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教育思潮

更新时间:2023-10-18 03: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以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教育思潮。以奥地利的布贝尔(M.Buber)、德国的雅斯贝尔斯(K.Jaspers)和美国的尼勒(C. F. Kneller)为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它以“人的存在”为研究对象,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注重品格教育,提倡“个人的自由选择”,主张采用“对话”方法的个别教学。尽管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曾一度在西方国家中广为流行,但在70年代后逐渐走向衰落。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一词源于拉丁文existentie,又译为“生存 主义”、“实在主义”。按照存在主义者自己的观点,存在主义思想源远流 长,可以追溯到古希伯来和古希腊文化。从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到 奥古斯丁的“信仰高于理性”,再到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中,都可以寻 觅到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子。

一般认为,存在主义的直接先驱者主要有两个人:一位是丹麦基督教哲 学家克尔凯郭尔,另一位是德国的无神论者尼采。他们都反对当代基督教哲学和由黑格尔主义所代表的传统哲学。克尔凯郭尔首先表达了存在主义的存在观。他认为,哲学不应当抽象地议论世界的本源,而应以人的存在为前提,以研究人生为己任。在他看来,人是精神性的自我,他只与自身发生关系,自己体验自己,并通过内心与上帝对话,达到真正的基督徒的存在。显然,克尔凯郭尔力图从基督教内部重新振兴基督教哲学。但尼采却寻求一种超人道德来取代基督教。尼采认为,“上帝死了!上帝永远消逝了!”“我们对我们的生存必须自己负责,因此我们要做自身的真正舵手,决不容许我们的存在类似一个盲目的偶然。”此外,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强调本质(纯粹的观念,或称先验的自我)是一切存在的最终根据,对存在主义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存在主义两个著名代表人物海德格尔和萨持都出白胡塞尔门下。

存在主义于20世纪20年代首先产生于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到 法国,并在50-60年代成为风靡法国的时髦哲学。60年代,又传播到美国 和西方其他国家,成为一种影响颇大的哲学思潮。

1、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社会爆发了两次波及全球的世界大战。战争使各国尤其是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它产生的破坏力及其对人们心理、精神的消极影响是难以估计的。两次战争尤其对德国和法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正是存在主义首先在德国产生而后又在法国很快流传的原因。 2、经济危机的冲击

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在整个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中,经济危机总会不时爆发。而世界大战又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和各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劳资间的矛盾,这就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大爆发。1929-1933年,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生产一落千丈。到1932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下跌了36.2%。经济危机无疑使战后还来不及喘口气的人们感到雪上加霜,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极大混乱,人们几乎变成了无家可归的人,悲观与失望,忧虑与伤感的产生是无可质疑的,而这又是促使存在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3、社会发展带来的复杂影响

进入20世纪,人类社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使人类的思想观念不断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禁锢走向自由。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自己的价值,关注自身的发展,期望过上更丰富充实的生活,要求获得更多的自由。但是,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现代化对人也产生了未曾料到的负面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的异化。人变成了机械的附庸,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知识分子便产生了一股反机械控制,要求自由,要求过丰富感情生活的情绪。

参考文献:

[1]贺百花,陈琼.存在主义教育思潮形成因素及评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2):10-13.

[2]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71-572. [3]陆有铨.躁动的百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0-6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gt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