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理论的发展

更新时间:2023-10-05 09: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规模经济理论的发展

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70年)保罗·A·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在《经济学》一书中指出:“生产在企业里进行的原因在于效率通常要求大规模的生产、筹集巨额资金以及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实行细致的管理与监督.”他认为:“导致在企业里组织生产的最强有力的因素来自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从传统成本理论观点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在大规模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企业生产成本将不断降低,直到实现适度生产规模.如再继续扩大规模,则会因管理上的不经济而导致成本增加。

对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哈维·莱本斯坦(H Leibenstein)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效率理论。哈维在《效率配置和效率》一文中指出:大企业特别是垄断性大企业,面临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小,内部组织层次多,机构庞大,关系复杂,企业制度安排往往出现内在的弊端,使企业费用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从而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这就是“X非效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企业病”.“X非效率”所带来的“大企业病”,正是企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内在制约。

以美国学者科斯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论则从市场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对企业规模经济作出独到的解释。科斯在他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交易费用的存在是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科斯认为,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是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以价格机制为导向的市场每组织一笔交易都要花费一定费用,即交易成本,包括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谈判和签约的成本、合同风险的成本等.当生产同样产品、零部件以及工艺流程阶段的人将各生产要素集中生产时,就可以减少交易数目、交易次数和交易摩擦等交易成本。换言之,如果通过“组织”并以“权威”方式来“安排”有关活动,交易成本就会得到节省。这里的“组织”就是企业;“权威”是指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安排”代表了“交易的内部化”。因此,企业实际上成为市场的替代物.只有当组织交易时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等于其所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的规模扩张才会停止.此外,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的一体化问题也做了解释.科斯认为,当两个或更多企业组织的交易由一个企业来组织时,便出现了一体化,企业一体化的过程就是交易活动内部化的过程.或者说,企业间关系结构的每一步变化,都和规模经济有关.企业间合并是否成功取决于所增加的组织费用和所节约的交易费用的比较。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Alfred D Chandler)在《看得见的手》一书中也指出:“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时,现代多单位的工商企业就会取代传统的大小公司.”以科斯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论阐明了企业代替市场机制组织交易条件下,管理对规模经济的贡献.企业管理水平越高,则在相同生产条件下,管理成本越低,从而企业规模扩张程度就可以提高.可见,交易成本理论不仅是现代企业理论的核心,同时也是规模经济理论的重要发展。

我国产业发展中规模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下半叶的规模经济热潮,带来不计其数的以规模经济为目标的企业并购和所谓打造“产业航母”的企业发展模式。然而,事实证明以上的企业并购成功的少之又少,规模经

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所做出的实际贡献明显低于人们的预期。

实现经济规模,是企业降低成本、取得良好收益的前提,从国民经济的整体考察则是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步骤。国内外经验表明,钢铁、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产业属于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如不使生产能力的扩大建立在经济规模的基础上,这些产业的发展将难以维持,也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是,在我国这些宜于发挥规模效益的产业经济规模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集中度低,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远不如发达国家那么显著;二是专业化水平低。上述产业大多达不到经济规模的要求。

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现状

规模经济基本原理

规模经济理论是经济学中关于规模报酬的一种,即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是指随着生产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产量或收入的变动。根据规模报酬增减的不同,规模报酬又分为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减这三种形式。所谓规模报酬不变,是指各种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与产量增加或收入增加的比例相同。所谓规模报酬递增,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超过了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而所谓规模报酬递减,则指产量增长的比例小于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

通过规模经济原理告诉我们,规模经济的实现主要依靠两种途径:一种是横向扩展,一种是纵向延伸、拉长。实现横向扩展的方法同样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企业之间的横向并购,一种是通过企业加大投资,增加车间或者兴建分厂来完成。而要实现纵向延伸,同样采用并购和投资两种方式来完成。这里的并购是纵向并购,而这里的投资主要是顺着企业产业链,对上下游投资建厂的方式来完成。

但是,无论是横向扩展,还是纵向延伸,检验规模经济是否成功都需要从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入手:即企业实现规模扩张之后,是否实现了同产量条件下的成本降低,或者实现了同成本情况下的产量大比例增加,或者两个方面都能实现。毫无疑问,只要以上三种情况出现其一,就说明或者证明,其实现了规模经济,或者说规模经济是有效的。否则,就没有实现规模经济,或者说规模不经济。

从我国企业的平均规模与国际比较看,我国企业的平均规模要比先进工业国家的企业小得多。2003年,我国516家重点企业的营业收入约为4330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2名的沃尔玛和通用汽车营业收入的总和。

从单个企业规模来看,将2003年世界500强的前20名企业的营业收入和中国100强前20名企业的营业收入进行比较,我国排名第一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营业收入仅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一的沃尔玛营业收入的18.5%,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二的通用汽车营业收入的24.5%,仅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二十的大众汽车营业收入的一半左右。

世界500家最大企业的排名显示,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其拥有的大公司数是呈正相关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大公司的数量还不多。2003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排在世界第六位,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与我国经济总量所处的位置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而且这11家企业,所涉及的产业主要是能源、电信、金融和贸易,没有一家是我国主要产业的制造业企业。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状况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规模小而分散,这使得我国产业部门的企业缺乏基本整合市场的能力,导致重复生产、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的状况十分明显,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在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部门企业规模过小,无法利用大规模生产经营降低成本,从而不能以低价格优势去开拓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制约了产业及企业的发展。

举例 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现状及原因分析

汽车工业

汽车工业是典型的规模效益递增行业。目前国际上单个企业的最小有效经济规模,整车为40-60万辆,零部件为100-200万件。而我国汽车生产却极为分散,目前整车厂达125家,超过美国、西欧、日本厂家的总和,但年产车超过10万辆的只有一汽、二汽、上海大众三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厂有2400多家。如果组织批量生产,每个品种有2~3个生产厂就足矣。目前国外汽车生产的集中度不断提高,世界十几个最大汽车公司集中了全世界的80%,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集中了全国90%的汽车产量。而我国的汽车工业“三厂集中度”(即产量最大的三家厂家的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目前只有33.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er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