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导师介绍及联系方式

更新时间:2023-08-29 18: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土木学院]导师介绍及联系方式

东南大学考研论坛 » 土木工程学院版(点击进入) » 复试指导,信息,导师推荐版 » [土木学院]导师介绍及联系方式

: [土木学院]导师介绍及联系方式

tumu

结构力学答疑指导版

[土木学院]导师介绍及联系方式

其实土木学院的导师各个都是非常优秀的,导师平时都很忙,如果没

有要紧的事情平时请不要去打扰,向导师咨询情况的时候,态度一定

要谦虚,要尊重导师。下面是土木学院各主要硕导的联系方式,希望

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导师!

结构工程硕士生导师:

单建

单建,男,1946年6月生于江苏泰州,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至1970年、

1978年至1981年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土木系,获硕士学位。1981年起在东南大

学(原南京工学院)土木系任教。1987年至1990年赴英国留学,在Warwick大学

获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力学课程教

学指导委员会非力学类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2004年被评为东南大学模范教师。先后

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目前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热

心关注、积极支持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2003年先后应邀担任江苏省大学生力学创

新大赛评委、华东地区高校结构设计邀请赛评委。

电话:025-3792715

E-mail:jianshan@http://www.77cn.com.cn

郭正兴

郭正兴,男,1956年8月生,江苏省启东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1982

年在东南大学(南京工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读本科,1982年9月留校在土木

工程系施工教研室任教。1985年9月~1988年3月在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读研

究生并获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6月~1989年12月在日本爱知工业大学研修。目

前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本科生的《土木工程施工》、《现

代施工技术》,研究生的《大型结构复杂施工》等课程,也是施工教研室主任,施工学

科带头人。担任中国建筑学会施工学术委员会委员、模板与脚手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委员,江苏土建学会施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也是《施工技术》杂志编委。郭正兴教

授主编了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建筑施工》教材,并已再版了五次。也是由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科技版《建筑施工》的副主编。郭正兴教授直接参与了上海浦

东新国际博览中心工程、深圳跳水游泳馆工程、哈尔滨国际体育会展中心、天津泰达

[土木学院]导师介绍及联系方式

会展中心、郑州会展中心和成都会展中心等多项重大工程的施工,担任过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程、南京长江二桥和三桥、南京赛虹桥立交桥工程施工顾问。

联系电话:025-7713876 / 86-025-7713876

曹双寅

曹双寅 男, 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12月出生,1983年7月同济大学本科毕业,1988年9月在同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主任。从事专业:土木工程。研究方向:工程结构可靠性评估与加固改造技术,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发表论文50多篇,获得四项省部级教学科研奖。

电话:025-83792753

E-Mail:cao@http://www.77cn.com.cn

孟少平

孟少平 男 1960.10.4生 博士 1985年1月在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是吕志涛院士的主要助手。1986年~1987年作为访问学者在葡萄牙国家土木工程研究院进行合作研究。1999年4月晋升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预应力结构体系及相应性能,主要从事预应力结构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能力设计与评估和预应力结构施工过程中结构性能控制研究。已培养和指导研究生20多名,公开发表的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二部,参与了包括国家、省重点工程在内的200多项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案、及工程质量控制。主持或参加国家、省市重点研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重点工程研究项目10多项。10年来获各类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现为东南大学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东南大学华东预应力技术联合开发中心主任、中国钢结构协会预应力分会副理事长、建设部标准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预应力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东南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手机:13805184222

E-Mail:Cardoso_meng@http://www.77cn.com.cn

邱洪兴

邱洪兴,男,1962年4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9月至82年7月在南京工学院土木系工民建专业读本科,82年8月至83年8月在连云港化工矿山研究设计院工作,83年9月至86年3月在本校结构工程专业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毕业留校至今。期间2000年3月获博士学位,98年6月至99年6月赴日本做访问学者。1993年12月晋升副教授,2000年4月晋升教授。1988年9月至1992年9月任土木系工民建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92年起任土木系(学院)副主任(副院长)。担任全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主持省科委、省人事厅、省建设厅基金各一项;主持1项省教委教改项目,主要参加2项国家教育部教改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四等奖2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土木学院]导师介绍及联系方式

2项。主编和参编教材7本、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电话:025-83793224

手机:13601403025

E-Mail:qiuhx@http://www.77cn.com.cn

冯健

冯健,63年10月生,博士,教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85年南京工学院本科毕业留校任教,92年、2000年于东南大学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江苏省土建学会理事,南京市土建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土建学会预应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结构工程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钢结构、复杂结构分析与试验、住宅结构体系、玻璃幕墙结构等。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完成省级基金项目3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江苏省建设厅招标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重大基础前期研究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重大工程的专项研究多项,如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越南国家体育场、哈尔滨国际文化体育中心、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南京奥体中心等。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国家级标准、省级标准编制各两项。获江苏省、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

电话:025-83793150

E-Mail:fengjian@http://www.77cn.com.cn

吕令毅

吕令毅,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出生于南京市。 1986年东南大学土 木工程系本科毕业,199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博士毕业,后来东南大学土木学院任教至今。吕令毅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结构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出版专著两本、教材两本,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1998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横向课题多项。负责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手机:13057512037

舒赣平

舒赣平,1964年1月生,教授、博士。现任东南大学钢结构研究设计发展中心主任,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钢协稳定疲劳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钢结构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钢协轻型钢结构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工程学会钢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目前主要从事钢结构与组合结构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参加了二十几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工程的设计与工程研究,如北京西客站主站房钢结构、北京香山温室植物展馆、南京国际会展中心钢结构、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游泳馆、网球馆及体育科技中心工程、南京图书馆新馆、深圳宝安体育中心、苏州体育中心、南京娄子巷高层预应力厚板转换层结构、南京电信公司多媒体大楼巨型框架结构、淮海工学院体育馆、南京龙江体育馆、南京钢铁厂体

[土木学院]导师介绍及联系方式

育馆、南通游泳馆、南京师范大学体育馆、南京财经大学体育馆、南京中医药大学体育馆、江阴长江大桥南岸主线收费站、苏州绕城公路主线收费站等标志性工程的设计与研究工作,得到了业内各界的高度评价,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在国内外核心技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获首次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励;在教学工作方面成绩突出,先后三次获东南大学优秀教学一等奖,东南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合作编写本科专业教材2本,于2003年获常锻奖教金,目前教学工作主讲本科生"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与课程设计、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主讲研究生"大跨高层钢结构"课程。先后赴美国、韩国、英国和香港等地开展学术交流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目前正在与有关单位合作进行基于性能化的钢结构高等分析与设计研究、高耸塔桅结构的非线性分析与研究、轻钢住宅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开发、钢结构防火专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开发钢结构集成化设计软件、钢结构蒙皮效应的研究与应用、预应力钢结构的研究与应用等纵向和横向科研与开发项目。 电话:025-83792950

手机:13805187936

E-Mail:sgp0818@http://www.77cn.com.cn

王恒华

王恒华,男,1957年生,工学博士,副教授。

自1980年以来,先后参加过结构工程的施工、设计和教学工作,在钢结构、空间结构和组合结构方面有一些探索。1987年至1989年在河海大学攻硕,师从俞良正教授,参加了“七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子课题的研究;1993~1996年在同济大学攻博,师从沈祖炎教授,参加了“八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子课题的研究;1997年到东大后,除完成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外,又参加了多个纵向和横向科技项目的研究,参加和主持了多个建筑工程的设计。目前正在主持江苏省建设系统关于钢结构住宅的两个计划项目(JS200322、JS200346)的研究,近期可望取得成果。

参与编写专著2本、全国性技术规程1本,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主要研究方向:钢结构设计理论及应用

电话:025-83792152

手机:13951847478

E-Mail:Whenghua@http://www.77cn.com.cn

范圣刚:副教授,研究钢结构,博士师从舒贑平

手机:13851620034

马军

马 军. 男. 1961年4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3年-1986年在原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86年起在东南大学土木学院任教,1999年10月在该校获结构工程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建筑系博士后。

[土木学院]导师介绍及联系方式

1983年起至今,一直从事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分析、研究和应用推广。从1993年起从事大跨度空间组合结构的非线性稳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针对缺陷因素对结构稳定性以及结构稳定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性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作为主要参与人,先后参与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新型空间结构的强度、稳定性的动力性能的研究》通过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教委的联合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分别于1995年获得国家教委授予的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6年获得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国家创造发明专利2项。板架跨线桥结构体系(专利号:ZL94111251.9),增强复合薄板(ZL98227983.3)。先后参与了南通体育会展中心、泉州郑成功塑像、联通石家庄通信枢纽工程、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馆、苏州职业大学体育馆等十多项工程的试验研究及分析设计工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及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余篇。 电话:025-83792715

手机:13951668023

朱筱俊

朱筱俊,男,江苏宜兴人,1972年10月生,高级工程师。1994年东南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毕业,2000年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现任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综合一所副所长,东南大学钢结构和新型结构研究中心成员。主要研究方向:钢管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组合结构等,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设计了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深圳龙岗文化体育中心、东莞市人民大会堂等大型项目。

手机:13951789634

孙逊

男,1971年5月生,1990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三年后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1998年赴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学系,2002年获得博士毕业,现为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助理。 主要研究方向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钢框架结构二阶非线性分析、拉索空间结构的倒塌和可靠度分析等。目前承担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公开发表的论文十余篇。

电话:(86-25)83793173

传真:(86-25)83793176

电邮:sunxun@http://www.77cn.com.cn

尹凌峰

尹凌峰,男,1974年9月出生,江苏泰兴人,东南大学结构工程学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江苏省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03年10月毕业于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教学工作方面,目前主讲研究生“计算力学”课程,本科生的“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及有限元”课程,获得2005年度东南大学教学优秀二等奖,2007度东南大学教学成果

[土木学院]导师介绍及联系方式

三等奖。作为主要指导教师,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及省级结构竞赛,获得优秀成绩。2005年,指导两组学生参加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分获第一、第二名。 目前主要从事大跨空间结构力学性能及结构分析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南通体育中心、泉州郑成功雕塑、中国药科大学新体育中心、南京建筑艺术馆、新疆克拉玛依石油管理局机关办公楼单索幕墙结构等多项重大工程的结构分析设计、试验研究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现正参与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及一项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完成了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EI索引4篇。

电话:025-83792715

E-Mail:eing@http://www.77cn.com.cn

吴刚

现任土木学院副院长

电话:025-83600838

E-Mail:g.wu@http://www.77cn.com.cn

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

李爱群

李爱群,1962年7月生,籍贯湖南耒阳,生于安徽合肥,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专家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控制及健康监测分会常务理事、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Journal of Asian Building and Engineering”、“建筑结构学报”等8家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抗风与隔震减振、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和既有建筑功能提升改造等方向的研究。完成和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863高技术研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已培养和正指导博士研究生30余人和硕士研究生40余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等科技奖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主编著作5本,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电话:025-83793224

E-Mail:aiqunli@http://www.77cn.com.cn

梁书亭

梁书亭教授,博士生导师,男,汉族,1964年7月生。1991年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现任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培养与学籍管理办公室主任,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导,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研究发

[土木学院]导师介绍及联系方式

展中心主任,工程结构体系与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合混合结构研究室主任。曾挂任贵州省安顺市建设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安顺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实职)。

梁书亭教授主要从事混凝土、钢结构、钢—混凝土组合混合结构体系及其减振抗震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承担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2项、省部基金项目6项、横向课题1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南京市首届十大科技成果1项,市厅级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合作撰写学术著作、教材和手册6部。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专业课4门,指导硕士生20名、博士生6名,获东南大学教学奖2项。

梁书亭教授是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现被聘为中国土木学会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结构研究理事、江苏省土建学会结构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南京市土建学会结构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工业大学客座教授等。

手机:13776410988

王修信

王修信,男,1960年5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博士后出站。现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教授,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抗震理论委员会理事、江苏省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兼职九三学社江苏省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东南大学侨联委员会委员。1999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系从事客座研究员。

主要科研方向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建筑结构抗震抗风抗火抗爆设计,桥梁设计与抗震隔震计算,水工结构工程,钢结构设计与制造,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结构损伤检测与健康诊断,结构非线性有限元静力与动力分析,建筑结构体系设计与体量优化,建筑可持续发展,城镇化与人居环境设计等。

负责完成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国家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和省教委基金项目等部省级项目三项,作为主要研究成员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部省级项目三项;现负责承担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和横向项目多项,作为主要研究成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并与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系合作从事大型工程结构损伤监测研究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土木工程健康监测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次、省高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次、校级科学技术奖和教学成果奖多次。编著书籍"屋宇维修与加固技术"一本,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参加或主持了3幢高层和多层建筑的结构设计、3幢高层住宅建筑的大型改造工程、一个地下汽车停车库设计、一个高层商业建筑和一个10万平米高层住宅花园型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

主要科研成果有"强烈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动力失稳与倒塌预报"、"空间耦联高层楼群消振研究与应用"、"高层建筑锚索式动态减振体?quot;、"高层筒体建筑板块法理论"、"混凝土结构断裂扩展计算模型"、"混凝土结构弹塑性破坏计算机模拟试验系统"、"钢闸门面板试验研究与弹塑性计算理论"、"混凝土断裂控制的塑性区尺寸因子

[土木学院]导师介绍及联系方式

方法"、"基于人工神经网络与GIS的结构损伤与健康检测技术"、"基于ITD和ARMA模型的动力模态参数识别"、"大城市曲线高架桥理论研究"、"建筑与高架桥梁中的滑动支承隔震系统"、"预应力曲线箱形梁及格子梁桥研究"、"箱形梁桥剪力滞后研究"、"薄壁曲线箱形梁桥的动力分析"、"变截面多跨梯形箱梁桥剪滞效应"、"钢管混凝土柱轴心受压承载力研究"、"钢结构压弯构件截面快速选择与设?quot;、"城市建筑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

联系地址:南京市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电话:025-3794581(home) 3794253(office)

手机:13851823433

Email:xxwang@http://www.77cn.com.cn

陈忠范

陈忠范教授1961年生,1982年于南京工学院南京市专科班毕业,去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结构设计,1985年考取东南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生,1988年上博士生,1991年博士毕业留校,1991年任讲师,1994年任副教授,2001年任教授。

陈忠范教授的专业方向是防灾减灾工程,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和隔震、减震有较深入的研究,获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资助多项,发表了几十篇学术论文,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参加编写了“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和“混凝土楼盖设计”著作。近年来,他又去香港科技大学作访问学者,进行了“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回校后继续这方面的研究,获南京市建委和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各一项。陈忠范教授还获得安徽省芜湖市科委资助,进行了“带边框粉煤灰小型空心砌体住宅”的试验研究工作,目前,试点工程已主体竣工验收。他还获得国际合作项目一项,进行重混凝土在核电站中性能的研究。

陈忠范教授任土木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中任,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工程结构与材料试验中心常务副主任,在工程结构试验、检测、鉴定、加固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在南京长江二桥、三桥、五台山体育馆、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及秦山核电站等许多重点工程的检测中都作出了贡献。

陈忠范教授是我国首批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参加了南京市最早的高层住宅——锁金村高层住宅群的设计。作为项目负责人和结构负责人,主持了多个大型住宅小区、高层商务楼的设计。

陈忠范教授主讲“高层建筑结构”和“结构抗震试验”两门研究生课程,每年收3名左右研究生,并带5名左右大学四年级学生。由于其丰富的工作经历,使其所讲的课程和所带的毕业学生深受欢迎。

陈忠范教授还参与了许多学术团体,他是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抗震试验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建筑工程抗震防灾专项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建筑施工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质量与检测学组副主任、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结构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防震减震技术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电话:025—83791225

手机:13951018486

Email:zhf-chen@http://www.77cn.com.cn

[土木学院]导师介绍及联系方式

张继文

张继文 男,出生年月:1965年10月,博士,教授。

现从事现代预应力结构、土木工程领域FRP应用技术、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改造、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和市政工程结构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咨询、检测鉴定、设计和施工工作。

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工程系党支部书记,东南大学市政工程系副系主任,东南大学市政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市政工程结构研究室主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委员,东南大学预应力工程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国际土木工程FRP学会(IIFC)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全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及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江苏分会委员,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江苏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评标专家,江苏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南京东大现代预应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曾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曾主持完成国家人防办项目1项,与香港合作项目2项。现承担国家863计划研究项目分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分项目各1项。已完成和正承担的其他纵向和横向项目约18项。指导硕士研究生16名(在读7名),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2名,协助指导博士生4名(在读3名),指导工程硕士生5名(在读5名)。

曾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东南大学教学成果优秀奖,东南大学优秀课程一等奖,吴健雄、袁家骝奖,吕志涛院士奖教金,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SCI收录论文2篇,ISTP收录论文2篇,CITA引用论文1篇。

电话:025-83793150-8020

手机:13951012494

E-Mail:jiwzhang@http://www.77cn.com.cn

叶继红

叶继红,1967年1月生,结构工程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空间结构”期刊编委、东南大学建筑工程抗震与减振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5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并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从师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祖炎教授。95年底申请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从师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世钊教授,98年7月完成站内工作,并获得副研究员任职资格。98年9月申请进入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4月完成站内工作。2006年做为高级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Monash大学进行短期合作研究

主要从事大跨空间结构(钢结构)的抗震抗风、可靠性、形态分析与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学术创新点有:提出了快速多点激励反应谱法,将计算时间缩短10倍以上,便于多点激励反应谱法的推广应用;提出了竖向地震动空间相干函数模型,填

[土木学院]导师介绍及联系方式

补了地震动竖向分量相干性研究的空白;将结构抗震可靠度理论(构件层面)引入大跨空间结构在多点激励下的抗震分析中,从结构可靠度角度证明了“当跨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采用多点激励方法进行抗震分析”的必要性;提出或改进了各类形式的空间柔性张拉结构的“找形”分析方法。

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共7项项目的研究工作,项目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包括Thin-walled structure、Science in China、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应用力学学报、振动工程学报等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论文近30篇。在减震控制方面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编著教材2部,国家精品课程“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第二负责人,做为主教练指导东南大学土木类专业本科生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获得两项1等奖,获2006年东南大学教学成果3等奖(第1完成人)。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建筑类人才,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已培养和正在指导博士研究生5名(含留学生)、硕士研究生24名、访问学者1名,其中1人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励,1人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奖励。 电话:025-83794394

Email: yejihong@http://www.77cn.com.cn

Email: zxfhappy2002@http://www.77cn.com.cn

徐赵东

徐赵东,男,籍贯安徽,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创新人才学术带头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结构工程博士学位,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出站后到东南大学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在日本文部省担任复杂机能与高科技(SVBL)研究员两年。主要从事振动控制和结构抗震设计与分析、桥梁健康监测、结构火灾安全、大跨与高层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正在或曾经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江苏省创新人才(学术带头人)自然基金项目、中美国际合作项目、中韩国际合作项目等11项,项目成果经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国际领先水平。正在或曾经参与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省部级项目10项,主持或参与减震控制、检测加固、设计、平移等横向项目10余项。现已在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Engineering Structures、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Systems and Structure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建筑结构学报、工程力学、建筑结构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6篇,其中SCI收录11篇,EI收录26篇,国际会议论文12篇,ISTP收录9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专著1部和建设部减震规范。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正在或曾经担任国际会议组织委员会或顾问委员会委员6次,现为中国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建设部建筑减震规范组编制委员会委员、863项目评审专家、国内外10余种核心期刊的特约审稿专家、中国希望工程赞助失学儿童会员。获得的奖励包括: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精品课程、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333人才、江苏省创新人才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之一)、江苏省精品课程等二十余项。 电话:025-83794253

手机:13951643230

[土木学院]导师介绍及联系方式

Email: xzdpod@http://www.77cn.com.cn

Email: zhdxu@http://www.77cn.com.cn

潘金龙

个人简介

潘金龙,男,1976年出生,江苏盐城人。1999年和2002年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分别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2年教育部公派到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知名专家Prof. Christopher K.Y. Leung,2005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6年于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2006年9月来东南大学土木学院任教至今。目前主要从事FRP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的耐久性研究、新型砌体结构及其裂缝控制技术研究、水泥基复合材料在结构抗震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负责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项目各1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了建设部重点科研项目、教育部骨干教师项目各1项,参与完成香港研究资助局基金项目2项。先后在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5篇,ISTP收录6篇。

学习和工作简历

1. 2006.9 ~现在 东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副教授

2. 2002.9 ~2005.11 香港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系 博士

3. 1999.9 ~2002.4 浙江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硕士

4. 1995.9 ~1999.6 浙江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本科

主要研究领域

FRP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在工程结构抗震中的应用;新型砌体结构及裂缝控制技术等。

Email: jinlongp@http://www.77cn.com.cn

张志强:副教授

电话:025-83793202

Email: Zzq1969@http://www.77cn.com.cn

缪长青:副教授

手机:13601586856

Email:chqmiao@http://www.77cn.com.cn

桥梁方向

刘钊

刘钊,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中国公路学会桥梁

[土木学院]导师介绍及联系方式

和结构工程分会理事。分别于1984年和1987年获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专业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1年获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2006年间,以华英学者身份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访问研修一年。

1987年至1998年间在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工作,参与过多座桥梁工程的施工,曾主持过斜拉桥、拱桥、连续梁桥等多种类型桥梁设计。自2001年在东南大学工作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一些横向科研任务来自苏通大桥、润扬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泰州长江大桥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还担任过地铁高架桥梁与高速公路桥梁的专项技术咨询。发表论文30余篇(第一作者),出版专著1本,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 近年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混凝土桥梁的结构行为和设计理论,包括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和体外预应力桥梁;钢-混凝土组合桥梁,包括组合梁和钢管混凝土结构;桥梁抗震等。

丁汉山

丁汉山,1962年6月生。博士生导师。1983年7月,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本科毕业,1986年9月,该校桥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96年10月,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2003年9月~2005年10月,美国肯塔基大学土木工程系访问学者。

国际桥梁与结构协会会员,江苏省首批注册咨询专家。主持或参加了10余项部省级及地区重大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参编教材两部。曾获交通部吴福振华青年教师奖,交通部优秀论文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Email:hsding@http://www.77cn.com.cn

王景全

个人基本信息

1976年4月生,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交通部注册桥梁检测工程师。现在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隧与地下工程系从事桥梁工程的教学、科研工作。

教育经历

1993年9月~97年7月石家庄铁道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0年9月~206年1月东南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攻读硕博连读,获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7年7月~2000年12月石家庄铁道学院土木分院,从事结构设计原理的授课工作;

1998年1月~99年2月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从事大跨悬索桥施工监理工作;

2006年1月至今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讲师、副研究员职称。2008年被批准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土木学院]导师介绍及联系方式

科研项目与研究成果

目前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横向项目多项,参与的一些横向科研任务来自苏通大桥、泰州长江大桥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现已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5篇被Ei收录),完成了2项省、市的科研课题,并获得了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

大跨预应力(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设计理论及病害诊断、处治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设计施工技术及其抗震

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设计及施工技术

研究生招生

2009年起在桥梁结构理论与应用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要求生源尽量来自重点大学,热爱桥梁工程专业,肯于钻研,不怕吃苦,不怕去桥梁工程现场。有良好的团队工作精神,既能独当一面开展论文计算分析与研究工作,又能与老师和同学合作共事开展科研实验工作!学生主要从事桥梁的科学实验和计算分析研究、桥梁设计与施工监控与检测工作。

愿意与有志于从事桥梁工程的同学们一起,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为祖国的交通事业发展而努力奋斗!

电话:025-83790780(Office)

E-mail: wangjingquan@http://www.77c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e2i.html

Top