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市食用菌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2023-10-02 23: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邵武市食用菌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邵武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市食用菌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积极推广以大球盖菇、竹荪、蘑菇、姬松茸等草腐类生态食用菌的规模化生产、加工,有效的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2010年我市生产各类食用菌2494万袋和600.42万㎡,产菇1.6182万吨,产值1.5亿元。其中十二大主要菇类:香菇1000万袋,竹荪8000亩,大球盖菇1000亩,银耳500万袋,金针菇300万袋,猪肚菇300万袋,凤尾菇、茶新菇、毛木耳、杏鲍菇等500万袋,蘑菇0.1万m2,姬松茸2万m2,占全市食用菌生产的90%。

初步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特色食用菌生产基地,如水北三都七公里的银耳、城郊紫金窠、付家墩的金针菇,下沙屯上、胡书的姬松茸,吴家塘庄坛和沿山周原的香菇以及邵东、邵中各乡镇大面积的竹荪、大球盖菇等等。

高新食用菌生产技术大量推广,生产综合能力不断增强,产品质量日益提高。近几年来引进推广大批食用菌优良品种,竹荪发酵料高产栽培新技术,玖芭芭食用菌增产旺,工厂化生产食用菌技术等得到了较大的推广,食用菌产品质量和产销效益均有较大的提高。 二、食用菌产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一)食用菌生产规模小。食用菌以农户自然生产为主,规模小。全市年生产规模10万袋以上不足10户,年生产规模20亩的也只有5户。

(二)产品质量不稳定。食用菌产业抵御不良气候和市场波动的风险能力较弱,造成食用菌产品质量不稳定,菇农经济效益起伏大,影响农户发展菌业的积极性。

(三)工厂化生产少,缺乏食用菌专业市场。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不受气候因素制,可以周年生产。目前只有一家,食用菌产品加工比较简单,产品附加值不高,而食用菌产品流通多依赖外地流动客商转手贸易,没有专业交易市场。

(四)食用菌专业技术力量不足。食用菌技术力量分散,对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缺乏系统研究,自主开发的新品种、新技术分量不够重,工作经费不足,整个食用菌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区域布局 (一)指导思想

2011-2015年是我市融入海西建设,实现农业经济新跨跃、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着眼农业优势生产资源的开发应用,推进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丰富本市“菜篮子”供应,推进从业菇农增收。注重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充分利用食用菌生产短、平、快优势,加快食用菌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二)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

1.加强基地建设,提高生产水平,丰富城镇居民“菜篮子”供应。

2.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积极扩大提高发展山区特色商品性食用菌生产,实施“区域布局、适地种植、形成规模特色、发展优质生态型食用菌、巩固拓展销售市场、实行鲜销加工并举、稳步增加菇农收入”战略,成为闽北地区食用菌生产大县。

3.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高产、高效实用食用菌栽培技术与良种,积极推广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实现优质稳产规模应用的科技兴菇战略。

4.大力提升食用菌流通能力,培育壮大食用菌龙头企业和生产合作组织,规范完善食用菌社会化服务,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服务与产业的延伸。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以草腐类生态食用菌生产和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为主,总产值将达到8亿元。竹荪种植面积将突破3万亩,工厂化生产食用菌达15家,食用菌生产企业(公司)达20家,专业合作社达20家,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食用菌专业批发市场一个,注册食用菌商标20个以

上,知名品牌达30%。

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10000余人,起到调节市场,带动辐射周边县市发展,实现山区特色优势商品性食用菌区域化、规模化,形成各类干、鲜食用菌优势产业带,成为闽北地区有特色、有优势的食用菌主产大县。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内外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分级包装水平和比例有较大的提高。 (四)区域布局

建立和巩固稳定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的食用菌科技示范片,城镇近郊和食用菌规模种植乡镇分别建立面积1000亩的标准化生态型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在食品工业园区建立15家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和一个食用菌精深加工中心,发展特色优势食用菌。 四、建设重点

为确保上述发展目标的顺利完成,促进山区特色优势食用菌区域性化、规模化发展,把我市建设成为闽北地区食用菌生产大县,在未来五年内重点做好“四个建设”和“食用菌产业提升工程”。

(一)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是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使周围农民有样可学,有现场可参观,起到积极辐射和示范作用。重点抓好草腐类生态食用菌生产的科技示范片、点、户建设,树典型、立样板,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加快草腐类生态食用菌新成果、新技术转化和推广。 规划期内重点建设5个1000亩食用菌标准化生态型科技示范基地,5个专业示范村,1000户专业种植大户。

(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建设

工厂化栽培食用菌是近几年逐步形成的新兴产业,是现代农业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有机结合的农业工业化模式。它的出现,使食用菌产业从无序栽培进入有序发展;从小农经营为主发展为现代产业化、集约化生产。且在工厂化栽培生产过程中,从原料加工至栽培全过程都是按照无公害标准化操作规程生产,产品品质有保障,竞争力强,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随着国内外市场对食品质量安全、外观包装以及常年供应的稳定性等方面要求越来越苛刻,传统方式生产出来的食用菌因在药残、产品质量稳定性、产品外观整齐性以及包装技巧等方面原因逐渐被市场淘汰。而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可以调节上市时间,稳定上市数量,满足客户的均衡需求,所以无论从鲜菇上市销量到固定客源再到销售价格都不愧是一种理想的栽培方式,对提高食用菌集约化经营效益,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对抢占市场份额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品种也日趋丰富,由当初单一的金针菇生产,发展到杏鲍菇、秀珍菇、滑菇、海鲜菇、鸡腿菇、凤尾菇等十几个品种,生产潜力大、可大规模持续发展! 在规划期内,投资4.5亿元重点培育建设15家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企业,占地450亩。建设成集食用菌菌种生产,鲜菇栽培,菇产检测、产品包装销售一体化的现代食用菌生产群体。 (三)食用菌产业提升工程(食用菌精深加工中心)

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原料的功能性食品、保健品,扩大出口创汇。

在规划期内,投资5000万元,占地50亩,建立食用、药用食菌精深加工中心。引进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设备,萃取竹荪、灵芝、银耳、茯苓等食用菌保健药用成分,开发食用菌保健药用产品(如:灵芝胶囊、孢子粉、银耳茶、竹荪胶囊、竹荪酒等),扩大食用菌产品出口创汇。 (四)食用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

建立食用菌专业批发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广大菇农的愿望,组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立具有一定规模、有序的食用菌专业批发市场。通过联合广大菇农的力量,有利于筹集资金,组织货源,创建品牌,推广食用菌新技术、新产品,做强做大食用菌产业。

在规划期内,投资3000万元新建占地100亩,建1000个商铺,500个摊位。建设一个集交易、仓储、配送、信息服务、检测、吃住为一体,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备的闽西北最大食

用菌交易市场。

通过努力到2015年,力争我市食用菌产业总产值达8亿元以上,创造就业机会3万个,为农民增收1万元,财税收入1亿多元。 五、食用菌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1、强化产业政策保障,加大产业扶持投入

建立完善食用菌产业扶持政策和保障保护体系,保持产业政策的连续性和到位率,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的力度。发挥市本级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着重支持产业建设重点。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财政和项目的产业投入支持,形成国家、省、市三级财政投入和社会化资金的投资合力。加强产业发展投入资金的规范管理,成立领导机构,采取“一个项目、一套人马、一项优惠政策、一笔资金、一个责任部门”的运行机制,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金融小额贷款为支撑,集体投入为补充的新格局,努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提高产业发展资金的投入效率。

2、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加强市、乡食用菌科技推广网络,特别是食用菌生产重点乡镇要建立一批食用菌技术员和食用菌示范户,有计划地组织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注重培养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现有食用菌生产推广技术人员素质,在产前、产中、产后开展全方位科技服务。

建立健全公共平台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配套服务。加快食用菌交易场所建设,搞好市场交易和信息服务,实现市场信息与基地信息链接,按照市场信息及时指导农民调整生产,引导销售。

发挥食用菌产业协会作用,充分协调食用菌产业产、供、加、销关系,加强政府部门与行业间的横向联系,发挥合力,引导和推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gx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