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的由来

更新时间:2024-02-14 18:14: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歇后语

民间歇后语的历史、种类和艺术特征

------昭陵中心幼儿园 范媛妮

摘要

民间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如谜语一样,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其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发展中形成自身完备的体系,具备独特的艺术特征,从而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本文对民间歇后语的历史、种类和艺术特征作了探讨。

关键字:民间歇后语 历史 种类 艺术特征

一、 绪论

民间歇后语是俗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悉的语言。俗语包括谚语、熟语和歇后语三种形式,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采用这种手法制作的联语就是“歇后语”。是我国独特的民间艺术语言,是一种口耳相传,流行域广,运用灵活,富有表现力的譬喻,是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含蓄幽默,诙谐风趣,把哲理与趣味、智慧与通俗、广泛的内容和特殊的结构融为一体,是不同历史阶段的民间智慧养育的幽默之花。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

民间歇后语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总结和反映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教训、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劝诫性、科学性、知识性,是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化。相对于成语、谚语而言,其用字比较

通俗、口语,富有鲜明、生动、活泼的特点,有时语带双关,更添几分幽默,因此较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我们除了可以把民间歇后语视作一种文字游戏外,也能从其中看出我们的生活文化。

二、 民间歇后语的历史由来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 《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 一种“歇后”体诗)。然而民间歇后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前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笔者认为,从语言的表现特点来看,民间歇后语应当是产生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而高于日常生产生活的一种以民歌及口头语言中譬喻式的比喻,融合吸收双关和其它的表现手法而成的一种更新的语言形式。民间歇后语多是对民歌及口头语言中的俗语的演变继承,在某种运用比较普遍,说法比较全面的俗语的基础上,人们往往或者为了表达简洁,或者为了增加修辞效果,于是仅保留前半部分,而省去后半部分,这就成了今天的民间歇后语。因此,民间歇后语与俗语的关系密切是毋庸置疑的。例如:

瞎子闻臭—离屎(死)不远了

吊死鬼脸上搽粉—死不要脸

脱裤子坐板凳—有板有眼

扁担倒在鸡窝里——捣蛋

老妈子擦粉——不正经

吃挂面不放盐——有言(盐)在先

瞎子打架——乱捣

奶奶的鞋子——老样子

隔山买猪——过估

秃子打伞——无发(法)无天

水牛过小巷——转不过弯来

马尾穿豆腐——提不起

瞎子夹的毡——胡扑(铺)呢

从上面所例举的一些民间歇后语的内容与形式可以看出,这些民间歇后语的内容广泛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对日常生活的幽默表达。不能对生活做出深刻的理解,是不可能创造出如此精彩的语言形式的。

从内容来看,有一些民间歇后语源自历史故事、人物等。例如:

孙武用兵-----以一当十

佘太君挂帅——马到成功

晋国借路攻北虢——唇亡齿寒

晋襄公放败将——放虎归山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愚公的居处---开门见山

孟母三迁——望子成龙

也从内容来看,有一些民间歇后语源自于大家熟读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小说人物或故事。例如: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二郎神斗孙悟空 - 以变应变

林冲上山—— 官逼民反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贾宝玉的丫环——喜(袭)人

这些民间歇后语都有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的浓缩于历史故事,有的选材于历史名人。

还有一些民间歇后语源自于动、植物,例如:

苞谷秆里的虫——专(钻)心

狗吃热肉——又爱又怕

请狼来做客——活得不耐烦

公鸡下蛋——没指望

赶鸡下河--硬往死里逼

被窝里喂虎——害人又害己

鸟类吃食——不得不低头

耗子掉水缸——时髦(湿毛)

蚂蚁搬家——不是风,就是雨

高粱地里栽葱——矮一截子

放在筐里的葱——难扎根

吊在房檐上的大葱——叶黄皮干心不死

山间的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从语言形式渊源来看,还有一些民间歇后语是由成语演变的,马国凡、高歌东在他们合著的《歇后语》(1996:103)中,将此现象称为“成语的歇后语化”。例如:

叶公好龙——口是心非

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三、 民间歇后语的种类

民间歇后语的划分,在学术界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的从民间歇后语的形式上来分类为省略式和非省略式两类,省略式又分为半省略式和全省略式两种。有的从它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褒奖的、贬斥的、讽刺的、挖苦的等等。也有的按照歇后语的词语组成形式上来分类为藏尾格、对联格和一般邂逅语。但大多数从民间歇后语的组成形式和内容特征结合起来来给其分类,将之分成有谐音的民间歇后语和喻意的民间歇后语。

1. 谐音的民间歇后语

谐音民间歇后语是在逻辑推理式(即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而形成的,即利用谐音关系来达到“歇后”的效果。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的现象表达意思。这种说法妙语双关,如: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这里就利用了“清”和“青”的谐音,这类民间歇后语的特点是不着眼于事物的外形和特征,也不着眼于事物的实质,而是利用语首所揭示的谐音,在语底里表现出来。这里所说的谐音应以普通话的发音为准,以方言的发音作谐音的歇后语,只能在某一地区的范围内流行。下面将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一些谐音的民间歇后语列表如下:

打鱼人回家——不在乎(湖)

心灯草无油——枉费心(芯)

茅房里拣到的帕子——不好开(揩)嘴

茅房头栽菜——将就使(屎)

裁缝比手艺——认真(针)

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

篇二:歇后语-介绍

歇后语的由来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按歇后语的前半句中第一个字分组排行 (量最多的三十个字)

老 大 一 小 瞎 狗 吃 三 黄 八 猪 鸡 半 打 麻 叫 关 白 哑 火 铁 高 石 两 耗 隔 水 属 张 猴 更多>>

按歇后语的后半句中第一个字分组排行 (量最多的三十个字)

不 一 没 有 自 难 无 好 心 大 越 装 两 死 白 穷 又 光 老 高 多 各 走 小 尽 想 假 乱 — 瞎 更多>>

常见特殊歇后语

三国 曹操 诸葛亮 包公 张飞 刘备 老太太 豆腐 关羽 龙 兔子 阿斗 矮子 赵云 太阳 吕布 飞机 夫妻 和尚 孙悟空 寡妇 包子 馒头 眼睛 哑巴

篇三:歇后语

一、什么是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脍炙人口,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它一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如:

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

水仙不开花——装蒜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老爷下轿——不(步)行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歇后语的主要特点就是比喻和谐音,歇后语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二、歇后语的由来以及分类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xin)《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这类得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为了便于归类,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是带有谐音字的归于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总共四个类型,具体如下:

(一)谐音类。如: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蹦跶不了几天

茶壶煮饺子——心中有数

(四)故事类。如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三、歇后语背后的趣味故事

(一)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有一户人家,早上男主人出去干活,家里只有一只猫和一只狗。每天早上,不诚实的猫一看见男主人外出干活,就在家门前呼呼大睡!这时,老鼠一看见猫在睡觉,就一群一群,悄悄地去家里找东西,弄得家里乱七八糟,家具至少被咬出了五个缺口,那是调皮的老鼠没事干,所以乱咬的。忠实的看门狗看见了,每天都烦得要命。这一天,狗跑去猫那,用脚推了推猫,猫打着鼾说:“什么事啊!忠实的明星?”狗说:“懒猫!别睡了,你看家里,老鼠成千上万,都在吃食物,咬家具,弄得乱七八糟,多不卫生啊!”猫说:“你别管。”狗又用脚推了推猫,猫生气了,说:“别管闲事了,看你的门去,别吵我了,再吵我,我对你不客气!”哎,无可奈何的狗又看了看家,愁眉苦脸地走到门前趴下。这时,不知好歹的老鼠笑狗,好象说狗是无能鬼,连猫都怕。狗立刻满怒冲天,满脸通红,跑进了家里。三下五除二就把几只老鼠咬死了,其他老鼠看见了,害怕得要命,四处逃散。狗又乘胜追击,不一会儿,老鼠就被狗全部消灭掉了。狗欢呼着,但又因太累,睡着了。主人回来了,他看见精神十足的猫把老鼠尸体堆在一起,高兴极了,他再回头看狗,却踢了狗一脚,狗嗷嗷地叫着。咦!这么香,原来主人拿了条鱼给猫,还用手摸了摸猫的头,夸赞猫有用。这时,狗才明白,原来狗拿耗子,是多管闲事。

(二)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小动物们有的在大扫除,有的在贴对联,还有的在买烟花。黄鼠狼却坐在家里的椅子上发呆,狐狸在窗户外对黄鼠狼说:“春节到了,大家都很高兴,你怎么坐在家里发愁呀?”“因为我想吃一只小鸡,家里的冰箱却空无一物。”黄鼠狼哀声叹气地说。狐狸听了脸上露出了阴险的笑容,悄悄的对他说:“我有个办法,我刚才路过鸡家门口,看见鸡妈妈刚好不在家,你现在可以把小鸡给吃了,把骨头吐在乌龟家门口,嫁祸给乌龟,这样你不仅吃到鸡肉,还可以一身清白。好了,我不多说了,拜拜。”黄鼠狼听了,马上穿上西服,带上一盒巧克力,向鸡家出发。到了小鸡家,说给小鸡们拜年,把巧克力分给小鸡吃,小鸡们很快就把巧克力给吃光了。黄鼠狼说:“小鸡们,我家还有很多巧克力,你们可以到我家去吃吧。”小鸡们很兴奋,黄鼠狼却在暗笑,把小鸡带回家,狼吞虎咽的生吃了这些可怜的小鸡。然后把骨头吐在了乌龟家门口,美美的睡上了一觉。第二天早晨,鸡妈妈发现小鸡全都不见了,急急忙忙的报了警,过了一会儿,狗警长来了,还带了鼎鼎大名的虎尔摩斯大侦探来判案。最后,虎尔摩斯先生发现了乌龟家门口的一堆骨头,鸡妈妈跑过去一把抓住乌龟爸爸的衣领,哭喊着:“是不是你吃了我的孩子们?”虎尔摩斯先生连忙向鸡妈妈解释说:“不,不是他,乌龟是不会吃鸡肉的。”说完,他们急忙返回到鸡家找线索。突然,虎尔摩斯先生发现地上有个盒子,于是就偷偷用手绢盖在盒子上藏进行衣服口袋里,同时他又发现了黄鼠狼,就连忙把他带到警察局进行审问。“黄鼠狼,你右边的第三根胡子的暗色液体是怎么回事?闻起来有股血腥味,是不是你吃了小鸡?”虎尔摩斯问道。黄鼠狼说:“哦……这……这是我……昨天画画留……留下来的颜料。”虎尔摩斯取出盒子,指着手上的证据说:“这盒子上有你的指纹,而且你的这个盒子刚好在鸡家,这点你怎么解释?”黄鼠狼没想到巧克力盒还放在鸡家,他无话可说。

(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蓝采和以花篮技水而渡;韩湘子,吕洞宾、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八仙过海”根据这个传说而来, 又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四)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从前有一个人见到一大户人家门上挂着一个很漂亮的铃铛,于是他想把这个铃铛偷来据为已有,他天真的以为掩着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声音了,当他碰到这个铃铛的时候,顿时发出声音,让大户人家的人知道了,被捉之后的他,很后悔,为什么我掩着耳朵,还是有人听到呢?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以为做什么事可以瞒天过海,骗得了自己、骗不了别人。之后就流传这样一个歇后语:掩耳盗铃----自欺欺

(五)关公面前耍大刀——自讨没趣

三国中,周仓开始并没有保关公,是在赵云的帐下听令。有一次,军中操演武艺,周仓耍了一趟大刀,兵将齐声叫好,连赵云也夸奖了他几句。这下周仓骄傲了,他把手中的大刀往地上一戳,拍着胸脯子吹开了:“嘿!军中如有比咱老周刀法高明的人,咱甘愿给他拉马拽(zhuài)蹬

(dèng)!”有个兵见他吹得太玄乎,就故意将他说:“周哥你先别吹,你要是敢和关二爷比试比试,兄弟就算服你啦!”周仓还没见过关公,可听说过关公的刀法如何好,早就想和关公碰一碰呢,被兵卒一激,他的牛劲儿就来了。他把大马一提溜,甩开大步,找关二爷见高低去啦。关老爷正在府中看兵书呢,忽听周仓在门外指名道姓要和他比刀法。虽说没见过周仓,可也没少听四弟赵云说他武艺高强、为人正直,就是太鲁莽,是属炮仗的,一点就炸。所以不和他一般见识,只是微微一笑。谁知周仓不知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gh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