绿体字表明了两位学生的身份:同是高才生,蒋姓学生四年级,澹台玮三年级。蓝体字表明了二者对于征调的态度:蒋姓学生逃避责任,澹台玮主动请缨。另外,两处场景描写尤其是紫体字体现的区别:蒋姓学生与孟弗之的对话尖锐,一波三折;澹台玮所在的对话场景含蓄有诗意。

标准答案:

1、学生形象:同是高才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三年级的澹台玮依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

2、对话情境:前者先平和交流而后尖锐冲突,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后者对话含蓄内敛,互通衷曲,蕴含诗意。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题目分析:

仍旧是“夸”题,夸叙写自然景物的好处。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象征人物性格三方面考虑。答案分成深刻寓意和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两方面来答。

答题思路:

找到所有有关自然景物的描写(见背景为黄色的字体)。开头交代下雪,明显是在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之后提到的腊梅林,是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第二问问对表现

人物的作用,显然象征品格这一点要展开来答。注意腊梅林的变化:雪白——雪消了大半——人梅相映。每一个变化都是一个得分点:雪白:暗喻孟弗之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雪消了大半:暗示澹台玮和萧子蔚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人梅相映:表现澹台玮隐喻坚贞人格。

标准答案:

深刻寓意:1、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2、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表现人物:1、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2、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3、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h1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