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部编人教版历史重庆市梁平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30 17: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2019学年重庆市梁平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分)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某同学参观完我国古代远古居民遗址和博物馆后,认识到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远古居民是( )

A.

半坡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山顶洞人遗址

2.(2分)“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水稻和粟的种植是远古人类生活史上史无前例的飞跃。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远古居民分别是什么人吗( )

A.元谋人和北京人

B.元谋人和半坡人

C.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D.河姆渡人和北京人

3.(2分)史实是被考古资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下列属于史实的是( )

第1页(共28页)

A.女娲补天 B.涿鹿之战 C.大禹治水 D.牧野之战

4.(2分)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5.(2分)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历史学习的主要能力之一。下列属于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的是( ) A.诸侯反叛 B.末代暴君的残暴统治 C.国人暴动 D.少数民族的打击

6.(2分)“孔子周游列国”“烽火戏诸侯”,与“列国”,“诸侯”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7.(2分)甲骨文的成功解读开启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下列关于甲骨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B.我们今天的汉字是从它发展而来的 C.甲骨文对研究商朝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D.甲骨文中会意字占了约40%

8.(2分)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具,对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第2页(共28页)

9.(2分)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历史发展呈现的总体趋势是( ) A.国家数目越来越少,天子权力越来越大 B.国家数目越来越多,天子权力越来越小 C.国家数目越来越少,天子权力越来越小 D.国家数目越来越多,天子权力越来越大

10.(2分)某班同学在讨论“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时产生了不同意见。下列几位同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成功的 B.商鞅变法有利于实现秦国的富强,是成功的 C.商鞅最后被杀,所以说变法失败了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是成功的

11.(2分)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你认为该典籍是( ) A.《韩非子》 B.《孙子兵法》 C.《道德经》 D.《论语》

12.(2分)某电视台要聘请法制栏目主持人,如果时光穿梭回到战国时期,你认为哪一思想学派的代表最适合担任该栏目主持人(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兵家

13.(2分)春秋战国是我国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下列属于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的主张的是( ) A.认为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

B.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C.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D.反对空谈仁义,强调树立君主权威

14.(2分)秦朝末年,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 B.民族矛盾尖锐 C.秦朝统治者的暴政 D.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政策

15.(2分)李清照曾这样赞美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下列事件跟项羽有关的是( )

第3页(共28页)

①大泽乡起义 ②巨鹿之战 ③楚汉战争 ④建立张楚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2分)历史学科具有让后人吸取前人智慧的价值。“文景之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17.(2分)你如果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件的发生?( ) ①焚书坑儒 ②书同文,车同轨 ③颁布“推恩令” ④张骞出使西域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8.(2分)对比认识是历史学科的能力之一。与秦末农民起义相比,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在于( ) A.创立宗教组织太平道 B.反对暴政 C.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 D.提出了口号

19.(2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是每个中国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下列能证明新疆是我国领土组成部分的事件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调之路的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昭君出塞

20.(2分)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世界如此尊敬,是因为他( ) A.发明了纸张 术

21.(2分)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有关秦汉时期文化成就的叙述,不正

第4页(共28页)

B.编写了《史记》 C.发明了地动仪 D.改进了造纸

确的是( )

A.张仲景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B.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被后世称为“医圣” C.东汉末年,我国本土兴起了道教 D.外来宗教佛教在西汉时期传入我国

22.(2分)西晋时期,手握重兵的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引发了( )

A.“楚汉之争”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孝文帝改革”

23.(2分)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下列少数民族曾统一北方,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

A.匈奴 B.鲜卑族 C.羯族 D.羌族

24.(2分)学会归类是历史学科的能力体现。下列人物与成就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A.祖冲之﹣《水经注》 B.贾思勰﹣《齐民要术》 C.郦道元﹣《洛神赋图》 D.王義之﹣《大明历》

25.(2分)对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基本特征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C.民族交往与民族汇聚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題,每小题5分,共5分.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卷中对应的题号内)

26.(5分)司马迁的父亲是汉武帝初期的太史令,学问渊博。父亲死后,司马迁当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读国家收藏的图书、文献。他决心写一部像《春秋》一样的历史书,谁知道开始写作不久,因替朋友辩白,惹怒了汉武帝,关押在监牢中。司马迁不知多少次想到死,但一想起刚开头的著作,他又鼓起勇气生活了下去。出狱后,司马迁更加发奋写作,终于写成了一部历史巨著。

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A”;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B”;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C”。(注意:填好后,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卷中对应的题号内。

第5页(共28页)

没有涂在答题卷上不得分。)

(1)司马迁父子俩都做过史官,学问渊博。( ) (2)司马迁写出了《春秋》这部历史巨著。( )

(3)司马迁具有顽强的毅力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优良品质。 ( ) (4)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伟大的史学家。( )

(5)司马迁写出的历史巨著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 )

三、识图题:(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卷中对应的题号内。没有涂在答题卷上的不得分)

27.(5分)根据图示并结合东汉末年的复杂局势,将相关问題答案的字母代号填

(1)为后来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争是( ) (2)为三闻鼎立局面的形成莫定基础的是( ) (3)哪个政权建立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 (4)哪个政权的统治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 (5)哪个政权的统治加强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題,36题12分,37题8分,共20分) 28.(12分)改革和统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

第6页(共28页)

没有涂在答题卷上不得分。)

(1)司马迁父子俩都做过史官,学问渊博。( ) (2)司马迁写出了《春秋》这部历史巨著。( )

(3)司马迁具有顽强的毅力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优良品质。 ( ) (4)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伟大的史学家。( )

(5)司马迁写出的历史巨著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 )

三、识图题:(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卷中对应的题号内。没有涂在答题卷上的不得分)

27.(5分)根据图示并结合东汉末年的复杂局势,将相关问題答案的字母代号填

(1)为后来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争是( ) (2)为三闻鼎立局面的形成莫定基础的是( ) (3)哪个政权建立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 (4)哪个政权的统治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 (5)哪个政权的统治加强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題,36题12分,37题8分,共20分) 28.(12分)改革和统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

第6页(共28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g9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