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下)

更新时间:2023-03-17 20: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 (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二、“文革”文学思潮

1.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2.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3.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

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山乡巨变》写集体化道路的必然性,刻画众多人物形象,如动摇落后的中农(盛佑亭,绰号“亭面糊”)

8.《李双双小传》为李准赢得广泛声誉,小说背景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柳青 梁斌 杨沫等

1.这一时期能代表时代主流特征而包容着复杂性的小说,以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为代表。 2.柳青《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主题先行) 3.梁斌的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由三部长篇构成:《红旗谱》、《播火记》、《风烟图》,主要人物有:朱老忠、严志和、冯兰池。 4.姚雪垠《李自成》获茅盾文学奖。

5.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在1959年被改编成电影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篇,风靡全国,还被翻译介绍到东南亚,也大受欢迎。主人公为林道静,是一部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改造的小说。

三、另一种探索

1.从50年代开始,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方纪《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罢》和路翎《朱桂花的故事》、《初雪》、《洼地上的“战役”》等作品受到批判。

2.“干预现实”的小说主要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写人性人情的作品有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和《平原的颂歌》、刘绍棠的《田野落霞》和《西苑草》、邓友梅《在悬崖上》、丰村《美丽》。

3.1962年8月在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上,邵荃麟提出了“写中间人物”的主张。 4.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发表不久被指责是“小资产阶级的观点和趣味”。 5.路翎《洼地上的“战役”》写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姑娘之间一段无法实现的爱情悲剧。

6.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其中有官僚主义气息的刘世吾这一形象对读者形成了冲击。 7.丰村《美丽》写的是婚外的恋情。

8.宗璞《红豆》是描写恋爱与革命关系的代表性作品。

9.陆文夫《小巷深处》叙述一个旧时代的妓女如何开始新的生活的心路历程。 10.茹志鹃短篇小说集《百合花》(写战争年代生活的短篇小说)是她的成名作。

11.陈翔鹤,原是五四时期浅草——沉钟社成员。他的《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曾引发过历史小说创作的一个小高潮。

第三章 五六十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一、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 1.三个诗群:

(1)建设诗群(由社会主义大建设歌唱者形成):阮章竞、李季; (2)行吟诗群:艾青、闻捷、方纪;

(3)政治抒情诗群(这一时期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泛):贺敬之、郭小川。

2.1958年经毛泽东提倡,掀起一场新民歌运动,出版了《红旗歌谣》(郭沫若、周扬作序),诗坛掀起新民歌风。

3.1966年以前,值得一提的叙事诗,有艾青《黑鳗》,闻捷的《复仇的火焰》,李季《菊花石》、《杨高传》,田间的《龙门》、《丽江行》、《佧佤人》

4.这一时期中国新诗的代表人物是郭小川。

(1)1955-1956年间,他“以一个宣传鼓动员的身份”,写下了一批以《致青年公民》为总提的楼梯式诗,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飞奔》、《向困难进军》等。

(2)1962年,他以《甘蔗林——青纱帐》一诗,向自己也向他的同时代人发出“换回自己的战斗的青春”的号召。

(3)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有一定贡献。在《投入火热的斗争》等“致青年公民”的诗中成功采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并作多种尝试与探索:在《将军三部曲》中采用散曲体,在《厦门风姿》等诗中采用辞赋体,在《白雪的赞歌》等诗中采用半格律体,在《致大海》中采用自由体,在《海岸哨兵》等歌词中采用宋词节奏的自由格律体,《秋歌》采用信天游民歌的变体。这种探求形成了他颇为独特的“郭小川体”。

二、五六十年代戏剧概述 《茶馆》等

1.戏曲、戏剧、歌剧是中国当代戏剧的三大主要剧体。

2.建国后的第一次戏曲变革发生在1949-1957年间,变革内容和最后成果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这个时期大批话剧工作者加盟戏曲队伍,使现代戏剧理论逐渐在戏曲界传播,给戏曲融入了新的基因。戏曲的推陈出新使传统剧目的整体水平(主要是思想内容方面)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五贯》是这一时期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典范。

3.【问答】京剧现代戏对传统形式的变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吸收融合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景,从而打破了“随意赋形”的传统舞美体制;

(2)采用写实布景,使话剧的分场、分幕制得以在戏曲中施行,戏曲情节的集中性增强,使原来以时空不固定为原则的文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3)按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当时流行的阶级斗争理论提炼生活与刻画人物,突出不同的鲜明个性,这种现代人物的描写方法与写实布景相结合,引起对程式化动作的重新选择或创造,彻底突破传统的表演体制;

(4)歌剧和交响乐的经验被引进,具有变现力的新唱腔、新版式和人物主题音乐被创造出来,原来“千部一腔”的音乐体制也由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4.“第四种剧本”:

(1)1957年6月,黎弘(刘川)在当时《南京日报上》发表评论《布谷鸟又叫了》,题目叫做《第四种剧本》。

(2)作者首先批判了当时极为流行的三种公式化、概念化描写工农兵的剧本,然后提倡忠实的描写生活、真正写人的“第四种剧本”。在《布》剧之后,有《洞箫横吹》(海默)、《还乡记》(赵寻)、《归来》(鲁彦周)、《葡萄烂了》(王少燕)等。

(3)“第四种剧本”最为突出并最值得肯定的成就:勇敢地突破当时许多作家都不敢、也难以逾越的“人性”、“人道主义”禁区,大胆地描写“人”,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并深入剖析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塑造出了一批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

5.《茶馆》(当时未被列入“第四种剧本”):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精品,不仅是老舍戏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

之作,同时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

【《茶馆》的艺术特色】:

(1)《茶馆》的艺术构思时独特的,生动而洗练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2)《茶馆》在艺术构思上使用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考虑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选取北京普通的一个大茶馆使三教九流的人物同时聚集在一起,具有象征意味,是大中国的一个窗口,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3)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编剧的一人一事法,采用人像展览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舞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观众面。

(4)《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以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的近代历史为纵线,以特选出来的三个时代的生活做横截面,具有史与事结合、虚与实结合的优点。

(5)《茶馆》中每一幕都要穿插描写一件怪异的事。如第一幕,穿插写庞太监娶老婆;第二幕突出描写两个逃兵准备共娶一个老婆的故事等,这些事件的荒诞性与怪异性,增添了其悲喜剧色彩。

(6)《茶馆》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与人物的喜剧、幽默性格与剧作家的讽刺笔法,让作品产生了独特的悲喜剧风采。 (7)《茶馆》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主要使用了个性化语言来塑造人物,也有在人物间偶然碰撞出的火花中刻画人物(第一幕中秦仲义与庞太监在对待戊戌变法的态度上发生冲突)。

(8)老舍精心选择人物某几个最能体现其思想性格的闪光点,进行简洁的刻画,不重整体介绍,而重棱角的表现。如秦仲义的一生,作者只选择了他一生中三个闪光点——在王力发面前的财大气粗,在庞太监面前的狂傲不羁,败落后的自悲自悼——来刻画人物性格。

6.新中国成立后,田汉共创作三部历史剧:《关汉卿》、《文成公主》、《谢瑶环》。还改编了《白蛇传》、《西厢记》(均为京剧本)。 (1)《关汉卿》是田汉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2)《谢瑶环》(13场京剧)是田汉最后一部新编历史剧,也是田汉最后一部剧作。该剧是田汉由陕西地方戏碗碗腔的《女巡按》改编而来的,《女巡按》是根据清代剧作家李十三的《万福莲》改编而成。在改编过程中,田汉对原作进行了重大修改:一是“把骂武则天的改为肯定武则天,却对她做一定批评;二是将喜剧改为悲剧;三是浪漫主义的结尾。

三、五六十年代散文概述 1.杂文的短暂复苏:

(1)第一次复苏: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以后,把复兴散文作为该报副刊改革的措施。这期间做出突出成绩的是:徐懋庸和王任叔(巴人)。徐懋庸《打杂新集》(后因反右未能出版),巴人出版了《遵命集》,编定了《点滴集》。

(2)第二次复苏:1962年5月,《人民日报》副刊开辟“长短录”专栏,改杂文专栏由杂文家陈笑雨(“马铁丁”三作家之一)主持,邀请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为特约撰稿人。此间,邓拓的《燕山夜话》、吴南星(吴晗、邓拓、廖沫沙之集体笔名)的《三家村札记》,在北京市委的机关刊物《前线》上先行推出。

2.新时期以来,关于十七年散文名家,评论界有杨朔、秦牧、刘白羽“三大家”之说,也有杨、秦、刘、吴(伯箫)“四大家”之说。 (1)杨朔结集的有《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和《生命泉》。

“杨朔模式”:作者借鉴古典诗文的意境,“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构思上寓大于小、寓远于近,意境上比兴取义、象征比附,结构上峰回路转、卒章显志,这些是杨朔散文的显著特色,成为当时人所称道、进人所诟病。

(2)秦牧散文以其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当时读者所欢迎。 (3)刘白羽代表作《红玛瑙集》,代表着他散文创作的风格。

(4)吴伯萧代表作《北极星》,代表着作者在本时期创作的最高艺术水平。

第四章 本时期台港文学(一) 一、台湾文学概述

1.赖和的小说把现实主义与时代精神、本土环境相结合,为台湾新文学树起了第一面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开创并确定了台湾现实主义与乡土文学的传统。

2.1925年,张我军出版了《乱都之恋》,这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

3.1960年《现代文学》杂志的诞生,标志着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现代文学》的创办者有白先勇、王文兴、李欧梵等。 4.60年代以后,留学生文学大为兴盛,於梨华是成就较突出的一位,代表作有《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傅家的儿女们》。

5.70年代活跃的乡土派作家主要有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杨青矗、李乔、洪醒夫、宋泽莱等。 二、小说 白先勇等

1. 欧阳子的代表作:《魔女》是一篇现代心理分析力作。 2.王文兴是最有争议的现代派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家变》。 3.六七十年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台湾小说家是白先勇、陈映真、黄春明。

4.《孽子》是白先勇至今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独特的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部以同性恋为题材的小说。 5.1964年《将军族》的发表,标志着陈映真的创作出现重大变化——开始由现代主义走向现实主义。

6.如果说陈映真是乡土文学的旗手,黄春明则是乡土文学的重镇。黄春明以其对乡土小人物命运的强烈关注,被誉为小人物的代言人。 三、香港文学 刘以鬯等

1.在香港文坛中,刘以鬯以反传统著称。他的小说被称为“实验小说”。代表作:1963年出版的《酒徒》。 四、通俗小说 金庸等

1.在台湾言情文学大潮中,琼瑶(湖南衡阳人,原名陈喆)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烟雨濛濛》、《几度夕阳红》、《在水一方》、《我是一片云》、《庭院深深》等。她的小说情节结构大致是言情文学传统的“钟情——遇阻、冲突——回归、团圆”的模式,笔下人物带有浓重的理想化色彩。

2.台湾武侠小说的开拓者是郎红浣,他的《古瑟哀弦》等作品以清代社会为背景。 3.50年代后期,台湾武侠小说“三剑客”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登上了“武坛”。 4.【问答】上述诸作家对60年代的武侠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 (1)善于继承前人武侠遗产,并加以创新,开一代风气。

(2)在思想观念方面,与民国旧派武侠小说有明显差异,现代气息加重,开始注入西方现代观念。 (3)在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方面,除了继承传统的技巧和手法外,还引入西方的心理描写、意识流等。

(4)卧龙生的“复仇”模式、司马翎的“杂学综艺”模式、诸葛青云的“才子型”风格,成为60年代台湾武侠小说的三股潮流,带动了大批武侠新秀。

5.与上述作家相比,古龙的成就更高,影响更大,位居台湾武侠小说家之首。

(1)1960年,古龙(熊耀华),出版了第一部武侠小说《苍穹神剑》。20余年间他共出版武侠小说71部,计二千余万言。

(2)古龙在作品中输入大量的现代观念、情绪和现象、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使古龙作品建构起了一套独特的语言编码,形成了鲜明的现代品格:

①在“武”与“侠”两者的关系上,古龙明显地表现出重“侠”轻“武”,追求“功夫在武外”的效果。 ②大量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心理、观念,如重视个体的地位,追求个性自由。

③受到了存在主义等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在作品中渲染现代社会皮普遍存在的孤绝感。 ④在文体上创新,最突出特点是将推理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引入小说,形成武侠推理小说。

⑤古龙还成功地借鉴了影视表现形式。

6.高阳的历史小说取得骄人的成绩,《中国时报》称高阳历史小说“部部脍炙人口,兼及史实与趣味,质量之丰美,堪称现代历史说部第一人”,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大致分为6大系列:(1)宫廷系列;(2)将相系列;(3)红曹系列;(4)商人系列;(5)青楼系列;(6)侠士系列。

7.武侠小说是香港通俗文学的第一大门类,自1954年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开启香港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武侠小说在短时间内迅速兴盛。

8.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共出版35部武侠小说,代表作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悲剧较多。

9.在香港通俗文学中,历史小说和科幻小说是两支劲旅,科幻小说以卫斯理(倪匡)最著名。

10.【*】金庸(查良镛),50年代后加入长城电影制片公司,写作电影剧本《绝大佳人》、《兰花花》、《午夜琴声》等。1958年后,陆续创办《明报》、《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明报晚报》,成为香港著名的文化人。1955年,发表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至1972年底“封笔”,共出版15部武侠小说,1982年推出《金庸作品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除《越女剑》以外的14部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

(1)金庸小说创作法治分为三个时期:

①【早期】《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陈家洛是金庸塑造的第一个武侠人物形象。

②【成熟期】从1957年《雪山飞狐》开始,至1964年《倚天屠龙记》为止,金庸创作进入成熟期。《射雕英雄传》以大手笔的气③【高潮】1956年,金庸推出《天龙八部》、《侠客行》,将武侠小说创作推向高潮。《天龙八部》是一部充分显示金庸博大精深学

势奠定了金庸“武林盟主”的地位,被奉为武侠经典。

识的武侠精品。《笑傲江湖》以悬念的方式结构情节,故事编排独具匠心。《鹿鼎记》是金庸最后一部武侠小说,也是最为奇特的一部。

(2)金庸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金庸的三部巨著《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对应;此外,金庸还将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方面,如琴、棋、书、画、医、相、卜、巫及山、水、花、草等等,一起融入作品。

(3)金庸小说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金庸突破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肯定中华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4)金庸小说塑造了极为丰富的人物形象。传统武侠以情节取胜,而金庸注重写人性:同样是女侠,黄蓉、小龙女、骆冰、任盈盈、殷素素、李文秀各有其个性;同样练“降龙十八掌”,郭靖与乔峰性格命运各不相同;同样是反面人物,慕容复、段延庆、花铁杆、左冷禅、岳不群各有其可恶表现;还有夏雪宜、林平之、谢逊、韦小宝等性格复杂、亦正亦邪的人物。

(5)金庸小说在武功描写方面别具匠心:

一)将武功雅。每一招都有美妙动听、充满诗意的名称,如杨过“黯然销魂掌”。

二)在武功中凸现人性,武功成为人物性格的外化形式。如郭靖、乔峰瞪大英雄使的是威猛无比充满阳刚之气的“降龙十八掌”。 三)在武功中融入哲学精神。作品主人公常常道法自然,妙参人生,才练就绝世武功。

(6)在艺术形式上,金庸小说有独特的风格。将传统文学的结构、语言与西方文学技巧巧妙结合,吸取古今中外其他通俗小说的艺术经验,小说语言将古典与现代相融合。

(7)金庸的武侠小说突破了雅与俗的界限,受到社会各层次欢迎,但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原创性不足;二是塑造的侠士形象彼此间相雷同;三是金庸小说有时缺乏遵循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情节。

第五章 本时期台港小说(二) 一、新诗 余光中 郑愁予等

1.余光中、洛夫、痖弦、郑愁予、叶维廉、杨牧等是成就突出、深具代表性的诗人。

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著述丰富,自称“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余光中一向被视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的诗歌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余光中不断开拓创新,在现代和传统、中国和西方之间走出一条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3.洛夫,1948年考入湖南大学外语系。1959年开始创作《石室之死亡》。

4.郑愁予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梦土上》是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集。 二、戏剧 姚一苇等

1. 姚一苇:被称为“暗夜中的掌灯者”,是一位学者型剧作家,在大学主讲戏剧理论。代表作:《红鼻子》。 2. 马森:《花与剑》是戏剧中富哲理意味的剧作,花象征爱,剑象征恨。 三、散文 梁实秋等

1.梁实秋,主编《新月》月刊,1949年赴台,长期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

(1)梁实秋又是杰出的翻译家,他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部戏剧37种的翻译工程,加上他翻译的莎氏三种诗集,汇成《莎士比亚全集》40卷出版,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罕见。

(2)最能显示梁实秋文学成就的是他的散文创作:《骂人的艺术》(第一本散文集),结集出版了《谈徐志摩》、《清华八年》、《秋室杂忆》、《西雅图杂记》、《雅舍小品续集》等20余种,涉及小品、杂感、游记、回忆录、读书札记诸文体。

(3)梁实秋的散文基本上属于学者型散文,涉及内容丰厚,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第六章 1977-1989文学思潮

①描摹了形形色色的人生世态,表现了清雅恬淡的人生情趣。 ②追忆昔日人事,状写故乡风物。 ③追求一种充分享受人生的艺术。

2.张晓风(江苏铜山人),60年代中期以散文成名,处女作《地毯的那一端》1967年获中山文艺奖散文奖。

从1976年10月至1989年的文学思潮发展演变,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新时期初期的文艺复苏、80年代前期的文艺争鸣与文艺

思潮、80年代后期的文艺思潮。

一、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

1.1979年10月30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2.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对一系列有关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的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2)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

二、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

1.引起对西方现代派文艺大讨论的,是1982年《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的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 2.徐敬亚在1983年《当代文艺思潮》上发表题为《崛起的诗群》一文。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1.以下几个重要的论争事件和焦点问题,让我们看到80年代后期文艺思潮的变化和流程:

(1)1985年和1986年,被人们称为“方法年”、“观念年”。这两年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点话题。 (2)从1984年到1987年,围绕文学主体性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 (3)从1985年就初露端倪的寻根小说创作,引发了文学的文化寻根热。

2.早在80年代初期的拨乱反正中,文学理论界和批评界曾引出修改或重写文学史的话题。1988年前后,文学界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一、80年代小说概述

1.刘心武:短篇小说《班主任》,最早通过艺术形象来揭露“文化大革命”给我国人民带来的累累伤痕,尤其是给青年一代(塑造青年学生谢慧敏形象)的心灵造成的毒害。《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

2.《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由此得名。

3. 茹志鹃:在50年代曾以《百合花》蜚声文坛,于1979年2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被视为“反思文学”的起步性标志。

4.反思文学最后的延宕阶段,出现了两部喜剧性的总结“文革”的作品:王蒙的《名医梁有志传奇》和张宇的《活鬼》。

5.在反思文学的思潮中,有的作家突破了单纯的政治或社会视角,描写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的悲喜剧,代表作家主要有陆文夫、张洁、谌荣等:

(1)张洁代表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祖母绿》 (2)谌荣代表作:《人到中年》(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一等奖):

①小说成功塑造了陆文婷这个中年职业女性的形象。

②小说的成功还突出体现在对秦波这个“马列主义老太太”的典型形象的刻画。 ③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做出了积极探索。

④《人到中年》中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敏锐和关切,在谌荣后来的小说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6.蒋子龙1976年发表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1979年发表成名作《乔厂长上任记》(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 7.高晓声1980年发表《陈奂生上城》。

8.贾平凹的《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热情洋溢地肯定了改革给农村青年思想感情、爱情婚姻等带来的可喜变化,《腊月·正月》较为冷峻,作品中的韩玄子是一个小农经济意识的中国小知识分子,另一个主要人物是王才。

9.纪实文学,代表作主要有刘心武的《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张辛欣《北京人》系列。

10.【寻根小说】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化学思考。

(1)寻根小说可以追溯至80年代初汪曾祺、邓友梅、吴若增,真正兴盛是在1985年前后。

(2)代表作家及作品:韩少功《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陆文夫《美食家》,阿城《棋王》、《孩子王》,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郑义的《老井》,郑万隆《异乡异闻》,王安忆《小鲍庄》、性爱小说“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等。

(3)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

①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②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成鲜明的地域特点;

③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4)寻根作家对“根”或文化的态度大致有三类: 一是持肯定态度。代表作:阿城《棋王》

二是持否定态度。代表作: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小鲍庄》《大刘庄》 三是持历史主义态度。代表作:冯骥才《神鞭》

11.70年代末,宗璞的《我是谁》、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春之声》等一批小说对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技巧的借鉴和运用,引起文坛的关注。

12.从1985年开始,在寻根小说兴起的同时,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莫言《透明的红萝卜》,残雪《山上的小屋》,马原《冈底斯的诱惑》等一批小说出现。

13.这一时期,以马原《拉萨河的女神》、《冈底斯的诱惑》等小说为先声,注重形式实验的小说开始兴起,紧随马原后的有洪峰、格非、苏童、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潘军等作家。

14.80年代后期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是新写实小说思潮的崛起。 【问答】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创作特点:创作方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在主题上,更多的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

(2)代表作家及作品: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官场》,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风景》、《桃花灿烂》等。

二、王蒙 谌荣 张贤亮等

1.王蒙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后连续推出《春之声》《夜的眼》《布礼》《蝴蝶》《风筝飘带》等小说,融入包括意识流在内的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因子。《蝴蝶》(意识流小说,王蒙这一系列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像一首哲理长诗,文题取“庄生梦蝶”。

1986年,长篇小说《活动人变人形》(主人公倪吾诚)发表,标志王蒙小说创作真正的转变。

2.陆文夫成名作《小巷深处》,1977年陆文夫写出他新时期的第一篇小说《献身》;1979年推出《特别法庭》,突破原来风格;1983年《美食家》被认为陆文夫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1985年推出又一力作《井》。

3.谌荣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获得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一等奖,主人公是中年眼科大夫陆文婷),长篇小说《人到老年》、《死河》 4.张贤亮短篇小说《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1)《绿化树》是作者计划中的九篇系列中篇《唯物论者的启示录》中的第一部,主人公章永璘; (2)《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唯物论者的启示录》的第二部,主人公仍是章永璘,仍是第一人称叙述。 三、汪曾祺 贾平凹

1.贾平凹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商州散记》《野火集》等,短篇小说《满月儿》,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白夜》《土门》《怀念狼》《病相报告》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1)1983年,贾平凹深入商州地区,最初的成果《商州初录》(其14个故事,都是人性和人情的赞歌),并由此写出“商州系列”小说:《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天狗》《黑氏》《西北口》《古堡》《火纸》《商州世事》等。

(2)长篇小说《浮躁》的主人公是金狗,改革者形象。 四、莫言等

1.莫言: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轰动文坛,1986年发表《红高粱》,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著有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等,有《莫言文集》五卷。90年代以后,主要有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等。

《红高粱》的叙述循两条线索展开,主线是土匪头子“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斗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2.马原:1985年发表成名作《冈底斯的诱惑》,出版有《马原文集》四卷,文学讲稿《虚构之刀》、《阅读大师》,马原小说的主要特点: (1)马原的小说以其在叙述上的先锋实验性质(先锋小说),引领了80年代小说叙事的革命,唤起了小说写作对形式和语言的自觉。 (2)马原的小说对叙述本身的重视首先体现在,它以一种极端的姿态,将小说完全视为语言的游戏,切断了通往意义和价值的道路。 (3)马原的小说采用“元小说”叙事手法,带来了所谓的“裸露的叙述”,小说的神秘性被消解,虚构性得到强调,传统文学观念中的

真实观被摒弃。

(4)马原小说叙述的另一特点是,所叙述的故事不追求事件的逻辑联系,也没有情感和情绪的联系,而是若干个兀自独立的片段,被叙述着“强行”组合在一起。

(5)马原小说对叙述形式和策略的探索,还包括“返身叙述”(在很多文本中,作者马原直接成为被叙述对象)、“实体经验的省略”(不是言外之意的省略,而是根据上下文或具体语境,读者可以补足的事实陈述)、“互文复现”(在一个文本中指涉获充数作者其他小说文本中的人物、情节),等等。

第八章

80年代诗歌

1. 80年代的诗人队伍大致可以梳理出以下几个诗群、诗派:

①“归来者”诗群。代表诗人:艾青-1978年4月30日,在《文汇报》上发表了《红旗》一诗,宣告他重返诗坛;诗集《归来的歌》、《彩色的诗》、《雪莲》以及诗歌论文集《艾青谈诗》;宏观抒情诗《光的赞歌》、哲理抒情-《鱼代石》、《高山上的风》、长诗《古罗马的大斗技场》。老一辈诗人蔡其矫(咏唱爱情、山水和表现故乡人文历史、地域风情的诗)等,七月诗派曾卓-《悬崖边的树》、牛汉-《华南虎》等,九叶诗派辛笛、陈敬容、杜运燮等。建国初期的梁南、丁芒、公刘、昌耀-《慈航》、《山旅》、《鹰·雪·牧人》等。

②干预生活诗群。代表诗人:雷抒雁-《小草在歌唱》;叶文福-《将军,不能这样做》;叶延滨-《干妈》;刘祖慈-《为高举的和不高举的手臂歌唱》;李发模-《呼声》;骆耕野-《不满》;熊召政-《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

③新边塞诗群和东海诗群。代表诗人:昌耀-《慈航》;王彪-《莽海上的家庭》、《水手》;戴中平-《为我导航》、组诗《吕泗洋》。 ④女性诗人群。代表诗人:翟永明-诗集《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伊蕾-《爱的火焰》、《爱的方式》、《独身女人的卧室》等;张烨-诗集《诗人之恋》、《彩色世界》、《绿色皇冠》等;冯晏-《冯晏抒情诗选》、《原野的秘密》。

⑤朦胧诗。【80年代争议最多、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朦胧诗】1986年10月《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联合推出“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后,“校园诗人”中的海子、骆一禾、四川等提倡“以梦为马”,寻求现代漂泊者的灵魂居所,从追求自然生存史诗发展到寻求精神家园的宇宙生命史诗,从而形成了后期朦胧诗的格局。代表诗人:1984年以前,北岛、舒婷、顾城等,1984年后江河、杨炼等。

名词:【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这样一些特征。

1)80年代诗坛,最具诗学价值的是朦胧诗。它指的是舒婷、顾城、芒克、食指、多多等一批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

2)1980年《诗刊》以青春笔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青年诗人的探索诗作和探索宣言。这一新诗潮的命名缘于那篇短文《令人气闷的“朦胧”》。朦胧诗的崛起,曾引发80年代文坛的一场争论。谢冕最早发表《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赞叹“一批新诗人的崛起”。徐敬亚发表《崛起的诗群》一文,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以“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来提炼这股探索诗潮的意义。

3)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的特点:①朦胧诗人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新的抒情形象。②朦胧诗人在强烈的自我意绪中显示着介入社会生活、为民族立言的抒情积极性。③作为一种审美追求,他们既致力于自我抒情,也致力于社会抒情,但最终是让二者统一在人的责任感 与历史使命感上。

⑥第三代诗人群(六、七十年代出生)。派生出了两大分支:1)面向社会人生的现实抒情,出现了一个生活流诗群,以宋琳、柯平、伊甸为代表;2)追求人的本体的抒情,出现了两个诗群:他们派(以韩东、于坚为主)与非非派(以周伦佑、蓝马为主)。

第九章

80年代戏剧

1. 80年代初戏剧从一片废墟上再生,现实主义戏剧传统恢复并取得了重要的收获,“话剧热”的突然降温,引发了戏剧探索潮流;至80年代后期,戏剧工作者试图通过融汇探索戏剧与传统现实主义戏剧,而此际的戏剧探索,则多数在小剧场实验,也引人瞩目。

2. 1977年是新时期戏剧孕育、再生的一年。《枫叶红了的时候》和《曙光》的问世,标志着话剧创作的再生。 3. 【*】沙叶新的《陈毅市长》在这方面有不俗的表现,写历史而“寄深意于现实”。这是一部富于喜剧意味的正剧。 4. 戏剧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同时展开。 1) 2)

关于戏剧观的讨论:新时期戏剧观的变革,除了受到来自现实的深刻影响外,还受到两种戏剧传统的影响:①五四以来尤与戏剧理论的探索同步进行的是剧作界的创作和舞台实践的探索。最早引起社会关注的探索戏剧是哲理剧《屋外有热流》。

其是十七年的话剧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②外国现代主义戏剧的观念和实践。其中外来影响是显著的。

5. 80年代,值得关注的还有小剧场运动。20年代“爱美剧运动”是小剧场运动在中国的初次实践。198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绝对信号》,标志着小剧场运动的复兴。

6. 80年代是中国戏剧探索时期。

7. 《狗儿爷涅槃》将写实与表现、布莱希特式的叙述相结合,在农民与农村、土地的历史关系中深刻地剖析人生。该剧以其成功的舞台探索与深刻性颇获赞誉。

8. 无场次话剧《桑树坪纪事》是80年代探索戏剧的代表作。

9. 80年代最具先锋意义的戏剧探索者是高行健。由他执笔的《绝对信号》上演后,引起广泛关注。《野人》被作者称为“多声部现代史诗剧”。

第十章

80年代散文

1. 1989年4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奖颁奖。巴金的《随想录》、陈白尘的《云梦断忆》等获荣誉奖,杨绛的《干校六记》、贾平凹的《爱的踪迹》等24部散文集获优秀奖。

2. 《随想录》(1978-1986,共有《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集)是巴金晚年的重要作品,也是新时期散文的重要收获。

3. 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作品:发表于1978年第1期《人民文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它是徐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报告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第十一章 80年代台港文学

1. 著名的有平路的《行道天涯》、李昂的《北港香炉人人插》等。朱天文描写男同性恋的长篇小说《荒人手记》获得1995年中国时报文学奖。1985年,黄凡发表《如何测量水沟的宽度》,这是第一篇后设小说。

2. 八九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家有李昂、黄凡、张大春等。李昂的代表作:中篇小说《杀夫》,《杀夫》的出现标志着台湾女性文学创作进入了新女性主义时期。

3. 政治小说是台湾近20年来创作量巨大、影响深远的小说类型。1979年黄凡发表的第一篇小说《赖索》是这一类型的前驱之作。白先勇认为这是“一篇杰出的讽刺小说”。

4. 从80年代末开始,张大春又致力于后设小说的创作,成为台湾后设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有《写作百无聊赖的方法》。 5. 陶然的《天平》、《蜜月》、《视角》等小说因反映了尖锐的社会问题而备受瞩目。

6. 在香港现代主义小说创作大潮中,西西是取得了突出成绩的一位。在香港文坛上,西西是最具本土意识的作家之一,被称为“童话小说”。代表作:《我城》。

7. 赖声川编导的舞台剧,成为台湾当代小剧场的核心剧社之一。被誉为“当前台湾话剧方面的代表人物,称得上是很有创造性,很有造诣的艺术家”。1999年赖声川整理出版剧集《赖声川·剧场》四册,同时,他的第17出戏《十三角关系》也已完成。代表作:《暗恋桃花源》为“复杂的舞台作品”。

8. 80年代,台湾散文相当风行。代表作家:梁锡华、董桥。

第十二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1. 【问答】90年代和80年代文学的巨大差异: 1) 2) 3)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中心的确立,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都发生了转变。

其次,在市场化的商业社会中,由于大众传媒的发达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学的人文主义精神价值正被淡化。 再次,90年代文学的边缘化和泛商品化使得文学的非意识形态化特征也得到了强化。

可以看出,90年代的商业文化语境使得中国文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并由此开始了全方位的转型。 2. 【问答】从90年代中国文学实践来看,决定中国文学后现代特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人”的观念的变化。 2)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 3)解构主义的思维。

3. 【新写实主义思潮】在《钟山》1989年第2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这个大旗的号召下,80年代池莉、方方、范小青、刘震云、刘恒、叶兆言等作家联手推出了一大批新写实小说。

90年代新写实小说突出的代表作家:刘震云、池莉、方方、刘恒。

4. 【问答】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有论者概括为哪些方面? 1) 2) 3) 4) 5)

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和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 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缺席式的叙述。 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或无所适从的尴尬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以

及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

5. 新写实小说在90年代的新绩:池莉的《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方方的《落日》、《祖父在父亲心中》、《桃花灿烂》、《纸婚年》,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刘恒的《苍河白日梦》,叶兆言的《挽歌》,范小青的《杨湾故事》等。

6. 刘震云是新写实小说重要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单位》、《一地鸡毛》、《手机》。他以故乡为题材的一系列长篇新历史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在他的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7. 池莉的代表作:“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池莉的成名作)、《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8. 方方作品的题材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市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她的《风景》是新写的奠基之作。

9. 【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枣树的故事》、《1937年的爱情》,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莫言的《红高粱》,余华的《活着》,格非的《迷舟》、《敌人》以及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等。

10. 【*】陈忠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白鹿原》,1997年以“修订本”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该书被称为“民族灵魂的秘史”。作品中的“白鹿”、“鏊子”是含有深刻象征意味的深广意蕴的两个意象。

11. 二月河已出版长篇系列历史小说《康熙大帝》(四卷)、《雍正皇帝》(三卷)、《乾隆皇帝》(六卷)共13卷,计五百余万字。 第十三章 90年代小说

1. 1985年后,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等小说以与传统现实主义不同的题材取向、叙事方式、情感表达,呈现出一种新的气息和风格,被称为新写实小说。

2. 刘恒的代表作:《伏羲伏羲》、《白涡》、《苍河白日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3. 新写实主义小说,又称现实主义冲击波,在取材上贴近现实,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参与意识。它以河北“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崛起为标志。

4. 在主旋律类的作品中,张平的长篇小说《抉择》为其代表,1998年获茅盾文学奖。

5. 90年代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大帝》、《乾隆皇帝》等清代帝王系列小说,唐浩明的《曾国藩》,刘斯奋的《白门柳》,凌力的《少年天子》等少年皇帝系列小说等。新历史小说是与传统历史小说在创作理念、叙事方式、语体特征、审美意趣等方面迥然相异的一种文学创作实践。

6. 【问答】新历史小说的特点有哪些? 1) 2) 3)

新历史小说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首先体现在作家的人文关怀上。 其次,新历史小说是作家危机意识的产物。

再次,新历史小说无意再现历史真实,而着眼于拟构一种整体的具有历史意味的文化氛围,从更深层次突入现实,在哲学高度

上观照人类生存的历史。这方面,张承志的《心灵史》、陈忠实的《白鹿原》、张炜的《九月寓言》三部具有史诗风格的新历史小说可谓代表。

12. 90年代【女性小说】明显在走向集体成熟。 1) 2)

首先是那些穿越80年代、在90年代风采仍旧且初显大家风范的女作家:王安忆-《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长恨歌》;构成90年代女性写作另一极的,是陈染、林白、徐小斌、徐坤、斯妤、张欣、张梅等在90年代崛起的女作家。她们体现为两

迟子健-《日落瓦窑》、《白银那》;铁凝-《玫瑰门》、《大浴女》。

种不同的创作倾向:①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私语化;②以徐坤、斯妤为代表的解构性女性写作倾向。

13. 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卫慧-《像卫慧那样疯狂》、《上海宝贝》;棉棉-《九个目标的欲望》和《糖》等。 14. 王安忆的《长恨歌》(主人公:王琦瑶)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王安忆90年代的作品从内容上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注,如《长恨歌》、《富萍》等。②对生命存在的形而上追问,如《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米尼》等。③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如《姊妹们》、《喜宴》等。

15. 陈染代表作:长篇小说《私人生活》。特色:在90年代,在创作中表现出一种明确的性别意识。她自己认为她一直以来都“在中国

C余华的《现实一种》

主题:小说讲述的是兄弟仇杀的故事。

故事情节:山岗四岁的儿子皮皮无意间摔死了自己的堂弟即山峰的儿子,由此便引发了一场家庭内部的互相仇杀。先是弟弟山峰出于复仇踢死了侄子皮皮,接着哥哥山岗又杀死了弟弟山峰,最后山岗因杀人罪而被枪决。

叙述策略:冷漠。余华在叙述这一家族令人惊心动魂的灾变与毁灭时所用的叙述语调却是惊人的冷漠与安详。在讲述这一悲剧时,叙述主体既无激愤,亦无悲悯,相反,却是用一种极其精细且略显调侃的语调来叙述一系列的死亡与杀戳,包括一群医生对山山岗尸体的肢解。

《现实一种》以一种极端的叙述对伦理文化及人性本质实行了极端的颠覆,其先锋性是极为突出的。

新写实小说

(一)标志:1987年,池莉《烦恼人生》的发表。

代表作品: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 “新写实”是理论批评界对这一创作现象的概括。

(1)文化背景:“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它对应于80年代后期以后中国社会大写的\人\解体、文学中的终极理想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答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道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于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应。

(2)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3)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从作家队伍的构成上看.新写实小说是先锋作家和现实主义作家的“合谋”。从艺术态度上看,新写实主义小说则是新闻技术与写实手法的互相妥协。 (4)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合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

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 (二)方方:《风景》

(1)小人物的生存哲学:小说写的是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在几十年间的遭遇,故事情节的主线是父母与七哥的故事,其中又依次串起其他八个孩子的经历。小说对每段故事的叙写都集中于对生存景象的刻画,所有人物都为他们的生存境况所紧紧捆绑着,他们生活中任何跌爬滚打和生死忧乐都生成于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欲求与所处境遇之间的磨擦和冲突。

(2)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小儿子。 由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故事,显然是一种机智的安排,这使得作品中的生存景观看来异常的冷漠和残酷。(3)突现出生存本身的意义:小说通过描写人物对其生存处境的应对方式来使生存意义得到明确无疑的显现。《风景》的文化意义正是在于使我们对生存本身恢复了应有的警醒与思考。 (三)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一地鸡毛》

(1)以非常冷峻而又略带微讽的笔触,叙写出了极其平庸琐碎的当代日常生活景况。小说揭示出作者所理解的生存本相:生活就是种种无聊小事的任意集合,它以无休无止的纠缠使每个现实中人都挣脱不得,并以巨大的销蚀性磨损掉他们个性中的一切棱角,使他们在昏昏若睡的状态中丧失了精神上的自觉。

(2)小林的迷失:考察小林的精神发展轨迹,可具体看出这种生活的严峻性及其对个人精神磨损的效用。《单位》是写生活迫使小林在公共生存空间中(即工作场所)放弃了自我的个性追求,而在《一地鸡毛》中,这种生活的严峻性和销蚀力则更渗透进他的私人生存空间,使他在更本己的层面上也必须彻底摈弃自我意识。(3)冷静客观的写实:小说始终以不动声色的平静口吻叙述小林遭遇的林林总总,把创作主体的感受与判断几乎完全排挤干净,只是按照日常经验逻辑,依次地呈现出各种琐碎事件,其中极少有观念意义的直接添加。(4)冷峻深刻的人文意图:小说隐约闪烁着一种尖锐的讽刺精神。它活生生地勾画出人们所处的那种无可抗挣的处境,揭示出这种处境的荒谬性,从而体现了通常认为新写实小说所缺失的现实批判立场。

伤痕文学

1刘心武《班主任》

内容:小说讲述了某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尽力挽救 一个在四人帮毒害下不学无术的中学生的故事,作者以“救救孩子”的呼声,震动了被文革麻木了的人们的心灵,拉开了人们回顾苦难的序幕。这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次揭露出文革中推行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如何危害

着青少年的纯洁心灵。

2卢新华《伤痕》伤痕文学的标志,1978年8月发表于在《文汇报》

内容:这部小说以悲剧的艺术力量,震动了文坛,作品中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描写,突破了长期以来关于文艺的清规戒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而讨论最终得出的肯定性结论,又使这部作品成为我国文学界在政治上彻底否定文革的先声。(揭示“左”倾思潮对青少年的毒害与创伤)

寻根文学

(一)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A 主要作家作品: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陆文夫《美食家》。 主要观点:理论倡导文化寻根派的作家们始终保留着一份政治、人文理想。 B 寻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

(1) 韩少功认为文学“寻根”,“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人类生存的根”。 (2)郑万隆认为:“寻根”是“力求揭示整个民族在历史生活积淀的深层结构上的心理素质,以寻找推动历史前进和文化更新的内在力量。”(3)李庆西说,文学成文化的“根”,并不在儒学里面,而是在区域文化中--发源于西部诸夏的老庄哲学、以屈原为代表的绚丽多彩的楚文化,以幽默、风骚、游戏鬼神和性观念开放、坦荡为特征的吴越文化等等。(4)郑义、阿城还对五四以来新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提出批评,认为五四运动“对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有阻碍民族文化之嫌”,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断裂。总之认为五四以来的文化是一种“无根”的文化。

(二)阿城的《棋王》

主题:小说蕴含着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格的追求。 一个是“吃”,一个是“棋”,阿城津津乐道地写王一生们的“吃”,既有社会主义,更有生命意义,因为吃乃是生存之必需。而下棋是精神之必需,是对自身的一种精神修炼。

小说文化探索的意义: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显示了内在的充分自由性,而对自由境界的自觉追求,折射出现代人所面临的精神困

境与自觉超脱的意向。王一生的人生哲学恰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具体表现在:不随流,不合污,矢志弥坚,操守如一,超然于世,解忧散怀,寄情养性,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

(三)韩少功的《爸爸爸》以强烈的“寻根”意识和扑朔迷离的形式感来发掘人性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 神奇的意象,把丙崽作为一种意象成人生的象征,把他所生活的氛围和环境看成一种凝固了的社会空间。作者把一种具有远古意识、初民思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在读者回前,意在把愚昧、蛮荒、冥顽不化的\集体无意识\加以抨击与放大。

A这种原始意识表现在:1万物有灵论2畏天祭神3千奇百怪的迷信解释、预兆、禁忌和行为4咒语拜物教5巫师文化6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7对人的兽性摧残,人、好勇斗狠、集团仇杀

B目的:小说中揭示出的这种生命形态成为我们边远地区和落后地区至今还保存着的民族生存形态,同时,它也成为一种稳态的意识结构渗透于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韩少功将它进行变形的夸张与放大,其目的是想引起疗救的注意。

C小说在文体上的贡献:全文弥漫着一种飘忽不定的、扑朔迷离的神秘感。整个作品在神秘的叙述之中所透露出来的象征意蕴,能促发读者去思考更探层的意蕴。小说对山地的风俗和自然景观的描写,以及糅进的神话描写则为小说的内容表达和形式表现增添了赏心悦目的色彩效果。

D艺术手法:采用了“打破生与死,人与鬼的界限,打破时空界限,吸收欧美现代派时序颠倒、多角度叙述、幻觉与现实交错等艺术手法”。

杨沫及《青春之歌》

生平:原名杨成业,祖籍河南湘阴县。先后做过小学教师、家庭教师、书店店员等职。1933年入党,1934年开始写作。之后,主要做文职工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红红的山丹丹花》,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青春之歌》、《东方欲晓》、《芳菲之歌》。

1.情节与主题:小说以193109018—193501209这段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艺术的再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变化和精神面貌。是对现代知识分子成长史的成功演绎。形象地说明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的得到解放,才有值得歌颂的青春。 2、林道静的形象

(1)个性解放的新内涵。子君:大胆的叛逆者 沙菲:迷茫的叛逆者。林道静:进步的叛逆者 (2)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

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的典型形象。

(3)形象意义:作者通过林道静这一人物的性格发展,揭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主要特点:他们接受革命常常是从个人遭遇和理论认识开始的,他们从民族矛盾进而认识阶级矛盾,从求个人解放到争民族解放,从个人奋斗、幻想个人英雄式的事业,到参加集体的阶级斗争、革命的英雄主义;从对劳动人民自上而下的人道主义同情到同呼吸共命运的阶级感情。并且,作品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 3《青春之歌》解读

a情爱故事 b寓言故事:现代知识分子成长史《青春之歌》将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主体,同时也创造了这一叙述的基本范型,即“反抗/追求/考验/命名”。c成长小说:在性与政治之间李扬的小说解读定位到了“性别游戏”与“政治认同”的纠葛关联中:即私人的“性”与超然的“政治”相互借力,政治的审美表达通过“性”的征服显示魅力。

余永泽拯救的是身体,它是传统“英雄救美”模式的再现;卢嘉川拯救的是灵魂,是一个必然伴随革命者勇猛前行的战斗单位。余永泽的失败、卢嘉川的成功标志着革命阶段性的转折。

4艺术特色: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性格与命运结合、语言抒情色彩。 梁斌及《红旗谱》

梁斌原名梁维周,《红旗谱》1957.12.中国青年出版。

一、朱老忠形象朱老忠是一个处于动态的时间关系中的不断成长的新的形象。朱老忠的成长动因——个人复仇,起初共产党对于他具有的只是“靠山”意义,与“一文一武”的复仇理想如出一辙。按照无产阶级的阶级理论,阶级意识的建构意味着对个人意识的超越,阶级斗争终将取代个人复仇。在某种意义上,朱老忠的“成长”甚至取决于他在多大的程度上克服和升华这种个人仇恨。始终在复仇意识中延宕的朱老忠,在等待着神启和拯救,等待着对自第我的超越。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 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二、文本叙事逻辑和作家主观意图的错位

朱老忠形象作为作家主观意图中的中心人物而在文本中实际呈现为非中心人物的错位

3《茶馆》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与人物的喜剧、幽默性格与剧作家的讽刺笔法,让作品产生了独特的悲喜剧风采。 4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主要使用了个性化语言来塑造人物,也有在人物间偶然碰撞出的火花中刻画人物(第一幕中秦仲义与庞太监在对待戊戌变法的态度上发生冲突)。

5老舍精心选择人物某几个最能体现其思想性格的闪光点,进行简洁的刻画,不重整体介绍,而重棱角的表现。如秦仲义的一生,作者只选择了他一生中三个闪光点——在王力发面前的财大气粗,在庞太监面前的狂傲不羁,败落后的自悲自悼——来刻画人物性格。

中共发动了反右派运动。 6月18日,公开发表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从1957年的6月至9月,中国作协党组连续举行了25次扩大会议,从丁玲、陈企霞对1954年检查《文艺报》不满的所谓“反党”行为开始,进而指责冯雪峰1936年从延安到上海后与鲁迅、胡风的合作,“造成了革命文艺事业的分裂 ”,进而延及诗界的艾青、美术界的江丰,戏剧界的吴祖光等一批党内的老艺术家,都被打成反党分子,右派分子。 这场斗争以周扬的题为《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作结。《文艺报》1958年第二期开辟专栏,对1942年在延安批判过的一批文章(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萧军的《论同志之“爱”与“耐”》罗烽的《还是杂文时代》,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以及丁玲的小说《在医院中》进行“再批判” 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提出

(一)五十年代:“双百方针”:毛泽东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如何贯彻“双百”方针,毛泽东明确指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二)“双百”方针的影响: 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三个突破:

1.敢于大胆正视人民内部矛盾,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突破了“无冲突”论的禁锢。其代表作有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2.突破了人民内部不适用讽刺这一文学手段的囿见。3.突破了回避描写爱情或爱情不能作为作品题材的禁区。这一方面的作品有宗璞的《红豆》

(三)六十年代文艺政策的调整:

1.新侨会议:196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周恩来到会作《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强调要“尊重艺术规律,发扬艺术民主”,要改变动辄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的“五字登科”的作法。

2.广州会议:1962年3月,文化部、中国剧协在广州召开了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到会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

告》,陈毅也于3月6日作了报告,他们在报告中,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进步和作出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些讲话标志着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正酝酿着一个重大转变。

3.大连会议:1962年8月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邵荃麟主持会议。会议的目的在于纠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浮夸思想和人物形象上的单一化。邵荃麟在总结发言中,对文艺现状进行了分析,正式提出了“写中间人物”和“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

六、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批示(1963—1964)

(1)批示出台的背景:a毛对政治形式的错误估计,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b文艺再次成为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突破口,提出写“十三年“的口号,文艺思潮和文艺运动急剧地向左转。(2) 1963—1966的一系列大批判 “有鬼无害论” “时代精神汇合论” “中间人物论”和“现实主义深化论” 七、“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记要”

1966年2月2日至20日,江青在上海纠合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炮制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简称《纪要》,于4月10日由中央批发全国。 《纪要》内容:(一)文艺黑线论:理论黑、作品黑、队伍黑(二)唯心主义理论 “根本任务论”:“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英雄人物 。 “主题先行论”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赵树理的小说

一、赵树理,山西人。《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一)解放区文学的一面旗帜

1.在解放区文学中,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并形成了农村和战争两大题材。农村题材以赵树理和丁玲为代表,战争题材则以孙犁和马烽、西戎为代表。

2.1942年以后,解放区的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朗纯净的总体风格,在表现形式上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

“写实型”,一是以孙犁为代表的“抒情型”。 (二)赵树理被树为旗帜的原因

1.赵树理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他虽然曾受到“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但想绕过新文学传统,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用小说的形式表现老百姓的声音。2.为实现“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创作理想,即以文学的通俗方法,宣传和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紧密配合当时的实际工作。3.自觉的民间立场形成了赵树理小说特有的叙事美学和艺术风格,并与毛泽东的《讲话》精神相一致。 (三)赵树理成为右倾典型的过程

1.《邪不压正》(1948)是赵树理第一次遇到批评的小说。中农女儿软英被地主的儿子看中,狗腿子小旦为虎作伥,强下聘礼。解放后,农会主席小昌唆使成为积极分子的小旦逼迫软英嫁给自己的儿子。最后,小昌挨批,软英与小宝终成眷属。

2.《三里湾》(1955)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后被改编成电影《花好月圆》和各种舞台剧。但与《不能走那条路》、《创业史》,以及《山乡巨变》等表现农村阶级斗争的作品相比,仍然受到了明显的冷落。

3.《“锻炼锻炼”》(1958)虽然“是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维护农村中的新干部,让自私落后的人出点丑,但客观上却表现了当时农村中日趋激化的“干群矛盾”,一经发表,便受到了批判。

4.处在既无法回避,又不愿违心地说假话唱赞歌的两难境地的赵树理,1959年8月向《红旗》杂志投寄《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正赶上“庐山会议”,文章被陈伯达转批给作协党组,成为“反右倾”运动的靶子。 (四)赵树理成为右倾典型的原因

1.时代在变,而赵树理的创作思想却几乎没变,仍然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农民说话。特别是他对农村实际情况的了解,使得他总是“右倾”,一再受到批判。

2.赵树理意识到了自己与时代的差距,也努力地想加入“时代的大合唱”,也想写歌颂农村新生事物的作品,但他又不肯违背生活的真实,《“锻炼锻炼”》实际上将歌颂也写成了揭露和批判,特别是对农村中的坏干部的批判。

3.努力的方向与时代的要求恰恰相反。时代要求他写出农村中“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和两个阶级的斗争,但他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两条道路”和“两个阶级”的斗争并不是农村中的主要矛盾。

4.当时文艺界激进主义的文艺思潮越来越高涨,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越来越严重。 (五)民间立场的曲折表现:《锻炼锻炼》 绵里藏针,用“春秋笔法” 1.《锻炼锻炼》所反映的50年代新农村“大跃进”的现实:

A.从干部与群众角度看:小说名为《锻炼锻炼》,指干部需要“锻炼锻炼”,而暗含群众需要“改造改造”。B.从民主与专政看:在作品中写民主有两种形式:大字报和大辩论,这是整风时期群众发扬民主的武器,利用他们向领导提意见。但在“发右运动”以后则变成了领导干部整治群众的工具,而且干部嘴里口口声声挂着“法院”“乡政府”,他们对群众的蛮横态度是依仗了国家机器作为后台。辩论中干部句句逼人,不断。

C.从理想和现实看:当时的理想是“共同致富”,事实上一方面农民想发家致富,一方面又具有无法根除的小农意识(争而不先,甘于落后;合作不合,各怀私心)这是50年代中国农村实况。D.表达方面:小说是评书体小说,讲究故事性、情节性,小说讲了五章,五章环环相扣:大字报风波—动员—拾花—偷花—转变。通过故事情节将人物带出,结构紧凑,悬念设置巧妙。E:语言运用方面:语言通俗流畅,用的是地道朴素的农村语言。

二 文革文学

文革文学的特征:政治的直接审美化,革命浪漫主义,“三突出”的创作原则。 “根本任务论”:“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英雄人物 。 “主题先行论”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1“样板戏” 的培育。“八个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1970年达到高潮。被作为“文艺新纪元”的标志

2文革时期的小说。浩然的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等。手抄本小说:张扬的《第二次握手》,知青的小说:赵振开的《波动》;靳凡的《公开的情书》;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

3文革时期的诗歌。公开的诗界:红卫兵的诗;工农兵的诗。代表作:张永枚的《西沙之战》;集体创作的《理想之歌》72年之后,李瑛

等的诗穆旦的诗:不能公开发表的诗。 4.天安门诗抄

起因:纪念周总理。时间:1976年1-4月。实质:声讨“四人帮”的罪行。形式:广场集会,张贴、传抄诗歌。被指控为“反革命政治事件”。性质:政治事件。历史意义:美学日常生活化和诗歌政治化的典型体现。 5.“白洋淀诗群”

食指(郭路生),芒克,多多,根子等。代表作:《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等诗人大多是北京知青,出身于知识分子获“高干”家庭

本时期小说形态:“单一化”是这一时期小说形态的总体特征。表现在:1.言情、武侠小说失去了合法化的地位2.讽刺、幽默的小说也不能继续推进3.诗化、散文化的小说也没了生存空间4.与小说形态的单一相关联的是小说风格的单一,奔放、雄伟、刚健、热烈

《茶馆》

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精品,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 艺术特色

1艺术构思独特 A:使用“反描法”。生动而洗练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B:使用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考虑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选取北京普通的一个大茶馆使三教九流的人物同时聚集在一起,具有象征意味,是大中国的一个窗口,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C: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编剧的“一人一事”法,采用人像展览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舞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观众面。

2《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以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的近代历史为纵线,以特选出来的三个时代的生活做横截面,具有史与事结合、虚与实结合的优点。

A:每一幕都要穿插描写一件怪异的事。如第一幕,穿插写庞太监娶老婆;第二幕突出描写两个逃兵准备共娶一个老婆的故事等,这些事件的荒诞性与怪异性,增添了其悲喜剧色彩。

3《茶馆》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与人物的喜剧、幽默性格与剧作家的讽刺笔法,让作品产生了独特的悲喜剧风采。 4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主要使用了个性化语言来塑造人物,也有在人物间偶然碰撞出的火花中刻画人物(第一幕中秦仲义与庞太监在对待戊戌变法的态度上发生冲突)。

5老舍精心选择人物某几个最能体现其思想性格的闪光点,进行简洁的刻画,不重整体介绍,而重棱角的表现。如秦仲义的一生,作者只选择了他一生中三个闪光点——在王力发面前的财大气粗,在庞太监面前的狂傲不羁,败落后的自悲自悼——来刻画人物性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f8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