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乡村旅游的问题

更新时间:2023-08-11 16: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其原因的现状分析问题的相关介绍。

关于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问题

我国旅游自南北朝时就已经出现,到了唐代,游山玩水更成为文人墨客的时尚,这些都是我国最初的旅游。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旅游逐渐成为人类生活的需要组成部分。为此,我国不少学者对旅游提出了多种定义,本文所采用的定义是:“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合。”

一、旅游和乡村旅游

国内外的专家也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作出了多种探索和理解。世界经济合作与生态发展委员会(OECD,1994,P15)认为:乡村旅游是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其中心和独特的卖点。在法国,称乡村旅游为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或可持续性旅游。在我国,对乡村旅游采用最普通的一种定义是: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特色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为家庭经营方式。当然,我认为乡村旅游还只处于起步的阶段,可能对乡村旅游的具体定义还不够完善。但是我认为乡村旅游应具有以下内容:一是以独特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营业为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城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四是以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建立农业新村,带动乡村城镇化发展为目的。

重庆具有区别意识的乡村旅游自2000年才开始自主发展,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2006年,重庆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676万人次,占全市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数的24.69%,实现直接旅游总收入9.3亿元。目前,全市共有乡村旅游景区(点)数2470个,客房数总量74208张床位;全市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单位共12个;直接吸纳农民就业人数5.3万人,间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12万人;到2010年,全市旅游农业游客总量将达到185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1%,预计约占当年全市国内旅游总人次的18.5%,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关于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其原因的现状分析问题的相关介绍。

二、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乡村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中的一个个体,大体上可以把其分为两类,即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和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基本上是天然赋存的,主要指山石景、水景、天象景和生物景观等自然景象和事物。乡村人文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人们前往的古今中外人类活动的文明成就和民族风貌,主要指历史遗迹、古今建筑、社会风情和乡村风光等。例如就湖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来看,必须以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3)森林公园模式。该模式是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原始形态。主要分布于南岸区南山、沙坪坝歌乐山、北碚缙云山、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万盛黑山谷、武隆仙女山森林公园等。(4)古镇民俗节事模式。主要分布在各级历史文化古镇和民族风情村,如重庆美丽乡村嘉年华、土家族摆手舞节、垫江牡丹节、三峡柑桔节、永川茶竹文化节、北碚静观腊梅节等。(5)景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如南岸南山片区、长寿户片区、武隆仙女山片区、金佛山片区、东温泉片区等均属这种模式。

重庆是拥有8.2万平方公里土地、3000多万人口的年轻直辖市,大城市与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目前,重庆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着以下问题:(1)乡村旅游模式发展不平衡,配套功能服务产品不齐全。目前,除农家乐模式较为成熟外,其他乡村旅游模式如生态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节事旅游等在产品规划、建设、包装、宣传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2)乡村旅游产品档次较低,乡村核心文化挖掘不深入。很多乡村旅游产品无法反映农事农艺、乡村生活、乡土习俗、劳作体验等乡村核心文化内涵,更缺乏具有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能充分展示“村野文化”的旅游活

关于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其原因的现状分析问题的相关介绍。

动内容。(3)乡村旅游产业效益不高,经济联动效应不明显。乡村旅游理应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源和加速器,但目前重庆市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还不高,所占比例偏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不够充分。

三、重庆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首先,因地制宜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引导乡村旅游向优势地区集中。加强“一圈两翼”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和协调,架构“一环四走廊”的都市田园型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促进乡村旅游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发展,加速推进渝东南“乌江画廊/武陵山区”新农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产品从“单一”向“个性化”转型,旅游经营从“单体”向“规模化”升级。

其次,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体验性内涵,创造差异化的特色品牌项目。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上的参与性特点,在乡村田园风光景观意象和农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开展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层次上的高品位性特点,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意象,设立民俗风情区,开展一系列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民俗文化体验恬动。

第三,维护乡村景观的原真性,避免出现围城效应,确保重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者参与乡村旅游活动,贪图乡村特有的乡土文化,他们所荷载的异域文化会与乡土文化产生互动过程,有时在很大程度上会诱发乡村固有文化的演化与变迁。这会破坏乡村的原真性意象,从而降低乡村吸引力,最终导致乡村旅游根基的动摇。因此,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来维护乡村特色景观的传统性和原真性;必须认真贯彻“开发与保护并

关于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其原因的现状分析问题的相关介绍。

重、开发服从保护”的旅游业发展方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走生态文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2007(5)

[2]龙茂兴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2006(9)

[3]邹统钎: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g4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