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推进转型升级 凝神聚力建设工业强市

更新时间:2024-01-19 00: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全力以赴推进转型升级 凝神聚力建设工业强市

各位领导、同志们:

非常荣幸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主要以工业强市建设为主题,向大家汇报四个方面内容:第一个方面,当前工业发展的时代特征;第二个方面,淄博工业发展优势与矛盾;第三个方面,关于工业强市建设的认识和实践;第四个方面,加快工业强市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当前工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新常态是当前中国经济最显著的特征。今天我侧重从工业的角度出发,就新常态下工业发展时代背景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特征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

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当前,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1

并改变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智能化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泛在信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的直接沟通)的强力支持下,制造商、生产服务商、用户在开放、共用的网络平台上互动,单件小批量定制化生产将逐步取代大批量流水线生产。二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sSystem,CPS)的智能工厂将成为未来制造的主要形式,重复和一般技能劳动将不断被智能装备和生产方式所替代。三是随着产业价值链重心由生产端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方面的转移,产业形态将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订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构建企业市场竞争新优势;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正在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

特征二:全球产业格局重大调整,国际贸易规则正在重构,工业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形势。

1.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一是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制造

2

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发布《工业4.0》,日本在《2014制造业白皮书》中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英国发布《英国制造2050》等。目前,制造业向发达国家的回流已经开始。如,美国的苹果公司已在美国本土设厂生产,日本的松下电器计划把立式洗衣机和微波炉生产从中国转移到日本国内,夏普公司将在日本本土生产更多机型的液晶电视和冰箱,TDK(世界著名的电子工业品牌,TDK一直在电子原材料及元器件上占有领导地位)将把部分电子零部件的生产从中国转移至日本秋田等地。二是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如:微软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转移到越南河内;耐克、优衣库、三星、船井电机、富士康等知名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总的来看,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双向挤压。

2.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强化与全球贸易规则重构相交织,我国也将面临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新挑战。一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2014年,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97起,涉案金额104.9亿美元,

3

同比增长1.9倍,已连续18年成为全球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严重国家。可以预见,未来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摩擦将更为激烈,对未来我国制成品出口造成严重影响。二是全球贸易规则也处于重构过程。2015年10月5日美国、澳大利亚等11国宣布完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一个基于全新贸易规则、规模占全球40%的巨大经济圈即将形成,在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劳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高门槛,将进一步削弱我国工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也将影响我国工业实施的“走出去”战略。此外,美国推动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美欧双方互相降低非关税壁垒,统一各类认证等监管标准,也将挑战我国参与的金砖国家准贸易联盟。全球贸易投资秩序的重建,可能对国内贸易投资产生替代效应,对外贸易和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压力将会增大。

特征三: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我国经济发展已不再是单纯总量扩张的过程,而主要是结构升级转型的过程,增速下降可能带来某些难以预料的挑战,这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紧迫要求。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要素成本等都在发生动态变化。一是从资源能源看,我国资源相对不足、环境

4

承载能力较弱,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0%和25%,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7%、17%和17%。二是从环境压力看,长期积累的环境矛盾正集中显现,目前全国有70%左右的城市不能达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7个省(区、市)的6亿左右人口受雾霾天气影响,水体污染较为突出,土壤污染日益凸显,重大环境事件时有发生。三是从要素成本看,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我国制造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如,2014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从2011年的顶点下降了560万,劳动力供给呈缩减趋势,并直接导致用工成本上升。目前我国制造业工资普遍达到3000-4000元,远高于东南亚等国。据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成本优势已经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或者说,在美国生产只比在中国生产成本高4%。

总的看,我国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赖以保持的多种要素约束日益趋紧,已经使粗放式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原有比较优势逐步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新旧交替期,我国制造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特征四:国家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内需潜力和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为工业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5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部署,特别是“四化”同步发展为制造业创造了新需求、开拓了新市场。一是城乡一体化将成为拉动制造业内需增长的主要动力。按照目前的城镇化速度,未来每年将有1000余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据测算,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和5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二是农业现代化将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等都为制造业创造着巨大的需求。三是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将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等途径,推动制造业的跨越发展。总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各产业部门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治理服务新的能力需求、国际竞争和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在生产装备技术水平、消费品品质提升、公共设施设备供给、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可控等方面,都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也使我国制造业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一是国有企业改革释放发展动力。2015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于充分激发和释放国有企业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发展

6

引领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供了重大机遇。二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释放投资活力。去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向社会公开推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1043个,总投资将1.97万亿元,对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壮大民营经济提供了重要机遇。三是军民融合释放发展新动力。国家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正在构建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军民融合工作运行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将有力的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向深层次发展。四是宽松货币环境释放增长活力。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去年央行先后五次降息五次降准,今年2月14日人民银行、工信部等八部委印发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意见,从加强货币信贷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提高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对工业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工业企业融资机制创新,促进工业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工业企业加快“走出去”,加强风险防范和协调配合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工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的具体金融政策措施,将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的融资环境。

总的来看,未来十年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巨大,机

7

遇也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的战略机遇期,审慎应对、前瞻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二、淄博工业发展优势与矛盾

“十二五”时期是淄博工业发展极其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既迎来了工业快速发展、总量规模迈向新台阶的欣喜,成为个省第3个、全国第16个工业经济总量过万亿元的城市;也经历了增速换档、产业结构调整阵痛,工业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考验。

(一)淄博工业发展优势

1.工业体系成熟完备。一是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淄博已形成了轻重并举、门类齐全、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完备工业体系,拥有比较突出的产业、产品、市场主体多元化优势,这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都是少有的。“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2930家,资产总额预计达6780亿元,比2010年增长63.5%,年均增速达1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2419.8亿元,比2010年增长33.8%,年均增速6.8%。主营业务收入达11620.6亿元,比2010年增长48.5%,年均增速达8.2%;利税总额达1290.2亿元,比2010年增长28.3%,

8

年均增速达5.1%;其中,利润738.6亿元,比2010年增长26.6%,年均增速达4.8%;户均资产达23140万元,户均主营业务收入39078万元,户均利税4232万元,分别比2010年提高97.7%、74.2%和50.4%。按照国际通行的划分标准,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的过渡时期,具备了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的基础。二是制造业主导全市工业发展。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工业三大门类中,2811家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94.61%,比2010年提高2.7个百分点;采矿业占比3.61%,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比1.78%,分别比2010年降低1.89和0.72个百分点,制造业位居绝对主导地位。从行业门类看,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8个大类在我市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械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十大行业为支柱行业,2015年十大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1.8%,利税占81.37%,利润占79.2%。从产品种类看,全市拥有工业产品近3万余个,近90种产品产销量居全国前3位。从人才支撑看,传统主导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淀,

9

锤炼出一批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群体,造就了素质过硬、善打敢拼的产业工人队伍,他们是重塑淄博工业竞争力的中流砥柱。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根据现有统计资料测算,2015年工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58.6%,原料初加工型工业比重比2010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左右。“十二五”以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了5.18个百分点,占比达到31.78%;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新医药、机电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11年初的2325.9亿元提高到2014年末的3532.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0.57%,我市成为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市。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200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亿元,2015年预计实现435亿元,10年时间翻了16倍。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25.17亿元,增长10.7%,其中技术改造投资1290亿元,增长15.7%;装备工业投资429.4亿元,增长30%。

3.工业发展承载能力较强。园区基地方面,目前全市现有各类重点产业园区12家。2014年12家重点产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40.52亿元,占全市总量的66.05%;“大企业+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实施,推动企业向基地集中、生产

10

要素向基地集聚、产业结构向高端转变,正在集中形成一批千亿级、500亿级的优势产业基地。支柱产业方面,2015年九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6.97%,新兴产业方面,从化工、医药、陶瓷、建材、机械、冶金等传统行业发展中逐步衍生和壮大起来的新材料、生物及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长的历史发展积淀,其中新材料产业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医药产业经济总量和生产规模全省第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配套能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骨干企业方面,突出规模实力和成长潜力,评选确定了市“工业企业50强”和“创新型高成长企业50强”,“双5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1.63%,其中“工业企业50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0.29%。

4.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我市信息化建设起步早,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完善,企业信息化改造意愿强烈,两化融合水平日益提高。目前,全市主要工业行业关键工艺数控率达78%,重点企业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应用率达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ERP普及率达82%,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位于全省第一梯队。2013年以来,我市先后列入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随着智慧城市建设、信息消费、“互联网+”等领域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云计

11

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普及,行业应用软件在医疗、电力、机械等领域形成较强竞争优势,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电子商务蓬勃发展。2015年全市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率52%,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交易和宣传业务的市场主体接近10万户,电子商务交易额1055亿元,增长24.26%,网络零售交易额155亿元,增长37.17%。骨干企业如卓创资讯与国家统计局签署大数据战略合作协议;鲁供天马、春江源精致生活网、博信农作物良种购销平台等逐步做大做强,企业利用互联网开拓市场、降本增效的能力不断增强。

5.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节能工作成效显著,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以来,我市共淘汰钢铁落后产能225万吨,水泥落后粉磨能力1035万吨,水泥落后生产能力4万吨,酒精落后产能1万吨,造纸落后产能13.32万吨,印染落后产能11460万米,焦化落后产能35万吨,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期间主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通过健全节能目标考核责任体系、组织实施节能改造工程、部署重点能耗排放企业综合治理、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十二五”累计下降率19.37%,累计完成进度全省第一,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时期节能目标任务,连续七年在全省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中位居第一。深入实施省工业绿动力工

12

程,积极推进高效煤粉锅炉试点示范、燃煤小锅炉清洁能源臵换和关停淘汰、电站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洁净型煤和兰炭推广等一系列工程,全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较上年同期增加23天,空气质量良好率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二)工业发展的突出矛盾

1.在全省优势地位出现下滑。当前淄博工业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近十年来,由全省第一工业重镇逐步被烟台、潍坊等后起城市实现规模赶超。目前,虽然工业总量位居全省第一阵营(主营业务收入绝对量位居全省第5位、增加值居第4位、利税居第4位、利润居第4位),但占全省的比重正在下降。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的比重10%左右,而2015年仅占7.9%左右,下降了2.1个百分点。从业人员62万人,比2010年减少9.5%,年均减少1.9%。

2.资源枯竭带来的转型压力增大。淄博工业因资源而兴,资源型产业一直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资源、资本、技术、人才等基础比较优势支撑了多年来全市工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但近年来资源型产业传统比较优势正在持续减弱,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012年以来,化工、建材、冶金等支柱产业发展速度快速回落,主要效益指标大幅下降,

13

企业经营难度不断加大。一是成本优势逐步丧失。随着我市主要自然资源频临枯竭,基础原材料产品生产成本逐步攀升,在与周边地市的竞争中优势不再明显。二是终端需求低迷。资源型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下行通道,2015年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91.4%,连续47个月回落,企业经营难度加大。三是产品升级换代较慢。产业链相对较短、上游产品占比大、中低端产品比重高、高能耗行业占比大等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3.新兴产业支撑能力较弱。我市有一批发展势头很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基数不大、占比较小,且内部产品结构与传统产业类似,终端产品少,整体上缺乏竞争力。我市创新资源匮乏,缺乏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层次管理、技术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制约着新兴产业发展壮大。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比济南、青岛、烟台低10.85个、9.22个和9.33个百分点。

4.大企业带动能力偏弱。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大而不强、强而不大”问题突出,优势骨干企业数量偏少,大部分处在传统行业中,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截至目前,过百亿的企业仅仅只有7家,低于东营人(27户)、烟台(18户)、潍坊(15户)、青岛(13户)。7家过百

14

亿的企业中,除东岳集团高新技术产品占比较高以外,其他主要集中在冶金、基础化工、炼油等行业,自身转调压力大。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还不能形成支撑发展的有效增量。重点项目个头不大、结构不优的问题还没有实现大的破题,投资规模大、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少,缺乏有带动力的新增长点。

5.园区建设水平偏低。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产业布局问题一直困扰着淄博工业发展。目前12家重点产业园区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5%以上。但相比于国内先进地区,在规划水平、基础设施条件、产业配套、发展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产业规划和发展上小而全、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关联度较低、入园项目整体层次不高、企业和项目布局随意,生产成本高、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治理成本高等问题突出,制约了长远发展。

6.能源资源环境刚性制约增大。作为一个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老工业城市,土地、能耗、排放空间制约压力日益增大,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从土地看,淄博市土地面积59.6万公顷,仅占全省的3.88%,列全省第13位,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土地供需缺口高达1:3以上。从能源看,全市煤炭消费量约占全省的11%,万元GDP能耗1.32吨标煤,远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

15

水平。从排放看,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大超过环境容量,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分别是全省第1位和第2位,COD总量和氨氮总量分别是全省第13位和第12位。

三、关于工业强市建设的认识和实践 (一)新常态下淄博工业发展定位

工业是淄博立市之基、强市之本。淄博要实现争先进位、走在前列,最大优势在工业,最大潜力也在工业。推动工业发展要注重从三个方面把握:一是在新常态大背景中认识和定位工业发展。从国际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向挤压”,处在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工业本质上要求增强综合实力,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重塑综合竞争新优势;增强产业竞争力,保持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塑富有活力的新结构;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培育发展一批新的增长点,重塑工业发展新引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主要依靠资源的粗放发展模式,重塑工业发展新动力。二是从与“十三五规划”有机衔接,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推进的角度认识和定位工业发展。

16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阶段。对淄博老工业城市而言,要完成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发挥工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做大工业经济总量,为改善和保障民生奠定基础;提高工业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增强绿色发展能力,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兼得,满足人民群众对环境改善的新期待;增强经济发展融合性、协调性,建设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富有活力的经济文化强市。三是从未来20年大趋势角度认识和定位工业发展。以2012年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2015年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为标志,世界工业发展进入新时代,未来20年全球科技、产业竞争将空前激烈。要在未来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人才,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二)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从我市情况看,“十三五”时期是淄博转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仍然是重塑淄博老工业城市竞争优势的主战场。“十三五”工业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实现“双中高”:即工业总量实力再上新台阶,工业年均增速7%以上,实现工业经济中高

17

速增长;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普遍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实现倍增,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产业转型发展的重点,就是要加快改造提升化工、机械、建材、冶金、纺织服装五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机电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改造提升五大传统产业

一是化工行业。化学工业是淄博市第一支柱产业,涵盖石油化工、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化肥、合成树脂及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制品、涂料及染料、农药、医药中间体、各种助剂及化学专用品、化工机械及设备等十几个领域,已形成上下游一体、门类品种较齐全、产品大体配套的产业体系,占全市工业比重38.77%以上。目前共有规上化工企业661家,拥有各类化工产品近2万种,是国内产业配套最为完善的地级市。主要有齐鲁石化、东岳集团、金诚石化、汇丰石化等骨干企业。目前年原油加工量约2600万吨,汽油年产能500万吨,柴油年产能2100万吨,合成橡胶年产能约38万吨,硫酸年产能120万吨,烧碱年产能120万吨,乙烯年产能73万吨,化肥年产能50万吨,农药年产能2.7万吨。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05.26亿元左右,增长0.88%。 预计201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8%左右;2016年主营业务

18

收入4600亿元左右,增长5%。到2020年,预计主营业务收入6000亿元左右,较2015年增长36.4%

二是机械行业。机械行业主要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占全市工业比重15.31%。机械行业是我市企业户数最多的传统优势产业,企业群体较多,目前共有规上机械行业企业736家,以生产通用设备和零部件为主,主要有唐骏欧铃汽车、华成集团、淄博柴油机等骨干企业。目前汽车年产能约7.5万辆,交流电机年产能65万千瓦,泵年产能23万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机械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43.4亿元左右,增长4.2%。 预计201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3%左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00亿元左右,增长5%。到2020年,预计主营业务收入3500亿元左右,较2015年增长59.1%。

三是建材行业。建材行业是全市传统优势产业,由水泥制造业、水泥制品制造业、建筑陶瓷制品制造业、平板玻璃制造业、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业、特种陶瓷制品制造业等行业组成,占全市工业比重12.05%。目前全市共有规上建材企业334家。近年来建材工业持续加大结构调整,包括关停小水泥、小建陶企业,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以及其它落后产能,采取系列措施,推进建陶企业技术改造,加强品牌建设等,建陶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并形成了地方特色品牌。主要有金

19

晶集团、东华水泥等骨干企业。目前平板玻璃年产能约2200万重量箱,水泥年产能约2000万吨,水泥熟料年产能约1000万吨,地面砖年产能约7亿平方米。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建材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0亿元左右,增长4.8%。 预计2016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5%左右;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1125亿元左右,增长4.7%。到2020年,预计主营业务收入1530亿元左右,较2015年增长4.3%。

四是冶金行业。冶金行业包括钢铁和有色金属,由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稀土金属冶炼业、耐火材料制品制造业、炼焦业等行业组成,占全市工业比重8.96%。目前共有规上冶金工业企业197家,主要有山东铝业、南金兆集团、北金集团等骨干企业。目前粗钢年产能约450万吨,钢材年产能约400万吨,生铁年产能约290万吨,氧化铝年产能210万吨。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冶金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47亿元左右,下降1.58%;预计201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左右,同比增长9%左右;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1134亿元左右,下降3%; 到2020年,计主营业务收入1144亿元左右,较2015年下降2%。

五是纺织行业。纺织行业是全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市场外向度最高的行业,包括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化学纤

20

维制造业等行业,占全市工业比重2.82%。目前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52家,主要以面料和中高端服装为主,有鲁泰集团、银仕来、齐鲁石化腈纶厂等骨干企业。目前年产化纤约8万吨,纱13万吨,布5.5亿米,服装1亿件。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0亿元左右,增长4%。 预计201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4%左右;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360亿元左右,增长9%。到2020年,预计主营业务收入550亿元左右,较2015年增长66.7%。 2.培育发展壮大五大新兴产业

一是新材料。淄博市是国内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目前形成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新医药材料、新装备材料、新电子材料、新环保材料“三材五新”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拥有东岳集团、东佳集团、山东一诺威、宏信化工、耀微玻纤、金晶集团、鲁阳股份、宏泰防腐等骨干企业。氟硅材料、聚氨酯、功能玻璃、无碱玻纤、硅酸铝、稀有金属、镁合金等产品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预计2015年全市新材料产值2320亿元左右,增长11%。2016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3%左右;2016年产值2600亿元,增长12%。到2020年,预计新材料产值4390亿元左右,较2015年增长68.9%。

二是生物制药。淄博市是国家十大医药产品出口基地、

21

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形成了制药及医药中间体产业、医疗器械和制药设备及耗材、药用包装材料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医药行业经济规模位居全省第一。拥有山东新华制药、新华医疗器械、瑞阳制药、齐都制药、山东药玻、金城医药等骨干企业。解热镇痛类药、消毒灭菌设备等产品产业化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预计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550亿元左右,增长10%。预计2016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0%左右;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左右,增长11%。到2020年,预计生物及制药主营业收入1006亿元左右,较2015年增长82.9%。 三是机电装备制造。包括汽车、内燃机、工业机器人、农业机械、造纸装备、化工装备、矿山装备、新能源装备等主机成套装备以及高端泵、高效节能电机、精密减速机、汽车零配件等领域。拥有淄博火炬能源、唐骏欧铃、山博电机、淄博柴油机总公司、科汇电气、华成集团等骨干企业。预计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450亿元左右,增长20%。2016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0%左右;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550亿元左右,增长20%。到2020年,预计生物及制药主营业收入1000亿元左右,较2015年增长145%。 四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拥有华信高科、淄柴新能源、天璨环保、创尔

22

沃等骨干企业。预计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35亿元左右,增长20%。2016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30%左右;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45亿元左右,增长20%。到2020年,预计生物及制药主营业收入1000亿元左右,较2015年增长185%。

五是电子信息制造。电子信息制造业是传统基础产业,拥有仪器仪表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电子元器件产业园。骨干企业有恒汇电子、泰宝集团、齐芯微系统科技等。预计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360亿元左右,增长10%。2016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5%左右; 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左右,增长10%。到2020年,预计生物及制药主营业收入580亿元左右,较2015年增长61%。 3.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一是现代物流。我市地处鲁中腹地,是全省公路、铁路交通体系中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具有较好的公铁联运和口岸直通能力,社会仓储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全市公路、铁路通车里程分别达11054公里、558公里;已建成铁路专用线69条,数量居全省第一;拥有4条输油管道,年输油能力达1680万吨;干散货物仓储面积达469万㎡,液体容积达329万m3,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优势明显。拥有依厂物流、正本物流、保税物流、海旺达物流等10家国家A级物流企业。预计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358亿元左右,增长17.8%。2016

23

年物流业增加值420亿元左右,增长18%。到2020年,预计物流业增加值560亿元左右,较2015年增长56.4%。 二是工业设计。已建成山东工业设计研究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淄博陶瓷学院、中意国际设计有限公司和齐鲁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十三五”重点建设2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0家以上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产业从业人员5000人以上,设计产业产值(收入)4-5亿元,连同企业设计投入,撬动(拉动)工业增加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建成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区域性工业设计聚集区,打造国内知名的“设计之城、创意之都”。

三是信息服务。主要包括IC卡封装、IC卡封装框架、IC卡模块、RFID封装及应用。骨干企业有恒汇电子、凯胜电子、齐芯微系统、山铝电子、力合美、泰宝防伪技术、天利和等。预计2015年全市信息传输和软件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3亿元,增长9%。预计“十三五”期间增加值69亿元左右,年均可增长9%左右。

四是金融保险业。2015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56家(其中,财险27家,人身险29家)。另有安邦人寿、天安人寿、德华安顾三家寿险机构正在筹建。全市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99.6亿元,累计赔付18.29亿元,为单位和个人提供风险保障9115.46亿元。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19家,截至年末,存款余额3771.30亿元,较年初增加201.69亿

24

元,贷款余额2628.98亿元,较年初增加138.46亿元;上市公司26家,新三板挂牌公司25家,融资额达到500亿元。全市金融业共实现增加值174亿元,同比增长12.6%。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市保险机构可达到70家左右,银行业金融机构可达到25家左右。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265亿元左右,年均增长8%左右。

五是商务咨询和商务服务。2015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商务咨询企业17家,实现营业收入7288万元,同比增长12.97%。预计“十三五”规模以上商务咨询企业营业收入1.17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左右。2015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商务服务企业89家,实现营业收入22.9亿元,同比增长25.13%。预计“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商务服务企业营业收入40.36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2015年全市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8亿元,同比增长8%。预计“十三五”全市设备服务业增加值2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8.5%。

(三)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建设发展战略

综合分析经济形势、产业基础、发展潜力、资源承载能力等因素,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工业是全市推动转型升级突破口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建设工业强市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去年年初我们集中开展了工业发展情况大调研,赴苏州、烟台等先进地市学习调研,针对工业发展

25

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力量起草了关于推动转型升级建设工业强市的若干政策意见。5月20日,召开了全市推动转型升级建设工业强市大会,正式下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转型升级建设工业强市的若干政策意见》(简称“工业强市三十条”)(淄发?2015?8号),2015年6月1日起正式执行。全文共分七大部分,集中聚焦事关淄博工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围绕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优质园区、创新驱动发展、强化要素保障、提升企业能力、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督查考核等7个方面,提出了30条政策措施,是近年来支持工业发展方面含金量最高、涉及部门最广的文件。该文件的出台是淄博工业强市建设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是我市工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支持力度大。营商环境方面,提出打造“三最”城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建设项目“联审代办”和“一费制”改革,设立“企业宁静日”,严格执行涉企收费目录管理,建立企业问题快速处臵机制等。土地方面,每年全市安排的建设用地70%以上用于工业发展,其中80%以上由市级统筹,对重大项目建设应保尽保;园区方面,制定实施优质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强化重点工业园区统筹协调发展,改革完善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等;财政资金方面,设立市“大企业+产业基地”、市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等18项市

26

级专项资金,筹备设立工业技术改造并购重组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5个产业引导基金,扩大市及区县企业转贷应急资金规模等。二是兑现力度大。市委、市政府以“言必行,行必果”的坚决态度,通过召开政策兑现大会、开展专项督查、强化群众监督等手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政策落实。指导各区县、高新区、文昌湖区全部制定了本地区推动工业转型发展的配套政策。推动44个市直部门实施细则在6月10日前制定完成,并全部在市各主要新闻媒体公布,细则全文在市政府及各部门门户网站公开。去年9月19日和今年2月14日,先后两次召开“工业强市三十条”政策兑现大会,兑现了2015年“工业强市三十条”政策。

(四)“工业强市三十条”政策内容

“工业强市三十条”出台后,各区县、各部门相继制定出台本区域、本单位支持工业强市建设的措施办法并向社会公开承诺践诺。各级、各部门抓工业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得力,举全市之力建设工业强市的共识氛围已经形成。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出台了《淄博市市级“三最”城市指标体系》,累计减少审批事项247项,减少65%;累计减少收费项目28项,减少60%;市级各项审批事项的办理时限总数由1203个工作日减少为493个工作日,整体办理效

27

率提高了59%。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市范围内“三证合一”制度改革,加大规范涉企检查收费,建立了“企业生产宁静日”、企业问题定期会商和分级督办解决机制等制度性安排,真正为企业松绑减负。

在保障工业用地方面,目前已使用的3491亩新增用地指标中,83%用于工业项目建设,为具备条件的25个市重大项目落实用地指标2933.87亩,盘活低效工业用地2320.26亩,暂停收缴国有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履约保证金,全市一次性解控履约保证金1.56亿元,工业用地紧张局面得到较大缓解。

在园区建设方面,成立专门班子,起草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园区科学发展的意见》,启动了淄博经济开发区建设,加快推进淄博新区建设,整合齐鲁化工区“一区四园”,改造提升主城区南部区域,初步形成了淄博高新区、淄博经济开发区、文昌湖区、齐鲁化工区、主城区南部区域、淄博新区和各省级经济开发区有机衔接的生产力新布局。

在市级财政资金方面,制定出台了18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政奖励资金全部筹措到位、兑现到位。积极筹建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合同能源管理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一批带动性强、成长性高的基金,10个区县共设立了总规模19.16亿元的企业转贷应急资金。

28

四、加快工业强市建设的主要措施

加快推动工业强市建设必须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推进工业经济中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为目标,持续兑现落实“工业强市三十条”,着力推进十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构建稳增长长效机制。保持工业中高速增长是工业强市建设的基本前提。当前,淄博工业既面临着增速放缓的巨大压力,又面临着在全省位次下滑的严峻挑战,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把稳增长作为长期任务抓紧抓实,着力构建工业稳增长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减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一是完善运行监测调度机制。抓好工业运行调度协调,建立完善部门、区县、企业多层次综合分析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经济运行突出矛盾。二是完善企业减负机制。贯彻落实工信部等部门减轻企业负担的各项要求,在规范企业收费、企业负担调查评价、惠企政策督促落实和提升服务企业质量等方面加大力度,重点推动落实降低要素成本、减免企业税费等负担的政策措施,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三是完善市场开拓机制。以网络营销平台、国际国内知名展会为主阵地,全力帮助企业开辟新市场。四是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健全风险“预警-熔断-处臵”机制,加强担保圈排查和预警,盯紧重点企业、重点担保圈,发挥好政策性担保公司、转贷应急资金等

29

作用,通过债权人联席会、担保臵换、战略重组等综合措施,有效阻断风险蔓延通道,坚决防止出现区域性金融风险。

(二)加快园区科学发展。园区化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先进制造业创新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一是支持重点园区建设。落实加快经济园区科学发展的意见措施,加强软环境建设,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把园区建设成经济转型的先行区、生态环保的示范区。按照各园区发展定位,加强高端策划和区域统筹协调,推动实现差异化发展,努力建设产业定位清晰、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协同效应显著、服务便捷高效的智慧型工业园区。积极培育园区主导产业,指导做好各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到2020年,每个园区形成1-3个规模达到百亿元以上的主导产业,全市园区打造2-3个规模达到千亿元以上的主导产业,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二是重点推进“大企业+产业基地”建设。围绕大企业规划产业基地,围绕产业基地配臵生产要素,采取“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发公司”的发展模式,规划建设精细化工、氟硅材料等12个优势产业基地,打造淄博工业新的发展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三是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全面加强与“蓝黄两区”发展战略、省会城市圈及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对接,在规划、产业、基础设施、资源配臵上主动协调,实现经济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30

2025,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突出信息化普及和智能化示范两条主线,一方面,针对传统行业领域和重点环节,推动“机器换人”、工业机器人、智能成套设备等普及应用,开发智能产品和智能装臵;另一方面,围绕化工、高端装备、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分类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推动企业加快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带动全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二是开展“互联网+”专项行动。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互联网+”战略部署,开展“互联网+”基础设施、“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农业”等重点行动,实施智慧园区、物联网、工业云等一批重点工程,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领域,选树和示范推广一批优秀的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引导龙头企业搭建互联网平台,实现基于产业链的柔性制造、智能制造和精益管理,催生一批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三是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推动贯标成为企业实现质效发展的新途径。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云计算中心、市民卡、协同政务、智慧医疗、智慧园区等一批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宽带中国”试点,加快全光网络城市和4G网络建设,推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宽带网络应用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

36

(七)全力推动创新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居于首位。目前我市人均GDP超过1.4万美元,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创新的引领和支撑,工业增长就可能停滞,经济发展就可能丧失活力。因此,必须以创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把创新摆在中心位臵,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共同发展的全面创新,着力构建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工业体系。一是大力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企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品的研发模式、生产方式、营销方式和商业模式等系统性变革,促进企业拓市场增效益。二是强化企业主体创新。认真组织实施企业技术中心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企业技术中心晋档升级。突出抓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落实,实现年加计扣除额增长10%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投入比重保持在3%以上。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突破,集中企业技术中心、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力量,加快MEMS、磁浮交通等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科学制定年度产学研推进计划,重点抓好与德国、以色列、台湾等产学研对接和合作项目落地工作,借助省产学研网上合作对接平台,推进产品、技术、资本合作和产业承接。三是高度重视人才第一资源。我市地理位臵、

37

自然环境、薪酬水平、高校数量等不占优势,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必须举全市之力推进人才工作,在理念上快转变、在政策上想办法、在机制上求创新,努力打造省内一流人才高地。应充分发挥企业研发平台、院士工作站、创客空间、科技项目等作用,吸引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同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推动企业创新人才利用观念,实现借智借力创新发展。如东岳集团正是凭借“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整合机制,“特殊人才特殊政策”的人才引进机制,“赛马而不相马”的人才选拔机制,整合北京、上海、西安等十几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所有氟行业的30多名顶尖专家为其所用,用2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同行50年的发展道路。

(八)大力促进产城融合。一是加快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制定出台《淄博市物流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5-2020)》,组织实施3411物流业发展工程,重点推进公路、铁路、水运3大物流信息平台,石化、建陶、卓创、隆众4大物流信息中心、11大物流园区的策划落地,推动完善“平台+供应链”第四方物流新模式,打造物流强市。二是推动工业设计上水平。大力提升山东工业设计研究院、齐鲁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平台作用,加快筹建工业设计综合研发实验室平台等4个工业设计服务平台,支持一批优秀工业

38

设计、重点服务外包、“1+1伙伴计划”等重点项目,筹建一批国际性合作平台,走“众筹+设计+孵化”的工业设计引领转型升级的新路子,争取在“创意之城、设计之都”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三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打造1-2个交易额过百亿的第三方平台,培育10个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优秀品牌,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500亿元。同时,加强与京东、阿里巴巴、好品山东等电商平台战略合作,打造互联网淄博产业带,助力企业营销模式创新。 (九)聚力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工业仍然是全市消耗资源能源和产生排放的主要领域。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全面启动实施绿动力提升工程,通过执行最严格的排放标准和采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对全市所有燃煤设施、工艺及煤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综合治理,在转换发展动力、倒逼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同时,推动生态淄博建设实现新突破。绿动力提升工程涉及燃煤锅炉、建材、冶金以及其他耗煤行业共18个专项、1500余个项目,总投资107亿元,计划用2016年一年时间完成工程主体建设任务,实现投资额83亿元,1200余个项目竣工运行,分别完成总投资额的78%和总工程量的81%,剩余工程2017年底前全部完成。预计1500余个项目全部竣工运行后,年削减燃煤消耗1200余万吨。与项目治理前相比,减少烟尘排放3万吨,降

39

低63%;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1万吨,降低82%;减少氮氧化物排放7.8万吨,降低70%,全市大气环境质量将实现明显改善,生态淄博建设将迈出实质性步伐。

(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优质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针对企业反映突出的手续复杂、办理时限长、收费不合理等问题,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继续打造“三最”城市建设。一是加大“三最”机关建设力度。进一步推动落实市经信委打造“零审批”市级机关实施方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区县承接事项的督导力度,确保接得住、用得好。严格落实企业问题处理解决工作机制,针对企业诉求实行挂牌督办、销号办理,推动解决一批制约企业转型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严格落实“企业生产宁静日”和涉企执法检查提前备案制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二是抓好“工业强市三十条”兑现。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增强政策资金激励引导作用为导向,采用分批次集中兑现的方式落实好“工业强市三十条”各专项资金,严格落实政策资金核查办法,强化各级政府奖励扶持资金监管,确保各项政策资金及时足额兑现、专款专用,努力实现市委、市政府“一分一厘不拖欠企业”的政策兑现要求,全力营造企业转型发展的优质政策环境。三是抓好工业考核。探索完善第三方评估机构考核模式,实行单独考核、单独通

40

报,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出全市上下共同推动工业强市建设的浓厚氛围。

市委、市政府推动转型升级建设工业强市的战略决策,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淄博工业现阶段发展实际、符合淄博人民新期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业家的拥护和支持。只要我们瞄准目标,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就一定会谱写出淄博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以上是我个人对工业强市建设的一些体会,受个人知识水平和工作视野限制,会有许多不准确的地方,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41

报,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出全市上下共同推动工业强市建设的浓厚氛围。

市委、市政府推动转型升级建设工业强市的战略决策,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淄博工业现阶段发展实际、符合淄博人民新期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业家的拥护和支持。只要我们瞄准目标,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就一定会谱写出淄博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以上是我个人对工业强市建设的一些体会,受个人知识水平和工作视野限制,会有许多不准确的地方,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4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ex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