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答题技巧

更新时间:2023-04-23 13:3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答题技巧

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已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但阅读能力好的同学不多,需要教师对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并且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思考,我决定从以下几点入手。

1.营造自学的良好氛围,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之所以围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来进行,是因为把学生作为主体地位的教学观得到了强化。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教会学生自能阅读、自能作文、自如地运用语文。所以一天的学习当中要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自由地、轻松地阅读;一节课中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学、自悟,再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通过一系列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渐渐领悟到:文章是在老师引导下自己读懂,而不是被动地听老师讲懂的。阅读要有方法,而方法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找。这样的阅读形式成了一种习惯,学生渐渐爱读书,也会读书了。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从平时就要注意培养。方法如下:A、教学生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B、要教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作记号,初步培养他们的阅读思维能力。一般多用“五步法”:一读:带着要求读课文。二画:在课文中作记号。三思:引导学生思索。四注:自学一段话,写体会在旁边。五议: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熟练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也就达到了“用不着

教”的境地。

3.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引导学生学习为主。

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深刻地理解。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直接灌输给学生,或是通过反复地提问进行阅读教学。最好能够让学生通过多次的自读,在对课文的理解过程中产生问题,再在课堂中提出问题,通过老师同学的共同筛选,选择出中心问题。全班同学分小组在共同学习课文、思考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再进行全班讨论。教师在整个学习当中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当学生提问不能提到点上时,教师可以对学生做适当引导;在小组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对小组学习的形式,汇报的形式做适当引导;在学习总结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做适当引导。还有在朗读技巧上,自学方法上等等,教师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课文内容的灌输者。

另外,还要坚持以读为本,体现多种形式的读。课上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阅读思考,逐步获得读书方法;课外要让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从而在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

分析每次考试,不难看出孩子们面对“阅读”,缺乏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如果掌握了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孩子们的。我将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基本步骤大致总结为:1、读材料;2、找原话;3、看要求;4、答问题。 下面具体来说一说。

(一)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问题,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问题后读短文, 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问题。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

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二)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三)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

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 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

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四)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我们应该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所谓“持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只有学生做到持之以恒,不懈地把阅读当作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学生掌握了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才能在考试中自如地完成阅读试题,取得优异成绩。

2013.10.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ft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